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日军伤亡
武汉会战日军伤亡推荐文章1: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转折点,日军伤亡25.7余万!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我国的军队与日本的军队之间进行了二十二次大型会战,而这其中,有一场会战成为了中国自遭受日本入侵以来,对我国军民造成影响最大的一场战役。
同样,这场会战也是国共两党不计前嫌、共同谋划的第一场大型战役;更是中国在进入抗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参战人数最多、波及范围最广、歼敌数量最多、耗时最长的会战。
这场战役不仅彻底粉碎了日本“速胜”的企图,更是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战争转折点,为中国军民点亮了抗战胜利信心的第一个火把。
接下来,就让我来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这场发生在一九三八年下半年的,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的——武汉会战。
在当时,由于日军攻陷了南京,一股鼓吹“速胜”的风气在侵华日军中飞速蔓延,有了解的观众朋友们应该还记得,日本曾扬言要在三个月之内全面侵吞中国的狂言。
这般不知所谓的狂言尽管在与我国抗日军民们不屈不挠的战斗中被打碎,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对我国的觊觎之心却并没有因此而熄灭,反而在南京失陷后,再一次燃烧了起来。
并且,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淞沪战场的的失利,导致作为重要物资运输港口的上海港落到了日本人手中。所以,国民党不得不调整战略,将战略物资的运输改到了广州市的广州港,再通过粤汉铁路走陆路输送到内地。
国民党的这一策略更加大了侵华日军想要尽快攻占武汉市的决心,在当时的侵华日军看来,只要侵占了武汉市,就可以以武汉市为屏障,切断并掌控铁路。只要掌控了铁路,就等于是切断各地军队的战略物质补给。如此一来,侵华日军就只需要坐等着国民政府把投降书送到他们的司令部了。 ·
侵华日军的算盘打得倒响亮得很,可我国的抗日军队也不是吃素的。国民政府在徐州失陷之后,就已经针对武汉市这座国之重城做出了部署。
一九三八年五月份,当徐州会战结束之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了增强各军的指挥机构和作战能力,决定以武汉市为中心,调整整个战区的作战序列。
并且,在进行了军事调整过后,还将武汉市纳入了新设立的第九战区中去,并用国民党设立的第五、第九两个战区的军队牢牢的把武汉市保护了起来。
此时的武汉周边,已经集结了包括空军、海军在内的十四个集团军、五十个常规作战军团,总投入兵力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一十万人。
同时,国民党军队的调动也被侵华日军获知,侵华日军当即纠集了日军第二、第十一军九个师团,约一百四十个大队针对武汉市进行了布局。根据统计,此次会战中,侵华日军一次性在战役中投入了约二十五万的兵力。
六月十一日,武汉会战的第一枪在安庆市打响。
这支奇袭安庆市的日军支队来自台湾混成旅,由日军陆军中将波田重一率领,在当时,波田支队从芜湖市溯江而上,趁着十一日晚上的大雨,在一夜之间就击溃了川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司令杨森的部队。
这一仗着实打得国民政府有些措手不及,蒋介石在得知杨森一夜之间就把安庆“拱手相让”之后,气得大骂杨森“轻弃名城,腾笑友邦”。
而杨森也觉得很是无奈,与他在同一战线的第二十六集团军在日军第六师团的攻击下溃败得不成样子,很快就将川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的侧背暴露在了侵华日军的火炮之下。
当波田重一率领着手下的侵华日军攻下安庆市之后,直接从安庆市内的长江段搭乘海军舰艇继续西进,并在短短的十天左右就抵达了位于江西省马当镇的江防要塞封锁线之外。
