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1:蝗虫是如何突然爆发,并成灾的?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赵序茅(兰州大学 青年研究员)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全球进行了预警,称希望全球高度戒备现在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


  肯尼亚的沙漠蝗虫爆发。(图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据悉,本次蝗灾始于非洲,然后飞过红海进入欧洲和亚洲,目前已经到达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国可以说仅一步之遥。


  本次沙漠蝗的迁徙路径图(图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要形成蝗灾,必须有大量蝗虫,还要集结成群

  大家应该都见过蝗虫,不少人小的时候还捉过蝗虫。


  在田间地头,经常能见到蝗虫的身影(图片:Veer图库)


  蝗虫,属直翅目,旗下包括:蚱总科(Tetrigoidea)、蜢总科(Eumastacoidea)、蝗总科(Locustoidea)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


  中国古籍中记载的蝗灾大部分是由东亚飞蝗造成的,飞蝗是蝗虫中危害最大的,虽然只有一个物种,但有很多亚种。在我国为害的主要有三个亚种——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


  图片:百度百科


  很多人可能都好奇,田间地头常见的蝗虫,是如何突然爆发,并成灾了呢?


  一般而言,蝗灾的发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量突然的增加;二是大规模的集群。


  其实,蝗虫一直都存在,一般情况下,蝗虫受限于自然条件,种群数量都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平日里农田、地头间三三两两的蝗虫飞舞,那是无法构成灾害的。只有数量突然爆发,才可能产生危害。


干旱后遇上暖冬、过度放牧,都可能导致蝗虫大量繁殖

  蝗虫卵会藏在卵囊内,在土壤中越冬,在1年中究竟能产多少代(发生的世代数),和年有效积温、食物、光照及其各虫期生长发育情况有很大关系。


  中国古代有"旱极而蝗"的说法,认为蝗灾往往和旱灾相生相伴。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有利于它们生长发育,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康乐院士认为:干旱造成的蝗灾主要是指飞蝗,并不是越干旱蝗灾越严重。大旱之后往往造成河滩、湖滩的裸露,形成飞蝗非常喜欢的产卵场所,使蝗虫越冬产卵量高,种群密度急剧上升。此外如果再遇上暖冬,次年春季雨水比较丰富,温度回升比较快,就容易导致蝗灾在蝗虫繁殖区的爆发。


  现在,非洲、阿拉伯国家和印度、巴基斯坦正遭受蝗灾,距离中国近在咫尺。不过,根据康乐院士的分析:此次蝗灾是由沙漠蝗造成的,中国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因此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的概率比较小。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由于蝗虫的种类比较多,蝗灾发生的原因也很复杂,不完全一样。有的蝗灾不仅仅和气候有关,过度放牧也会导致其发生。


  对中国危害很大的是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小车蝗属在世界上有30多个种,都是欧洲、非洲、澳洲和亚洲等地区的重要草原和农业害虫。


  图片:百度百科


  亚洲小车蝗喜欢取食氮含量较低的食物,高氮食物会使它们的大小和生存能力都有所下降。而重度放牧土壤中氮含量枯竭使得植物含氮量降低,为亚洲小车蝗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在蝗虫腿部,有个集结成群的"开关"

  环境条件和人为活动导致蝗虫数量突然增加,这只是蝗灾形成的第一步。下一步还要集结成群,集体行动。


  其实,蝗虫平时都喜欢独居,只有突然大规模集群之后才能造成更大的危害。那蝗虫为何会聚集呢?这也是许多昆虫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


  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发现,蝗虫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它们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


  蝗虫身上可能具备某种让它们集群的"按钮",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它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让蝗虫产生集群的按钮。


  结果他们真的找到了,让蝗虫集群的按钮就在腿部的某个部分,当这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这种效果。在某一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虫后腿彼此触碰,可能导致其改变习性,开始成群生活,其成员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进而形成蝗灾。


  那么,到底是哪些化学信号刺激了蝗虫的神经系统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变?


