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有什么之称推荐文章1:诗不可说丨和露摘黄花,煮酒烧红叶,马致远的别样醉美秋思

  :【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


  提起元代马致远的“秋思”,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他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但其实马致远还有另一部著名的套曲“秋思”制作——《双调·夜行船·秋思》: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马致远其人,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贾仲明增补本《录鬼簿》评赞马致远曰:“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


  不同于《越调·天净沙·秋思》仅有一叠,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由七支曲子组成,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曲是引子,总领全曲,慨叹人生如梦。接下来,《乔木查》《庆宣和》《落梅风》等三支曲子展开,分别“嘲”帝王、“嘲”豪杰、“嘲”富翁,富贵无常任人评说。而《风入松》《拨不断》两曲是第三层,由冷眼旁观他人转为深度自我观照,写自己要顺应自然,看破红尘。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煞》是第四层,总括全曲,点明主旨,批驳名利,赞誉隐逸,表达了厌弃纷争、不为物役的高尚心志。


  引子里的“梦蝶”用“庄周梦蝶”典故,《庄子·齐物论》有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这里重在表达百年光阴转瞬即逝,人生就像一场幻梦,今日花开,明朝花落。


  第四曲《落梅风》中的“看钱奴”所引用的是当时“上热搜”的时髦典故。元代杂剧家郑廷玉根据神怪小说《搜神记》“张车子”故事,关于一个姓周的贫民在天帝的恩赐下,以极其悭吝、极其刻薄的手段,变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为富不仁,爱财如命的悭吝形象——看钱奴。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是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中唯一的一部以讽刺艺术为主来描写人情世态的剧作,也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讽刺喜剧,在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马致远用郑廷玉“看钱奴”的典故嘲富人,足可见《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在当时一定是个热辣滚烫的爆红剧。


  第七曲《离亭宴煞》中,马致远较为集中地用了裴度、陶渊明、孔融“入曲”,还把自己以“东篱”之号也写进去。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此“裴公”指唐代名相裴度,裴度历事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五朝,数度出镇拜相。晚年“充任东都留守”,仍“守司徒、兼侍中”时,便“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引甘水贯其中,酾引脉分,映带左右。(裴)度视事之隙,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酣宴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当时名士,皆从之游。”此“陶令”指东晋名士陶潜陶渊明,因陶渊明曾任彭泽令。而“白莲社”之说是因为相传陶渊明曾经参加慧远法师在庐山虎溪东林寺组织的白莲社,想必也是高雅文士的集会。


  全曲的结句说,“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而这位来探访的“北海”先生,是指东汉末年名士孔融,因为孔融曾出任过北海国相,所以后世称他为“孔北海”。而这位孔融孔北海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就是小时候让梨的那个。孔融有高名清才,名重天下,多接引荐举文士,且本人也被列入“建安七子”之一,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孔融尝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而最后这个“东篱”指马致远自己。马致远仰慕陶渊明,因陶渊明《饮酒·其五》诗有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乃自号为“东篱”。


  第六曲《拨不断》里的“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真堪图画,如在眼前,也非常恬静自然。最后一曲中,马致远坦呈心迹,“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似乎口语随随便便道来,却愈品愈雅,愈品愈清,简直有口齿生香之感。


  如果说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有着淡淡悲苦的孤寂与浓浓落寞的乡愁,则其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则思想意蕴更为深远,情感力量更为深切,可以说是将他参透名利富贵、离绝是非纷争的处世哲学寄托在了叹古讽今、嘲风弄月的牢骚里,表现了他超然尘外、清逸高雅的人生态度,有着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探求,真正把“秋思”升华为世事无常、看空一切的普遍情绪,从而引发后世读者的真切共鸣,甚至还被推崇为“万中无一”。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评论此套曲云:“此方是乐府!不重韵,无村字,韵险,语俊。谚曰:‘百中无一’;余曰:‘万中无一。’”