马当镇的江防要塞不同于其他地段的江防要塞,它是由德国军事顾问设计,耗资无数,并在国军的手底下由国军经营数月,其坚固性根本毋庸置疑。
当蒋介石在得知攻下了安庆的波田支队,已经抵达了马当江防要塞封锁线时,认为马当镇的这座江防要塞再差也能将侵华日军的脚步拦上一个月。
况且,长江在马当段的江水中,还有着数不清的水雷、沉船以及人工暗礁,直接就断绝了侵华日军以海军舰艇强攻的可能性,并且,由于人工暗礁的存在,日军海军扫雷艇根本就无法在江上展开扫雷工作。
在马当江防要塞附近驻守的第十六军司令为李韫珩,以李韫珩在一九二零年至一九三五年之间的领军表现来看,一个军打一个有海军力量辅助的支队根本就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
可直到侵华日军从陆路贴近马当江防要塞时,李韫珩还拉着一众军官和当地的土豪乡绅喝得烂醉如泥。
要不是驻守在江防要塞核心阵地的汉军陆战队第二大队建制齐全,在其总队长鲍长义的指挥下,打退了波田支队组织的三次集团性冲锋,马当镇的江防要塞就等于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面对着波田支队来势汹汹的攻势,海军陆战队第二大队总队长鲍长义知道自己指望不上第十六军的援手,直接一个电话打到了远在武汉市的谢哲刚手中。谢哲刚分毫不敢耽误,不仅立刻将电发给了蒋介石,还向蒋介石提出了空军支援的申请。
蒋介石在收到电之后,立马给正在田家镇视察工作的白崇禧下了命令。
白崇禧通过布防地图上的位置联系上了位于彭泽的第一六七师,要求第一六七师师长薛蔚英立刻率军支援,为了能够更快的抵达马当镇战场,白崇禧还特意交代薛蔚英沿公路进军。
这个时候,李韫珩一个电话打到薛蔚英手中,下达了一个和白崇禧有所冲突的命令。李韫珩要求,薛蔚英率部从小路向马当镇方向进军。
这一下子让第一六七师师长薛蔚英犯了迷糊,但碍于李韫珩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并且他本人对白崇禧还有些个人意见,就选择了听从李韫珩的命令,走小路进军。
毫不意外,在马当要塞核心阵地坚守了长达两天之久的海军陆战队第二大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还没有看到第一六七师的影子,为了不至于全军覆没,总队长鲍长义只能下令放弃马当要塞。
等薛蔚英率领着第一六七师抵达马当镇,波田支队已经在马当要塞中重新修筑起了防御工事。就这样,原本以为最起码能够支撑一个月的马当江防要塞,最终连一个星期的时间都没坚持住,
当远在成都的蒋介石知道马当江防要塞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被攻占之后,蒋介石立刻责令陈诚必须要把马当重新夺回来。
可此时波田支队已经完全熟悉了江防要塞的防御要点,任国军如何进攻,都依托着要塞坚固的一级国防战备工事顽强的抗了下来。
面对着已经无可挽回的战况,陈诚不得不下令放弃进攻,全军退守彭泽县。
而彭泽县,却也在接下来的战役中被波田支队联合日军第一零六师团攻占。此时,陈诚再度向驻守在湖口县的第六十四军传达了反攻彭泽的的命令,可第六十四军的司令李汉魂是个忱于佛教哲理的“文学家”,在与日军进行的几番拉锯战中,不仅没有收回彭泽,反倒是把湖口县也丢了。
面对着几乎“不堪一击”的国军,早已疲惫不堪的日军竟然在湖口县安然无恙的修整了十几天。
七月二十二日,又一个江防重镇九江市,在波田支队联合第一零六师团的进攻中失陷。·
至此,武汉会战的战斗全面倒向了对国军不利的一面。
整个武汉会战从六月打到了十月,真正的决定了武汉会战被誉为抗日战争转折点的关键性战役来了。
七月二十六日,侵华日军全面占领了九江市之后,兵分三路绕向了德安、南昌,并准备长途绕袭长沙,切断粤汉铁路。
日军第一零六师团是由日军陆军中将松浦淳太郎率领,在协助波田支队打下了长江南岸的有利局势之后,在九月二十日左右被派向德星、瑞武方向进军。
几天后,日军第一零六师团就直接遭遇了以薛岳为指挥中心的第六十六军、六十七军。双方经过了短暂的交锋之后,薛岳意识到在万家岭这片铁磁矿产丰富的土地上,一零六师团已经变成了无头的苍蝇。
于是,薛岳第一时间向四周驻军发布了调令,调来了十余万军队,将第一零六师团牢牢地包在了包围圈中心。
十月十日,日军第一零六师团被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在万家岭全歼。万家岭战役一共打了十二天,日军第一零六师团被击毙一万余人,整个师团中,逃出去的也就只有寥寥二三百人。
