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故事简介推荐文章1: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


  三国年间,孙权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孙权收下有一员大将叫周瑜,他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千方百计让诸葛亮难堪。有一天他让诸葛亮十天造一万支箭,私下不给他准备造箭所需的材料。谁知诸葛亮不仅答应了,而且还告诉他不用十天,三天就可以了。诸葛亮让鲁肃帮忙找了二十多条穿,在一天大雾的早上,诸葛亮和鲁肃渡江到对岸去。


  对岸是曹操的军队,发现有船过来,因为雾比较大,看不清敌情,只能吩咐军队放箭,迫使船只无法靠近。这正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他的二十多条船上都扎有稻草人,箭都射在了稻草人上。感觉差不多了,诸葛亮吩咐船队返回,十万多支箭就这么完成了。


  以前感觉曹操十分愚蠢,平白无故给对方送了许多箭。现在不这么认为了。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我们是采用上帝视角来看待问题,感觉自己看的很清楚,但当事人面对的是具体的问题,错综复杂,敌我不明,换成其他人可能也会这么做。


  记得之前看过一段话:如果现在王健林开价一个亿,只要你每周读两本书,每天五点起床跑步一小时,然后从七点工作到二十一点,坚持三年,这一亿就归你。你能不能做到?不用说,肯定能。但如果没有人跟你提前敲定这一亿合同,而是告诉你这样坚持有一天能挣大钱,你还能坚持下来吗?不用说,99%的人无法坚持下来。


  其实我们的人生会面对很多选择,就像曹操面对对岸过来的船只一样,我们也不清楚虚实,不知道怎么去做?


  在一次采访孟非的节目中,支持人问他,如果要多年轻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孟非笑着回答,我会对年轻的自己说:别着急,以后你会很火很火的。孟非早年间做过搬运工,印刷工,也都是脏活累活,相信当时也苦恼过,颓废过,迷茫过,最终也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了。


  草船借箭故事简介推荐文章2:诸葛亮草船借箭是真吗?

  

  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号伏龙,亦称“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属山东临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还是个多面手,他不仅政治、军事上的手段让天下群雄畏忌,还在文学、书法方面有着钻研,除此之外,他还是个发明家,作木牛流马、孔明灯及连弩等用于行军打仗(木牛流马、连弩均已失传)。


  吴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极力塑造诸葛亮“智绝”的形象,在他身上附会了很多表现“智”的事件,所谓“草船借箭”便是其中之一。现在,就让我们回溯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来探讨“草船借箭”的由来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感受那个时代的豪杰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发意气。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忠实地记述着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某些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三国演义》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将那段历史以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三国志》里很多的事件在时间、地点,甚至是人物上发生了变化。


  三国时期,吴侯孙权曾真正意义上的“借”到了敌方的箭支,此事发生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在濡须(今属安徽无为县)一带摆开阵势,两虎相争。东吴与曹操相比,毕竟势弱,在屡次挑衅没有得到曹军反应之后,便搞不清曹操的虚实。孙权以吴侯之尊,亲自带人前往战场窥探曹营,被曹操探子发现,但因为孙权尚未上岸,难以擒获,曹操便下令,以乱箭击之。孙权因身在船舱,幸免于难,但箭支奇多,单面受箭竟然倾斜得似要倾覆,孙权急中生智,命人将船转过一面,两面受箭才逃过了船毁人亡的下场。吴侯回到东吴后,命兵士取下箭支,尚可“二次”利用,虽是无意,却得了许多箭支。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但更确切一点来讲,应是“探敌得箭”。


  吴侯孙权“探敌得箭”,与“草船借箭”之事相去甚远。首先,孙权此行是为探察敌情,并非有意前去“讹箭”;其次,船身两面受箭,目的是防止船只倾覆,而非为使另一面也插满箭支满载而归。孙权并非有意在此事上摆曹操一道,这是“智”所不及,意外而已。


