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属于哪个省推荐文章1:从亿万年沧海遗珠到千年盐都的四川自贡

  一座城市,究竟有多少次令人惊叹的翻转?来这里之前,人们以为井里打出的水能解渴;来过以后,才知道井里的水会让你更渴。来这里之前,人们以为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只是想象;来过以后,才知道,浅浅的河流旁边藏着巨龙,竟是现实,这里曾是恐龙生存的理想家园。来这里之前,人们以为灯只能用来照明;来过以后,才知道灯还能用来投射文明。


  因盐而生,因恐龙而闻名,因彩灯而走向世界。这座城市进取了1000多年,早已把迎难而上写进了骨子里。它用深藏地下亿万年的宝藏,打造了一座有滋有味的地上盐都。


  这就是四川自贡。


  城市以井为名


  说起自贡美食,怎么可能不提富顺豆花。


  自贡大街小巷有数百家豆花店。自贡人爱吃豆花,和这里自古以来产盐有关。井盐制作过程中会产生胆水。用胆水来点豆浆,便成为了当地最有名的豆花。


  在自贡美美吃上一碗豆花的同时,还能有机会领略自贡悠久的盐业历史。


  2亿多年前,四川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亿万年的地质作用,让四川平坦的大地慢慢褶皱隆起,海水被掩盖,演变成一片厚度数千米的盐矿。


  自贡正是坐落在这片盐矿最丰富的地方。拥有两千年盐业历史的自贡,被称为千年盐都。南北朝时期,富世盐井催生富世县。


  明清时期,同样因井盐资源丰富而兴起的自流井和贡井地区,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两个井盐经济区。


  1939年,自流井和贡井两地合并,从两地地名中各取一字,为自贡。这就是自贡市名字的由来。


  万口盐井


  凿穿“400多座珠穆朗玛峰”


  位于自贡大安区的燊海井,是大多数游客的首选之地。现在燊海井的井深是1346米,大概是400多层楼房的高度。燊海井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开凿于清朝道光年间。


  自贡更深的地层里通常埋藏着含盐量更高的卤水。聪明勤劳的自贡人为了获取它,以突破性的钻探技术不断向更深处凿进,创造了当时世界钻井深度的纪录。


  在自贡的盐业发展历史上,自贡人前前后后一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按照每口井深平均300米来计算,相当于全凭人力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燊海井开凿距今将近200年,今天这里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技艺,24小时不停歇地生产井盐,每天可产出井盐约2000公斤。


  四名辊工正在对天车进行维修。金流井天车已经建成100多年,虽已不再使用,但作为文物依然屹立在自贡的河边。天车是盐井凿挖和汲取盐卤的地面设施,主要用于悬挂天辊提取井下的卤水。


  自贡历史上最高的天车超过100米。盐井与天车,一个地下,一个地上,在自贡人们打破凿井最深纪录的同时,也刷新了天车建造的最高纪录。


  “组团”布局的“川省精华之地”


  清末时期,自贡已有盐井、天然气井707口,煎锅5590口,年产食盐近20万吨,自贡井盐业步入鼎盛时期,被誉作“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


