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文章1:昆仑山明明只有一处,为何谭嗣同写的却是“去留肝胆两昆仑”?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读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都是从武侠小说当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写下这两句诗并不是什么武侠作家,而是晚清著名思想家谭嗣同。


  公元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一众维新派人士的建议和提倡下,光绪皇帝下令开展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这次变法本来会对当时朝廷各方面起到改良的作用,但是它也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于是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变法从6月中旬实行到9月中旬,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终于坐不住,他们不仅监押了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同时也大肆逮捕维新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变法已然是难以为继,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选择了到海外避难,以后再找机会。但是谭嗣同却决意留下营救光绪皇帝,哪怕当时很多人劝他,他也执意如此,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意思就是:没有离开的人就没有将来,没有因变法而死的人,就没有办法号召之后的人。


  但事情却并没有因为他的留下而出现转机,不久后,他便被抓捕。在狱中他在墙壁上题写下一首诗。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前两句借用了两个典故。“张俭”和“杜根”都是东汉人,张俭因为弹劾当时的宦官,被迫害逃亡,但是在逃亡途中那些知道他的人家都愿意收留接待他借宿,不怕被牵连;杜根则是因为上书惹怒太后,被下令用袋装着摔死,索性行刑之人仰慕杜根为人,所以便没有用力,准备之后偷偷放掉他,不过太后也起了疑心,于是派人查看,不过杜根却装死隐瞒了过去。


  通过这两个典故,谭嗣同想要表达的就是希望在逃亡路上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能够像张俭一样被人们保护,也希望他们自己能够像杜根一样,忍辱负重伺机而动。当时的谭嗣同已然是身陷牢狱,但是他却一心想着出逃的维新派友人,这是为何?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就是火种,就是以后完成维新大业的希望。这样的胸襟和深情希冀,怎能不让人动容?


  后两句则是表达出了谭嗣同的视死如归。倘若维新友人都能安然脱险,为以后卷土重来打下根基,那么自己即便是面对屠刀,也是慷慨赴死,向天而笑。不管是逃亡避难的,还是像自己这样留下的,都是肝胆相照,就像两座昆仑奇峰一样雄伟壮阔。


  初读这首诗的时候,可能很多读者都会有一个疑问:昆仑山明明只有一处,为何谭嗣同写的时候却是“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昆仑山本是山脉,这里的“两昆仑”只是昆仑山脉上的两座奇峰。从它的象征意义来说,离去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为了变法留下火种,以图卷土重来;而留下的谭嗣同等人也是为了变法能够更加深入人心,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信念。不管是离去的还是留下的,其实都有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维新变法,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就像两座昆仑奇峰,比肩而秀。


  其实这首诗一直以来也存在着版本争议。当时谭嗣同遇害后,这首诗是被监狱狱卒传出来的,据说原诗是: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枝根。


  手掷欧刀向天笑,留将功罪后人论。


  不过在后来传颂的过程中,被梁启超改成了现在的版本。虽然看似梁启超版本的诗作更有气势,写得也更有水平,但是原诗版本一样也很霸气,同样值得我们一读。


  谭嗣同决意留下时,有几位友人劝他东渡日本,但他当时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所以他从一开始其实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和信念,只为了能够让变法被更多人认可。最终他也是求仁得仁,也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人,后来才会激发起更多的人投入到革新中去。这也是谭嗣同最让人钦佩的地方,正如同有句歌词“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


  昆仑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文章2:1958年,毛主席修改《念奴娇·昆仑》,为何将“中国”改“东国”

  上一次我们曾经提到,同济大学副教授陆兴华,对毛主席的名作《念奴娇·昆仑》进行了“二次翻译”。


  词末有“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一段,被陆教授翻译为:“一把送给欧罗巴,一把送给美利坚,一把留给中国自己。”


  网友表示,已被这位教授的无知逗笑。就算倚天长剑是论“把”,分成三把勉强说得过去,但毛主席原词明明是“一截还东国”,他为什么要直接翻译成“中国”,缩小词义涵盖的范围呢?


