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的主人公
老马识途的主人公推荐文章1:老骥伏枥马识途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上映。它改编自《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
这一年,马识途95岁,坐着姜文的“子弹”再度飞入大众视野,尘封多年的《夜谭十记》也被发掘出来,成千累万册地赶印。一些年轻人找马识途签名,亲热地自称“粉丝”。
11年后,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蔡林君随社长黄立新拜访马识途后,抱回了三大卷甲骨文研究笔记。
大师们的谆谆教诲,马识途念念不忘。2017年,写完《夜谭续记》后,他开始投入古文字研究,历时3年多,即使中途生病住院,也记挂着书稿,一出院又立马进入工作状态,废寝忘食。
这是一个弃学70余年的学生迟交的一份作业。如果回到1941年的昆明,让那个26岁的青年再做选择,他会何去何从?
107岁的马识途说,他不会做第二种选择:“我入党时就宣誓,终身做一个‘职业革命家’。”
笳吹弦诵在春城
80年前的秋天,马识途来到春城昆明,他已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后转入中文系。
这一年,他26岁,作为一个“胡子拉碴的老家伙”,和少男少女们一起参加食堂的“抢饭战斗”,泡在茶馆里读闲杂书、论天下事。教室是土坯房,雨点儿打在铁皮屋顶上,叮叮咚咚地淹没了先生们讲课的声音;先生们穿着寒碜、面有菜色,却是身怀绝技、百家争鸣。马识途见过南北两个大教室的对垒,南边的教授听到北边的教授批评自己,跑过去当面对峙,两个人吵得面红耳赤,然后互相握手,有说有笑地一同回家去。
“教授天团”众星璀璨,有的课程火爆,窗口挤满旁听的学生;有的则是出名的冷门,如唐兰先生讲文字学的课,专修的学生只有五六人,马识途是其中之一。
山河沦陷、硝烟炮火中,唐兰、罗常培、闻一多、王力、陈梦家等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笳吹弦诵在春城,致力于中国文明密码的破译与传承。而对马识途来说,闯入文字学的大门,却是一场“别有用心”的计划。
“当年,国民党特务四处追捕我,南方局领导令我在昆明长期潜伏。为了更好地隐蔽身份,我化名考入西南联大,成为学生。”马识途说,“我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革命工作,为此,我必须学好学术课程,虽然这让我觉得吃力,但我有兴趣。”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以一本方言记作为毕业论文的“高龄学生”马千禾,是中共西南联大的支部书记。而这样的“改头换面”,马识途已经历过多次。“马千禾”这个名字,就是他再三试验墨色和字体后,在高中毕业证的名字上添了“天衣无缝”的一撇所得。而那个本来的名字“马千木”,他已十分陌生。
九死一生
1931年,少年马千木走出兵匪猖獗的四川,远赴北平,考高中。此后7年,他浪迹京沪,随逃难的人群爬上火车车顶,一路相互照应,和参与“一二·九”运动的学生踏平铁丝网,勇往直前。因怀揣“工业救国梦”,他考入中央大学化工系。抗战爆发后,他一度想去大茅山打游击。
1938年,马识途对着两本书中的党旗图案和马克思照片,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决定改名为“马识途”,意为找到道路,如老马识途。这一年,马识途23岁,从此走上“职业革命家”之路。他奔走于湖北农村,有时扮成收山货的商人,混入土匪窝;有时扮成小贩,挑着担子走乡串户;有时则“本色出演”,扮作贫寒的知识分子。他路上吃粗劣的苞米加红薯饭,就着辣椒、萝卜;晚上住在“鸡毛野店”,常被臭虫、虱子咬得生疥疮。
1939年年底,经组织批准,马识途与刘惠馨结婚。他们的家在湖北恩施一处柑橘园中,那里也是鄂西特委的交通站。