  王爷庙矗立于釜溪河弯道处,是自贡市的地标性建筑。清朝时期,人们修建王爷庙以祈祷水运平安。


  王爷庙所在地水面宽、水流缓,适合装卸,起到了盐运码头的作用。釜溪河沿岸分布着众多的盐运码头,影响着城市的布局。


  自贡既是盐的生产地,也是盐的发散地。道路网格都是当时的运盐路径,从盐厂通往码头,因此水运码头与盐路古道构成古城的一个基本网络。


  自贡的城市格局,没有城墙的限制和明确的城市中心,而是形成了8个以盐井为中心的盐业生产生活片区,它们像一颗颗珍珠,串联在釜溪河两岸,构成自贡“组团式”的城市格局。


  八方会馆 顶上开花


  明清时期,大量外地盐商盐工会集到自贡,让这里变成了一个移民城市,也塑造了自贡这座城市的建筑景观。


  来到自贡的外地盐商,按照地域修建同乡会馆,广东人建南华宫,福建人建天上宫,陕西人建西秦会馆。除了同乡会馆,自贡还有很多按照行业划分的行业会馆。


  桓侯宫,又叫张飞庙。张飞是屠夫出身,当地人把张飞认作屠宰行帮的祖师爷,屠宰行业工会就兴建桓侯宫,祭祀张飞,也就是屠宰帮的行业会馆。


  从空中俯瞰桓侯宫,屋顶上有一道独特的景致。工匠们将泥塑和灰塑技艺与镂空圆雕手法相融合,再以五彩斑斓的瓷片点缀。


  由于自贡盐厂含有较多的腐蚀性硫化氢气体,特别是砂岩材质,因此风化比较厉害。古建筑上的这些灰塑,还有嵌瓷,由于材质不容易受到卤气侵蚀,因此显得丰富多彩,俗称“顶上开花”。


  “银窝窝”,更是“戏窝窝”


  到茶馆看川剧是很多老自贡人的生活习惯。变脸、吐火,是川剧中最受欢迎的绝活儿。


  自贡地区因盐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而富甲全川。


  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众多知名川剧班社顺沱江而下进驻自流井。当时自贡是川剧演员向往的舞台,川剧名角都要到自贡来唱戏,在自贡唱出了名,才会在川剧圈立住脚。


  逢年过节要唱戏助兴,开凿完盐井出第一桶卤要唱戏,大盐商祝寿要唱戏,因此当年自贡不仅被称为“银窝窝”,也被称为“戏窝窝”。


  1900多年修出的活态“博物馆”


  在自贡市区,有一处平桥瀑布,是一道城市天然瀑布。


  平桥瀑布水位垂直落差6.4米。自贡的河道上,遍布着众多险滩,流量小落差大,使得这里的河流无法成为优质的运输航道。


  艾叶码头,是旭水河上游的一处码头,熬盐需要的煤、修建天车用的木材,都是从旭水河上游运来,在艾叶码头中转后运往自贡的盐场。


  艾叶滩河水很浅,枯水期全是裸露的岩石河床,船只到此处无法行驶。


  河道上的船槽,是康熙年间修筑的,为便利盐运而专门用人工凿开的,刚好是当时的黄瓜皮船一样的宽度。这条长约160米的船槽让人们走出了人力转运货物的困境,船只到此能够直接过滩。


  清朝光绪年间,自贡地区的河流上一共修建了7座堰闸,通过拦截河水,大大提升了水路的通航能力。


  自贡人用了1900年,不断地改造,打造了中国盐运史上的奇迹。这些堰闸堪称中国航运史上的活态“博物馆”。


  半城千年盐都史,半城灯火阑珊处。自贡彩灯源于盐业的兴盛,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2025年,自贡成为“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活动的主会场。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2月27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跟随《文脉春秋》打卡“因盐而生,因恐龙而闻名,因彩灯而走向世界”的四川自贡。


  :自贡网


  自贡市属于哪个省推荐文章2:“盐都”自贡:一粒盐引发的创新和转型

  新华社成都5月29日电题:“盐都”自贡:一粒盐引发的创新和转型


  新华社记者 王迪


  四川省自贡市的地名,来自两口盐井“自流井”“贡井”的首字。


  从公元1世纪开凿第一口盐井以来,近两千年里,这座川南城市的命运一直和盐息息相关。至今,盐业仍然驱动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小标题)创新:引领生产技术迭代升级


  中国原盐分井矿盐、海盐和湖盐三类。自贡的盐属于井矿盐,于地下深处的盐卤。


  四川省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长程龙刚介绍,北宋庆历年间,现自贡市荣县境内出现了冲击式凿井法,即利用钻头击碎岩石,“这种技术便于获取岩层深处品质更高的卤水资源。”


  使用这种方法,凿成于1835年的自贡燊海井深度达到1001.42米,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新中国成立以来,自贡继续引领全国井矿盐生产技术的迭代更新。


  “我们为70%以上的全国大型制盐装置提供了技术。”自贡市轻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许景媛告诉记者。这个成立于1953年的研究院,致力于制盐关键技术的研发,获得国家、部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发明奖40多项。