  英国牛津与剑桥的研究人员发现蝗虫的集群受到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影响。平日里蝗虫之间彼此嫌弃,一旦它们体内的5-羟色胺水平升高,它们就会摒弃个虫成见,聚集在一起。5-羟色胺化学物质在蝗虫大脑中比较常见,如同武林圣火令,可以号召蝗虫聚集在一起。Michael Anstey及其同时对沙漠蝗虫体内的5-羟色胺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处于集结状态的蝗虫体内的5-羟色胺水平比独处状态的蝗虫高出近3倍多。


  当蝗虫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蝗虫群会越聚越大,一个数量多达400亿只蝗虫群一天可以吃掉8万吨食物,相当于40万人一年的口粮。在一个地吃光之后,它们就会起飞、迁徙,吃光,再迁徙。飞蝗成群后一般可以迁飞600千米,有些能够迁飞数千千米,这期间不断会有新的蝗虫加入它们,蝗虫的群体会越来越大,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索马里地区奥加登(Ogaden)Shilabo-埃塞俄比亚-一群骆驼正试图通过蝗虫的入侵的地区。(图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蝗灾能造成多大的影响?

  人类与蝗虫打了几千年的交道,也留下了不少记录,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对于蝗虫的记载,就是一部灾难史:


  《礼记·月令》有"虫蝗为灾"的记载。唐宋以后,造纸术的改进和纸张的普及,为历史的记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蝗灾的记载也越发详细。


  例如,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再例如,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


  根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的两千六百多年中,共发生蝗灾500余次。


  总之,在中国古时,蝗灾可是与水灾、旱灾并列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一旦兴起,遮天蔽日的蝗虫大军可以顷刻间把地理的庄稼洗劫一空,更为恐怖的是蝗灾往往在旱灾之后而来。古人靠天吃饭,一旦地里的庄稼没了收成,接下来便是饿殍遍地、揭竿而起,更有甚者导致亡国灭种。


  到了现代,蝗灾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1985~1996年的12年间,东亚飞蝗在黄河滩、海南岛、天津等蝗区连年大发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东亚飞蝗蝗群东西约宽30余千米,波及面积达250万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群居型东亚飞蝗第一次跨省迁飞。1998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发生在80万公顷以上。1999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发生80万公顷以上。


  蝗虫对人类的影响不分国界。2016年俄罗斯政府遭遇了30年以来最严重蝗虫灾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漫天飞舞的蝗虫从俄罗斯南部经过,一时间日月无光,天地昏暗,犹如世界末日。据道,此次蝗灾造成俄罗斯境内10%以上的农田被毁,受灾面积高达7万公顷。这其实就是一次蝗虫大迁徙,只不过它们的数量过于庞大,经科学调查这些蝗虫其实来自遥远的北非。


  看似不起眼的昆虫在迁徙的途中可以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它们的迁徙不仅仅是完成自己生命的传承,更能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蝴蝶效应在自然界非常明显。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昆虫迁徙量大得惊人,仅仅在英格兰每年昆虫的迁徙量可以达到惊人的3.5万亿次,重量加起来可以达到3200吨,相当于一艘小型驱逐舰的排水量。如此庞大的生物量放在整个生态系统里也不是小数目,它们影响深远。对于生态系统中以昆虫为食的动物而言,这是一次饕餮大餐;反过来这些昆虫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因此,昆虫的迁徙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还影响到捕食者、猎物以及竞争者。此外,这些昆虫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还有可能携带大量的病原体进行转移,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


  在人类的历史上,那些看似强大的猛兽,如狮、虎、豹,却并没有带来多大的伤害。相比之下,这看似弱小的蝗虫竟然危害无穷,成为人类历史性灾难之一。看来强弱之势力,绝非定数,强者未必恒强,弱者未必恒弱。人类需要重视地球上存在的每一个物种,哪怕它看似微不足道。


  文章仅代表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蝗虫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2:昆虫摄影:蝗虫,俗称蚂蚱,这些很常见的蝗虫,你见过几种?

  蝗虫,俗称:蚂蚱,草蜢等。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昆虫。这些很常见的蝗虫,你认识吗?