  原来这件事,倒真的不怪陆教授。根据徐四海教授的《毛泽东诗词全集》介绍,这首《念奴娇·昆仑》,1957年在《诗刊》发表的时候,最初的确写的是“中国”。


  1958年,官方新修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发行时,毛主席才决定将词中的“一截还东国”改为“一截还中国”。


  书中添加了一段毛主席本人的批注,提到之所以修改这一段话,是因为:“忘记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由此可见,毛主席原词中的“欧”,代指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势国家;“美”即是美国;而“东国”,则是指以中、日为首的东方国家。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将“一截还中国”,修改为“一截还东国”?在他的原词中,又为什么没有提到日本呢?


  

毛主席修改《念奴娇·昆仑》的原因

  这首《念奴娇·昆仑》,创作于1935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都知道,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日本给中国带来了空前巨大的灾难。


  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们的国土,杀死我们的人民,抢掠我们的财宝,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近乎灭顶的灾难。因战争直接、间接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根本就不可估量。


  毛主席在三十年代创作这首《念奴娇·昆仑》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要给日本这样的强盗国家,留下一线生机。


  《念奴娇·昆仑》这首词,是在1957年元月公开发表的。早在1951年的9月8日,美国发动欧洲诸国,将中国排除在外,与日本签订了所谓的《旧金山和约》。


  在这份和约中,同盟国集体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让中国“单独”去与日本政府商议赔偿问题。国民党反动派方面,为了加入该合约,最后完全放弃了对日索赔。


  这样一来,让中国在对日索赔问题上,彻底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想要说清楚这件事,一切还得从二战结束,美国的崛起谈起。


  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刚开始中、美、英、苏、法等盟国都要找日本索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同盟国在日本投降以后还成立了一个赔偿委员会,专门商讨战争赔偿事宜。


  当时大家的目标就是:一定要剥夺日本这个军国主义国家的战争产业能力,防止其死灰复燃。不过在具体的赔偿份额分配上,却出现了重大分歧。


  英国、美国等国狮子大开口,一个要求获得赔偿总额的25%,一个要求获得总额的34%。再加上苏联、法国、澳大利亚等几个国家提出的份额,欧洲几国直接就把所有赔偿瓜分完蛋。


  这样一来,就根本没中国什么事了。中国作为二战中受日本祸害最深的国家,要求获得总赔偿的40%,另外的国家自然也不干,于是就谈崩了。


  时间来到1950年,这一年我们都知道,因为美国想插手朝鲜政治,所以爆发了一场战争。中国和苏联先后介入,于是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美国想要玩弄“长臂政治”,控制东亚的局势,于是就把日本作为一个反共的势力进行扶植。


  1951年,美国牵头搞了一个所谓的《旧金山和约》,让二战欧洲的同盟国,全部放弃了索要日本的现金赔偿,改让他们以“劳务”作为抵偿。


  如此一来,日本由于没有付出现金赔偿,所以经济很快就可以恢复,这样也就达到了美国钳制中、苏的目的。


  与此同时,美国还故意使坏,要求中国单独去与日本商谈赔偿事宜。并且美国还提出,日本到底应该向谁进行赔偿,也由日本自行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反动派就不得不跟在美国的背后乱转。最后单独与日本商议赔偿,结果反被日本将了一军。不但经济赔偿没拿到,最后连劳务抵偿也放弃了。


  1958年,《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再版的前夕,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已经成为了不能避免的事实了。


  同时,毛主席公开发表的一切讲话稿、批示和文学作品,都会被国际政策研究人员,当成是在释放某种“政治信号”。他的诗词作品,自然也不能例外。


  因此,毛主席将新出版的《念奴娇·昆仑》中的“中国”,改成了“东国”。这是在表达,对既定的世界政治格局的一种承认。


  《念奴娇·昆仑》是一首写时事的词,其内容自然应当与时俱进。如果还在词中写“中国”,就等于告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中国仍然没有放弃对日本的“索赔”,甚至是“复仇”。


  这样一来,就会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视为释放一种信号。从毛主席的批注看来,改“中国”为“东国”,的确只是不想把日本排除在外。


  改“中国”为“东国”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把东方、欧洲与美国对立起来,突出了美国这个国家的狂悖与自大。世界格局“三分天下”,就只有美国一个国家,还想要在世界上称王称霸。


  

结语

  毛主席将《念奴娇·昆仑》中的“一截还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主要是因为世界政治格局在“冷战”之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957年以后,日本在美国扶持下,战后经济的复苏只是个时间问题。《念奴娇·昆仑》是一首写时事的词,不能不与时俱进。


