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是几点到几点推荐文章1:红楼清明

  《红楼梦》中有关清明节俗着墨不多,其间几处所涉笔墨于曹公也不是简单写来,而是以之为叙事背景,其背后用意是借此写人,或可说是写与人有关的情事。


  插柳与莺儿


  清明节序,正当新叶初萌、嫩柳舒条之时,绿柳也得以成为清明颇具特色的节物。


  自唐以来,寒食清明便有插柳、戴柳节俗,即将柳枝插于门楣、房檐等处,或将细小柳枝、柳叶及柳枝做成的柳圈、柳球等簪于发间或佩在身上,是以清明又称“插柳节”。因杨柳春来吐绿,一插即活,人们便取其萌发生机之意,以求延年益寿、辟邪除灾。《红楼梦》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并未明写清明柳俗,而以寥寥数笔点出清明节候,随即在叙写人物、铺排情节之时,将节俗极巧妙地融入其中。


  孙温、孙允谟绘《红楼梦画册》


  五十九回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正是清明后几日,天气尚“微觉轻寒……园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时节乍暖还寒,烟笼细雨,这也是清明前后那段时间的气候特征。莺儿和蕊官一同到潇湘馆黛玉处取些蔷薇硝,两人途经柳叶渚,但见那树上“柳叶才吐浅碧,丝若垂金”。莺儿原是个巧手儿,她当即采了那早春新发的拂柳来编花篮,“且不去取硝,且伸手挽翠披金,采了许多的嫩条,命蕊官拿着。他却一行走一行编花篮,随路见花便采一二枝,编出一个玲珑过梁的篮子。枝上自有本来翠叶满布,将花放上,却也别致有趣”。


  莺儿的这副巧手艺,一则是她天生伶俐,二则也得自家庭影响。五十六回探春理家时要找人收拾料理园圃之事,曾为“弄香草的没有在行的人”犯难,平儿当即想起“跟宝姑娘的莺儿他妈,就是会弄这个的。上回他还采了些晒干了,编成花篮葫芦给我顽的”,可见她母女二人皆是侍弄花草的能手。莺儿将编好的柳条篮子拿至潇湘馆,黛玉那时正在晨妆,见了那篮子很是喜欢,称“这顽意儿却也别致”,且赞莺儿手巧,“一面瞧了,一面便命紫鹃挂在那里”。回来的路上,连同藕官她们三人沿柳堤一路行来,“莺儿便又采些柳条,越性坐在山石上编起来”。书中并未明言莺儿所编篮子挂在何处,但依常例而言,应是居室门前檐下等处。从此一细小处,也可看出曹公是如何对于清明节俗不着痕迹地化用,节俗在这里是作为背景出现,且依据自然物候、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而自然地安排于行文间。


  莺儿作为宝钗的贴身丫鬟,就前八十回的容量而言,书中于她着墨并不多,即便提到也只是淡扫几笔。而在这一回中,曹公却以烘云托月的笔法突出了莺儿这个人物,尤其是她那双巧手。实则于五十九回之前的数回中,有不少细处都暗暗写过莺儿的“巧”,而要用一字定评的话,曹公用的这个“巧”字也实在适合莺儿不过。


  书中第七回莺儿甫一出场:“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著纂儿,坐在炕边里,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这景象正如甲戌本批注所言是一幅《绣窗仕女图》。至二十六回,红玉因要找描花样子的笔,后来想起原是“前儿晚上莺儿拿了去了”,这两处一正笔一曲笔的描写,足能见出莺儿素习女红,但至此还未着力刻画她的“巧”,曹公还收着笔墨。到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便铺排敷演开来,一力描写莺儿之“巧”,也为后文柳叶渚巧编柳篮的那段情节蓄势。宝玉烦莺儿给他打汗巾络子,莺儿对于颜色敏锐的感觉一如丹青手,宝玉那汗巾子是大红的,莺儿认为大红须得配黑色、石青才能“压的住颜色”,宝玉又问松花色得如何配?莺儿觉得要以松花配桃红,而她最爱的是葱绿柳黄。对于络子的各色花样,她也谙熟于心,一样样说来,诸如“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块、方胜、连环、梅花、柳叶”,及“攒心梅花”。


  这一回,宝玉与莺儿闲话,问她本姓为何,她答曰黄,宝玉笑称“果然是个黄莺儿”。要说这名字,曹公也取得极巧,与五十九回莺儿编柳篮那段相当契合,黄莺穿绿柳,而这也恰是莺儿最喜欢的配色——“葱绿柳黄”。


  祭扫与藕官


  《红楼梦》明确写到清明是在五十八回,文中交代“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因贾府祖茔远在金陵,长途跋涉多有不便,常例是将府中逝者灵柩寄存于家庙铁槛寺,于清明阖家男丁去庙中祭拜。“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前往”。而“宝玉未大愈,故不曾去得”,只得在园内拄杖靸鞋一番闲逛,是以也引出了此回故事。


