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道家的征兆
身上有道家的征兆推荐文章1:道德经:开悟的人有8种特征,看看你具备几种?
庄子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在庄子的眼中,列子修得风仙之术,不用器械,乘风飞翔,翱翔于空中,自由自在。每次在空中飞行十五日而返回。即便如此,他还是有所凭借的。凭借什么呢?风。无风便不能升空飞翔。这个情况,与“扶摇直上九万里鹏”的鲲鹏“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的情况类似,都是有所凭借的。
真正的化境应该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就是说,真正悟道的人,能洞察宇宙万物的真相与本质,掌握了天地间的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规律,获得无穷的能量,那么他就无须凭借什么了。
这种得道之人,就本体而言,他是至人,遗弃了自身的至人;就功用而言,他是神人,没有了业绩意识的神人;就声名而言,他是圣人,不存在世俗名号的圣人,他是三位一体的人。
在道家的观念里,达到这种化境的人,有以下特征:
1、他们有一种使命感。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不是偶然的。因此,他带有祖先的遗传密码和信息,他会把自己融入整个人群中,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他们“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己和光同尘于众人,“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这样的人才会“既已与人己愈多”,获得众人的拥戴。
影视资料:止杀令
“敬天爱民”的“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便是。丘祖一73岁高龄冒死西行数万里至兴都库什山(阿富汗)见成吉思汗,一言止杀,造福天下苍生。
“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就不是。贾南风专权,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等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司马衷执政期间,而他是西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2、他们有超乎寻常的判断力。当一个人“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心地光明透彻,就不受私心杂念的干扰和蒙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窥到事物的“无”处,发见了事物的端倪,做到“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由此预判事物的走向。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汉初三杰”的张良便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居功自傲,终于落得个“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结局。
3、他们纯净如婴儿。他们自然而不虚伪,真诚而不巧诈。他们无心于名利,无需假面具,也不懂谄媚、讨巧。他们“明白四达”而“无以为”,“蠢蠢呵”、“昏昏呵”、“闷闷呵”,“被褐怀玉”而“深藏若虚”。
伯夷、叔齐宁枕石漱流而不食周粟,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他们便是。
4、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物我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他们知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在道”的,尽管看到人类有很多丑陋的一面,他们却满怀悲天悯人之心,能从丑陋之中看到人性光辉的一面而“辅万物之自然”,尊重它们的存在方式,而能“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
“其学无所不窥”的庄子便是。公孙龙的“离坚白”,把事物的属性硬生生地分开,则不是。
庄子
5、顺境和逆境都是过程。在他们看来,无所谓顺境、逆境,都不过是一个过程,逆境是顺境中的短暂停顿和调节,顺境是对走过逆境后的自然回。因此都能安之若素,欣然接纳。
他们既能接纳自己,也能接纳别人。无论现状如何,都先接受下来,“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因此能与环境和谐相处,然后“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抓住机遇,改变现状。
“举贤不避亲仇”的祁黄羊便是。晋平公叫祁黄羊推荐南阳地方长官,祁黄羊说“解狐”。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又叫祁黄羊推荐军事统帅,祁黄羊推荐了祁午。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李林甫当监考官时,创下了“零录取”记录,参加考试的杜甫、高适、元结全被封杀。安禄山就是他怂恿唐玄宗重用的。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们深知福祸相随的道理,每到人生十字路口知道该往哪走,在功名利禄面前不为所动,哪怕君主要跟他平分天下,他也不为所动,而功成身退,能够全生避害。
范蠡、孙武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善始善终。文种、伍子胥贪恋权势而心存侥幸,居功不去,均被赐死。
7、他们守柔不争,甘居下位。他们做人如水,甘居下位,若冬涉水,若畏四邻,身居高位而能“后其身”,身处富贵而能“外其身”,对上不“阿”,对下不“呵”,无分上下,一视同仁。贫则安道,达则兼济,收放自如,赢得身后名,“子孙以祭祀不绝”。
