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推荐文章1:令人震撼的高清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辉宏气势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中国北宋徽宗时代的青绿山水画作
也是现代人选出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艺术新青年微信公众号:yishuxinqingnian)
在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闰四月之前,十八岁的王希孟力戒欠工致之弊,精心绘成了该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绘成如此高头大卷,可见用功之勤;此画作采用大尺幅,也是为了迎合徽宗“丰亨豫大”的享受要求。
小画家满怀的欲求化作丈余丹青,尽在不言之中。
宋徽宗收到该图后,颇为嘉许,将此图赏赐给了蔡京,于是才有了蔡京的题跋,使今人得知王希孟极为简略的身世。
不幸的是,很可能是王希孟劳累过度或体质羸弱等原因,二十岁时就夭亡了,可谓画坛一大憾事。
【年代】北宋
【】王希孟
【形制】绢本,青绿设色
【尺寸】纵51.5cm,横1191.5cm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在用色上,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此图无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
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钤「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二十八方。经宋代蔡京、内府,元代溥光,清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
绘画技法
《千里江山图》全卷系大青绿山水。
主要用石青石绿,淡色渲染高空和水面,在山脚和半空露出绢本的底色,顿显阳光灿烂之感,全幅构图景象开阔,取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其构图属于北方山水画派的系列,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大山大水,气势宏大。
比较该卷与传为徽宗的《雪江归棹图》卷的山脉造型,《千里江山图》卷的构图正是该卷向高处、左右延展。
每个段落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许多局部均为一帧完整的大幅山水画立轴。
画家将太行山雄伟壮观的山脉与江淮一带苍茫的水势和曲折的湾流融合为一体。
纵览全图:群山涌动,恰似苍龙滚地;江河流淌,如同平镜映天。
图中的台榭楼阁和桥亭、村落、寺观等建筑类型以及船舶等均十分丰富,与自然山川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视觉重点,如长桥卧波、松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柳浪渔家,高台望月、临溪草阁,平沙泊舟等等。
人物的活动大多围绕着水面展开,以白粉点缀,颇为鲜明,如平江待渡、亭桥观流、轻舟荡漾、江上渔隐等,表现了北宋画家郭熙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画家的师承直接来自徽宗的写实观念,具体用色离不开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传统手法,但较前人要清雅一些,在未染色之处微微露出画家受郭熙坡石画法的影响,如卷云皴、鬼脸皴等,显现出当时山水画主流风格的艺术作用。
缺憾的是,画家的艺术语言较为单一,线条尚欠勾勒之功,行笔细弱乏力,也许这是他身体羸弱的反映。由于画家生活经验积累有限,如满载货物的船舶吃水很浅,人物的活动尚缺乏组织。然而,瑕不掩瑜,这毕竟是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初作,在他之后,几乎没有一件青绿山水画的气势和境界达到如此不凡的高度。
(艺术新青年微信公众号:yishuxinqingnian)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推荐文章2:王希孟18岁就画出《千里江山图》,为何画完后,就在历史上消失了
在故宫博物院中藏有一卷《千里江山图》的绢本画,它纵约51.5厘米,横约1191.5厘米。画家以其细腻严谨的手法,在画中描绘了祖国山川的壮丽秀美,并在依山临水间,点缀出叠瀑、山竹、小桥、人家……尽管景物繁多,但却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因此,它得到后世推崇,被评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
然而,这样一幅举世之作,却出自一位18岁的天才少年之手。这位天才少年,就是王希孟。更为奇特的是,这位天才少年,在画出《千里江山图》后,却突然在历史上消失了。那么,他究竟去哪里了呢?
