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推荐文章1: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推荐文章2:【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锻造大国战略科技力量

  编者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青年学子、教师回信,为广大师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学子铭记总书记谆谆嘱托,践行校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道,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国之栋梁的故事。


  “我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中的每一个字。”东北大学2020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2023年辽宁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得者夏晨越说,“我不会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 毕业后,我将投身东北地区智能电网建设工作。”


  2023年9月15日,在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希望东北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改革创新,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强优势学科,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下,东北大学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两个优势学科群为引擎,聚焦大问题、大工程,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正激励着东北大学学子们砥砺奋进,深耕科技创新,在众多前沿技术领域努力实现新突破。


  东北大学2020级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雷传澳,潜心聋哑人手语交互技术研究,相关软件下载量已超过600万次。通过软件的双向“翻译”,没有手语基础的正常人可以与聋哑人实现高效、准确的沟通。


  “自强就是一种想要成长的意愿,更多的是一种自驱力和主动性,主动去做事,主动去面对问题,主动去克服困难。”作为学校的“自强之星”标兵,雷传澳这样说。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陆泓彬,正在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冶金结合起来,以实现降本增效。他还担任校史馆研究生助理、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这二个身份让他对校训有着更深的理解。


  “在我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应当把科研理论和实际生产结合起来,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把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成实际当中行得通、用得着的新方法、新理论、新产品。”陆泓彬说。


  秉承校训精神,东北大学培养出一批批勇于创新、业务精湛、赤诚国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70余位院士、4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同时,东北大学也在诸多重要领域实现了“第一”: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中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都在这里诞生。


  2020级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鲁智辉,跟50多名同学组成中鸿T-DT战队,也拿下了一系列“第一”,2019年和2020年他们均获得RoboMaster机甲大师全国总决赛冠军……在团队的工作室,“理想臣服实践,勤恳铸就巅峰”的标语十分醒目。


  “理想臣服实践,其实就是自强不息的一种体现;勤恳铸就巅峰,就是知行合一的结果。在内核上二者是相互统一的。”鲁智辉说,他将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实践中磨练能力、增强本领,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宗韶峰 张强


  记者:李子平


  实习生:李安 单晓艺 邵钰丹 杨蕊夷


  编审:卜叶


  鸣谢:东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推荐文章3: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推荐文章4: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知行合一,自强不息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创办于2015年,现有专任教师58人,教学班15个,学生573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战略目标,凸显“新成长教育”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自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不断激发学生的成长活力和教师的专业活力,全面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思政教育培养时代新人


  学校建立中心组、党员、教职工学习制度,组织教师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党支部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规范配备授课教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目标,制定《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学科渗透实施办法》,挖掘学科中的德育要素,着力开展学科德育,全面落实学科与思政课同向育人、协同育人。


  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家长学校,通过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平台,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公众号上开设“行知家教苑”版块,宣传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推行家长驻校办公制度,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也受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教子有方”栏目邀请,分享家长驻校办公特色。学校也曾获区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教程网课评选优秀组织奖。


  加强班子建设落实主体责任


  学校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校长负责制,执行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依靠全体党员和干部的带头作用,落实党员责任制。班子成员能主动联系服务群众,干群关系融洽,班子民主测评满意度达到 95%以上。


  深化队伍建设提升职业素养


  学校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力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业务精良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身边的好同事”评选,增强教师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校教师师德优良率100%,学生、家长对师德的满意度每年均超过90%。


  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教师发展,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目前,现有专任教师58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29人,二级教师19人。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分层分类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奉贤区第二轮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中,2位教师获区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名教师称号、2位获区优秀骨干教师称号、7位获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并成立校名师工作室3个,11名教师入选校卓越教师培养项目。


  丰富校园文化打造特色品牌


  学校充分利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炼学校“自教育”的办学理念,赋予“小先生”新的时代内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题为引领,各学科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小先生”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创设“自主管理委员会”,建立三级自管机制,创办《自少年》团队、《自CLASS》微团队课等,努力培育自强不息、自主发展、自信成长的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新时代小先生。


  “小先生制”教学模式和“小先生制”德育模式获奉贤区特色品牌项目,新成长背景下“自教育”创新模式项目获区特色优秀项目。


  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平安校园


  校园布局合理,环境幽静温馨,每一处校园文化环境都达到审美、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校园内有梅花岛、海棠弯、樱花谷、榉树林、银杏道、金樟苑、紫薇港、罗汉坛、紫藤廊、行知园校园拾景,行知园由五子园、行知果园、行知菜园组成,每一景都蕴含着对上外附中园丁、学子的深深企盼。“拾景”与校园内的“石”、“楼”互相映衬,好似一个生机勃勃、绿草茵茵、书声琅琅的小庄园。曾荣获“上海市绿色学校”“最美校园”称号。


  发挥活动阵地拓展育人空间


  学校依托环金海课程群,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宽活动阵地。依托学校少年宫,开设合唱、中华鼓、武术等项目。依托“贤韵节”“博文节”“悦动节”“科创节”“畅艺节”和“趣享节”六大校本节日,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依托“行知农坊”品牌计划实验校项目,开发课程,加强劳动教育和绿色教育。每月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如:“理想信念教育月”“法治宣传教育月”“生态文明教育月”“心理健康教育月”等。学校重视仪式教育,规范开展升旗仪式、入团仪式、各年级仪式教育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培育学生优良传统美德。曾荣获奉贤区七彩成长一等奖。


  文明校园建设是学校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所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在创建中将继续重过程、贵创新,凸显学校“自教育”的办学理念及育人特色,知行合一、自强不息,营造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推荐文章5: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张作霖于1923年组建了以兴邦御侮为办学初衷的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王永江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上,针对当时年轻人浮华之气日盛的情况,力诫他们不存虚浮侥幸心理,对学业实事求是,少说话、多做事,因此题写“知行合一”四字校训勉励青年学子。


  1928年8月,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并捐献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遗产用于兴办东北大学以及一部分中小学。他在东北大学对学生的讲话中说:“我很希望诸君,要坚定了志向,各用自己之所学,全国学者都能如此,则中国自强矣。”自此,“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便成为东北大学师生薪火相传的精神信念与人生理想。


  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东北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的阴谋。东北大学的诞生和成长与东北大地的命运紧密相连,谱写了一段悲壮沉重的爱国主义历史。


  “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东北大学的校歌也反映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和文化。1929年,张学良校长邀请刘复(刘半农)、赵元任分别为东北大学校歌作词、作曲。刘复是中国近现代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齐名的风云人物。赵元任是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列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这首校歌的谱写,也成为中国高校校史的一段佳话。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出自中国传统典籍。“自强不息”源于《易经》中乾卦的象传,其词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反映了“生生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其原意是天总是刚劲强健而运行不止,君子观此象而感同身受,因而奋发图强,永不停息。后人多取“自强不息”以鼓励、赞誉人们意志坚定、奋发有为、不断超越、自强自立的人生志气和精神风貌。“知行合一”出自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传习录》。《尚书·说命中》提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后,知行学说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由此可见,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在争取自由解放的抗争探索中,“自强不息”成为激励和鼓舞全民族的精神号召。东北沦陷后,东北大学作为东北地区的文化旗帜和精神堡垒,其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意义更为特殊,更带有一种悲壮的气息,既激励了东北大学师生,又鼓舞了全民族。


  如今,东北大学继承优良传统,坚持“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这成为东北大学师生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的一个代名词。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推荐搜索词:

  

  1.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哪个学校的校训

  

  2.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3.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出处

  

本文标题:自强不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