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峡夔门怎么读
瞿塘峡夔门怎么读推荐文章1:长江三峡门户:夔门·瞿塘峡的前世今生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兴趣的话请您点个关注。
三峡之巅,一场天地交织的巨变
三峡,这片山水自古便令人向往。数千年来,这里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荣枯。而今日,这处独特的地理景观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
2024年9月,我们来到了重庆东部的奉节县,探访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瞿塘峡。这里曾是一处"夔门天下雄"的天险要塞,经历了战国、三国、宋元等朝代的反复征伐。如今,这里已成为举世闻名的三峡游览胜地。
时光荏苒,大坝的修建给这里带来巨变。1997年,三峡大坝工程三期蓄水后,峡内曾经险峻雄伟的景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约一半的赤甲山被淹没,标志性的"滟滪石"也在水中消失不见。曾经险峻陡峭的峡谷变得温和平缓,峡内的船只也能畅通无阻地行驶。
但即使在这一巨变之后,这里依然保留着独特的人文历史。1888年修建的峡江栈道,如今仅剩下一小部分,见证了这片土地曾经的交通不便。而矗立在峡内的"锁江铁柱"和"夔门古炮台"更是诠释了这里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历史遗迹背后都有着精彩的故事。比如,南宋时期的徐宗武将军在这里设立了"锁江铁柱",用以收取过往商船的税费,后来也成为了抗击蒙古大军的军事设施。而夔门古炮台在抗战期间也曾在保卫奉节时起到关键作用,击退了日军的侵略。
总的来说,这片峡谷见证了无数精彩的历史事件。虽然如今的夔门已经和往日大不相同,但依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这里究竟还有多少隐藏的故事值得探索呢?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还能在这里寻找到更多令人惊叹的遗产。
三峡之巅,一场天地交织的巨变()
如今的夔门·瞿塘峡,已经成为一处举世闻名的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长江游轮在此穿梭往返,乘客们在江上欣赏着这里独一无二的自然美景,感受着厚重的历史韵味。
然而,三峡的巨变并非一帆风顺。大坝建设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据统计,三峡工程的移民规模达到130多万人,这无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村落和古老遗迹都被迫淹没在水中,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无疑引发了一些道德和伦理层面的争议。
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沿线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入反思这一项目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这片神奇的三峡之地。
正如时代杂志评论所言,"三峡工程是人类对自然的一次反击,但自然最终还是会反过来制衡人类。"这里的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能在这里发现更多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和人文遗产。毕竟,这里已经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等待被发掘。
资料于网络,期待您的关注
瞿塘峡夔门怎么读推荐文章2:万里长江诗千行 第三十六站 三峡篇之一 瞿塘峡
赤甲白盐立夔门 山高峡窄雄瞿塘