  和露摘黄花,煮酒烧红叶。那么,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这别样的醉美“秋思”,你是喜欢呢,还是喜欢呢?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马致远有什么之称推荐文章2:马致远的《汉宫秋》:颠覆昭君的真实历史,却仍是杰出的历史剧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一出杂剧。它改编于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的故事,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


  全剧由四折和开篇的楔子组成——


  在楔子和第一折里,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不肯行贿,毛延寿就故意把她画丑,使昭君被打入冷宫。后来汉元帝巡宫,听到昭君的琵琶声,发现这个女子其实容貌出众、多才多艺,于是深深爱上她,封为明妃,两个人沉浸在幸福中。


  新昌调腔《汉宫秋》剧照


  第二折和第三折里,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把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致使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若不答应则兵戎相见。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无论元帝如何责骂,也没人能拿出抗击匈奴之计,元帝只能忍痛割爱,到灞桥为昭君送行。而昭君不舍故国、不愿受辱,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剧情由欢乐的顶峰,一步步跌入痛苦的深渊。最后一折,是整个剧本情绪的高潮——汉元帝做了一个梦,梦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汉宫,但他还没来得及与昭君细诉衷肠,就被大雁的叫声惊醒。于是他徘徊于殿前,对着大雁尽情倾诉了苦闷忧伤的感情。所以全剧的名字,叫"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汉宫秋》并不符合"昭君出塞"的真实历史,而且改动很大。但清代哲学家焦循却说:"元明以来,作昭君杂剧者有四家。马东篱《汉宫秋》一剧,可称绝调。"所谓"绝调",就是举世无双。


  《汉宫秋》对真实历史做了哪些改动?为何要这么改?为何偏离历史真实的它,还能成为"昭君出塞"题材的绝唱呢?


  

史书里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


  《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电视剧《王昭君》剧照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之后的《后汉书·南匈奴传》,将前后情节进行了丰富:"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通过这三段记载,我们可以明确三件事:


  第一,王昭君也叫王嫱,是被选入后宫的"良家子",她没有得到过元帝宠爱,更没有做过明妃;


  第二,历史上昭君出塞和亲,是在汉朝强盛、匈奴弱小、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称臣的形势下进行的,和亲是为了加强两族团结;


  第三,昭君确实嫁到了匈奴,并生育了两个儿子。老单于死后,她又不得不遵从胡俗,再嫁新单于。


  "丰容靓饰,光明汉宫"的一代美人王昭君,不管她是否是自愿请行,她的一生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汉宫时,她一日日韶光虚度;嫁于匈奴,虽贵为阏氏,却是远离故土,且单于垂暮、不久离世,她还得遵从乱伦的胡俗再嫁,能有什么幸福欢乐可言?


  这样的美人,这样的悲剧,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所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便自然而然地,被历代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吟咏不绝。


  

《汉宫秋》之前,文学作品里的昭君故事

  东汉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咏叹昭君的文学作品出现——


  汉代的《怨词》,应该是最早吟咏昭君悲剧的文学作品。其中说道:"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全诗以鸟为喻,通过小鸟被幽禁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深刻同情。


  西晋石崇的《王明君》,侧重于昭君对故国的深切思念,篇末写道:"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东晋葛洪的笔记小说《西京杂记》,写的是西汉的杂史和遗闻轶事。它所写的昭君,融入了民间传说,编撰出她不肯贿赂画工,因此不得元帝召见的情节:"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来昭君被选定和亲,后悔的汉元帝将毛延寿等六名画师,在同一日斩首。画工这一人物的增添,增强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性,映射了宫廷的黑暗腐败,更塑造了昭君刚直不阿、洁身自好的品格。


  唐宋时期关于昭君的作品,大多将画工的情节传承下来。北宋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有两句是:"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矛头所向,直指汉元帝的昏庸无能。


