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推荐文章1:“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子

  文 |五号病人


  :十点读书(ID:duhaoshu)


  不虚情假意地答应,也不毫无原则地讨好。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生性凉薄”的人最有距离感。


  经历的越多,越明白比起心口不一的假热情,“生性凉薄”的人反而更值得深交。


  他们凡事心中自有衡量,真诚而不假装:


  做事,干净利落,不卑不亢;


  做人,心中有尺,问心无愧。


  真正的“生性凉薄”,从来不是表面上的冷漠疏远,而是成熟后主动选择的更好的生活方式。


  舒服的社交状态,是互不亏欠


  你眼中生性凉薄的人是什么样的?


  是不轻易帮助别人的冷漠,还是干脆拒绝的无情?


  生性凉薄的人有时看似“不近人情”,但其实这样的人更加真实,更懂得划清界限,掌握好与人相处的分寸:


  不虚情假意答应,也不毫无原则讨好。既不会亏待别人,也不会委屈自己。


  微博上有一句成年人社交潜台词,说得就是“生性凉薄”的人的社交观:


  “我不喜欢麻烦别人=不喜欢别人麻烦我。”


  都知道成年人之间最基本礼貌就是不要轻易麻烦别人,不喜欢轻易被麻烦。


  但做到前半句容易,后半句却很难。


  画家齐白石做不到“生性凉薄”前,也曾为此烦恼过:


  成名后,很多人上门求画,碍于情面他一一答应。


  时间久了,却因此累坏了自己,生了一场大病。


  大病后,齐白石一改之前的态度,不再“无偿”作画,反而不讲情面地明码标价“卖画”。


  他在客厅贴上这样的话:


  告之: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辱,请照润格出钱;


  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十元,藤萝加蜜蜂,每只二十元;


  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


  已出门之画,回头加题,不应。


  自此之后,生活清静了不少。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像齐白石这样被麻烦的时刻。


  当我们一次次强撑着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又何尝不是独自摇摇晃晃地过着独木桥。


  换个角度想,真正把你放在心上的人不会让你一直牺牲,让你一直牺牲的人根本不值得你去付出。


  余生很短,别人占用的时间多了,自己的就少了;


  余生很贵,委曲求全做老好人,不如做个“生性凉薄”的人。


  热情有选择,善良有原则,付出有底线。


  最舒服的感情,是深情而不纠缠


  网上有个问题,生性凉薄的人对待感情都是怎么样的?


  看到过这样一个扎心的回答:


  比谁都深情,又比谁都薄情,见好就收,说断就断,在各种关系里全身而退。


  好的感情态度简单概括起来也无非是这6个字:深情而不纠缠。


  看《知否》的时候,特别欣赏赵丽颖扮演的明兰对感情的态度。


  对待初恋小公爷,当她知道对方成亲,两人再无可能的时候。


  便学会当断则断,不见,不纠缠,不给自己任何期待。


  嫁给顾廷烨后,得知小公爷因感情对顾廷烨心怀不满多番刁难,她亦是果断地对小公爷说绝情的话,劝他往前走,珍惜眼前人。


  最后,两人斩断牵挂,和自己的良人共度一生。


  剧如人生,人生如剧。


  现实生活中的感情何尝不是如此复杂:


  有去者,有来者,有纠缠,有回忆,任何一种情绪,都可能给自己的生活掀起一次次涟漪,带来无数次彻夜难眠和一场场争吵。


  很多人为情所困,其实是为自己所困。


  伤害过的,还忘不了;求而不得的,总戒不掉;错过的,心有不甘……


  没有谁真的铁石心肠,但你总要学会对自己狠一点,未来才能少一点牵绊和痛苦。


  生性凉薄,不是从心底里的谁都不爱,而是懂得在爱里,成全彼此:


  让你不舒服的关系,长痛不如短痛去做个了断;


  决定放手的人,就真的切断一切联系再也不要见了;