主要景观:夔门 粉壁墙 孟良梯 渔王洞 凤凰饮泉 古栈道 倒吊和尚 开辟奇功 摩崖石刻 七道门 圣姥泉 天梯津 摩崖石刻 风箱峡 犀牛望月 扇子石 黑石滩 显圣庙遗址 白果背古桥
话说神游号游船离开白帝城,顺江东下,旅游达人胡杨树又开始了畅游三峡第一峡瞿塘峡之行。
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乡,长八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却最为雄伟险峻,峡以“雄”著称。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名“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左边的名为赤甲山,右边的名为白盐山,不管天气如何,总是迂出一层层或明或暗的银辉。
长江辟此一门,浩荡东泻,两岸悬崖峭壁如同刀削斧砍,山高峡窄,仰视碧 空,云天一线,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足五十公尺,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瞿塘峡虽短,却能“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古人形容瞿塘峡“案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沿江可见古栈道遗址、风箱峡古代悬棺、分壁墙、凤凰饮泉、倒吊和尚等奇观,其中分壁墙上布满了历代碑刻,十分可观。
瞿塘峡谷窄如走廊,两岸崖陡似城垣。瞿塘峡西入口处,白盐山耸峙江南,赤甲山巍峨江北,两山对峙,天开一线,峡张一门,故称夔门,古称瞿塘关,形成“西控巴蜀收万壑”,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
瞿塘峡(也称夔峡、瞿唐峡)从白帝城开始至巫山县大溪口,全长8公里。
明代吴守忠在《三峡通志》:“瞿唐峡:府东十三里,旧名西陵峡。峡两崖对峙,中贯大江,全蜀之门户也。瞿者,大也;唐,水所聚也。又云:瞿者,渠也,秋冬水落为瞿;唐也,春夏水溢为唐。”古文中,“塘”通“唐”。《夔州府志》云:“瞿者,大也;塘,水所聚也。”另有说法:秋冬水落为瞿,春夏涨水为塘。此即瞿塘峡名称的由来。《夔州府志》云:“瞿者,大也;塘,水所聚也。”另有说法:秋冬水落为瞿,春夏涨水为塘。此即瞿塘峡名称的由来。
瞿塘峡峡口,两侧的高山耸立,南面叫“白盐山”,北面叫“赤甲山”(俗称“桃子山”),两岸断崖壁立,拔地而起,高数百丈,赤甲山海拔1400米,白盐山海拔1415米,把滔滔大江逼成一条细带,蜿蜒于深谷之中。江面宽不及百米。赤白二山隔江相峙,其状如门,故名夔门。
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隔江相望,一个红装,一个素裹,可谓奇景。
【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节选)》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宋】范成大《鱼复浦泊舟 望月出赤甲山 山形断缺如鼍龙》
月出赤甲如金盆,蹲龙呀口吐复吞。长风浩浩挟之出,影落半江沉复翻。
天高夜静四山寂,惟有滩声喧水门。高斋诗翁不可作,我亦不眠终夕看。
【宋】李石 《到夔门呈王待制》
手挈东风上水关,凤书迎日看新班。五湖家世乌衣巷,三峡楼台赤甲山。画戟门开春尽永,卧龙帐稳海波閒。安危大计须公等,天定应知即赐环。
与北面叫“赤甲山”相对的白盐山,系因粘上的水溶液,主要含钙质,色似白盐而得名。
【唐】杜甫《晓望白帝城盐山》
徐步移班杖,看山仰白头。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
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春城见松雪,始拟进归舟。
【唐】杜甫《白盐山》
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
白榜千家邑,清秋万估船。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
【宋】陆游《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
