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作者
韩熙载夜宴图推荐文章1:读书|刺杀韩熙载——一幅《夜宴图》背后的生死沉浮
《画里浮生:中国画的隐秘记忆》
金哲为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
本书是一本趣味解读中国古画的新颖之作,除了通常的绘画风格讲解、作品流传介绍等,更侧重于还原古画背后的历史情境和人物遭遇,沉浸式地讲述画家和文人背后的“意难平”。
全书将100多幅中国画背后的故事分为6种人生境遇来解读,大到王朝的兴衰更替,小到一个寻幽者的细腻情思,总能从古诗文集、笔记杂谈、方志族谱、书画题跋中采撷出有趣的史料,回到那尘封已久、富有温度的历史现场。通过该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画的具体细节,还可以读懂唐玄宗、韩熙载、王维、苏东坡、司马光、唐伯虎等人的内心情绪,感受他们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喜怒哀乐。活在当下的现代人,也许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共鸣。
更多精彩介绍请点击视频观看↓↓↓
刺杀韩熙载
秘密任务
清晨,韩熙载因前夜通宵欢宴,又一次缺席了朝会。
这是他一贯的作派。当年李煜的父亲李璟在位时,受到擢升刚有机会议政的韩熙载就多次缺勤,被冯延巳弹劾丢了官。不过当时的他虽然“性懒”(马令《南唐书·韩熙载传》),还不至于荒废政事,屡屡犯上直谏,力陈时弊。现在他身居高位,反倒愈加放浪,养了40多名美貌歌妓,夜夜笙歌。
《合乐图》
李煜并没有打算放弃韩熙载,他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印象深刻。
十多年前李煜还没当上太子,契丹攻入开封,中原大乱,韩熙载认为是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可惜李璟未能听从;后来周太祖初定中原,满朝文武怂恿李璟挥军北上,又只有韩熙载坚决反对。他将郭威比作曹操、司马懿那样的奸雄——“虽有国日浅,守境已固”(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不可妄动。后事的发展果然如韩熙载预料的那样,战败、割地、称臣、入贡,当北面的强邻从后周变成了更加强大的北宋,南唐则在繁重的岁贡中日益凋敝。
即位后的李煜亟需一位贤能的宰相整顿国事,韩熙载是朝野清望领袖,亦是他的首选。世人对韩熙载荒纵的描述李煜并不全信,他想要亲眼见到后再做决定。
碍于君王的身份,李煜不方便亲自前往一探。朝会散去后,他召来画院待诏顾闳中、周文矩,交给了他们一项秘密任务。
江南名流
当晚,韩府内外宾客云集,夜宴照常举行。
躲在隐秘角落里的顾闳中和周文矩屏气凝神,四只眼睛应接不暇,努力在心中记下见到的一切。
前来赴宴的都是他们熟识的江南文化圈名流。比如最先签到的两位新老状元郎,韩熙载的门生郎粲和舒雅。
郎粲与韩熙载
拱手、视线向左的舒雅
郎粲是当红小生,为了赴宴,下了班还没来得及换掉官服就马不停蹄地赶来。舒雅是韩熙载为南唐选中的第一位状元,辈分上是名后进,私下与韩熙载却是忘年交,连衣服都经常换着穿,即使站在美女丛中,目光仍不离韩熙载。
宴会开始,厅堂内摆满了珍馐美馔。山水屏风前一位美女怀抱琵琶,她是著名音乐人李家明的妹妹。
此刻她正轻拢慢捻地演奏着大周后改编的《霓裳羽衣》,引得众人纷纷注目。
紫薇郎朱铣写得一手端庄汉隶,都说字如其人,他性情内敛,颇有点放不开,完全没有对面的太常博士陈致雍从容自在。
上:朱铣;下:陈致雍
