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推荐文章1:万里长江上修建最早的十座大桥!第四座花了20年建成

  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推荐文章2:1957年10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资料图:1957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通车典礼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交付使用,“天堑变通途”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长江自古称为天堑。武昌、汉口隔岸相望,过去只能依靠木船和轮渡来运送南来北往的物资和行人。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工程师詹天佑,曾在1911年和1913年两次发起筹建武汉长江大桥,可是在动荡的年代,他的努力只能付诸东流。


  长江两岸的民谣曾这样唱道:黄河水,治不好;长江桥,修不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配合国家建设面临的宏伟任务,实现我国人民的多年愿望,党和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为民造福。1950年,政务院责成铁道部进行桥梁的测量勘探工作。1955年9月大桥工程开工。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是建国初期国家在湖北省进行的一项伟大的工程,实际总投资1.38亿元。在大桥的建设中,首创了新型的管柱基础结构,使水下的桥墩修建工作全部在水面上进行。这是我国建桥史上的一大创举。在全国各地和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设大军在汉水和长江上展开了艰苦的战斗。整个大桥工程从1955年9月动工,到1957年10月建成通车,仅用了两年零一个月时间,比计划提前了一年零三个月。


  10月15号这一天,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在武汉隆重举行。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路面宽18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


  武汉长江大桥像一道彩虹,飞架在长江天堑上,将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成一线,两线也因此改称为京广线。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巨大,仅通车的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8000多万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谱写了中国人民建设史的新篇章。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长江大桥知多少


  通常,我们把金沙江和岷江在四川省宜宾市汇合之后形成的滔滔东流的大江正式称为长江。新中国成立以前,长江上没有一座大桥,只能通过轮渡过江,交通十分不便。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4年底,在长江上建起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5年以来,随着建设资金的多元化(原均为国家拨款,建后不收过桥费;现在为各种形式的筹资、贷款,建后收费还贷)及造桥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高投入、高技术、大跨径的长江大桥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修建起来,截止到2005年3月28日,长江宜宾至上海江段有已建成通车的特大型桥梁39座,在建的桥梁17座(不包括规划中或设计中的桥梁),另有1座在建的特殊“桥梁”―――武汉长江隧道。


  长江从上海至宜宾江段共57座长江大桥(含武汉长江隧道),自逆流而上依次是:


  江苏省境内7座:苏通大桥(在建)、江阴长江大桥、扬中长江大桥(注:未跨长江南北)、润扬长江大桥(在建)、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铁路两用)、南京长江三桥(在建);


  安徽省境内3座:芜湖长江大桥(公路铁路两用)、铜陵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


  江西与湖北省界之间1座:九江长江大桥(公路铁路两用);


  湖北省境内17座(含一座在建隧道):黄石长江大桥、鄂黄长江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在建)、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公路铁路两用)(在建)、武汉长江二桥、武汉长江隧道(在建)、武汉长江大桥(公路铁路两用)、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武汉军山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大桥、枝城长江大桥(公路铁路两用)、宜昌长江大桥、宜昌长江铁路大桥(铁路桥)(在建)、葛洲坝三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西陵长江大桥、巴东长江大桥;


  重庆市境内23座:巫山长江大桥、奉节长江大桥(在建)、云阳长江大桥(在建)、万州长江二桥、万宜铁路万州长江大桥(铁路桥)(在建)、万州长江大桥、忠县长江大桥、丰都长江大桥、涪陵李渡长江桥(在建)、涪陵长江大桥、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在建)、长寿长江大桥(铁路桥)、重庆大佛寺大桥、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在建)、重庆长江大桥、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在建)、重庆鹅公岩大桥、重庆李家沱大桥、重庆鱼洞长江大桥(在建)、重庆马桑溪大桥、白沙沱大桥(铁路桥)、地维长江大桥、江津长江大桥;


  四川省境内6座:泸州泰安长江大桥(在建)、泸州铁路长江大桥(铁路桥)、泸州长江二桥、泸州长江大桥、江安长江大桥(在建)、宜宾长江大桥(在建)。(:科技日)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缘何“长寿”


