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活了多少岁
朱元璋活了多少岁推荐文章1:77岁高龄的李善长早已远离政治中心,朱元璋为何还不放过他?
公元1390年,77岁高龄的韩国公李善长被朱元璋下令处死,跟着他一同被处死的还有李善长的妻女弟侄七十余人,只有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是朱元璋的女婿,才逃过一劫。
李善长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功臣,每次朱元璋出征的时候,都留李善长留守后方,李善长每次都干得很出色。
李善长对于朱元璋而言,就相当于刘邦的萧何,因此朱元璋称帝之后,就将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同时赐给他丹书铁券,丹书铁券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免死金牌。
由此看来,作为建立明朝的大功臣,李善长的权势可谓达到了顶峰。之后,朱元璋也对李善长十分和善,甚至还将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那么为何到了公元1390年,朱元璋突然翻脸要处死李善长呢?
第一点原因:李善长没有做到一个臣子的本分李善长被处死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牵扯到朱元璋时期的一场大案子——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是李善长的同乡。
公元1355年,胡惟庸就开始追随朱元璋。只不过此时的胡惟庸并没有受到朱元璋的重用,只担任主簿、知县这样的小官。
胡惟庸真正开始发迹是在公元1373年,他经过李善长的举荐担任有任右丞相,到了1377年,胡惟庸又被封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然而等到胡惟庸担任宰相的时候,他就开始专横跋扈,独断专行,这让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于是在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
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的,胡惟庸被处死的时候,李善长也险些遭到牵连,只因其在家养老才躲过一劫。
但是在胡惟庸谋反之前,曾经想拉李善长入伙,李善长虽然不同意入伙,但他说的话却耐人寻味,他对胡惟庸说:“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臣子,不向朱元璋举胡惟庸谋反,而是让胡惟庸好自为之,这让朱元璋怎么看待李善长,他是不是想跟胡惟庸一起造反。
还有一件事,也就是在李善长被处死的这一年,他居然向汤和借三百兵士给自己盖房子,今天可以借300人盖房子,明天是不是可以借3万人造反了。
自古以来兵权一直是皇家的大忌,李善长作为一个臣子,在不经过皇帝允许的前提下,私自调动军队,这是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情吗?
第二点原因:李善长的影响力太大朱元璋能够得天下,其核心力量,正是从一开始就跟随其出生入死的“淮西籍”功臣们。而李善长就是淮西集团的老大。
并且这些人在朝堂上相互勾结,形成党羽,这让朱元璋很是头疼,淮西集团不仅分担了朱元璋的权力,甚至还能制衡朱元璋。
为了对抗淮西集团,朱元璋就让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限制和监督淮西集团。而刘伯温也很给力,多次跟淮西集团交锋都不落下风。
然而淮西集团的势力还是太过庞大,刘伯温最后还是输了,并且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刘伯温一死,就再也没有人能够限制淮西集团了。正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淮西集团看似辉煌的背后,距离他们的灭亡也不远了。
朱元璋担心自己的的子孙不能震慑这帮功臣,所以就率先处理了这帮功臣,于是“胡惟庸案”、“蓝玉案”就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而作为淮西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无疑这帮功臣之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位。
既然李善长影响力最大,又没有尽到一个臣子应尽的本分,那么朱元璋还放心将这样的人留下来辅佐自己的子孙吗?那不是给自己的子孙找麻烦嘛,为了避免出现麻烦,朱元璋就直接亲自解决这个麻烦。
于是在公元1390年,77岁的李善长就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如果李善长向萧何那样,能够急流勇退,或许他还能得到善终,可惜他是李善长,不是萧何。不知道大家对于李善长的死又有怎样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此外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帝王,他本是草根出身,却一步一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吗,他在创业过程中又遭受了哪些挫折和困难?在这本《明太祖朱元璋传》中,用生动的语言,将朱元璋波澜壮阔的人生描写得淋漓尽致,有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了解一下。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朱元璋活了多少岁推荐文章2:汤和年过70,仍娶妻妾过百、花天酒地,朱元璋赏他子孙249年富贵