  佳能百微,快优:1/100(f/9)拍摄,棉蝗若虫


  最大的蝗虫:棉蝗(直翅目/斑腿蝗科),俗称:大青蝗、蹬山倒。


  17-400mm镜头40mm端,手动:f/11,1/125拍摄,棉蝗


  棉蝗,可以说是最大的蝗虫了,雌性体长可达75-87mm(雄虫体长为:50-65mm)。棉蝗的个头虽然大,性情却是温顺的,不会叮咬人。不过有听说,它的后腿蹬力十分强劲,有时会伤着皮肤的。


  17-400mm镜头27mm端,手动:f/8,1/100拍摄,一对棉蝗,下方的雌棉蝗,体长与食指长度的对比


  17-400mm镜头40mm端,手动:f/8,1/200拍摄,一对棉蝗


  外形特征:体色鲜绿带黄,触角丝状。前足最短,中足略长,后足的胫节细长,淡紫红色,其外向有两列尖刺,非常容易识别。


  百微镜头,光优f/8(1/80)拍摄。棉蝗,后足腿节特别发达,弹蹬力强劲,俗称:蹬山倒


  棉蝗,一年只生一代。成虫在秋天里大量出现(7-10月是棉蝗的交尾产卵高峰期)。这也是在秋天里,容易看见棉蝗(成虫)的原因。


  17-400mm镜头31mm端,光优:f/11(1/80)拍摄,棉蝗(雌)


  最奇特怪异的蝗虫:突眼蝗(短脚蝗科),体长约18-35mm。


  遇上这种外形奇特怪异,似外星物种的突眼蝗,我想,许多人可能没有想到它会是蝗虫。


  百微镜头,光优:f/8(1/13)拍摄,突眼蝗(雄),体色绿色,有金属光泽


  外形特征:雌、雄成虫大小、体色不同(雌虫褐色,体型更大。雄虫绿色)。复眼椭圆,黑褐色,两眼间有锥状突起。上翅细长,后脚较长。腿节粗大。


  百微镜头,光优:f/8(1/20)拍摄,突眼蝗(雌),体色褐色,腹部较膨大,腹尾端尖


  突眼蝗若虫,外形似一截枯枝。若虫与成虫在外形上大体相似,只是翅膀还没有长成,一些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


  17-400mm镜头40mm端,手动:f/8,1/60拍摄,雌性突眼蝗若虫,外形似一截枯枝


  最意想不到的蝗虫:菱蝗(菱蝗科)。有些菱蝗,在体形上与我们所熟悉的蝗虫相差太大了。初次遇见菱蝗(长翅膀),我真的没有想到它是蝗虫。


  百微镜头,手动:f/8,1/50拍摄,菱蝗(长翅形)


  外形特征:胸背板平扁,呈现稜角或菱形状,故称:菱蝗、稜蝗。菱蝗属于小型蝗虫。体色、斑纹等外形特征,会因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从外形特征上,可以按菱蝗的翅膀的长短划分为:长翅形和短翅形(仅是个人想法)。


  长翅形的菱蝗,翅膀狭长,长度超过腹尾。


  百微镜头,手动:f/8,1/40,ISO:200拍摄,菱蝗(长翅形)


  百微镜头,光优:f/8(1/60)拍摄,菱蝗(长翅形)


  手机拍摄,菱蝗(长翅形)


  短翅形的菱蝗。在外形上倒是与常见的蝗虫会接近一些。


  百微镜头,光优f/8(1/40)拍摄,菱蝗(短翅形)


  查对虫名时有察觉到,相对于其它科属蝗虫的触角,菱蝗的触角算是细如丝线,给人一种随风摇摆的感觉(包括长翅形和短翅形的菱蝗)。


  手机拍摄,菱蝗(短翅形)


  百微镜头,光优:f/8(1/80)拍摄,菱蝗(短翅形)


  最常遇到、熟悉的蝗虫。


  外形富有鲜明特征的:红后负蝗(负蝗科),俗称:锥头蝗,尖头蚂蚱。


  百微镜头,光优:f/8(1/50)拍摄,红后负蝗


  也称:中华负蝗,短额负蝗。雄虫体长20-25mm,雌虫体长34-42mm。


  百微镜头,光优:f/8(1/60)拍摄,红后负蝗


  外形特征:体色绿色或黄褐色。头部长而尖,触角短且末端尖。各足颜色与体色相同。后足腿节较粗。翅膀狭长,超过腹部,翅端尖。


  17-400mm镜头40mm端,光优:f/11(1/60)拍摄,红后负蝗若虫


  百微镜头,手动全景接片(一组二张)拍摄,红后负蝗


  我们熟悉的蝗虫,大多数在外形上是:体形狭长,复眼突出,触角短的一类。它们在外形上看上去都很接近,相互间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如:斑纹)的差别。可就是这细节差别,常常让我们这些跨界的昆虫“爱好者”,傻傻得难以区分清楚。