  200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


  50年来,这座大桥历经多次罕见洪水和大风的袭击,甚至被来自外力的碰撞达70多次,其中最重的一次是一艘900吨吊船正面撞上。但是这座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不伤筋骨、安然无恙,始终巍然挺立于涛涛江水之上。


  50年前,“1957年10月15日,北京,新华社,一条饱含着喜悦的电波欢快地跳跃着飞向大江南北:武汉长江大桥通了!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随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结束了。”(引自当时《人民日》的道)


  50年来,历经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挺立大江之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载,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更承受了70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伋然雄风不减、岿然不动傲立于涛涛江水之上。


  专家最近检测得出的论证是:大桥的桥墩、钢梁等主体结构可使用100年以上,50岁的长江大桥正当盛年!


  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


  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多少代人的梦想,远在清朝时,就曾有过设想,在孙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中就有规划,但限于当时国力的薄弱,一直未能付诸实施。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将武汉长江大桥列入第一批重点工程项目。


  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施工的的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回忆说,当时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来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召集了当时最优秀的专家,调动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设备。


  在“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的动员令下,全国各地的桥梁专家、技术人员都汇聚武汉。他们有的来自铁道部北京桥梁事务所,有的来自茅以升先生的中国桥梁公司;有的来自南方的广州铁路局,有的来自东北的哈尔滨铁路局……1955年2月成立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建桥所需的钢材等材料和机具设备,也都靠全国人民支援。只要建桥需要,就无偿抽调。为了修好这座桥,铁道部专门请前苏联桥梁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西林等人组成一个28人的专家组,与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技术人员并肩作战,提供技术指导。


  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施工方法


  方秦汉院士称,当年建武汉长江大桥,图的就是“百年大计”。


  大桥自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着手筹备,到1955年9月1日正式开工,筹建工作就开展了5年。从大桥的桥址线到桥式、净空、建桥材料,甚至是桥头堡的设计等等,都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和试验。当时中央指示:“修建的长江大桥应当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以现代化的技术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技术上还应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中国的新时代。”


  例如桥头堡的设计,为了寻求最佳方案,当时政务院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向各建筑设计院和各大学建筑系广泛征求美术方案,并邀请国内知名的建筑、美术、城市规划专家及桥梁专家,对已征集的美术方案进行评选后送政务院审批。


  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是采用桥梁建设界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这种技术工人得到深水作业,承受气压和水压的变化,在长江这样接近40米深的江底,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时,而且呼吸困难,极易出现氮麻醉现象,得一种“沉箱病”。


  前苏联专家西林提出了管柱钻孔基础的创议,就是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上,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再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身。这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技术。两国的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地质勘测和艰苦的试验研究,最终决定使用这种技术。


  因为使用了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施工方法,武汉长江大桥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实际仅用2年零1个月。


  设计了足够的安全储备


  通过反复的论证、实验和创新,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有足够安全储备。武汉铁路局专家介绍,当年,设计中以极端环境为标准,假设两列双机牵引火车,以最快速度同向开到桥中央,同步紧急刹车;同一时刻,公路桥满载汽车,以最快速度行驶,也来个紧急刹车;还是这个时间,长江刮起最大风暴、武汉发生地震、江中300吨水平冲力撞到桥墩上,武汉长江大桥仍需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建设施工中更是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据参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工人王淳回忆,1956年6月,大桥钢梁铆了两个月后,工人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松动。大桥局立即进行现场试验,证实了工人的发现,于是下令,在铆钉施工办法没有解决以前,停止铆钉铆合,钢梁停止拼接。直至10月,长江大桥钢梁铆合试验得出结论,铆钉完全填满眼孔,并高出国家指标5%,大桥工程才重新启动。


  延长寿命:一靠养护,二靠管理


  自建成通车以来,武汉长江大桥历经50年风雨沧桑。如今,武汉长江大桥每天的汽车通行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10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已增加到148对,296列。大桥上平均每分钟有60多辆汽车驶过,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大桥的荷载早已大大超过了建成之初。


