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名字的由来
三门峡名字的由来推荐文章1:大禹治水,在黄河中形成三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三门峡是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西部, 东与洛阳为邻,南接南阳相接,西连陕西省,北隔黄河与山西省呼应,在历史上是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三门峡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6万(2012年),辖湖滨区、陕州区、渑池县、卢氏县、 义马市、灵宝市,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产业集聚区,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三门峡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天鹅之城、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六大苹果出口基地之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4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2015年中国大陆城市"氧吧"50强。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三门峡名字的由来推荐文章2:“灵宝”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吗?
你知道灵宝的原名吗?
你知道灵宝地名的来历吗?
传说远古时代,这里曾被唤作“桃林”。
那时候有个巨人名叫夸父,平时他双耳总是挂着两条长蛇,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桃木拐杖。一天,他忽然异想天开,要与太阳赛跑。从日出开始,他翻山越岭,跨河涉泽,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夸父一见太阳落山,便奋力猛追,但还没到太阳身边,就被炽热的火光烤得口干舌燥,痛苦难忍。只好回转身跑到黄河、渭河去喝水,虽然河水都被喝干了,但还是不能解渴,最后渴死在秦岭脚下,他的桃木拐杖也变成了蜿蜒几十公里的大桃林。
每当春天桃花盛开,这里蝶飞蜂舞,景色宜人,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桃林”。
至于后来被改名为“灵宝”,这里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呢!
1、玄宗改元
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早朝时,唐玄宗刚刚坐定,陈王府的参军田同秀上前奏道:“启禀万岁,微臣昨晚做了一梦,梦见函谷关丹风门上紫气萦绕,太上老君飘然其中,我正要上前叩拜,只听太上老君说:“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说完就不见了,微臣不解其意,奏请圣上明析。
玄宗一听,连声说:“好梦好梦!太上老君托梦,又有祥云紫气,吉祥啊!”当即派人到函谷关寻找灵符。
果然不错,在函谷关尹喜故宅的西边掘出了一个“灵符”,“灵符”是用一个桃木制成的木片,上面用朱砂刻写着一个“桑”字,众人不解其意,火速将“灵符”送往京城,呈玄宗御览。
玄宗拿着“灵符”,左看右看,也不认得。让周围的大臣看,也说不出个名堂。后来还是田同秀试探着说:“臣的看法不知对否,不敢妄言。”“你发现‘灵符’有功,但讲无妨!”田同秀说:“臣看此字象是古书的“桑”字,上面三个十字,下面一个十字,一个八字,合起来是个四十八。”这一说,群臣都有所悟。”四十八、四十八,太上老君保佑我皇四十八年。”一个大臣高兴地叫了起来,众臣也都附合着,都说这是太上老君显灵,送来宝符,可庆可贺。
唐玄宗也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老子对他的恩赐,当即把“开元”的年号改为“天宝”年号。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宗改元”。又于次年老子诞辰之日,将灵符所得地桃林县更名为灵宝县,意为此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灵宝地名也就是由唐玄宗李隆基金口御言所赐。从此唐玄宗就把道教定为国教,号召群臣百姓研读并亲自注释《道德经》,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唐玄宗如此信奉道教,是因为他和老子同姓李。他在喜得灵符后,特意携重臣来函谷关朝拜老子,并即兴赋诗一首:《老子故宅》,诗中说:“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表达了玄宗皇帝对老子的无比敬仰之情.
另外,还有不少成语典故出自灵宝呢,可见灵宝的文化底蕴之深厚!