1941年,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鄂西陷入白色恐怖。因叛徒出卖,时任妇女部长的刘惠馨和特委书记何功伟被捕,1个月大的女儿也随母亲被关进监狱。马识途强忍悲痛,疏散组织,转移同志,只身赴重庆,夜上红岩村,按照“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的指示,奔赴昆明。
是年11月17日,何功伟、刘惠馨壮烈牺牲。一年后,马识途为战友和妻子写下《遥祭》:“你用鲜血把人民的红旗,染得更为鲜艳而美丽。我将举起它,永远向前,再不流辛酸痛苦的眼泪。”
此后的生活,是虎口脱险、九死一生。1949年1月,川康特委书记叛变,马识途坚持留在成都,指挥组织疏散。他乔装打扮,换了发型,刮掉八字胡,将黑框眼镜换成假金架子眼镜。平常戴的罗宋帽、穿的风衣,翻个面就成为另一套行头。他想了一个假名“张司光”,亲手制作假身份证,危急时“司”字左边加一竖,“光”字头上改一笔,就能以“张同先”金蝉脱壳。为去香港《文汇》工作,他打扮成一个猪鬃出口商,搭着商车逃出成都;他绕道贵阳、柳州,混在商人堆里吃“花茶”,混过宪兵的检查;到达广州后,他又打扮一番,西装革履,大模大样地登上头等车厢,终于平安到达香港。
这一年12月,当马识途坐在第一辆吉普车上随解放大军进成都时,他想起几个月前那场险象环生的逃亡。此刻的成都,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群众载歌载舞,花束漫天抛飞。第二天,全体地下党召开第一次集体大会,当马识途响亮地说出“同志们”3个字时,全场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开夜车写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识途担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因为偶然写了小说《老三姐》,被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的领导发现了“富矿”,于是半推半就地写起小说。他不为出名图利、在艺术殿堂占一席之地,只为服务革命、引导青年。一篇篇短篇小说,都是他加班开夜车写成的。
1960年夏天,马识途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清江壮歌》。主人公柳一清、贺国威的原型,就是刘惠馨、何功伟两位烈士,马识途写出了他们的钢铁意志,也不回避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夫妻爱、骨肉情、父子恩。
“文革”期间,在昭觉寺的“文明监狱”,马识途除荒草,整道路,垒洗衣台,修洗澡间,还把西园空地开垦出来,种菜栽花。因为总要写交代材料,墨水稿纸供应充足,马识途利用这个“优势”,重操旧业,将记忆深处的人和事重新翻出来,偷偷写下50多万字的作品。
当文艺的春天到来,这些“地下作品”破土而出,马识途迎来了文学生涯的新生。
“癌魔和我斗,落荒而逃了啊”
人民文学出版社老总编辑韦君宜和马识途是老朋友,一同在“白区”做过地下工作。1982年,正是她向马识途邀约创作,促成了《夜谭十记》的出版,创下20万册的轰动销量。这部自称“乱谭”的书,以旧中国衙门里的10位穷科员为主人公,他们结成“冷板凳会”,喝冷茶,摆龙门阵,吹野狐禅。10个故事,上至浮华官场的钩心斗角,下到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描写得十分生动。
这些故事和素材,都来自马识途的“职业革命家”生涯。20多年后,95岁的马识途因《让子弹飞》一朝“走红”,想把搁置许久的续篇写完,其间,动笔又停笔,战线越拉越长。后来,癌症两度来袭。马识途抱着当年搞地下革命不畏死的态度,奋力写作。初稿完成之际,医生告诉他,肺上的肿瘤阴影不见了,相关的血液指标也完全正常。他戏说道:“癌魔和我斗,落荒而逃了啊!”
阿来说:“他说过,100岁之后,要像小孩一样,一岁一岁地活。101岁是1岁,102岁是2岁,107岁就是7岁。”这位107岁的老人,始终关心着中国与世界。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快推出时,阿来去探望马识途:“怎么样,没封笔吧?还有哪些故事,是想继续写给大家、讲给大家听的呢?”