朱元璋活了多少岁推荐文章3:咸丰皇帝只活了31岁?只因有这三个坏习惯,到现在很多男人还有
从秦始皇初称帝,到清朝末帝溥仪告别皇帝的身份,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皇帝近四百位。这其中长寿者不少,诸如明太祖朱元璋活了70岁,大清的乾隆皇帝活了89岁,就连唯一的女帝武则天都享年81岁。
可这四百多人中短命的也不少,汉惠帝刘盈和明熹宗朱由校只活了23年,宋哲宗赵煦和清世祖福临只活到了24岁,而最年幼的汉殇帝刘隆去世时甚至不满周岁。
而清世祖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二十四岁染上天花憋屈逝世就算了,两百年后,爱新觉罗家居然出了个疯狂"作死"把自己在三十一岁就"作"没了的。而这位气煞清世祖的,便是爱新觉罗·奕詝,即咸丰皇帝。
咸丰帝也曾是一个有志向的好青年。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在经历了与情同胞弟的皇六子奕訢共争皇位之后,四皇子奕詝被病中的道光帝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当天中午,刚刚安排好后事的道光皇帝就驾鹤西归。十二天后,奕詝正式即位,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
在即位之初,这位尚未加冠的年轻皇帝就想清洗军机处。可就在他诸事亲躬,裁撤军机大臣时,洪秀全在广西掀起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迅速崛起。因此年轻的咸丰帝不得不一面与朝臣较量,一面派兵与太平天国较量,分身乏术。
几年过去,朝廷的军费是大把大把地支出,天平天国却没被镇压住。而内忧未解,外患又到来。
咸丰六年(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于此,咸丰皇帝不得不离开北京去往河北承德避难。
正如茅海建先生所言:"咸丰帝奕詝当了11年的皇帝,没有过一天安生的日子……内忧外患,遍地硝烟"。从幼稚到逐渐成熟,咸丰帝都一直面对着动荡的社会。他曾有一腔意图"平天下"的热血,但却没有实力与世界抗衡。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情通之中,咸丰帝任凭他的热血渐渐变凉。
当他渐渐放下自己身上帝王的重担的时候,咸丰帝就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到了享乐一事上。且他的嗜好,最主要的也就三样:美酒、美色和鸦片。
这些爱好当然不会被写进《清史稿》和其他正史。但是在野史和私家笔记之中,咸丰帝的这三大爱好早就不算是什么秘事。"咸丰季年天下糜烂,几于不可收拾,古文宗以醇酒夫人自戕"。"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适度饮酒于身心而言都有好处。可咸丰帝烦恼太多,所以从借酒消愁发展到了酗酒。饮酒这件事一旦过度,那就容易损伤肝脏、胃部和神经系统。但咸丰帝此时根本无心关注这些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只顾着在无力感溢出的当下借着酒精缓解自己的压力,甚至在酒后放纵自己做出伤害别人的暴力行为。
光有美酒咸丰帝还觉得不够,他还沉迷于美色。他宠幸的美人有很多,其中比较出名的便是"四春","传有四春之宠,皆汉女,分居亭馆,所谓杏花春、武陵春、牡丹春、海棠春也。"而后来举世闻名的慈禧太后,在此时也被称作"天地一家春"。
酗酒和纵欲,这两样加在一起就足够慢慢拖垮一副健康的躯体。所以在逃出京城之前,咸丰帝就已经"旦旦戕伐,身体久虚,遇坛庙大祀,常常因腿软恐登降失仪,遣恭亲王代。加以军务棘手,外患交乘,遂患吐血之症"。而即便身体已经"亮起红灯",咸丰帝还选择了一条离死亡更近的道路——吸食鸦片。
在逃出北京的时候,咸丰帝病弱的身躯经过长途跋涉变得更加脆弱。此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没办法再酗酒或纵欲,所以他干脆又给自己发展了个看戏的爱好。
没了酒精带来的极乐世界,咸丰帝便一边吸着他口中的"益寿如意膏"(即鸦片),一边在虚拟的戏剧之中寻找安慰,甚至到了"一日上午已经清唱了,而仍传旨今日晌午还要花唱"的地步。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四仍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十五日病又增,但仍治事如常,如意洲花唱亦照旧"。十六日,这个在酒、色、烟、戏之中几乎忘了帝王身份的帝王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将摇摇欲坠的大清之厦留给慈禧和一众大臣。
咸丰帝不是什么做帝王的奇才,没有出众的政治才能。但他这样一个帝王偏生活在乱世,不得不经此折磨。而他选择的路,酗酒、纵欲和吸"烟",每一条都能让他活得更加痛苦,让他的人生更加短暂。但这样不划算的喜好,偏偏直到今天也得到不少人的青睐。
虽说咸丰帝只有一个,但这些偏好在过度后造成的危害却还在。咸丰帝已经故去,今人又何必再去追赶他的脚步呢?
