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人体结构图
达芬奇人体结构图推荐文章1:你们知道达芬奇到底有多牛吗?
为什么很多人说他是最像穿越回去的人类,看完你就明白了。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达芬奇老年自画像
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平之一《蒙娜丽莎》,1503年—1507年,收藏于巴黎卢浮宫。绘画是我们最常见到的达芬奇的成就,那么他在其他领域的神奇之处都有什么?
子宫内的胎儿图,达芬奇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并认为了血液是不断循环的。
达芬奇关于人体比例的作品──《维特鲁威人》。达芬奇依照维特鲁威的描述画了《建筑人体比例图》,在代表宇宙秩序的方和圆中,放入了一个人体。
达芬奇的《胚胎研究》,约在公元1510年。
达芬奇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了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
达·芬奇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来,英国科学家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这些生理解剖学的成果。
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
水下呼吸装置、拉动装置、发条传动装置、滚珠装置、反向螺旋、差动螺旋、风速计和陀螺仪……达·芬奇将他无数的奇思妙想呈现在世人面前。
由于着迷飞行现象,达芬奇作了鸟类飞行的详细研究,同时策划了数部飞行机器,包括了以4个人力运作的直升机以及轻型滑翔翼。西元1496年1月3日,他曾测试了一部自制飞行机器但失败。
由于达芬奇曾任军事工程师,笔记中也包含了数种军事机械的设计:机关枪、人力或以马拉动的武装坦克车、子母弹、军用降落伞、含呼吸软管以猪皮制成的潜水装等等。
达·芬奇睡眠法,他创造的定时短期睡眠延时工作法甚为人们所称道。这一方法是通过对睡与不睡的硬性规律性调节来提高时间利用率,即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这样,一昼夜花在睡眠上的时间累计只有不足1.5(24/4.25*1/4 = 1.41)小时,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工作。
达·芬奇研究测量太阳距离的手稿。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达·芬奇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甚至在当时,达·芬奇就可能在幻想利用太阳能了。
达·芬奇设计的密码筒内有一个装着醋液的容器,如果强行砸烂密码筒,醋液就会流出溶解莎草纸。要打开密码筒,必须解开一个5位数的密码,密码筒上有5个转盘,每个转盘上都有26个字母,可能作为密码的排列组合多达11881376种。
达芬奇机器人,大约于1495年所设计的仿人型机械。
达芬奇机械音乐盒
达·芬奇机械狮子
达·芬奇在夏多昂布瓦斯城设计出武装坦克车
达·芬奇反对经院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他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只有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
他说:“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爱因斯坦、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维基百科上,达芬奇的简介是这样的: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语:Leonard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公历1452年4月23日,又译达文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博学者: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他的天赋或许比同时期的其他人物都高,这使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也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他是一个有着“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和“极其活跃的创造性想象力”的人。
《工业4.0大革命》正在京东、天猫、亚马逊出售(下面有购买链接)这不只是工业变革,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书本内容可关注微信号:smr8700查看,或加水木然个人微信号:vv5924交流!
达芬奇人体结构图推荐文章2:500年前,达芬奇留下心脏谜题,研究员通过2.5万张图才解开
据道,在最近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 ,终于通过2.5万张心脏磁共振图像,搭配人工智能分析,揭开了达芬奇于500年前为我们留下来的心脏谜题。
什么是达芬奇的心脏谜题?