对于天才少年王希孟来说,他出生的年代不能算太平盛世,却是他的黄金年代,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就要说到“不爱江山爱丹青”的宋徽宗了。
宋徽宗做皇帝并不称职,他在位时昏庸无能,朝中奸人当道。因此在他统治时期,时局动荡,起义不断。再加上金人入侵,而他不仅拿不出相应的策略,还任由佞臣胡作非为。因此,吏政更加黑暗腐败,军队也毫无斗志。
不过,宋徽宗又算得上是历史上最有才华的皇帝,他不仅在绘画和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和天赋,运动天赋也非常发达,比如蹴鞠和骑射,都是他的强项。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宋徽宗的爱好,很快就成为全民争相追逐的爱好。
一些人由于在爱好上不光和宋徽宗一致,而且很有才能,得到宋徽宗的青睐,于是从此平步青云。
比如高俅,本来只是驸马都尉王诜手下的刀笔吏,后来替王诜送篦子给宋徽宗,结果正赶上宋徽宗在蹴鞠,而这正是他的拿手好戏,于是在陪宋徽宗蹴鞠时,他不光展示了精湛的球技,还让宋徽宗玩得极为尽兴。于是,他得到了宋徽宗的重用,一路高升,终成掌管几十万禁军的朝中重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宋朝的体育运动在蓬勃发展时,同时还掀起了一波绘画和书法的风潮。
(宋徽宗)
宋徽宗看到这种局面,自然欣喜万分,他为了挖掘更多的美术人才,专门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仿科举考试的形式,对全国画家进行考试录入。不过这种考试,是以画作来交卷的。
王希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场的。
王希孟本是文书库的小吏,不过他自幼酷爱绘画,因此在宋徽宗设立了画院后,便积极参考,并如愿以偿地考进了书画院。
王希孟的画作,很快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识。他意识到,王希孟是个难能可贵的天才少年,于是将他收为弟子,亲自传授绘画的技法、用色等。
在宋徽宗的调教下,王希孟的画技进展神速。仅用了半年时间,便向宋徽宗敬献了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
由于在画中不光描绘出了江山多娇的壮美景观,还穿插点缀了浓烈的生活气息,既显出江山恒久的寓意,又展示了宋王朝统治下的太平盛世,因此宋徽宗龙颜大悦。王希孟也因此一画成名?,并得到了提拔。
不过,让人诧异的是,王希孟却在画完这幅画不久,便在历史上消失了。
由于在史书上缺少资料,所以一直以来,他的下落都像谜一样困扰着大家。那么,他究竟到哪儿去了呢?
(王希孟献画,图取其意)
?关于王希孟的下落,野史上倒是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王希孟年少体弱,在画完《千里江山图》后,便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最后撒手人寰了。
另一种说法是,王希孟见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更是层出不穷。他在忧虑之中,希望宋徽宗能实行变革,改变这种种的现状,于是他又特意画了一幅《千里饿殍图》,敬献给宋徽宗。结果导致宋徽宗大怒,将他打入大牢。
眼见就有灾祸降临,王希孟便向宋徽宗请求,希望能在临死前,能再看一眼《千里江山图》。
在得到宋徽宗的允许后,王希孟走进画室,结果让宋徽宗大为惊异的是,王希孟这一去居然凭空消失了。
宋徽宗惊异之余,认为王希孟是钻到画中去了,于是他便下令将《千里江山图》关入大狱。可惜数日过去,也不见王希孟出现。
当然,这样的说法经不起推敲。但当时金军南下,宋徽宗在仓促间虽将帝位禅让给宋钦宗,不过这也改变不了他被掳北上的悲惨命运。
皇帝尚且如此,书画院里的画师们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虽然一些画家在国破家亡中,经过多番波折,终于逃到了临安,并得到了宋高宗的起用和重视。但王希孟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幸运,也许真的是天妒英才,也许他真的是为创作《千里江山图》而来人间走了一趟。总之,这样一位天才少年永远定格在了18岁。
不过,正因这幅了不起的传世之作,让王希孟一红千年,成为中国山水画历史上的标杆画家。
(参考资料:《大宋宣和遗事》《宋史》)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推荐文章3: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完整版鉴赏 | 高清大图
这幅长达近12米的宏伟画卷,现今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规模之大,若竖立展开,几乎等同于四层楼的高度,蔚为壮观。然而,即便你亲临故宫,也极有可能无缘目睹其真容。原因在于,为了保护这幅珍贵的艺术品免受岁月侵蚀,尤其是避免矿物颜料因频繁展出而加速氧化,近百年来,它仅仅公开亮相了四次。这份稀缺的展出机会,无疑为这幅跻身十大名画之列的杰作增添了更多的神秘与传奇色彩,而其的身份与背景,也因此笼罩在了一层更加浓厚的迷雾之中。