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不令气象少渟滀,常恨天地无全功。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节选)》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唐] 刘隐辞(咏白盐山
占断瞿塘一峡烟,危峰迥出众峰前。都缘顽梗揎浮世,遮莫峥嵘倚半天。
有树只知引鸟雀,无云不易驻神仙。假饶突兀高千丈,争及平平数亩田。
两座山都是石灰岩,长期的风剥雨蚀,使两岸岩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形成十分秀丽的片段景观。面江迎风之绝壁陡岩,虽然寸草难生,而各现异彩,这些色调和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辉映,形成了"赤甲晴晖"、"白盐曙色"和"夔门秋月"等胜景。
【宋】晁公溯《送李绍祖通判宁江》
此去夔州气倍增,白盐赤甲两崚嶒。喜看司隶李校尉,往事高人王右丞。若使主公登紫殿,亦归郎省卧青绫。老夫只拟安田亩,他日烝民颂中兴。
【宋】王从道《夔州歌简晁子西》
白帝夔州万古城,全蜀东门下祖控。瞿唐滟澦势崭绝,赤甲白盐光澒洞。峡雨关云朝莫征,烟叶水花洲渚共。少陵冥寞减光辉,山川草木今谁讽。【宋】 阎苍舒《登制胜楼次韵(节选)》
百牢关下几夔州,坐镇休馀只倚楼。赤甲白盐齐意气,纶巾羽扇独风流。夜间警柝抛金锁,春乐熙台醉玉舟。化国舒长公事少,眼中万象固神搜。
【宋】冯时行《遗夔门故书(节选)》
蜀江迸出岷山来,翻涛鼓流成风雷。掀天斡地五千里,争赴东海相喧豗。白盐赤甲当道路,呀然拒之欲使回。大山大水相较力,究转稍肯开东隈。【宋】邓深 《柔远楼》
柔远楼高豁寸眸,白盐赤甲锁关头。四川形胜当前险,三峡波涛据上游。鸟道极天云日近,靴城匝地市烟浮。时平久矣无戎马,回首当年老杜忧。【宋】范成大也写《夔州竹枝歌》:
赤甲白盐碧丛丛,半山人家草木风。 榴花满山红似火,荔子天凉未肯红。
一进峡口,只见在瞿塘峡入口不远处的山岩上,刻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之所以叫夔门,是因为西周武王时奉节一带为夔子国领地。峡里深水急的江流,绵延不断的山峦,构成了一幅极为壮丽的画卷。
【宋】汪元量《 夔门》:
赤甲山连白帝山,三巴三峡百牢关。 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
【明】唐寅《夔门》:
岸然张竦掖晴空,袒裸犹存太古风;我正昂头向天外,君先振臂入云中。
山肩高耸如人瘦,苔发全无讶尔童;火色漫夸腾上速,日光宠借十分红。
为怜海内文章客,赤甲三年再卜居。遁迹林泉同鹿豕,甘心天地老樵渔。
岩前丹嶂将何似,雨后晴霞总不如。最是霜林初醉后,满天枫叶落来疏。
【清】何明礼《夔门》
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横流。 峰与天关接,舟中地窟行。
相传大禹治水来到这里,三面密闭,洪水前去无路,倒退不能。驱赶神牛去撞瞿塘的山头,神牛的角撞弯了,而山岩上一点裂缝也没有留下;挥起鬼斧去劈瞿塘的顽石,斧把折断了,虎口震裂了,而顽石还是一丝一毫也没动。大禹走遍整个巫山山脉,把石匠、樵夫、猎人、渔翁们的智慧集中起来,决定用火攻的办法去撬开瞿塘的"门缝"。于是,大禹点燃起松明,众人拾柴相助。火苗猛扑岩壁,烈焰冲上了九霄。顽石爆炸了,巨峰崩裂了……就这样,赤甲、白盐二山闪开了道,变成了今天的夔门。
长江三峡中,瞿塘峡最短、最狭、最雄伟。瞿塘峡悬崖绝壁,水天一线;两岸高山遮天蔽日,川江破门而入。峡谷逼仄,宽处约150米,窄处不足百米。长江到此,“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苍苍莽莽两岸悬崖之间,峡的宽度仅仅只能容一只小船通过——这就是瞿塘峡!因为确实是双峰并峙,旗鼓相当。
【唐】杜甫《长江》: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唐】杜甫《瞿塘两崖》: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唐】白居易《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唐】白居易《初入峡有感》: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