提到达芬奇,很多人都会想到他是一名艺术家,毕竟“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多年来被一代代人从课本中熟悉。
不过事实上,达芬奇不仅是一名艺术家,他还精通医学,是一名杰出的解剖学家。根据介绍,大约在500多年前,人类第一次通过达芬奇了解到了心脏内部的模样。
达芬奇将完整的心脏结构给画了下来,不过,在过去的500多年时间里,自从达芬奇的心脏结构手稿问世,一代代的科学家们却一直都没有彻底搞清楚达芬奇有关心脏内部的结构描述,特别是一些细微结构,一直都让研究者们摸不清头脑。
特别是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的心肌小梁(存在于心室内壁的心肌束所构成的肌肉纤维),伴随着后世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心肌小梁对于心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心肌小梁也是心脏发育的关键。
心肌小梁的终极谜团
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心肌小梁并不是心脏的附属品,虽然它位于心室内表面,但是从心脏在胚胎中出现开始,它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在心脏发育的早期,心肌小梁还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个角色就是负责给发育中的心脏提供氧气,帮助心脏正常发育,不受到任何不良影响。不过,后来科学家们却无法解释,当心脏发育成熟后,心肌小梁究竟还有什么用。
为了解开答案,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小鼠胚胎中进行了实验,发现如果用基因简单敲除将MTSS1基因,小鼠胚胎中的心肌小梁生长就会出现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心脏的正常发育。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将小鼠胚胎中的GOSR2基因也敲除或者是让它发生突变,也会导致心肌小梁的发育问题,同时,也会导致小鼠出现心脏疾病。
此外,对于成熟的小鼠,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将它们的心肌小梁去掉,就会导致心室无法正常获得充足能量,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心脏问题疾病的发生。
这意味着,达芬奇在500多年前画下的心脏结构图中,心肌小梁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而且早在500多年前,达芬奇或许就已经了解到了心肌小梁的重要性,只不过这个问题因为后世科学家们对于“心”的了解一直都有所欠缺,才知道这个问题时隔500多年后才被揭晓。
研究者表示,心肌小梁的发育,也决定着大脑的神经发育,因为上文中提到的MTSS1基因和GOSR2基因,也都与胚胎的生长发育有关。这也更加确认了,心肌小梁绝对不是什么无用的结构,恰恰相反,它非常重要。
为何达芬奇500年前就已经“懂心”?
现代科学家团队,好不容易才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为何达芬奇在500多年前就已经独自将人的心脏给摸个透彻?为何达芬奇如此“懂心”?
说起来,达芬奇除了留给后人的心脏谜团之外,达芬奇本人也是存在着无数的谜团。比方说达芬奇为何如此厉害?他几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全能型科学家,他在绘画、雕塑、建筑、科学、音乐、数学、工程、文学、解剖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和制图学等领域,可以说是门门精通,各个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和成就。
有人说,达芬奇或许是“穿越者”,也有人说达芬奇可能是“外星人”,不过这两个猜想都因为没有任何的科学根据,而并不被承认。
除了心脏结构图之外,达芬奇还留下了人体骨骼的各种图形,而且一直到今天,达芬奇的解剖学手稿,也都影响着后世。