  所有付错的心,爱错的人,留错的情,当做心底的垃圾一并清空。


  以一颗干净、勇敢的心,再去追寻新的可能。


  最舒服的生活,是在自己的节奏里过一生


  最近被两个人刷屏。


  一个是被央视点名夸赞的李子柒。


  离开格子间,远离车马喧,山水之间,一人一屋,她目之所及皆是最自然的美。


  自己动手制作美食,插秧、种地,春时樱,夏时荷,秋时叶,冬时雪,她的四季都写满了生活之美。


  田园,诗意,人间烟火,不急不燥,静谧安乐……


  她一个人过上了千万人想要过的诗意生活,活成了“田园诗意”的代名词。


  还有一个则是《庆余年》热播中再一次惊艳众人演技炸裂的陈道明。


  他不仅是人人称赞的老戏骨,还是娱乐圈公认的“冷淡”到极致的人。


  “国家一级演员、金鹰奖、飞天奖”,他获奖无数,在别人介绍他时,他直率地说:“别挂那么多,就是演员。”


  抛开名利浮华,生活中的他,也“冷淡”到极致。


  他北京的家中连有线电视都没装,书房里的床堆满了书,自己就睡在一堆书中。


  拒绝不喜欢的剧本,拒绝饭局应酬。


  他演完戏就从娱乐圈抽离出来,画画、写字、下棋,自得其乐。


  一个在世外桃园,一个在复杂的娱乐圈。


  但这两个人给人共同的感觉就是都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气质,不同流俗,不热衷世故,总是在自己的节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时区,找到自己的时区,做自己才不会活成别人。


  “生性凉薄”的人对别人坦诚,对自己更清醒而自知:


  从不随波逐流,按照大众的规则生活;


  从不被社交圈子所累,三观不同不去强融;


  从不活在别人的眼里,也不活在自己的情绪里。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生性凉薄的人,能认识到自己的不同。并且,活成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活成自己,这便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幸运和勇气。


  愿你有生性凉薄的底气,也有热气腾腾过好生活的余力。


  “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子


  网上曾经热传过一条“社交定律”:


  十倍速亲近你的人,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十倍速离开你。


  如果一个人对谁都好,那么对你好时,这种好也不可能是十分的好;


  相反,一个人如果对谁都不冷不热,唯独对你非常好,这种好则是一种珍贵的选择。


  亦如林语堂说的:“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是会带给人安全感的。”


  如果遇到生性凉薄、且愿意对你“热络”的人,请深交一辈子。


  被区别对待,就是最真的选择;


  被偏爱,就是最厚重无言的爱。


  五号病人,十点君的人,一边做梦,一边说故事,最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29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推荐文章2:尊重每个特立独行的人

  李尚龙,灼见专栏,微博:尚龙老师


  这篇文字起始于一部影片imitation games《模仿游戏》。这段历史我曾经有了解过,因为我在军校本科学的就是计算机。曾经听过老师在上课时带过一句: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是一个gay. 我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可惜的是能查到的资料很少,除了那本艾伦图灵传。直到看到了这部电影,才理解了许多。讲的大概是艾伦图灵为破解德国乱码Enigma发明电脑,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数学家、发明家。可惜的是,他只活了41岁。


  影片中,他自嘲赶不上牛顿和爱因斯坦,可他的聪明,从点滴透露出来。可为什么他只活了41岁,答案是自杀。他自杀的原因,只因他是个gay。而英国的那个年代,因为天主教的教义,同性恋是违法的。想要逃离牢狱之灾,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注射大量的荷尔蒙激素,不堪忍受的他,终于选择用自杀来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艾伦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一点一滴都透着他对世界的特殊。从小的不合群,到长大后智力的出类拔萃,一直到性取向的特殊化。他点点滴滴都透露着自己的不合群。所以,他的人生每一阶段,都在被粗鲁的对待。从小时候被人定在木板下,到长大被诬陷苏联间谍。这世界上每个不合群的人,似乎都在得到着偏见和不公平的对待,只是因为他们不一样,只是因为他们太突出。


  可是,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不敢承认你和世界的不一样,而去攻击那些敢于和世界不同的人。俗话说世上没有任意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何况是两个人呢。不一样有怎么样,与众不同而已,不代表谁错了,为什么不去尊重那些与众不同的人。那些敢于不同的人,必定是有可取之处的人;那些不合群的人,必定是自信之人;那些总是独立行走的人,必定有着强大的内心。总是混迹于人群中的人,似乎大多没什么本事,久而久之,丢掉了自己。毕竟,世上没有谁,是和别人相同的。既然都不同,为什么不去尊重那个敢于不一样的人。