楚国国相孙叔敖便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不是。
孙叔敖告诉儿子“美名招祸,辞让得福”,儿子遵父嘱,辞让良田偏要贫瘠之地,此处荒芜,远离战火,又不为人所觊觎,安居封地数百年,直至汉高祖刘邦时,才收回。孙叔敖算得上守柔处弱的典范。
鼎鼎大名的黄歇功利心过重,被门客利用,设计伏击,名声比孙叔敖大,却身死人手,满门抄斩。
楚相 孙叔敖
8、自胜者最强大。世人皆有欲望,欲壑难填。能约束自己与道同一的才是强者。自胜者能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这就是强者。知道自己强大,故能知雄守雌。越是表现出强势来的,他们的内心往往是脆弱的。
身上有道家的征兆推荐文章2:鬼谷子的警世良言:人在倒霉前,会出现这三大“征兆”,引以为戒
身上有道家的征兆推荐文章3:易经:一个人“发大财”前有3个征兆,如果有一个,好运就要来临
身上有道家的征兆推荐文章4:太乙真人道破天机:人生三大福降临前,都有这些预兆
本内容纯属虚构故事,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太乙真人,道教至尊神仙,上清派重要祖师,掌管天地玄机、人间祸福。传说中,太乙真人能知过去未来,洞悉命运轨迹。
在古籍《太乙金华宝典》中记载,人生大福并非偶然,每一次福降临前,冥冥之中自有征兆。
太乙真人曾言,世间三大福临门之前,必有玄妙迹象。这些迹象看似寻常,却暗含天机,若能察觉,便能趋吉避凶,把握福。
那么,这些预兆究竟是什么?为何太乙真人如此看重?真相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元代大旱之年,河南伏牛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名叫林清的年轻人。林清自幼父母双亡,靠着在富户家打杂维生。
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从不因艰难处境而自暴自弃。
这一日,林清正在山中砍柴,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他急忙寻找避雨之处,在一处山洞前停下了脚步。
"有人吗?可否借宿一晚,避避雨?"林清试探性地问道。
"进来吧。"洞内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林清走进山洞,只见里面点着一盏油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盘坐在石床上。老者面容慈祥,眼神深邃,身着一件灰布道袍,显得十分朴素。
"多谢道长收留。"林清恭敬地行礼。
老者微微点头:"不必多礼。你叫什么名字?"
"小人林清,是山下村子里的。"
老者打量了林清几眼,忽然说道:"我观你面相堪忧,近日可有异事发生?"
林清愣了一下,摇摇头:"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日子过得有些艰难。"
老者叹了口气:
"世事艰难,人生多舛。不过,天道轮回,福祸相依。我看你虽然现在困苦,但命中自有福星高照之时。"
林清不解地问:"道长此话何意?我这辈子怕是难有什么大福了。"
老者神秘一笑:"人生福,非大即小,但大福降临前,必有征兆。你近日可曾注意周遭的变化?"
林清思索片刻,答道:
"倒是有一事。前几日,我在山上砍柴时,救了一只受伤的白鹿,为它包扎了伤口。那白鹿似乎很通人性,临走时还回头看了我一眼,像是在感谢我。"
"善哉,善哉。"
老者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善待生灵,自有福。此乃第一道征兆。"
林清更加疑惑:"道长何出此言?"
老者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道:"除此之外,近日可有梦见奇特之事?"
林清惊讶地看着老者:
"道长如何知晓?我确实连续几日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云海,身旁有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指点迷津。醒来后,心中莫名感到安宁。"
"此乃第二道征兆。"
老者点头道,"梦中指点,现实启迪。再问你,近日可有遇到贵人相助?"
林清摇头:
"并无贵人,只是前日在村口遇到一位老乞丐,我将仅有的几个铜钱分给了他,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好人有好',然后就离开了。"
老者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此乃第三道征兆。施恩于人,必有回。你已具备三大征兆,福将至,只是时间问题。"
林清半信半疑:"道长所言玄妙,小人愚钝,难以理解。"
老者微微一笑:
"天机不可轻泄,但我可告诉你,三日后,你将迎来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把握住,你的生活将彻底改变。"
正当林清想要追问详情时,外面的雨停了。老者突然起身,走向洞口:"时候不早了,你该回去了。切记我的话,善待一切,保持初心。"
林清不敢久留,恭敬地向老者道别后,背起柴禾离开了山洞。下山的路上,他不断回想着老者的话,心中既困惑又期待。
三日后,林清如往常一样上山砍柴。路过一处悬崖时,他听到有人呼救。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位锦衣公子被困在崖边的一棵树上,情况危急。
林清二话不说,冒险攀下悬崖,将那公子救了上来。公子感激不已,询问林清的姓名住处。原来,这公子正是当地知府的独子,外出游玩时不慎坠崖。
知府得知救子恩人后,亲自登门道谢,不仅重金相谢,还许诺为林清安排一份体面的差事。
从此,林清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知府的提携,他得以进入县衙做事,不仅衣食无忧,还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几年后,他通过勤学苦读,参加科举考试,竟然高中举人。
林清功成名就后,常常思念那位在山洞中指点他的老者。他数次回到那座山洞寻找,却再也没有找到老者的踪迹。
一日,林清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当年砍柴用的斧头。斧头把上不知何时刻了几个小字——"太乙指点"。
他恍然大悟,当年的老者竟是传说中的太乙真人!
