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推荐文章1: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来自于生物教材上的定义:生物体会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并会繁殖产生新的生命。
而在1943年,曾有一位物理学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本书。
这位物理学家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量子力学奠基者--埃尔温·薛定谔。
薛定谔在书中对生命做了这样的定义:
有生命的物体会避免变成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这是什么意思呢?
05:13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万物都有向着混乱和无序发展的趋势。
比如一个炽热的铁块,会自动的将热量传递进周围的环境中,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加混乱。
一滴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滴墨水会变得越来越混乱直至均匀地分散在整杯水中。
这时,生命的特殊性就体现出来了:
生命具有极其有序的结构,进行着极其有序的生命活动,并且可以通过繁衍创造更多相似的有序个体。
可以这么说:虽然我们的宇宙正在走向混乱和无序,但生命却在其中发展出了极高的秩序性。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熵(shang)来衡量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一个系统越混乱,它的熵也就越大。
宇宙的熵是在不断地增加的,而生命却在其中保持着低熵的状态。
那么生命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
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通过不断地进食。
生物学上对这个过程有个专门的词汇,叫做新陈代谢。
起初人们认为: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目的就是和外界交换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补充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
但在薛定谔看来,生命个体内的一个碳原子和食物中的一个碳原子是一样的,生物体内的一卡路里能量和体外的一卡路里能量也是等价的。
所以,单纯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获取并没有什么意义。
薛定谔认为,生物作为我们宇宙的一部分,它自身的混乱程度也有着不断增加的自然趋势。
生物的每次一呼吸,每一个动作,都在产生着熵,正是这些熵将生物体一步步的带向死亡。
为了维持生存,生命必须设法持续地摄入秩序,也就是负的熵,同时排放代谢废物和废热,以这种方式将产生的熵释放回环境当中。
因此,生物进行新陈代谢最根本的目的,是摄入秩序。
也就是说,生命以负熵为食。
接下来,我们将从熵的角度重新认识我们所在的生物圈:
我们的太阳是一个熵极低的存在,是地球最大的负熵。
地球接受着来自太阳的太阳光,并将这些低熵太阳光转化为了高熵的红外线再辐射回宇宙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汲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负熵,高等动物则会通过进食获得原本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负熵,而动物的排泄物虽然被大大地降解,但其中的负熵仍然有一定的余量,因此植物和微生物依然可以利用它。
所以,从根本上讲,所有的生物都是在靠着汲取负熵来维持生存,而整个生物圈其实是一个负熵“传递”的过程。
薛定谔认为:生命这种从合适环境中汲取负熵的“天赋”,与其所具有的遗传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遗传物质和宇宙中的其他物质一样,只是一团原子而已,但这团原子本身具有极低的熵,最终可以通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生产出蛋白质等物质。
这些物质构成了一个个细胞,并十分严格地控制着各项生命活动。
其实,生命的诞生或许也与熵有关:
在机缘巧合之下,有一系列特殊的化学反应发生在了一个小的范围内,不断汲取环境中的负熵,并将产生的熵排放回环境当中。
这就相当于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创造了一个稳定的低熵系统,也就是生命的雏形。
这么看来,生命就像是一台纯粹的机器,遵循着宇宙运行的规律。
这样,我们就回到了最初的问题: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一个美好的巧合。
是宇宙在奔向熵最大的死寂过程中,为自己创造的观众。
注释:
1.《生命是什么》一书是由薛定谔的一次公开演讲整理编辑所得(那时DNA还没有被发现)。薛定谔从物理学角度分析了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现象,推测了遗传物质是一种十分有序”非周期性晶体“。这本书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吸引了一批物理学家投身遗传学的研究,弗朗西斯·克里克就是其中之一。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一同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叩开了分子生物学大门。
2.本书的一半篇幅是薛定谔关于意识和物质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另外一半篇幅的大部分在以物理原理解释生命现象,”负熵“只是本书内容的很小一部分,但也是本书精髓所在。
3.熵是一个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但混乱和复杂是不同概念。比如一杯碎冰和一杯水,碎冰的复杂程度大于水,但水的混乱程度却是大于碎冰的。这是因为在水的平静外表下,内部的水分子相比冰有着更加混乱的运动状态。