  许景媛说,中国当代制盐技术经历了从平锅煮盐到多效真空制盐、再到机械式蒸汽再加压制盐的换代。我国真空制盐技术的每一次升级换代都是由轻工院牵头完成,制盐单套装置的产能实现了从年产几千吨到180万吨的规模升级。


  中国井矿盐企业近年采用大型化工生产设备和先进工艺,提升了技术装备水平,降低了能源消耗。从2004到2009年,行业的吨盐综合能耗从181.67千克标煤下降到137.62千克标煤,年均降低9.3%。目前,部分企业综合能耗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小标题)改革:走出四川 四海“咸”宜


  2016年国务院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取消了食盐生产批发区域限制,改革了食盐政府定价机制,改革了工业盐的运销管理,为中国盐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自贡盐得以走出四川盆地,进入国内外大市场。


  “以前,盐再好也卖不出去,因为销售权不在企业。盐业改革让盐业生产企业的创新能力极大释放,能够为市场提供丰富的产品、满足了个体差异化需求。”四川自贡驰宇盐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黄森田说。


  自贡制盐企业已成功在广东、江苏、浙江、河南、甘肃等20多个省区市建立营销网络,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独家供应和重点供应协议;自贡盐成为老干妈、郫县豆瓣、涪陵榨菜等加工食品的原料,并入驻伊藤洋华堂、红旗连锁、山东银座、大润发等知名品牌连锁超市。其20多个食盐单品已出口到日本、韩国、菲律宾、毛里求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森田认为,白度高、纯度高、颗粒大、成本低的特点,形成了自贡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谁创新,谁成本低才能活下来。”黄森田说。他表示,传统盐产品利润微薄,自贡的卤水天然富含硼、碘、锂、钾、锶等元素,公司的主要利润来自天然钙盐、低钠盐、富锶盐等功能性产品。


  (小标题)转型:融合文旅 “盐”续魅力


  作为因盐而兴的老工业城市,自贡也在经历转型的阵痛。


  从2009年至2018年,自贡盐及盐化工产业在低谷徘徊,被高耗能、污染大、利润低等问题困扰。2017年,自贡被纳入全国首批12个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在探索转型的过程中,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文旅产业的试验项目。


  自贡市曾经的最大盐厂,变成了当地的文化地标。原本用于输送盐的工业廊道,成为展示自贡老照片的艺术长廊,巨大的制盐设备周围散布着咖啡店、书店和礼品店……


  “自贡市的盐业文明内容和形态非常丰富。以市中心为核心的3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明、清、民国的盐场作坊,也有1949年后兴建的盐厂,共同组成了清晰的工业文明脉络。”自贡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青山表示,这些工业遗产可以变为发展文旅产业的优质资源。


  记者看到,凿成于1835年的燊海井仍然在按传统方式产盐。8口烧盐锅不间断地冒着热气,工人不时从导管注入取自地下千米深处的盐卤。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手艺吸引了广大旅游者。而今,这口井每天生产的2000公斤盐不再作为普通食盐销售,成了深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一家三代在盐厂工作的游强说,没想到自己从一个烧盐工变成了非遗传承人,承担起了守护城市记忆的使命。


  记者了解,老盐厂二期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中。参与改造的宋青山说:“这里将建成开放式的工业遗址公园。建成后,自贡特色的灯会、仿真恐龙、非遗工艺都会在这里集中展示。”(完)


  自贡市属于哪个省推荐文章3: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七)——四川省自贡市

  以绿筑底再造产业自贡 生态护航重铸盐都辉煌


  自贡位于四川南部,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地、成渝经济区“双核”中部位置,享“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之美誉。近年来,自贡市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实施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发展空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营造绿色文化环境等绿色发展“六大行动”,以优质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打造美丽中国“自贡样板”。今年上半年,自贡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到79.6%,主要河流10个国、省控断面总体水质为优,城市及县(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一、生态优先展宏图,真抓实干促改革