陈致雍惯于风月,家里的妾妓是韩熙载的两倍多。他见惯了这样的场面,加上常年掌礼,虽有美色在前,神态和坐姿却比血气方刚的郎粲更加镇定且符合礼数。
一曲终了,场子已暖,众人移步内室舞池。
声色游戏
顾闳中和周文矩或许混进了人群,或者轻轻一跃上了房顶,揭开瓦片向下俯视。
舞蹈明星王屋山舒展纤柔的身体,只待主人落下鼓槌,就要起舞。舒雅则在一旁手持拍板准备伴奏。
中途到场的德明和尚撞见此景,连忙回过头避开视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年轻郎粲,他斜靠在椅子上,目不转睛、脚不着地,完全放飞了自我。
郎粲与德明和尚
舞罢,韩熙载坐在床榻之上,在众侍女的侍奉下清洗握过鼓槌的双手。
他出了一身汗,干脆解下外衣,脱鞋盘腿坐在木椅上,轻摇纱扇。
轻摇纱扇的韩熙载
衣着绮丽的歌姬们连坐成排,表演笛箫合奏。笛声悠远,箫声清冷,是降火静心的良药,让人浑然忘我,神游天外。不知不觉间,子时已过,夜宴也到了尾声,宾客们陆续摇晃着离开。韩熙载起身送客,挥手示意明日再来。
依依惜别的主客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能想到:看到顾、周二人凭各自记忆绘制的夜宴图,李煜终于断绝了拜韩熙载为相的念头。
没过几年,69岁的韩熙载去世。5年后,李煜做了亡国之君,以宴乐自损的韩熙载却免于成为亡国宰相。
冒牌使臣
在大部分的叙述里,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但如果韩熙载本人看完下面这条隐藏的暗线,他一定会后背发凉:他的夜宴很可能在无意中救了自己一命,他也不止被一个皇帝派人偷窥过。
李煜登基前一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受禅称帝,代周为宋。他派出数支使团晓谕各国,而在那支派往南唐的使团中,赵匡胤安插了一名心腹画师。
王霭,京师人,工画佛、道、人物,长于写貌,五代间以画闻。晋末与王仁寿皆为契丹所掠,太祖受禅放还,授图画院祗候。遂使江表,潜写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真,称旨,改翰林待诏。今定力院《太祖御容》《梁祖真像》皆霭笔也。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
王霭的任务,是暗中画下三位南唐大臣的画像并带回国。赵匡胤自己的画像就是王霭所画,足见他对后者的信任,以及对这次任务的看重。王霭也不负使命,回国后的他因此从画院祗候被升为了翰林待诏。
《宋太祖坐像》
派出画师画下其他国家的朝臣写真并非什么稀罕事。李煜也曾派画师混进前往北宋的使团,带回一张赵匡胤的画像。相传,当李煜看到画像里虎背熊腰、目光如炬的赵匡胤后,“忧惧不知所为”(《十国春秋·拾遗》)。这或许是后人为胜利者添加的“事后预言”,但古人没有相机,又讲究相术,确实常常依靠相貌来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赵匡胤大概是没有见过宋齐丘和林仁肇的,想看看他们的模样也可以理解。但韩熙载,他数年前就已见过了。
那一年赵匡胤还是掌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韩熙载出使完后周回国,李璟问他哪位后周大臣让他印象深刻,韩熙载答:“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测也。”(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
既然已经见过,赵匡胤为何还安排心腹画下韩熙载的画像?
