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风俗有哪些
山西的风俗有哪些推荐文章1:威风锣鼓、剪纸、社火、糖画…山西春节必看十大民俗,喜庆又红火
这个春节总要来趟山西,和喜欢的人一起,看传统的木板年画儿、感受粗狂豪放的威风锣鼓、试着给爱的人剪个年味十足的窗花、再一起举着糖画回忆童年……让所有美好的记忆凝固在这里,山西的年味里都是爱的味道。
木板年画
过大年,贴年画,每逢春节,人们习惯在大门上、窗户上、灶台上贴上一张张寓意不同的年画。自然不能少了传统绛州木版年画。
绛州木版年画发端于宋金,兴盛于明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一份珍贵的民间印记。
上色、覆纸、拓印,手法娴熟中,一张张精美的年画便呈现在眼前,令人眼前一亮,透着浓浓的年味。
威风锣鼓
过大年最有看头的还得是咱“锣鼓之乡”的山西临汾威风锣鼓。在这里过大年最热烈的方式就是威风锣鼓,这也一直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方式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五,刚劲有力的“威风锣鼓”表演都会在这里亮相。
晋南威风锣鼓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威风锣鼓古朴典雅、纯正健美,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国鼓乐的经典。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就是“天下第一鼓”的临汾威风锣鼓。
剪纸
山西的剪纸那是响当当地,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春节家家挂挂签、贴窗花。山西剪纸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染刻纸两大类,前者分布较广泛,遍及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多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
各种形式的民俗剪纸被民众应用到衣、食、住、行、用、乐中装饰环境、美化生活表达着新的一年人们的美好愿望。
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也就是农历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 200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面塑
腊月里,家家户户根据自家喜好,揉搓剪捏,做出各种造型的面塑,来增添新年的喜庆氛围。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山西准备花馍面塑是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大到岁时礼仪、传统节日小到娶妻生子、乔迁入居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山西东、西、南、北,不同地区的面塑,又有着不同的风味。不同色彩、造型、用途的面塑,都代表着不同地区山西人的风俗习惯。
糖画
过大年怎么能少了糖画?糖画是每个人童年时期过年最美好回忆。
无论寺庙集市,还是风景名胜,或者是学校街道,随处都可见糖画的小摊。因亦糖亦画,可观可食,饱受大众的喜爱为一时的流行物,因此民间流传有很多关于它的俗称,比如“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糖画,顾名思义,从它的名字就能知道是用糖做成的画。糖画属于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一签。
据考,糖画最早的渊源是来自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记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因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后来历经各个朝代艺人在此基础上创新工艺,将印铸图案的手法改为用小铜勺描绘图案,就变成了我们儿时记忆中的模样。
秧歌
过年闹红火,最有过年气氛的还得是山西的秧歌。山西秧歌众多,较为出名的为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民间戏曲艺术。属于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每逢元宵节闹红火时,各地大搞龙灯、旱船、背棍、高跷以及鼓乐欢奏等活动,大大小小的舞队极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间歇唱支小曲,渲染气氛,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这种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
刺绣
民间是山西刺绣的生长地。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山西民间刺绣无论晋南还是晋北,山区或是平原,都因其古老文化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显得率真,尤其作为服饰刺绣,是与人的性格相协调/相适应而存在。
山西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戏曲
山西戏曲,山西省的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异枝,一脉相承,为梆子腔的正宗。
炕围画
炕围画亦称墙围画、墙围,在我国北方较流行,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
吕梁地区、晋东南地区、晋中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县的炕围画最为著名。炕围画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影响深远。
这个春节来山西过大年,阖家团圆中,赏民俗,感受浓浓的年味儿,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
:今日头条 最山西
山西的风俗有哪些推荐文章2:威风锣鼓、剪纸、社火、糖画…山西春节必看十大民俗,喜庆又红火
这个春节总要来趟山西,和喜欢的人一起,看传统的木板年画儿、感受粗狂豪放的威风锣鼓、试着给爱的人剪个年味十足的窗花、再一起举着糖画回忆童年……让所有美好的记忆凝固在这里,山西的年味里都是爱的味道。
木板年画
过大年,贴年画,每逢春节,人们习惯在大门上、窗户上、灶台上贴上一张张寓意不同的年画。自然不能少了传统绛州木版年画。
绛州木版年画发端于宋金,兴盛于明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一份珍贵的民间印记。
上色、覆纸、拓印,手法娴熟中,一张张精美的年画便呈现在眼前,令人眼前一亮,透着浓浓的年味。
威风锣鼓
