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推荐文章1:烽火戏诸侯

  骊山烽火:一曲倾覆王朝的荒诞挽歌


  公元前771年,骊山之巅的烽火台在暮色中升腾起滚滚浓烟。周幽王怀抱褒姒,看着山下狂奔而至的诸侯军队乱作一团,发出得意的狂笑。他不会想到,这场荒诞的闹剧将成为西周王朝的最后绝唱,为八百年周朝历史写下最耻辱的注脚。


  自幽王继位后,这位年轻天子便陷入了美人褒姒的温柔乡。褒姒虽有倾国之貌,却始终冷若冰霜。为博美人一笑,幽王听信虢石父的馊主意,竟将守护家国的烽火台变成了娱乐工具。每当骊山烽火燃起,各路诸侯便会率领精锐星夜驰援,却只见幽王与褒姒在台上饮酒作乐。几次三番的戏弄后,诸侯们逐渐识破了这个残忍的玩笑。


  这场闹剧背后,是幽王对朝政的彻底荒废。他重用虢石父等奸佞之臣,对劝谏的忠良之士大加迫害。当大夫赵叔带冒死进谏时,幽王竟将其革职流放。正直的太史伯阳父望着乱象丛生的朝堂,无奈叹息:"周将亡矣!"此时的周朝,早已被腐败蛀空了根基。


  公元前771年,犬戎大军终于兵临城下。当骊山再次升起烽火时,那些曾被戏弄的诸侯们选择了沉默。幽王仓皇出逃,在骊山脚下被追兵斩杀,褒姒也成了侵略者的战利品。这场因烽火引发的亡国悲剧,最终以最残酷的方式收场。


  烽火戏诸侯的荒诞剧,暴露出专制皇权的致命弱点。当统治者将国家公器沦为个人玩物时,必然会失去民心与臣心。幽王的昏聩不仅葬送了西周王朝,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警示:任何政权若背离"敬天保民"的治国之道,终将被时代无情抛弃。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八个字既是历史的判决,也是后世统治者的明镜。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推荐文章2: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周幽王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他心中最爱的就是那位美丽却总是冷若冰霜的褒姒。为了让她开心,周幽王可谓是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然而褒姒的笑容就像是遥不可及的星星,怎么也捞不着。


   某天,周幽王突然灵机一动,决定用烽火台来“逗乐”诸侯们。烽火台在古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点燃,意味着敌人来袭,诸侯们得立刻赶来救援。于是,周幽王满怀期待地点燃了烽火,火光冲天,简直像是古代的“紧急求救信号”。结果,四面八方的诸侯们被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带着兵马赶来,个个气喘吁吁,像是参加了一场马拉松。


   等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到都城时,却发现周幽王正坐在城楼上,笑得前仰后合,指着那些满头大汗的诸侯们说:“哈哈,没敌人!我只是想让褒姒笑一笑!”褒姒见状,终于忍不住露出了笑容。周幽王心里乐开了花,觉得这个“玩笑”太成功了,心想:“这招好,继续来!”


   于是,周幽王一发不可收拾,频频点燃烽火,诸侯们也渐渐习惯了这个“玩笑”。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真正的敌人来了。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诸侯们却以为又是他在开玩笑,谁还会傻乎乎地赶来救他呢?结果,周幽王不仅没能得到褒姒的心,还惨遭敌人袭击,最终落得个被杀的下场,西周也随之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可不是开玩笑的。周幽王为了博得一时的欢笑,频繁地玩弄信任,结果在关键时刻失去了所有的支持。就像现代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总是说谎,谁还会相信他呢?信任就像一根脆弱的丝线,一旦断裂,再想修复就难上加难。


   所以,朋友们,记住周幽王的教训。在生活中,幽默是好的,但千万别拿诚信开玩笑。让我们都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别像周幽王那样,玩笑开得太过火,最终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遗憾。让真诚与信任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石,才能让人生更加美好!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推荐文章3:三国时期真实的十八路诸侯讨董之战:只是一场抢地盘的政治闹剧