“一言难尽,文缘未了,终身遗憾。”他如此回答。“子弹”还在飞,马识途的“枪”里还藏着许多传奇。
摘自 | 《领导文萃》2022年11月上
稿件 | 《环球人物》
本文 | 许晓迪
责任编辑 | 井宁
微信编辑 | 笺迟
老马识途的主人公推荐文章2:「名人与成都」《让子弹飞》的原著——鹤鸣茶社里的职业革命家马识途马识途
图据百度百科
马识途(1915—),男,原名马千木,祖籍湖北麻城,1915年生于重庆忠县,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1941年到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1945年毕业。历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建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职。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纪实文学《在地下》,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
2014年1月,马识途举行了书法义展,卖出230多万,全部捐给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为此,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了“马识途文学奖。
2016年12月29日,四川省作家协会决定,推举马识途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让子弹飞》的原著小说《夜谭十记》
图据百度百科
《夜谭十记》是200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是马识途。全书包含十个故事,以旧中国衙门里的十位穷科员为主人公,通过十人轮流讲故事的独特叙述方式,真实再现了三十年代的社会百态。其形象生动灵活,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幽默,一段段奇闻趣事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抗战时期重庆治下的县镇世相就此一览无遗;2010年,由该书章节改编的电影《让子弹飞》上映,周润发、葛优、姜文、陈坤四大性格男星加盟,在第63届戛纳电影节的片花首映会可谓引爆全场,国际六大电影节主席更是邀请该片参赛,各国影人均表示此片可创下华语电影之最。
鹤鸣茶社里的马识途本来以为鹤鸣茶社是一个茶楼的形态,可跟着上午逛人民公园的市民人群走到湖边才发现,最醒目的是一座写着“鹤鸣茶社”四个字的仿古门楼,穿过门楼是一大片沿湖摆放的木桌和竹椅。大概因为略有阳光,上午10点刚过,湖边上的两排桌子都坐满了人。我站着不知问谁,这时就有人主动来问我是不是喝茶,随便挑了一个比较临湖的桌子坐了下来。茶很便宜,最贵的才只要30元一位,盖碗很陈旧,添水的暖瓶也是80年代的款式,可处处却透着传统的筋骨。
人民公园从前叫少城公园,前身是清朝时候成都少城的一座园林,也是成都的第一个公园。李劼人在作品里写过它的来历,宣统年间,玉昆将军把关帝庙旁边一片荒芜的野树、荷花池和周围空地开辟为公园,修了几所假洋楼和亭榭,招了几家餐馆茶铺,门票是十铜圆二枚,生意很兴隆。鹤鸣茶社也跟着少城公园成了成都民国时候的名地,在电影《让子弹飞》的原著小说《夜谭十记·盗官记》里有段详细的描述。
马识途(蔡小川 摄)
《夜谭十记》的马识途已是百岁老人,除了关节炎腿疼,身体很好,头脑思路非常清楚。他的原名叫马千木,“马识途”不是一个笔名,而是他在党内的名字,因为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而顺理成章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觉得找到了人生道路,他这匹老马识途了,所以改叫马识途。他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从抗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他是一个职业革命家,切断各种社会关系和亲朋好友的联系,从事地下党的秘密工作。“这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当时差不多熟悉的朋友,很多都牺牲了。我们都是随时准备牺牲,人一不怕死,勇气就发生了智慧。”在战争年代,马识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工作之余把惊险经历、听到的传奇、遇到的形形色色人物都记在心上,写到小说里,便有了革命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