  系统构建推进体系。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了由市生态环境局总牵头、各区县(部门)为责任单位、“环保管家”驻企服务为补充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体系。制定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设立了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机制,坚持统筹兼顾、整体谋划、综合施策,全方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完善治理体系。牵头开展川南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与毗邻城市协同推进流域治理。在全省率先推广“环保管家”驻企服务,已累计选派“环保管家”175名、入驻企业275家,推动监管模式从“事后惩罚”向“事前引导”转变。全面推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推广运用“三线一单”数据分析系统,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不断强化法治体系。出台饮用水水源保护、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相关条例,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回收立法,为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提供法治保障。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高标准组建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自贡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被授予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获得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殊荣。


  二、践行“双碳”抢机遇,低碳转型助发展


  抓产业绿色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航与无人机领域已初步形成制造、装配、调试、维护一体化产业链。依托国家节能环保装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形成了节能锅炉、余热余能利用装备、节能运输机械装备等产业集群,全国电站锅炉市场占有率超1/3,管状带式输送机市场占有率超40%,余热锅炉市场占有率超15%,天然气压缩机市场占有率超30%。2020年,自贡市因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抓能源清洁消费。页岩气勘探开发加快推进,全市累计开采页岩气16亿立方米。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完成全市所有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改造淘汰。清洁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全市营运加气站28座,推广应用CNG/LNG汽车2万辆。“十三五”期间,煤炭消费占比下降21.44%,碳排放强度下降32.92%,节能降碳工作成效显著。


  抓循环经济发展。高规格打造自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集中布局生活垃圾环保发电、垃圾渗滤液处理、餐厨垃圾处理、医疗废物处置等20个资源回收利用项目,获批省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020年,自贡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提前三年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生态环境部确定的“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


  三、污染防治下苦功,水碧山青显成效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推进扬尘源、工业源、移动源、臭氧污染四大领域攻坚整治,建立空气质量及工作情况月通制度,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在全省率先实施VOCs含量低于10%原辅材料替代。“十三五”期间,挥发性有机物减排16.7%,减排率居全省前列。常态化推进秸秆禁烧全域巡查,建成露天焚烧可视化监控系统,开展柴油车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抽测执法。“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提高20.1个百分点。


  水污染防治“包干”。推广“河长+段长+点长”管护机制,全面落实河流分段包干责任。持续深化“一江两河”综合治理,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152个。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39处,全市68%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土壤污染防治“碰硬”。深入开展矿山矿企专项整治及“回头看”,累计督促106个问题点位完成整改。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排查企业84家、整治问题69个,政企协作全力根除了张化渣场53万立方米遗留废渣污染顽疾。实现了医疗废物全部本地化处置,实施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及资源化、油基岩屑综合利用等一大批项目,完善本地危险废物收集处置体系。


  四、以绿赋能出新招,增效创收惠民生


  推生态农业减排降碳“新模式”。通过“复合种植+稻菜水旱轮作+根茎还田”,实现粮食保产、蔬菜增收、农药化肥减量“三赢”。建成水旱轮作基地2.3万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获选首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规模化、园区化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21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4%。


  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与中国人民大学共推“双碳智慧监测管理平台”建设,探索开辟“县域+智库+科技企业”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应用新模式。大力培育“自然贡品”本土生态产品区域性公共品牌,累计签约企业达61家。制定《自贡市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完善生态公益林和地方森林效益补偿制度。系统实施“以绿养城”,主城区绿地率达3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推协同降碳绿色金融“新产品”。建立政府、人民银行“双牵头”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政策落实措施,灵活“收益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授信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因企施策精准设计绿色金融产品。2021年已有13家银行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投放绿色信贷13.97亿元,办理碳减排票据再贴现165万元,助力3户节能环保制造企业年节约标准煤量1900吨,年碳减排4800吨。


  自贡市属于哪个省推荐文章4:从亿万年沧海遗珠到千年盐都的四川自贡

  一座城市,究竟有多少次令人惊叹的翻转?来这里之前,人们以为井里打出的水能解渴;来过以后,才知道井里的水会让你更渴。来这里之前,人们以为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只是想象;来过以后,才知道,浅浅的河流旁边藏着巨龙,竟是现实,这里曾是恐龙生存的理想家园。来这里之前,人们以为灯只能用来照明;来过以后,才知道灯还能用来投射文明。