  黄昏看三国0028. 真实的诸侯讨董之战,只是一场政治闹剧


  本文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诸侯讨董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整个汉末乱世的开端,群雄并起之源头,以及后来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的铺垫。


  这场战役大致过程是:


  董卓进京以后,废少帝,立献帝,独霸朝政,残暴无德,惹得天下震怒,人人恨怨。以袁绍为首的各地诸侯,便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讨董联军,浩浩荡荡杀向关中,讨伐天怒人怨的董卓……


  然而,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各自为战,甚至是相互讨伐,争抢地盘利益等。最终,董卓胁迫皇帝退到长安,联军讨董的事情也不了了之。而此后的天下,也正式进入到了群雄割据,且军阀混战的混乱年代……


  一般认为,“诸侯讨伐董卓”之战,是三国时代的第一场大战,也是整个三国时代的序幕曲。尤其是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罗贯中对这场战役可谓是大书特书,曹操战徐荣,孙坚战虎牢,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把整个战场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三人,在这一战中真的是大放异彩,几乎是仅凭三人之力,为诸侯联军过关斩将,打开了胜利之路。就此,刘备三兄弟也开始名扬天下,成为了世人所景仰的超级英雄。


  历史上真实的“诸侯联军讨董卓之战”,又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一样精彩?


  事实上,《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战役过程,和史料上的记载差异极大。而且如果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场战役中的政治方面成分,其实远比其中的战争成分更多,也更值得我们去解读。


  今天,我们就根据史书上的各种记载,来分析一下这场轰轰烈烈的“诸侯讨董之战”。细细分析其战争过程,并揭示以及其中的一些政治内幕。


  首先,关于这场战争的规模,《三国演义》上说,关东联军是整整“十八路诸侯”,每路或2-3万,或1-2万,加起来共有三四十万人马,一同汇聚于酸枣,并歃血为盟,齐头并进。


  而董卓的兵力,前有华雄作为先锋的5万,后有李傕、郭汜5万,加上董卓吕布亲自率领的15万主力,算起来也是在25万以上。


  然而事实上,诸侯联军根本就没有十八路之多,从史料记载分析,能够确认参与了这场战役的关东诸侯们,是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这些人。


  就算是加上当时棣属于张邈的曹操,以及归于袁术旗下的孙坚,加起来一共也不会超过十五路人马。其总兵力加起来,根据史料推断和分析,也就是十万上下,并没有演义里所说的三四十万之多。


  而且,并非如演义上所说,各路人马集结于酸枣,共举袁绍为盟主,并一同进军。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当时各个州郡起兵响应之后,其实是驻扎在了不同的地方。比如,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等人,则屯兵酸枣……


  至于董卓的兵力,史料并无记载,但从战役的过程和结果上来看,其总兵力和诸侯联军相比,应该也差距不大。我们知道,董卓是西凉人,他麾下的部队主力,自然是他赖以起家的西凉军。进入洛阳之后,从何进,丁原等人手上,董卓也收拢过部分兵权,加起来大致应该是在7-9万之数。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这场讨董战役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三国演义》上说,关东诸侯中,最先打出讨董旗号的是曹操(操大喜;于是先发矫诏,驰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然而,从史料分析来看,曹操虽然在讨董战役中表现活跃,作战积极,但却并不是战役的发起者。


   最先发出“讨贼檄文”的,其实是东郡太守桥瑁,他以京师三公之名,发信给各个州郡,陈述董卓的暴行,朝廷中的各种混乱。并希望各地的州郡大员,能举义兵勤王,联合起来杀进洛阳,并赶走董卓这个胡作非为的恶霸。


  而到了酸枣会盟的时候,真正主持会盟,并升坛歃血盟誓的人,并非是演义小说里面所说的袁绍(这时候袁绍根本不在酸枣)。真正上台宣读盟词的人,是“广陵功曹”臧洪,据史料记载,他声音洪亮,语气激昂,辞气慷慨,涕泣横下……台下参与会盟的所有人等,听了他这番慷慨陈词的发言,都热血沸腾,无不激动……