  百微镜头,快优:1/80(f/6.3)拍摄,蝗虫若虫


  青脊竹蝗(网翅蝗科/竹蝗属),体长约33-40mm。


  百微镜头,手动:f/8,1/100拍摄,青脊竹蝗


  外形特征:体背绿色,触角细长,端部白色或淡色。


  手机拍摄,竹蝗若虫。若虫与成虫在外形上相近。只是翅膀还没有长成,一些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


  白条细蝗(蝗科/直斑腿蝗属)。体长约35-46mm。


  外形特征:触角短丝状。头部卵形黄褐色,复眼有纵向黑褐色条纹。前胸背板淡黄褐色,下缘侧边有一条白色的斜线。后腿节内侧和胫节为红色。


  百微镜头,光优:f/8(1/80)拍摄,白条细蝗


  短角异斑腿蝗(斑腿蝗科),又称:短脚外斑腿蝗。体长17-28m。


  手机拍摄,短角异斑腿蝗


  外形特征:体色黄褐色或暗褐色,触角短。前胸背板后缘侧面有一条黄白色斜纹。后脚腿节有2条黄白色平行的宽型斜斑,腿节及胫节侧缘橙红色。


  手机拍摄,短角异斑腿蝗


  拟稻蝗(蝗科),体长22-35mm。


  外形特征:复眼褐色,复眼后方到翅膀前端有一条黑色纵带。触角短末端有黑斑。体型狭长,前翅长过腹部,体色有绿色和褐色。


  百微镜头,光优:f/8(1/160)拍摄,拟稻蝗


  疑似:条背土蝗(斑腿蝗科),雄虫体长60mm,雌虫体长67-75mm。


  手机拍摄,疑似:条背土蝗


  外形特征:体色黄褐色,复眼下方有黑色斑纹。头部背面至前胸背板有一条黄褐色条纹,条纹两侧黑褐色。翅膀背至末端有一条黄色的狭长带状斑纹,上翅脉络网状,有数枚黑斑。


  手机拍摄,疑似:条背土蝗


  某种蝗虫。体色褐色,触角短。头部背面至前胸背板有一条暗黑色条纹。


  手机拍摄,某种蝗虫


  手机拍摄,某种蝗虫


  疣蝗(斑翅蝗科),体长25-30mm。


  百微镜头,光优:f/8(1/80)拍摄,疣蝗


  外形特征:体色灰褐色或褐色,会随环境改变。背面有小瘤状突起。后腿节有宽型黑色条纹,体侧有绒毛。


  百微镜头,手动:f/8,1/160拍摄,疣蝗若虫


  蝗虫,是直翅目蝗虫总科昆虫的统称。蝗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少了化蛹的环节),其生活史:卵-若虫-成虫。也就是说,从蝗虫卵孵化出来的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中,对幼虫的称呼),是通过多次蜕皮,长为成虫的。


  百微镜头,手动:f/8,1/40,ISO:200拍摄,即将完成蜕皮的蝗虫若虫


  手机拍摄,蝗虫若虫


  手机拍摄,竹蝗若虫


  百微镜头,快优:1/60(f/5.6)拍摄,疑似:竹蝗若虫


  百微镜头,快优:1/250(f/4.5)拍摄,红后负蝗若虫


  百微镜头,光优:f/8(1/125)拍摄,锥头蝗若虫和椿象


  百微镜头,快优:1/60(f/5)拍摄,蝗虫若虫


  拍摄地点:福建三明


  昆虫查名:嘎嘎昆虫网


  (原创摄影图文,分享昆虫摄影的乐趣。如果有误请指正并见谅,谢谢您的观看支持和鼓励)尊重原创,请勿搬运抄袭!


