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推荐文章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自《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意思是,上德之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是真正有德。下德之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其实没有德。
曾仕强先生解读《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开宗明义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道,分成常道、非常道。因为道是整全的,它是不能分割的,常道跟非常道都是道。可是德就不一样,德是离开道的第一步,所以它就开始分。德,分成上德跟下德,上德跟下德就不一样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从字面上来讲,有上等德性的人,他是不在乎什么叫德性的。就是说,你如果心心念念说,我要表现我的德性,我不要让人家看出来我的品德修养不好,那你就一定不是上德。
老子也不主张这些利害关系、得失观念在我们心中。他认为上德就是我无心,我顺着自然的样子去做,不在乎是有德还是没有德,只是重视过程,而不重结果,因为结果是变来变去的。
老子要我们顺应自然,凭良心,不执著于德,不总把德放在心上,这样的人才叫作有德。其实真正要做到上德,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能做到,那就算是得道高人了。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就是常常告诉自己,我不要失德,不要让人家看不起,不要让人家觉得我的修养不好,我的品德很差。在老子的眼中,这种人就是无德。因为你有心要表现自己,有心要告诉人家自己是个有德的人,这个动机是不纯正的。
上德的人不在乎别人看自己有没有德,因为你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问心无愧而已。如果念念不忘仁义道德,那已经是失掉先天了,已经开始进入后天了。
傅佩荣先生解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推崇禀赋的人不刻意修道,所以保存了禀赋;贬抑禀赋的人不忽略修德,所以失去了禀赋。“上”是以什么为上,“下”是以什么为下。
强调修养德行的是儒家,而道家认为能够保存禀赋就好了。因为人一修养德行的话,也就是一般所谓的行善避恶,首先必须区分:善恶的分辨标准是什么?谁定的?为什么这样定?后面就陆续出现问题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一个“德”和第三个“德”是禀赋的意思,第二个"德”是德行,“不德”,不刻意修德。这句话代表道家对修德行善始终保持戒心,这跟它一贯的思想是可以结合的。
“下德”就是贬抑禀赋的人,他认为禀赋不够,生下来靠禀赋怎么能适应人类社会呢?因为人有认知能力,有各种区分的本事,也懂得怎么避难。这样一来,人的社会就弄得很复杂了,各种欲望也出现了。所以,要努力修德行善,代表你天生的禀赋不足以应付或面对人的社会的压力。拼命修养德行,后面就失去了禀赋。
南怀瑾先生解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现在观念而言,就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善人,并不以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让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这已经差太远了。
上古的文化,对于道德的行为,始终注重四个字,就是“阴功积德”。主张做好事要“阴”的一面,不是“阳”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见;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并不知道,帮助了别人,受帮助的人也不知道。这就是阴德,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老子的观念来看,所谓“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经被人看出来的德行,那是着了相,所以是“下德”。依佛家来讲,“着相”就不高明了,《金刚经》也是叫我们不着相。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推荐文章2:如何理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句话是帛书《老子》首章首句,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
“德”是品德、品行。个人良好的品德及行为是建立在客观、理性基础上的。而客观、理性的行为,有利于人们在实际中的获得。所以“德”,又可以理解为有所获得的行为(即“德行”)。
上,高尚、上等。“上德”,即上德之人(品德高尚的人,或上等的有德之人)。帛书《老子》“上士闻道”一章中有“上德如浴”之说。浴,是山川、山涧(山谷间溪流)。“上德如浴”的意思是上德之人如同山涧一样。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山川、河流不仅仅处于低下的位置,还是流动的。作为人本是生动活泼的,所以上德之人不仅要像山涧一样处下,而且还要善于行动。这种行动,应当是有一定方向和目标的。正如老子所言: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伴随着“道”生活在天下,如同小山川流向江海)。这句话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来理解,如国家领导人参加国际峰会,与各国领导人交流互动。
帛书《老子》“龙辱若惊”一章中的“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龙辱若惊”这句话的意思是:龙处于卑下的地位,有所得到会感到震惊,有所失去也会感到震惊,所以龙蒙受耻辱而会感到震惊。“上士闻道”一章中“大白如辱”可作参考。