  半世纪来,武汉长江大桥还历经76次撞击,最重的一次是1990年7月28日,一艘重达900吨的吊船正面撞上,大桥养护人员为此维护了一个月。但是,任凭风吹雨打,长江大桥并没有伤筋动骨。50年来经多次检测表明: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每秒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


  方秦汉院士表示,当年建大桥,图的就是百年大计,保证和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一是靠养护,二是靠管理。现在很多桥梁出问题就是因为管理不当,超负荷运行。武汉长江大桥只要养护得好、管理得当,使用100年以上没有问题。


  长江大桥的建设和养护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呵护着大桥,他们每隔10年就要对大桥做一次全面细致的“体检”。武汉市已经在长江大桥上下游分别修建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并正在和准备修建过江隧道、天兴洲大桥、二七大桥等过江通道,分流武汉长江大桥的车流,减轻大桥负荷。 (2007年11月 :科技日)


  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推荐文章3:长江上有多少座桥?

  :海外网


  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提起长江,你会想到什么?


  是古人眼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气势?还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开阔景象?抑或是“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的旖旎风光?在现代人的答案里,更有长江上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座座大桥。


  作为世界第三大江河,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劈开皑皑雪山,润泽江南水乡,向东奔流到海。“曾经沧海千层浪,敢架江河万里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开展大规模交通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据中铁大桥局统计,在长江干流(宜宾以下江段)先后建成及在建的跨江大桥数量已逾150座。


  大桥气势如虹的跨越,更显江的雄伟;大江日日夜夜的冲刷,更显桥的稳固。大桥与大江,互相凝望、彼此成就。正是“长江滚滚东流去,铁龙高驾傲今朝”。


  天堑变通途


  直到现在,92岁的中铁大桥局原副总工程师赵煜澄,还会站在家中阳台,远眺自己参与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回忆那段激情岁月。


  上世纪50年代,赵煜澄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桥梁建设者齐聚汉阳龟山脚下。那时机械化水平还不高,大家肩挑背扛、手工铆合,建成了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再次看到武汉长江大桥的图纸,赵老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大桥的钢梁是在6号墩合龙的。“可惜现在走不动了,以前我常常登上武汉长江大桥,从汉阳走到武昌那边去,很激动、很自豪!”赵煜澄感慨。


  对万里长江第一桥饱含深情的,还有中铁大桥局原副总经济师余启新。他告诉记者,大桥建成前,要从汉阳到武昌去,只能靠轮渡。一遇到大雾天气,远远地就看见码头挂起一个牌子,写着:“今日停航”。“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只能在那等啊等,真是望江兴叹。”


  “有桥千程近,隔水咫尺遥。”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通车典礼时,余启新已经在武昌第一小学就读。作为小学生代表,他参加了庆祝活动。“当时好多人走过大桥,欢呼着‘我们走过长江了!’整个武汉市像过节一样。”从那以后,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通,武汉“九省通衢”的作用更加彰显。


  60多年过去了,“共和国桥梁长子”依然屹立。“你看这座桥,还是那么雄伟、那么秀美,令人赞叹!”余启新说,要知道,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建设采用的“管柱钻孔法”,钢梁拼接采用的“悬臂架法”,在当时均是首创。


  今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中,两处与长江桥相关。除了武汉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1968年12月29日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与前者有苏联专家帮助不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当时国内最大的公铁两用桥,又称“争气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桥梁建设者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


  “回顾中国在长江上的建桥史,可以分为建成学会、发奋图强、融入市场、追赶世界、领先世界5个阶段。”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文武松表示,新中国成立后至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是建成学会阶段。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开创了我国依靠自己力量,发奋图强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从1978年持续到上世纪末,大桥人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建成了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等跨江大桥,主动融入市场、追赶世界。进入21世纪,从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到沪苏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等,通过不断地跨越与超越,中国造桥水平开始领先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岁月里,长江万里无一桥,山河处处难飞渡;如今,人们说,万里长江百座桥,实际上已经远超百座。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视察时,游泳横渡长江,见大桥初显轮廓,挥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名句。随着越来越多的跨江大桥接连架起,长江早已不是“天堑”,而成了真正的“通途”。