  因为毛主席的身份特殊,所以他的诗词每一次再版,都等同于一次信号的释放。将“一截还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是顺应时势的需要。


  另外,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把“中国”改成“东国”,有利于弱化中国在对外方面,过于强硬的姿态,因为中国从始至终都不想成为像美国那样的国家。


参考资料:田秉锷.《毛泽东诗词鉴赏》: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9月第1版郭永文、徐永军.《毛泽东诗词故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第2版徐四海.《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东方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

  昆仑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文章3:节:规律与约束|每日一字

  俗话说:“十五过完,年才算圆。”当元宵节这一天从日历上翻过,我们便真真正正过完了一整个春节。说到“节”字,首先让人想到的是“节日”这个含义,此外,它还有节约、节制、气节等义项。这些义项,都是在强调某种人应当有的样子,它们与节日有什么关系?


   节日的节,其实也并不是节字的本义,它是由竹节这个含义引申过来的。金文的节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竹”字头,表明这个字的本义和竹子有关;下面是“即”,是表读音的声符。《说文解字》中说:“节,竹约也。”节的造字本义为竹节。竹子是一段一段的,各段连接处有环状突起,这个突起的部位就是竹节。竹节把竹子区分为一段一段,竹子上就有了一个一个的节点;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这是一个长长的时间轴,也可被分为一段一段。用竹节来比喻一年时间的分段,“节”这个字就有了季节、时期、节气、节日的意义。


   将时间切分后,如果着眼于时间段,就形成了表示季节、时期的义项。《列子》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时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里的节就是季节的意思,这两句话是说愚公一家把挖山的土挑往遥远的渤海边,季节发生了冬夏转换,才能往返一趟。


   将时间切分后,如果着眼于具体的某一时间点,就形成了表示节气、节日的义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年中的二十四个时间节点,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体现了自然的节奏,古人从中领悟到,人的生活,也应与自然的节奏相呼应,于是就有了众多节日。因此节日的时间点,大都是根据节气来安排的,比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由于它处在春季,便于人们活动,又融入了寒食节、上巳节的风俗,于是就逐渐由节气演变为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些节日构成人们应当遵循的生活的节奏--每过一段时间,人们都会从生活的惯性里停下来,回望过去、思考未来、休整蓄力,这就是节日的意义。


   竹节对竹的缠束,是适时而得宜的。适时,它不干扰竹的生长,却又有节律的出现;得宜,它的出现使竹的生长不致因恣意而脱轨。在古人看来,这是某种关乎生活的启示:生命必须生长,而恰到好处的缠束,是生命生长之必须;适时得宜的约束,给生命规范了正确的方向和形状。节于是便有了约束、节制之意。例如,我们现在所说的“节约”一词,最初是指马具的一种配件,在两条缰绳或皮条交叉的位置放置。从其功能上看,节约最大的功用在于整束、紧固马头上那些容易解脱或相互缠绕的颊带、项带等绳具,使其连为一体,达到控制马的目的,这就体现了节字所含有的约束之义。东汉哲学家仲长统在《昌言》一书中说:“不节情欲,伐其性命者也。”这是说,不节制情欲,这是危害性命的做法。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自己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言行要有所约束,这就是礼节。“节制”的意义如果用到经济方面,就产生了节约、节俭之意。


   节字表示节制、约束,操字表示坚持、把持,因此君子要坚持对自己可能产生贪欲恶念的约束,这就是节操。自古以来,中国人最看重气节和操守,把气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左传》里就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说法。气节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样的力量,我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身上见过;在宁可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朱自清身上见过;在一腔豪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身上见过;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身上见过;在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演戏的梅兰芳身上见过;在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身上见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气节与信念,是几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古人常常托物言情,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逆境中保持崇高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的,是它们经冬不凋的气节,更是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有所坚持的人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昆仑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文章4: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学习与欣赏

  一、原文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二、历史背景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的胜利得到了保证。但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及时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不仅要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而且要支援世界上一切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解放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实现共产主义。


