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什么类动物推荐文章1:蚯蚓(地龙)的故事与功效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蚯蚓故事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不久,患了“缠腰蛇丹”,哮喘也犯了。翰林院医官们全无回春之术,赵怒将其全部监禁。后来河南府官推举一位外号叫“活洞宾”大夫的来治病。太祖问:“朕病怎样?”“活洞宾”见环腰豆大水疱,道:“皇上不必忧愁,下民有好药,涂上数天可好。”太祖道:“多个名医无法,你能说此大话。”活洞宾道:“下民若治不好,情愿杀头,若治好了,请皇上答应我一件事,请皇上释放所有被监禁的医生。”皇上说:“等治好了朕,便答应你的要求。”于是,“活洞宾”在殿上打开药罐,取几条蚯蚓放在两个盘里,撒上蜜糖,使其溶成水液,涂在水疱上。太祖顿感全身清凉舒适。活洞宾又捧上另一盘蚯蚓汁让太祖服下。太祖问:“这是何药?既能外敷,又能内服。”活洞宾”道:“皇上是神龙下凡,民间俗药无法奏效,这药叫地龙,以龙补龙,当能奏效。”皇上高兴而服之,七天而愈。自此地龙传之。


  地 龙 《神农本草经》


  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后三种习称“沪地龙”,主产于上海一带。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沪地龙夏秋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砂,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或鲜用。其味 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四大之功。


  临床治疗1. 高热惊痫,癫狂。2. 气虚血滞,半身不遂。3. 痹证。4.肺热哮喘。5.小便不利,尿闭不通。此外,本品有降压作用,常用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煎服,4.5~9g。鲜品10~20g。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现代研究:1. 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氨基酸,以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含量最高;含铁、锌、镁、铜、铬等微量元素;含花生四烯酸、琥珀酸等有机酸。还含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黄嘌呤、次黄嘌呤、黄色素及酶类等成分。


  2. 药理作用:蚯蚓水煎液及蚯蚓解热碱有良好的解热作用;热浸液、醇提取物对小鼠和家兔均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广地龙次黄嘌呤具有显著的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并能拮抗组织胺及毛果芸香碱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广地龙酊剂、干粉混悬液、热浸液、煎剂等,均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地龙提取物具有纤溶和抗凝作用。此外,地龙还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菌、利尿、兴奋子宫及肠平滑肌作用。


  蚯蚓是什么类动物推荐文章2:蚯蚓究竟有何特别之处,需要立法保护?它的默默奉献,你不知道

  钓鱼需要鱼饵,现在来说商品饵料的味型多种多样,除了商品饵料外,动物性饵料蚯蚓是我们钓友经常使用的饵料。但也就是这个鱼饵,使用的过程中很可能触碰法律。


  摘自——《北京市野生动物管理条例》2020年6月1日


  “禁食范围从重点保护动物扩展到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树立重点保护和普遍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解决了以前很多野生动物没有被纳入保护、禁食范围的问题。”杨朝霞举例说,蚯蚓对于生态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保持土壤肥沃性和松弛度特别重要。目前有些地方发明了一种电击的办法,把土壤里的蚯蚓电击出来后食用,导致土壤板结等问题;很多地方搞萤火虫展示展演,志愿者和环保组织想要打击这样的违法行为,却找不到法律依据,因为蚯蚓、萤火虫、蝙蝠等不是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所禁食和保护的动物。但实际上,蚯蚓、蝙蝠和萤火虫等对生态保护、公共卫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蚯蚓生长在泥土里也过不安生!


  蚯蚓的分布十分广泛,世界上有蚯蚓3000余种,我国亦有200多种,基本全国均有分布,并且数量庞大。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绿树荫下、还是湿润的河边都有它们的生存。那么不禁产生疑问,蚯蚓既然分布这么广泛,数量这么多,种群这么大,为何要保护呢?


