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中的准确位置图
膻中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1:穴位密码-膻中穴
膻中穴
位置:膻中(dàn zhōng)穴是人体的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与第四肋间隙相平,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经穴释义汇解》云:“膻中,胸中两乳间曰膻,穴在两乳间陷中,故名膻中。
快速取穴:在胸部,由锁骨往下数第4肋间,平第4肋间,当前正中线上即是膻中穴。
膻中穴
穴位属性:膻中穴隶属于任脉,为小肠经、肾经、脾经、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心包之募穴,气会。
曾用名:
亶中--《甲乙经》《巢氏病源》、《千金》、《外台》
元儿--《甲乙经》
胸堂--《千金》,
元见--《针灸大成》
上气海,元况--《类经图翼》
功效:宽胸理气、降逆止呕、降气止咳
主治:1、肺系、脾胃系及心脑系病证为主,咳嗽、气喘、胸痛、心痛等,尤宜于心肺气虚之证。2、调理气机,肺气上逆、肝气郁结等。3、产后无乳乳腺增生等。
膻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肋间神经
一、擅治上焦、中焦之病症
膻中穴位置在胸部,靠近心、脾胃等脏腑,依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原理,膻中穴对局部脏腑病证有较好效果。《灵枢·海论》记载:“膻中者,为气之海。”膻中又通于胸气街,为“标”“结”的所在地,所以更适用于上焦及中焦之病症。
二、调理气机之要穴
《难经》记载:“气会膻中”,疏曰:“气病治此”,膻中为气会,别名上气海,有调理气机之功效,对气逆、气滞、气闭等多种气病均有较好效果。
肺所摄之清气与脾胃运化之精微结合的宗气,聚集于胸中,《内经》记载宗气有贯心脉、行呼吸的功能,膻中穴可调理宗气,而宗气盛则更利于上焦功能发挥。
可针可灸,艾炷灸3~7壮;或依据不同体质艾条灸5~20分钟。
配伍规律
配伍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有足三里、肺俞、中脘、气海、天突。
穴位图
足三里和中脘是与胃相关的穴位,分别为下合穴和募穴,两穴均有调理脾胃的功效;天突穴多用于咳嗽等肺系病症,与肺俞穴均为治疗肺系疾病之要穴,两穴合用利于肺的宣降功能;气海位于下焦,可补益元气,膻中穴为“气会”,对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以及肺之清气均有一定调理作用。诸穴合用,增强了膻中调气之功效,扩大了治疗的病症范围。
现代研究
膻中穴位于人体胸腺的部位,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活动,研究发现点按膻中穴后神经冲动沿肋间神经上行,上行大脑后激活脑干网状系统,可影响血管脑调节中枢,起到血液重新分配之效。
也有研究发现针刺膻中穴后可升高乳少症患者的脑垂体泌乳素,促进乳汁的分泌。
膻中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2:何为膻中穴?
膻中(dàn zhōng)穴 (RN17)是人体的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
主治病症胸部疼痛、腹部疼痛等经 属任脉操 作分揉法和推法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
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
主治病症: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咳嗽、气喘、咯唾脓血;产妇缺乳症、乳腺炎、噎嗝,收缩等。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穴位配伍:
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
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
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
配天突治哮喘;
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
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
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穴义:任脉之气在此吸暖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暖燥之气。
运转规律: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暖下行天之上部。
功用作用: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暖则泻针出气。
(1)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暖后的暖燥之气。中,与外绝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暖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暖胀散而变化暖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息普通,故名。
(2)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枯燥之气。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上气海。上气海穴,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绝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元,首也,气也。见,分明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暖胀散之气不言而喻。