  有桥故事多


  长江干流上逾150座跨江大桥中,按桥型分,涵盖了梁式桥、斜拉桥、悬索桥、拱式桥等;按功能分,涵盖公铁两用桥、铁路桥、公轨两用桥、轨道桥、人行桥、管道桥、公路桥等。当记者问起哪些长江桥比较有代表性时,《桥梁建设》总编助理马永红犯了难:“长江上有特色、有故事的桥太多了!”


  2017年5月至8月,马永红曾参加湖北日传媒集团与中铁大桥局联合举办的“万里长江·大桥行”活动,从上海沿江上溯至云南丽江,历时4个月,行车里程逾2万公里。对于这一路上走访的跨江大桥,马永红如数家珍。


  在长江上游的四川段,江水清澈透亮。好水酿好酒,城中酒香弥漫。江里的水成了酿酒原料,江上的桥也与酒密不可分。


  在泸州城东,干脆有一座独塔斜拉桥,以“1573 长江大桥”命名。这座桥桥长1573米、塔高157.3米,与“1573”琼浆的联系不言自明。下游不远处,还有一座名叫“黄舣长江大桥”的高速公路桥,其桥墩就是酒杯形状,充满了“金樽清酒斗十千”的豪放与浪漫。


  按长江水利委的划分,从宜昌南津关到鄱阳湖入江口为长江中游,全部在湖北境内,著名的荆江“九曲回肠”就在这里。细数湖北省内的跨江大桥,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座座身世不凡。


  西陵长江大桥建成时,是中国最大跨度的悬索桥,获誉“神州第一跨”;宜万线铁路宜昌长江大桥,在世界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荆岳长江大桥建成时为世界最大跨高低塔斜拉桥,其三八滩桥时为国内连续长度最长的连续梁桥;主跨1700米的杨泗港长江大桥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双层公路悬索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建成时为世界最大跨度的三塔四跨悬索桥;二七长江大桥,时为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和最大跨度叠合梁斜拉桥;天兴洲长江大桥开建时,超越丹麦海峡大桥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阳逻长江大桥的南锚基础曾被誉为“神州第一锚”……


  进入下游,长江流经赣皖苏沪4地。随着江面愈发开阔,造桥难度增大,因此长江下游的跨江大桥,多建于21世纪,并且见证了中国建桥技术的一次次飞跃。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京沪高速铁路和沪汉蓉铁路共用的越江通道。参与建设的文武松还记得,由于这座桥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中,创造了体量最大、跨度最大、荷载最大、速度最高4项世界高速铁路桥梁之最,因此当时放弃了传统的顶落梁合龙方案,由中铁大桥局提出调索无顶落梁的方案。方案提出时,不少专家持怀疑态度,外国咨询专家更是直摇头,说“不可能做到。”


  “我们就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将方案越来越完善和深化。最终大桥的成功合龙说明了一切。”文武松说。曾任世界桥梁协会主席、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的伊藤学等9名桥梁专家到大胜关长江大桥参观,对大桥的下部基础结构和钢梁架设工艺钦佩不已。


  当然了,记录一直在刷新。2020年7月1日通车的沪苏通长江大桥,标志着中国斜拉桥建设技术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由于临近长江入海口,大桥主跨1092米、主塔高330米、净空62米,能确保10万吨级货轮畅通无阻。去年12月通车的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是中国在高速铁路上率先引入悬索桥桥型,主跨同样是1092米,一跨过江。大桥采用的主缆直径达1.3米,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大直径主缆,单根主缆拉力高达9万吨,足以吊起1.5艘满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


  这些规模如此宏大的桥梁,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正是凭借在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的自主创新,中国的建桥水平得以领跑世界。