4.薛定谔表示:“负熵”的概念曾一度遭到物理学界的批判和质疑,用“自由能”来描述秩序可能更加严谨。但是“自由能”这一概念从语言学的角度上讲,跟“能量”太过接近了,相比之下“取负号的熵”具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5.万物都有熵增的趋势,所以负熵并不能凭空产生;一个局部范围熵的减少,必然以另一处的熵增为代价。就比如生命通过进食维持自身的低熵状态,就需要把自身产生的熵以代谢废物和废热的形式排放回所在环境中,增加所在环境的熵。严格来讲,生命不生产负熵,生命是宇宙中熵的搬运工。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推荐文章2:叔本华: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生命的本质,就是一团欲望
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他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为什么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今天我们从哲学和科学两个角度给你全新的解释。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由北京联合读创出品的《洞见》,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其实这本书的英文名是直译过来是“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书名听起来有点“佛系”,但其实内容全是干货。这本书被樊登、万维钢老师都推荐过,这本书的内容融合了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今天我们聊聊其中一个有趣的观点:为什么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首先,我们看看叔本华对于人生痛苦的解释。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他对人生的痛苦也有过深入的思考。他认为,人生的痛苦来自于欲望,而人之所以有欲望,而欲望的根源是“生命意志”,在叔本华的哲学里面,意志不仅仅是欲望的,所有物质都存在生命意志,而且都是生命意志的表象。
我们冷了会加衣服,饿了会找食物,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反应,而这些本能反应和心理倾向的背后都是意志的驱动,是意志的一种外在表现,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只是意志的具体表现,都只是“意志的客观化”。由意志产生欲求,由欲求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来自于意志。
但意志本身是无法控制的,是盲目和随机的。一切意志活动,每个达到的目的,也是新的追求过程的开始,而且永远这样继续下去。植物从种子到幼苗,再到果实,果实又经历同样的过程,从新种子到新个体的开始,也永远继续下去。表象在人身上就是,我们会无休止地受欲望的驱使,去追求新的目标,人永远无法满足欲望,或者说欲望满足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而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我们又陷入无尽的痛苦中。
当然,这是叔本华作为唯意志论哲学家,关于人生欲望和痛苦的一种解释,但这样的解释显然没有科学的支撑,毕竟意志是无法感知,和一个高度哲学化的概念。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本书《洞见》则从科学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解释。
这本书的是从大自然的进化论的角度去解释的,人首先是一种动物,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作为动物,我们的本质是为基因服务的,因为动物的本能是“繁衍”,或者说延续基因。就像理查德·道金斯说的:基因是自私的。基因要想被复制和传播,人只是它的一个载体或者传播工具,我们为了基因的传播,就得服从大自然的法则,求生存求发展,觅食、求偶,为自己的后代的幸福不断奋斗。
从大自然的角度,如何才能让人或者所有动物,首先基因的传播呢?大自然为此设计了一套机制。这套机制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一旦我们实现了某个目标,就能够获得快感,也就是说,大自然为我们预设了追求快感的本能。
第二个:但这种快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快感是短暂的。
第三个:大自然让我们更多关注第一个,而不是第二个。也就是说,动物的大脑会更多地关注快感,而忽视快感会迅速消失这个事实。
把这三种设计原则结合起来,就能相对合理地解释人类的窘境,人类就会陷入循环跑步机的模式。我们本能地追求快感、快乐和幸福,但这种快感很快就会消失,从而带来不满足,这种不满足驱使我们追求更多快感,由此陷入周而复始的不满足,而这种不满足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一种想要获得满足,但是永远也无法满足的痛苦。
这种进化机制也有脑科学证明,脑科学家们早就揭示了,人类快感和快感预期,是于一种大脑的神经递质,称之为:多巴胺。
在一项实验里面,科学家把甜果汁滴到猴子的舌头上,同时监测猴子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果汁沾到舌头之后,多巴胺立刻就分泌出来。然后让猴子接受训练,当一盏灯亮起之后,它就能喝到果汁,不断训练之后,灯亮使猴子们分泌的多巴胺就会越来越多,而“果汁真正沾到舌头上”,让它们分泌的多巴胺反而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对甜味的预期或者期待,所带来的快感越来越强烈,真正从甜味中体会到的快感反而越来越少。我们也可以说,是期待给了猴子快感,而真正得到之后,快感却很少,快感减少之后,猴子自然会急于追求更多的快感,于是,猴子又会陷入下一次期待,循环往复。
就像哲学家叔本华说的:财富就像海水,越喝越渴。其实欲望也是。
人都有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是受欲望驱使的。但满足欲望是短暂的,所以,大自然的这种机制会让我们不停地追求快感或满足感,哪怕是一瞬间的满足。