   不过,袁绍还是被“遥推”为了关东联军的盟主,这点是必然的。因为所有参与会盟起兵的人中,就属他名声最盛,呼声最高。


  我们知道,袁绍出生于东汉时代大名鼎鼎的“南阳袁家”。袁氏四世三公的名号可不是摆设,几代人的广布恩德,不仅威望漫天,门生遍地,而且故吏满天下,众心归附。袁绍又是袁家的长子,之前在东汉朝堂上担任过各种官职,表现得有声有色。而且,他还主持过诛杀宦官的行动,反对过董卓废立皇帝……


  再加上,他的弟弟袁术也加入了讨董联盟。袁术是袁家的嫡出之子,不仅占据了袁家的老巢南阳,而且兵强马壮钱多粮足,是讨董联军的主力,还为联军提供着粮草上的支持。


  于是,袁氏兄弟就这么“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关东联军的盟主,并且至始至终,都是诸侯们所公认的头。


  接下来,我们再来解析这场战役的过程: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董卓军一方先出战的是猛将华雄。他毛遂自荐,为董卓军之先锋,领兵五万对阵诸侯联军。先是大败鲍信,接着又利用孙坚军粮草不济,军心混乱之时,突然发动夜袭,再胜一场……


  初战不利,折了锐气的诸侯联军,虽人多势众,却也感到一筹莫展。面对华雄堂而皇之上门的搦战,竟然毫无办法,还连续折了俞涉、潘凤两员大将。幸亏这时候,刘备身后站出了关羽,以“马弓手”的低下身份主动请缨,并上演了一出“温酒斩华雄”,才遏制住了董卓军咄咄逼人的锋头。


  之后,双方主力在虎牢关会战,董卓亲率大军赶到,并由吕布出战,连斩诸侯联军数员猛将(穆顺,方悦等),风头极盛,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时候,又是刘关张三人挺身而出,来了个“三英战吕布”,联手将其击退,才使得联军反败为胜。


  接着,连吃败仗的董卓,惧怕刘备三人的勇武,以及联军的人多势众。故听信李儒之计,迁都长安以避兵锋,临走时还搞了个残忍的“焦土战略”,将宏大的古都洛阳一烧了之,焚为灰烬……


  然而,真实的史料记载,却与演义上所描述的战役过程大相径庭!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刘备并没有参加诸侯讨董之战,因为这时的刘备,尚在公孙瓒麾下打工,只是个别部司马的小官。而公孙瓒这时候,正在幽州和北方游牧民族打得热火朝天,压根没有多余精力去关注关内的事情,就更别提参加关东联军了(演义上说,公孙瓒率精兵一万五千人参加盟军,还在虎牢关下和吕布单挑,打了几十个回合)。


  而且,董卓迁都一事,也并非是发生在与诸侯联军的作战不利之后,而是在两军作战之前。因为当时农民起义军的一支——河东白波军,闹得沸沸扬扬,董卓令女婿牛辅率军镇压,结果大败而归。


  这时候,关东诸侯联军再汹涌而至,等于是又来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董卓考虑到洛阳地处中原,四面无险可守。又担心关东联军和农民起义军联合起来,令他两面受敌。而且他自从进京以后,又在洛阳一带胡作非为不得人心,于是决定迁都长安。


  长安在洛阳以西,离董卓的大本营——西凉,相对较近,这里的地皮子他踩得更熟,人心也要好收拢些。而且,从洛阳西到长安的路上,关卡关隘很多,易守难攻,可以以退为进,节节抵抗……


  于是,董卓先将洛阳劫掠一空,不单是将所有当地豪族都定罪名杀害,没收财产作为军饷,还下令掘开先帝帝陵以及公卿以下的冢墓,没收陪葬的珍宝。最后还一把火,将洛阳附近的数百里繁华地区,都烧成了灰烬,搞得天怒人怨!