【宋】张嵲《望瞿塘峡》:
万古瞿塘峡,犹存禹凿痕。岷峨驱众水,滟澦没孤根。
云黑树含雨,祠荒雅噪昏。悲凉瀼西地,三叹相营魂。
神游号进入瞿塘峡,首先看到的便是清代张伯翔所书“瞿唐”二字,字径170厘米,笔锋遒劲,于园熟中见秀润。刘心源所书“夔门”二字,既有汉隶特色,兼含魏碑笔意,属摩岩珍品。
瞿塘峡南岸白盐山下,从孟良梯向上游约180米长的绝壁上,有南宋至近代摩崖题刻13幅作品。这些题刻,字字精品——巨字细镌,小字精工,楷、篆、行、隶,四体俱佳。题刻内容,见证了中华800年历史,价值不菲。
白盐山绝壁表面碳酸盐溶质呈现灰白色,好似粉刷过的陡壁。南岸白盐山陡岩上的题刻石壁,因石壁略呈斑白色和宋代摩崖时刷过灰粉而得名。 而在粉壁墙上,则有著名的瞿塘摩崖题刻。在这些众多的摩崖题刻里,比较有名的、也可以说形体比较大。
粉壁墙石刻,曾记录了中国将士抗日的决心与斗志。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八个大字,每个字高2米,宽1.6米。
此外,还有李端浩“巍哉夔峡”;奉节诗人毛子献的《夔门铭》;南宋书法家赵公硕所书,歌颂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美德的《皇宋中兴圣德颂》。题壁高4米,宽6.78米,凡980余字,仰视之,令人惊叹。
粉壁墙题刻满壁,广数百步,高数十米,自宋代起多有记录。书法兼有篆、隶、楷、行,刻艺亦精。
粉壁墙东边的绝壁上,自下而上呈“之”字形排列的正方形石孔,这些方形石孔有大有小,大方孔边长约0.26米,深约0.34米;小方孔边长0.18米,深0.27米,一直到山腰,称为孟良梯。
据明代《夔州府志》载:“孟良梯,与粉壁堂相连,俗传孟良欲夜过关,故设此梯。”清光绪《奉节县志》卷三十四:“孟良梯,瞿塘峡上,与粉壁相连,俗传孟良欲夜过关,凿石架木为梯。今形迹犹存。”
传说,宋时杨家将中杨令公(继业)为国牺牲后,其部将孟良为盗杨令公尸骨,悄悄驾舟入瞿塘,在绝壁上凿石穿孔,插木为梯,攀援而上。一和尚欲坏其事,趁孟良刚修到山腰,和尚假装鸡叫,欺骗孟良。孟良误以为天将破晓,怕人发觉,只得半途折回,结果功败垂成,壁上只留下的方孔,人们就叫孟良梯。
在山下起点处,有“宋开庆路元帅”字样依稀可辨,上边有一个平坦的台子,叫望乡台。
传说是宋朝的孟良思念老令公杨继业,欲将葬于望乡台的老令公尸骨盗运回乡,半夜驾小舟入峡,凿孔攀援而上的遗迹。
实际上,这些石孔是古人架木为梯的栈道或是药农攀援采药的遗迹。孟良梯的宏伟险奇,不能不叫人叹服古人征服大自然的气魄和智慧。
在孟良梯的最高处,有盔甲洞,雄踞天外,俯视大江。据说大破天门阵的杨门女将穆桂英,曾经把一套金盔银甲藏在此洞中。因此而得名。
从孟良梯向下游走一点,可看到另一景观:绝壁石缝中呈现白色的石灰石,人称“倒吊和尚”。
传说那个骗孟良学鸡叫的和尚没有走远,便被孟良抓住,倒吊在绝壁上。只见此和尚头朝下足向上,腹上的肚脐清晰可见!
孟良梯对岸,在古栈道下方有一天然石洞---渔王洞,洞口直径约26米。洞旁直立有3块大石,好似三个人临江而坐,注视着奔腾的大江。传说,古代夔峡中生活着一位渔人,以打鱼为生。渔人有一身出神入化的水上功夫,纵横在千里峡江,出没于波峰浪谷。他只要有一支竹筒,便可在水下生活三天三夜。只要望一眼水里的漩涡,他就可以知道水下有多少礁石。峡江两岸的人,都称他为“渔王”。渔王和他的妻儿就住在洞里,没事时就坐在洞口观察水上行船,一有险情,便为船家指明航向,化险为夷。天长日久,他们一家人化成三块石头,依然在洞口帮助过往船只。
从孟良梯下行数十步,便是块巨大的钟乳石柱,长约20多米,圆径6米左右。柱上藤萝绿苔遍布,形状象一只凤凰,凤头引颈向上,而上面的一口清泉,相识顺着凤颈缓缓流下,所以这个间歇泉也被称作凤凰饮泉。泉旁有一个台,也被称为凤凰台。台上有一天然溶洞,洞内石壁上长年有潺潺泉水。
凤凰泉向江的岩壁上有一匾,上有隶书“凤凰泉”三字。泉水甘洌可口。
瞿塘峡,有着中国古代最辉煌工程之一——古栈道。三峡沿江栈道中,瞿塘峡栈道最壮观。瞿塘峡栈道从白帝城开始,东至大溪,全长约10公里。瞿塘峡栈道,大部分是人工开凿在人烟稀少、峡谷幽深的赤甲山峭壁上,或半凿,或垫铺,或垒石,或搭桥,或凿槽……工程之巨,耗时之长,世所罕见。古人用勇敢与智慧,凿造绝壁上栈道长龙,令人叹为观止!