简而言之,欲望所导致的不满足感,不满足感带来了人类的痛苦,也就是说:苦=不满足,当然这种不满足是欲望造成的,而欲望的则是大自然的进化机制,以及大脑的某些神经递质的结果。
好了,今天我们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了人生痛苦的根源,可见对欲望的克制是减少人生痛苦的手段之一,而保持对欲望的警惕,这种思想在道家思想里面也有深刻体现。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庄子在《庄子》中说: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这本书的更多精彩内容,推荐大家购买原版纸质书。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持续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推荐文章3:郦波: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唯一能超越痛苦的是什么?
▲ 郦波
导读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孔子讲的是终身学习,终生成长,这种成长是为了你自己生命的超越。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与「此念」分享,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唯一能超越痛苦的是什么?孔子给了底层民众什么希望?为什么我们需要终身学习?信息时代,在教育资源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符合现代教育?
cinian
▲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三季 郦波
郦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
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
《百家讲坛》特约主讲人
《生命·成长》第三季
看见有形,看见无形,看见造化的心灵
01
教育应该回到
给人带来快乐的初衷
▲ 图片:刘松年《山馆读书图》局部
郦波:语文启蒙我觉得特别重要,我看过一个数据,从小学一年级统计到高中毕业,语文总共有1.3万堂课,这肯定是不停地补课,每堂课40分钟就是将近万堂课。
我们有一个著名的理论——“1万小时理论”,学任何一样东西,1万小时堆上去都是专家,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你们谁能写出那个七岁叫姜二嫚小朋友写的诗,“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很多人学了12年,根本写不出来,上了大学之后就更写不出来。但是每个孩子,如果你能找到你一年级、二年级写的那个东西,那是极具灵性的,天使一样的语言,那才真的叫诗。
我们今天写的全是公式化的、机械化的、程式化的东西,复制粘贴剪贴,这套程序我们掌握得很熟,可是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情感,不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所需要的那种具有艺术性和价值性的东西,这是为什么?
主持人:而且人人都怕写作文。
郦波:对,这就是南辕北辙。孩子只要不学习都很快乐,只要一学习都很痛苦。但是人生的本质应该是什么?“佛言生实苦,圣言学至乐。”佛祖说生命是最痛苦的,出了东西南北门,看了生老病死苦,然后释迦牟尼放下他的王子身份,最后普度众生,才有佛。
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但是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唯一一件事能超越痛苦的是什么?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学习是最快乐的。我们教育这么多年把这件事完全颠倒过来,只要不学习就会很快乐,只要学习,不光是孩子、家长、老师,教育的所有参与方都很痛苦。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包括熊孩子也是教育的原因,一定是教育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使他变成了这个样子。
02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 图片:《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
开宗明义章(画)
郦波:我个人认为,今天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包括我们整个设计方式。
我本身也研究教育史,人类很早就有学校,中国商周时期就有庠序之教,在王城的左边,左庠右序,它既有养老院的功能,也有贵族子弟学校的功能。包括齐国,像著名的“稷下学宫”都是学校。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为了文明的发展,学校的本质是在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以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满足贵族子弟学习。
所以孔子为什么伟大,我们说万世师表,孔子是有教无类,向平民阶层倾斜,他给了底层民众一种希望,什么希望呢?
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治不治天下我不知道,这三句论语育天下。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人成长的本质,最基础的就是学习,个体学习。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团队,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知识分子的底线,守住底线社会就有希望。
03
标准化的教学模式
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 图片:《山水诗画册页》局部 文徽明
郦波:我们今天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是谁最早设计的?