朱元璋活了多少岁推荐文章4:朱元璋问道士自己的寿命,道士:比我多活一天,朱元璋:斩了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以物景为题,尤其是百花更常是文人舞文弄墨的对象。
百花之中,菊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往往象征了高洁和自强不息,可这首《咏菊》却偏偏将菊花写的霸气侧漏,要让娇气的菊花和西风战上一战。而这般霸气诗词,则是由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贫苦农民出生的皇帝写成。
这位皇帝他也曾卑微到谷底,他一生做过和尚,甚至当过乞丐,可是他最后却得了全天下人最渴望的富贵,前朝失其鹿,天下豪强共逐之,最后却是这位草根人物斩杀群雄,翻身做了那高高在上的天子。
这位皇帝便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就是这么一位霸气皇帝,却有人敢挑衅他的威严。一位道士在朱元璋看寿长短时,答了一句:“比我多活一天。”朱元璋大怒之下,直接下了命令:拖下去斩了。
古代对于道士十分崇敬,很多皇帝更是对他们的话视作神灵,那么为何朱元璋却没半点犹豫,直接将此人杀之。
朱元璋问寿江湖道士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建大明,立都应天府,年号洪武,自此,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统一王朝大明自此建立。
作为一个草根皇帝,朱元璋家族和历史上很多皇帝世家不同,朱家在朱元璋之前是土生土长的草根起家。
唐时李渊,前朝时便为唐国公,其先祖一脉更是屡出显贵,李广、李虎等人一代代铸就了李家的根基。宋时赵匡胤,其先祖在唐时便是显赫贵族。
就连三国时那位编草鞋起家的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也照样以西汉中山靖王刘胜身世为荣,时时挂在嘴边提及。
如此看来,方可见朱元璋登基之不易,正是因为这一层身份,朱元璋上位之后尤其关注天下百姓疾苦,对贪官污吏更是实行酷政,凡是贪了,不管多少,都以斩首为惩戒手段。
因为对天下民众疾苦深有体会,朱元璋实行对官员的高压统治,而他也常常微服出巡,看一看民间百姓日子过的如何。
一次外出巡游时,朱元璋看到一群人正围在一起热闹的很,他忍不住带着手下上前查看。
护卫拨开数人,那些被拉开的人刚开始还有些不满,可看到朱元璋气宇轩昂,一副不俗模样,身边护卫更是凶神恶煞,赶忙再往旁边让了让。
人群闪开后,朱元璋看到的是一个仙气十足的江湖道士。
这位道士端坐在地上,一身青衣打扮,谈吐之间也可以看出颇有不俗之处,而他的语气更是大得很。
这个道士声称自己可以看穿人的寿命长短,并且以阴阳五行之说作为佐证。可朱元璋在一边却是越听越疑惑,他起了考量之心。朱元璋问道士:“那你给我看上一看可好?”