瞿塘古栈道位于瞿塘峡口至巫山白果背一带,栈道全长1250米,最宽处3来,最窄处1.5米,高2.5米。光绪十五年,知府汪鉴筹款开凿风箱峡至西边峡口一段,栈道是在坚硬的绝壁上硬凿出来,至今犹见岩壁上那斑斑钎痕。栈道上的崖壁上有“开辟奇功”和“天梯津竦”两处清代石刻题记。该栈道的建成,连接了奉节至巫山的陆上交通,成为贯通三峡的要津。
光绪年夔州知府汪鉴。光绪十四年(1888年)汪鉴为修夔、巫纤道,方便船工拉纤与民间行旅,带头自捐纹银1万两。四川总督刘秉璋支持汪鉴,拨银2.8万两,另由重庆、万县、奉节、巫山商家民间捐资2.2万两,启动了整治夔、巫纤道的工程。
工程由知府汪鉴总负责,1888年4月开工,历时两年完工。 据记载:“夔峡峭壁对峙,古无人径。时川江轮舶未通,木船之溯流而上者,至此皆坐以待风。风顺始可张帆上驶,否则舟至水滨,束手无法……公莅夔后,即以所得,于夔峡壁间凿开一路。广二丈余,凡百余里,所费巨万。自此溯流者,乃有施纤之地,不专侯风矣。”其中最著名的是石板岬栈道
石板岬栈道下游不远,有一摩崖石刻“开辟奇功”。这一石刻为清末开县知府柳文洙所题。瞿塘峡栈道修建结束,四川总督刘秉璋上奏折为汪鉴等人请功,皇上降旨表彰汪鉴等人。开县知府题字赞扬汪鉴修筑栈道,夔州知府请匠人石刻于此。此石刻在栈道边崖壁上,高3.7米、长11米,底边高于路面约5米,“开辟奇功”四个楷书大字,其直径约1.5米。大字前有“大清光绪十五年夔郡太守汪公创开峡路因敬题”两行小字,后有“知开县事济南柳文洙”题款。
“开辟奇功”石刻下游数百米是七道门。七道门在赤甲山下,又名赤甲洞。七道门本是赤甲山绝壁上的天然溶洞,由于洞深曲折,洞中有七道险隘,因而得名。最外面的第一道门,高、宽约3-4米,犹如面向长江张开的虎口,大有吞云吐雾之势。
七道门洞内十分宽敞,宽处大如广场,窄处仅一人能通过。每进一道门,便有另外一番景象。怪石嵯峨,各种石乳、石笋千姿百态。七道门的崖壁,有清澈的间歇泉涌出,滴滴水落,伴随着空荡的“叮咚”声音。
向洞内走约数米,即第二道门。二道门口小,进入后光线暗淡。探身顺着巉岩向天窗望去,只见洞顶孔洞有一线阳光射入,人称“一线天”。再向内进,大同小异,共七道门。
七道门在抗战时,洞中设置了数门大炮,炮口直瞄江心。百丈绝壁,一江怒水,奔腾咆哮,江心过往船只在绝壁洞口前显得近在咫尺,仿佛就在炮口下,真乃雄关险要。
七道门洞口外有一处小平台,是“两观亭”遗址。两观亭原是六角凉亭,三重石阶,始建年代不详,年久毁废,至今仅留遗址。为什么此亭取名“两观”?皆因站在此亭,向上游可以看到瞿塘峡上端的夔门,向下游可以看到瞿塘峡下端的大溪口,上、下两观,瞿塘峡尽收眼底。
七道门洞口东侧是圣姥泉,这是传说中天宫圣姥在此布施的圣水。圣姥泉本是间歇泉,自瞿塘峡形成后即存在。古代,人们尚无科学常识时,以为此水乃上天所赐。最早文字描述此圣姥泉是南宋文学家及诗人陆游。他在《入蜀记》中记载此圣姥泉。文曰:“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
徒步过往瞿塘峡的行人,经过此泉常来解渴,只须对洞口大呼:“圣姥,圣姥,我渴了!”洞口顷刻会涌出清澈的山泉。一呼泉出,再呼再出……太神奇!此泉神奇,且富含矿物质,甘洌可口,入茗尤佳。