这是普鲁士帝国设计的。
他们设计这样的课堂教育模式,培养的是什么人才?
他的目的很清楚,他培养忠诚、听话的国民,具有战斗力的国民,普鲁士帝国本质上是一个军事帝国。
我们小时候,上课都要把手背在后面不许动,现在还这样。我们学人家皮毛学得太像,这个手背在后面不许动是普鲁士帝国上课的要求,它其实是伴随工业革命的需求出现的。
工业革命是流水线生产,流水线需要标准的技术工人,所以我们现在学的知识都变成了标准化知识、标准化考试。
我以前负责江苏省的高考,我们选这个作家的一篇文章做现代文阅读,然后请这个作家先做一下题目,“请问这表现了当时怎样的情感”,结果标准答案跟写出的答案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工业文明,标准化需求是既快速又方便的方式。它培养的不是创新型人才,但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工业文明其实是在一个过渡期,因为这种标准化导致的是知识的普及,而不是人才的普及。
随着工业化进程,知识迅速在人类文明史上普及开来,教育资源一下子丰富起来,或者达到了一种均衡。所以我们都去上学,去找工作,家长要你读什么学校,找什么工作,其实都是一种工业文明意识。
04
信息文明教育的本质
是尊重个性、释放自我
▲ 图片:《唐人诗意图册》局部 清 石涛
郦波:今天我们进入信息文明,信息文明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最近荷兰正在进行教育改革,中小学取消语文、数学、化学、物理这些学科差别,取消年级差别,回归到中国原来最擅长的会讲制、讲会制。
到今天才验证了老祖先的那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要稍稍把你领进门,甚至现在都不需要师傅领进门,你只要有心掌握学习方法,你要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上网找到这个领域最顶尖的高手和大师。
在人类文明史上,学习这件事前所未有、从未变得如此容易,如此有利于学习方主动学习的选择。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理论,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只要你找到你的兴趣所在。
郦波:这就要讲教育的本质了,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当年米开朗基罗做成大卫之后,自己也觉得震撼,所有人都震撼,连记者也问米开朗基罗,您是怎么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
他没有轻易的回答,说让我想一想,想了半天之后,很慎重地回答,“不是我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是那个石头里头本来就有个大卫,我只是把它释放出来”。这句话太精彩了,这才是千古教育的本质。
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更好的自我,甚至是伟大的自我,每个孩子身体里都一定有一个这样的自我。教育的本质,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其实就是帮助他去释放出那个伟大的自我。
注意,你只是帮助。不是替他选名校,因为你替他做了很多事之后,反而把他封在里面,让他自己出不来了。
因为我们用了工业文明时期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它限制了我们很多学生学习智慧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升。本质上,它在压抑每个孩子的学习激情。所以毛主席最深刻地领会到孔夫子教育的真谛,“活到老学到老”。
为什么活到老学到老?你活到老的时候,你爹、妈、老师早死了,你不是为他们学,而是为自己学。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孔子讲的是终身学习,终生的成长,这种成长是为了你自己生命而超越时间的。
历时一年,“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第三季
嘉宾名单
高艳津子 北京现代舞团团长、艺术总监
邱振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
朱赢椿 设计师,艺术家,
多次荣获“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徐皓峰 导演、编剧、武侠小说家,
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
王昱珩(水哥) 南极大使
陈传兴 作家、摄影家、导演,作品《掬水月在手》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
郦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
邱启敬 当代艺术家
许静 南京书画院专职书法家
青山周平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始合伙人
六神磊磊 作家、知名自媒体人
《生命·成长》第三季
看见有形,看见无形,看见造化的心灵
- END -
【此念】话题
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
你有什么看法或心得?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出品 | 此念
编辑 | 演忱
排版 | 王啊晶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推荐文章4: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柏格森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创造?