现今,得益于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那些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为己任,矢志不渝地肩负起建立中华文化自信这一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的不懈努力,我们得以轻松便捷地欣赏到这幅艺术瑰宝。它每一幅局部都能独立成章,每一幕细节都精致绝伦,这样的观赏体验,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幸事,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近距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
?年代:北宋 :王希孟 现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地位: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宝级文物、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尺寸:纵51.5厘米 横1191.5厘米
材质:设色绢本
为获得最佳观赏效果建议横屏观看
在细细品味这幅画作之后,我心中涌现出三个关于的疑惑:
一、画中展现的技艺之高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画中的皴、擦、点、染等技法,在这幅画中得到了完美的运用,每一笔都显得稳健、精准而有力,整体气势连贯,错落有致。然而,这样精湛的技艺竟出自一位年仅18岁的少年之手,简直如同天才横空出世。除了蔡京的题跋,我们几乎无从知晓他的其他信息,这不禁让人感到神秘莫测。
二、这幅山水画所蕴含的深厚感悟,对于一个18岁的少年来说,无疑是难以轻易达到的。然而,王希孟却仿佛天生领悟,无需亲自观看,借鉴他人的画作,就将山石描绘得如此生动唯美。这种超乎常人的天赋,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才华横溢。
三、画中所用的颜料经过千年而不褪色,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据鉴定,这些颜料是当时较为贵重的重金属矿物颜料,整幅画作色彩饱满,长达近12米,用料之慷慨,绝非寻常人家所能承受。这不禁让人猜测,王希孟或许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庭,才能够拥有如此丰厚的资源来支持他的艺术创作。然而,尽管他才华横溢、家境殷实,但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却寥寥无几,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基于上述的种种不解与好奇,有人提出了一种大胆的假设:或许王希孟并非真实存在的独立个体,而是宋徽宗赵佶的化名或别称。这样的猜想源于对宋徽宗深厚艺术造诣及雄厚资源的认可,认为只有拥有如此财力与艺术感悟艺术皇帝,方能创作出《千里江山图》这样气势恢宏、细腻入微的杰作。而将此画赠予权臣蔡京,或许寓意着宋徽宗对其寄予厚望,希望蔡京能助自己稳固并守护这片锦绣河山。这一猜想充满了新奇与想象,为解读《千里江山图》及其背后的故事增添了新的视角与趣味。
吐槽下:好在盖章帝鉴赏时,只留下了一段墨宝和几枚章也是幸事。
:船长新文创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推荐文章4: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何加林临摹《千里江山图》
《历代名画解析·千里江山图》
何加林 编著
西泠印社
1999年6月第1版
王希孟,生于公元一〇九六年,卒年未详。为北宋政和年间画院的学生,其时他虽不到十八岁,却已是一位画院的画家了。可能年纪太轻,学习、创作的时间还不长,故所画“未甚工”。宋徽宗发现其性可教,遂亲自加以诲谕,传授画法。在他十八岁时,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创作了此图,进献皇上。后徽宗将此图赐给宠臣蔡京,可见赵佶是很欣赏这幅画的。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蔡京得到此图时,王希孟已死,年二十余。清宋牧仲《论画诗》有云:“宜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王希孟从画技不甚工到绘制出逾十一米的恢弘巨作,其间不过四年,留下的这幅《千里江山图》所显示的艺术成就,足以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不朽之作而彪炳千秋。
何加林临《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用一幅整绢画成,纵五十一点五厘米,横一千一百九十一点五厘米。本幅无款印,上有清乾隆题诗一首,后隔水有北宋蔡京提拔,尾纸有元李溥光提拔,全卷共钤鉴藏印三十余方。见于《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长卷大致可分六段,每段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相衔接或呼应。开卷首段是近山远水,近处高山之巅直插云际,峰峦冈阜延伸而下,与远处辽阔的水面相接,水天之际几重远山,一抹如带。第二段以山景为主,间有瀑布峡谷,院落舟桥,特别是那座横卧江面的木构梁柱式亭桥,宛如垂虹,十分壮观。第三段从连接长桥的临江坡峦开始,出现许多港湾,绿田阡陌,其中有捕鱼、荡舟、村居、行旅等生活劳作场景,尤为生动精彩。第四段山势逐渐趋向高峻、时见突兀而起的峰峦、环境僻静,行人稀少。一座横跨山溪的拦水坝,上面构建一水磨房,使寥阔的山川增添了不少生活气息。第五段以坦荡的平远景为主,有四面环水的小岛,植满绿树的土坡,沙渚村舍林立,高士亭阁赏景,水面渔人撒网,显然是秀丽繁华的江南水乡风光。最后一段山势由低及高,从平缓坡岸到起伏丘陵,至最后孤峰陡起,直刺长空,中远景一片江水浩渺,境界雄奇壮阔。纵观全卷,连绵起伏的山岳和浩渺无际的江河,将南北山川融于一体,兼有雄伟壮阔和幽美秀丽之美。特别是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之中,色彩凝重、富丽堂皇,充分展现了祖国的山河之美。