  因盐而生,因恐龙而闻名,因彩灯而走向世界。这座城市进取了1000多年,早已把迎难而上写进了骨子里。它用深藏地下亿万年的宝藏,打造了一座有滋有味的地上盐都。


  这就是四川自贡。


  城市以井为名


  说起自贡美食,怎么可能不提富顺豆花。


  自贡大街小巷有数百家豆花店。自贡人爱吃豆花,和这里自古以来产盐有关。井盐制作过程中会产生胆水。用胆水来点豆浆,便成为了当地最有名的豆花。


  在自贡美美吃上一碗豆花的同时,还能有机会领略自贡悠久的盐业历史。


  2亿多年前,四川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亿万年的地质作用,让四川平坦的大地慢慢褶皱隆起,海水被掩盖,演变成一片厚度数千米的盐矿。


  自贡正是坐落在这片盐矿最丰富的地方。拥有两千年盐业历史的自贡,被称为千年盐都。南北朝时期,富世盐井催生富世县。


  明清时期,同样因井盐资源丰富而兴起的自流井和贡井地区,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两个井盐经济区。


  1939年,自流井和贡井两地合并,从两地地名中各取一字,为自贡。这就是自贡市名字的由来。


  万口盐井


  凿穿“400多座珠穆朗玛峰”


  位于自贡大安区的燊海井,是大多数游客的首选之地。现在燊海井的井深是1346米,大概是400多层楼房的高度。燊海井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开凿于清朝道光年间。


  自贡更深的地层里通常埋藏着含盐量更高的卤水。聪明勤劳的自贡人为了获取它,以突破性的钻探技术不断向更深处凿进,创造了当时世界钻井深度的纪录。


  在自贡的盐业发展历史上,自贡人前前后后一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按照每口井深平均300米来计算,相当于全凭人力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燊海井开凿距今将近200年,今天这里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技艺,24小时不停歇地生产井盐,每天可产出井盐约2000公斤。


  四名辊工正在对天车进行维修。金流井天车已经建成100多年,虽已不再使用,但作为文物依然屹立在自贡的河边。天车是盐井凿挖和汲取盐卤的地面设施,主要用于悬挂天辊提取井下的卤水。


  自贡历史上最高的天车超过100米。盐井与天车,一个地下,一个地上,在自贡人们打破凿井最深纪录的同时,也刷新了天车建造的最高纪录。


  “组团”布局的“川省精华之地”


  清末时期,自贡已有盐井、天然气井707口,煎锅5590口,年产食盐近20万吨,自贡井盐业步入鼎盛时期,被誉作“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


  王爷庙矗立于釜溪河弯道处,是自贡市的地标性建筑。清朝时期,人们修建王爷庙以祈祷水运平安。


  王爷庙所在地水面宽、水流缓,适合装卸,起到了盐运码头的作用。釜溪河沿岸分布着众多的盐运码头,影响着城市的布局。


  自贡既是盐的生产地,也是盐的发散地。道路网格都是当时的运盐路径,从盐厂通往码头,因此水运码头与盐路古道构成古城的一个基本网络。


  自贡的城市格局,没有城墙的限制和明确的城市中心,而是形成了8个以盐井为中心的盐业生产生活片区,它们像一颗颗珍珠,串联在釜溪河两岸,构成自贡“组团式”的城市格局。


  八方会馆 顶上开花


  明清时期,大量外地盐商盐工会集到自贡,让这里变成了一个移民城市,也塑造了自贡这座城市的建筑景观。


  来到自贡的外地盐商,按照地域修建同乡会馆,广东人建南华宫,福建人建天上宫,陕西人建西秦会馆。除了同乡会馆,自贡还有很多按照行业划分的行业会馆。


  桓侯宫,又叫张飞庙。张飞是屠夫出身,当地人把张飞认作屠宰行帮的祖师爷,屠宰行业工会就兴建桓侯宫,祭祀张飞,也就是屠宰帮的行业会馆。


  从空中俯瞰桓侯宫,屋顶上有一道独特的景致。工匠们将泥塑和灰塑技艺与镂空圆雕手法相融合,再以五彩斑斓的瓷片点缀。


  由于自贡盐厂含有较多的腐蚀性硫化氢气体,特别是砂岩材质,因此风化比较厉害。古建筑上的这些灰塑,还有嵌瓷,由于材质不容易受到卤气侵蚀,因此显得丰富多彩,俗称“顶上开花”。