过大年最有看头的还得是咱“锣鼓之乡”的山西临汾威风锣鼓。在这里过大年最热烈的方式就是威风锣鼓,这也一直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方式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五,刚劲有力的“威风锣鼓”表演都会在这里亮相。
晋南威风锣鼓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威风锣鼓古朴典雅、纯正健美,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国鼓乐的经典。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就是“天下第一鼓”的临汾威风锣鼓。
剪纸
山西的剪纸那是响当当地,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春节家家挂挂签、贴窗花。山西剪纸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染刻纸两大类,前者分布较广泛,遍及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多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
各种形式的民俗剪纸被民众应用到衣、食、住、行、用、乐中装饰环境、美化生活表达着新的一年人们的美好愿望。
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也就是农历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 200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面塑
腊月里,家家户户根据自家喜好,揉搓剪捏,做出各种造型的面塑,来增添新年的喜庆氛围。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山西准备花馍面塑是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大到岁时礼仪、传统节日小到娶妻生子、乔迁入居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山西东、西、南、北,不同地区的面塑,又有着不同的风味。不同色彩、造型、用途的面塑,都代表着不同地区山西人的风俗习惯。
糖画
过大年怎么能少了糖画?糖画是每个人童年时期过年最美好回忆。
无论寺庙集市,还是风景名胜,或者是学校街道,随处都可见糖画的小摊。因亦糖亦画,可观可食,饱受大众的喜爱为一时的流行物,因此民间流传有很多关于它的俗称,比如“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糖画,顾名思义,从它的名字就能知道是用糖做成的画。糖画属于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一签。
据考,糖画最早的渊源是来自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记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因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后来历经各个朝代艺人在此基础上创新工艺,将印铸图案的手法改为用小铜勺描绘图案,就变成了我们儿时记忆中的模样。
秧歌
过年闹红火,最有过年气氛的还得是山西的秧歌。山西秧歌众多,较为出名的为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民间戏曲艺术。属于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每逢元宵节闹红火时,各地大搞龙灯、旱船、背棍、高跷以及鼓乐欢奏等活动,大大小小的舞队极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间歇唱支小曲,渲染气氛,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这种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
刺绣
民间是山西刺绣的生长地。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山西民间刺绣无论晋南还是晋北,山区或是平原,都因其古老文化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显得率真,尤其作为服饰刺绣,是与人的性格相协调/相适应而存在。
山西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戏曲
山西戏曲,山西省的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异枝,一脉相承,为梆子腔的正宗。
炕围画
炕围画亦称墙围画、墙围,在我国北方较流行,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
吕梁地区、晋东南地区、晋中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县的炕围画最为著名。炕围画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影响深远。
这个春节来山西过大年,阖家团圆中,赏民俗,感受浓浓的年味儿,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监制:田霞
编审:江虹
责编:李琳 汤华
版权归原所有,如有,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山西的风俗有哪些推荐文章3:山西的风俗习惯,结婚习俗,出生习俗、礼貌习俗,你知道那个
喜庆
买扫帚时要买双的,忌买单的;“逢九”穿红内衣,系红腰带;春天这天忌斗嘴打架和说不吉利的话;春节前五天忌针:如缝补,不能脱下衣服,被缝者嘴里要含一点东西,缝者口里唱“缝一缝,神别怪,别给孩子枉遭罪”。女儿婚,不得在娘家过春节;出嫁女,忌在娘家分娩;大肚妇女,忌参加婚礼。
出生
大同的婴儿出生后,其外祖父和外祖母必须给新生儿赠送衣服、被褥、枕头、鞋袜等礼物。在孩子生下十天时,亲友中的妇女,要来看望孩子的母亲,名曰:打听。要给产妇带来红糖、挂面、蛋糕等礼物,表示慰问。产妇家中也须设便饭招待客人。在产期内.忌外人进产房,尤其外家男同志进产家门,为了防止有人冒然闯进来。因此一般在门上挂个红布条,表示家中有产妇,禁止外人入内。在满月之前,要由婴儿之父母或者其它长辈给婴儿起一个名字,一开始要有个“乳名”,也称小名”,叫起来不连姓,过上几天再起个名字,也称“官名”,叫起来与姓相连,以后户口、上学皆用此名。
婴儿生下一个月,父母要给过满月,一百天则要过”百岁”,一周年还要过“生日”,过“满月”、“百岁”、“生日”的时侯,父母的亲朋好友都要带来礼品表示庆贺,同时也要设酒宴招待客人。近年来又兴起过十二岁名曰“圆锁。”
卫生
小月份的孩子,有人进来先打招呼让把孩子抱起来;走路忌吃东西;吃饭时不批评孩子;吃饭时忌哭、忌笑、忌大声说话;到厕所忌说;“尿去”,叫“解手”或者“方便”;走路忌“抬头老婆低头汉”;五服内禁婚;有病忌油烟干锅;睡觉前忌吃饭,所谓不吃压枕饭,健康又长寿。
礼貌