比方说在2005年的时候,一位英国心脏外科医师就是通过研究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画作,最终找到了一个可以修补受损心脏的新方法。
为何达芬奇会如此厉害?这个问题,或许永远都只是一个悬案了。下一步,研究人员也希望可以继续研究达芬奇的画稿,可以从中了解到更多的真相。大家对此有哪些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资料
《科技日》9月3日文章《2.5万张磁共振图“出手” 达·芬奇500年前留下的心脏谜题解开了》
达芬奇人体结构图推荐文章3:如何呈现完美人体?《维特鲁威人》是达·芬奇研究解剖和人体比例的成果总结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1期,原文标题《:最完美的人体》
波莱托告诉我,他们平时将这幅素描保存在一个黑暗无光的房间内,湿度控制在45%,温度15~20℃,常年如此。
记者/薛芃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现藏于威尼斯学院美术馆
有一天采访完,我坐在米兰大教堂路边休息,被身旁一位年轻人的纹身吸引了。他的左臂上纹了一个“维特鲁威人”,我感到惊喜,便与他攀谈两句,他说他觉得达·芬奇是完美的,他画的人无懈可击,读小学时老师就会拿这个维特鲁威人做例子,数学课上会讲,美术课上也会讲,所以那时他就记住了,这个人代表“完美”。我打趣说,如果你以后长胖,他是不是就不完美了呢?我明白他说的是完美的人,而我说的是一个完美的人体。
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因为长时间暴露在光线下会褪色,所以极少展出,上一次在馆内展出还是在6年前。高级研究员瓦莱丽娅·波莱托(Valeria Poletto)告诉我,他们平时将这幅素描保存在一个黑暗无光的房间内,湿度控制在45%,温度15~20℃,常年如此。
看到这幅素描时,我有些超乎预期的感动。它比我想象中细腻得多,线条颜色浅一些,因为是钢笔和墨水画的,能看到笔尖运动时留下的轻重变化,纸张泛黄又有些斑驳,人物在上面的确显得不那么清晰。但与其他手稿不同的是,《维特鲁威人》的线条非常笃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像其他草稿那样会有试探性的线条,因此,我们把它当作一幅正式的作品来看,也未尝不可。
纸面上有极细小的针孔,因为达·芬奇用了圆规和其他测量工具,留下了痕迹,这样的针孔有12个。一方一圆之间是两个重叠在一起的男子身体,不少观点认为男子的面部是达·芬奇38岁时按照自己的相貌所绘,但目前并无定论。方圆上下各有两段文字,都是镜像反体字,记录着达·芬奇和维特鲁威各自对人体比例的理解,他在其中对这个人物姿势做了说明:“双腿分开,直到头部下降的高度为身高的十四分之一,抬起双手,直到伸出的手指碰到头顶的水平线,这时伸展的四肢中心就在肚脐,而双腿之间的区域将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画中人的肚脐是圆形的圆心,而他的下阴是正方形的中心。可以看出,达·芬奇正在做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展示。
15世纪早期,很多古罗马典籍被发现,并成为被追捧的风潮,维特鲁威的著作就在其中。马库斯·维特鲁威·波利奥(Marcus Vitruvius Pollio)是公元1世纪的罗马工程师,《建筑十书》是他最重要的成就,从文艺复兴时起,就被奉为西方建筑理论中的基石,直到现在。在他的年代,建筑设计并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维特鲁威就根据人体比例来阐释神庙比例,因为他相信人是天生的,拥有最完美的比例,“神庙的设计离不开对称,各部分之间必须有精确的比例关系,就像体型优美的人体一样”。他在书中写道。到了达·芬奇的时代,根据维特鲁威总结出的这一套比例来绘制人体成了一股风尚,人们痴迷于透视、比例、人体结构这些科学的探索,很多人都画过“维特鲁威人”,同时探索人体和建筑的完美比例。
波莱托告诉我,这幅《维特鲁威人》并不是一幅完整的画,而只是画在一张大纸上的一部分,后来经手的人可能是觉得它太出色,就裁剪下来,单独作为一幅。“但我们不能把它与其他手稿割裂开来看,这应该是达·芬奇进行中的某项研究的一个环节。”什么样的研究呢?