  接着,才是董卓军与关东诸侯联军的交兵过程。


  据史料记载,联军这边率先站出来的是曹操,他眼见联军内部勾心斗角,各路人马都只求自保,生怕冒然进军损失了自己的实力。于是便带着自己的人马独自进发,结果在荥阳汴水遇上了西凉军的大将徐荣。


  双方就这么在汴水大战了一场,曹军兵少,又被徐荣军以逸待劳,结果自然是被打得大败。就连曹操自己都中箭受伤,并损了坐骑,眼看就要逃不脱追兵,要陨落在战场上。幸亏这时候,他的堂弟曹洪将自己的马转交给他,并就此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忠心名言:“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这点倒是和演义上的描述一样)


  曹操新败,另一边的孙坚也好不了多少……


  据史料记载,孙坚军在梁东也和董卓军展开了激战,而且对手又是徐荣。一战下来,孙坚大败,被徐荣率军追杀,由于他戴着标志性的红头巾,在战场上极为显眼,一直甩不掉追兵。幸亏身边的侍卫祖茂与他换了头巾,并引开敌人,孙坚这才能成功逃脱……


  看得出,诸侯联军在和董卓的交战过程中,一开始是完全处于劣势的。直到后来,孙坚收拢残兵,并利用董卓军胡轸部的内部矛盾(闹矛盾的人主要是吕布),一举进攻并大败胡轸,并斩杀了华雄(华雄只是胡轸军中一个无名小都督),才算是为诸侯们扳回了一局。


  接着,孙坚又进军大谷,在是先帝陵墓之间,与董卓军发生战斗,再次取胜;之后,孙坚又击败董卓军吕布部,率军进入洛阳宣阳城门,并分兵出函谷关,到新安、渑池防御董卓军……


  就此,诸侯联军在和董卓军的战斗中,才算是反败为胜,成为了战场局部态势占优的一方。似乎下一步,就是双方的主力对决,董卓和袁绍二人要率主力,在洛阳长安一线摆开阵势,鏖兵血战一场了……


  然而,后来的故事,却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发展。已经在孙坚的战场努力下,占据了战场优势的诸侯联军,非但没有趁势进军,反而是走入了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的节奏。不仅如此,他们还同室操戈,相互讨伐,为了地盘和利益,而相互之间大打出手了起来……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支原本是兴正义,驱暴臣的勤王之师,一开始声势浩大,人马浩荡,为什么在和董卓军过几次局部交锋过后,就这样自行四分五裂了?真的是振奋人心,洋洋洒洒的开头,却是虎头蛇尾,无疾而终的结局。这样的结局,让人遗憾,让人惋惜,也让人看不懂,看不明白……


  尤其是,作为袁绍和袁术,这两位声望显赫的“正副盟主”,似乎从头到尾就没有真正露面过。至少,从史料记载来看,他二人在这场战役中,就连在营帐内的运筹帷幄和谋划计算都没有,就更别提在战场上的率军拼杀和身先士卒了……


  试想,以袁氏家族的声望和名气,哪怕是袁绍袁术之间,有一个人出来奋臂高呼,奋勇进军,就可以成为关东诸侯们所凝聚的核心。整个联盟绝不会这么快解散,对董卓的讨伐之战,也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然而事实上,真正开始破坏联盟的,就是袁氏兄弟二人……


  是的,这里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政治方面的形势,才能对诸侯联军不欢而散的结果,而作出合理的解释。


  我们先来说说袁绍。


  一说起袁绍袁本初,大家的第一印象,都会想到三国时代那个一统北方,占据四州之地的大诸侯,大霸主。然而事实上,袁绍的起点也是相对较低的,虽然在朝中为官多年,身居高位,但由于他的身份并不是袁家的“嫡长子”,而是“旁出”(袁逢旁妾所生),所以并不是袁家家业的继承人。


  所以,袁绍并没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就连他那个小小的“渤海太守”名头,都还是董卓借皇帝之名而封给他的……


  渤海郡归属于冀州,冀州牧韩馥也算是诸侯联盟的成员之一。虽然没有亲自率军参加讨董联军,但是也一直在后方提供粮草等军资支持。结果在袁绍当上盟主以后,声望盖天,韩馥担心袁绍今后的名气越来越广,会威胁到自己在冀州的地位。于是,韩馥便暗中扣住粮草不发,想以此为要挟,遏制袁绍下一步的发展。