万家岭之战一举激发了我国抗日军民血脉里的勇武,尽管由于后续的追击不及时,导致日军军土重来,并以奇袭广州的策略获得了侧面的胜利,从而顺利的侵占了武汉市,但万家岭之战还是在我国军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渴望胜利的种子。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万家岭之战,面对着“势如破竹”的侵华日军,总有一天我国抗日军民的心态会被活生生逼到崩溃。
可就是这么一场和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同等级的战役,就像是武汉的地形优势一样,以“三足鼎立”之势撑起了中华儿女为胜利付出一切的决心。
这也是为什么,武汉会战会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战争转折点的原因。
武汉会战日军伤亡推荐文章2:武汉会战到底有多残酷?一名日军士兵记述:活着的人也都快变成鬼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欢迎关注,带你进入精彩的军事历史世界~
“我们的中队就躲在水沟的土堆四周跟敌军对峙,然而由于四周的山里全都是敌人,子弹从四面八方飞过来。战友们大部都受伤,也有些因为饥饿和疲惫而倒下来死在水沟的战友们,他们的脸色都变成了茶色且浮肿,白花花的蛆虫从他们的鼻孔和嘴巴里掉下来。一连几天都没有吃东西,只能从漂浮着同伴尸体的水沟里舀脏水喝,活着的人也都快变成了鬼。我也觉得我的死期快到了。对着月亮,我放声大哭。”
这是一名在前线日军士兵的记述。时间是在1938年抗日战争的武汉会战中。虽然武汉会战最后以中国军队失败、武汉被日军占领结束,但是却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武汉会战也成为中国军队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标志。从日军士兵的记述,我们很难想象对武士道精神着魔的日军士兵会感到恐惧和绝望,也由此可见此战的残酷性。
1938年夏初,九江失守后,日军进攻的矛头直指武汉,蒋介石知道,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上而言,武汉显然不可轻易放弃。尤其在政治上,将面临三个问题:
一旦武汉失守,国民政府将如何在西南一隅支撑其政权并保证指导战争的权威?
中国富饶的东部和中部丢失后,国家支撑战争的经济和资源能力将从何而来?
有多少中国人能够理解并相信,南京和武汉的相继丢失,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灭顶之灾,而是战争实现转折的另一种历史契机?
蒋介石及其幕僚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研究,最后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对于武汉会战兵力使用的整体把握是:
“武汉会战之兵力消耗,以百分之六十为标准,其余百分之四十作为第四期作战之基础。预料其在攻占武汉后,敌当作较长时间之考虑,我可得恢复实力之机会。”
然而实际上这个决定下得很艰难。因为做这样的决定在军事上也面临三个问题:
就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而言,对武汉实行死守型的防御战究竟能打多久,是否会重演南京保卫战的惨痛往事?
如果真的兵力损失达一半以上,日军一旦马不停蹄地进攻,国民政府有没有能力迅速补充兵力?
后勤保障能否跟得上?实际上自中日全面开战以来,中国军队的伤亡十分惊人,后勤补给却是杯水车薪,因为国民政府有限的财政几乎全部用在了购置军火上,以至于前线的作战部队衣粮短缺,伤员难以后送治疗。
应该说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已经没有退路了,国民政府要求所有参战部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消耗日军,于是在多个战线上,手拿简陋武器装备的中国军队和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中国军队以巨大的伤亡给日军以很大的杀伤。