七道门至风箱峡之间,有一“天梯津”摩崖石刻,后有小字四行:“大清光绪子己丑集赀创开夔、巫两峡桥道,均逾年乃成,余万六千金,尽以涪文教。其倡议则泾县查宗仁,督工则合肥蒯德相也。旌德汪鉴书并识。”余下有刻印两方。这方石刻,是瞿塘峡施工完毕的记载。此石刻高3.3米,长约11米,位于向外凸出的悬崖峭壁上。乘船通过此绝壁的游人若关注,肉眼可见。
在赤甲山一处黄褐色悬崖上,有“风箱峡”三个大字。在近100米高处的崖隙间,有几个竖立的洞穴,约宽半公尺,从前里面置有长方形的东西,从远处看去,状如风箱,故名风箱峡。明正德《夔州府志》中记载:“在瞿塘峡,半岩远望若露一匣,高悬不能至。”那些风箱是战国时代遗留的悬棺,共发现九副,棺中有青铜剑和人骨,现在悬棺已坠毁,洞穴仍存。
相传清末时期,有人攀援成功,从洞内取下了一具岩藏物。此物“扣之中空,作木声”。当获得者拿到奉节县城去卖,被县衙役发现而拘捕。县府确认此物乃盗来的古物,判其获得者将此物归还原处。
实际上所谓风箱”,实则乃是一溶洞,洞口有一岩棺,呈褐色,棺下有两三层人工堆砌的大石,石块大者如同棺之断面。棺木有一部分伸出石块,这正是从崖下观看到的部分。此棺被盗过,棺盖掀开后斜向一侧。经专家确认,此棺为战国或秦汉时岩棺,内有巴式铜剑、铜斧、木剑鞘、草鞋、汉初四铢半两钱等一批珍贵文物。这些悬棺及陪葬品,现在由奉节博物馆收藏展出。
赤甲山顶有一洞,明朝夔州知府虞有爵曾弃官隐居于此,故后人便将此洞名为“虞公洞”。
据传,虞公隐居后曾修道成仙跨鹤登天而去。又说,虞公弃官是看破官场腐败去做了和尚不知所终。还云,虞公终老赤甲山顶临逝在洞壁镌刻“岩居川观”四字。意思是: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虞公洞内有他当年用过的石桌、石凳等物。
白盐山山巅上有座兀立的巨石,形若一头巨大的犀牛侧头西望,好像在注视着月亮,此景称为“犀牛望月”。
犀牛望月下游,有瞿塘峡内最大险滩——黑石滩。黑石滩,又名黑峡嘴,两岸皆为高大山峰。南为白盐山主峰,北为赤甲山主峰,高度都在海拔1400米以上。此处南北两岸各向江心伸出两道黑石梁。上游一道黑石梁短小,刚伸出江岸便中断,人称小黑石滩。
小黑石滩下游约300米处,另一道黑石梁向江心伸出很远,其势仿佛要阻断江水,仅几十米就可以对接了。这道黑石梁形成的巨大险滩,人称大黑石滩。
瞿塘峡中有一座最大的平石板桥,位于白果背桥沟,名为白果背桥,。此桥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夔州知府汪鉴负责筹建银两并修筑。后来桥面毁坏,1973年9月进行过维修。两桥台相距3.25米,桥台宽3.5米。桥高自桥面算,至桥底沟中最低点约5米。在左右桥台上部,距离桥面1.5米处开始砌石出挑,共三层,两侧各出挑0.7米。主桥面用巨石条铺设,共5长1短(共6块)长石条并列排成。这样巨大石条,十分罕见。大坝蓄水前,此桥尚存。
大黑石滩南岸一小山坡上,有显圣庙,当地人称王爷庙或江神庙。庙内供奉一尊戴冠龙王,民间称为大王或王爷。据《水经注?江水》记,其庙在魏晋时已经存在,是峡江中最古老的神庙之一。显圣庙原有一住持和尚,并有庙产和田地。由于黑石滩经常翻船,往来船家建此庙以求龙王保佑。据大溪老船工说,旧时打造新船,船主必至此处求神,将一小船模型敬献于神前,上书船主姓名,以求神灵保佑行船平安。庙中小船模型甚多,一般长约二尺。1949年后,此庙被拆毁,仅留遗址。