此时的道士忍不住一笑,他在这里忽悠半天民众,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毕竟这些寻常百姓,身上又能有多少银两,而朱元璋这人一副不凡模样,身边也是随从众多,道士觉得自己今天是钓到了一条大鱼。
鱼儿上钩了,道士也开始下套了,可朱元璋接下来问的问题却让道士有点不知所措,朱元璋问,你可看得出我能活多久。
道士这时候倒是有点慌张了,自己刚刚为了凸显不凡,夸下了海口,如今当真有人敢问自己还能活几年,道士自然不能胡乱编造。这位大人物一看就是身世不凡,问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要找自己的茬,如果说错了话,可能今天性命难保。
一番思虑后,道士却是灵光乍现,他当下答道:“比我多活一天”。
此话如果换一个人,就算本来想要难为道士,恐怕也不会再胡乱下杀手,毕竟古时候对于阴阳生死之说很看重,常言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尽管道士这么说是得罪了人,但却也不至于丢了身家性命。
此言一出,道士面前那个看起来气度不凡的老人当即变了脸色,两旁的侍卫也怒目相视,道士虽然心慌,但是面上仍然一副道貌昂然,事事皆在预料的模样。
可随即这位老人的一句话,却顿时让道士慌了神,朱元璋当即下令,拉走带下去斩了。
两边的护卫却是犹豫了下,但皇帝的眼神让他们选择听令,一直端坐的老道士终于开始大喊饶命,周围百姓也畏畏缩缩看向朱元璋。
可是朱元璋却又加了一句:“如果第二天我没有死,那就证明此人是一个骗子无疑”。紧接着朱元璋的手下带着老道士,朱元璋走在前面,一行人气势汹汹的离开。
朱元璋为何要杀道士对于路边骗人钱财的道士,朱元璋选择不信他嘴边的胡言乱语,而要用亲身实践去证明真相,抛开朱元璋杀人的行为,他的思想很是符合当代人不信鬼神的进步思想。
可是倘若以古代人的视角去看,朱元璋的行为却有点不可理喻。毕竟,倘若老道士当真有看人性命的能力,朱元璋岂不是当真老道士死后第二天就没了性命。
事实上,朱元璋之所以动了杀心,是因为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一个老道士竟然敢把身家性命捆绑到自己身上威胁自己,这无疑是触怒了他。
古时候皇权至高无上,而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最讨厌的莫过于受人威胁。朱元璋起家于草根,好不容易坐上了高高在上的帝王之位,怎么受得了还要受到一个寻寻常常的老道士的绑架。
事实上,翻阅史书,朱元璋对于这类相士,一直是秉持着利用的态度,有利于他的,他自然欣然接受,而诸如老道士这般说法,自然落得一个被砍头的下场。
元末至正四年,此时的朱元璋还是一个乞丐和尚。因为家乡大灾,朱元璋不得不到寺庙当和尚,可不过才做了一个月和尚,寺庙便因为养不起过多的出家和尚,便将他们都遣散出去自行化缘求生。
此时的朱元璋无疑是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一日在路边化缘时,朱元璋遇到了一位看起来仙风道骨的道士。
人不如意时,总难免会有求鬼神的想法,朱元璋也不能免俗。他忐忑的掏出自己讨来饭钱,要道士给自己看看前程。
道士抬头端详了一会朱元璋,便看出此人虽然是一身落魄模样,但却在眉宇之间显得气度不凡,于是他答可以,并让朱元璋给自己写一个字,以此字看前程。
朱元璋当即落笔写了一个“帛”字,可没曾想,这个道士看看字又看看朱元璋,反复看了几次后表情却愈发古怪,最后直接出了摊子,向朱元璋行了跪拜礼。
朱元璋自然是不知为何,问道:“先生,小子这字难道有什么不当之处吗?”
而道士则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怠慢,他答道:“小人不敢在您面前称先生,方才您写下的‘帛’字,小人拆解后,倘若上下对分,便是天下最尊贵之人的名字首尾,加上您的面相,未来您必定成就不可限量。”
这一则朱元璋与道士之间的轶事自此时常被朱元璋拿出来提及,而旁人听了之后往往感慨朱元璋果然是上天注定不凡。
可是多年之后,又是一位看前程的道士,这回朱元璋听了结果后却是下了杀手,这自然是因为看出来的结果不合朱元璋心意。对于他这种人物来说,绝不会信所谓的看穿生死之说。
倘若道士说的话有利于自己,那便是上天注定,道士说的话于己不利,那自然是人定胜天。
而在老道士被杀后,周边目睹了这一切的路人却是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暗地里说,此人恐怕是活不长了。
可接下来几天,朱元璋却频频出现在这一条街道,似乎是用自己的性命安好佐证道士说的是狗屁不通。护卫朱元璋左右的侍从这几天是担惊受怕,可朱元璋却是浑然没有危机意识,四处闲逛,百无禁忌。
几日后,朱元璋依旧是安然无恙,人们这才相信了,那道士原来是个无能之辈。
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因病死去,传位太孙朱允炆,享年七十一岁。这般年纪,在古代已经绝对算得上是高寿。
古时天下闻名的奇士那位为朱元璋说寿的道士,耍小聪明最后葬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自然是自讨苦吃。但是,古时候那些为人看过去未来的奇士究竟是真是假?