刺杀计划
要了解赵匡胤的用意,不妨先来看看被他列入名单的三个人都是谁。
宋齐丘,当时的南唐宰相,权倾朝野的太师;韩熙载,宰相候选人,宋齐丘的政敌;林仁肇,人称林虎子,南唐最杰出的将领。简单来说,宋齐丘和韩熙载日后必有一人执掌朝政,而林仁肇则会是南下道路上最难啃的那块骨头。
972年,也就是北宋灭南唐的倒数第三年,赵匡胤以反间计除掉了林仁肇,那把杀人于千里之外的匕首,正是王霭带回的林仁肇画像。
接待南唐使臣的宋人让他们“无意间”于禁中看到了一座声称是为林仁肇准备的豪宅,以及宅内栩栩如生的林仁肇画像。回到建康后,使臣将这件事告知了李煜。
林仁肇曾主动向李煜提过一个“举兵外叛以攻宋”的计谋:他先假意叛变南唐,然后以本部兵马北上攻宋(陆游《南唐书·林仁肇传》)。这个计谋的好处在于,若是林仁肇得胜,国家享其利;即使兵败,皇帝亦可把通过夷其九族来将责任推卸干净。唯一的风险在于毕竟先要举兵外叛,虽然林仁肇忠心可鉴,做皇帝的也不能不思虑再三。此时听到使臣的汇,加上另外几员嫉恨林仁肇的将领正向他进谗,被气昏头的李煜命人毒死了这位甘愿为国捐躯的世之虎将。
从林仁肇的遭遇,不难看出赵匡胤当初派王霭随使团南下的用意。
宋齐丘死得早,王霭画完画像的那一年,他就以意图谋反的罪名被李璟放归九华山活活饿死。对于赵匡胤来说,自然再无设计除掉他的必要。
而韩熙载自从李煜即位以后,对南唐前途心灰意冷,终日纵情声色。他曾对身边的人说“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端。”(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本来最有可能接替宋齐丘成为南唐宰相的他自断前程,却也因此消弭了赵匡胤的杀机,得以安度晚年。
《韩熙载夜宴图》
千载风流
没能启用韩熙载为相,是李煜一生的遗憾。韩熙载去世后,他废朝三日,以宰相之礼将其厚葬于东晋著名风流宰相谢安墓侧。韩熙载潇洒一生,若说真有什么对不住的人,或许就是李煜了吧。同是侍奉后主,相比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韩熙载作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只是他又何尝甘心如此呢?尚未投奔江南之前,韩熙载和好友李穀在正阳诀别,浑身上下散发着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气:
韩熙载初与李穀相善,及熙载南奔,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曰:“江淮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穀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淮如探囊中物尔!”
——马令《南唐书·韩熙载传上》
多年后,李穀果然代周世宗南下出征,彼时的韩熙载仍然落魄不得重用。真的是李穀的才能胜过韩熙载吗?恐怕未必。那次南征李穀屡屡受挫,直到周世宗走马换将,才扭转战局(《宋史·李传》)。我们迷恋“得一人可安天下”的传说,把个人的作用放大到了极点。但事实是,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一个人所能做的,何其有限。连卧龙、凤雏都未曾真正做到的事,又怎么忍心苛责他人?
除了世人熟知的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韩熙载夜宴图》之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卷残本,只保留了最后一段送客的内容。从仕女多鬟的发型、低胸高腰的服饰、丰腴的体态,以及朴素的屏风家具来看,“虽然它很可能也是一件摹本,但所依据的祖本的作成的时间应该早于现在的北京故宫本”(陈葆真《李后主与他的时代》第五章)。
《韩熙载夜宴图残本》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台北“故宫”本中的韩熙载须发皆白,远不像北京故宫本里那样年轻。夜宴里的所有人都醉了,好像只有他保持了清醒,仪态端庄地跟众人挥手道别。
或许他也醉了,即使那样,也是他清醒时作出的选择。如果人生注定有一个悲剧的结尾,早早看透的人是痛苦的。
台北“故宫”本中的白发韩熙载
北京故宫本中的黑发韩熙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一幅看似荒淫的夜宴图背后,潜藏着数不清的尔虞我诈、恩怨情仇。当机关算尽,被敌我双方接连偷拍而不自知的韩熙载意外成为最大赢家,独享千古风流。
:金哲为
编辑:袁琭璐
韩熙载夜宴图推荐文章2:《韩熙载夜宴图》是怎样从张大千手中回归国家的
日前,抖音推出了“在家云游博物馆”系列三天九场直播,播放量超过了3亿次。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点赞量超过17万。
文物是历史之鉴、时代之证。每一件历经千百年风雨流传至今的国宝背后无不隐藏着一段历史旧事。即便这段历史旧事有多么沧桑与辉煌,有多么曲折与坦荡,有多么匪夷所思与合情合理,有多么屈辱凄凉与激荡昂扬……都是中华文明不能离弃的一部分。
画中人物,何许人也
在北京故宫浩如烟海的书画收藏品中,有一幅一定不会被忽略,它就是被誉为传世名画的《韩熙载夜宴图》。