  “银窝窝”,更是“戏窝窝”


  到茶馆看川剧是很多老自贡人的生活习惯。变脸、吐火,是川剧中最受欢迎的绝活儿。


  自贡地区因盐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而富甲全川。


  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众多知名川剧班社顺沱江而下进驻自流井。当时自贡是川剧演员向往的舞台,川剧名角都要到自贡来唱戏,在自贡唱出了名,才会在川剧圈立住脚。


  逢年过节要唱戏助兴,开凿完盐井出第一桶卤要唱戏,大盐商祝寿要唱戏,因此当年自贡不仅被称为“银窝窝”,也被称为“戏窝窝”。


  1900多年修出的活态“博物馆”


  在自贡市区,有一处平桥瀑布,是一道城市天然瀑布。


  平桥瀑布水位垂直落差6.4米。自贡的河道上,遍布着众多险滩,流量小落差大,使得这里的河流无法成为优质的运输航道。


  艾叶码头,是旭水河上游的一处码头,熬盐需要的煤、修建天车用的木材,都是从旭水河上游运来,在艾叶码头中转后运往自贡的盐场。


  艾叶滩河水很浅,枯水期全是裸露的岩石河床,船只到此处无法行驶。


  河道上的船槽,是康熙年间修筑的,为便利盐运而专门用人工凿开的,刚好是当时的黄瓜皮船一样的宽度。这条长约160米的船槽让人们走出了人力转运货物的困境,船只到此能够直接过滩。


  清朝光绪年间,自贡地区的河流上一共修建了7座堰闸,通过拦截河水,大大提升了水路的通航能力。


  自贡人用了1900年,不断地改造,打造了中国盐运史上的奇迹。这些堰闸堪称中国航运史上的活态“博物馆”。


  半城千年盐都史,半城灯火阑珊处。自贡彩灯源于盐业的兴盛,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2025年,自贡成为“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活动的主会场。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2月27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跟随《文脉春秋》打卡“因盐而生,因恐龙而闻名,因彩灯而走向世界”的四川自贡。


  :自贡网


  自贡市属于哪个省推荐文章5: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三宝”转型记

  作为四川自贡市荣县传统支柱型产业,土陶、井盐通过“煤改气”“煤改电”变革生产模式、加速节能减排。污染少了,环境好了,蓝天白云在荣县已成常态。图为荣县长山镇得胜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区。 蓉 萱摄


  左图 在驰宇盐品有限公司中控室,生产流程中的每一道环节都显示在4台电脑屏幕上。本记者 刘 畅摄


  四川自贡市荣县将传统的陶、盐、茶三大独特资源禀赋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荣县土陶产值超过10亿元;启动建设自贡井盐产业园,将形成集制盐、物流、包装、技术研发、食品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集群;全县茶产业每年带动近5万茶叶从业人员增收8亿元以上。


  荣县有“三宝”——陶、盐、茶。


  论陶,四川自贡市荣县自古别称“陶乡”,4亿吨高岭土矿藏具有与宜兴紫砂泥相同的矿物组合和相似的矿物含量。说盐,亚洲最大的黑卤盐矿床和全球最优质的黑卤盐资源均横卧荣县之下。看茶,这里是四川三大茶叶优势区域中的川南优质早茶区,有茶园17.7万亩。


  丰富的资源为荣县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然而,荣县县域经济多年来却一直特色不足、产业不强。为了将传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近年来荣县在陶、盐、茶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快马加鞭。


  做好一捧泥——


  既提升产能又追求工艺


  1954年,荣县在铁厂镇创立了国营五四陶厂。改革开放后,一大批土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铁厂镇建立起来,那时的铁厂镇车水马龙、产销两旺。


  但是好景不长。受制于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一部分土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或倒闭或被兼并。2013年,一场节能减排风暴在铁厂镇掀起,这里的38家传统煤窑一夜间被关停并转,重组后的9家土陶企业开始了大规模技改。


