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推荐文章1:人间有爱 草木有情——读汪曾祺《人间草木》有感

  人间有爱 草木有情


  ——读汪曾祺《人间草木》有感


  ?陆慧芹


   第一次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是孩子读初一时,这本书是初中生必读书目,应老师要求就买了。孩子还没读我抢先看了,初读就觉得挺有意思,是一个活得比较通透之人,对凡事看得开,活得平和,虽然整天劳动改造,上山挖树坑、挑大粪,做的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可读他的文章却丝毫没有凄凄惨惨的情绪,没有抱怨与憎恨;有的只是闲云野鹤、行云流水的雅致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小惊喜。对于生活中的美,哪怕一星半点,哪怕只存在于犄角旮旯,他也能用自己的慧眼努力把它挖掘出来,让读者眼前一亮。这从他的诗中可见一斑:“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暖。”


   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的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美,就不至于去破坏世间美好的事物”。因此,他想通过自己的文章呈现自然界美好的东西,让人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懂得珍惜。


   他写花草鱼虫,为的是让孩子知道、了解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因为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时间最好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去观察它们会探秘到另外一个世界,不要整天沉迷在电子游戏里。他对昆虫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虽然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瓢虫款款地落下来,摺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严丝合缝。”他的笔墨简单,通俗易懂,让你仿佛正置身花丛中,看见那个叫“瓢虫”的小姑娘精彩表演后谢幕的模样。他告诉孩子们,瓢虫也不全是益虫,也有害虫,比如十四星,二十四星。想想真是惭愧,至今为此,我只记得并刻进脑海的是从小老师告诉我的:瓢虫是益虫!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再去留意才发现,瓢虫竟然真不全是七星呢!


   我不识紫薇,一直觉得夏天路边旁枝斜出的粉紫色花球美得很,甚是喜欢,后来通过读他描写的紫薇竟然不知不觉配对上了!“紫薇的树干的外皮易脱落,露出里面的嫩肤,脱落后留下一片一片的青色和白色的云斑。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缺刻,分不清是几瓣,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当我在路边再次相遇紫薇,就认定是它了!原来紫薇树还被叫做“怕痒痒树”,如果你用指甲掻搔树干上的嫩肤,紫薇还会枝叶俱动,让你仿佛看到一个娇羞的姑娘笑得花枝乱颤。


  “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年又一年……”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却没有人知道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恐怕连唱歌的歌星也未必了解,再听这首信天游时,我有一股想去东北看山丹丹花的冲动,


   他用通俗易懂的手法描写巴根草,让人仿佛听到指绕草根拔断的声音。对于乡下长大的我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了,学校的操场,田头沟壑旁,随处可见铺地的巴根草,坐在草地上,最喜欢的就是用手绕住它的草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扯,听草根齐刷刷断裂的声响,真是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至于为什么要时不时的去扯它,也许是农民的本性,痛恨它一棵就能蔓延一整片的生命力吧。


   读他的书,就像是听邻居爷爷讲故事,温和又亲切。


  简介:陆慧芹,女,江苏淮阴人,做了27年的幼师,喜欢与孩子在一起,喜欢读书、摄影,热爱生活!喜欢用自己的观点写随笔,偶尔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发小文。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推荐文章2:人间有草木,澄澈见本心—读汪曾祺《人间草木》有感

  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曾经知已再无悔,已共春风何必哀。虔诚地呼唤风,那一刻,人与天有种神秘又真诚的交流。光才是现实世界,而树木不过是用来反映和折射光线的间隔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大概是对汪曾祺先生最为准确的评价了。“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多么温柔的一句话。


  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这便是《人间草木》的真谛了。这本书是他对人间烟火的寄托。


  但今天我想说的,无关烟火,无关风物,仅仅是汪曾祺先生。


  故乡的河流始终在他心间流淌,先生的文也总是有着河流的影子,如此温润自然,如此淳朴自在。


  先生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却能随遇而安,他的文字有他人难以企及的慢与闲,他身上有着文人雅士失落已久的诗意的生活情趣,对生活充满期许,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淡功利,少俗虑。他让我们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如此诗意、如此通透地活着。


  “草木之心”,是他诗人的气质,是画中的生活,是真情挚意。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含蓄,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高洁,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缱绻,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雅,是汪曾祺先生的草木人生。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汪曾祺先生的话为结尾:“你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新闻线索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推荐文章3:读书笔记|《人间草木》——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民以食为天,所以关于饮食的作品总会让人垂涎,领略美食之妙,激发对生活之爱。


  汪曾祺,是一个特别懂生活的文人,他能吃、敢吃、会吃,走过很多地方,尝过很多口味,是一个地道的吃货。


  在《我在岛屿读书》里面,推荐的书单中,我特别喜欢《人间草木》,里面很多篇散文,在他的另一本《人间种种清香,好想尝尝》里面出现过。


  比如《果蔬秋浓》这一篇。


  他写道“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原来永远不忘的原因是“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