《维特鲁威人》画于1490年,这时的达·芬奇正在米兰生活,他对人体的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解剖和比例。
达·芬奇研究解剖,起初是为了更好地画出人体结构。在第一佛罗伦萨时期,达·芬奇就开始做解剖研究,当时画家中也有别人进行人体解剖,但极少,瓦萨里写过,波拉约洛(Antonio del Pollaiuolo)是第一个为了研究肌肉以及用更现代的方式去认识人体而进行解剖的大师。
对于达·芬奇来说,解剖学拉近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或者标明两者之间本就不存在什么距离,解剖学和几何学、数学一样,都是绘画的基础。英国王室收藏的一份达·芬奇手稿中,在颈部与肩部神经的解剖图下面,他写了这样一句话:“这种表现形式对一名优秀的绘画者十分重要,就好比优秀的语法家要知道单词的拉丁文起源一样。”但研究解剖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只需要好奇心,还需要极强的勇气。因为受到传统禁忌的阻碍和教条主义者的指责,这件事风险非常大。在传统观念里,解剖学太过古怪,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造出来的,怎么能像机械那样随意肢解呢?达·芬奇也曾因此而惹来麻烦,他与教会发生过至少一次的当面争执,但他很坚定:“我不相信在看到人体深处的时候,有人能不潸然泪下。”
半夜偷偷潜入医院去做尸体解剖的传说,让达·芬奇愈发神秘。据统计他大约解剖过30具左右无主尸体,因为要在腐败溃烂之前完成工作,从医院停尸房偷运出尸体后,他必须同助手一起连夜运回工作室。“他的精力一定是超于常人的,必须白天黑夜连续作业”,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如今盛传的“达·芬奇睡眠法”,但其实并没有任何确凿文献可以证明其真实性。米兰昂布罗修图书馆馆长阿尔贝托告诉我,他们发现在《大西洋手稿》的纸张上存在血迹,尤其是在涉及到人体解剖的部分,这说明很多解剖图是一边解剖一边绘制的。而且很多器官并非根据人体解剖所绘,更多的是动物的解剖,牛或是猪、羊。
随着解剖研究的深入,达·芬奇的好奇心越来越重。“是哪一根肌腱导致眼睛的运动?人是怎么在子宫里的,为什么8个月大的婴儿不能在体外存活?”在研究解剖的同时,他又对医学和人类的起源产生好奇,这些研究都在手稿中有所体现,而更多的是有关人体比例的一系列素描。
虽然维特鲁威的结论在当时已是权威,但达·芬奇是从不盲从于权威的,他开始独立进行实验。1490年左右,他系统地测量了许多年轻人的头部、躯干和四肢,也在此基础上对维特鲁威的数据进行了改进和补充。比如,维特鲁威写道:“从下巴底部到鼻孔的距离是脸长度的三分之一,从鼻孔下方到眉毛中间也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停”。达·芬奇将这个比例细化了一下:鼻子底部和嘴巴的距离是脸的七分之一,而嘴巴到下巴尖的距离是整张脸的四分之一,与嘴巴的宽度相等。他还发现,人手掌(除去手指)的长度是脚掌(除去脚趾)长度的一半,而这些比例研究又涉及到数学和几何的问题,也是他感兴趣的方面。
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的展厅里,虽然《维特鲁威人》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放在一个单独的半敞开小厅中,但按照策展的思路,看到这幅画要经历很长的一个展览动线。越靠近《维特鲁威人》的,越是与之关系密切的一些手稿,包括在它之前的解剖和人体比例研究图。很著名的一幅便是印证“三停”的人脸比例图,另外还有骨骼和简略的四肢比例图,以及同代人卡罗·乌尔比诺(Carlo Urbino)所绘的几幅“维特鲁威人”。
所有这些手稿拼凑在一起,呈现出一个过程,即达·芬奇和同时代艺术家研究解剖和人体比例的过程,反复的试错最终指向《维特鲁威人》。波莱托指出,《维特鲁威人》其实是达·芬奇研究的一个成果总结,他把之前所有研究的结论都放在了这个人体身上,包括和谐精确的身体比例、面部比例以及方圆之间人与宇宙的关系,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聚焦在“如何呈现一个完美人体”这一幅小画上。这是达·芬奇《维特鲁威人》在这么多相同题材的素描研究稿中独一无二的理由。
达芬奇人体结构图推荐文章4:为什么有很多人怀疑达芬奇是穿越者?他究竟有哪些特殊之处?
1452年4月23日,意大利芬奇镇的法律公证员瑟·皮耶罗·达·芬奇家中降生了一个男婴,皮耶罗给他起名为: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中文意思是:芬奇镇瑟·皮耶罗之子列奥纳多。也就是说,这一长串的名字中,真正属于这男婴的名字其实就四个字:列奥纳多。
然而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襁褓中的男婴后来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而他的名字列奥纳多却被人们逐渐淡忘,因为大家都只称呼他叫:达芬奇。
有很多人怀疑达芬奇是从现代世界穿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穿越者,因为他的才能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能想象的极限。那么达芬奇究竟有哪些特殊之处呢?