  明峰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富伟是1982年开始学习制陶并进入这个行业的,“从最原始的煤窑炉到后来的燃煤倒焰窑,一直存在污染重、能耗高的问题。加上企业多、小、散,产品质量又不稳定,改造是迟早的事”。


  在明峰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列“小火车”满载着多种规格的土陶产品从红彤彤的窑炉里缓缓驶出,等待降温后质检。“这就是将过去传统烧制方式技改后的遂道窑,省时又省力,而且成形效果更好。”杨富伟介绍说。


  “从2013年开始,土陶行业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到2017年年末,万元产值能耗年平均下降了4%以上,废陶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企业大气污染物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技改过程中,铁厂镇9家大型制陶企业累计投入技改和建设资金2亿多元。全县60余家陶企形成了竞相追赶、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热循环节能梭式窑、新型实用陶瓷、环保陶瓷砖等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18项,2018年土陶产值超过10亿元。”荣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泽明介绍说。


  现在,全行业30%以上的工序实现了生产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窑炉技术、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程度在四川同类产品产区中处于领先水平,这为民生用陶和工业用陶实现量产奠定了基础。荣县民用泡菜坛产量已经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15%左右,工业用储酒坛全国市场份额占比达30%以上。


  2017年,荣县被命名为中国(西部)陶都后,慕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除了工业、日用陶之外,部分企业还向民用艺术陶方向发展。


  “手工制陶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既符合现在人们对陶瓷制品返璞归真的要求,也体现了产品的独特性。”在荣县双龙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入行20多年的黄泽强将陶泥放置在车轴上,用脚踏板控制车轴转速,再用手将陶泥塑造成形,然后干坯、修坯、烧制。


  “做陶需在坚持传统中找到转型创新的路子,小而精的陶器才能脱颖而出。”在自贡华邦陶艺有限公司陈列室里,一个个装饰着神话人物、秀丽山水的陶瓶依次陈列,有的清新典雅,有的鲜艳夺目。代晓岗和妻子在2012年创立这家企业之初,主要生产坛、罐。为了转型,代晓岗“三年三下景德镇”——2015年,他从景德镇带回两位工人,研发青花陶。精美度虽然达到了预期,但量产这道坎还迈不过去;第二年,他学会了一种新的工艺——注浆。注浆就是把泥浆浇注在石膏模里面再塑形、烧制,适用于形状复杂或大件制品的批量成型;第三年,代晓岗学会了不同器型的制法和浮雕工艺。


  现在,华邦陶艺已经不再大批量生产大容量陶罐,取而代之的是样式精美小巧的定制酒罐、艺术陶。去年,公司年产值突破了2000万元。


  2019年4月份,荣县人民政府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签约,将依托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推进全县土陶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百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规划到2020年底,全县土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集中度得到优化,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创新研发和设计水平明显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张泽明说。


  做精一粒盐——


  延伸“有盐有味”产业链


  自贡素称“千年盐都”,荣县乃“盐都之源”,拥有巨大的盐卤资源。上世纪60年代,自贡提出以盐业为基础,发展以化学工业为主建设化工城的规划,自贡的盐及盐化工产业开始起步。


  “1969年,荣县长山镇有了第一家平锅制盐企业。所谓平锅制盐,就是将卤水放在锅内大火熬干,待水分蒸发后,析出盐晶体。这种制法只能生产食用盐,缺点是劳动生产率低。”四川自贡驰宇盐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建国介绍。


  围绕荣县的长山盐矿,县盐厂、乡镇盐厂等多种经营模式的10多家制盐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纷纷建立。一直到1990年,自贡鸿化厂和张家坝制盐化工厂两家企业日渐发展壮大,工业用盐需求进一步提升,自贡从荣县开始出现真空制盐技术。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自贡工业经济逐步衰退。受此影响,传统制盐企业连续多年亏损。本世纪初,借自贡实施国企改革和盐业整合的机遇,自贡盐厂纷纷剥离不良资产,扭亏为盈,利润和税收稳步增长。