怎样理解“不德”呢?我的方式是参考下句“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中的“不失德”来理解。“不失德”是“保守德”的意思。所以“不德”,即“不保守德”的意思。不保守德,有积极进取之意(积极进取是一种主动获取的行为,它不是守株待兔、消极保守的行为表现)。帛书《老子》“上德不德”这一章的要点,就是“积极进取”。
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保守他的“德”,所以不断有德。下句“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意思是:品德低下的人保守他的“德”,所以无德。
上德之人(如国家领导人)的品德及行为,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国家领导人利用各种场所,表明我国的立场与态度,促进我国与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德行”。所谓“德行”,就是要有德有行,而不是有德无行,更不是无德无行。
(:张骏龙 2022.7创作)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推荐文章3:《老子》第三十八章读书笔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通行本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上等的德不表现出德的形式来,而实际上是有德的。
次等的德处处表现出没有失去德,而实际上还没有达到德。
上等的德遵照无为而不去刻意为之,次等的德是有所作为而有意为之。
上等的仁是有所作为而不去刻意为之,上等的义是有所作为而刻意为之。
上等的礼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响应,于是扬长胳膊,硬拉着人们遵照礼仪。
所以,丧失了道后才会讲德,丧失了德后才有仁,丧失了仁后才有义,丧失义之后才是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也是祸乱之首;
先见之明,礼是道、德、仁、义变得浮华时才出现的,当然就是社会动乱的祸首了。
依据先知,礼不过是道的虚华表面,也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为人当敦厚而不轻薄,朴实而不虚华。
所以,我们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逐句解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上等的,好的。德:是道的形式。
上等的“德”不刻意表现出“德”来,实际上是有“德”的,只不过看起来好像没有“德”一样。这是高级的“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下等,低级。
下等的”德“表现为不失其“德”,而实际上还没有达到“德“的状态。”德“不会刻意表现出来,而是自然而然。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以为:作为,刻意为之的行为。
上等的”德“遵照无为而不去刻意为之,下等的”德“有所作为是有意表现出来的。无为是一种做了事,但让人看不出来,做得很自然,这是一种高级的有为,而低等的有为就是明显地去表现了。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等的“仁”是有作为但不是刻意去那样表现,上等的“义”是有作为且是有意那么做。相比而言,“仁”虽然有所表现,但更加无心一些,而“义”表现出来的则是刻意而为之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攘:捋起衣袖露出手臂。扔:用力拉扯的动作。
上等的”礼”是刻意表现但众人并不响应,只能振臂高呼,强拉着人们来遵照礼仪。的确,“礼"一种非常看重形式的规范,对人们的要求非常多,如果人们不顺从 ,则采取强制手段。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失去了“道”才讲究“德”,失去了“德”才讲究“仁”,失去了“仁”才讲究“义”,失去了“义”才讲究“礼”。按等级来分,“道”是根本,其次是上德,再是下德。下德还分三等,即仁、义、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前识者:有预见的人。道、德、仁、义、礼都谈到了,这里的前识者即“智”。
所以说“礼”这个东西,是忠信淡薄之后才出现的,也是祸乱的起始;依据先知之见,“礼”不过是“道”浮华表现,也是愚昧的开始。也就是“道”是根本,“德”是“道”的本质表现,而“礼”是“道”的最浅层的表现。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华:即“花”,指表面的东西。大丈夫:不是指当今有志气的男子,而是指的是忠信守道的人。
作为一个大丈夫,为人应当敦厚朴实,不要浅薄浮华。人要抓住根本 ,守住“道”的本质,也就是"朴"和“静”。
故去彼取此。
所以,我们应当遵循“道”和“德”,而不是讲究那些表面的虚浮。
心得总结:本章是德篇的第一章,也是《道德经》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章。老子开始系统化阐述“道”、“德”、“仁”、“义”、“礼”的关系。通过这一章,结合之前的道篇,我们将理解老子的天道、人道以及道家与儒家的本质区别。
老子的“道”是一种天道,也就是世界万事万物和一切客观自然的主宰。这个东西似有或无,混混沌沌,气息微弱,却延绵不绝,永不衰竭。“道”因为并不拟人,它也不是神,因此没有情感和怜悯,只是客观独立的某种规律,周而复始地运行着,它不会厚此薄彼,始终不偏不倚。因此“道”完全无私、公平公正。世界是平衡的,能量是守恒的,“道”的无所作为恰恰是最高明的有为。老子告诫人们应该遵循这个客观规律,保持道法自然,这样就是最大的有为,而如果破坏自然或者强行改变,那迟早是要付出代价,最后得不偿失。