1475年,达芬奇的老师、著名画家韦罗基奥接到画一幅《基督受洗》图画的委托,23岁的达芬奇以学徒身份协助老师一起完成这幅作品。
当时达芬奇的主要任务是画出这幅图中左侧的小天使。然而当韦罗基奥看到达芬奇描绘出画中那个惟妙惟肖的小天使后,当即意识到达芬奇的绘画水平已远在自己之上了。于是韦罗基奥将达芬奇介绍给另外一位绘画大师,而他自己则从此退出绘画界,专攻雕塑。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达芬奇的绘画技艺无需多言。他流传到后世的油画作品一共只剩下20多幅,但每一幅都是传世经典,尤其是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更可称得上是油画领域的巅峰之作。
俗话说“样样都通,样样稀松”,指的是一个什么都会的人往往什么都不精,但这句话在达芬奇身上却完全不适用。除了广为世人所知的绘画外,达芬奇还在其他多个领域都达到了大师级水准。
达芬奇精通解剖学和医学。他解剖过数十具人类尸体,绘制了二百多幅人体解剖素描,被誉为近代生理解剖学始祖。他对人体结构观察入微,并通过这些观察总结出大量医学成果。比如他是目前已知第一个认识到血液对人体新陈代谢起作用的人,他还发现老年人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
达芬奇痴迷于机械技术,从他现存的手稿中可以发现大量机械制造方面的图纸。其中包括机器人设计图、人力扑翼飞机设计图、剃刀战车设计图、移动炮塔设计图(有人认为这是坦克的雏形)。
此外,达芬奇还精通天文、地理、物理、光学等诸多领域。他比哥白尼更早提出了“日心说”的观点;他认为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是由地壳运动造成海陆变迁导致的;他发现液体力压的存在,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认为光和水波、声波的运动方式相似,设想光是由中心向外传播的……
1483年,31岁的达芬奇来到米兰。为了求谋到一份工作,他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写去了一封求职信,信中达芬奇列举了自己掌握的各种技能,比如精通机械制造,擅长桥梁、地道设计等等,最后他在信的末尾还附带写道:“此外,我还擅长建造其他民用设施,同时擅长绘画和雕塑。”
遗憾的是,多才多艺的达芬奇并没得到米兰大公的重视。虽然他求职成功,但得到的薪资却是按最低标准发放的。
1515年,法兰西攻占了米兰。此时已有较高声誉达芬奇被请到法国定居,达芬奇带着自己最珍爱的一幅画离开了祖国,这幅被达芬奇带往法国的画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蒙娜丽莎》。
达芬奇无疑是个博学的全才,而且他并不像许多人那样浅尝辄止,而是把自己涉足的领域都做到了极致。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的许多观点都在数十甚至数百年后才逐步得到了验证,因此才有那么多人怀疑达芬奇是一位穿越者。那么达芬奇究竟是不是从现代世界穿越到古代呢?夜读史书认为这是对达芬奇的一种赞誉,但却不是事实。
达芬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科理科无所不精。然而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其实也大有关联。比如他在绘画、雕塑领域要达到极致水平,那就很有必要深入了解人体构造,由此打开了达芬奇通向解剖学和医学的大门。在深入研究了人体结构后,他发现人体就如同一台精妙绝伦的机器,从而又使他的兴趣转向机械。在研究机械的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物理、气候、地质结构等领域,因此达芬奇又得“顺带”研究这些方面的知识……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地不断钻研,才使得达芬奇成了一位大神级的人物,一位常人难以理解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达芬奇还是一位时间管理大师。他每工作4小时就要睡15分钟,然后继续起来工作。如此一来,他只要1.5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就能保持全天旺盛的精力。当然达芬奇的这套作息规律,想必没什么人能做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神的世界,我们普通人看看就好。
