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病不宜看中医推荐文章1:

  十种病不宜看中医推荐文章2:

  十种病不宜看中医推荐文章3:六种情况不宜推拿

  中医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受伤的部位、特定的腧穴,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推拿疗法因适应症广、疗效显著、舒适度高、安全简便而备受人们的推崇,成为人体保健与养生的好帮手。要达到理想的防病、治病效果,除了要有一定的推拿技巧,还应因人、因病施治,注意禁忌症与适应症,才能真正做到“让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的至高境界。


  中医的治疗原则强调“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推拿属中医外治法范畴,尤其强调“因人制宜”。可以说,受试者的体格差异、精神状态、疾病类别,决定了施术者的推拿方式、力度大小、操作时间。以下六种情况则不宜推拿。


  1.过饱、过饿、过累或长期睡眠不佳。吃得过饱,胃肠道血流供应增多,此时推拿会导致大量血液集中体表,使胃肠供血不足,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建议饭后1小时再推拿。在过饿、过累或睡眠品质不佳的情况下,都可能会因为血糖过低、全身气血供应状态差,在推拿过程中出现类似晕针的“晕推”状况。


  2.脱臼、骨折、急性扭伤期。脱臼、骨折,骨结构不在生理位置时,推拿可能会加重骨关节的错位,甚至引起或加重骨裂对周围神经、血管、脏器的损伤,加重病情;在扭伤的急性期,扭伤周围软组织处于水肿状态,此时推拿反而会加重软组织肿痛。


  3.皮肤外伤。皮肤发炎、烫伤、外伤等情况下,推拿反而会加重伤势,使发炎情况更恶化,还可能会因为细菌感染,进一步造成蜂窝性组织炎。另外,若有疱疹等皮肤疾病,也有可能因为推拿扩大感染部位,因此,并不建议推拿。


  4.生理期或怀孕期间。女性经期或怀孕期间,通常不推荐对腰部、骨盆部位进行推拿操作,以免刺激子宫,影响正常月经生理过程或对孕妇、胎儿造成影响。


  5.术后。术后受试者除体虚外,其开刀伤口亦未完全愈合,全身气血不足以被推拿调动,此时充足的休息优于推拿。


  6.慢性病患者,尤其肿瘤病人。患有慢性病的人不宜推拿,如心脑血管疾病,其血管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或是钙化问题,不专业的推拿可能会造成硬化斑块脱落,随血液进入颅内,堵塞颅内血管,引发中风;肿瘤病人,一般体虚无力,病人的身体状况可能没办法负担推拿的力量,因此,建议用针灸搭配服药,改善体弱、气虚等问题后,再尝试推拿辅助治疗。


  推拿的保健功效很好,但不建议天天进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和、全身气血通畅是人体最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需要任何治疗,只需要随着时间、季节变迁,通过推拿做相应的调养,保持即可。


  推拿的力度也不是越大越好。专业推拿大夫须考虑人体软组织的力学与生理特性,使手法作用于人体之后,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刺激和感应,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经络的调整作用,又能避免对人体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反之,一味的猛力会形成恶性刺激,极易造成组织损伤,带来痛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副主任医师叶勇)


  十种病不宜看中医推荐文章4:

  十种病不宜看中医推荐文章5: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中医!古人立过规矩:这13种人,不适合学中医

  古往今来,学中医的人有很多,有杰出成就的也很多。为什么?因为古人学中医,大多数是情怀,不为挣钱,不为名利,为的是济世活人。所以,也才有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经典名言。


  在中医传承的几千年来,对于学术传承是很严格的,尤其是师父对徒弟的考核,是近乎苛求的。在理学界,著名的“程门立雪”就是求学的典范。在中医界,师父对徒弟的考察也是十分严格的,扁鹊就是经过长桑君长期考核之后,才决定传授其衣钵,朱丹溪就是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求师之旅,终于感动了罗知悌,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那么,古代中医考核入门弟子,会考察一些什么内容呢?这个在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特殊规定,全凭师父对弟子诚意的感知,如果通过考察,便可入门。直到清代的一本儿科著作中,明确提出了13种人不可学医的明文,这本书就是清代医学家夏鼎(字禹铸,号卓溪)的《幼科铁镜》。


  一、残忍之人,必不恻怛,不可学


  这是关于不能学中医的第一个标准,医乃仁术,一个人如果生性残暴,十分残忍,这样的人决不可学中医。大唐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一个医者要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所以,学中医的人,首先必须要有一颗“仁心”。


  二、驰骛之人,必无静气,不可学


  所谓“驰骛”,本意是奔走、追逐,“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就是这个意思。但在这里则是引申意义,意思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古人十分强调专注,东学学、西看看,静不下心来,自然是学不好中医的。


  三、愚下之人,必无慧思,不可学


  古人常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这不仅仅是要求学医者有一定的国学基础,更何况是“愚笨之人”。中医尤其重视辨证施治,对思维是有要求的,“智商捉急”的人真的理解不了中医思维。


  当然,这里引申一下,还有一种就是懒人,不可学中医。古人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也提倡“天道酬勤”,一个人的智商不是很高,但也有通过努力提升的,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凡事都想偷懒,这样的人不适合学中医。


  四、卤莽之人,必不思索,不可学


  所谓“卤莽”就是做事不细心、办事很马虎。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不细心是对患者的不负责。现代护理中为何强调“三查七对”?因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那都可能出现问题。中医很早就重视细心,孙思邈曾说“胆欲大而心欲细”,就说明了学中医的人,需要胆大心细,这跟现代的汽车驾驶一样,卤莽只会出事。