不朝人泼水,吐痰;客人刚出家门,不打扫家,洒水扫地;身穿重孝,不去喜庆场所;家中先人去世,第一个春节不贴红对联;父母亡故日,称忌日。禁饮酒作乐;晚辈命名,避讳前辈名字;晚辈不能直呼前辈名字,学生不能直呼老师名字;先人亡故,不能说“死了”,叫“老眼了”;棺材叫寿材;问姓什么,叫“贵姓”;进门后先站立,让座才坐下;有客来访,坐着站起,卧时坐起;中午,夜间忌高声说话;见面握手打招呼,早上说:“早早儿的!”或:“吃了吗”;走路碰见熟人:“您咋去?”近年来又时行问:“没事吧?”丈夫不在家,男友不能访;妻子不在家,女友不去访;忌讳从门缝或窗缝往里看人。
有些地方的忌讳大同小异,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笔无价之宝。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它不要丢失。
山西的风俗有哪些推荐文章4:这个节日源起山西,你知道吗?
清明节
据史料:“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据《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也就是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由此证明,清明在早期是由农耕而来的节气名称,而非民俗节日。
事实上,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担任以“祭祀”为主题的节日,并非“清明节”。
寒食节
源自春秋时期的山西,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据《后汉书》,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寒食节”由此而来。
在“寒食节”,全国禁烟火,只吃冷食,以示纪念介子推。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民俗节日。
寒食节和“清明”的融合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不过“寒食节”所包含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流传至今。
寒食节在我省有“蒸寒燕”的民俗,即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在晋南地区民间还有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的习惯,而晋北地区则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此外,在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发源地—绵山
如果您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可以到当年的寒食节的发源地——介休绵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踏青,缅怀先人。
绵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因当年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
绵山风景名胜区的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从建筑的角度来剖析,绵山仿古建筑既取之先代建筑之长,又加上设计者和建设者的现代创意,集华夏古今之精华,构成了现代仿古建筑物的独特风格。景区共有14个大景点,360余个小景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山西的风俗有哪些推荐文章5:必看的5大山西民俗文化,没看过就白去山西了
山西是中华名族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端,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形成有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西拥有的所有城市文化都极具代表性,拥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么,本期将为大家带来到山西不可错过的5大民俗艺术,用民俗艺术记住这座城!
1、炕围画
据考证,炕围画应该脱胎于我国古代壁画,同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彩画一样,皆为建筑彩画艺术的一种。因为炕围画的创都是民间工匠,历来不为官方重视,因而史书无记载,难以考证其起源。
炕围画是特殊地域的特殊产物。山西一带因黄土高原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偏低,农村中家家户户都用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弄脏衣物被褥。于是人们先以刷墙所用的白土(亦叫甘子土),调以胶水,在环炕的墙上涂一高约二尺的“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人们免遭了脏衣污物之累。
2、威风锣鼓
晋南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故称“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
威风锣鼓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威风锣鼓古朴典雅、纯正健美,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国鼓乐的经典,具有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学特征。在历史的发展中,吸取不同时代鼓乐艺术的精华,终于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鼓”。
3、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太谷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属于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祁太秧歌”的曲调非常丰富,现在能搜集到的曲子约三百余首,是一个既能登台表演又适于在生活中随时哼唱的歌种。它所反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在山西民歌中别具一格。
4、山西民间面塑
面塑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山西民间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民间一般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本文标题:山西的风俗有哪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