“德”是“道”的外在表现,“道”属于天,“德”属于人。而“德”又分为上德和下德,老子的“德”指的是上德,而儒家的“仁”、“义”、“礼”是下德,其中”礼“是最浅层的“德”。老子把这个分析地非常清楚,上德是“道”的本质体现,遵循无为思想,不去表现作为而实际上无所不为;下德是刻意表现没有失去德,而实际上还没有达到“道”的要求。
下德分成三层,最高层次是“仁”,也就是虽然表现出来了作为,但是并非刻意为之,属于无心的表现吧。“义”是其次的下德,表现出来了作为,而且是有意表现的,怀有一定的目的性。最次的下德是“礼”,强迫人们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形式。相比于现实社会,“礼”就是一种规范和约束,这种东西会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有点迂腐,因此老子是不赞成的,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通过本章我们知道了“道”、“德”、“仁”、“义”、“礼”的关系,也就更加明白老子为何是孔子的老师了。虽然孔子也足够伟大,但是相比老子而言要处理的问题还是不在同一层面。孔子终其一生最强调的是“克己复礼”,这属于浅层次的“德”,离“道”还有距离。当然了,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教化比较符合世俗社会的需要,对于普通人比较好执行,再加上“尊卑有序”的等级观点,很符合统治阶级需要,因此儒家就更加受到统治阶级的尊崇,也就流传得更为广泛。
中国的“德”文化源远流长,道家讲“德”,儒家也讲“德”,两者可谓同源,本质上也都是一种个人修养和自然禀赋。当然道家的“德”和儒家的“德”还不太一样,道家的”德“是上的,也就是求道,是为获得大彻大悟,使身心自由,达到无我的人生境界,最后无为胜有为,治天下若烹小鲜;而儒家修德是为了成就良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执政者,人还在凡尘中,还未能消除欲望,尚不能获得真正的身心自由,需要依循“道”去有所作为,最后成就自我。
我们应该学习和研究儒家,同时应该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道家。把这两种结合起来(释家这里暂时不提),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了解我们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解了“道”,再学习“德”,同时也学习“仁”、“义”、“礼”,不断修身养性,做到厚德载物、朴实无华,这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意义。
附帛书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推荐文章4: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德经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不讲德,反而是有德。下德讲德,反而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德没有去做为,反而是什么事都没有。没什么事用做,轻松自然做了,反而有事越做越忙。应了那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没有事,搞出了一堆麻烦来。
现在该怎么处理?天地都不管,万物生长,物种灭亡。它只维持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然万物自然生长,生机勃勃。《道德经》中上德是一种自然无意识的状态,不刻意为之,不预设标准,顺应变化。因此真正有德,下德将德具体化,强制化反而失德。
无为是不凭主观意志妄动,而是依据事物客观规律灵活应变。世界和道不断变化,固定规则易受限。只有以无为不预设的态度才能契合变化。一解析出来总感觉差了点什么?像诗歌一样解析起来就差了意境气势。还是原文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推荐文章5:经典古文鉴赏《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简释
经典古文鉴赏:《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全文导读及简释。
狄道飞龙。
先秦老子,编辑狄道飞龙。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普遍认为是老子《道德经.德经》的开篇第一章。老子通过这一章节向人们阐述了"道"对"德、仁、义、礼"的影响,同时也向人们阐述了"道"对"德、仁、义、礼"的影响。全文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义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全文简释如下:
·具备"上德"的人看起来并没有外在的"有德",但实际上却是"无德"。
·具备"下德"的人看起来似乎不离"失德",但实际上却是"无德"。
·具备"上德"的人做事往往顺应自然,似乎无心作为。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具备"下德"的人尽管做事也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但往往却是有心作为。
·具有"上仁"的人做事往往也能顺应自然。
·具有善意的人做事却是有意为之。
·具有所谓"上礼"的人做事一般都是有意为之。一旦没有人回应他们,他们就会扬着胳膊强拉硬拽让别人回应他们。
所以如果没有了"道"就只能后退一步讲"德"了。如果没有了"德"就只能再后退一步讲"仁"了。如果没有了"仁"就只能再后退一步讲"义"了。如果连"义"都没有了就只能再后退一步讲"礼"了。
"礼"这种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还是一切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知先觉,不过是"道"的虚华罢了,愚昧,因此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应该立身于敦厚,不拘于浅薄,存心朴实,不拘于虚华!所以,要舍弃那些浅薄、虚华,而是要取敦厚朴实!