  三、学习与欣赏


  词的上阕写昆仑山的高大及气势,写山上积雪化的利与弊,而几千年来,统治阶级从来没有关注这点,没有谁想过化害为利,造福人民。


  词的下阕写毛泽东同志决心征服昆仑、改变昆仑,让它造福人类的雄心壮志,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人类大同世界的理想。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横空”指昆仑山大。“出世”指昆仑山高。“莽”指存日久远又庞大。“春色”指春光,此指人世间兴衰。此句将昆仑山写活了,赋予昆仑山以阅历。昆仑山仿佛是一位历史老人,见尽了人世的沧桑巨变。这句是说超绝人世的昆仑山看透了几千年来人世间的兴衰变化。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飞起玉龙三百万,”毛泽东借用“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句,说的是飞雪。“寒彻”寒冷透了。


  这句意为:浩大奇丽的昆仑山像玉龙飞舞,搅得整个太空都寒冷透了。形容昆仑山威寒之极。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溶”即溶化。“横溢”指泛滥。“或为鱼鳖”指有的人被淹死。这句意为:夏天,昆仑山上的积雪溶化,江河暴涨,泛滥成灾,危害人民。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昆仑山上的积雪溶化为水,供灌溉、船运,孕育了中华文化,有功。但因积雪化水过多,江河泛滥成灾,却又有过。


  这句意为:昆仑山几千年来的功与过,历代统治阶级有谁给予过评价?也就是说反动统治阶级从来没有考虑过征服昆仑,改造雪山,为人民造福。此句设问启领下文。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而”转折,乘上,使上下阕衔接自然,流畅。“谓”是说。 这句是说,今天,我说昆仑,你不要这么高,这么多雪。表现了毛泽东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理想和情怀。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安得”,如何能。“倚天”靠着天界。写出了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汝”指昆仑山。这句是说,如何能靠着天界抽出长长的宝剑把昆仑山砍成三段呢?意思是:昆仑山太高,积雪太多,将其砍为三段,就山不过高,雪不过多,不能为祸,只有造福人民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立志造福人民的情怀及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伟大抱负。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遗,赠送。意即一段赠给欧洲,一段赠给美洲,一段留给亚洲人民。这句反映了毛泽东同志支援全世界受压迫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抱负。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太平”,指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环球”指全世界。“凉热”指饥寒温饱。这句意为:在全世界根除帝国主义、消灭剥削、压迫,全世界人民共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世界大同。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雄心壮志和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全词由写物到抒发抱负、理想,升华了词的主旨。表达了毛泽东同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人类大同社会的伟大抱负,联系到后来毛泽东同志说的“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话,证明毛泽东同志始终怀着解放全世界,造福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毛泽东的一生证明了这点。可见,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真正的人类救世主!


  昆仑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文章5:昆仑山为何叫“昆仑”?商周古字或揭开谜团

  张骞出使西域,走访了西域各国,他认为于阗(新疆和田)流出的河流就是黄河的源头。由于当时人们根据《山海经》等神话记载,认为黄河源出昆仑山。于是乎,汉武帝就指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山。


  后来,古人还将祁连山视为昆仑山,最终人们将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的亚洲中部大山系,称之为“昆仑山”,认为它才是第一神山、万祖之山。


  无论昆仑山在于阗南山,还是在如今的位置,都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帝之下都”位于昆仑山,上有黄帝之墟,西王母在昆仑墟北,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等都在昆仑山上,可以说中国上古所有帝王基本都与昆仑山有关。以此而论,岂非是说中华文明起源于西部或西方?但这明显与如今的考古发现相悖。


  既然如此,昆仑山到底在哪?其实,按照《山海经》对昆仑山的描述,以如今地理科学来看并不存在昆仑山,但从中华文化精神意义上来看,却存在一座“昆仑之丘”。而想要解开文化意义上的“昆仑之丘”,就有必要看一看“昆仑”二个字的本义!