达芬奇人体结构图推荐文章5:有了这几百张尸体解剖手稿,达·芬奇才能画出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陪你边玩边学,每天涨点新知识
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向世人微笑之前,中世纪的画作,细看其实相当鬼畜:大多数画家笔下的形象,可以说是「自由生长」。
比如,下方左图中的圣母的眼睛被画在了脑门的位置,右面画里的蓝色生物竟是一条狗。
我们再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画,绘画风格等元素无法直接比较,但显而易见,画面中人体的比例明显更符合科学了。
谈到这个转变,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熟知的达·画家·医学家·建筑工程师·诗人·发明家·地理学家·芬奇了。
人人都知道他是创作出「蒙娜丽莎」的天才大佬,但传世画作的背后,其实是几百张解剖手稿——对,这位画家,同时也是近代局部解剖学的开山将。
为了艺术,大画家没少去解剖尸体。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体创作成为当时艺术家灵感的主要。为了展示身体原本的光彩,艺术家们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学启蒙于学徒生涯。他的老师要求学生们精通这门学问。于是,为了可以还原最真实的骨骼结构、肌肉皮肤,他趁着夜色爬墙偷尸体,只为亲自拿起手术刀。
关于他解剖的尸体,还有另一种说法:因为达·芬奇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艺术家,所以意大利多家医院特意为他颁发了解剖尸体的许可声明。
虽然,达·芬奇并非这门学科的发起人,但他绝对是一位合格的引领者。他在手稿中写到:
「从一具尸体的解剖中能够看到并学到的,不过是少数几根血管……为此,我解剖了十几具尸体。」
所以,大佬笔下的人物为什么那么好看?都是实践出真知。
在后续的生涯中,这位大艺术家先后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别、年龄的尸体。他将这些研究成果,绘制成了几百页解剖手稿。在这些泛黄的图纸中,可以找到许多人体内部结构图,它们对近代解剖学的影响非常深远。
比如,他绘制的子宫内部胎儿图。虽然,他并没有真的为此去专门解剖一位孕妇,但这幅内部图仍旧被认定为现存年代最早的人体版本。
在他的解剖手稿中,包含了大量骨骼研究。
还有肌肉走向。
还包括身体各部位的局部特写,肠胃:
大脑:
心脏。
除了人体,达·芬奇还研究了各种动物。
他研究动物的目的也很实际,为了对它们的形象更好地进行描摹。在这幅画中,可以清晰看到少女怀中动物前肢的肌肉线条。
在他的解剖手稿中,对动物的研究也进行了详细记录,这张图是马的内脏:
这张是熊掌的侧面图。
达·芬奇的这份硬核解剖手稿,在当时属于违禁品范畴,没能立刻出版。但这份小挫折,并没有影响其在艺术界与医学界的地位。
在艺术领域,后世画家通过对人体解剖的学习了解,更好地掌握了各种生物在不同运动状态、精神状态下的外在表现——从而极大程度避免了这种抽象「迫害」。
在医学领域,人们发现达·芬奇这份解剖手稿的不少成品,与现在的研究成果几乎毫无差别。
例如,这份手稿中的马腿与19世纪兽医解剖后描绘的马腿,几乎吻合。
这张是达·芬奇绘制的马腿速写与骨骼。
这张是19世纪德国兽医Wilhelm Ellenberger 和 Hermann Baum绘制的马腿解剖图鉴。
后人把这些手稿当作「巨人的肩膀」,更加快速地升级完善了解剖学体系,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工作。
现在我们知道了,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背后,其实是达·芬奇在手术台前,用刀划开的皮肤、肌肉和神经,还有对30具尸体的彻夜探索。
本文标题:达芬奇人体结构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