  马永红提到,除了赫赫有名的大型跨江大桥,长江下游江心洲多,汊道河多,这样的江流状况使得夹江桥也就是汊河道桥也很多。例如由太平洲、中心沙、雷公岛、西沙岛组成的江苏扬中市,就是靠着一座座夹江桥与两岸连通,改变了孤悬江中的状况。


  桥上风景好


  从床单被面到脸盆水壶,从挂件装饰到茶杯风扇,个个都印有南京长江大桥的图案——这是马志方珍爱的藏品。


  从小在南京长大的马志方,童年时每次回河北老家都很不便。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极大地方便了交通出行,还成为南京城市名片,大桥情结从此在马志方心中埋下。过去30年中,他收集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藏品1000多件,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出。马志方说,他的心愿是办一个成体系的南京长江大桥博物馆,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近大桥、了解大桥、热爱大桥。


  就像马志方所感受到的,长江上的大桥一经建成,便成为江上的风景,融入一代代人的记忆。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汉阳建桥新村派出所时任所长王卫民却烦恼起来。不少家庭新生孩子,都想取名叫“建桥”“汉桥”“美桥”“艳桥”“爱桥”……尽管工作人员反复劝说,同年、同月、同名字太多,会给户口管理造成很多麻烦,但当年出版的电话号码簿,还是能看到动辄十几页甚至几十页同名同姓的人们。


  有人将桥嵌入名字,有人将桥放进家庭相册。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一时间,一股“大桥背景”风靡全国。各地的照相馆里都挂上了南京长江大桥的背景画,供人们合影留念。曾在南京“红卫照相馆”工作的老摄影师王志阳记得清楚,“尤其是每到年底、春节前,来拍照的人就特别多,有和朋友拍的,有带小孩拍的,有拍全家福的……”


  今天,到长江大桥去留影,依然是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今年5月记者在武汉长江大桥采访时,就遇到这样一家人。十年前,夫妻二人在一起时的第一张合照,就以武汉长江大桥为背景,十年后,这对夫妇带着孩子故地重游,拍下同样背景的全家福。他们说,20年、30年、40年……后,还要来大桥拍全家福。


  有人与大桥合影,也有人为大桥留影。在重庆,摄影师吴崇顺拍下朝天门大桥、鹅公岩大桥、寸滩大桥等长江大桥和建设者们;在安徽,从2009年望东长江大桥试桩工程开工,到2016年正式通车,摄影师吴志贵坚持用镜头记录下大桥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


  无论是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还是浮桥的韵味、拱桥的倒影,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桥梁本就显示出工程与美学结合的精妙风采。大桥摄影师们,日复一日地,留存四季变换中的大桥之美,也记录人与大桥的相聚时刻。


  除了便利交通、促进经济,桥也成为人们亲近水的一种方式。去桥下的滨江地带跳广场舞、去桥头公园过春天、去看明月爬上大桥的塔顶……桥将人与水的距离大大拉近了。如今,许多长江大桥专门建有非机动车道及人行观光道、观景平台,徒步登临,伫立桥头,看昼夜不止、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受到江风习习、水汽温润,不由得生发出苏东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感慨。


  一座座大桥通车,一道道长虹飞越,长江上的桥,融入人们的记忆、城市的肌理、自然的卷轴。正如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先生所说:“造成的桥,就待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他不怕负担重,甚至超重,只要典型犹在、元气未伤,就乐于接受。这虽是人工产物,但屹立大地上,竟与山水无殊了。”(记者 叶子)


  《 人民日海外版 》( 2021年08月26日 第 05 版)


  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推荐文章4:百年瞬间丨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纪录片《(武汉)长江大桥》:这是历史前进的声音,这是我们民族伟大的气概!今天,火车飞驰过长江,伟大的理想实现了!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时任铁道部部长 滕代远:同志们,朋友们,武汉长江大桥今天正式通车了!这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次光辉胜利!