在四川,地下党的许多接头都是在茶馆里进行的。“那个时候茶馆里都是小桌子,桌子后面是竹藤椅。我们说话的时候用的是隐语,接头的能够听懂,外面人听到也没关系。茶馆都不关心别人说什么,所以特务就容易被识别,因为特务非常关心茶馆里都在说什么,看见有人偷偷摸摸东张西望,基本就是了。”马识途说。
经常泡在茶馆里,马识途对茶馆文化很熟悉,专门写过四川茶馆的文章。他告诉我,四川是明末清初从外面移民过来的,各地混在一起,这里又很富庶,所以都喜欢喝茶。四川茶馆实际上官方办公、做买卖做生意、调解纠纷、流氓打架都在这里。《盗官记》写到的鹤鸣茶社里买官卖官就确有其事。马识途告诉记者,大家求官就在那里跟政府的师爷喝茶,哪个县多少钱都是公开交易。山西票号还做这种生意的中介,买官没有钱可以跟票号借,票号派一个会计跟着去上任,搜刮的钱先还了票号,后面才是自己的。国民党时候任人唯亲很严重,都是金钱和亲属的往来,老百姓就认为买官没什么奇怪的,把它当一种生意来做。成都人在茶馆里的消遣就是摆龙门阵。茶水便宜,喝完还可以不断添水,很闲适,大家就什么都谈论。《夜谭十记》就是以坐冷板凳的科员轮流摆龙门阵的方式来结构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原著《盗官记》只是其中的一篇。“普通人摆龙门阵就是坐着聊天,不熟悉的人也可以过来听,可以来谈,甚至可以给你讲的事情里加一些东西,一件事情在茶馆里传来传去就变得丰富了。这也是种民间创作,对生活的理解非常深刻,我从中取得了很多素材。”马识途告诉记者,《夜谭十记》里很多事情都来自于在茶馆听摆龙门阵的经历。“《盗官记》开头写一个人买官以后坐轮船上任,那时候的轮船不像现在有码头,都是用小船把人送过去,结果他下轮船的时候,船一晃动他落到水里淹死了。票号为了把钱收回来,让随从接着当县长,告诉外面掉下去的才是随从。上任县长掉水里这件事就是真实存在的。”马识途说。
综合: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百度百科
老马识途的主人公推荐文章3:《识途》:老马识途人不归,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难两全
细勾柳眉迎君归,
迎君归,迎君归。
粉脸含春红装飞,
老马识途人不归,
人不归,人不归。
《识途》是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13级毕业动画短片作品之一,讲述了战争让不得已离家的丈夫终究无法再同家人相聚的故事。
7分钟的动画短片,没有一句台词,却将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闺中妇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绝望描绘得深入人心。它将中国古典文化中常用的边塞、闺怨题材相结合,又以成语典故“老马识途”为线索,脱离了题材单一的巢臼,以全新的视角,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们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难两全的悲愤绝望表现得淋淋尽致。
这是一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画技术结合起来的经典动画作品,下面我将从它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情感主题三方面来分析这部动画的精彩之处。
一 、艺术特色
7分钟的无声动画,很多人表示无法深入理解它的内涵,甚至抨击它“华而不实”,只为炫技。在我看来,它虽无一句台词,却运用画面和配乐来烘托悲凉绝望的气氛,用旗幡、空城、迷雾等意象来创设悲怆凄凉的意境,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讲究含蓄内敛,多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很少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本片通过留白隐喻的方式,用画面和音乐给观者以视听上的冲击,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人们心底的无限遐思,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画面构图本片从头至尾笼罩着蒙蒙白雾,如梦如幻,创设出悲怆压抑的意境,同时也将人物内心的痛苦纠结、无所适从表现出来。
画面构图上,先用远景拍摄城池,孤零零的空城在白雾茫茫中,显得那么的空旷悲凉,接着镜头缓慢切到城内,昏黄的灯火和怒放的寒梅交相辉映,仿佛与独坐铜镜前梳妆的落寞女子一起,等待着远方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夫君归。寒梅在民间是传春喜的吉祥象征,也正是闺中女子对保家卫国的丈夫的殷殷期盼。