  从汉到宋,关于昭君的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总结出三个思路——


  第一,通过和亲史实本身,寄寓对昭君红颜薄命的同情;


  第二,通过增加画工这一人物,赞美昭君刚直不阿、洁身自好的品格;


  第三,指责汉元帝昏庸无能,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欧阳修讽刺汉元帝,其实是对当时的宋王朝屈辱求和提出批评。


  于是,在马致远《汉宫秋》到来之前,关于"昭君出塞"这一题材,已经在历代文人的营造下,拥有了多种思路和写作方向。这些,都为马致远的再创造,提供了基础。


  

《汉宫秋》在前代基础上大胆改编

  前代作品无论怎样演绎,有几个事实是不曾改变的:比如昭君从未得到元帝宠幸,没有做过妃子;昭君和亲,是元帝对匈奴的赐予;昭君最终确实远赴匈奴,在那里生活。


  而《汉宫秋》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又做出了三点重大改动,而且于史实来说,这三个改动是颠覆性的——


  第一,在《汉宫秋》里,元帝与昭君相爱,封昭君为明妃;


  第二,《汉宫秋》改变了汉朝和匈奴的实力对比,把匈奴写得异常强大,强迫汉朝交出昭君;


  第三,关于昭君的结局,《汉宫秋》里昭君于边境投水而死,始终忠于了自己的祖国和君王。


  改动之大,可见一斑。


  《汉宫秋》基于历史,但并非忠于历史。不忠于历史,就不能成为一部好的历史剧吗?这恐怕是今天的文艺界仍在争论的话题。而生活在13世纪的马致远,早已用实践,为这一争论给出了答案。


  大型舞剧《昭君》剧照


  

《汉宫秋》为何杰出?

  作为一个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马致远一生,都对蒙古贵族歧视、压迫汉人的政策,郁结着难言的悲愤。但当时的他,已身在日趋巩固的元朝统治之下,强烈的民族情感无法坦率表达。


  于是,他用了很多文人惯用的方式——"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也就是像欧阳修那样,借昭君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当下的时代。


  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 马致远故居


  首先,《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一跃成为汉元帝的爱妃,关关雎鸠、琴瑟和鸣,诗情画意。可是,匈奴大军压境,指明索要,汉元帝无奈,忍痛割爱,这场生离死别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但马致远没有局限于君王、爱妃的缠绵爱情,他有意识地将昭君与普通红颜区分开来。她爱她的君王,更爱她的国家,她不能眼见君王的痛苦、国家的灾难因自己交织在一起,于是她选择了前往匈奴。


  在即将走出汉朝边境之际,她投水而死,何等勇敢壮烈!她不是柔弱的花瓶,而是能为君为国牺牲的节烈女子。随着她的香消玉殒,边境冲突、民族矛盾就此散去,美人一命,换了边陲的平安。


  堂堂汉庭、泱泱大国,在面对异族的挑衅时,何以懦弱到这种境地?汉朝面对匈奴如此,南宋面对元朝又何尝不是?这应该是马致远通过《汉宫秋》解读的第一个历史问题。


  在此,他赋予昭君和元帝一段深刻的感情,让她变成深受宠爱的明妃,这段改编,加剧了结局的悲剧性,也加重了汉庭的耻辱。


  同时,他也用昭君之死,赋予了昭君崇高的美,让她在戏剧舞台上,成为高于君王宰相、文士将军的爱国英雄。


  新昌调腔《汉宫秋》剧照


  其次,《汉宫秋》解析了历史兴衰的法则——奸佞当道,朝政因此黑暗;百官无能,国家因此衰落;叛变投敌,边境因此不宁。所以,敌强我弱的改编就显得很重要了,只有敌强我弱,奸佞小人的叛逃、撺掇才能起到效果,才能由此将兴衰法则揭示出来。