(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聚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暖后内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保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释名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膻中,按《简明中医字典》注解有如下四层含义:①穴名,②指胸腔内“心包”所在处,③专指“心包”,④泛指胸中。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居于胸膜之中。此穴在胸,居两乳之间,心包膜所在之处,故名。
别名
《甲乙经》作膻中、亶中,《巢氏病源》、《千金》、《外台》均作“亶中”,古代膻、亶相通,故今均作膻中。《甲乙经》一名元儿,《千金》一名胸堂,《针灸大成》一名元见,《类经图翼》一名上气海,尚有元况[1]等名称。
定位取穴《甲乙经》云:“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此说历代针灸典籍基本仿之。当今人们在临床中结合男女解剖结构,使该穴的定位取穴更加准确而实用。其定位法为: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取穴:仰卧,男子于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定取;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取。
主治病症古籍记载
历代针灸医家对本穴的主治病症论述颇多,但大都集中在气病范畴。如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窒;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上气短气,咳逆,噎气,喉鸣喘嗽,心胸痛,风痛,肺痈,唾脓(《针灸聚英》)。膻中、天井主胸心痛,缺盆、膻中、巨阙主咳嗽,膻中、华盖主短气不得息、不能言(《千金》)。膻中、少泽、大陵治胸前两乳红肿痛(《大成》)。
现代应用现代临床上常用于咳嗽、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等呼吸系统病症,噎膈、臌胀、呕吐涎沫等消化系统病症,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烦等心血管系统病症以及产后无乳、瘿气、霍乱、转筋、尸厥等其他病证。总之,临床运用本穴多用于心肺病变,尤宜于心肺气虚之证。
该穴具有调理人身气机之功能,可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例如笔者常用该穴点穴治呃逆,获得手到病除之效果。
有人取膻中穴采用雀啄术治四肢麻木、兔脑垂体埋藏治疗支气管哮喘、针刺拔罐治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膻中透鸠尾治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配乳根针刺治乳汁不通等都收到良好疗效。
景维廉等采用膻中穴割脂治疗乳癖150例,结果治愈128例,占85.3%;显效18例,占12.0%;无效4例,占2.7%;总有效率97.3%。
李洁等总结1981~1998年公开发表在200余种医学期刊上有关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论文240余篇进行分析,指出膻中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最常用的8个穴位之一(132穴次)。本穴为气会,肺主气,司呼吸,且穴位近于胸部,可理气宽胸,故为治疗呼吸系统病症的常用穴。
刺激经穴脉络,使经络通利,气血调和,故治乳癖、乳汁不通效佳。乳汁分泌与经络脏腑相关,气机调畅是重要环节,而本穴调气作用强,故为治疗乳汁少的重要穴位。
本穴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及其他病症,也是从调气角度实现的。笔者在临床运用中也发现,许多患者在接受该穴施术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刺灸该穴能通畅上焦之气机,通达经络,理气散瘀,一切气病皆可选用。
膻中为任脉穴位,心包募穴,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灵枢·海论》篇曰:“膻中者,为气之海”。《难经·四十五难》曰:“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清·徐灵胎《难经经释》云:“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即膻中也"。因此,对本穴的认识古人已有了一定的论述。膻中穴为理气降逆的要穴,临床中被广泛运用。
操作手法现代针灸学一般认为可平刺0.3~0.5寸,可灸。
韩瑞红等治心痛采用向心前区平刺,进针1.5cm,并用艾条熏灸针柄;向下平刺约2cm治呃逆;沿皮向下平刺到中庭穴处治哮喘;沿皮向右或左侧乳房横刺1~1.6cm,配针期门穴治缺乳。
盛生宽治疗高原反应病例38例,共有症状为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还可见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或不适。主穴取气海,膻中。并随症加穴。操作按针灸常规先针膻中穴,恶心呕吐者针尖迎经脉向下平刺,吸气时进针,得气后较大幅度捻转,令针感扩散至脘腹部,呼气时出针,不闭其孔,用泻法;眩晕,呼吸困难,心悸动,心律不齐,脉结代者,针尖顺经脉向上平刺,呼气时进针,行九阳数(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轻轻捻转9次)使针感扩散至咽部,吸气时拔针,急闭针孔,用补法。再刺气海,得气后行针,针感放散于胸部。5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2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
另有指针、拔罐、雀啄灸法、穴位埋线、穴位割脂等用法。本穴操作手法很有讲究,历代医家论述不一,《甲乙经》云:“刺入三分,灸五壮”。《铜人》则云:“其穴禁不可针,不幸令人夭折”。《资生经》亦云:“灸七七壮,禁针”。后世医家多依其说。明·汪机《针灸问对》曰:“心为一身之主,至贵不可犯,膻中、鸠尾、巨阙,心之宫城也。……夫针三穴,犯真心,死不可救”。可见,古代医家对该穴一般只灸不针。这主要是因为该穴近于心脏,过去采用的金、银针针体粗大,古人又不熟悉解剖层次,刺激过当,耗散心气,易造成意外伤害之故。