根据中国方面的统计,当时中国军队先后投入14个集团军(50余个军)约100万人。日军则投入第2军(4个师团)约17万人,第11军(5个师团、1个支队)约20万人,总兵力接近40万人。此战中国军队伤亡40余万人,约消耗参战兵力40%,关于日军的伤亡,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
很明显,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有些偏高,整个会战日军投入兵力不足40万,如果真的伤亡25万人之多,那么就相当于日军损失了将近70%的兵力。从军事角度出发,一支部队损失了70%的兵力就会丧失进攻能力,就算快速补充新兵或动员20多万人增援,以日本的国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动员这么多人。日军如果真的损失了25万人,就不可能只用4个半月就占领了武汉,并取得会战胜利。
按照日本1975年出版的《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记载,武汉会战日军第2军战死2300人、负伤约7300人,共伤亡9600人。第11军战死4506人(包括将校172人)、负伤17380人(包括将校526人),共伤亡21886人,总计伤亡31486人。但显然这个数字有点偏小,
很多军史专家根据后来公布的日军师团、联队一级的战以及日后编写的基层部队史,估计武汉会战日军华中派遣军总伤亡应该在5.5万人~7万人之间,同时还有10多万战病人员,这个数字是比较可靠的。
所以说虽然最后虽然武汉失守了,但确实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奠定了基础。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欢迎关注,带你进入精彩的军事历史世界~
武汉会战日军伤亡推荐文章3:武汉会战中日军到底被歼灭了多少?武汉会战日军伤亡情况分析前言:
刷到过不少有关抗战时期历次大型会战的歼敌人数的帖子,这些帖子中的数字存在很大的水分,有些帖子对“歼敌”、“毙敌”、“伤亡”、“阵亡”都不加以区分,毙敌人数和敌人伤亡人数差距往往是数倍,一场百万人参加的战役,二三十万伤亡人数当中往往也就阵亡几万人。除非是一场全歼的战役,获胜方可以完整统计出战败方被击毙人数、伤员人数、被俘虏人数,其他战役获胜方也只能统计出战败方被击毙人数,然后推测出敌人伤亡人数,战胜方和战败方的其他伤亡数字大多都参杂了不少水分。
不少帖子中称武汉会战中歼敌25万人(或26万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歼敌表示对敌军有生力量的消灭,包括阵亡、伤员、俘虏等人数,而毙敌人数指击毙敌军人数,歼敌人数和毙伤俘人数这两个数字一样。
我们从武汉会战双方参战兵力对比、日军伤亡情况分析两方面综合来看一下日军在武汉会战中到底伤亡多少?
一、 武汉会战双方参战兵力对比:武汉会战中方参战兵力:
武汉会战中方参战兵力达到空前规模,参战部队主要为第九战区和第五战区,这两个战区下辖四个兵团,每一个兵团下辖数个集团军,比如薛岳第一兵团下辖第20集团军、第9集团军、第29军团、第37军团以及直辖第4、8、66、74军等部,这一个兵团下辖十多个军。
武汉会战前视察参战部队
武汉会战中,国军共投入120多个师参战,总兵力达到一百万人,这是历次大型会战中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会战。
武汉会战日军参战兵力:
日军在武汉会战中也投入重兵,为了进行武汉会战,日军在华中集结了十四个师团,其中直接投入到武汉作战的兵力共有九个师团,这部分兵力达到25万人,当然这是日军初期投入兵力,日军在会战期间还补充了5万新兵,所以日军前后投入作战的兵力达到三十万左右。这还没有算上日军空军、海军的力量,日军海军第三舰队100多艘战舰参战,日军空军几百架飞机参战。
二、 武汉会战日军伤亡情况分析:武汉会战歼敌25.6万人是当时军令部根据各部的战统计的数据,各部都有夸大的说法,战可以编,但是战线不会骗人。当然在当时为了鼓舞大家的抗日热情,对外还是可以采用这种说法的,但是师以上将领很清楚不可能歼敌这么多。
武汉会战中日军行军情景
从武汉双方参战兵力对比来看,日军直接投入武汉作战的部队是三十万左右,如果真的歼敌25万人,相当于日军参战部队伤亡了八成多,这种情况下,国军就是伤亡过半也不会撤出武汉,所以武汉会战歼敌25万人显然是不可能的。那武汉会战日军伤亡到底有多少?