  此事见于鱼豢《魏略》记载,“权(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鱼豢,曹魏时郎中,其所著《魏略》,这些事件与鱼豢生活的时代相同,故由他所记述,可信度极高。鱼豢对魏极为忠心,这一点,从魏亡后鱼豢坚决不做晋朝之臣可见一斑——既然如此,鱼豢自然不会在曹操与孙权开战时反而赞扬敌人,但曹操箭击孙权,的确为东吴带来益处,应是史实。裴松之作著《三国志》时,所引用的史料,以《魏略》数量为最。后人赞其“魏氏别史五家,盖可与陈寿《志》参考而互见者,亦一时记载之雋也。而鱼豢典略,特为有笔力。”古来学者一致认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也肯定了《魏略》在史料中的地位。


  有关草船借箭的第二条线索,来自唐肃宗时期的雍丘(今属河南省杞县)城守张巡。唐朝“安史之乱”爆发,令狐潮率叛军数万人猛攻雍丘,此时的雍丘城内,守军仅千余人。雍丘地处偏僻,城内物资储备不足,在多次粉碎叛军的进攻之后,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张巡以夜色为掩护,以绳索将草人坠下城墙,令狐潮方面不知有诈,万箭齐发之下,亏了数十万支箭。此事见于《新唐书·张巡传》记载:“城中矢尽,巡(张巡)缚藁为人千余,被黑衣,夜缒城下,潮(令狐潮)兵争射之,久,乃藁人;还,得箭数十万。”


  这两次借箭,都与《三国演义》之中描述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有着明显的差别,张巡之战干脆发展到了攻坚战上,而孙权的“行径”,也与诸葛武侯的“智商”相去甚远,但仅是如此,我们尚不能断定草船借箭之事一定没有发生,我们还需要证据。


  从记载三国时期的史料来看,我们鲜少能够找到与诸葛亮有关的借箭之事的记载,退一步来讲,就算是宋、元朝之流的历史平话小说中,诸葛亮也不是借箭一戏的主角。宋、元时期,历史故事逐渐进入话本的“题材库”之中,以借箭一事为例,此时的主角儿已经变成了周瑜,没吴侯孙权什么事儿了,而在智慧这一项“技能”之上,也有突出,即“谢丞相箭”这句话的出现。


  

  在宋、元人的眼中,借箭已经变成了有预谋的军事行动,这一段故事,以宋元时期的《三国志平话》中的描述最为传神:“周瑜用帐幕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边。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的数百万支箭。周瑜喜道:‘谢丞相箭。’曹公听了大怒。”《三国志平话》在原有的历史事件上做了较大的改动,首先是主人公的变化,其次是地理位置,自濡须(安徽无为县境内)移到了赤壁(今湖北省赤壁),空间跨度上达到上千里;再次,便是将战役发生的时间进行了挪移,自建安八年改动为建安十三年——虽然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改动,但这仍不是我们熟知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故事中周瑜的船上尚无草垛,更谈何草人?而在宋代初期,甚至没有提到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行动,离所谓“神机妙算”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综上所述,历史上没有真正的草船借箭之事,更与诸葛亮扯不上关系,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创作出这“用奇计孔明借箭”之事呢?这要从作品的基调来看。《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已是众所周知,另外两大阵营的人物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的“打压”,所谓“草船借箭”,不过是这众多深具“拥刘反曹”性质事件其中的一件罢了。最后,草船借箭在现实中也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试想,满船的草,曹军要是射过来火箭呢?


  草船借箭故事简介推荐文章3:故事:草船借箭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公元二百二十年,正是东汉末年,各地很不安定,很多人想当皇帝,在这些人当中掌握兵权最大的有三个人,他们是曹操、孙权和刘备。当时曹操和孙权的兵力比刘备强,占据的地方也比刘备大。刘备为了要争夺天下,就想找一位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他听说在南阳卧龙冈地方,住着一位隐士,名叫诸葛亮,号孔明,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刘备三次亲自来到卧龙冈去请他。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感动了,就出来帮助刘备争夺天下。下面就给你讲个诸葛亮用兵如神的故事。