首先“生态系统工程师”——蚯蚓

  不要小看蚯蚓,小小的蚯蚓是生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号称是“生态系统工程师”蚯蚓对于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地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这要从它的生存方式说起。


  蚯蚓又称“地龙”,大多数蚯蚓在地表生存。生长的过程中,通过掘土进入土壤内,能够使土壤松软,透气性更好,利于土壤吸收水分。雨水、空气通过蚯蚓的洞穴进入土壤内,从而改善土地环境,改善土质。


  比如:蚯蚓进入泥土后,都会留下一个小小的洞穴,这个洞穴深度达到20-30厘米,雨水和空气可以通过这个洞穴进入土壤深层。


  在比较低洼地带,枯枝烂叶比较多,由于枯枝烂叶的遮盖,地表比较湿润,而这些枯枝烂叶都是蚯蚓的食物。蚯蚓不仅仅能处理这些垃圾,就连厨余垃圾也能处理。《蚯蚓垃圾箱》的活动,在北京早已经推广,“理想状态下,一公斤蚯蚓每天能吃一公斤厨余垃圾,还能产生大约半公斤的蚯蚓粪。


  蚯蚓为土壤带来了空气和水份


  比如:小时候在老家,厨房后面空地,由于经常倾倒刷锅水,长久下来很多蚯蚓在此生存,个体又大,数量又多,经常挖来钓鱼。


  蚯蚓能够给土地增肥,看似天方夜谭,实则不然。蚯蚓吞食枯枝烂叶,吞食各种垃圾后的排泄物,对于土质有极大的改善,能够给土质增肥。


  比如:我们在绿化带附近都会看到很多蚯蚓留下的“蛛丝马迹”(排泄物),这些蚯蚓的产生的废料,对于土地来说就是肥料,能够使土地肥沃,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喜欢养花的朋友都知道,蚯蚓土的是养花极好的土质)


  蚯蚓多的地方,土壤的透气性更好


  改善土地环境、改善土质、处理垃圾、改善环境、给土地增肥这几点让蚯蚓有“生态工程师”的美誉。但是蚯蚓的生长状况堪忧!最直接的是,土质的变化。


其次来自土壤的呐喊

  在野外环境下,最能反映土壤变化的就是蚯蚓的多少,一些不法分子狩猎蚯蚓,捕捉大量的蚯蚓售卖。比如:电击蚯蚓,以及使用化学方式捕捉蚯蚓,真是是一扫光,不仅仅大量蚯蚓被捕捉,依附泥土内生长的各种昆虫,也被电击和化学物品致死!


  随着蚯蚓的大量减少,土地变得板结、贫瘠,从而不再适合有些植物的生长,土地在哭泣,土壤在呐喊。


  比如:土质板结、蚯蚓的洞穴崩塌,小范围降雨后,雨水在土地表面流淌,不能通过蚯蚓的洞穴进入地表。空气也不能进入地表,树木的根系和空气的交换边少,久而久之造成土质板结,树木生长缓慢。


  土壤孔隙度减少,通透性差,致使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水、气、热状况不能很好的协调,保水能力弱。


  比如:环境变差、蚯蚓靠枯枝烂叶、以及各种废弃物为食,蚯蚓大量减少后,野外环境下枯枝烂叶没有得到清理,以及各种废弃物不能得到处理,从而滋生大量的细菌,异味大增,从而环境变差。


  比如:肥力减少、蚯蚓的消化系统十分发达,吞食食物后,转化而成的大部分营养物质与土壤结合,使土质营养丰富,蚯蚓减少,土质变差。


  蚯蚓不管是处理各种废弃物,还是在土壤内穴居,都需要进食以及排泄,排泄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内,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


  杂草下有大量的蚯蚓


  蚯蚓大量减少后,土地板结、环境变差、肥力减少,这也是保护蚯蚓的一个原因,光头在这里也劝诫那些捕捉蚯蚓的人们,“回头是岸”!


最后保护蚯蚓也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长的土地

  保护蚯蚓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长的土地,只有土地肥沃,年年丰收,树木花草众生,才是我们完美的世界。而不是为了蝇头小利,而把环境仍在一边,到发现环境变化的时候已经晚了,环境恶化后去治理环境,代价太大,并且时间也太长!那么我们要怎么保护蚯蚓呢?