根据日军给出的统计数据,日军第11军在武汉会战中阵亡4500多人,负伤1.7万人,第2军阵亡2300多人,负伤7600多人,此外,还有病亡900多人,算上海军、空军的伤亡人数,日军在武汉会战中共计伤亡3.55万人。
日军给出的这个伤亡数据肯定也是缩水后的数据,日军历来喜欢夸大战果,将自身损失往小了说,比如太平洋战场上,天天胜利的战往后方发,但是飞到后方的轰炸机越来越多,战可以编,战线不会骗人。
第11军的阵亡人数肯定不止4500人,负伤人数也肯定不止1.7万人,我们以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为例,万家岭战役中日军主要参战部队第106师团就是第11军所属部队。
三:万家岭战役中日军伤亡情况分析武汉会战期间,日军第106师团计划从德安迂回攻击国军,孤军深入的第一〇六师团没有达成迂回攻击的目标,自身也被薛岳第一兵团团包围,万家岭战役打到最后,日军不得不空投百余名一线指挥官来指挥战斗,可见日军的伤亡程度有多高。经过十多天激战,第106师团计划迂回的部队基本遭受毁灭性打击,第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仅率领两三百人逃出,当然第106师团并没有被全部歼灭,因为还有不少留守部队,也有一些其他逃出的部队。
万家岭战役
第106师团战前人数分析。第106师团成军较晚,是1938年5月以第六师团留守部队组建的师团。日军从德安迂回攻击的部队共有1.5万人左右,其中第106师团有1.3万多人,第106师团还有两千多人在后方留守,还有一些部队配属给了其他部队,参加万家岭战役前,日军第106师团共计有1.6万人左右。根据日军战史数据,万家岭战役结束后,日军第106师团有1.2万人,也就是说第106师团在万家岭战役中至少阵亡了至少三千多人,这还没有考虑进去万家岭战役期间配属给第106师团的其他部队。
第106师团1.3万人参战,有三千多人被击毙。根据第106师团在万家岭战役期间的人员表,日军在万家岭战役期间减员3000多人,期间配属第106师团的部队也减员三四百人,也就是说整个万家岭战役期间,日军共计减员3300多人(当然这里的减员指阵亡人数,当时伤员还没有送出去,所以减员没有将受伤人数算进去)。根据正常阵亡人数和伤亡人数的比重,第106师团至少也有四五千人在万家岭战役中受伤。所以日军在万家岭战役中至少伤亡万余人。
武汉会战中巷战
万家岭战役结束后第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表现也可以看得出第106师团在万家岭战役中遭受毁灭性打击。1938年10月17日,第106师团残部与铃木支队会合后,松浦致电铃木支队,没有让铃木支队进入万家岭战场打扫战场,可见松浦淳六郎不想让其他部队看到第106师团的惨败。万家岭战役结束后,第106师团完全失去进攻能力,原定任务取消,被撤往后方休整,可见第106师团在万家岭战役中至少伤亡一半以上。
冈村宁次以及第106师团老兵等人的回忆中也称第106师团在万家岭遭到全灭的打击,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日军习惯称谓,一支部队伤亡一半以上后称为“全灭”。
四:总结综合来看,仅根据日军自己的战史记录,万家岭战役中日军伤亡人数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其中被击毙三四千人,第106师团参战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丧失进攻能力,所以万家岭大捷宣称歼敌万余人一点都不为过。
仅仅万家岭战役一处,日军伤亡人数就达到万余人,被击毙三四千人,而第106师团又属于第11军,武汉会战中第11军直接参战部队有5个师团,所以日军第11军不可能仅仅阵亡四五千人,受伤1.7万人。那么日军在武汉会战中伤亡3.55万的说法也不可信。
其实还有一个数据可以推测出日军的伤亡情况,日军在武汉会战期间,光是步兵作战部队就补充了五万多人,也就是说日军伤亡人数至少在5万人以上,5万人是伤亡人数的最低下限。
综合来看,武汉会战期间,日军伤亡人数接近十万人左右,阵亡人数的上限应该为五万人。其实我们也不可忽略一个问题,武汉会战历时四五个月,所以在会战初期的伤员痊愈后就可以归队,轻伤员一两个月便可归队,所以就会出现了重复统计的情况。
结语:历时四五个月的武汉会战最终以撤出武汉结束,但是武汉会战采取了正确的战略防御方针,没有与日军争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围绕武汉为中心,在长江两岸数百公里的纵深战线上节节抵抗,在万家岭、瑞昌等局部战场上给予日军重创,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日军伤亡推荐文章4:淞沪会战日军伤亡仅4万?挤一挤日本战史里的水分
说起抗战中中日两军的伤亡人数,日军一般会比中国军队小得多,究竟有多小,常需要引用日军的资料。但是,看起来令人信服的日军战史水分也不少,刻意夸大战果,故意瞒降低损失的情况并不罕见。
为搞清楚侵华日军真实的伤亡,笔者收集了大量日军师团级、联队级战、部队史发现里面给出的数据远远高于日军战史和军一级的伤亡告。
那么抗战期间日军官方层面上是否存在故意瞒伤亡的情况?