  而袁绍呢?当然就更不是吃素的。他早就定下了驱逐韩馥,谋取冀州,并作为自己起家之地的计划……


  客观来说,袁绍乃人中豪杰,他的谋略水平,自然不是能力平庸的韩馥能比的。他和公孙瓒合演了一出有声有色的“假道伐虢”之计,让公孙瓒借讨董卓之名,率军路过冀州,并威逼韩馥。军政能力并不出色,又胆小如鼠的韩馥,慌乱之间就在众人(袁绍安排的)劝说下,选择了自我放弃,将冀州地盘让给了袁绍。


  接着,袁绍又用计逼死了韩馥,并与前来讨要冀州地盘的公孙瓒,在河间展开了大战。从此,袁绍便专注于北方的战事,以及自己地盘势力的经营,也就再懒得去管诸侯联军讨董的事情了……


  我们再来说说袁术。


  袁术和袁绍不一样,他是有地盘,也有资本的。他虽然年龄比袁绍小一些,但却是汝南袁氏的嫡出之子(袁逢正妻所生)。他坐拥袁氏的大本营——南阳,人口数百万户,银多粮足。再加上有能征善战的孙坚集团,作为他的武力爪牙,可谓是本钱雄厚。


  不过,袁术的眼光太高,高到了和实力都不成正比的地步。他早已是心怀异志,意图以袁家的声望和嫡长子的身份,取代衰微的汉室,自己称帝。于是,袁术对于讨伐董卓的事情,也并不上心,反而是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并就此和袁绍之间产生了矛盾(主要矛盾因由是,袁绍想立幽州刘虞为新帝,而袁术想自己称帝,并不赞成)。


  接着,袁绍袁术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升级,干起了仗来。袁绍任命会稽的周昕为豫州刺史,想夺取孙坚的地盘,结果袁术引兵击退周昕。


  此后袁绍又和刘表联盟,南北钳制袁术;袁术也与公孙瓒、陶谦,结为了三方结盟,与袁绍相抗。而且,袁术还命令孙坚,攻打和袁绍联盟的荆州牧刘表,结果孙坚却意外战死在这次出征中(被黄祖暗箭暗算)……


  就这样,关东诸侯联军的正副两位盟主,都相互干起来了,试问其他的诸侯们,又会就此闲着吗?


  兖州刺史刘岱,与桥瑁二人一向交恶,刘岱便杀了桥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孙坚的儿子孙策,率领着孙氏集团离开中原,前往江东抢地盘……


  此外,张杨,王匡等人,也逐渐加入了争夺地盘的内斗……


  …………………………………………………………………………………………


  尚在长安进行着各种军事部署,并头疼于诸侯们下一步进攻方向的董卓,看到这样的情况估计也懵了……没想到仗还没打,诸侯们就这么自己散了,这样的结局,简直让他感到喜出望外。


  要知道,他不久前在焚毁洛阳,西撤长安的时候,还屠杀了在洛阳的袁氏一族人。其中包括袁术,袁绍二人的叔父——当朝太傅袁隗。


  按理说,族人被屠,数十条人命的血债,袁氏兄弟无论如何也应该全力进军,此大仇。


  然而,他们两人却带头在破坏联盟,置家族的血海深仇于不顾。难道在他们二人看来,地盘利益,比起家人的亲情血缘来,还更加重要?


  事实上就真的是这样,什么父子兄弟,亲族情谊,在政治圈里,本来就是一文不值。


  六亲不认是政治家最基本的准则,更何况是在乱世之中,烽火连天的群雄并起年代里。


  而且,如果我们细细分析,可能会得出一个更可怕的结论,那就是袁隗等人的死,本身也是在袁绍袁术二人的计划之中的。因为,这样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非但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是还会有莫大的好处……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汝南袁氏是个官宦世家,自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门生满朝堂,故吏遍天下。可以说,袁家就是当今天下除了皇家以外,最有名望的家族。只要是以袁氏的名义振臂一呼,天下就会有无数的人,积极地响应着他们。