  在剧中,马致远还借汉元帝之口,道出了深刻的历史现实:"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奉,着甚的分破帝王忧?"国难来临时,平时高官厚禄的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替皇帝分忧,只是劝皇帝忍痛割爱,难怪汉元帝感叹:"休、休,少不的满朝都做了毛延寿!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


  元帝的确可怜,可仔细想想,他有今天,不也是平时用人失察所致吗?马致远赞美昭君的同时,也谴责了元帝,更通过元帝的这段自白,引导人们去反思宋王朝的毁灭、金政权的衰亡。


  最后,《汉宫秋》里,昭君和元帝本是一对有情人,在匈奴单于的索要下被迫生离死别,这是逼亲,而非和亲,与强抢并无区别。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历史片段:北宋灭亡时,大量嫔妃宫女被金人掳走北上;金朝和南宋灭亡时,又有大量宫人被蒙古人掠夺。这些女子的悲惨经历,有很多诗词为证。


  北宋人蒋兴祖女被金人所掳,途中作《减字木兰花》:"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元好问在金亡后,作《芳华怨》、《后芳华怨》等多首诗歌,再现战乱之际女子的悲惨遭遇: "洛花绝品姚家黄,扬州银红一国香。千围万绕看不足,雨打风吹空断肠。"(《后芳华怨》)


  这些诗词的思想,被马致远运用到《汉宫秋》里,使得《汉宫秋》在蒙古族一统天下的元代社会,具有了强大的现实批判意义。他借用昭君的命运,反映了易代之时妇女们的命运,这是对历史之痛的反思,对现实之痛的体悟。


  马致远写的是汉朝的元帝和昭君,但其实,那种种情状,在任何一个末日王朝都屡屡上演:皇帝沉湎声色、任用奸邪;奸邪们则窃取高官厚禄、在其位不谋其政;一旦国难当头,或推卸责任,或卖国求荣;然后最悲惨的,永远是末日王朝里的那些可怜女子。


  马致远将历代王朝走向灭亡时的种种情状,集中到一部《汉宫秋》里,集中到了一个"昭君出塞"的故事上,所以我们看到他大刀阔斧地改编了"昭君出塞"的真实历史,但并非胡乱编造,而是根据他的创作意图,在基于历史的同时,进行了艺术虚构。


  

结语

  《当代电视》杂志主编张德祥说过:"对于历史事件,典籍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历史剧的关键在于'剧',在于将历史性格化,而不是概念化。"


  优秀的历史剧不一定是高度还原历史的,但一定是传递了正确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宫秋》是杰出的。


  元朝之后,明清也有一些关于"昭君出塞"的戏剧创作。明代陈玉阳的《昭君出塞》,只写到昭君出玉门关,未言生死,给观众留下了悬念;清代薛旦的《昭君梦》,写昭君嫁入匈奴后,梦回汉宫,为她的不幸慨叹;而尤侗的《吊琵琶》,前三折几乎沿袭马致远的《汉宫秋》,只是将第四折改为蔡文姬祭冢凭吊。


  可见,唯有《汉宫秋》突破了昭君的个人进退得失,将朝代的兴衰法则和历史反思、现实批判,都融入到昭君这一个故事里。在这个题材上,《汉宫秋》无愧为"绝调"。


  昭君的车队已经走远,汉宫里,被孤雁惊醒的汉元帝惆怅满怀,他刚刚在梦里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人,可梦终归会醒。他悲凉地唱到:"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挂红光。"


  历史总会留下遗憾,所以才引人反思。


  回顾: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梳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每一次嬗变都“染乎世情”


  马致远有什么之称推荐文章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罗列名词写景,为何成为经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属名词罗列,为啥给人感觉意境悠远?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作“秋思之祖”,以前就这篇小令写过赏析文章,也分析过他这种奇特的名词罗列写景方法。


  这其实是古诗词比较常见的一种写景方法。光是名词罗列,就能给出一整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甚至注入感情。这种方式看似不符合语法结构,却能产生的独特的效果。