01
—
淞沪会战日军伤亡4万?假的
先说淞沪会战。关于日军淞沪会战的伤亡损失,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最常见的就是4万这个说法。该说法主要出自于日本《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387页。该套丛书于1956年开始编撰工作的筹备,到1980年出版第102卷《陆海军年表》,共花费14年,记录了从七七事变到最终日本战败为止的日军司令部的作战指示及在各地进行的战斗。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国曾经引进翻译了《战史丛书》20多卷内容。该书内的伤亡数据,直到现在也被很多研究学者所引用。
(淞沪会战日军伤亡如下)
8月中旬,战死234人、战伤1112人、合计1346人。
到9月29日累计,战死2528人、负伤9806人、合计12334人。
到10月14日累计,战死3908人、负伤15843人、合计19351人。
到10月23日累计,战死3809人、负伤2151人、合计25323人。(原文如此)
到11月8日累计,战死9115人、负伤31257人、合计40672人。
该书给出的淞沪会战日军伤亡损失,有两处很明显的错误。
第一处,截止10月14日日军战死3908人,结果到了23日却写着3809人,不但没死一个人,反而复活了99人。好吧,我们姑且将这奇怪的数据理解成在战场看错地图的日军士兵们归队,或者部分重伤濒临死亡的日军士兵被医术高明的日本军医“复活”了。
第二处问题,从8月13日~10月23日,整整2个月60余天,日军才死了3809人,结果到了11月8日累计死了9115人,仅仅19天居然比2个月死的人还多,简直匪夷所思。而且,淞沪会战的前两个月才是战斗最惨烈的阶段,笔者简单还原一下战况。
淞沪会战日军损失严重以至于不敢向国民透露真实伤亡数字
8月23日,日军第3师团、第11师团虽然在20多艘巡洋舰、驱逐舰的炮火支援下成功登陆,但遭到中国军队的大举反攻。短短两日,日军就已经死伤700余人。之后,日军在舰炮、航空兵的支援下发起反击,但中国军队防御工事坚固,机枪火力密集,迫击炮射击水平十分精准,日军进攻没有一点进展。
到了夜晚,中国军队在少量山野炮及迫击炮火力的掩护下,又向日军发起反击。刚登陆的第6天,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长仓永辰治大佐就死在了反击战中。截止8月31日,第6联队已经战死1名大佐、3名大尉、1名中尉、3名少尉,联队死伤高达524人,占整个联队总人数的21%。
由于部队的伤亡惨重,以至于9月份,松井石根要求第3师团第68联队进攻宝山的时候,该联队一度出现消极避战的样子,对此松井石根十分气愤,但也很无奈。
另一边,进攻罗店、月浦第11师团也出现了大量伤亡。进攻月浦的第11师团2个大队的大队长是1个战死、1个重伤,部队损失近半的兵力。关于第11师团的惨状,松井石根9月9日的日记里写道:“天谷支队从今晨起,便一直在进攻月浦及敌军的东部阵地。但仅仅推进了几百米,进攻不能如愿地顺利进行。该支队自登陆以来,已出现相当大的损耗。”
由于日军伤亡惨重,日本军部不得不派出3个师团、1个支队、10个后备步兵大队以及多支重炮部队增强上海派遣军战力。但不仅没有扭转局势,投入一线的作战的第9师团伤亡几乎赶上第3、第11师团。
日军一些高级军官为了隐瞒上海作战伤亡损失的真相,在日记、日志里故意缩水伤亡数字。比如101师团师团长伊东政喜,他在《第百一师团长日志》一书写道:“截止11月5日,101师团共计战死1380人,战伤5432人。”但是笔者根据《步兵第149联队战史》和《步兵第157联队战史抄》发现这两个联队一共战死了1024人,第101师团另外两个联队不可能只战死了300来人吧?
那么,日军在上海到底损失了多少人呢?