《识途》中运用大量广角镜头,来突出战争给人带来的压迫感,营造紧张气氛,扣人心弦。它同时还用局部特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如女子在梳妆时,点绛唇,描黛眉,精致的妆容是对心爱男子的取悦,也是内心强烈的期盼。欧阳修的词《诉衷情 眉意》中写道:“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女子内心的离愁别绪无从排遣,便化在眉眼之中,希望远方的人儿归来时能看到。
色彩对比本片色彩单一但不单调,以红、黑、白、黄为主,黑色为背景色,渲染悲怆压抑的主题。红色贯穿影片始终,从女子理红妆,着红色嫁衣,将军的征衣,以及最后老马归来,血遍山原,还有马头上鲜红的绸子,那抹红如怨如诉,将女子内心的凄凉落寞和战事的残酷无情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
着缟衣,披红服,
燃明烛,望夫归。
老马识旧途,相继归家来。
新婚之夜,心爱的人儿就要离家上战场,女子在鲜红的嫁衣内,穿上洁白的缟衣,仿佛一早就看穿了结局。但她不甘心呢,大红的嫁衣披上,明媚的腮红和唇色,又是她泣血的呼唤:夫君啊,你切莫留我一人于尘世,定要全身归来,共享流年。
红与白的鲜明对比,也是人物内心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交织,同时暗示故事的走向,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也是本片将色彩运用到极致的表现。
经典配乐本片内容上取材于经典文化,画面上采用现代技术,精彩生动的配乐,仿佛影片的灵魂,用直击人心的音乐把人带入那空茫悲凉的意境。
短片共出现三次音乐,每次都伴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高了短片情感渲染的强烈效果。
第一次出现在短片开头,女子对镜梳妆,音乐适时响起,萧瑟的琴声、隐约的战鼓,女人听闻双眉紧蹙,内心的万般纠结都凝结在那淡淡的峨眉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音乐仿佛是战争的号角,催着夫君上战场,女子黯然神伤,却又只能无语凝噎。
第二次出现在女子幻觉中看到夫君。凄凉的笛音将女子对夫君丝丝缕缕的思念传达了出来,意识到是自己的幻觉,她内心的欢喜转瞬即逝,清泪落下,幻觉消失,音乐渐渐急促,画面开始急转。
第三次音乐响起,女子看到战马走近,没有心心念念的人,却只有那件红煞人的征衣,内心的凄苦转为悲愤:我恨战争无情,棒打鸳鸯夺我有情郎;我恨生不为男儿身,不能替君出征热血洒边疆。音乐急促迅猛,仿佛是女子悲愤情绪的宣泄,对战争的控诉,对死去亲人的无限缅怀。急切的节奏将剧情推向高潮,千千万万个望眼欲穿的女子,弃嫁衣,着缟素,祭奠战场上死去的亡灵。
短片没有一句台词和对白,却在无声的演绎中,在音乐的烘托下,将剧情推进到高潮迭起,将观众不自觉地带入情境,仿佛隔着千年的时空,亲历了那场撕心裂肺的离别。
二、表现手法
本片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内敛表现得极为精彩,片中用虚实结合,大量留白和衬托的方式,将主人公内心的百转千回表现得淋淋尽致。
虚实结合文中大量雾景的描绘,人、景、城都在朦胧的雾中,如梦如幻,让人分不清是现实,还是幻境。女子持提灯在城门外遥首期盼,渴望熟悉的身影能突然出现,脑海中浮现出良人离去时的场景,仿佛日思夜盼的人儿就在眼前,意识到时幻觉时,女子的神情更加落寞了。
短片最后,老马归来,女子于朦胧的雾中,似看到良人高大魁梧的身影,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在看清马背上只有血色的征衣时,表情瞬间黯淡下去。朦朦胧胧,亦真亦幻,那凝结了一世的想念啊,终究是落了空。一行清泪落下,女子的热切期盼变成绝望悲愤。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人物内心的强烈情绪描摹出来,现实与幻想的对比,更让人感叹战争的无情,盼夫归的女子们的悲凉。
侧面烘托短片中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无情,女子的悲痛,而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表现故事的主题。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幡旗和碑塔,急促的马琴声,从战场归来的老马,血洒遍野,气若游丝,无一不在表现战争的残酷无情。
女子在夫君临行前,想挽留又放下的手,日日提着的灯,美丽的嫁衣、动人的妆容等,将她对良人的思念和期盼刻画得入心入骨,令人动容。于嫁衣中穿缟素,亦是对结局的预料,几次落泪亦是内心孤苦凄凉的真实写照。
片中的雾,最后老马独自归来时飘着的雪,空寂的城,素白的缟衣,高高飘扬的白绫,是对亡魂们的祭奠,也是女子们痛苦绝望无处宣泄的控诉啊!