  其时正值暮春,大观园内所植花果树木甚多,之前探春兴利除弊把园内各处竹林、菜蔬、稻稗、花木等分别交与专人负责打理,到了这个季节,便更是各司各业,皆在忙时。宝玉沿沁芳桥一带堤上缓缓行来,满目恰是清明时节景色,“柳垂金线,桃吐丹霞”,更为应时的是山石之后的那一大株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农历三月临近杏花花期尾声,那时又是清明细雨天气,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记:“花开时,正值清明前后,必有雨也,谓之杏花雨。”此回中自贾琏等人祭拜之事叙及园中景色短短六七百字而无一赘笔,莫不是写清明之事及景。


  待宝玉转过山石,“只见藕官满面泪痕,蹲在那里,手里还拿着火,守着些纸钱灰作悲”,大观园内按规定是不能在园内烧纸钱的,夏婆子发现了藕官,要拉去他告诉王夫人等处置。此一回中,曹公用精简笔墨交代了清明贾府铁槛寺祭祀,而以更多的笔墨来叙写藕官这场特殊的祭扫,也与前文宝黛二人情事有了行文上的对照呼应。


  藕官与菂官同为贾府蓄养的女伶,二人常于戏中分饰生旦,渐渐地把那台上故事也搬演到了台下,“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自菂官病逝后,藕官时常于年节祭奠她,但她对待“情”的态度并不是“孤守一世”。后来换了与蕊官同台,她竟也是一般的温柔体贴,旁人看来这些行为疯呆而可笑,而这点恰与宝玉重情的呆性相合。甲戌本第八回眉批写道:“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正因为宝玉身上这种“情不情”,他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恤,而产生共情。他先是帮藕官解了围,知道藕官这段情事后,“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更是让芳官转告藕官,诚心二字为主,而不用在意烧纸钱那样的形式,“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这段话也可说是宝玉对“情”的一番自道。五十七回中,紫鹃说了玩笑话来试探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宝玉当即犯了痴傻,这也正可与藕官这段情事相映照。


  叶嘉莹曾对宝玉的“情”作过评说:宝玉对其他女子的关心,我们也可以感到他的关心只是多情,而并非滥情。所谓多情者,是对于天下所有美好的人与物自然兴起的一种珍惜赏爱之情,而绝非肉体的自私的情欲。而迅翁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点出宝玉对园中众女儿实是“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又于繁华丰厚中,屡与无常觌面,更以其犀利目光看到了宝玉多情背后领会世事翻覆的悲凉心境。


  原《红楼清明 | 丁莉娅》


  栏目主编:舒明 文字编辑:张滢莹


  ::丁莉娅


  五更是几点到几点推荐文章2:“十二时辰”简史

  五更是几点到几点推荐文章3:“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到底是什么意思?

  

引言

  太阳日的一个周期,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说的一天二十四小时,而在古代,人们还不知道每日的日升月落和地球自转有关,没有太阳日这一说法,人们一般以太阳升起到隔天再次升起为标准,算作一天,将其划分成十二时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所谓的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四更天、五更天,也是指的时辰,分别对应的是戌时、亥时、子时、丑时、寅时,也就是每天的晚上7点到9点、9点到11点、11点到凌晨1点、1点到3点、3点到5点,为什么这个时间段会有“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的说法呢?


  

01

  晚上7点到9点,在现在常常是和亲友增进感情的时候。这个时间,我们刚刚吃完晚饭,或在外面陪朋友散步谈心,或在家里吃着水果和父母长辈观赏电视节目,这个时间段活动的人,大多就是普通人。


  在古代也是如此,一更天也被古人称作“黄昏”,顾名思义这个时候太阳刚刚落下。老百姓可能刚忙完了白天的农活、读书人们也才结束了一天的学习,都刚刚开始自己的业余活动,所谓的一更人,正是说的这些人。


  而二更天也被称为人定,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段普通人都要准备收拾睡觉了。天已经黑透,没有别的事要处理的人们,常常要在这个时候早早睡下,保持充沛的精神,迎接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


  古代照明不好,没有电台灯、发光板等物,如果二更天还有人要处理白天没有忙完的事情,为了照明,就只能点上一盏灯火来继续忙碌了。二更火指的就是这时候晚睡人的灯火,它常常照亮了许多人刻苦学习、努力生活的身影。


  三更天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夜半子时,古代人比较迷信,大都认为夜半时间是阴气最旺盛的时期,鬼神精怪大多会选这个时间处理活动。所以古代人口相传的灵异事件、恐怖故事,常常发生在三更天。