  有一次孙权的水军都督周瑜请诸葛亮商量打曹操的办法。周瑜这个人很有才干,但心胸狭窄,他知道诸葛亮比他还能干的时候,心里很妒嫉。他就想出一一个坏主意,利用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打败曹操,然后再想法子把诸葛亮杀掉。周瑜对诸葛亮说:“过去曹操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他先切断别人的运粮的道路。现在我们要打败曹操,也必须先切断他的运粮道路。我知道曹操的粮草都放在聚铁山那个地方。先生对这一带的地理情况非常熟悉,我想请先生带着关羽、张飞、赵云,连夜到聚铁山夫切断曹操运粮的道路,希望先生不要推辞。”


  诸葛亮一听就明白了,这是周瑜设计要害我呀。可是如果我说不去,就会被他们笑话,不如先答应下来,然后再想办法。诸葛亮立刻点点头同意了。周瑜看诸葛亮答应了,非常高兴。等诸葛亮走了以后,孙权的另一位大将鲁肃就问周瑜:“都督叫诸葛亮去切断粮道,是什么用意呀?”周瑜笑了笑说:“哈,我要杀掉诸葛亮,又怕被人笑话,我就叫他去断曹操的粮道,好借曹操的手杀死他呀!”


  鲁肃听了周瑜的话就赶紧去见诸葛亮,一看,诸葛亮满不在乎地正在整点军马,准备出发哪。鲁肃就故意向诸葛亮说:“先生这次去能够成功吗?”诸葛亮说,“怎么能不成功呢?我不像你和周瑜只能打水仗,我呢,水战、陆战、马战、车战都能行!”


  鲁肃又回去把这些话告诉了周瑜。周瑜一听生气地说:“什么,他说我不会陆战?去,告诉他,不用他去了,我自己带一万军马去,叫他看看我会不会陆战!"鲁肃又把这些话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笑笑说:“周瑜要我去聚铁山为的是叫曹操杀我,所以我才跟他开了个玩笑,目前正是用人的时候,只要我们俩同一条心,大事就可以成功。如果大家存心害人,互助嫉妒,事情可就不好办了。你想,曹操打仗怎么会把自己的运粮道路告诉别人,自己又不提防呢?周瑜自己要去一定没有好处,希望你好好劝劝他!”


  鲁肃又把诸葛的话告诉了周瑜,周瑜听了摇头跺脚地说:“诸葛亮的见识比我高十倍,现在要不杀掉他,将来必有后患!”鲁肃说:“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我们要从大处着想,等破了曹兵以后再说吧!"


  再说,刘备见诸葛亮过江好几天没回来,很不放心,就带着关羽坐船到江东来了。周瑜听说刘备过江来了,心里很高兴,想乘这个机会把刘备也杀死。诸葛亮听说刘备和周瑜见了面,非常担心,他立刻赶到军帐中去看看动静。果然军帐两边都藏了不少人,手里拿着刀斧武器。再看看刘备,正跟周瑜喝酒哪!心想,这是怎么回事呀!再一看,刘备后面还站着一个人,手里拿着宝剑,这才放心了,原来是关羽站在刘备后面保护他那!这回刘备没有危险了,诸葛亮就出去了。


  周瑜本来定好了,用扔酒杯为记号,叫埋伏在两边的人出来杀刘备。可是,他看有人握着宝剑站在刘备后边,急忙问:“这是谁?”刘备说:“这是我弟弟关羽!”周瑜早就听说过关羽的厉害,他不由得害怕起来,连忙给关羽斟酒,不敢叫埋伏的人出来杀刘备了。过了一会儿,鲁肃进来了。刘备说:“诸葛亮在哪里?请他到这里来一趟。”周瑜说:“不行,等破了曹军再跟你见面吧!”这时候,关羽暗示刘备离开这里。刘备就站起来向周瑜告辞,周瑜也不留他。刘备来到江边一看,诸葛亮在小船上坐着哪!刘备心里很高兴。刘备知道周瑜不怀好心,请诸葛亮一块回去。诸葛亮说:“我好像是在虎口里待着,可是没有什么危险,您还是先回去吧!到十一月二十号那天,可以派赵云乘小船到岸边来接我。”


  刘备走了以后,第二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事。周瑜说:“马上要和曹军交战了,你说水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呢?”诸葛亮说:“大江上面自然是弓箭最好啦!”周瑜说:“先生说的和我想的一样!可是现在我的军队里就缺少弓箭,想麻烦先生造十万支箭,你看怎么样?”