大量留白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创设意境,大量留白,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通过人物的形态、动作、表情和环境等细节,引导人们理解故事的精神内核。
短片的结尾处,浓烟散去,老马披着红巾,身上滴着血,缓缓归来。女子望见,提灯垂落,清泪洒下,扔掉嫁衣,缟素白绫与空茫的雪花浑然一体,此时影片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延伸空间,让我们去想象故事的后续发展。
三、情感主题
本片讲述了一个唯美悲怆的爱情故事,但它又把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中国古代人们家国情怀和儿女情长难两全的悲凉。
君有志兮,妾之幸兮;
不见君兮,妾之命兮;
着缟素兮披红衣,纵永隔兮红依随。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有志男儿定当扬鞭策马、驰骋沙场效祖国。但男儿也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也有自己的一方小家。没有国,又何来家?敌人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国土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别无选择,只得舍家弃儿上战场。
于是我们的诗歌宝库中就出现了很多闺怨和思妇题材的诗,如王昌龄《闺怨》中写道:“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白在《子夜吴歌》中说:“何日平俘虏,良人罢远征。”唐朝女子陈玉兰在《寄外征衣》中写道:“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更是以女子的视角,将思妇们的悲切写得令人泪目。
自古忠孝难两全,战乱年代有时代变迁,给百姓的命运带来不可抗拒的灾难。和平时期,也有天灾人祸。2020年 的新冠肺炎席卷世界,中国全民出动抗击肺炎。多少白衣天使不顾个人安危,抛下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凭着肩上抗的救死扶伤的使命,担着救国家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大义,毅然踏上了充满生命危险的征程。
无论古今,无论男女,当家国情怀和儿女情长发生冲突时,人们都会自觉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情感之上,如此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是由千千万万个英雄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也是无数个小家庭的付出和牺牲换来的。
结语
这部仅7分钟的无声动画,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打造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国风动画的兴起,不仅传播着我国优秀经典的传统文化,还让我们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去思考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从对日漫的沉迷中抬头,看到国产动画的迅速成长,看到它以中国文化为积淀而大放异彩,也让我们更有民族自信,希望国漫崛起,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被赋予更多形式,让经典永远流传下去。
老马识途的主人公推荐文章4:大家 | 马识途:职业革命家出身的“业余”作家
川观新闻道,3月28日,记者从马识途家人处获悉,革命家、作家、书法家马识途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8日19时25分去世,享年110岁。马识途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其早期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被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2021年1月9日,济南时的“大家”栏目曾刊文《马识途:职业革命家出身的“业余”作家》讲述其人生历程故事。以下为原文:
大家 | 马识途:职业革命家出身的“业余”作家
2020年,105岁的四川作家马识途出版了封笔之作《夜谭续记》。完成这部书时马识途104岁,在中国出版行业这不能不算是令人惊叹的现象。出身职业革命家,马识途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之大变革,个人命运亦随之起伏,这些传奇经历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
如果读者愿意听一听马识途本人的人生历程故事,一定会觉得和他笔下那些离奇曲折的故事一样精彩。
跌宕起伏的人生成写作素材