这幅画卷展示了南唐官员韩熙载在家中宴饮歌乐的景象,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送客这五个片段,真实再现了整个夜宴的场景。该幅画作构思精巧、人物刻画细腻、画面雅致清新,在故宫所藏书画珍品中亦属难得。
此画的主人公为韩熙载,他生活于五代十国的乱世,本为北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韩钧曾任太常卿;祖父韩殷任侍御史;父韩光嗣,任秘书少监、平卢节度副使等职。其父因故被杀,他避乱于南方,先后历经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代。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他死后李煜下诏赠其左仆射、同平章事,赐谥“文靖”。
韩熙载的名字今天听着或许有些陌生,但他在当时便以文才出名,时人评价他“学问精赡,辞气亮直。本以通识,济之奇文”。同光四年(926年)中进士,平生所撰诗文颇多,也富有才气,在《全唐文》《全唐诗》中都存有其诗文。
据说,他南下时曾立下豪言壮语:江南若肯用我为宰相,我必长驱以定中原。然而,历经三代宦海沉浮,年轻时的豪放似乎逐渐褪去,他的心思也默默发生了变化。“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揉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成为世人眼中对他的印象,这样的人设符合他的家世,却不是君王眼中可堪大任之人。
夜宴背后,另有玄机
关于这画的,史传为顾闳中。
顾又是何许人也呢?
他是江南人士,擅人物画,为画院中高手,这卷夜宴图原是出自他的手笔。
这就令人有些奇怪了。韩熙载在南唐也任要职,但一个臣下家中宴会,为何值得宫中画师来画呢?
没错,这是一幅奉旨做的画。
据《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继位后欲重用韩熙载,然而“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原来,这样一幅画作背后却是君臣间的如此一番考察。
而听了这一段,对于那个印象中吟诗作乐,醉卧温柔乡的李煜,读者是不是也有了另番印象。“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佳词出于这位君王之手,他是敏感而多情的,但身为君王的他也是谨慎而多疑的。
在后人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韩熙载以一副放荡不羁的形象示人。身为主人的他,或击鼓,或赏乐,兴起之时,甚至袒露胸襟,整个夜宴办得活色生香。然而,在他的定格画面上,他脸上的表情让人很是捉摸不透,似乎不是享受,而有一种跳脱的落寞。
这又是为何呢?
一种说法认为,经历人生起起伏伏,韩熙载晚年已无意于官场,毕竟风云诡谲的朝堂之上,不知有多少暗潮涌动。他选择放浪形骸,以求早日退隐。当然也有人认为,韩熙载作为北人,终究被排除在南唐朝廷的核心圈之外,而他也不满于南唐后主的作为,审时度势之下,希望远离庙堂之高以求善终。他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或许就藏在这幅画中,也吸引着观众去细细琢磨。
张大千“半送半卖”《韩熙载夜宴图》
夜宴图本身是令人称道的画中精品,但历经千年流转,实属不易。据清《石渠宝笈》记载:该画本入清后曾归藏清廷御书房,并钤有若干方鉴藏印。前则有乾隆皇帝一段题记,并存有南宋时的行书残缺题语。
溥仪出宫时携带此画并将其变卖,此画在民间辗转。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由成都飞赴北京,于当年底以500两黄金的巨款,收得《韩熙载夜宴图》。
1951年,张大千从印度回到我国香港。当时,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成立的秘密“收购小组”负责人徐伯郊与张大千往来甚密,郑振铎指示徐伯郊努力通过张大千收购流失在外的中国书画名作。徐伯郊利用自己是香港银行高级职员,又是著名收藏家的便利,照顾张大千的生活。张大千对他非常感激,把他当知心朋友。朝鲜战争爆发后,张大千欲举家移民南美。郑振铎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写信给徐伯郊,指示他在港多与张大千接触,一是希望他能够回内地,二是希望通过他的关系,争取将流失到美国、日本等海外的中国古代书法名绘收购一些回来。
当徐伯郊把郑振铎来信的内容告诉张大千之后,张大千对郑振铎的关心、慰问非常感动。张大千把自己最心爱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画《潇湘图》、北宋刘道士画《万壑松风图》等一批国宝,还有他以前收集到的一些敦煌卷子、古代书画名迹等珍贵文物,一起共折价仅为2万美元,以极低的价格全部“半送半卖”给了祖国。这批珍贵文物皆由徐伯郊经手,由国家文物局全部收购,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腾讯网 张宁芳/文、《解放日》)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封面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推荐文章3:名画赏析|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卷,五代,顾闳中作 (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