  诸葛亮说:“您委托的事,我当然要照办,但不知您什么时候要?”周瑜说:“十天之内能造好吗?”诸葛亮说:“曹军随时都可能来打我们,要是十天才造好,岂不误了大事?”周瑜说:“那么依先生之见要几天可以办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行了。”“什么,只要三天?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哎呀,我怎么敢跟周都督开玩笑呢,三天如果造不好十万支箭甘心受重罚!我可以给你写下字据!”


  周瑜听了很高兴,心想,三天之内怎么能造出十万支箭呢?诸葛亮说下了大话,三天之内造不好,我可有借口杀死他了。


  鲁肃见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很替诸葛亮着急,去问诸葛亮:“先生真能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吗?”诸葛亮说:“三天之内怎么能造十万支箭呢!”“那你为什么答应呢!”“造不成,请你救救我吧!”鲁肃说:“这是你答应的,我怎么救得了你!”“请你借给我几样东西,就是救了我了!”“你说吧!”“我要二十只船,每个船上要三十个水兵!“行!”“每条船上再放上一千个草靶子!就要这几样东西!”“行,行!”


  “还有一条,不能让周瑜知道,他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实现不了啦!”


  鲁肃果然给诸葛亮准备了他要的东西,这事也没跟周瑜提起。


  第一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也没有干什么,到了第三天夜里,四更已经过了。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去,鲁肃不明白:“先生要我到船上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来拿箭!”鲁肃挺奇怪:“到哪拿箭?”“不用急,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诸葛亮让士兵把二十只船用长长的绳子连在一起,朝着北岸的曹营开去。这天夜里,漫天大雾,江面上雾气更浓,对面都看不清人。到了五更天,船已经靠近曹操的兵营了。诸葛亮命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然后要船上的兵士一面故意打鼓,一面大喊大叫。鲁肃大吃一惊问:“这是干什么?假如曹操的军队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你放心吧,曹操在大雾里是不敢出来的,咱们只管吃酒!等雾散了,就可以回去了。


  再说曹操在营寨里忽然听见鼓声喊声,以为是周瑜派很多人来打他来了,去刻下命令说:“江里雾很大,周瑜的军队一定早有准备,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出动。”不出动吧,他又怕周瑜真的打来,怎么办,他又命令一万个士兵向江里的船上射箭,那箭好像下雨一样,向诸葛亮的船上飞来。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叫士兵把船调过头来,让堆满草靶子的船尾朝西。船头朝东,还让兵士大喊大叫。等到天亮了,大雾也散


  第一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也没有干什么,到了第三天夜里,四更已经过了。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去,鲁肃不明白:“先生要我到船上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来拿箭!”鲁肃挺奇怪:“到哪拿箭?”“不用急,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诸葛亮让士兵把二十只船用长长的绳子连在一起,朝着北岸的曹营开去。这天夜里,漫天大雾,江面上雾气更浓,对面都看不清人。到了五更天,船已经靠近曹操的兵营了。诸葛亮命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然后要船上的兵士一面故意打鼓,一面大喊大叫。鲁肃大吃一惊问:“这是干什么?假如曹操的军队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你放心吧,曹操在大雾里是不敢出来的,咱们只管吃酒!等雾散了,就可以回去了。