  略微有点羡慕,初恋的果香确实是值得人永远不忘。还是在这一篇里,他写小水萝卜,写鲜嫩的大葱,写小葱拌豆腐,普普通通的凉拌菜,是在动荡的时节里,对人生的慰藉吧。


  在何种境遇中,依然能找寻一丝生活的真味,苦过之后体味回甘。


  此外,他还写豆腐很多种吃法,作为最常见的食材,豆腐的千百种做法,变化出千百种风味。


  北方豆腐、臭豆腐、干豆腐、霉豆腐,有我吃过的,也有我第一次听过的。


  豆腐之后是干丝,干丝也是一种豆腐制品,只不过加工之后有了更丰富的味道。人间的美味有千万种,比如有人喜欢得不得了的豆汁、鳜鱼。


  汪曾祺还写昆明的饮食,酸辣口味的吃食,丰富的果品,蘸得起所有辣椒的水果……


  生活是什么,无非就是一日三餐。


  美味在人间,在耕种的田野,也在滚烫的心田。


  人们从日出而作,到日落而息,获得了富饶的的物质生活,吃得更好更香了。


  于是,民以食为天成为了至理名言;


  “生活中如果发生了不开心的事,就去吃一顿好的 ,一顿不行就两顿”成为了疗愈一切不开心的妙方。


  每一顿饭,都是心灵的慰藉,也是忘却烦恼的孟婆汤。


  美食可以治愈一切,汤鲜味美人间滚烫,热热闹闹的街上,灯红酒绿的过往,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繁衍出一代又一代人的吃货。


  人间草木啊,人间四时好风光。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推荐文章4:再读《人间草木》品生活百味

  再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上图,资料图片),有不一样的兴味。


  记得初读这本散文集是在高中。书拿到手,迫不及待要看的,是书里的吃食:葡萄、栗子、韭菜花、臭豆腐……都是平常人家的普通饭食,在他的笔下,都有滋味,有妙趣。


  那时,课业繁重,看课外书的时间不多,唯一可以痛快看的时间是在早读课。


  有一日,读到书中写云南菌子中最特别的干巴菌,“这东西像一个被踩破的马蜂窝,颜色如半干牛粪”,但这菌子,嚼起来却“有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糟白鱼鲞香味、苏州风鸡香味、南京鸭胗肝香味”。


  明明已吃过早饭,看到这里却不免口舌生津,待下课,忙不迭地跑到学校小卖部,买了些零食填嘴,嚼进肚里,却解不了心里的馋意,脑海中想着的,是远在异乡的奇珍,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是对广阔世界的憧憬……


  今年春天,受疫情影响,在外吃饭的机会少了,每天自己在家琢磨做菜,想起10多年前这记忆里的风味,于是又把《人间草木》找出来读。


  再看这些文字,似是和老朋友久别重逢,熟悉又陌生,刚没说上几句话,就各自沉默了。山水田园、草木鱼虫、菜蔬饮食,汪老的行文还是一样清新淡雅。但看书时,一会儿手机弹窗,一会儿电话铃响,或是有新闻,或是有消息,总停不下来。稍微读会儿书,似乎就远离了自我舒适区,非得东张西望、抓耳挠腮才好。


  早读课时那种身心投入、万物皆趣的自在好像很远了。


  仔细回想,大学毕业后的这几年,自己关注的东西少了很多,稍微有些空闲的时间,也都给了手机和网络,漫天的信息交织往来、密不透风,唯独对身边生活细节的感觉渐渐钝化,不再敏锐。


  汪老在《葵·薤》中写道:“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对生活的兴趣变淡了呢?端坐在沙发上,拿着《人间草木》这本书,我对自己打了一个问号。


  许是因为工作忙,许是因为事情多,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两年,自己对身外的世界关注得少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少年时代那种爱钻研、爱探索的心情渐息渐弱,对陌生的地方、陌生的问题,似乎已经从想要探索变成了被动接受甚至是直接拒绝,对待生活,只愿守旧,不爱求新。


  但汪曾祺并不是这样。


  《人间草木》中,记录了他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数十个生活片段,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战火的轰炸浇不灭他对美食的品味,繁重的劳动耗不掉他对绘画的志趣,即使是在流落边塞、孤独自生的困难时刻,他仍能在马铃薯的试验田里嗅出难得的花香。


  再读此书,深感惭愧,这惭愧中既有对汪老旷达坦荡的羡慕,又有对少年时代的自己对世间万物都有浓厚兴趣的不舍。


  “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细看《人间草木》,在汪老笔下,食物之趣依然,但不是最重要,文字中包容万物的心境与视野,与世界为友的开放和包容,尤其值得思考。


  对生活、对人生,正如他所说,很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巨云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推荐文章5:《人间草木》读书笔记(卷二 美食美味)

  #读书##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阅读的温度##分享#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卷二 美食美味)


  阅读内容的概括:美食总伴随着相关的人和故事,饥荒年代奶奶没舍得用的黄油,后来的黄油烙饼;故乡的炒米,鸭蛋,咸菜茨菰汤,海产,野味,野菜;各种萝卜;各地的五味调和;各种各样的豆制品;蒙古的手把肉。


  个人理解:每一种食物都有一份或美好或难忘的记忆。这里故乡的美食美味是写的比较多的,满满的对家乡美食的喜爱,对记忆里那份回忆的向往。看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要起身找点零食吃。同时也感受到了三年自然灾害的那个年代人们对食物的那种渴求,奶奶对家人的爱,这里不是只有美味,也有一些不得不吃的无奈。“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应该也是有一丝讽刺的意味吧。另外有机会还是要再去草原走走,笔下的蒙古美食和美景太让人向往了,背着一个羊腿在草原穿行的画面久久让人心向往之。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推荐搜索词:

  

  1.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摘抄

  

  2.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3.人间草木读书笔记10篇

  

本文标题:人间草木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