稿件:人民网
主编:王十梅
总监:王丽一
稿件: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
韩熙载夜宴图推荐文章4:镇馆之宝:唐伯虎《临韩熙载夜宴图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丰富的书画艺术作品,其中宋《杂景院画册》、元《仙山楼阁图团扇面》、明《临韩熙载夜宴图卷》被列为镇馆之宝。
在今年推出的“千人千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古代人物画展”上,展出了一批难得一见的馆藏艺术精品,其中多年未曾亮相的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再次展出,使四方观众得以一睹真颜。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绢本,工笔设色,纵31厘米,横548厘米。此卷系临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官场失意的南唐大臣韩熙载与阁僚、歌伎夜宴歌舞的场景,对后世人物绘画有很大影响。
唐寅为明代著名文学家、画家,他在书法、绘画、诗文等方面都造诣精深,其中绘画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题写有七绝两首,落款均为“吴门唐寅”,画面钤有“唐伯虎”“六如居士”等唐寅之印,两首诗分别为:“身当钩局乏鱼羹,预给长劳借水衡。废尽千金收艳粉,如何不学耿先生。”“梳成鸦鬓演新歌,院院烧灯拥翠娥。潇洒心情谁得似,灞桥风雪郑元和。”
在存世诸种临本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唐寅临本向来受到书画艺术界学者重视。苏州大学张朋川教授分析比较了传世各种《韩熙载夜宴图卷》(《南京艺术学院学》2010年第5期),对唐寅临本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明代文化气象进行了评价。
据介绍,故宫博物院藏《韩熙载夜宴图》长335.5厘米,而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长达548厘米,二者题材相同而长度差异颇大。唐寅临本在画面的顺序、器物、屏风、人物等方面做了调整修改。故宫藏本共五段,依次为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唐寅临本共六段,将清吹一段中的韩熙载形象前移为第一段,其后依次为听乐、清吹、观舞、歇息、散宴。故宫藏本卷尾有一男一女向画内行走,而唐寅临本删掉了这两个人物。唐寅临本中的屏风也远多于故宫藏本,而且在画面中描绘了案桌、花坛、盆景等,反映出当时文人的雅致生活。比较《韩熙载夜宴图》诸本,品味不同时代文化气息,令观者别有乐趣。
原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
:曾江
声明:本文图片于“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韩熙载夜宴图推荐文章5:赏析中国十大名画之《韩熙载夜宴图》南唐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南唐 顾闳中,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摹本,绢本设色,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
画面的情节一直围绕中心人物韩熙载一步步展开,从倾听演奏,到亲自击鼓,欣赏独舞,直到宴会结束,各个场合都是双眉紧整,心事重重,与欢快的夜宴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由于画家与韩熙载同样了解南唐的处境,理解主人公大势已去的苦衷,于是站在韩熙载的角度描绘了他在夜宴的背景下沉郁寡欢的神态,细化了主人公在当时复杂的形态下做着激烈的心理斗争,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画中所描绘的韩熙载出身贵族,在动荡社会下,他看透官场的严峻形势,逃避做宰相,以声色为韬晦之略,夜夜笙歌与家中,宾客纵情嬉戏。李煜皇帝派顾闳中去韩府一探究竟,并绘制出来。顾闳中凭着所观察到的景象,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再现了一幅宾客满堂的的图画。这幅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仅体现那个时代的风貌,更真实揭露了政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韩熙载夜宴图推荐搜索词:
1.韩熙载夜宴图是谁?
2.韩熙载夜宴图怎么读
3.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怎么读
本文标题:韩熙载夜宴图作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