  2010年,四川自贡驰宇盐品有限公司整合重组了5家制盐企业落户荣县,形成了年产食用盐30万吨能力,生产规模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在荣县县长郑小清看来,当地井盐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原本就较高,加之2017年盐改新政出台以后,井盐产业更是迎来了发展机遇。


  充分的市场竞争为驰宇盐品拓展了销路,技术改造则为企业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节能降耗目标。


  混卤桶液位、盐浆桶液位、Ⅱ效蒸发罐……在驰宇盐品的中控室里,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在4台电脑屏幕上。“从2012年开始,我们引进了德国的设备和技术,实现全过程自动化控制,已形成输卤、发电、蒸汽、制盐联产产业链。”钟建国介绍,技改总投入约2.5亿元。


  钟建国介绍,要实现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就要避免同质化竞争,突出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除了原有的食用盐产品外,驰宇盐品和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合作,相继开发出了康疗保健盐、医药用盐等产品,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天然富锶盐”已申请国家专利并实现了成果转化。


  如今,荣县紧盯这一优势资源,又启动建设了面积4.6平方公里的自贡井盐产业园。“园区建成后,将形成集制盐、物流、包装、技术研发、食品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集群。”郑小清说。


  对于拟入园的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而言,搬入园区不仅离长山盐矿更近,节约了运输成本,而且企业退城入园也可以减轻废水、废气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目前,驰宇盐品正谋划着入园后将产能拓展至100万吨。


  到2025年,自贡井盐产业园食盐及盐的精深加工业产值将力争突破25亿元。“作为龙头企业,入园后我们还将实施年产100万吨蒸馏水综合利用项目,可以带动医用盐水、苏打水、饮料等产业发展,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钟建国对园区建设信心满满。


  做大一叶茶——


  既打响品牌又惠及民生


  “荣县种茶历史悠久,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茶。回顾计划经济时代,虽然茶叶的流通渠道比较少,但通过供销社计划调拨,或是外贸企业在荣县建立收购站点,每到采茶季节,田间地头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四川龙都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古亭说。


  上世纪90年代,荣县兴起了一股花茶制作热潮。随着制作花茶的小作坊不断增多,整个行业变得有些混乱。为了规范花茶制作标准,四川龙都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严格选料,提升工艺,生产出龙都香茗花茶,一举在四川乃至全国打响了品牌。


  品牌带动作用和可观的效益影响了荣县的制茶工艺,进而带动一批个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到90年代末期,荣县已经有了20多家茶企。“荣县的茶叶上市早,早春茶2月中旬就能全面上市,名优鲜叶的品质吸引了不少外地茶企目光。”荣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朱和能说,从2003年开始,荣县逐步成为很多品牌绿茶的原料产地和加工基地。


  “曾经我们荣县的茶厂以作坊式为主,生产环节比较随意。”朱和能说,直到2010年,四川龙都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从老城区搬入工业园区并投资8000万元修建厂房、改造技术,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如今,传统的茶叶种植正随着规模化、规范化逐渐演变成致富产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茶’返回家乡。”四川黄金叶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奇红是一位“90”后,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管理企业。


  据朱和能介绍,现在荣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3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8户,种植大户387户,茶叶机采率达71%。县里每年都会推荐龙头企业管理骨干到浙江大学等高校接受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荣县还大力开展以茶叶家庭农场业主、种植大户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产业在发展,观念在转变。“荣县原本就有‘绿茗春’‘黄金叶’‘春兰芗’等商标10多个。”据荣县科技和经济信息化局局长郭孝谦介绍,荣县是四川省绿茶出口基地县。数据显示,全县14家企业生产出口茶,2018年出口茶产值3亿元左右。


  “茶叶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带动增收能力强,全县每年带动近5万茶叶从业人员增收8亿元以上。”正如朱和能所说,从一片叶子到一个产业,茶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按照规划,到2022年荣县将实现茶园总面积20万亩以上,茶叶产量2.5万吨以上,茶叶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


  发展县域经济是四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坚实基础。目前,与荣县一样,不少区县正在把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变成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贡市属于哪个省推荐搜索词:

  

  1.自贡市属于哪个省离成都市多远

  

  2.四川省自贡市简介

  

  3.自贡市是哪个省的城市

  

本文标题:自贡市属于哪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