比如说唐代最著名的道士袁天罡,一直到死后都有诸多奇事被后世深信不疑,甚至有人称他为一代妖人。
袁天罡是隋时唐初年间人,他在洛阳时,曾有杜淹,王珪,韦挺三人一同找到袁天罡请求帮自己看一看前程,这三人未来都是留名史册的大人物,可是此时三人都还没有官位在身,名气也没有多大。
袁天罡一番闲聊后,对三人的评价却是极高:杜淹会因为文采非凡,以文得道,身居高位;而王珪十年之内就可以官居五品,最后一位韦挺则是走的武官路,未来会在武官一途走的很长久。
三人听了之后大喜,袁天罡却又补充了一句,你们三人虽然都会仕途顺畅,但是未来都会被罢黜,而只要挺过去了未来的仕途便会一帆风顺。
果然,杜淹在仕途上高歌猛进,曾效力于王世充官至吏部尚书,后来向李世民投降又得了文学馆学士之位,可眼见着未来不可限量,因为杨文干事件,杜淹被牵连,获罪流放至巂州。
王珪在唐朝建立之后便出终南山求官,得太子李建成重用,官至太子中允,成为太子心腹,可同样因为杨文干事件,和自己的好兄弟杜淹一起被流放到了巂州。
至于韦挺则是在李建成下任职太子左卫骠骑,同样因为杨文干事件,流放至巂州。
三位在官场上一度高歌猛进,最后因为同一件事被牵连,最终受到罢黜,而等到此事过去,三人陆陆续续再被启用,王珪官至吏部尚书,杜淹官至大唐宰相,韦挺则是官至御史大夫。
而在朱元璋时期,其实也有一位天下闻名的奇人,此人便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后世人称这位朱元璋谋臣有看尽天下人的本事。
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便以碗盖住自己吃了一半的烧饼,以此来测一测刘伯温看事的水平到底准不准。
等刘伯温入殿,朱元璋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而刘伯温则是稍作观察后,就得出结论:“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
随后两人的一番交流更是围绕着当朝局势,天下大势和未来大势展开讨论,一曲《烧饼歌》自此流传开来。
全文共计有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由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
这些奇人对于人性极度敏感的洞察力,对于天下大势的了然于心,成就了他们的奇士之名。可是说到底,能不能说动赏识自己的明主,才是他们能否留名史册的前提,否则明珠暗投,恐怕最后也不过淹没于历史。
朱元璋活了多少岁推荐文章5:明太祖朱元璋多少岁去世的,做了多少年皇帝
朱元璋作为历史上少见的从普通农民一步步走上皇帝座位的人,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他非常的感兴趣,毕竟有这样的际遇的人,古代数千年的历史当中,总共也就出了两个,另一个是刘邦,而且刘邦的起点还是比朱元璋要高一些的。而朱元璋又是什么时候当上皇帝的,他最终活了多少岁呢?朱元璋从起义到称帝中间又花了多少年呢?
朱元璋介绍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名元璋。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刘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0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传位其孙朱允炆。
朱元璋多少岁当皇帝的
朱元璋40岁的时候当了皇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同时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活了多少岁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1368~1398年在位,前后不足三十一年。1398年病卒,终年71岁。历史传说,朱元璋应该做35年的皇帝,但算一下,至他死时才三十年,连头连尾也不过三十一年。当年朱元璋还是一介布衣、尚未变成龙身时,有一次在凤阳老家的河里逮鱼,那时连年灾荒发大水,也没有好吃的,朱元璋便经常提网到河边逮鱼解馋。有一次他逮到了一篓子红鱼(皖北民间称呼,学名鲤鱼),数一下共有35条之多。在河边看热闹的同乡陈四,便有意戏弄朱元璋,将鱼网朝朱元璋身上罩了几下。开玩笑的同时,乘朱元璋不注意,陈四又偷偷从篓子里拿走了五条鱼。朱无璋当时也没有在意,但回家一数发觉不对劲,少了五条鱼,便猜到是陈四做的手脚,便去找陈四。
但陈四却坚决不承认,朱元璋一气之下要揍他,陈四一看朱元璋动了真,赶紧把鱼还给了朱元璋,这才了结。民间就此传说,朱元璋当年逮到35条红鱼是天意,暗合他将来要当35年皇帝,如果不是陈四与他开玩笑,偷走了五条,他的35年皇帝一年都不会少当。但因为陈四这胡闹,让他少坐了五年龙椅,大明江山也因此埋下了不稳之祸根。
朱元璋活了多少岁推荐搜索词:
1.朱棣活了多少岁
2.明太祖朱元璋活了多少岁
3.朱元璋活了多少岁数死的
本文标题:朱元璋活了多少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