  我想起我的朋友,现在电影圈内著名的发行小尼。22岁,已经是圈内的神童。每次一帮朋友喝酒,即使喝的酩酊大醉他依旧清晰的记得每部电影最后的票房数据。谁都不知道,从高中开始,他就是一个鹤立鸡群的人。他从小就神经受压迫,左手残疾,左腿也一瘸一拐,个子不高,不爱讲话,但酷爱数学。因为自己很少和同学交流,同学们经常欺负他,而且经常开一些让人恼火的玩笑。他无奈,但却默默的忍受着。这些人中,只有我的好朋友东是不欺负他的,有时候谁欺负他狠了,他还上去制止一下。


  谁知道,昔日的同班同学,现在已经是年薪百万的电影发行。而每次同学聚会中,他只和东坐在一起,东依旧和他关系很好,而他也很尊重东。我曾经问他,为什么和东关系这么好。


  他笑笑没说话,其实答案谁都看得出来,因为东在尊重一个特立独行的他。


  五月天唱过一首歌《倔强》,歌词这样唱: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


  既然每个人都不同,为何要去嘲笑那些不合群的人;既然你和别人不一样,为何要怕变得不同。


  曾经写过一篇文字《你以为你叫合群,其实你在浪费青春》。在网上遭受过持久的抨击,那段时间,很多人都在抨击我,人就是应该合群,不合群怎么在社会混的好,谁会带你融进自己的心。我从来没说过不要合群,只是要合该合的群而已。比如你是一个英语很好的人,让你在篮球队合群,此时的合群,就相当于慢性自杀。可是,那个英语好的人,在篮球队如果不被尊重仅仅是因为他不会打篮球,那我们将会在他走进英语圈时,失去一个很好的朋友,或者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善待他。


  学校里也是一样,在大学宿舍,那些不合群的人,不要排挤他,给他一些充分的空间。也请你知道,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孤独的思考,是大学四年重要课题。也请记得,每一个特立独行的个体,都是伟大而值得尊敬的灵魂。


  — THE END —


  本文经授权发布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


  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


  聚合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微信:penetratingview 投稿: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推荐文章3:人物|特立独行的海瑞

  海瑞是海南岛的琼山县人,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此人以清廉著称,在当世就有极大的影响。他从走上仕途的那一天起,就表现出特立独行的品格。


  一


  他当的第一个官,是在福建某县的学宫里当一个九品的博士。这个卑微的教职,只能说是有一份俸禄,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职权。有一天,省里的御史大人来到县里,视察学宫。县里的一应官员,在县令、教谕等带领下,齐刷刷跪在堂下行恭迎大礼。唯独这位海瑞挺身不跪,旁人吓得不得了,问原因,海瑞说:“如果我到了御史衙门,当以下官的礼节谒见,但此处是学宫,是师长教士之地,教师在这儿向视察的上司磕头,岂不有辱师门?”这话乍听起来,确有道理,但官场上的尊卑之分,却是另有规矩。因此,学宫的负责人——两位训导认为海瑞狂悖,一起上前,摁住海瑞要他磕头。海瑞虽然瘦弱,此时发了犟,居然力气很大,两位训导摁不下他。这场会见被他搅局,弄得不欢而散。


  这一次事件,可以称作海瑞进入公门的第一次亮相。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有骨气,但也是个“拗相公”,不好打交道,便送给他一个“笔杆博士”的绰号。


  几年后,海瑞被浙江巡抚看中,聘往浙江主持省试。能当一个省级的主考官,是读书人莫大的荣耀。海瑞只是一个乡试的举人出身,并没有朝廷金榜题名的进士头衔。浙江巡抚礼聘他前来主持阖省乡试,也算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了。海瑞因此也看重这个。


