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推荐文章1:可参观、可体验、可学习!位于松江的海派中医药博物馆暨科普馆开馆了

  位于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一楼的海派中医药博物馆暨科普馆已正式对外开放。该馆旨在深入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当泗泾的悠悠古韵


  遇见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智慧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一起先睹为快


八大篇章解锁海派中医药的“前世今生”

  海派中医药——这部写满东方智慧的“城市传记”,以黄浦江为墨,从晚清的杏林春雨写到改革开放的守正创新,在百年时光里淬炼出独属上海的中医药文化基因。


  踏入博物馆,400平方米的空间展陈着400余件文物、文献,其中不乏珍贵孤品与精品:泛黄的医案手札、斑驳的制药器具、罕见的流派秘方……


  在这里,海派中医药的故事被细细拆解成8个篇章:上海中医教育的薪火相传、各流派百花齐放的独特风采、知名中医医院的发展历程、中医医政的变革轨迹、社团组织的蓬勃力量、实用精巧的中医用具、源远流长的上海国药,以及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


  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无声的讲述者,诉说着海派中医药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药香氤氲间秒变“药房学徒”

  谁说博物馆只能“眼看手勿动”?馆内的自助手工区?让你秒变“药房学徒”。


  你可以亲自动手,用捣药杵和碾药器制作传统草本香囊,体验传统艾条制作工艺,感受古人制药的智慧与辛劳。


400平方米的百草园解锁草本“身份证”

  博物馆中庭的“百草园”占地400平方米,宛如一处自然药房,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观察、辨别各类中药材,感受大自然馈赠的神奇药草魅力。


科普馆藏着“都市养生密码”

  科普馆内将定期开展健康讲座,邀请资深的中医药学者、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作为主讲嘉宾,让普通百姓也能轻松领会中医药知识。


  周二—周日 9:00-17:00


  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1楼


  供稿:泗泾镇分中心


  编辑:桂可欣 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夏婷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推荐文章2: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推荐文章3:“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藏着哪些先人智慧?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推苗医药巡展

  揭开苗医药神秘面纱,近日,一场汇聚苗医药精华的巡展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开幕,巡展以“人人会医,百草皆药”为主题,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贵州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贵州苗医药博物馆、贵阳药用植物园和贵阳市南明区中医医院承办,吸引医药界人士、学者及市民前来观展。


  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医药体系间不断互动、吸收、融合,成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苗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分支,从最初的口耳相传、长期的医疗实践,到近代理论框架逐渐显现。新中国成立后,经发掘、整理和总结,苗医药得到全面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此次两校合办巡展,旨在借助各自博物馆的平台优势,弘扬苗医药这一宝贵的民族医药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苗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多元交流与传承。


  为推动中医药文化的高质量传播,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策划举办“医耀中华”系列展览。此次作为首展的苗医药巡展通过对苗医药的历史探源、千年苗医、万年苗药、当代新貌等内容的呈现讲好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故事,展现“人人会医,百草皆药”的苗医药丰富内涵及在当代焕发的勃勃生机。


  展览现场布置了苗医古法烙疗器具、牛角药酒壶等苗医药文物,展柜里的传统与创新苗药、墙上的苗药标本,是了解苗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鲜活样本”。


  现场循环播放的《传奇的苗医药》《苗族命蒂穴火攻疗法技艺》等纪录片展现苗医药的发展脉络和特色疗法,见证苗族人民与疾病顽强抗争的智慧结晶。


  苗医药展区紧邻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特设的民族医药展区。该展区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藏医、蒙医、维医和苗医。展品有多种少数民族传统药物、藏医用具牛角吸筒、《四部医典》、蒙医铜人等,展示各族人民利用自有的地域环境和条件保障身体健康、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体现各民族医药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在交往交流中融合发展,形成中医药多元一体的形态和格局。


  展览将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展出至3月15日,后续计划在全国巡展,以推动苗医药文化在更广阔的领域得到传承与发展。


  栏目主编:姜澎 题图:受访方供图


  ::文汇 唐闻佳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推荐文章4:方寸之间见乾坤,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邮票里的医学”展览开幕

  又是一年秋风起,恰逢新生入校来。为助力新生迅速融入大学生活、深入体会医学文化魅力,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以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时代视角精心筹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邮票里的医学”展览。9月3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斌、上海电视台资深新闻主播、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冯冰、上海植物园副园长吴鸿、浦东科协学会部长陈骏等众多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集邮爱好者和新生们齐聚博物馆三楼临展厅,共同见证这一跨文化、跨领域展览的启动。


  启幕序章:医学与艺术的跨界对话


  “当邮票遇上医学这一人类健康守护的主题,它所传递的不仅是知识与信息,更是对生命与健康的尊重和赞美,它们碰撞出的绚烂火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医学发展画卷。”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斌在“邮票里的医学”展览开幕式上讲话,希望通过本次展览激发新生对医学和历史文化的兴趣,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中医药学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窗口和阵地,而邮票作为微型艺术的载体,承载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精髓。此次展览是我们将医学文化与邮票这一方寸之间的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是对医学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将举办展览的初衷娓娓道来。他与现场嘉宾共同揭幕,由此一场关于医学与艺术的跨界对话悄然拉开序幕。