2019年11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故事里的中国》第五期“烈火中永生”,邀请红色经典小说《红岩》的之一罗广斌之女胡波、罗广斌之孙罗际、“江姐”原型江竹筠之孙彭壮壮,与《红岩》英烈的后代和年轻观众的身份,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作为罗广斌的革命领路人,104岁的马识途接受了主持人董卿的电视采访,尽管他听力视力都大不如前,但依然清晰地道出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几个关键节点。
1915年,马识途出生在川东忠县(今重庆市忠县)的一户书香人家。马识途原名马千木,“识途”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自己所取之名,意寓“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老马识途了”。少年马千木在家乡的一所农村初中毕业后,为寻求救国之路在上海游学,后考入中央大学,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加入共产党之后成为一名革命者,走南闯北,出生入死从事隐秘战线工作。
1941年,地下工作暂时受挫,按照上级传达的“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马识途以“马千禾”之名考入南迁昆明的西南联大中文系。在中文系就读期间,他师从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等名师,接受了文学创作的科班训练。良好的学习环境加上自己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马识途开始了文学写作,小说、散文、诗词均有涉猎。但在当时,马识途意识到写作和职业革命家生涯是不相容的。离开昆明时,出于保密工作的需要,他忍痛将自己的所有文字资料一火焚之,并下决心暂别文学,全心投入到出生入死的地下斗争中去。
战乱年代的地下工作从来都是充斥着流血和牺牲,残酷而瞬息万变,马识途也经历了亲密战友的牺牲,曾经志同道合的同志的叛变等震撼人心的事件。而这些事件,远不是后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那般云淡风轻,在当时其实是刻画着浓厚的血色历史纹路的。
“我有一顶罗宋帽,可以翻转过来戴,一面灰色一面黑色。我还有件可以翻过来穿的两用风雨衣。眼镜也是两副,黑框眼镜和假金架子眼镜,我嘴唇上的两撇胡子也是为了紧急时刮掉。”后来谈到当年的革命生涯时马识途曾说。为摆脱特务跟踪,他需要不停地变换身份,他当过流浪汉、小摊贩、学校教员、生意人,还当过县政府科员。无论是在重庆或者成都的闹市街头、茶肆商铺,马识途无数次被特务跟踪盯梢,都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从容逃脱。
这些经历,都为马识途后来写作积累了宝贵素材。
半路出家,为凡夫俗子写作的作家
长期投身于革命事业中的马识途,直到1959年,文学才华才被文学前辈发现。当时,应老作家沙汀之约,马识途为《四川文学》写了一篇回忆录《老三姐》,在《人民文学》转载后受到很多文坛前辈的好评。周扬、邵荃麟、沙汀、韦君宜等鼓励他创作,并介绍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马识途过去广阔的生活阅历成为创作的生活基础,犹如一座座富矿被开采,他拿起笔来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出版了诸多革命题材和讽刺题材的佳作。
1960年前后,马识途以亲身经历为题材撰写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尚未完稿就在《四川文学》《成都晚》上连载,在读者间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洛阳纸贵。这部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正是马识途和他的革命伴侣刘惠馨。1941年1月20日,时任中共鄂西特委妇女部长的刘惠馨不幸被捕,并在同年11月17日壮烈牺牲。刘惠馨牺牲前,怀中紧紧抱着他们不足一周岁的女儿。后来这个小女儿下落不明,直到1960年,马识途终于在武汉找到了失散近20年的女儿,女儿已由一对工人夫妇抚养成人。这个悲恸又温情的故事感动了万千读者,马识途的身份也成为人们熟知的作家。
涉足文坛后,马识途还写了一些作家多不会涉足的讽刺小说,如《最有办法的人》《挑女婿》等。这些作品的写作方式令读者耳目一新,颇受好评。“有时飘飘欲仙,有时如履薄冰,载沉载浮,一日晴,二日阴,三日风和雨,在坎坷泥泞的路上颠踬前行,才知道这文学创作道路,并不是一条日暖风和的康庄大道。”后来在《马识途文集》的自序中马识途写道,正是因为作家这顶“荆冠”,他在监狱中度过了6年。然而在这6年中,马识途偷偷写了50多万字的提纲和作品,这些便是他出狱后的20多年中陆续写出的《夜谭十记》《雷神传奇》等十几部书的文字底稿。
作为一名出身于“职业革命家”的作家,马识途有着自己的文学观念,“我是想用我的一支拙笔,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让人们知道,中国的确经历了一场伟大的人民革命,的确出现过许多民族英雄,世界上的确有崇高的事业。”所以他坚持他所追求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追求民族的形式、生动的形象、跌宕的情节、通俗的语言,以便凡夫俗子、引车卖浆者流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艺术享受,受到一点启发。