  但是到浙江不久,他就和巡抚大人闹翻了。其因是他要按照惯例自己出考题。巡抚大人岂肯让出这份权力?坚持说主考官只能监考,不能出题。其实,这种做法在当时已司空见惯,许多主考官乐得接受。毕竟,省试之后,考中的举人都会认主考官为“座主”,一时间多了这么多的门生弟子,等于在官场上有了一股忠于自己的势力,何乐而不为呢?海瑞偏不这样想,他说:“身为主考官而不能自出试题,这主考官岂不虚设?”他坚决不肯当聋子的耳朵,巡抚大人当然也不肯让步,相持不下,海瑞便将巡抚送来的聘金尽数退回,带着苍头拂袖而去。后在有关方面官员的斡旋下,巡抚任命他为淳安县令。海瑞接受了,自此算是真正当上了一名品级低下的行政长官。


  浙江虽为膏腴之地,但淳安县却是个穷县。海瑞到县之后,就带着老苍头将衙门中的隙地开垦出来种麦种菜,以求自给。凡事节俭,绝不扰民。一天,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过淳安县,胡公子自恃乃父威权,开口向海瑞索要人夫差银。海瑞只以粗茶淡饭招待,并告之县里无人夫可供,若一定强要,他这个县令就只好亲自当差,给胡公子当轿夫。胡公子一听,急咻咻走了,回去向胡宗宪告状。胡宗宪平倭有功,是深得嘉靖皇帝宠信的封疆大吏,平常也很骄横,因此就起了心思要治治这个不通人情的海瑞。这时,他听亲信汇说,海瑞刚刚给老母祝寿,只买了两斤肉,便立即打消了念头。胡宗宪想,这样一个倔汉,招惹他有何意义?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仅此三件事,海瑞就声名鹊起,大家都知道官场有个叫海瑞的人,清廉而又板倔,公正却又迂腐。谁都愿意给他唱颂歌,但谁也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官当到这种地步,别人觉得他难受,但他自己怡然自得,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


  中国古代官场的当道政要,对于海瑞这种人,尽管内心不大喜欢,但表面上还是要肯定他为楷模。海瑞虽然没有朋友,也没有后台,但作为官场的“花瓶”,点缀的必要,他还是不断地升官。嘉靖末年,他终于从淳安县令升任为户部的六品主事。从地方官变成了京官,这仕途不能说不顺利。


  但是,当了京官的海瑞,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个性,仍然像过去那样疾恶如仇,快人快语。如果说过去他得罪的只是封疆大吏,到京城之后,他更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嘉靖皇帝。


  海瑞上书指斥嘉靖皇帝种种不端,这是他历史中最为光彩的一笔。吴晗据此而写成的戏剧《海瑞罢官》,影响颇大。嘉靖皇帝对他可谓恨之入骨。可是,他一听说嘉靖皇帝驾崩,立刻哭得昏天黑地。


  二


  海瑞在诏狱里坐了整整两年。嘉靖皇帝不死,没有人敢给他说话。老皇上一咽气儿,当时的首辅徐阶立刻就向新登基的隆庆皇帝建议,给海瑞平反复职,并官升三级。海瑞挂职在都察院,官衔是四品的御史中丞,出使应天府。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管辖苏州、松江、凤阳等府治。古戏文中所说的“八府巡按”,就是海瑞这个角色。


  此时的海瑞,可谓名满天下。但他秉性不改,到江南履任,又弄出了许多令官场难堪的名堂。


  按规矩,他这个御史大人出门应乘坐八人大轿,有一支人数不少的仪仗队。有鸣锣开道者,有举着“回避”“肃静”等牌面者,有擎伞盖者,有荷刀护卫者。这些待遇都是朝廷规定的,就像今天规定各级干部的坐车标准一样,是正当名分的待遇,不算腐败,更不算僭越。但海瑞却将本该乘坐的大轿与仪仗队革去。出入自乘一马,安排两名差人荷杖随行,以便随时照应。


  他的这种做派,就是今天所说的“轻车简从”。出门从简,但每日在衙门内升堂,海瑞又把仪式搞得非常复杂。他规定所有属官以及僚吏,都得穿上正规的官服,待他坐定之后,依次入堂向他行拜见之礼。当年他不肯向省上来的御史大人行跪见之礼,时至今日,他却要求所有的下级官吏向他磕头。前后一比较,许多人便对他产生了不满。特别是他的属官与僚吏,更是意见很大。