现代研究膻中穴在胸骨体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研究认为,本穴位居胸腺的部位,三焦与胸腺相络,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为卫气的表现形式之一。治疗心血管病证,点按该穴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肋间神经上行,通过神经元链上行至大脑,刺激脑干网状系统,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其次,点按膻中穴的刺激信号,可提高该区植物神经功能。近年来的试验已证明,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能激活胆碱能受体,使所有内径不同的冠状血管产生程度不一的扩张,从而为治疗心血管病症提供了实验依据。针刺冠心病患者用膻中透鸠尾、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对脑血流的流入时间、波幅、阻力、紧张度等均有明显的影响;另外,针刺膻中、天突、合谷等穴,可使健康人或食道癌患者食道内腔径明显增宽,食道蠕动增强,使患者吞咽困难得以缓解等。
膻中为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因此,以此穴为主穴治疗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及其它疾患,临床上屡获佳效。
宽心顺气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说到膻中穴的作用,我真是印象深刻。我原来的邻居是位脾气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为生气突然心口痛,一时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来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膻中穴上使劲按压,大概一两分钟,他就慢慢缓过来了,休息一会儿就正常如初了。后来,我在接触的大量病例中发现按揉膻中穴还可以舒缓病人压抑的心情,我想,这就是此穴“宽胸理气”的功效吧。
许多人在医院针刺按摩该穴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其实平时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气机的效果。我建议大家每天按揉此穴100下,时间约2~3分钟,便可达到《普济》中所说的:“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揉的时候请注意:四指并拢,然后用指头肚儿轻轻地做顺时针的环形揉动或者从上到下摩,千万别从下向上推
刺穴方法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鱼际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次,反复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鱼际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续5-10分钟。
推法:两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两侧推抹至侧腰部,20次左右。
温灸法:用扶阳罐温灸即可,每次3-5分钟左右。适用于有寒证者或产后缺乳者。通过罐体磁场和红外线刺激该穴位,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
该穴功效编辑 播
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描述:某高手一挥手点了对手的膻中穴,轻者动弹不得,重者立即毙命。虽然这只是小说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确是人体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处。膻中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也就是说膻中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此外,膻中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会之处。它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的功效。而现代研究发现,膻中穴位于人体胸腺的部位,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活动。而点按该穴后可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还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经功能。现代医学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在临床上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呃逆、呕吐、食道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等)以及产后缺乳等病证的治疗。 而我们平时常按膻中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心脏不适时,可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晕目眩等,此时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脏工作能力,使症状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大,难免烦躁生闷气,按按膻中就可使气机顺畅,烦恼减轻;女性朋友按此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还可丰胸美容;产妇灸膻中则可催乳。
膻中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3:程凯养生说·2024:如何取准膻中穴?
如何取准"膻中穴"?
程凯养生说养生大穴膻中穴,在这讲当中要给大家讲解如何取准这个穴位。一个穴位肯定是一个点,膻中既是一个区域、一个部位,但同时也是一个穴位的名称。先复习一下膻中作为一个部位大概在什么地方?上次说它是在上焦和中焦相互交界的部位,这个部位可以称之为叫胸之内、肺之间、胃之上心之外这样一个关键的部位。