  △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


  长江是连接我国东西部航运的黄金水道,但同时也是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堑。新中国成立之初,万里长江上没有一座桥梁,所有北上南下的物资都要经船舶转运,而位于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来往铁路也因此中断。


  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人员 潘际炎:当时武汉的人就特别要求有这个桥,因为武汉三镇来回都得要坐船很费劲,都要求修桥,一定要公铁两用。


  上世纪初至解放前,长江大桥曾先后进行过四次勘测、选址和设计,但都因经济、战乱原因而搁置。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完成。


  △1957年工程建设后期的武汉长江大桥,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在武汉拍摄


  时任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之女彭倍勤说,毛泽东主席对工程高度重视,1956年5月31日,他亲自来到武汉视察并详细询问施工设备、技术等问题。


  彭倍勤:当讲到有一个问题的时候,彭敏的意思呢就是说,它这么多年建不成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困难,逼迫人们必须想出一种新方法来克服它。主席就接了一句:“困难往往使你能产生新的方法嘛!”


  △武汉长江大桥老照片


  随后,毛泽东第一次横渡长江,面对轮廓初现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即兴挥笔写下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


  方明朗诵《水调歌头?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毛泽东诗稿《水调歌头·游泳》


  从开工到建设,大桥施工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持,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武汉长江大桥提前两年竣工,成为连接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仅通车后前五年,节约的货运成本就超过整个工程的造价。


  纪录片《(武汉)长江大桥》解说:横跨长江,凌空而过的大桥上的公路也畅通无阻……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


  △武汉长江大桥邮票


  武汉长江大桥一经建成,便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它有效地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同时,大桥也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 刘佳妮


  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推荐文章5:新中国的第一: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长江大桥

  央视网消息: 今天“新中国的第一”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南京长江大桥,它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特大型公路、铁路两用桥,它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专家“在南京江面上不能建桥”的断言,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成为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


  上个世纪50年代,在江面宽阔、水流湍急的长江下游还没有一座大桥,过江只能靠轮渡,给新中国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六十年代初,虽然面临国内、国际种种困难,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在长江南京段,凭自己的力量跨越“天堑”。


  中铁大桥局原副总工程师 刘长元: 用我们的方案,我们自己修,谁都想创造一个奇迹,是吧?通过一些试验,一点点地摸索出来。


  1960年,大桥正式施工。当时参与建设的刘长元老人回忆,面对深水激流、复杂地质条件、自然灾害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我国首次采用沉井法施工、桥梁结构钢生产全部实现国产化、首次使用高强度螺栓代替铆钉...历经8年时间,大桥终于竣工。


  中铁大桥局原副总工程师 刘长元: 最难的水中基础的方案改进了,我们钢梁的钢材也研究出来了,虽然有困难,但是自己能干,能干得成,那这个大家就觉得比较争气了。


  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先行通车。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通车。


  中铁大桥局原摄影组组长 任发德: 整个南京市民倾城出动,都奔到大桥去,人山人海,都感到我们国家自己修建了这么一个大桥,都是感到扬眉吐气,增了一些中国人的志气。


  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津浦、沪宁两铁道线正式连接,从北京可直达上海,大江南北的公路交通也连接了起来。


  从南京长江大桥的自主设计、建造开始,新中国桥梁建设不断取得创新突破。进入21世纪,高速铁路桥梁和跨海长桥建设更是进入大发展期。2011年,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通车,它是世界首座六线高速大跨度铁路桥,标志着中国桥梁建造技术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2018年,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极大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这项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成为世界桥梁建设新的标杆。


  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全球超过一半的大跨度桥梁都出现在中国,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长桥、斜拉桥、悬索桥、拱桥中一半以上均为中国建造。目前,我们还有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沪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等一大批世界级桥梁正在建设中,“最长、最大、最快...”这样的世界桥梁纪录还将不断被刷新。


  时间轴:


  1993年 中国建桥史上又一里程碑——九江长江大桥建成


  2005年 中国首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建成


  2011年 世界第一长桥——丹昆特大桥建成


  2019年 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悬索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即将通车


  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推荐搜索词:

  

  1.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是什么桥

  

  2.长江上第一座大桥在哪个城市

  

  3.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本文标题:长江上第一座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