2、紫气东来
据《神仙列转》记载,东周时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一天他登高远望,看见东方紫气缭绕,其长三万里,犹如飞龙,料定必有贵人过关。便命人打扫庭院,打开城门亲自恭候贵人。果然过了不久,老子骑青牛从东徐徐而来。尹喜便挽留老子在后方的太初宫,住了五个月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哲学名著《道德经》。紫气东来这个成语便被流传了下来。至今,我国民间仍喜爱用这四个字作为春联的横批,以此表示吉祥如意,贵客临门。
3、鸡鸣狗盗
“鸡鸣台”又名“田文台”。田文就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以齐国孟尝君为秦相,后有人进言‘孟尝君乃齐国人,必先齐而后秦,秦国危矣’,于是,秦昭襄王欲将孟尝君囚而杀之。孟尝君闻之,托人求救于秦昭襄王宠妃燕姬,燕姬要以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大衣来交换出关文书,可是,这件狐白裘入秦时已经献与秦昭襄王了。孟尝君手下三千门客中,有一位门客能为狗盗之术,半夜时分,入秦宫盗出狐白裘,遂换到出关文书。孟尝君得到出关文书,更封传,改名姓以出关。等到达函谷关时,又是半夜时分,以秦国关规:日落闭关,鸡鸣开关。情急之下,孟尝君手下另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学了几声鸡叫,学得是惟妙惟肖,一时间关内外群鸡齐鸣,守关人听得鸡叫打开关门,就这样放他们出关了。等到秦昭襄王派人追至函谷关时,孟尝君已经逃走多时了。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即由此而来。唐代诗人胡曾曾有诗曰:“寂寞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关,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4、公孙白马
战国时赵国平原君手下有一个门客名叫公孙龙,此人擅长诡辩。有一天骑着白马要过函谷关到秦国游说,过关时关令将其阻拦说:你可以过关,你的马必须留下。因为当时赵国的马在流行劣性传染病,而秦是军事强国,以防传染,所以有这个规定。公孙龙争辩道:白马非马,马是物体,白是颜色,两者不是同一概念,不可同一而论,如若说白马是马,那么公孙龙应该是龙而不是人。关令争辩不过他,放他入关。等到回来之时,他说他要出关,关令说:既然白马非马,那么函谷关怎么能是关呢!关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来哲学里面还经常提到“白马非马”这个命题,讨论的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发生在函谷关这个“公孙白马”的典故又为我国的哲学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灵宝这个由皇帝金口玉言所赐的地名,“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你知道灵宝的标志吗?
灵宝的标志:三仙鹤
你知道三仙鹤的来历吗?
在灵宝市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三仙鹤,可是有很多人却不知道这栋建筑的寓意,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朋友们到灵宝来观光旅游
三仙鹤,鹤代表的是“河南”,三只鹤,代表的是“三门峡”,三只鹤嘴里含着一颗灵芝草,代表着“灵宝”,所以三仙鹤的寓意就是:
河南.三门峡.灵宝!
关于三仙鹤还有一个历史典故,东汉末年灵宝豫灵镇杨家村有一个叫杨震的人,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有一天他正好在杨家村讲学,有3只仙鹤衔灵芝集于堂前,人们都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不久后杨震便被升为东汉太尉!从此以后人们就赋予仙鹤吉祥如意的象征了!
在灵宝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流传万方的神话传说,异彩纷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并且灵宝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加上别具特色的名胜古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黄帝铸鼎塬,炎黄子孙寻根祭祖圣地---荆山黄帝陵,鼎、冢、楼、阁,气势恢弘,千古沧桑,胜迹犹存;国家级森林公园燕子山、汉山、娘娘山;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亚武山,自然景观雄、险、奇、秀、野。
这颗位于黄河金三角的璀璨明珠,正张开臂膀,迎接八方来客!