  蝗虫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3:教你分清蚱、蜢和蝗

  李清照有句云: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处的“舴艋”虽用了“舟”字旁,但明显是从“蚱蜢”脱胎而来。正如王念孙《玉篇》中所说: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这里的蚱蜢即指个头小一点的蝗虫,用以形容小船,极言其瘦小。


  蚂蚱


  蚱蜢也好,蝗虫也罢,在民间大抵都是指蚂蚱之类的昆虫,无非就是大小有别,并非什么精确的概念;但是,如果和昆虫分类学联系起来看,蚱、蜢和蝗三个字还是有必要说道说道。三者均属于直翅目蝗亚目,可以统称为蝗虫或蚂蚱。与同属直翅目的螽斯类相比,蝗类的共同特点是触角粗壮而短,不及螽斯触角的飘逸修长。


  蚱


  蚱


  而蝗类还可以分为三类:蝗、蚱和蜢。其中个头最小最不起眼的是蚱,其特点是:体小,呈菱形,所以又叫菱蝗。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整个腹部。前翅小,鳞片状。无听器。跗节2-2-3。经常在灯光下和飞蛾一起飞舞乱窜的小蚂蚱就是它了。蚱的体型很小,但却颇为粗壮,因其前胸背板盖过腹部,整体感觉比较“硬”。一般来说,蚱的体色黯淡,多和泥土近似,非常低调。


  养蝗虫


  我们平时最容易见到的是蝗,基本特点是: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触角长于前足腿节的长度。跗节3-3-3。爪有中垫。产卵于土内。这一大类种类繁多,有大有小,形态各异,而且分布广泛,中华大地上几乎无处不有。北方常见的种类有棉蝗、东亚飞蝗、花胫绿纹蝗、短额负蝗和中华剑角蝗等。


  棉蝗


  棉蝗,学名Chondracris rosea (De Geer, 1773),又名大青蝗,雄体长45~51mm,雌60~80mm,雄前翅长12~13mm,雌16~21mm,是北方乃至于全国体型最大的蝗。通体呈黄绿色,种加词rosea指后翅基部的玫瑰红。总体上孔武有力,其后足尤为粗壮,且外侧生有细齿,锋利如刀,被它蹬一下子可能会有血光之灾,故民间称之为“蹬倒山”。


  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学名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1835),飞蝗科飞蝗属飞蝗的一个亚种。其雄成虫体长33~48毫米,雌成虫体长39~52毫米,个头略逊于棉蝗。体色变化较大,有群居型、散居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体灰黄褐色(群居型)或头、胸、后足带绿色(散居型)。本种为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蝗灾就有它的份儿,如今形势变了,它是蝗虫养殖最常见的种类,香酥蚂蚱就是它的归宿。


  花胫绿纹蝗,学名Aiolopus tamulus (Fabricius,1798),斑翅蝗科绿纹蝗属。雄体长15-21.5毫米,雌20-29毫米,体瘦长,暗褐至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X”纹,侧片底缘及沟后区常呈鲜绿色,色彩较为鲜明。看到它觉得特别亲切,因为小时候在草丛中追逐而不得的蝗虫大抵就是它,印象极为深刻。


  短额负蝗,上雄下雌


  短额负蝗,学名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属直翅目锥头蝗科。个头不大不小,雄虫体长21-25mm,雌虫体长35-45mm,有绿色或褐色二型。与前面几种蝗虫不同的是,短额负蝗头部削尖,向前突出,故曰“锥头蝗”,我的家乡一般叫它“老扁”。本种行为较为迟缓,飞翔、跳跃能力均不强,雌性尤弱,加上性格温顺,是农村孩子们最喜欢的童年玩伴之一。


  中华剑角蝗


  中华剑角蝗,学名Acrida cinerea,直翅目剑角蝗科。剑角蝗的外形和短额负蝗稍类似,都是头部削尖的模样,但个头却比短额负蝗大得多,成虫一般体长30—81毫米,雌大于雄,绿色或褐色。另,剑角蝗的后足无法像短额负蝗一样折叠起来,始终就是这么弓着。本种又名中华蚱蜢、东亚蚱蜢,古人诗词中的蚱蜢多半就是指负蝗或剑角蝗等两头尖尖的蝗虫。


  蜢,具体种类不知


  最后说到蜢,蜢的外貌和蝗类似,其特点是:触角短于前足腿节,在触角的近端部有一个小突起。无听器。蜢的头部不像负蝗一样削尖,但面部却像李咏一样狭长,看起来有点像马头,故部分地区称之为“马头蝗”。蜢类在我国分布较少,种类贫乏,主要集中在南方。


  蜢类,具体种类不知


  以上说的就是蚱、蜢和蝗的简单区别方法,你记住了吗?记住了就可以到小朋友面前去显摆了!


  蝗虫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4:北非蝗虫横渡西亚沙漠,成堆成片或再次成灾,我国也应做好

本文标题:蝗虫图片大全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