  普通人是不会选择在三更天的时候还出门的,因为害怕沾染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所以在夜半时期遇到的还在活动的“人”,大多都不是活人,也就是所谓的“三更鬼”。


  四更天就是古人说的鸡鸣,但实际上公鸡打鸣的时候可没这么早。相反这个时候是人们和豢养的家禽睡得最沉的时候,一般不会被轻易地叫醒。因此在古代,小偷们大多在这个时间潜入别人家,去偷盗财物,以免发出的声响被别人发现,这就是四更贼的含义。


  五更天就是凌晨三点到五点,也就是古人说的平旦。一般来说,习惯早起的人,在这个时候已经起床了,勤学的读书人已经开始准备研读文章了,习武之人也已经披好了衣服,在院子里开始舞枪弄棍,而古代在朝中办事的人,这个点更是早就收拾好自己,入宫去参加早朝大会了。


  虽然四更天被称为鸡鸣,可是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们都知道,五更才是公鸡正式开始打鸣的时候。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划破天空,这个时候的天开始慢慢地亮了,嘹亮的鸡鸣声开始在田野乡头响起,老百姓们都该起床准备开始新一天的生活了。这个时候的鸡鸣声,振奋人心,催人向上,因而被称为五更鸡。


  总结


  这句俗语,反应得正是古代普通百姓的生活作息,不同于正常人生活作息的人,便非鬼即贼,由此也可看出古代的人们生活的规律有序。而当今社会,不少人违背人类的正常作息,凌晨才睡,正午才起,这样的人,放在古代,又会被称为什么呢?


  五更是几点到几点推荐文章4:揭秘古人计时习惯:晨钟暮鼓 三更半夜的由来

  

  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


  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红楼梦》在大观园里过元宵节那一章中说:“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这就是“更”“鼓”用得最为明显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三更为子时,正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所以贾母这时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贾府的元宵节闹到“四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凌晨三点左右,可见贾府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


  

  子曰: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我们爱历史(his-tory)!大型书库和历史今天插件等您临幸!


  五更是几点到几点推荐文章5:中国人的时间

  不同的时代,往往会有不同的时间观。


  中国古代是以“地支”计时的。十二地支就是对应的十二生肖。圆明园十二铜兽首水法(喷泉),到了相应的时间就会喷水。一天二十四小时被分为十二时辰。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有西洋进口的钟表开始流行,这样一天又被分为二十四个单位。天朝泱泱大国,把自己的计时叫做“大时”,把西洋的计时方法称为“小时”。从现代的观念看,一天分为二十四小时似更加利于“时间管理”。但古人其实是十分珍惜光阴的,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三天而当一日,也有古训一日之计在于寅。寅时就是凌晨三点到五点。这就是皇帝开始办公的时间。难怪雍正有“为君难”印。


  古代晚上是要起更的。打更的更夫也起到了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的作用。一夜分为五更,晚上七点到九点为初更,九点到十一点为二更,十一点到翌日凌晨一点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了。凌晨五点钟更打完,意味着天亮了,开始工作了。大臣们每天上朝,就大约在这个时候。更有住在城外的汉人官员凌晨一点即要动身。清朝的汉人官员若非皇帝恩宠是不得住在城内的。古书画的特展多在岁末开始,我不止一次在上午七点左右到故宫博物院午门入口排队进宫,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古代官员每日上朝的艰难。


  清朝的时候钟表已经在上层社会流行,《红楼梦》里的贾府已经有自鸣钟了。


  曾见赵之谦“一月得四十五日居”篆书条幅,表达惜时之心。不论阳历还是阴历一月最多也只有三十一日,怎么会有四十五日?《汉书·食货志》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续,女工一月得四十五”。颜师古注云:“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冬天日短夜长,妇女认为夜长则浪费时间,故而有夜间做工的事情。


  第一次去上博印章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方“三余堂”印(“随庵”双面印)。“三余”语出《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又可见古人之惜时。白石老人也有“三余”即一张图上画三条鱼,题字“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此白石之三余也”。


  苏东坡曾有“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二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也反映了一种时间观。曾见一道考题:材料是《雅典学院》的油画,请问其中哪些哲学家是唯心主义,哪些是唯物主义。一位老师就说,面对这么精彩的一张画,能不能不要再区分唯心还是唯物了。面对苏东坡的这首诗,我也有这样的想法。恩格斯讲过,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只有在精神第一性和物质第一性上才有意义。他还说过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那朵不结果的花。诗歌绘画这样的艺术,又何必要让她结果呢!


  前几年初次到深圳,见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那个时代的对联。(施之昊)


  五更是几点到几点推荐搜索词:

  

  1.五更是几点到几点之间

  

  2.古代五更是几点到几点

  

  3.三更到五更是几点到几点

  

本文标题:五更是几点到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