三门峡名字的由来推荐文章3:「县市名称来历」河南三门峡
三门峡,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辖2区(湖滨区、陕州区)、2县(卢氏县、渑池县)、2市(灵宝市、义马市)
三门峡市
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
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1949年设陕州专员公署。1957年3月设三门峡市(地级),1961年10月降为县级市。1986年1月复升为地级市。
湖滨区
秦始属陕县。1956年4月,陕县划出会兴镇区建立三门峡工区。1986年由县级三门峡市改设,因市区东西北三面濒临三门峡水库,状若半岛,为一湖滨城市;故名
陕州区
秦始设陕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始置陕州,1913年改陕县,2016年1月设区;因西周时周公、召公以陕原(陕陌)为界分陕而治得名;另据《直隶陕州志》:山势四围曰陕,环陕皆山故名陕,东有崤陵,西有函谷,南跨陕原依干山,北逾黄河至中条山,位于崤山环抱之中,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间的咽喉得名
渑池县
秦置渑池县(黾池县),三国曹魏始改现名,据《水经注》:因崤黾之池以目县,后加水作渑池;因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另据《大明一统志》:渑池在渑池县治北,黾似蛙而腹大(金钱蛙),池有此,因名
卢氏县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始设卢氏县,相传取秦代博士卢敖的姓氏为县名。另据《读史方舆纪要》: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另说以山为名,据《太平寰宇记》:卢氏山(石城山)宜五谷,可避水灾,因山以名县
灵宝市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桃林县,因古时有大片桃林得名,唐天宝元年(742)因于函谷关掘得天宝灵符而更名灵宝县,1993年撤县设市
义马市
1970年1月由渑池县析置义马矿区,1981年4月设市,因驻地义马村得名;原为驿马村,后演为益马、义马;另据《中国地名辞源》:唐将秦琼在此饮过战马,取名饮马,后演称义马;另说北宋太宗三年(997)发大水淹没艺麻村南边,到老槐树时水势回落,人们观察树冠发现有三股枝繁叶茂,似奔马轮廓,便传说有三匹白马化作三条白龙击退洪水,又传说为义马救村;故名
三门峡市有被誉为“文化圣地”的仰韶文化遗址、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中流砥柱石、“千古雄关、道家之源”函谷关、我国三大遗址博物馆之一的虢国博物馆、成片地下民居天井窑院建筑群、黄河古栈道等名胜古迹。是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的铸鼎地、老子《道德经》的著经地、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的圆寂地。
三门峡名字的由来推荐文章4:河南省的区划调整,17个市之一,三门峡市为何有6个区县?
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河南省下辖的各个地级市,比方说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三门峡市。三门峡市属于河南省17个地级市之一,下辖了2个区、2个县、2个县级市,总人口200余万人。一个问题出现了,三门峡市6个区县的区划,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河南省。河南省属于我国中部六省之一,下辖了17个地级市,总人口9800多万人。河南省属于我国的粮食大省、人口大省,河南省的小麦产量,几乎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河南省生产的火腿肠、水饺、汤圆等等,占了全国的一半左右。在古代历史上,平原地带意味着充足的耕地和稠密的人口,河南省就属于这样的类型。
不过,由于以平原为主,除了西部、南部的山区之外,河南省基本上无险可守。在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较量的过程中,一旦黄河防线被突破,河南千里平原基本上无险可守。即便是在抗战时期,在开封、郑州等地被占领的情况下,仍然是依靠西部、南部的山区奋勇抵抗。例如洛阳一口气坚守了7年多时间,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门峡市被称为陕州,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这个名字。我们聊聊河南省区划形成的历史,在元朝之前,历代王朝一直是州县两级区划。13世纪中期,北方的元朝迅速崛起,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吞并了大金国、西夏国、大理国、南宋等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面积庞大的王朝。不过,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不可一世的元朝也开始发愁了。
因为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经验,面对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几百个州府、几千个县,各地完全不同的人口、耕地、粮食情况,元朝之前没有遇到过。以耕地为例,出现了水浇地、旱地、沙土地、黏土地等10多个不同的类型。各地区的气候、地质结构完全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也是五花八门。因此,出现了让元朝非常茫然的情况。
依靠唐宋时期的州县两级区划,肯定不够用。唐朝15道和宋朝23路,各有问题和缺陷,,也不合适。最后,元朝在宋朝23路的基础上,结合了金国行尚书台的经验,最终推出了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湖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西行省等等。每个省下辖各个路,每个路下辖各个州府,每个州府下辖各个县,相当于4级区划的模式。