  盖因海大人的轻车简从,极得民心,许多老百姓便以他为榜样,去衡量其他官员。他这个御史大人出门骑马,以此类推,他的属官级别比他低,出行不但不能坐轿,甚至连马都不能骑。因为,你不能与堂官享受同等待遇嘛。因此,每逢他的属官乘轿出行,便会受到老百姓的冷嘲热讽。在外遭遇种种不堪,来到公堂,又须得向海大人下跪,里外都尴尬,里外都难受。半年之内,这些属官们都纷纷要求调动,不肯在他的手下工作。


  更有甚者,海瑞处理公务,亦有强烈的“劫富济贫”思想。他到应天府治的第二年,正碰上吴中大旱,百姓春荒无食。海瑞可怜饥馑中的小民,便劝富人放赈。他的“劝”,实际上是强行摊派。他先到溧阳,找到致仕回籍闲居的史太仆,要他出三万石粮食。史太仆家本富饶,加之知道海瑞是个惹不起的角色,便老老实实捐了三万石粮食。而后,海瑞又跑到华亭县找到已退休回家的首辅徐阶,要他捐出一部分家产以赈乡里。


  前面说过,这个徐阶是将海瑞救出诏狱的恩人,但海瑞不讲情面,执意要徐阶认捐。他这么做,是抓住了徐阶一点把柄。徐阶的儿子横行乡里,早有一些民怨。海瑞与徐阶讲条件,你若不认捐,就把你儿子治罪。徐阶无奈,也只好捐了几千石粮食应付过去。


  这件事情,对海瑞的杀伤力最大。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知恩图又是被人们普遍赞颂的美德。海瑞如此对待恩人徐阶,许多官场中人便认为这个人完全不通人情。尽管他很有民心,在官场却陷入彻底的孤立。


  当官仅有良好的品行是不够的,还要有为朝廷增辉、为百姓谋福的能力。有好的品行,又有很强的执政能力,方是好官;若仅有好的品行,则只能算是好人。


  海瑞便属于品行优良的好人。若论他当官的政绩,则乏善可陈。我想,这也是朝廷的用人不当。像海瑞这样的人,让他当监察方面的风宪官,则十分称职;让他开府建衙,当地方上的行政长官,则正好应了一句谚语:戴碓臼玩狮子——自己累死了,别人还说不好看。


  摘自 | 《领导文萃》2021年11月上


  稿件 | 《百年明朝一鉴开:熊召政读史》


  本文 | 熊召政


  责任编辑 | 井宁


  微信编辑 | 少时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推荐文章4:中国历史上最特立独行的皇帝——朱厚照

  01


  正德12年夏日的一天,居庸关守城官兵接到一条奇怪的命令:


  立刻将城门上锁,并把钥匙藏好,严禁任何人出塞。


  就算皇帝来了也不能开门。


  发布命令的是驻守居庸关的御史张钦,下属都知道这个领导是个说一不二的人,立马照办,但免不了议论:这口气太大了吧,如果皇帝真来了,御史大人敢不给他开门?


  结果议论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因为第3天,出生5个月便被立为太子、14岁登基、明朝血统最正(嫡长子)的正德皇帝,便真的来了。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02


  其实御史张钦并非是个喜欢说大话的人,之所以在命令中提到皇帝,是因为这次关门针对的,正是这位天子。


  不久之前,他收到朝中的消息,皇帝不顾大臣反对,执意要出塞巡视。


  他立马上疏反对,近日蒙古兵屡次进犯,贸然出塞太过危险。


  明史:万一有不虞,其如陛下何?


  但连上三封奏疏都石沉大海,张钦便预感到事情不好,据京城的同事说。


  这位皇帝相当任性,登基没两年,便不顾群臣反对,搬出紫禁城住在自建房里;


  平时的命令只要有群臣反对,管你是一品大员还是无名小辈,轻则直接开除,重则廷杖打死。


  张钦预感,以皇帝的性格,肯定是要出塞了,但前线探,近日蒙古兵可能有抢劫的大动作。


  他权衡再三,决定以死相抗,如果皇帝要过居庸关,就必须在自己的尸体上踏过去。


  他已经安排好后事,和家人进行了告别。


  张钦是个明白人,让皇帝出关,万一有不测,自己难逃一死,还落得失职的罪名,不让皇帝出关,自己也是一死,但至少是以死国。


  所以,当正德皇帝到了居庸关附近,兴高采烈的派人去传旨开关的时候,结果门没叫开,却踢到了铁板。


  皇上派来宣旨的太监看见一个满脸杀气的人手持利剑坐在关门之下,从官服上看,正是御史大人张钦。


  宣完圣旨后,御史大人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圣旨是假的,朝廷并没有事先通,谁敢私自开关,必死于他的剑下。