上次也提到了它既离心脏很近,在胸骨柄的后方又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胸腺所在的位置,再加上此处离上边的心丛、下边的胃丛这种植物神经丛位置也很近,所以这个穴位对人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具体到膻中穴该如何取准?在书本当中是这样描述的,膻中这个穴位在两乳之间,两乳头连线胸骨柄的上方,也就是找到胸骨正中间硬硬的骨头,在两乳头连线的正中这个位置就是膻中。
当然后面还有一小句话来注释,这种取穴方法不适合于肥胖的男性或者是哺乳期的女性或者老年的女性,这三种人群是不太适合的。为什么?是因为是以乳头的位置来定穴的,而对于比较肥胖的男性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或者老年女性来说,乳头的位置就会下移。
正常情况下乳头的位置应该位于第四肋间隙内。什么叫做第四肋间隙?也就是第四肋骨和第五肋骨之间的缝隙,正好是在这个缝隙之内。但是对于刚才那三种人群来说,这个位置就会向下偏移。
如果您恰恰是属于这三类人群该怎么办?还有另外的一个参考标志,也就是要找到胸剑联合。什么是胸剑联合?就是胸骨和剑突相互交界的位置,这里是胸骨,胸骨的下方就是一个小小的剑突,是一个软骨。用手指放到胸骨上用力向下按压,这是很硬的骨头的感觉。
再往下到了胃脘部按下去是很柔软的感觉,在这两者之间交界的部位上摸到一个骨棱,再往下一点点去按的时候,你感觉到既不是很硬又不是很软,反而有一种弹动感。这个位置就是剑突的位置,就是软骨的地方。剑突和胸骨交界的地方,骨棱就是胸剑联合。
找到硬中软,中和硬之间骨棱交界的位置,从这儿向上衡量两指,正中间就是膻中穴所在。我不知道大家找准了没有,有两种取法。
·一种是与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胸骨柄的上方来定膻中穴。
·如果是针对于肥胖的男性,或者是老年女性或者是哺乳期女性,乳头的位置不在第四肋间隙内而下垂的情况下,可以以胸骨剑突交界的位置,胸剑联合向上数两指宽的位置来定膻中穴。
现在您找到了这个穴位,用手指在膻中这个穴的位置上轻轻的按揉,注意是轻轻的稍微往里面用力,您就会感觉到有一种明显的酸痛感出现,不要再过度用力了,因为刺激这个穴位的方法是很有讲究的。
如何刺激这个穴位取得养生保健的效果?让我们关注下一讲的内容。下面是重要通知:"程凯养生说·从头到脚学养生"系列图书终于上市了。这是"程凯养生说"系列健康视频的同步图文版,精选了优质内容,希望能够成为您学习经络养生保健知识的参考书和学习笔记。
这套书一共分为四卷:头面五官卷、脏腑卷、一脏腑卷、二四肢躯干卷,还附赠彩色图谱。谢谢您的观看。
膻中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4:膻中穴的位置,如何定位取穴?
膻中穴的位置,如何定位取穴?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
您好。
亲子中医育儿,欢迎您来到七彩云中医文化课堂,期待您加入果雪儿健康家庭365亲子中医育儿项目。
接下来,七彩云为您分享膻中穴,主要讲一下膻中穴的位置。
“脉气所发者,凡365穴也。”《黄帝内经》中的这句话,大意是说,经脉发气,各有不同,统计下来,人体有365个穴位。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穴位数量,已经达到了720个,医用409个,要害穴位108个,其中一般点击不会致死的72个,俗称“死穴”能致命者36个。
而七彩云给大家分享的膻中穴,就是36个“死穴”之一,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可以应急救命。
膻中穴的位置在哪儿呢?针灸鼻祖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讲:“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
这种说法,被历代许多针灸典籍所效仿。
清代名医徐灵胎在《难经经释》中讲:“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即膻中也。”
在这里,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随着现代解剖学的广泛应用,膻中穴的取穴定位,就更加精准了。一般来说,取仰卧的姿势。
男子呢,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中间交点,即是。
女子呢,因为乳房乳头有所差异,尤其是一些有过哺乳经历的妇女,这种差异就更加明显了;所以呢,就要找到胸骨末端的剑突,剑突向上两指宽处,也就是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即是。
“膻中穴,两乳中。气之海,治气病。”
膻中穴的位置,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口窝。
膻中穴的这个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中”。第一,位于胸骨中线。
第二,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第三,位于任脉的正中线上。
第四,位于胸的正中央。
第五,位于两肺之间的中线。
第六,位于心包膜处,是心包、心包络之“中”,是心包络经气聚集之“中”,正如《灵枢》所称“心主之宫城”。
正是因为膻中穴的“中”位,为心、肺、胃所拱卫,所以该穴具有特别广泛而强大的功效,不仅仅被百姓养生日用,更被中医师应用于诸多病症的救治过程中。
好了,有关膻中穴的功能和主治,七彩云下一次再为您分享。
最后,七彩云携果雪儿教育团队的所有老师同事,真诚祝福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真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健康家庭365亲子中医育儿项目,国医养国娃,中医中国人,健康向未来,幸福有保障。
七彩云中医启蒙公益课堂说明:1、凡具体诊疗及养生方法,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
2、部分图片网络,侵删。
3、尊重创作,欢迎完整转发,健康分享,助人就是助己。
:七彩云,果雪儿健康家庭365亲子中医育儿项目团队成员。
膻中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5:一些老中医把膻中穴的“膻”读作“tan”,读错了吗?