原日军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大佐的日记中,附录了当时日军上海派遣军军医部统计的日军损失。按照该统计,截止12月底日军上海派遣军伤亡104409人。如果排除掉追击作战、南京战役的损失,日军上海派遣军在淞沪会战中的伤亡在9万人左右。
正是因为这巨大的伤亡,日军上到军一级、下到大队一级都不敢把真实的人数上出去。
正如松井石根日记所说,伤亡实在太大太大了。可以想象到民族主义气焰日盛的大背景下,一旦被头脑发胀的日本国民得知,神武的日本军打个上海就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必定会引发国内的反战言论。而且,如此巨大的伤亡人数,也不好向上面交待,为了维护日军的脸面,只好造假伤亡数据,并夸大战果鼓吹日军的厉害。所以,才出现了伤亡4万的造假数据。
02
—
武汉会战日军仅战死四千人?假的
除了淞沪会战外,日本《战史丛书》关于武汉会战的损失数字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按照《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第11军在武汉仅仅战死4506人,负伤17380人。
日军第11军作为进攻武汉的日军主力野战军,兵力高达20万人。进攻的地方,不是马当、田家镇这样坚固要塞,就是地势险要的山地作战,比如庐山山脉作战。从6月上旬到10月26日,4个多月的战斗会只损失那么一点人?
武汉会战中日军的伤亡数字在《战史丛书》中也被缩水了
按照日军《熊本兵团战史》记载,日军第11军第6师团于1938年6月6日,向庐州南方10公里处的中国军队警戒阵地发起进攻,打响了进攻武汉的第一枪。
在日军渡过巴阳河后,遭到了中国军队顽强的反击,一时间日军第6师团伤亡惨重。
《熊本兵团战史》写道:“第二天6月11日不停地进攻,增援的山炮队也全力投入战斗,但我方的死伤数不断上升。第11中队长福田大尉在黎明的夜袭中牺牲,第6中队长赤星大尉也中弹负伤,第5中队长宫本少尉战死,山本少尉、富田准尉等死伤的下级士官不断增加…”
6月19日潜山战斗的结束,连日作战的日军第6师团伤亡较大,不得不停止进攻的脚步,在潜山一带休整恢复战力。当时日军第6师团有4个野战医院,其中光第4野战医院收容的伤员就高达2307人。
之后的田家镇战役,负责进攻田家镇的日军第6师团第13联队几乎损失殆尽,各个中队长、小队长不是死就是伤。关于这次战役的伤亡,《熊本兵团战史》写道:“这次战斗的牺牲非常惨重。支队的死伤的情况直到现在也无法完全了解清楚……”
除了第6师团外,负责进攻庐山山脉的第101师团、第106师团也遭到了重创。尤其是第106师团在万家岭一带被10万国军包围,连师团司令部差点都被国军给端了。按照《第106师团伤亡状况告》记载,整个武汉会战第106师团战死3321人、战伤4085人、战病9905人、合计17311人。这个数据已经接近日本《战史丛书》记载的整个战役的伤亡记录。
仅一个106师团就战死了3321人,这还不算连续遭到重创的第6师团、第101师团,以及最先投入战斗的九州部队波田支队和第9师团、第27师团的伤亡。可见日本《战史丛书》给出的伤亡数字水分极大。
03
—
昆仑关战役、常德战役日军均瞒伤亡
在昆仑关战役中,日军第5师团的第21联队、第42联队遭到第5军的猛烈之围攻伤亡巨大,中队长、小队长接连倒下,就连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都被第5军给击毙。但是《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给出的日军第5师团损失数字只有,战死军官18人、士兵358人、战伤军官27人、战伤士兵728人。
但是按照《步兵第四十二联队史》记载,当时第9旅团长及川源少将向第5师团长中村均中将发送的电写道,昆仑关、九塘一带的3000余人伤兵全部收容在第42联队阵地内。这比日军战史给出的负伤人员整整多出2000多人。
日军之所以谎伤亡,主要是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王牌中的王牌,其管辖的第11联队号称全日军步兵联队中的战斗力最强的。战斗力如此之强的师团,遭到中国军队围歼,少将旅团长阵亡,部队伤亡惨重,一旦被军内、国内民众知道会打击军中的士气。因此,日军给上面上的损失尽量降低。
在日后的作战中,日军依然在伤亡数据这方面造假。比如1943年11月份的常德会战,《战史丛书?昭和十七、八年的中国派遣军》记载:“日军战死1274人、负伤2977人,合计4251人。”
常德会战是12月26日结束,也就是说整个数据没有统计后18天日军的损失。就算不加入后18天的日军损失,日本《战史丛书》给出的数据也实在太低了。
按照《步兵第六联队历史追录》、《步兵第一百二十联队史》记载,主攻常德城的不少中队伤亡殆尽,有的中队不算负伤者仅剩2人,有的中队仅剩十来人;基本上每个中队都死伤130~150来人。第120联队第3大队由于伤亡人员庞大,会战末期直接缩编成一个中队。
按照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的日记记载,当时参战日军减员约1万余人,损失数是日军战史的两倍以上。
日军中下层军官和军部喜欢缩小损失数字,主要是因为顾及陆军颜面,鼓吹皇军英勇神武。加上一些会战、战役日军损失实在巨大,日军直接造假的伤亡数字,以此掩盖日军损失惨重的真相。
而日本《战史丛书》从编纂之时就在日军对华作战伤亡数字上有意采用缩水的伤亡数字。
武汉会战日军伤亡推荐文章5:武汉会战十大震撼数据:中日血战四个月,歼敌十万破日军神话!