  然而,无论是袁绍还是袁术,此刻都不是袁家的族长,他们都只是袁氏年轻一辈的人(虽然年龄上可能已经不算年轻)。袁家当前辈分最高,也是官职也最高的,是他们的父辈——当朝太傅袁隗。在中国古代儒家的“三纲六纪”思想中,袁隗才是袁氏的代表,只要袁隗还在一天,他们就只能以晚辈族人的身份自居,家族内的事情,他们说了都不算。


  袁术想称帝,改朝换代;袁绍也有意于立新君,换皇帝……想做到这些,他们都需要集袁氏的名望于一身,才能获得天下人更多的支持。所以,如果能够借董卓之手,除掉袁家老一辈的人物,间接地把他们扶上“袁家家长”的地位,又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就此我们已经可以推断出,袁氏兄弟在“诸侯讨董”行动中的真实心态和目的。他们只是想通过这场貌似正义的战争,为自己拉声望,抢地盘,捞好处,争利益……顺便,还可以来个借刀杀人,利用董卓之手,将袁隗等袁家元老的人物都干掉,才好让袁氏的声望,真正落在他们这一辈人的身上……


  而其他的诸侯们,也和袁氏兄弟二人,是类似的心态。表面上响应号召,率兵进发,实际上只是在蹭“讨董卓”这件事情的热度,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名声。私底下,都想的是怎么捞地盘,得好处,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支由关东诸侯们组成的盟军,从一开始,就并没有想过要全力和董卓作战,为皇帝效力。最终,这个联盟不了了之,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就此,我们终于可以把“关东诸侯联军讨董”这件事情,完全看懂,并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


  与其说这是一场勤王救主的战役,还不如说是一场沸沸扬扬的政治闹剧。或者,这次事件也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汉末诸侯们的真实行径:有人努力作战,有人袖手旁观,有人牟取私利,有人出手卑劣……


  可以说,在乱世即将来临的前夜,天下的各色人等,各种手段,都在这场闹剧中表现得无所遁形,显露无疑。


  历史上真实的联军讨董,大致的过程和内幕,就是以上这样。没有华雄当先锋,吕布镇虎牢等情节,也没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精彩桥段……刘关张三人,根本就没参加这场战役,而华雄和吕布,虽然参加了这场战役,但也基本上只是打酱油的小角色。


  真正在这场战役中战场主角,是联军一方的孙坚,曹操,和董卓一方的大将徐荣等人。不过,战场上的胜败并是这次事件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各色人等的各种表演,才是这场戏的真正“戏肉”……


  最终,就如同《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一样,关东联军内讧严重,逐渐瓦解,正副盟主袁绍袁术二人,又不出来主持大局,也只能是慢慢散去了……


  从此,董卓在长安的统治地位愈加巩固,自称太师,欺压大臣、残杀百姓、奢侈挥霍、独裁凶残……而且更加变本加厉地压制年幼的汉献帝,几乎已经是到了肆无忌惮,无人约束的地步。


  事实上,这时候的东汉朝廷,也是从名义上到实际上,都被董卓所掌控。


  各地诸侯间的争斗和杀戮,也已经完全公开,因为不再有皇权能够管束他们,甚至也再不需要假借任何名义了。


  就此,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割据一方,弱肉强食的汉末乱世,真正来临。三国时代的序幕,也从此正式拉开……


  PS:孙坚和曹操,是在关东诸侯联军中,和董卓作战最积极的两路人马。而且他们二人,在战斗中都是奋不顾身,和死神险险擦肩而过(对手都是徐荣,曹操为曹洪所救,孙坚让祖茂引开敌军)……


  要知道,这时候的孙坚和曹操,都还没有什么地盘和势力,甚至算不上主要的诸侯之一(曹操委身于张邈,孙坚隶属于袁术)。能够以自己的偏师之力,敢于和强大的董卓军较量,这点对他们俩来说,真的是难能可贵,也算是在尔虞我诈,相互算计的关东诸侯联军中,两股不随大流,“敢忧天下之忧”的清流。