  不要捕捉蚯蚓、不要为了一点点的眼前利益,而去捕捉蚯蚓,更不要把捕捉蚯蚓售卖当作一个职业。


  不要在河边挖蚯蚓、有些钓友钓鱼的时候,总喜欢在河边挖掘蚯蚓,殊不知你挖走蚯蚓后,河边的环境也破坏了,下雨的时候很容易水土流失。


  给蚯蚓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田间宣土壮禾苗,辛勤耕耘为丰年;食土饮泉虽艰难,默默无闻心情愿。”蚯蚓尚且如此为人类深耕不辍,我们为啥就不能尽点绵薄之力呢。如若不能施以援手,可否不要肆意伤害。


  最后:蚯蚓一直默默为我们奉献,为什么不能给它一个安稳的栖息地呢?为什么不能减少对蚯蚓的伤害? 希望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希望人与自然真正和谐,希望我们共同努力维护我们的环境。


  这是光头对于蚯蚓的理解,不对之处各位兄弟多多指出,光头一一改正,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收藏,点赞,转发了解更多关注头条号《光头鱼司令》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科学中国.科普中国》蚯蚓、《北京市野生动物管理条例》


  ?


  蚯蚓是什么类动物推荐文章3:蚯蚓是爬行类还是无脊椎动物?蚯蚓属于什么类别的动物?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属于环节动物门、寡毛目。蚯蚓在土壤中生活,以腐殖质和有机物为食,其身体呈长圆柱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组成。蚯蚓的体壁由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没有骨骼和硬壳,因此不属于爬行类动物。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疏松土壤、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蚯蚓还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此外,蚯蚓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蚯蚓的生活习性因种类而异,但它们通常在土壤中挖洞生活,白天多栖息在土壤中,夜晚则活动觅食。蚯蚓的繁殖方式也较为特殊,雌性蚯蚓将受精卵产在土壤中,孵化后成为幼虫,幼虫经过多次蜕皮后发育成熟。


  总之,蚯蚓是一种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蚯蚓也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它们的利用价值正在被不断发掘和利用。


  在人类历史上,蚯蚓曾被视为一种低等、无足轻重的动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蚯蚓在土壤生态修复和有机农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蚯蚓对于土壤肥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的养分,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在生态农业中,利用蚯蚓进行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此外,蚯蚓还可以作为生物指示剂来监测土壤质量。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受到土壤环境的影响,因此通过观察蚯蚓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判断土壤的质量状况。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蚯蚓也被用来监测土壤污染状况和评估土壤污染修复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蚯蚓在中药材中也有广泛应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蚯蚓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热病、哮喘、风湿痹痛等。现代研究表明,蚯蚓具有抗炎、抗肿瘤、抗凝血等药理作用,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


  然而,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干扰,蚯蚓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土壤污染、农药残留和栖息地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蚯蚓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因此,保护蚯蚓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其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蚯蚓是一种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利用价值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并且在生态农业、中药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人类活动对蚯蚓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


  蚯蚓是什么类动物推荐文章4:蚯蚓:隐秘而伟大的地下精灵 | 大家

  ,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大家·科技前沿MASTERS

  赵琦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副教授,上海生态学学会理事、上海市生态与自然教育专委会理事


  土壤是万物之本。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人乃地产”。人类95%的食物都来自土壤。最早提出“生态农业”的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雷希特(WM. A. Albrecht)也指出:缺乏有机物质、主要元素和微量矿物质的土壤是造成农作物歉收、动物和人类生病的原因。目前,全世界有1/3的人口与“隐性饥饿”相伴,就是由于必要微量营养素摄入不均衡或缺乏导致的。而我国也是目前世界上面临“隐性饥饿”严峻挑战的国家之一。