一些老中医把膻中穴的“膻”读作“tan”,读错了吗?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您好。
亲子中医育儿,欢迎您来到七彩云中医文化课堂,期待您加入果雪儿365亲子中医育儿项目。
接下来,七彩云继续为您分享膻中穴。
前几天,七彩云推出的《膻中穴,绝不是浪得虚名》,受到了各位家人朋友的热烈关注。
截止到现在,今日头条阅读量达到了14万,共收获了3534个点赞、169个评论,
谢谢您,亲爱的家人朋友!!!
您的信赖和关注,正是七彩云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的动力和源泉。
在169个评论中,其中有一个“如梦”网友这样写道:从穴位的位置或是穴位的意思,我认为应该读(tán),当然新华字典里查不到这个读音!但我还是读(tán)。
还有一个“光明”网友,评论说:一些老中医读tan中穴。
那么,问题来了,一些老中医把膻中穴的“膻”读作“tan”,读对了,还是读错了?
书接上回,膻中穴的“膻”,到底应该怎么读?
目前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读作dàn,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淡。
第二种观点,读作shān,山高水长的山。
第三种观点,读作tán,谈笑风生的谈。
梳理发现,其实,三种观点都不是空穴来风、想当然,都还是有一定的溯源依据的。
首先来看,读作dàn。《说文解字·肉部》收有此字:“膻,肉膻也。从肉,亶声。”“亶”音为dàn(淡),义为与肉相关。
皇甫谧讲到“膻中”时,说“亶中主之”;孙思邈讲到“膻中”时,说“亶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中庭在亶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李时珍说:“膻音亶,胸中也。”李时珍也认为应该读作dàn。
近现代以来,许多人主编的针灸医学专著中,将“膻中”之“膻”注音为dàn。
《辞海》等诸多教材、工具书中,对 “膻中”的“膻”字,也注音为dàn。
可以说,从历史上来看,占主流的、大多数的医学书籍之中,膻中穴的“膻”应该读作dàn。
其次来看,读作shān。“膻”字读音为shān时,只表示类似羊臊气的恶臭味道。
比如,《庄子》中讲:“蚁慕羊肉,羊肉膻也。”
比如,《列子》中讲“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
这也就是说,“膻”读作shān,与膻中穴来说,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说明:这里只是就读音而读音,至于shān的读音与膻中穴的关系,敬请参考七彩云之前的文章《膻中穴,绝不是浪得虚名》,里面有专门讲解,还是有很大关系滴)
最后来看,读作tán,老坛酸菜牛肉面的tán(坛)音。《说文》中认为“膻”字,除了读音dàn,表示与肉相关之外;还有一个发音tán,表示坦露。
《康熙字典》虽然收录了“膻”字的三种读音,但是认为在医学之中应读为dàn。
膻中穴的“膻”读作tán,在医学专著及工具书中,是不多见的。
目前发现,古代有“技艺之精不下丹溪”的元代大医学家滑寿,在其作品中提到膻中穴的“膻”字的这个读音。
近人之中,当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教授,在其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腧穴学》中,对“膻中”的“膻”字,注音为tán。
所以,综合来看,膻中穴的“膻”读作“tan”,虽然不是主流,不占多数,但是也不能说就读错了。
小结一下“膻”字有三种读音dàn、shān、tán,
但是在膻中穴中的“膻”字,只有两种,其中,占主流和大多数的读作dàn,很少很少的一些人读作tán。
不好意思,这一篇又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
下一篇给大家来点儿实操实战的,就说道说道膻中穴的功能和按摩方法。
最后,七彩云携果雪儿教育团队的所有老师同事,真诚祝福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真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健康家庭365亲子中医育儿项目,国医养国娃,中医中国人,健康向未来,幸福有保障。
七彩云中医启蒙公益课堂说明:1、凡具体诊疗及养生方法,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
2、本文为果雪儿亲子中医育儿项目团队七彩云原创系列。
3、部分图片网络,侵删。
4、尊重创作,欢迎完整转发,健康分享,助人就是助己。
膻中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搜索词:
1.膻中的准确位置图片 图
2.膻中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3.膻中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
本文标题:膻中的准确位置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