《千里江山图》局部
一、材料
图一
白绢或仿古绢
墨矿物颜料:石青、头青、二青、三青、石绿、头绿、二绿、三绿
植物颜料:花青、藤黄、鹿胶、明矾
二、山石设色法
《千里江山图》局部
由于此卷以青绿色为基调,且山石在画面中占有极大的面积,因此,掌握山石设色的方法至关重要。
1、勾勒法:先以较淡墨勾勒山石的结构与轮廓,并在重要部位或阳面复勾浓墨,使山石结构有上下、远近、虚实之别。用笔须转折、顿挫,严谨中有变化。(图二)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二
2、皴染:在山石结构的阴面以淡墨加皴,阳面少皴,多以披麻、丁头皴为主,间有斧劈皴,紧要处以淡墨染出结构、皴染后墨气须清,忌污垢。(图四)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四
3、铺底色:在山石结构里以较淡赭石铺上三次,切忌一次上足,否则绢面会有粉灰气,并将墨底破坏,每次须等到快干时再上。然后,要画青石的在阳面先敷上一层花青,画绿石的在阳面先敷一层汁绿,并留出根部赭石的暖调子。(图五)
图五
4、罩色:在青石上先罩上一层头青,由顶部向根部渐淡,并留出根部赭石的调子。然后以三青在顶部提亮,在绿石上先罩一层头绿,方法同上。最后再以三绿在顶部提亮。有时青绿二色也可以相互渗用,以避生硬。(图三、图六、图七)
图三
图六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七
“青绿山水,异乎杂色画法,其落墨时,务须气骨爽朗,施以青绿,方能从容岚气,霭然成活泼之地。”——【清】方薰山《静居论画》
“青绿设色,只可两次,多则色滞,勿为前人所误。”——【清】钱杜《松壶画忆》
“设大青绿落墨时,皴法须简,留青绿地位。”——【清】钱杜《松壶画忆》
“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明慧人多能变通之。凡设色须悟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习,不能活用,则神采生动,不必合色之工,而自然妍丽。”——【清】方薰山《静居论画》
三、水口法、远山法
《千里江山图》局部
水口有悬瀑、有溪流,宛转跌宕,以流畅的线条画出。水口两侧以墨色略设渲染,阳面多以蛤粉提亮,画时须流动自然,切忌刻板。(图八)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八
远山与中景过渡部分,仍用石青石绿画出,在天地交界部分,则以花青和墨染出,以示远近。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四、树木设色法
《千里江山图》局部
此卷树木多为没骨,偶有双勾,但树身多以墨色为主,树叶则以颜色画出。
1、出干分支法:以浓墨自上而下画出树形,用笔须中锋,用力沉稳圆厚,并须转折顿挫,收根有力,欲提还留。然后从干部分出大枝小枝,用笔须挺健有力,随意自然。树与树之间须俯仰拾得,左右照应,一气呵成。(图九)
2、树叶设色法:画中树叶以梅花、鼠足点叶为主,间有混点、横点、直点、柳叶、松针、竹叶等。梅花鼠足点多以汁绿和墨法点出,中间偶有几株以二青、三青点出。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九
混点、横点多以头绿、二绿点出。柳叶先以石绿整片写出,再以墨提形。松叶以石青整组写生,在顶部穿出松针。竹林有墨绿、石绿两法,墨绿法直接用汁绿和墨画出;石绿法则在墨绿基础上再以石绿提出。凡用石色画出的树叶,偶显斑驳为好。画法与墨法同,须厚重自然,严谨中透出松动,每组须有浓淡疏密之变化,也可在阳面和以蛤粉亮出,切忌来回涂抹。(图十、图十一)
图十
图十一
五、屋宇、舟桥、水法
《千里江山图》局部
屋宇以墨线为主,平直中见笔意,屋顶多以染墨,偶皴石青、石绿,墙以淡赭为主,偶以蛤粉提亮。(图十二)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十二
舟桥以墨线为主,粗细相间,起笔收笔皆有楷意,严谨中显松动。(图十三)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十三
水法有单笔、双笔之分,皆须节奏均匀,起笔收笔,要有笔意,风平浪静须水纹平坦,风行水上须水纹陡起,并以汁绿渲染。要求饱和透明。(图十四)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十四
(本文选自《历代名画解析·千里江山图》何加林 编著)
《千里江山图》细节欣赏: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推荐文章5:云赏经典|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王希孟,北宋宫廷画家。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为画院学生。宋徽宗赵佶当时是图画院的老师,其慧眼独具:“孺子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技艺精进。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千里江山图》卷,时年18岁。不久英年早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