本章节核心内容鉴赏:狄道飞龙认为,老子通过这一章节向人们阐述了"道"对""德、仁、义、礼"的影响。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生长发展内在的自然客观规律,包括人类社会自身领悟"道"的精髓,是"德、仁、义、礼"的根基和前提。
狄道飞龙认为,"德"是人们在处理事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从内心到言行举止的表象。人们常讲的"仁、义、礼、智、信",是这种从内而外的言行举止的具体表现形式。
老子认为,"德"分为两种。
·一种是"上德",是真正领悟"道"的精髓。他们的内心思想和言行举止已经是高度统一,他们遵循顺应世间万物的自然发展,包括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他们做事情从不强求,拘泥于"德"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从不违背世间万物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不刻意自我标榜。
他们没有私心,他们从不有心、有意、不求回的去做事,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有"德"。人们恰恰感觉到,他们有很高尚的"德"!他们的"无心",似乎无所作为,这其实才是最大的、最好的作为!
高层次的"上德",是发自内心的,不拟于形式,不求回,不刻意,不标榜。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另一种是"下德",较低层次的"德"对"道"的领悟,相对比较肤浅。从内心的思想,到表达出来的言行举止,还没有完全统一。他们也会遵循世间万物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他们做事,往往注重"德"外在的形式,自我标榜、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他们的作为往往是有目的的,有心作为,有意为之,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有时候是强人所难,差强人意。这在老子看来其实就是"无德"的表现!
具备"下德"的人往往恪守形式上的"德",做事情形式上不离开"德"!这就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的精华决定了"上德",而"上德"决定了"上仁、上义、上礼"!
在老子看来只有真正领悟"道"的精髓,从内到外纯净通透,不求回,尽量帮助他人,不自我标榜、吹嘘,没有私心,顺应客观规律的做事,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等,自然也会显现出最好的"上德、上仁、上义,乃至"上礼"!
"上德"的人自然会体现出"上仁",他们觉得自己仁爱是应该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觉得这是有意作为的,这其实是发自内心的。狄道飞龙认为不求回,无私奉献也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敢担当才是最好的。能够挺身而出的"义"才是有所作为的"上义"!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具有所谓最好礼教的人往往是恭恭敬敬,待人接物周全而繁琐,不失礼仪。一旦别人无视这种周到的礼数,回应不到位或者是没有对等回应,恐怕他们的内心往往就会很不痛快,感觉受到了侮辱,恨不得就要捋起袖子、扬起胳膊强制别人予以对等的回应!教育别人怎样"做人"!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没有真正领悟"道"的精髓就没有高层次的"德",也就是"上德"!也就没有高层次的仁爱,也就没有勇于担当的"义",也就没有周全繁杂的"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只讲周全繁杂的"礼",而没有"道、德、仁、义",就会极大地削弱了做人最基本的忠诚与诚信,就成了害人的工具,也就成了社会动乱的元凶!在老子《道德经》的这一逻辑思维当中,所谓具有先见之明的人恐怕只有"道、德"的浮华却是自身愚昧的开始。
所以老子在本章节指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立身于淳厚朴实的"道、德"基础之上,而不是追求、置身于浅薄、虚华的"礼法"之上。所以老子告诫当时的人们要舍弃那些浅薄与浮华的礼法,而是要追求醇厚与朴实的"道、德"!
老子认为只有领悟到醇厚、朴实、深邃的"道"才能从内心、从而到思想、再到言行举止自然而然的高度的统一。从内心到思想再到言行举止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仁爱、大义、有礼",才会顺应自然,才会认为"仁、义、礼、智、信"是理所当然,也不会认为自己有高尚的"德"自我吹嘘。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让人们恰恰认为他们是具有高尚的品德!
老子认为离开世间万物生长发展,包括人类自身生长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的基础,而是去追求周全繁琐森严的礼法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感谢您的支持和点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关注我,不迷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推荐搜索词: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什么意思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全文
本文标题: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