  五、犹豫之人,必无定见,不可学


  所谓犹豫,主要是对任何事物迟疑,无主见,人云亦云,毫无主见。这种人学医是大忌。在古时候,往往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病症,都会找几个医生来“会诊”,假如你毫无主见、人云亦云,是没办法治好病的。作为医者,没必要标新立异,也未必需要所有时候都能“力排众议”,但起码的主见是要有的。如果凡事都优柔寡断,那不适合学中医。


  六、固执之人,必不融通,不可学


  所谓固执,大多是坚持成见、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一意孤行。固执与犹豫是两个极端,犹豫是毫无主见,固执是坚持成见,一个没注意,一个认死理。这两种人都不适合学中医。那么,为什么固执之人,不适合学中医呢?首先,中医需要懂得兼收并蓄,需要融会贯通,如果太过固执,就会把其中某一本或几本典籍作为不可更改的规矩,这就麻烦了,要知道“只有印版印的书,没有印版印的病”,都照着书,不知变通,那怎么行呢?


  七、轻浮之人,必多忽略,不可学


  所谓轻浮,主要是言行随便,不严肃不庄重。比如你给患者看病,却嬉皮笑脸,遇到异性患者就搭讪,甚至还有其他想法,这是不可以的。还有,对于患者的隐私也随便给别人说,这些都是轻浮的标志。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学中医呢?


  八、急遽之人,必期速效,不可学


  所谓急遽,意思就是追求速效。虽然中医不是慢郎中,只要方药切证,大部分时候都可以覆杯而愈,但是凡事都要一分为二,不是所有的病症都可以快速的治好的。有的甚至需要治疗好几年才可以治好,有的甚至是治不好的。中医从不讲究“终身服药”,但有些疾病即使终身服药也是治不好的。如果作为医者想速效,这样往往没有根据病情循序渐进,这样只会“揠苗助长”,不会有好结果的。


  治病救人,讲究的合理、科学用药,中医素来讲究“用药如用兵”,合理的等待是有必要的。时间未必全是良药,但很多事情,都需要时间。如果一心想着能不能把原本需要七天治好的疾病,一天搞定,这样往往会用力过猛,最终酿成大祸。所以,有这种心态的人,不适合学中医。


  九、怠缓之人,必多逡巡,不可学


  所谓怠缓,主要是松懈、松弛、懒散、拖延。“急遽”与“怠缓”也是两个极端,一个用力过猛,一个有力不使。原本一个只需要七天就能治好的疾病,你非要拖他个一两个月,这岂不是耽误了人家。有可能一个轻症,最后拖成重症。所以,做事松懈、拖沓的人,不要学中医。


  十、宿怨之人,借此复,不可学


  所谓“宿怨”主要是指心胸狭窄、容易记仇。作为一个医者,动辄就记恨别人,这是不可取的。医术是博爱、博学之术,学医之人,也是需要有博大的胸怀的,不要因为别人拒绝了你,或者伤害过你,你就要“借此复”,若如此,还是不要学中医!


  有一段佛语是这样说的: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所以对于一个学中医的人也是一样,不要斤斤计较,要明白“善恶到头终有”,但作为医者,你的眼中只有“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其他的都不重要。


  十一、自是之人,必以非为是,不可学


  所谓自是,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跟坚持己见不一样,在对待一件事情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动摇,这无可厚非。但不接受他人意见,不虚心就不对了。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更何况,“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了,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所以也不能因为怕成了“自以为是”,就变成了“妄自菲薄”。这里所说的是“自是之人,以非为是”,强调的是不要把错误的东西当做正确的来坚持,不然终究成了“刻舟求剑”。


  十二、悭吝之人,必以此居奇,不可学


  所谓“悭吝”,就是吝啬、小气。民间素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所以很多民间有名望的老中医,带徒弟都会“留艺”,其实这种人根本不配当医生,如果每一代医生都把绝招“带进棺材”,那几代下去,中医的精髓岂不是失传了?假如张仲景也这么做,后人还能学到《伤寒杂病论》吗?假如李时珍也这么做,后人还能看到《本草纲目》吗?


  虽然自古有“道不轻传”的说法,但是也不必要“以此居奇”,要懂得分享,要知道,教会徒弟,是不会饿死师父的,叶天士那么多徒弟,为何他还是那么红?罗知悌无私的教会朱丹溪,虽然朱丹溪的名气比他大很多,但也没饿死师父啊!


  十三、贪婪之人,必以此网利,不可学


  对于这一点,的确有点尴尬。为什么呢?中医讲究的是“仁心仁术”,并不是用她来赚钱的。假如学中医的人,都不能挣钱,那基本生活怎么保障?但对于这一点,《增广贤文》里说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不仅仅是给学中医的人听的,是给所有学医的人听的。比如一个咳嗽疾病,中医治疗只要几十元,但有的医生非要各种项目都用上,各种设备都用上,花人几千还不算,甚至还要更多,这就太不讲医德了。


  所以,古代中医要求,凡是“贪婪”的人,不要学中医。中医是给老百姓治病的,不是给老爷治病的,如果动辄就让患者几千几万地花(当然,中度和重度病症除外),那还叫什么“仁术”?那还叫什么“医学”?


  以上13种人,不能学中医,这可是古人立下的规矩。有道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夏禹铸也说过,“苟绝此病,先能自医,又何不可学之有”?只要以上13种问题,你一条也不占,那自然是可以学中医的。假如这13条中医入门的规矩,你都没有,那还等什么?一起学中医啊!


  本文来自“金兰中医学社”


  声明:图片网络,侵删。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记得关注。


  十种病不宜看中医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十种病不宜看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