  

西周金文中的昆字

  昆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商代有没有该字,如今不得而知。但从商周相关文字来看,昆字与山毫无关系。


  根据字形来看,昆字由“日”与“两人”组成,上日下人,本义是两人在烈日之下。由于在一起的两人,可以被视为关系亲密的兄弟,所以“昆”由此被引申为“兄”。


  由于昆字下部是两人,而“二人就为众”,所以“昆”含有“众、众人”之意,意思也可以是“众人在烈日之下”。如今所说的“昆虫”,其实初意为“许多虫子”。


  甲骨文中的众字,由“日”与“三人”组成(见下图A),与昆字非常相似,只是下部之人面对的方向改变了,因此昆字可能脱胎于众字。


  不过,也有古人不认为昆字下部为“人”,而将之视为神鸟的两足或两翼,连着上部的太阳,就是神鸟载着太阳飞行。由于太阳是圆形的,说是飞行实是滚动,因此昆字本义为“滚动”,古音为“gun”。给衣服缘边的叫绲边,机器上能转动的圆柱形机件叫辊,圆柱形木条叫木棍等,都反映出昆字本义的确可能是“滚动”。


  但昆字本义无论是“滚动”,还是“两人或众人在烈日之下”,都与“山”无关。如果意为“众人聚集在烈日之下”,反而带有上古王朝之都的形象。


  

甲骨文中的仑字

  甲骨文中的仑字,由“亼”(ji)与“册”组成,其中“亼”本义或是屋脊或是聚集,“册”本义或是竹简书册或是编排成序。


  仑字可能于“龠(yue)”,这是一种多孔管乐器,商周交替时期大致演化为如今字形,只是当时比仑字多了“两个口字”,后来多了“三个口字”。由于奏乐非常讲究次序、条理,否则就不着调,因而由此可能演化出了仑字。


  按照传统解读,“仑”字本义大致是在某个地方让某些东西有条理、有次序,与“山”也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学者潘朝晖根据仑字的字形,认为其是房子,上部“亼”代表屋脊,下部不是册字,而是按次序编好的悬空的地板,见下图。


  如果是这一种说法,“仑”就可能非常特别,或许表示宗庙。不过,这一结论还有待考证。


  通过对“昆与仑”的文字解析,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可能:


  其一,昆字本义为“众人在烈日下”,仑字代表次序,那么昆仑本义或许就是管理众人,即在上古时帝王管理众人,由此引申为帝王之都。


  其二,昆字本义为“众人在烈日下”,仑字代表宗庙,那么昆仑本义或许就是上古众人在宗庙参加祭祀活动。


  其三,昆字本义为“圆形滚动”,仑字代表次序,那么昆仑本义恰如清代古人所说“凡物之圆浑者曰昆仑”。


  其四,昆字本义为“圆形滚动”,仑字代表宗庙,那么昆仑本义或许就是天人(太阳与众人合为昆)宗庙合为一。


  可见,从昆仑字义、以及与众多帝王关联的历史来看,昆仑应该是一个神圣的场所,上古帝王都城所在,或者就是指代宗庙。


  那么,古人认为的“昆仑”,到底存不存在呢?


  《山海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所谓“帝之下都”,不是帝王的第二都城,而是与“上天”对应,是帝王在人间的都城。根据山海经说法,“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无比接近“上天”,或者说“昆仑”是离天最近之处。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对“天”的崇拜,有着“以祖配天”的原始宗教观念,商代就是相信先王升天成帝,周代君王叫“天子”。考古发现很多上古遗址都有高台,目的就是为了在祭祀时更接近上天。


  考虑到山海经中的“昆仑”是春秋战国时的产物,当时文人认为黄帝、颛顼、大禹等与昆仑有关,黄帝之墟就在昆仑山上,而这些上古帝王又不可能都同时活跃在昆仑山,因此“昆仑”不会是真实存在的地方,应是古人臆想出来的一个接近上天的神圣场所,他们认为黄帝、颛顼、帝尧、帝舜等上古帝王全都在此发号施令,都在此替上天牧民,都在此祭祀上天等等。


  至于为何昆仑山普遍被古人认为是在西部,原因或与周朝发迹于西部有关。如果是殷人也信奉“昆仑”,可能昆仑山就是在河南河北一带了。


  总而言之,昆仑本义应是上古帝王所在之处,而上古时期由于时代的原因,帝王都城一般都建在高地,所以有“昆仑之丘”的说法,进而被神话为在“方八百里,高万仞”、更能接近上天的地方,最终昆仑所在的地方就变成了“昆仑山”,即先有昆仑、后有昆仑山。


  参考资料:《山海经》、甲文编等


  昆仑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搜索词:

  

  1.孤身也可登昆仑的意思是什么

  

  2.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是什么

  

  3.喀喇昆仑的意思是什么

  

本文标题:昆仑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