  狐假虎威惯了的太监哪见过这种拼命的架势,立马撒丫子跑了。


  张钦知道,这些太监都是键盘侠,虽然当面不行,但回到皇帝那里肯定能把自己喷死。


  等皇帝一怒之下亲自来问罪的时候,自己也就玩完了。


  据正在接待皇帝的地方官火速来,太监回去后哭着说张钦不仅不奉旨,还差点杀了自己。


  皇帝龙颜大怒,大喊要派随行侍卫去杀了张钦(为我捕杀御史)。


  张钦早有心里准备,不为所动的继续坐在城门下闭目养神,平静的等待死亡。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张钦整整等了两日,也没等来那个取自己首级的侍卫,反而等来了一条消息,据昌平的官员送来消息,皇帝已经返回昌平,在御马房玩了一整天后,又朝京城去了 。


  张钦不由长舒一口气,看来皇帝也不是传说中那么残暴,自己算是捡了一条命。


  03


  但劫后余生的他不会预料到,自己高兴的太早了。


  半个月后,张钦离开居庸关去白羊口视察,在途中他接到了一条消息。


  惊的他立马取消工作,调头返程,原来正德皇帝已突然微服驾临,在居庸关住了一晚上了。


  等张钦快马加鞭赶回居庸关的时候,手下告诉他,皇帝已经溜出关口,奔向了塞外茫茫的草原。


  张钦立马带人去追,但皇帝已经留人守着关门,不许任何人出去。


  被套路的张钦哭笑不得,自己只以为这皇帝残暴,没曾想这皇帝还如此鸡贼呀。


  皇帝出关的消息一经传出,举国哗然,张钦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祈祷着这位20出头的小皇帝能躲过凶狠的蒙古兵,赶快玩一圈就返回京城。


  但张钦没预料到,这种担心的日子还要延长几个月。


  因为在草原驰骋的皇帝听到一个消息,蒙古即将发动近年来最大的一次侵略--檀阙小王子率5万骑兵进攻大明。


  04


  从未上过战场的小皇帝不仅不愿回京,反而像打了鸡血般兴奋。


  他自封大将军,坐阵阳和,一面指挥大同总兵分兵把守,严阵以待。安排副总兵率军尾随蒙军,随时告动态;


  一面下令宣府、辽东等地守军火速集结,供自己指挥,皇帝已经摆出打一场硬仗的姿态。


  得知消息的张钦如遭雷劈,他隐隐感觉前朝的土木堡之围将再度重演。


  战场上传来的消息让张钦彻夜难眠,最让他提心吊胆的是涧子村一战。


  据前线消息,蒙古精锐全员出动,将明军拦腰切断,分割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千钧一发之际,皇帝亲率阳和部队紧急增援,10多万人在北方荒野里形成了三个包围圈,往来厮杀、喊声整天。


  皇帝也亲临沙场,稍有不慎,随时有被俘或被杀的危险。


  如此危险的战况,就连张钦也没经历过。


  他等待前线战时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难安,也难怪,皇上一旦遇有不测,他就是千古罪臣。


  为了寻求心理安慰,他不断向京城同事打听这位小皇帝的兵法学的如何。


  但京城的同事大都摇头叹息,说皇帝哪会认真读书,整天不务正业。


  平时没事儿就击球走马、放鹰逐兔,如果非要说打仗有关的,那就是在自建房里组织太监排兵布阵互相打着玩,但那种过家家也能算吗?