  开幕式上,学校中药学院2024级中药创新班、科技人文研究院2024级研究生新生,获赠由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特别定制的一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闻香识本草”明信片,内有一张百草园实景明信片和六张以不同种类中草药图片、名称、功效等信息呈现的专题明信片,不仅能向新生传播中草药知识,还可提升新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了解。此外,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还专为新生推出“薄荷”邮资宣传机戳,薄荷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寓意生命与健康,希望新生努力学习医学知识,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贡献磅礴力量。


  展览亮点:方寸之间的医学奇境


  “邮票里的医学”展览由集邮专家整理提供相关邮品及说明,并结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有关文物、邮品及艺术品共同展示给观众。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杰整理的《疟疾之源——按蚊》《眼病》《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以及医学集邮研究会王志华提供的《中国药用植物》《中医药堂》《药用植物加工》等主题邮票、明信片、首日封,使观众有机会透过这些珍贵藏品及其注解,纵观医学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展出邮品的设计融合了摄影、绘画、雕塑、文学创作、工艺美术和自然探索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中草药邮票写实生动,色调和谐且搭配巧妙,抒发艺术美感的同时准确反映出植物的自然特征;一些医家邮票的画面设计精致简约,既能凸显医家的形象气质和风采,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新生参观:在启迪心智中传承文化


  在讲解专家带领下,新生代表步入展厅,一幅幅精美的邮票映入眼帘,仿佛是一本本打开的医学史书,诉说着医学的故事。展览精心挑选多组中外医学邮品,将古代医学的智慧、现代医学的成就、医学先驱的贡献和现代医学组织的发展等精彩呈现。讲解专家根据这些展出的邮品,将蕴藏在方寸之间的历史讲给学生听,包括从古代医学的探索到现代医学的突破、从传统疗法的实践到尖端科技的亮相等。在古代名医的肖像邮票前,讲解专家融入名医悬壶济世的感人故事,让在场新生受到心灵洗礼。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中医药文化,通过邮票这种新颖的形式,让我对中医药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一位新生兴奋地说,“特别是看到那些名医的邮票,让我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医者仁心的精神,也激发了我未来投身中医药事业的决心。”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优秀传统文化“三全育人”共享基地单位、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等,更要持续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不断推出跨文化高质量展览,为讲好中医药故事不遗余力地发挥作用。


  “邮票里的医学”展览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展览将于10月10日结束,欢迎感兴趣的观众来馆参观,在这方寸之间感受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邮票艺术的独特魅力。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推荐文章5:方寸之间的医学奇境,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邮票里的医学”展开幕

  恰逢新生入校,为引领新生深入体会医学文化魅力,上海中医药大学里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呈上一场特别的文化盛宴——“邮票里的医学”展览,吸引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集邮爱好者和新生齐聚临展厅,见证这一跨文化、跨领域展览的启动。


  医学与艺术的跨界对话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中医药文化,通过邮票这种形式让我对中医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一位新生兴奋地说,“特别看到那些名医的邮票,让我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医者仁心的精神,也激发了我投身中医药事业的决心。”


  “邮票里的医学”展览由集邮专家整理提供相关邮品及说明,并结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有关文物、邮品及艺术品共同展示。


  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杰整理的《疟疾之源——按蚊》《眼病》《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以及医学集邮研究会王志华提供的《中国药用植物》《中医药堂》《药用植物加工》等主题邮票、明信片、首日封,使观众有机会透过这些珍贵藏品及其注解,纵观医学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此次展出邮品的设计融合了摄影、绘画、雕塑、文学创作、工艺美术和自然探索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中草药邮票写实生动,抒发艺术美感的同时准确反映出植物的自然特征;医家邮票的画面设计精致简约,既能凸显医家的形象气质和风采,又给人以美的享受。”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窗口和阵地,邮票作为微型艺术的载体,承载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精髓。此次展览是将医学文化与邮票这一方寸之间的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是对医学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


  在启迪心智中传承文化


  在讲解专家带领下,新生代表步入展厅,一幅幅精美的邮票映入眼帘,仿佛是一本本打开的医学史书。展览精心挑选多组中外医学邮品,讲解专家根据这些展出的邮品,将蕴藏在其间的历史讲给学生听,包括从古代医学的探索到现代医学的突破、从传统疗法的实践到尖端科技的亮相。


  开幕式上,新生代表获赠由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特别定制的一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闻香识本草”明信片,内有一张百草园实景明信片和6张呈现了不同种类中草药图片、名称、功效等信息的专题明信片,向新生传播中草药知识。


  博物馆还专门向新生推出“薄荷”邮戳(2024年9月3日)。薄荷作为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的植物,寓意生命与健康。


  “当邮票遇上医学这一人类健康守护的主题,它所传递的不仅是知识与信息,更是对生命与健康的尊重和赞美,它们碰撞出的绚烂火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医学发展画卷。”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斌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激发新生对医学和历史文化的兴趣,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中医药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优秀传统文化“三全育人”共享基地单位、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等,近年不断推出跨文化高质量展览,“邮票里的医学”展览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展览将于10月10日结束,欢迎感兴趣的观众前来参观。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推荐搜索词:

  

  1.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开放时间

  

  2.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门票多少钱

  

  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地址

  

本文标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