河南各地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管理,省会设立在开封府。元朝虽然设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制度的框架,但各方面并不完善。第一,各省的划分不合理,造成管理难度很大。第二,每个地方的机构十分简单,而且相互重叠。到了元朝统治的末期,已经出现了各方面的问题。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在元朝行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各地的区划。
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以后,明朝形成了南北直隶与13个省的区划。我国很多省份的区划,都是在明朝统治时期确立的,例如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等等。在河南省内,设立了各个府和直隶州,例如开封府、河南府、南阳府、许州、汝州、陕州等等。当时,三门峡被称为陕州,属于直隶省。从陕州这个地名,大家可以联想陕西省的由来。
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根据清朝的实际情况,在明朝行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区划。最终,在康熙皇帝时期,形成了内陆18个省的区划。在河南省内,区划调整的规模非常小。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河南省属于各路军阀反复争夺的地区,各方面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地群众急需进行休养生息。
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经济建设的阶段,一系列重要项目在河南开工建设。在河南省内,设立了一系列的专区,例如郑州专区、洛阳专区、陕州专区、淮阳专区等等。当时,陕州专区下辖了灵宝县、卢氏县、栾川县、洛宁县、渑池县、陕县等地,管辖范围并不算小。
1952年,陕州专区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县,划入了洛阳专区管理。鉴于三门峡在煤炭、黄金矿石、铝矿石等方面的优势,1957年,设立了三门峡地级市。不过,1958年,被降级为县级市。到了1959年,再次提升为地级市。三门峡市的管辖区并不算大,仅仅管理了市区和矿区,此外,还有陕县。
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被更名为地区以后,洛阳专区更名为洛阳地区。进入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各个省份下辖的地区,开始调整为地级市。1983年开始,郑州市、开封市、安阳市等地级市陆续设立。1983年,洛阳地区的孟津县、新安县、偃师县,划入了洛阳市管理。随后,洛阳地区与洛阳市并立存在。
1986年,洛阳地区被撤销,栾川县、洛宁县、宜阳县、嵩县等6个县,划入洛阳市管理。渑池县、灵宝县、卢氏县等4个县,划入三门峡市管理。随着三门峡市的持续高速发展,1993年,灵宝县被撤销,设立了灵宝县级市。不得不说,灵宝肉夹馍非常有名。此外,赫赫有名的函谷关就在灵宝市。2016年,陕县被撤销,设立了陕州区。
截至这个时候,三门峡市下辖了2个区、2个县、2个县级市,分别是:湖滨区、陕州区、灵宝市、义马市、卢氏县、渑池县,总计6个区县。从地理位置来说,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的最西部。从三门峡市前往陕西省会西安市,比前往河南省会郑州市,还要略微近一点,就如同信阳市与武汉市的关系。
是河北邯郸人,在河南生活了将近10年时间。身边有好几位三门峡的朋友,按照他们的描述,相当一部分三门峡人,基本上会选择前往西安市工作、上学、生活。有一位朋友甚至表示,自己家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西安市。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三门峡名字的由来推荐文章5:“三门峡”名字的由来
三门峡,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三门峡的名字于地理环境的特点,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三门峡名字的由来:
地理特征: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流经的一段狭窄的峡谷地带。这段峡谷两岸的山峰高耸,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得黄河在这里受到挤压,形成了三个峡口。这三个峡口分别位于当地的三个要道,因此被称为"三门"。
名字由来:早在战国时期,三门峡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当时,这里的三个峡口分别被称为"上门"、"中门"和"下门"。后来,这三个峡口统称为"三门峡",并以此为名,形成了如今的三门峡城市。
历史沿革:三门峡作为黄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历史上曾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在历史的长河中,三门峡地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夏朝的遗址、汉代的蓄水工程遗址等。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三门峡地区的发展历程,也为三门峡名字的由来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三门峡名字的由于地理环境特点,即黄河中游的三个峡口。这一名字充分展现了三门峡地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承载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如今,三门峡已发展成为一座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但其名字仍然让人们回忆起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三门峡名字的由来推荐搜索词:
1.三门峡名字的由来和含义
2.三门峡名字的由来简介
3.三门峡名字的由来人门神门鬼门在哪
本文标题:三门峡名字的由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