  名词罗列法,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只是这首《秋思》实在太过有名,而且运用镜头到极致,就特别明显。但是这种写景法从初创到后来的发展,其实是分出了不同的用法的。


  这种写法,就个人所知,较早出现是在晚唐时期,杜牧的诗《忆游朱坡四韵》:


  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


  猎逢韩嫣骑,树识馆陶园。


  带雨经荷沼,盘烟下竹村。


  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这其中的首联“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就使用过这种写景方法,但是杜牧这两句并非简单的名词罗列,而是在名词的下面暗藏着逻辑关系,只是把动词省略掉了。可能是受五言的限制,也可能就是这么写的,如今我们可以归入“诗家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当我们翻译成白话文时,会自动增补连接起这些名词之间的动词,达到表意清晰:“秋草长满了回家的路,覆盎门掩映在夕阳之下。”


  不过也还有另外的用法。


  我们再看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都是名词,注意并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么简单,我们甚至可以拆分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来看待名词的罗列,当然没必要那么细分,因为“鸡声”是偏正结构合成词,不过可以看出这两句诗的精工对仗。那么这些名词意象之间有没有动态的关系,需要添加动词来表示相互作用才能通读呢?


  其实不需要。意像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平等的,大家一起构建了一整幅清晨山间茅店小桥的清冷画面,从声音到颜色,从大的景象再到小的景致,共同勾画一幅早间出行的画面。


  只能惊叹温八叉是个中高手。


  而《天净沙·秋思》很明显就是走的温庭筠这个路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之间、九个意象之间都没有动态的逻辑关系,有的只是方位、远近的不断切换。这是有意区别于唐诗宋词繁花似锦的写法。我们看杜牧的“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是可以感受到那种画面的堆积效果,因为有静有动,有生命在浮动。而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方面意象选择比较冷清,再一方面就是意象相互之间没有积极互动,只有更加冷清的罗列对比。


  同样是罗列名词,这就是区别。


  而马致远很明显就是用这种静态景物比惨的效果,勾勒出一幅白描画的不同部位。我们看地上,看天上,看远处,看近处,这里有枯藤,那里有昏鸦,近处有小桥,边上有人家,更远是古道,西风吹瘦马。正是这种没有偏爱,没有突出重点的描写,让读者自然在这种萧瑟的意象群中体会到“天地不仁”的苍茫、苍凉的感觉。


  天地无情,凉风习习——换句话说,不就是觉得悠远、寒凉?


  这种写法在偏冷的创作中用得很多,但未必用得好。为什么呢?就好像我画完了整个一条龙,到处都很生动,却又笔墨均匀,关键在哪儿呢?还是需要点睛。不是说浓墨重彩的写法就不需要点睛,而是浓墨重彩的写法就已经突出了局部,像杜牧的首联,因为蕴含了动态感情,自然就为整首诗创立了基调,我们看一而知二,大概就能了解整首诗要表达怎样的一个情感。


  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如果只有前面这三句悠远的写景,那就是庸作。


  他需要画龙点睛。所以这首小令的真正高妙手笔,是在最后两句。


  这些词的罗列如果没有最后两句的“点睛之笔”,无论如何精致、萧瑟,都不能真正打动读者。


  倒数第二句他选择了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一举把前面九个意象统摄了起来,造成了一个时空统一的场地,前面所有的景色都找到了自己的正确位置,共同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夕阳秋色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个完整的景和意象里,这首作品的“眼”也就呼之欲出。


  断肠人在天涯。有人参与的景色才是有灵魂的,人出现的时候,所有的意象,所有的自然,所有的眼前景和心中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种写景融情的方法正是宋朝之后对唐风反古的一种追求,相对淳朴的风格开启了散曲疏阔清朗表达“秋思”,以及表达其他情感一个新的路子,以至于《中原音韵 · 小令定格》称此这个作品为“秋思之祖”。