  再说曹操在营寨里忽然听见鼓声喊声,以为是周瑜派很多人来打他来了,去刻下命令说:“江里雾很大,周瑜的军队一定早有准备,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出动。”不出动吧,他又怕周瑜真的打来,怎么办,他又命令一万个士兵向江里的船上射箭,那箭好像下雨一样,向诸葛亮的船上飞来。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叫士兵把船调过头来,让堆满草靶子的船尾朝西。船头朝东,还让兵士大喊大叫。等到天亮了,大雾也散了,诸葛亮急忙叫他们把船飞一样地开回去。还让船上的士兵高声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等到曹操知道上当了,再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只战船开回来了,草靶子上的箭,算了算,有十万多支,周瑜正想着三天的时间到了,诸葛亮交不出箭怎么杀他呢!没想到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告诉他。周瑜听了,叹了一口气:“唉,我是不如诸葛亮。”过了一会儿,诸葛亮来见周瑜,周瑜连说:“敬佩,敬佩!”还在军中摆了酒席,请诸葛亮吃酒。在酒席上周瑜对诸葛亮说:“曹操的水军很厉害,不容易攻打,我想了一个计策,不知道行不行,请先生给决定一下。”诸葛亮说:“你先别说,咱们各人写在手上,看咱俩是不是一样!”“好”!周瑜同意,两个人写好了以后,伸出手来一看,两个人写的一样,都是一个“火”字。两个人大笑起来。诸葛亮的智谋更使周瑜吃惊了。


  再说,曹操自从失掉了十万支箭以后,非常生气,决定派人到周瑜他们这边探听消息。正在这时候,有一个叫蒋干的人,他说他可以完成这个任务,曹操很高兴,就让他去了。


  周瑜听说曹操派人到他这里来探听情,心里马上想出一个计策。他叫鲁肃把另一位大将庞统叫来,这天,周瑜站在船头,望着曹操的兵营,突然一阵风,把旗角打在周瑜的脸上,周瑜惊叫一声,晕倒在地上。原来这风是从曹操的兵营里刮来的,若用火攻,风朝自己这边刮,还不烧了自己吗?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都吓坏了。赶紧把周瑜病倒的事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一听说:“周瑜的病我能治。”说着,用笔写了十六个字递给周瑜说:““这就是你的病源。”周瑜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要破曹兵,宜用火攻,方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几个字正说到周瑜的心事上,周瑜看了就高兴了,病也好了。“先生已经知道我的病源,可是怎么办呢?现在事情已经很紧急了,希望先生快点告诉我。”诸葛亮说:“有办法,十一月二十到二十二日这三天里一定会刮东风。”


  到了十一月二十这天,周瑜命令部下准备好二十只船,船上都装满了芦苇、干柴。这些容易烧着的东西,等东风一起,立刻就出兵攻打曹营,他自己坐在军帐中,一直等到傍晚,一点风都没有。周瑜对鲁肃说:“诸葛亮的话不可靠,冬天怎么会有东南风呢?等等看吧!”到了半夜三更天的时候,忽然听见呜呜的风声,周瑜赶紧走出帐外一看,啊,东南风,真的向西北刮着,风越刮越大。


  周瑜很吃惊地说:“哎呀,诸葛亮真是比我高明啊!要是现在不杀了他,将来一定是我们东吴的后患。”他一面命令快趁着刮风,用火攻曹营,一面命令部下快去杀掉诸葛亮。可是诸葛亮谁也找不着了。正在这时候,有个小兵来告说:“刘备的部下赵云已经用船把他接走了。”诸葛亮平平安安地回到刘备那里去了。


  周瑜的火船趁着东南风,冲向曹营的船阵,把曹兵杀得大败。


  草船借箭故事简介推荐文章4:

  草船借箭故事简介推荐文章5:民间故事:草船借箭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崛起,割据一方,彼此征伐不断,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


  在这样的动荡岁月中,曹操势力逐渐壮大,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成为了最为强大的诸侯。


  而南方的孙权据有江东,历经父兄三代经营,根基深厚,麾下人才济济,兵强马壮。


  刘备则心怀大志,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虽屡经挫折,但在诸葛亮等贤才的辅佐下,也在荆州等地站稳了脚跟。


  曹操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亲率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南下,妄图一举荡平孙权和刘备的势力。


  面对曹操的汹汹来势,孙权和刘备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抗衡,于是决定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曹军。


  孙刘联军与曹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对峙,一场决定天下格局的大战即将爆发。


  在联军的营帐中,气氛凝重而压抑。孙权的大都督周瑜,年轻有为,智勇双全,但他心胸略显狭窄,对刘备阵营中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心生嫉妒。