  所以到后来,曹氏和孙氏最终都成为天下三分之一,除了偏安一隅的弱小蜀汉之外,他们基本上占领了整个中原大地。


  而包括袁氏兄弟在内的其它诸侯,虽然一开始貌似强大,却都在之后的诸侯纷争中,逐渐消亡。


  看来,这样的结果,并非是偶然……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请通知删除。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推荐文章4:烽火戏诸侯:一笑倾国三千年的血色寓言

  一、血色青铜


  1975年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斑驳的铭文如同凝固的叹息。那些曾被周幽王点燃的烽火,穿越三千年时光,在考古铲下重现人间。当现代人凝视这些刻满战争与背叛的青铜残片,或许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褒姒清冷的笑声——这是中国史上最昂贵的微笑,用整个王朝的倾覆买单。


  二、权力者的荒诞剧场


  公元前779年的镐京,周王室的黄昏已然降临。周幽王姬宫湦,这位西周末代君主,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统治焦虑。六道地震、泾渭断流、民变四起的天灾人祸中,他却在骊山脚下搭建起中国最早的“沉浸式剧场”。


  据《吕氏春秋》记载,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竟命人在烽火台四周架设巨型铜镜,让狼烟与日光在镜阵中折射出迷离光影。当八百诸侯的兵马在镜面迷宫中仓皇奔走时,城楼上的君王与宠妃正欣赏着这场以江山为幕的荒诞戏剧。这种将国家机器异化为娱乐工具的行为,让周王室用六百年建立的信用体系轰然崩塌。


  三、制度崩坏的蝴蝶效应


  周王朝的烽火传讯系统堪称上古版“5G网络”,依托镐京为中心的三十余处烽燧遗址显示,这套体系能在12小时内将警讯传遍关中平原。但精密制度在权力任性面前脆弱不堪,《竹书纪年》揭开了更残酷的真相:在骊山闹剧前,幽王已五次为狩猎娱乐擅自点燃烽火。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研究发现,西周晚期的“失信危机”早有预兆。青铜器铭文显示,幽王三年就有诸侯拒交贡赋,六年出现卿士叛逃。当制度信用被透支殆尽,公元前771年犬戎真兵临城下时,史书记载“诸侯不至,王师溃败”,用血与火完成了这个黑色幽默的终章。


  四、现代启示录:初代“流量玩家”的陨落


  这个2600年前的经典案例,堪称权力场域的“蝴蝶效应”标本。周幽王如同上古时代的“流量玩家”,用国家信用换取短暂的情绪价值。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指出,西周灭亡本质是制度性腐败的必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三重保险全部失效,证明再完善的制度也经不起系统性破坏。


  当代经济学家从中读出血色寓言:周王室信用体系崩盘过程,与次贷危机中的金融衍生品泡沫惊人相似。当周幽王把国防警变成“金融杠杆”,用虚假信号制造繁荣假象时,已然埋下王朝的“做空”危机。这种将公共权力私有化、严肃机制娱乐化的行为,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更值得警惕。


  五、信任的考古学


  2012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颠覆传统认知,指出“烽火戏诸侯”可能是后世建构的历史寓言。但正是这种集体记忆的塑造,让这个传说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在故宫城墙的斑驳裂痕里,在数字时代的流量狂欢中,我们依然能听见来自骊山的古老警告:所有轻视规则的游戏,终将以崩盘收场。


  当21世纪的电子烽火在社交平台昼夜闪烁,每个点赞转发的指尖都可能掀起风暴。此刻重读这个血色故事,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青铜的冰凉,更是文明存续的灼热命题:在娱乐至死的年代,如何守护比黄金更珍贵的信用火种?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推荐文章5:违背常识的“烽火戏诸侯”到底是真是假,为何司马迁要如此记载?