1938年,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武汉会战打响!这场持续四个月的生死较量,以百万将士的血肉之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野心。今天,我们用10组关键数据,揭开这场战役的悲壮真相,致敬中华儿女的不屈脊梁!
一、兵力对比:百万中国军民VS 25万日军精锐武汉会战中,中国调集14个集团军、50个军,总兵力近100万人,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日军则投入第2、第11军共9个师团,兵力约25万,配备舰艇120艘、飞机300架。
数据亮点:中国以4倍兵力迎敌,但装备差距悬殊,日军单兵火力强度远超我军5倍以上!
武汉会战经过要图
二、时间跨度:血战122天,日均伤亡超5000人从1938年6月11日安庆失守,到10月27日武汉沦陷,会战历时122天,大小战斗数百次,平均每天伤亡人数超过5000人。
血泪记忆:中国军队伤亡40万,日军死伤超10万,每推进一公里,日军需付出200人的代价!
图片:谭飞程《武汉会战》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关键战役:三大血战扭转乾坤1. 万家岭大捷:全歼日军“钢军”
薛岳指挥第一兵团在江西万家岭包围日军第106师团,激战三昼夜,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械千余,创下“抗战以来最大歼灭战”纪录。日军甚至空投军官救援,仍全军覆没!
图片:谭飞程《武汉会战》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2. 田家镇要塞:血肉铸就钢铁防线
中国守军以4个军死守长江门户,血战10天,击毙日军1150人,最终因毒气战失守。
图片:谭飞程《武汉会战》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3. 武汉空战:14:4的空中神话
中国空军以22架战机迎战日军38架,击落敌机14架,自损仅4架!其中飞行员陈怀民驾机撞向日机,壮烈殉国。
图片:谭飞程《武汉会战》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四、战略转折:日军“速胜论”彻底破产武汉会战后,日军伤亡累计达45万,军费超100亿日元,被迫从战略进攻转为保守防御。中国则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策略,成功将200万吨工业设备和1000万难民转移至大后方,为持久战奠定基础。
历史评价:此战被毛泽东称为“抗日战争伟大转折点”,日军战史承认:“武汉攻略后,中国抵抗意志更坚”。
图片:谭飞程《武汉会战》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五、英雄群像:数据背后的民族魂宋希濂部850勇士:富金山阵地仅剩850人,仍死守至全员殉国。
马当要塞的悲歌:守军血战两天,炮弹打光后与日军白刃相搏,伤亡过半。
庐山天险阻击战:中国军队依托地形,让日军每前进一米都付出数十人代价。
图片:谭飞程《武汉会战》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武汉会战用40万伤亡的代价,为中国赢得战略喘息期,更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今日的武汉,早已浴火重生,但那段血染的历史,仍在警示我们——尊严,是打出来的!
数据:综合《网易新闻》《搜狐历史》《无锡市档案史志馆》等权威道。
武汉会战日军伤亡推荐搜索词:
1.武汉会战日军伤亡多少
2.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为什么大
3.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人数
本文标题:武汉会战日军伤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