  土壤动物是土壤健康的基石、土壤功能的引擎。它们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的土壤生态过程,在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维持土壤结构和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默默支撑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在它们之中,蚯蚓尤为重要,占到土壤动物群生物量的60%。它们通过吞吐和掘穴等行为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并能将表层的落叶和土壤混合到下层土壤中,增加植物营养物质的吸收。亚里士多德曾把蚯蚓形象地比喻为地球肠道。达尔文也曾评价蚯蚓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生灵。


  陆生蚯蚓起源于古生代,可由于其貌过于不扬,一直没有被人们重视。事实上,蚯蚓的存在对整个世界粮食生产的贡献率高达25%,每年有超过1.4亿吨的粮食都来自蚯蚓的耕作!但蚯蚓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这个隐秘而伟大的地下精灵,从方方面面守护土壤健康和人类健康。


  勤恳耕作的“朴实农夫”


蚯蚓以土壤为家,通过在土壤中进食并推动身体穿透压实的土壤来形成自己的洞穴。据统计,暴露在土壤不同深度的蚯蚓洞穴数可高达800个/m2。蚯蚓形成的洞穴不仅有助于增加土壤透气性和疏松度,同时还会帮助土壤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有效调控土壤水肥,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从蚯蚓的生态类型来看,体型较小的表层种蚯蚓主要以地表腐烂的枯枝落叶为食,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微团聚体的占比,而体型大的深层种和内层种蚯蚓则能够促进土壤中大团聚体的产生。同时,土壤颗粒间和团聚体间的孔隙也会显著增加,提高土壤的呼吸速率。可见,蚯蚓是维持土壤结构的重要主力军。

  
蚓穴(左,赵琦摄)和蚓粪(右,蒋际宝摄)

  蚯蚓摄食和排泄的能量也十分惊人,对土壤中能量的再分配起关键作用。在热带稀树草原中,蚯蚓每年摄取食物的总能量可高达11750 kJ/m2,蚓粪可排出能量10700 kJ/m2(蚯蚓种群密度为20条/m2)。蚓粪还是提高土壤孔隙度的另一有效方法。从外观上看,蚓粪的粒径与优质土壤的团粒结构相吻合,其较高的孔隙度同样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土壤结构。此外,蚓粪中还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无机盐,腐殖酸,植物生长激素,有益微生物等,不仅大大提升土壤肥力,还可以防治病虫害。


近年来,机械化耕作方式和过度耕作大大降低了土壤动物的数量,引发土壤板结、退化等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恢复土壤健康并使其可持续,保护蚯蚓这样勤恳耕作的“朴实农夫”,以自然的方式疏松土壤、维持养分循环才是正确选择。

  默默无闻的“济世良医”


土壤是一个“活的生命体”,虽然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但若长年经历高强度的耕作和破坏,土壤也会生病。目前,我国盐碱土总面积约15亿亩,耕地中残留2×106吨地膜,耕地土壤重金属点位超标率19.4%,0~20 cm表层土壤中抗生素的平均检出率竟高达58%!污染土壤正在向我们求救。俗话说“上医治未病”。恰巧,一直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早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医疗手法帮助土壤防“未病”,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疗疾病。

  蚯蚓活动强烈影响土壤特性,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蚯蚓还有独特的肠道环境:pH中性、厌氧、高数量/高质量的底物和本地微生物群落,能够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最佳场所。蚯蚓体内还有强大的解毒酶系统,因此,在保护自身免于胁迫环境条件下活性氧自由基造成的细胞结构损伤的同时,它可以为土壤有效解毒,如减少砷、镉、铬等重金属污染,促进抗生素、农药等污染物降解等。


  我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发现上海农田土壤中常见蚯蚓——威廉腔蚓(Metaphire guillelmi)——就能帮助将土壤中四环素的降解率提升13.7%~29.0%,还能有效缩短四环素的半衰期,同时还提高了农田土壤中全氮、有效磷和全钾含量。