【唐】杜甫《万里瞿塘月》: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唐】白居易《瞿塘行》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岩间,阔狭容一苇。
瞿唐呀直泻,滟滪屹中峙。未夜里岩昏,无风白浪起。
大石如利剑,小石如牙齿。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
【宋】安如山《下瞿塘》:
去去如奔马,来来无尽船。人心似江水,日夜向吴天。
【宋】陆游《瞿塘行》 :
四月欲尽五月来,峡中水涨何雄哉!浪花高飞暑路雪,滩石怒转晴天雷。
千艘万舸不敢过,篙工舵师心胆破。人人阴拱待势衰,谁敢轻行犯奇祸。
【宋】范成大《《瞿塘行》:
川灵知我归有程,一夜涨痕千丈生。中流击楫汹作气,夹岸簸旗呀失声。
不知灩澦在船底,但觉瞿唐如镜平。凿峡疏川狠石破,号山索饮飞泉惊。
白盐赤甲转头失,黑石黄嵌拼命轻。草齐增肥无泊处,竹枝凝咽空余情。
人间险路此奇绝,客裹惊心吾饱更。剑阁翻成蜀道易,请歌范子瞿唐行。
【宋】项安世《瞿塘峡》
家住东溟狎巨涛,今年三峡试容舠。瞿塘关下惊危甚,一席巴天浪许高。
【宋】阳枋《瞿塘峡》
壁绝书昏明,猿高仿佛音。不关天宇窄,自是峡流深。
既晓迟朝日,未西还夕阳。扁中舟涉险,凭取有孚心。
【宋】陈谦《瞿塘峡》
庸蜀诸羌水,荆吴万里浑。不将崖约束,焉句壑崩奔。
线引温汤浦,觞浮雪水源。槎程疑欲尽,西望气魂魂。
【宋】李石《瞿塘峡》
我行江南上峡来,系舟夜泊云雨台。行到西川一万里,杜鹃声急桃花开。
花开归去客在船,人道云安有杜鹃。峡山无路续百丈,胡猕上树拊联天。
【明】 姚夔《下峡》:
瞿唐天下险,巫峡势相连夹岸千寻壁,中流一罅天
山空无兽迹,江逼少人烟水从天上下,船向地中行
【明】沈庆《瞿唐上峡》:
三峡瞿唐据上游,险由天设古今留。云烟翳树猿猱下,风浪翻江贾客愁。
山势西来开蜀道,水声东去会湘流。天桥铁柱连环锁,驻节看碑忘远游。
【明】 钟惺《瞿塘峡》:
至此始称峡,岸束江龃龉。江势有往还,前山几茹吐。
两崖何所争,终古常相拒。水石日夜戛,无所触而怒。
滟滪根孤危,悍流不能去。立石如堵墙,中劈才一缕。
岸回不见江,舟行无乃迕。舟过其隙中,乃知此其户。
还顾始自失,怃然警徒旅。
【明】孙蕡《下瞿塘》:
我从前月来西州,锦官城下十日留。回船正值九九节,巫山巫峡风飕飕。
人言滟滪大于马,瞿塘此时不可下。公家王事有程期,敢惮微躯作人鲊。
人鲊瓮头翻白波,怒流触石为漩涡。柁公敲板助船客,破浪一撇如飞梭。
滩声橹声历乱聒,紧摇手滑橹易脱。沿洄划转如旋风,半侧船头水花没。
船头半没船尾高,水花作雨飞鬓毛。争牵百丈上崖谷,舟子快捷如猿猱。
拢船把酒聊自劳,因笑轻生博奇好。吟诗未解追谪仙,天遣经行蜀中道。
巴东东下想安流,便指归州向峡州。船到岳阳应渐稳,洞庭霜降水如油。
【明】施敬《次瞿塘峡》
凿铁开青壁,翻云泻素波。古今流不尽,造化意如何。
晚策天边倚,春帆地底过。禹功不可问,日暮独长歌。
【清】张问陶《瞿塘峡》
峡雨濛濛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清】张问陶《瞿塘峡》:
峡雨濛濛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清】张衍懿《瞿唐峡》:
历数西南险,瞿唐自古闻。水从天上落,路向石中分。
如马惊秋涨,哀猿叫夕曛。乘流千里疾,回首万重云。
【清】张问陶《瞿唐峡》:
瞿唐蟠大壁,巫峡削千峰。处处奇相敌,山山妙不重。
诗随林壑变,天辟画图浓。何日真游遍,穿云策短筇。
【清】孙元恒《瞿唐峡》:
峡雨蒙蒙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唐两岸山。
白帝荒城带雨昏,瞿唐高浪挟雷奔。双崖积铁封三峡,众水排山争一门。
鱼腹浦悬鱼鸟阵,虎须滩变虎狼村。卧龙跃马空回首,壮士当关几并吞。
每当文人墨客来到瞿唐峡,诗如潮涌,其诗作不胜枚举。
出瞿塘东口,是巫山县大溪镇,从此便进入大宁河宽谷了。
瞿塘峡夔门怎么读推荐文章3:品读瞿塘峡:夔门天下雄,风烟白帝城,峡江古栈道
夔门天下雄
夔门天险
好险峻的瞿塘峡哟,好奇妙的瞿塘峡!
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短短八公里,却让船夫把纤绳拉扯了许多世纪,竟使山民辛酸血泪延续了几千年……
咆哮长江,是急匆匆扑向大海怀抱的。哪晓得一入此境,山峰陡峭如壁,一道巨门挡住去路?
巍巍夔门
泡漩翻滚,是情切切寻觅东归之出路呵!怎知道,到此地,天变高了,江变窄了,路竟没了呢?
于是,便拼命地挤压,疯狂地吼叫……硬是在巍巍夔门的缝缝里,用历史的利斧,劈开了一条狭长的路。从此,长江便憎恨这里的山川峡谷了,尤其是夏天,它的脾气便显得格外暴躁……
古栈道
不信,就问问惊恐万状的古栈道吧。
还不信,你就去请教请教文物珍藏颇丰的白帝城……
风烟白帝城
白帝山
三面环水,一方傍岸,在夔门和险峰的映衬下,白帝城便显得格外秀丽了。
幢幢飞檐楼阁,件件文物古迹,撞入你的眼帘,不误入历史才怪哩:
自号白帝的公孙述,把一生坎坷写在城墙上了;
兵败托孤的刘皇叔,把生离死别的滋味倾入了长江;
穷愁潦倒的诗圣杜甫,则把千古绝唱锁在草堂;
只有诗仙李白豁达豪放,一曲“朝发白帝城”,便飘然若仙,千里江陵一日还……
白帝庙
哦,白帝城,你历经苍桑,被今人修茸一新,精神和感叹依旧么? 凤凰碑和竹叶碑上的历史,演绎着几多传奇?
书。眼前的白帝城,是一本很厚很厚的书……
白帝城至宝:竹叶碑、凤凰碑
峡江古栈道
一方孔,一页无字天书?
一排洞,一行可辩足迹?
谜。几多世纪几多年呵……至今找不到谜底。
三峡栈道,大部分在绝壁上开凿,延绵两岸长达数十公里,何等艰难?何等气魄?!
解析历史是愚蠢的。绝壁上打孔,当然是想在无路的地方寻路,至于“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目的何在,何必追究呢?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故事?还是历史?
是与非是,难以弄清楚,即使弄清楚了,又如何呢?
眼见古栈道,你有一种感受,一种寻常难以爆发的情绪,就够了.
历史很长,古栈道很古亦很长,而人生却是很短很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