达尔文的进化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核心,认为生物个体在面对外部环境时,往往无能为力,唯有适应环境方可生存。只有那些能够顺应外界环境的生物,才有可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延续下来并实现进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物的进化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适应过程,缺乏内在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柏格森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坚信,进化的动力并非仅仅源于对环境的适应,而是来自物种内在的主动意志。
这种意志就像是一股强大的生命冲动,它不仅敢于与外部的物质和环境进行对抗和冲突,还能够成功地突破外在的重重障碍。正是凭借着这种顽强的突破力量,生命得以不断延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全新的物种。
因此,柏格森坚决地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而绝非单纯的适应。他强调,真正决定生存的关键在于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而非仅仅是适应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柏格森将创造视为生命的本质呢?这需要从他与达尔文对生命的不同视角来进行深入剖析。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是从科学的层面出发,通过对大量生物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总结出生物适应环境的规律。
这种科学的视角通常是从外部对内部进行观察,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和机械论的色彩。
与之不同的是,柏格森是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生命的。他明确指出,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在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这一点在探讨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关系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描述世界的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心理现象的显著特征包括强度、绵延和自由,而物理现象则更注重广延以及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物理现象可以被分割和量化,并且严格遵循着因果律。
然而,心理现象的强度和绵延则属于一种性质,并非简单的数量或大小的概念。我们的意识状态并非由多个分散的部分随意组合而成,而是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绵延。
在我们所生活的外部世界中,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只是那些同时发生的现象,而心理现象中的自由决定则是外部事物所无法具备的。例如,当我们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月亮时,我们固然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它的形状、大小以及各种物理特性,但我们却很难用精准的语言来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月亮的那种独特的意识和感知。
这是因为我们的意识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它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在流动着,永不停歇。正是由于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存在着这些本质上的差异,使得它们之间无法实现相互还原。
柏格森对实验心理学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当时,实验心理学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揭示了大脑生理结构与意识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比如说,研究人员发现,人的语言和记忆功能分别位于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如果这个部位由于外伤等原因受到了损害,那么个体就可能会出现失语症或记忆丧失等问题,这似乎为唯物主义对意识的解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但是,柏格森对此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尽管大脑可能会因为撞击等意外事件而受到损伤,但在很多情况下,意识本身所具有的记忆和语言思维能力并没有真正地丧失,真正失去的只是记忆与语言思维之间的联结系统。
这就好比一个衣架坏了,挂在上面的衣服会掉落下来,但衣服本身并没有被损坏。只要我们修复了衣架,衣服就可以重新挂上去。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修复了受损的神经系统之后,人们的记忆和语言能力也能够得到恢复。柏格森进一步阐述道,如果我们认为记忆确实是储存在皮质细胞中的,而失语症是由这些细胞的损坏所导致的,那么相关的记忆和语言就应该是无法恢复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提示单词的第一个音节,引导患者进入单词的轨迹,他们往往能够成功地回忆起那个单词。
这充分表明,意识与生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意识的本质并不仅仅是神经元活动的简单反映。
柏格森还提出,意识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大脑的生理机能。如果我们仅仅将意识看作是大脑生理活动的产物,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触及意识的本质。
以记忆为例,如果我们把对某个单词的记忆视为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听觉印记及其激活过程,那么不同的声音音高和嗓音特质就会对应着无数的听觉形象,或者说存在着多种神经元的连接方式。然而,记忆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在记忆的过程中,蕴含着主动的抽象、选择和综合的过程。当个体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时,常常会唤起对过往经验的回忆,而这种回忆是充满活力的,它与个体当前的处境以及内心的期望紧密相连,成为了生命流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格森强调,意识的动力并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而是源自生命意志的内在驱动。在他看来,精神现象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联系,并不是大脑在直接进行思考,而是思考的精神借助大脑的功能来实现意识的表达。
神经元的活动虽然能够激发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神经元的活动就等同于意识本身。此外,柏格森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认为,唯物主义在解释意识的复杂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唯物主义将一切都归结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从而忽略了意识所具有的独特性和自主性。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似乎仅仅是大脑的一种分泌物,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附带现象。
然而,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充分说明意识所具有的创造性、主观性和自由性。另一方面,唯心主义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
唯心主义将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或意识,认为物质只是精神的一种表现或产物。这种观点不仅忽略了物质世界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和独立性,也无法对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的实践活动和经验进行合理的解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