  写景再好,无情非高品。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马致远有什么之称推荐文章4:古诗词赏析三“纯是天籁,秋思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为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之一,他的散曲表现了清新俊逸的特点。其小令《天净沙?秋思》虽体制短小,但由于所描绘的景物,表现的情思都颇具普遍意义,因而成为一直传诵的典范作品。元代著名评论家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曾称这支小令为“秋思之祖”。


   你看它寥寥二十八字,既无藻饰,又无典故,却能无比鲜明地刻画出一个天涯游子的形象,凝结出丰富而跌岩的感情,没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是难以办到的。本文在艺术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化景为情,情从景出。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思”之寄寓所在。前三句十八字共九个名词,亦无一虚词,九种不同景物极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下,但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而秋天的旅思羁愁则通过景物自然呈现,使人联想无穷。


   开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句,看似描写自然景物,是一般叙述,其实是赋中有比。说是赋因为这是实写,这些景象是天涯游子亲眼所见,但赋中有比“枯藤老树昏鸦”不正是这个时已傍晚找不到归宿的游子发出的“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的感叹吗?“小桥流水人家”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草屋,人家的欢声笑语,可惜此间并非自己归宿之所,自己的归宿又在哪里呀?悲凉更添一重。两句一幅“哀景”一幅“乐景”,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赋中有比,景中寓情,表现了天涯游子满腔的乡愁。“古道西风瘦马”尚未写到人,但其中已有人在。透过瘦马的蹒跚形影,马上游子的凄苦之情却已毕现无遗。“古道”是自古行人所走之路,此景为古往今来的羁旅之人所共同的经验。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而肯定是联想最深、共鸣最强烈的一个。


  下面“夕阳西下”在环境渲染,内心刻画上又更进一步。一则日暮西山暮景凄清,何况最令人愁苦的黄昏时候马上就要到来。二则当此鸟已归林,人已还家,而彷徨于古道西风中的游子,还不知归宿在哪里,真是前途茫茫,百感交集,不由发出悲哀的叹喟:“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一反前文单纯铺叙景物的格局,变成直抒胸臆。走不完的旅途,抒不尽的离愁。 “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蕴含了天涯游子寸寸柔肠,无限愁思。


   这首小令,字字句句皆出自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文语言凝炼,刻划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合无垠,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赞。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把它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说是“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决非过誉,确是公允之论。


  马致远有什么之称推荐文章5:元曲大家马致远“曲状元”的美誉是怎么来的?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马致远在元代的时候,其名气之大超乎想象,有着“曲状元”的美誉,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起被誉为了元曲四大家。


  而且还有一方面,马致远非常擅长“神仙道化”剧,比如《岳阳楼》、《陈抟高卧》、《任疯子》还有《黄粱梦》。


  这些全部都是讲述全真教的事迹,宣扬的都是教义。这些所有的故事宣扬的主要都是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富贵功名不足凭。建议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的一切羁绊。在山林中的逍遥自在和游山玩水之中得到解脱和自由。其实这是一种懦弱的逃避的悲观态度,但是剧中也对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批判,把人生的逍遥自在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这侧面的看出了重视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马致远还被誉为“马神仙”有过一副对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


  他的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马致远的散曲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气息。他擅长把哲理、深沉意境、奔放的情感、广大的胸怀给溶于一体,语言放逸但却不失本色。对仗工整妥帖。还被视为元代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对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元代的周德清评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认为这首曲“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秋思的巧妙之处是并没有着力地去刻画游子的思想感情,只是白描了一幅深秋景象。


  马致远是历史上不可湮灭的一个曲作家,伟大的曲状元。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现存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饰演王昭君出塞的和亲故事。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马致远有什么之称推荐搜索词:

  

  1.马致远有什么之称其代表作什么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

  

  2.马致远有什么之称与谁并称元曲四大家

  

  3.马致远代表作

  

本文标题:马致远有什么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