时光流转,林清官至三品,造福一方。他常常对亲近之人说起当年的奇遇。
人们都好奇,太乙真人口中的三大福征兆究竟是什么?为何这些征兆能预示福降临?
林清笑而不答,只是说:"太乙真人有言,福之机,贵在自知。若想知晓详情,需自行参悟。"
多年后,林清告老还乡,在家乡建了一座道观。一日,他独自登上当年遇见太乙真人的那座山。
云雾缭绕间,林清再次见到了那位白发老者。老者依旧一袭灰布道袍,面容慈祥而神秘。
"林清,你已功成名就,为何还来寻我?"老者问道。
林清恭敬叩首:
"弟子一直有一疑问未解。当年真人所言三大福降临前的预兆,究竟有何深意?为何这些看似平常的事,能够预示福的到来?"
太乙真人眼中闪烁智慧的光芒:
"这三大预兆背后,隐藏着天地间最深奥的天机。福降临前的征兆,非表象可见。"
林清屏息凝神,生怕错过真人的一字一句。
太乙真人伸出一根手指:
"第一大预兆,善待生灵,感通天地。你救助白鹿时,并非偶然。白鹿乃山林之灵,得你相助,自会引来福气。这预兆看似是你救了白鹿,实则是你的善心感通了天地。善心一动,福先知。"
"善心是福的种子吗?"林清若有所思地问。
太乙真人点头微笑:
"正是。《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念一起,便是福的开端。世人常见善事而不为,却不知每一次善行,都是在为自己积累福。第一大预兆,核心在于一个'善'字。善念流露于外,必有福降临。"
真人又伸出第二根手指:
"第二大预兆,梦中指点,心神共鸣。你梦见高山云海与仙人指点,看似奇特,实则是你内心已经准备好接受福。梦境是心灵的映照,当人即将迎来重大转机时,内心深处会有所感应,通过梦境显现。"
林清恍然大悟:"所以那梦境并非偶然,而是我内心的感应?"
"正是。《庄子》云:'吾梦为蝶,蝶为吾。'梦与现实本为一体。当福将至,人的心神会先有所感,梦境便是这种感应的体现。第二大预兆,核心在于一个'感'字。心有所感,福不远。"
最后,太乙真人伸出第三根手指:
"第三大预兆,施恩于人,福循环。你施舍给老乞丐,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触动了福的循环。那老乞丐说的'好人有好',不是空话,而是天道运行的真谛。"
"这与第一个预兆有何区别?"林清不解地问。
太乙真人解释道:
"第一个预兆重在善心的萌发,第三个预兆重在福的循环。《道德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你对老乞丐的施舍,完成了一次福的循环,使你成为福链条中的一环。当你主动成为给予者,福自然会回馈于你。第三大预兆,核心在于一个'循'字。福循环,生生不息。"
太乙真人将三个手指并拢:
"这三大预兆合在一起,便是'善、感、循'三字天机。善启福源,感应福至,循环福。明白这三字天机,便能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福的征兆。"
林清再拜:"弟子受教。不知这三大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太乙真人道:
"所谓三大福,一为'财运亨通',二为'官位高升',三为'心灵圆满'。你已得前两者,至于第三者,还需自行修行参悟。记住,真正的福不只是外在的财富与地位,更是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真人继续道:
"预兆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心的修为。福降临,源于平日的积累。若心存恶念,即使有预兆现前,也难获大福。若心怀善念,纵使暂时艰难,福终会到来。"
林清深受启发:"弟子明白了。福非求而得,而是修而获。"
太乙真人满意地点点头:
"你已参透其中三分真义。回去后,可将此天机告诉有缘人,让他们也能在生活中发现福的征兆,把握命运的转机。"
说完,太乙真人化作一道金光消失在云雾中,只留下一句话:"福之所至,必有先兆。心之所向,福必随之。"
林清回到山下后,将太乙真人的教诲记录下来,成为了《太乙福经》。他告诉世人,福降临前的三大预兆——善待生灵、梦中指点、施恩于人,背后蕴含着"善、感、循"三字天机。
后世修道之人常以此为修行指南,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福的征兆,修善心,立善行,循福,终得圆满。