  和同事谈完后,张钦彻底绝望,又一次和家人告别,重新做好了等死的准备。


  05


  但几个月后,张又没死成,晒成古铜色的正德皇帝骑着一匹枣红马,身穿铠甲,头戴银盔,腰佩宝剑。


  神采飞扬的率领军队浩浩荡荡的回来了,又惊又喜的张钦开关迎接,他获知,皇帝大获全胜,蒙古兵已逃窜到草原深处。


  实际上,经过这一战,正德一朝蒙古人连边境都不敢再深入。


  跪在皇帝面前的张钦内心依然忐忑,毕竟他曾抗旨闭关怼过皇帝,很显然,正德皇帝也并没有忘记这件事,他翻身下马,看着汗如雨下的张钦。


  突然放声大笑:你之前拦我,可皇帝我今天已经归来了,赦你无罪。


  张钦没想到皇帝如此大度,一颗心终于落到肚子里。


  望着皇帝远去的背影,张钦陷入沉思,这短短几个月里。


  历经大悲大喜,凭空捡回了三条命,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到底是个什么祖宗啊。


  06


  驻守边疆的张钦确实看不懂这位特立独行的皇帝,但和这位军营中人相比,地方官对皇帝的印象却简单的多--小神经。


  正德十四年,南京的官员们紧张筹备了几天,精心准备了一桌子本地特色菜,备上压箱底儿的好酒,迎接正德皇帝。


  不多久,皇帝到了,前呼后拥的进来,看到满桌子大鱼大肉,却突然发飙:“这太浪费了,不吃了。”


  地方官们面面相觑,诚惶诚恐,不知哪里触怒了这位天子。


  皇帝又说:“饭就不吃了,你们算算这桌菜多少钱,给我折现吧”。


  地方官们猝不及防,差点昏厥。


  没过几天,地方官们又陪同皇帝去河边垂钓,皇帝钓鱼技巧特别娴熟,不一会儿便钓上来半桶鱼,他心情大好,捞出最大的一条指着一个官员说:“这条鱼给你了。”


  地方官大喜,连忙跪地扣头谢恩,双手恭恭敬敬的捧过来。


  结果皇帝一直定定的看着他,直看的地方官有点摸不着头脑,正德一伸手:“白拿吗?给钱啊。”


  这位官员一时蒙圈,确信自己没听错后,连忙嘱咐手下回家取钱。


  正德皇帝去南京,是因宁王叛乱,他决定御驾亲征。


  结果刚要到达战场,叛乱已被地方官给平息了。


  正德觉得不过瘾,他非要亲手逮捕宁王,宁王被放了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松绑,高兴了不到一秒,皇帝一声令下,宁王又被当场摁倒,押回监狱。


  地方官们目睹了这历史上最神经质的一次抓捕。


  其实别说南京的地方官了,可能就连被抓的宁王,都会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是个小神经吧。


  07


  这位地方官眼中的小神经到了一个女人眼里,却又是另一番模样。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豪叛乱,正德皇帝御驾亲征,连绵不绝的队伍日夜兼程,到达山东临清。


  而远在京城的一名头戴金簪的女子,正在抚琴奏曲,琴声忧伤,因为皇帝失约了。


  这个女人叫做刘良女,她本已嫁人。


  被皇帝的手下掳掠到京城当乐工,在一次为皇帝奏曲时,突然被深情表白,皇帝表示十分喜欢她,并赠金簪为信物,告诉她在京城等侯。


  南征时自己会派人拿着金簪来接她,在见到拿金簪的人之前,千万不要离开。


  这一等,就是几日过去了,连个人影都没有,刘良女有些绝望。


  民间盛传当朝皇帝甚为荒淫,经常纵容手下强抢民女,享乐后便抛弃,对自己这个出身低微的人,当日的约定,皇帝大概已经忘了吧。


  刘良女对自己未来的命运想了一百种悲惨的结局,但是唯一没想到那种,却发生了。


  很快,刘良女就等到了前来接她的人,这个人并没有带金簪,但刘良女却毫不犹豫的跟着他走了,因为来人正是正德皇帝。


  欣喜若狂的刘良女,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皇帝会突然出现。


  其实除了刘良女,文武百官也想不到,此时行至半途的中央军乱做一团,因为他们发现皇帝失踪了,连皇帝的贴身侍卫都不知道正德的下落。


  原来正德一直都没忘记约定,出征时就想派人接刘良女,但他在途中骑马颠簸丢掉了簪子,找了几天都没找到。


  一直到了山东临清,思念若狂,又害怕不见簪子刘良女不敢来,竟然不通知内外侍从,找了艘小船日夜兼程,花了整整一周亲自去接。


  刘良女跟着皇上,宛若梦中,亦步亦趋的一同南下。


  《明实录》记载:


  上乃独乘舸晨夜疾归至张家湾与刘俱载而南。


  当朝天子放下江山社稷,千里来迎,对女人来说,确实足够浪漫。


  后世历代吃瓜群众也觉得浪漫,正史里记载的这寥寥数笔,后来被改编为京剧的经典曲目《游龙戏凤》。


  其实还有一件事也同样浪漫。


  南下之后,因为平叛异常顺利,正德心情大好,带着刘良女同游南京。


  每到一个寺庙,刘良女便感觉心跳加速,原来皇帝下令将南京城里所有寺庙都扯满慢帐和经帘做的横幅,上面用金字写着: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与夫人刘氏施用。


  人民群众当然都知道所谓的大将军镇国公朱寿就是当今皇上,夫人就是乐籍女子刘良女,皇帝像是热恋中的青年,迫不及待的将幸福宣告天下。


  《世宗实录》记载:


  武庙南巡亲讨逆濠,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用诸一切文移。间至寺观,旛幢列斯号,复系以名,而夫人刘氏亦得并书。


  刘良女和正德爱情故事的结局有很多版本,但每一个版本,正德皇帝都不离不弃,一直深爱着这位出身低微的女子。


  当然,皇帝的这段爱情,在朝廷里,始终是违反祖制的丑闻。


  08


  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一生,有人说他不学无术。


  有人说他宠幸小人,有人说他荒淫无耻,不可否认的是,皇帝这份工作,朱厚照确实不算称职。


  而对于少年心性,有超人的精力、充分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的正德,大概也不喜欢这份囚禁于紫禁城,万事都要遵循规矩的皇帝工作。


  他常年住在皇宫之外,他作将军、当驯兽师、客串沿街叫卖的小贩、甚至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由恋爱,他寻找着每一个机会抗争着皇权的安排。


  王小波一生最喜欢的动物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表示无论人或者动物,他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但这只猪做到了,它穷尽一生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虽然付出了代价,但也成功的活成了野猪的模样。


  何炅曾演过正德,在那部电视剧里,正德的老爸去世前曾和勾魂判官有过谈话,很有意思。


  何炅饰演的正德


  勾魂判官:朱佑樘,你只活了三十六年,不觉得忒短了点么?你的儿子朱厚照,能不能治理好大明朝…


  朱佑樘:这不重要。跨过这生死线,我明白了,江山是主,人是客。我的儿子朱厚照,他过得快不快活,才是最重要的。


  勾魂判官:那我来告诉你,你的儿子会活得比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快活。


  电视剧有戏说成分,但关于朱厚照的那些话,蛮贴切。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推荐文章5:夜读丨一个人开始强大的标志:特立独行

  

  
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文/洞见ciyu


  在一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一位文学大家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你要确认你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迈向自己所定义的成功的道路,而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生活,接受别人给你的选择。”


  

  猛兽独行,牛羊成群。优秀的人往往也是特立独行的人。他们心中有方向,笃定地迈向多数人“不愿走”的路。


  

  读“不想读”的书


  

  《汉书》中记载了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


  

  董仲舒的父亲董太公修筑了一个后花园。


  

  第一年,花园初具规模,家族兄妹盛邀董仲舒到园中玩,但他手捧竹简,只顾埋头学习《春秋》;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其他人在假山上嬉戏攀爬,他旁若无人地刻写诗文;第三年,后花园完工,中秋节晚上,全家人在园里边吃月饼边赏月,董仲舒却趁间隙,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别人觉得读书乏味枯燥,董仲舒却常常书不离手,最终成为了一代儒学大家。


  改变命运最好的契机,藏在我们读过的书里。但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里,“静心读书”显得越来越稀缺。很多人迷失于轻佻的文化环境中,汲汲于短暂的愉悦,鲜少能静心阅读一本书。


  

  而书本的厚度,却能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我们读的每一本书,如同播下的种子,它们都会悄然发芽,终有一天长成一片森林。


  

  

  养成“难以坚持”的生活方式


  <

本文标题:一个特立独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