  作为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发展到鼎盛的王朝,周朝以其将近八百年的国祚位列我国历史上所有王朝之首。从最初“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到西周因“烽火戏诸侯”的把戏灭亡,再到东周时期天下分为春秋、战国两大阶段,一时间诸侯国相互攻伐,而诸子百家则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理论,周朝时发生的许多故事如今依然脍炙人口。


  当年夏朝灭亡,主要被归咎于末代国君夏桀残暴不仁、宠幸妹喜;商朝灭亡,则被归咎于末代国君商纣王沉湎酒色,宠幸妲己。西周的灭亡同样如此,只不过这次被指责昏庸的是周幽王,而得到宠幸的则换成了褒姒。相传,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烽火戏诸侯”,结果失去诸侯信任,最终只能在外敌入侵时坐视王朝的覆灭,而实际上这个被《史记》收录的故事相当违背常识。那么,司马迁又为何要如此记载呢?


  在《史记·周本纪》中,太史公司马迁一如既往用生动鲜活的文笔记录了远在自己所处年代六百多年前发生的故事。按照书中记载,当时周幽王宠爱的妃子褒姒不喜欢笑,为了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点燃烽火,又命人擂鼓。按照当初的约定,周天子遇到外敌入侵便可以点起烽火,诸侯见到烽火便需要尽快赶来支援。


  然而,当众诸侯率军匆忙赶到时,却发现城墙上的周幽王与褒姒捧腹大笑,俨然将他们的信守承诺当成了笑柄。此后周幽王又数次点燃烽火取乐,渐渐地失去了诸侯们的信任。而后犬戎前来进犯,周幽王试图再次点起烽火求助,但已经失去了诸侯们信任的他没能等来援军,最终只得被杀害于骊山之下。


  客观来说,这个本质上就是“狼来了”的故事确实存在一定的教育意义,它提醒着人们不要滥用他人的信任。不过,如果是寓言故事集当然可以随意编造故事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但作为史书的《史记》显然不太应当将一个如此荒诞不经、漏洞百出的事件收录其中。


  这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短短的故事中确实存在大量“槽点”。首先,“烽火戏诸侯”的名字就有问题,早在唐代,张守节就在为《史记》进行注解时表示:“昼日燃辀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也就是说,烽火往往是夜间点燃,靠火光传达信息,而白天用以传达信息的则是能够通过上升到高空被远处观察到的狼烟。


  当然,也可以说周幽王与褒姒就是偏偏要在夜晚点燃烽火戏弄诸侯,那这就牵扯出了第二个问题。不管是烽火还是狼烟,其实传播范围都相当有限,一般来说,想要将消息传达到远处需要多个烽火台接力点燃。很显然,周幽王所在的镐京城外并没有修建长城,这就意味着城墙上点燃的烽火很可能站在城郊就已经很难观察到了,诸侯们分散在各地,又如何能够纷纷看到烽火,又不约而同地赶到城下呢?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是取材自《吕氏春秋》,这本传说中“只字不换”的名著中记载道:“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相比于《史记》的版本,《吕氏春秋》里的记载是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而击鼓。尽管召唤诸侯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同样的道理,鼓声传播范围也相当有限,分散在各地的诸侯又怎么可能都听见呢。不过,和《史记》不同的是,《吕氏春秋》本就是一部收录了各家学说的杂书,包括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在内的许多寓言性质的故事都出自其中。


  《吕氏春秋》可以通过周幽王戏弄诸侯来提醒世人重视信用,而司马迁在史书中也如此记载,显然有些不太妥当,毕竟史书更重视的是真实性,而非故事有多么精彩有趣、富有教育意义。其实,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也并非毫不负责地将周朝灭亡归咎于周幽王戏诸侯,他也提到了当时周幽王打算废黜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而太子宜臼的外公申侯得知后勾结犬戎等势力攻打镐京这一西周覆灭的真正原因。


  司马迁之所以要记载烽火戏诸侯这个寓言性质的故事,其实除了习惯性将亡国的罪责推卸给昏庸的末代君王、受宠的“红颜祸水”之外,还不得不提到曾经当过司马迁老师的董仲舒。董仲舒主张每个王朝的兴衰都符合“天命”,亡国之君一定是昏庸无道,被天命所抛弃之人。正是受此思想影响,司马迁才会刻意强调周幽王失去了以诸侯为代表的天下人心,让王朝的更迭更加符合董仲舒的理论主张。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推荐搜索词:

  

  1.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完整版

  

  2.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本文标题:烽火戏诸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