身上有道家的征兆推荐文章5:具备这十种特点的人,天生道门仙骨,快来看看你中了几“相”
转载自龙虎山道教
道教对经韵与法术的受度资格也有严格的规定,我们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需要具备的十相。如北朝典籍《授度品》所载:
太上曰:道陵当知,欲受法人有十相,可与此经。
一者好求胜法,从善如流。
二者好求贤智,无疑行。
三者聪喆,赏别真伪。
四者谨慎,言不过行。
五者柔和,少无过恶。
六者能师胜己,无骄慢心。
七者敬师重教,如贫得宝。
八者能奉师长,不辞勤劳。
九者已于先师,有复心。
十者殷勤请受,昼夜不懈。
是为十相,子明启。
崇奉三宝
这十相是太上老君传给祖天师的选徒方法。其内容既涉及:受道者善贤聪喆的修炼品行,更明示其坚定的道心和请受经韵的祈愿。概括说来,受道者的经法求受应具备“崇奉三宝”和“礼敬三师”两项基本要求,这是受度经韵的起码资格和要求。
受道者所崇奉的“三宝”,是:
“请问经云:一者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法师宝。道以通达为义,谓能自通通他,又能令凡达理,通物至乐。太上经者,太言极大,备包众理;上是胜出超踰众教;经即训法,训常言由言径,法为万物轨范,常谓众圣模刊,由是得理之所由,径是入道之途径。法师者,消魔经注云:能养生教善,行为人范,是法师也。”
此“道、经、师”三宝不仅是受道者入道的门径,也是其毕生崇尚与信奉的至高理念。因为在道教看来,道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道的追求与修炼也是受道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根本把握。经系道之阐释,这种阐释非凡夫所开示,而是神尊的警言。师通过经法科范和神明的旨意来传道布善。
礼敬三师
道教历来都秉执“莫不有师”的基本观念,
如《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言:“真人从无数劫来,莫不有师,皆从师奉受上清三洞宝经,而得为高仙上圣十方导师也。师者,宝也。为学无师,道则不成。非师不行,非师不生,非师不度,非师不仙,故师我父也。”
由此看来,道教非常重视师宝,所以礼敬三师成为道徒受度经韵的又一资格条件。
从经韵授度的职能来看,《道教师道思想研究》认为:“经师是三师的源头;籍师是连接经师和度师传承的桥梁,掌管修道者的生死箓籍;度师是直接开度弟子,为弟子讲授度世之法的法师。”
受道者礼敬三师的方式多样,有:诣师、感师、颂师、思师等。
诣师指觐见或侍奉三师,
如《事师品》言:“诣师有所请求规问,法事当先礼经师、籍师各一拜,毕,再拜启度师而自陈。诣师当夙昔斋戒,严装法服,端恭待旦,载驰载忻。诣师当正己趣行,稽首俯仰,安徐容序,惧若对神”。
感师指对三师常怀感恩之心,
如《洞玄灵宝五感文》载:“五感我获此福,事有所由,因缘开度,使我见者,我师之恩。仰戴无极,有过天地,故行道之日,每至恳祷,冀有微功,上酬仁德,身困体乏,不敢有辞。”
颂师指对三师的赞颂,
如“正一真人无上三天法师张天师颂曰:灵宝及大洞,至真道经王。唯有五千文,高妙无等双。奉行至飞仙,玄居治虚空。侍卫太上台,逍遥紫微宫。万劫犹电顷,长存永无穷。道家已备足,豁落自宜通。幽昧曰不知,安坐睹十方。”
思师指对三师的存思,
如《授度斋辞宿启仪品》载:“次入静思三师法:先思经师所在之方,心拜三过,愿师得仙道,我身升度。次思籍师所在之方,心拜三过,愿师得飞仙,为我开度七祖父母,早升天堂,我得真道,升入无形。次思度师所在之方,心拜三过,愿师得升度,上登高仙,为我开度五道八难,名入仙箓,永成真人。”
综上所述,受道者想要获得法师的经韵授度,必须崇奉道、经、师三宝,信受奉行,并在实践中对经、籍、度三师礼戴和恭敬。如此,才能感应天人、在历史里践行大道的教化,所以这些是受道者得受经韵,需要具备的基本“骨相”。
身上有道家的征兆推荐搜索词:
1.身上有道家的征兆腰间有痣
2.身上有道家的征兆真的吗?
3.身上有道家的征兆to
本文标题:身上有道家的征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