  我们还发现,蚯蚓能够促进土壤中洛克沙砷的降解,增强土壤砷还原和甲基化功能。在盐碱化农田土壤中,蚯蚓和真菌还能协同降低土壤pH值,减少土壤中以氮为消耗源的微生物甲基杆菌属的数量,刺激土壤氮矿化,促进作物对氮的吸收。微塑料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是新型的农田土壤污染物,也是全球性热点问题。而蚯蚓作为农田医者,对它们带来的污染也有一定疗效。研究人员发现蚯蚓不仅可以通过砂囊将大颗粒塑料磨碎为小颗粒,还可以有效降解微塑料,因为它肠道内含有可以降解微塑料的细菌。蚯蚓还可以减少土壤中ARGs的宿主细菌,并通过改变微生物的共现模式,减少细菌的连通性,减缓ARGs的扩散。


  然而,万事皆有度。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作为医者,蚯蚓本身也在抵抗环境污染物对其造成的损伤,当污染物超过一定阈值,蚯蚓的生命也会受到威胁。朱永官院士曾多次在告中指出,“土壤-植物-人群(动物)”连续体中的土壤健康是实现全球提倡的“全健康”的核心之一。而蚯蚓和其他土壤动物构成的土壤食物网又是土壤健康的基石,一旦它们受损,又有谁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正在处理牛粪的蚯蚓(赵琦摄)

  变废为宝的“回收专员”


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蚯蚓从不挑食。除了土壤,枯枝落叶、厨余垃圾、畜禽粪便等都能满足它的味蕾。蚯蚓的吞吐能力很强大。它们每天能摄取相当于自身体重1.0~1.7倍的食物,并排出约一半体重的蚓粪。蚓粪不是无情物,落入泥土更护花。由于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且易于植物吸收利用,蚓粪常被誉为“有机肥之王”。也正因此,蚯蚓又扮演起“废弃物回收专员”的角色。据统计,每年每亩蚯蚓可消耗400吨有机废弃物,1吨粪便可以喂养60~70 kg蚯蚓,生产300~500 kg蚯蚓粪肥。

  蚯蚓这一才能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被人们发现。1978年,美国纽约州第一次举办了“污泥管理中土壤生物的利用”研讨会,重点讨论了蚯蚓对污水污泥和生物固体的处理;英国紧随其后,从1980年开始研究使用蚯蚓处理各种动物粪便,如猪粪、牛粪等;1985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蚯蚓生态学大会首次设置了蚯蚓和废物管理的分论坛;1988年,蚯蚓废弃物处理和环境管理研讨会在英国剑桥举办。之后,许多国家陆续开展了商业化蚯蚓堆肥项目的研究。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在满足14亿人口粮食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年产量超40亿吨的有机废弃物,主要包括作物秸秆(20%)和畜禽粪便(70%)。尽管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1%,畜禽粪便利用率达78.3%,但个别地区有机废弃物的处置率仍然较低,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存在差距。因此,利用蚯蚓堆肥技术改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现状,能更好地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多元化利用和无害化效果,促进营养元素循环。

  天然健康的“药食同源”


看过电影《流浪地球》的观众对“地下城的人们将蚯蚓干作为馈赠佳品”的场景一定不陌生。这可不是导演的随意杜撰,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和我们日常认为的高蛋白食物相比,蚯蚓可谓妥妥的赢家。以干物质计,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占54.6%~59.4%,是大豆的1.55倍、鸡蛋的5倍。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也远超我们熟知的鱼、干果和牛肝。蚯蚓体内还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只要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约5%的蚯蚓总量,就能明显促进畜禽生长,增强动物免疫力,提升肉蛋品质。我国蛋白源饲料严重缺乏,2022年进口大豆量为9108万吨,年进口价值4000多亿元。将蚯蚓作为蛋白原料是解决我国蛋白依赖的有效途径之一。

  药食同源,蚯蚓很早就出现在我国的医书上。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出蚯蚓可以“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虽然蚯蚓作为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使用已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但目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认可的“地龙”仅有4种蚯蚓的干燥体,分别为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一带的3种沪地龙——栉盲远盲蚓(Amynthas pectinifera)、威廉腔蚓、通俗腔蚓(Metaphire vulgaris)——以及分布在两广地区的1种广地龙——参状远盲蚓(Amynthas aspergillum)。