  周瑜认为诸葛亮日后必成东吴大患,便一直盘算着找机会除掉他。


  一日,周瑜召集众将议事,诸葛亮也应邀前来。周瑜故意以军情紧急,箭矢短缺为由,向诸葛亮提出要求:“如今曹军势大,我军与之交战,箭矢必不可少。


  听闻先生足智多谋,不知能否在十日之内监造十万支箭,以解燃眉之急?”周瑜心中暗自得意,他料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即便是准备材料也难以完成,这分明是给诸葛亮出了一道无法完成的难题。


  诸葛亮却神色从容,略一思索,便微笑着回答道:“何须十日,三日便可。”


  此言一出,营帐内众人惊讶,周瑜更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诸葛亮竟然如此大胆狂妄,喜的是他觉得诸葛亮这是自己往陷阱里跳,届时若完不成任务,便有了名正言顺除掉他的理由。


  于是,周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散会后,周瑜的部下鲁肃心中颇为担忧,他找到诸葛亮,焦急地说道:“先生怎可如此轻率答应,三日之内,莫说造十万支箭,就是收集材料都来不及啊!”


  诸葛亮却神秘地一笑,对鲁肃说道:“子敬莫急,我自有办法。只是此事还需你帮忙,万不可让周都督知晓。”鲁肃一向敬佩诸葛亮的为人,虽心中疑惑,但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两边再扎上一千多个草把子。


  鲁肃虽然不明白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做什么,但还是按照他的要求准备妥当。


  前两天,诸葛亮毫无动静,没有任何打造箭矢的迹象。周瑜心中暗自窃喜,以为诸葛亮这次死定了。


  到了第三天夜里,江上突然起了大雾,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五步之外便看不清人影。诸葛亮大喜,立即派人请鲁肃一同登上那二十只准备好的快船。


  船队趁着夜色,向着曹军水寨的方向驶去。诸葛亮命军士们把船只一字排开,擂鼓呐喊,装作要进攻曹军的样子。


  鲁肃惊恐万分,颤抖着说道:“先生,如此大雾,我军贸然靠近,若曹军出击,如何是好?”


  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笑道:“子敬放心,曹操生性多疑,如此大雾,他断不敢轻易出兵。”


  果然,曹军水寨中听到擂鼓呐喊声,顿时一片慌乱。曹操急忙召集众将商议,他站在帅帐中,眉头紧皱,望着那浓重的雾气,心中犹豫不决。


  部将们纷纷请战,要求出兵迎敌,但曹操却担心有诈,沉吟片刻后说道:“雾太大,虚实难辨,不可轻举妄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以退敌军。”


  于是,曹军万箭齐发,箭如雨下,纷纷射向诸葛亮的草船。诸葛亮和鲁肃在船内,一边饮酒,一边谈笑风生。


  随着箭矢不断射中草把子,船只渐渐向一侧倾斜。诸葛亮又命军士们把船掉过头来,让另一侧也受箭,直到草把子上插满了箭,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


  待船队回到营寨,周瑜早已派人等候。军士们将船上的箭一一清点,竟足有十万余支。


  周瑜亲眼看到这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心中对诸葛亮的智谋更是既嫉妒又佩服。他长叹一声道:“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草船借箭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和对天文地理、人心人性的深刻洞察,更在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的紧张局势中,为联军增添了重要的战略物资,稳定了军心。


  它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让后人在感叹诸葛亮才智超群的同时,也领略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智谋与勇气的较量。


  此后,孙刘联军凭借着团结一心和众多像诸葛亮这样的贤才,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草船借箭的故事,也在民间口口相传,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困境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冷静应对。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与民间传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每当人们提起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草船借箭的故事总会被反复讲述,它所蕴含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启迪着后人。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出路,以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而诸葛亮的形象,也因为这个故事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了智慧和谋略的象征,被后世之人敬仰和传颂。


  草船借箭故事简介推荐搜索词:

  

  1.草船借箭故事简介100字左右

  

  2.草船借箭故事简介二十字

  

  3.草船借箭故事简介100字内容概括

  

本文标题:草船借箭故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