时间褶皱深处的老人讲旧事
一名还能写故事的百岁老人,本身就如一则传奇故事,更何况马识途这样曾经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的人物。104岁时,马识途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本著作——《夜谭续记》。在《夜谭续记》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的照片上,马识途写下了“人民需要文学,作家更需要人民”两句话。年过百岁,马识途老当益壮。
封笔之作《夜谭续记》,实际上是马识途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作品《夜谭十记》的续篇。创作于1942年的《夜谭十记》(包括《破城记》《销记》《盗官记》《娶妾记》《禁烟记》《沉河记》《亲仇记》《观花记》《买牛记》《踢踏记》等 10 个篇幅不等的故事),形象生动灵活,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幽默,一段段奇闻趣事,通过10人轮流讲故事的独特叙述方式,还原了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万象。这些故事正是源于马识途从事地下工作时与“三教九流”打交道的经历,他听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奇闻轶事,明白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多么困苦无状又丰富多彩。其中,《盗官记》就是传奇电影《让子弹飞》的改编原作。
《夜谭续记》仍援旧例,是一本四川人用四川话讲四川故事的书,内容为四川十来个科员公余之暇,相聚蜗居,饮茶闲谈,摆龙门阵,以消永夜。文字中不乏四川人特有之方言土语,幽默诙谐之谈风,闲话四川之俚俗民风及千奇百怪之逸闻趣事。“虽不足以登大雅之堂,聊以为茶余酒后,消磨闲暇之谈资,或亦有消痰化食、延年益寿之功效乎。读者幸勿以为稗官小说、野老曝言,未足以匡时救世而弃之若敝屣也。”马识途自嘲说。
更为难得的是,马识途对自己的作品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自言,即便自己的作品不是“大雅”之作,也不会为此感到羞愧。“我从来不想追求不朽,也不相信世上有永远不朽的东西。我乐意于让其速朽。让更新更好的作品来代替,发挥更好的作用。”不过,写作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身兼革命家和作家,“一个人干两份差事,岂不是把我的生命延长一倍,多为人民服务吗?好事。”百岁之人,人生态度十分大度和豁达。
回看马识途的作品,无论是壮怀激烈的《清江壮歌》,寓意深远的《夜谭十记》,还是忧国忧民的《沧桑十年》,惊心动魄的《京华夜谭》,马识途所展示的都是普通中国人坚韧、良善的美好品质。而这些,也是一名人民作家良知与个性的真实显现。(记者徐敏)
编辑:刘丹
老马识途的主人公推荐文章5:齐桓公——“老马识途”
春秋一霸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于是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无敌的霸主
山戎听说霸霸来了,带着掠夺的财物一溜烟逃到了东部的孤竹国。霸霸心想:我都来打你了你还敢跑?于是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山戎,连带着孤竹国一起灭了,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后,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去。
大自然的神奇阵法
齐桓公可是霸主,躲到山林也不好使,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把敌人打得四散逃奔,并把财物也夺了回去。
但是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放眼望去都是白雪,无法辨清方向。
老马识途
管仲是齐桓公的第一谋士,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挑了几匹马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多久,果然走出了山谷。
老马识途就是出自这里。
结语
大自然变化万千,他给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让我们生存,但是它的一个小小行为就能让我们失去反抗能力。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但是也要小心和重视自然的变化。
老马识途的主人公推荐搜索词:
1.老马识途的主人公是谁
2.老马识途的主人公管仲和谁
3.老马识途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
本文标题:老马识途的主人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