  地龙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氨基酸类、碱基类、核苷类、脂肪酸类等,具有抗凝血、抗血栓、抗肿瘤、抗高血压、调节免疫、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临床常用于高热神昏、肺热咳喘、半身不遂等症的治疗,常以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脑心通胶囊等方剂形式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除地龙外,其他蚯蚓的提取物也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如用于抑制血栓形成,减小脑梗死面积,改善脑缺血区供血的处方药蚓激酶,就是从人工养殖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中提取的。


  

  结 语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陆栖蚯蚓6000余种,我们国家就有706种(大都保存于我们建设的蚯蚓标本馆中)。它们与我们的环境健康、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包括蚯蚓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区域不断被压缩,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更有甚者,为了牟取经济利益,不断上演电捕蚯蚓事件。我们在每年例行的蚯蚓调查中也痛心地发现,很多蚯蚓的身影已经不见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作为最重要的土壤动物之一,蚯蚓多样性和数量的急剧减少会导致土壤质量持续下降,植物无法健康生长。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农户不得不施用更多的化肥农药,进一步加剧土壤的破坏,周而复始,成了一个近乎无解的死循环。任何一种现存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都是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化形成的平衡,最和谐,但也脆弱。若我们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长此以往,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最终将影响人类的生存。

  为保护我们的耕地,保护我们的农业,保护我们自己,“拯救蚯蚓”之路开启了。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野生蚯蚓保护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通知》。我们也与上海市长宁检察院、拼多多共同携手参与蚯蚓保护的“绿网计划”。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要严厉打击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同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也将利用强度大、资源消耗量高的四种蚯蚓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状远盲蚓(蒋际宝摄)


  作为长期从事蚯蚓研究的科研人员,我们这20年来,每年都会赴全国各地调查蚯蚓资源,目前我们的脚印已遍布近20个省市和自治区,于3500多个样点获得10万余条标本。2019年,我们建立了全国唯一的蚯蚓标本馆,所有采集的标本均保存于此,为蚯蚓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了打破公众对蚯蚓的刻板印象,激发公众对蚯蚓、土壤动物以及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我们还于2022年创建了微信公众号——“蚓言”——并通过海上科普讲坛、超星名师讲坛、上海新闻广播电台、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平台开展相关的科普讲座。


  国内也有很多科研团队与我们一起致力于蚯蚓修复污染土壤、蚯蚓资源化利用有机废弃物、蚯蚓药用价值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挖掘小小蚯蚓的巨大价值。


  当然,我们还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蚯蚓的相关研究或科普宣传中。如蚯蚓的产业化研究,以养代捕,用养殖的方式缓冲野生蚯蚓捕杀,既保证蚯蚓作为中药材的安全供应,也保障其种群的健康发展。同时,让包括蚯蚓在内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公众意识。此外,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如考虑制定《土壤动物保护法》,用法律规范行为,切实立法保护蚯蚓在内的重要生物。而对于我们普通民众,如果可以不伤害蚯蚓,甚至在雨后把迷路的蚯蚓放回到草丛里或者泥土上,那都是对蚯蚓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善举。


  蚯蚓是个隐秘而伟大的地下精灵,保护蚯蚓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方能守护我们的全健康!


  -本文根据笔者在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主办的“海上科普讲坛”上的告撰写而成,刊载于《世界科学》杂志2024年8月刊“大家·科技前沿“栏目。文章李雪萌是上海交通大学2022级生态学硕士研究生,“蚓言”公众号创办成员之一;赵琦是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副教授,上海生态学学会理事、上海市生态与自然教育专委会理事-


END

  《世界科学》杂志版在售中 欢迎订阅


  

  月刊定价15元/期


  全年订阅价180元


订阅方式一:

  “杂志铺”订阅有折扣~


  订阅方式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263


  订阅方式三: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推荐阅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