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推荐文章1:这算是让你混明白了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


  (后梁朱温 形象)


  公元912年,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死了。


  这朱温还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儿子杀死的,朱温一死,后梁的国力啊,各方面就快速衰弱,很快就失去了五代第一朝的风采。


  那么这个时候,荆南的高季兴,他可就有点蠢蠢欲动了。


  当年他是家奴,是下人,如果不是朱温提携他,保不齐他今天还在哪家大户的院子里养马喂猪呢。


  这锦衣玉食,常源自蓬门荜户,那荆钗布裙,或出于华族之门。


  历困苦了,方知甘甜之味,不稚嫩了,始觉沧桑之变。


  高季兴时常安慰自己,这人生在世,英姿勃发,反娶平凡之妻,三子一女,未必享尽天伦之乐,家财万贯,终有飘零异乡之时。


  而才高八斗,或许早岁即登仕途,学富五车,也可能终世沉沦下僚。是贫是富,是贵是贱,皆天数使然,非人力可强。


  可是不管高季兴怎么安慰自己,他的人生中都绕不开朱温,而且永远也绕不开朱温对他的知遇之恩,如果没有朱温,就没有他今日的荆南。


  但是很显然,高季兴并不是什么长情的人,他也不打算答朱温的子孙后代,朱温一死,他立刻断绝了和后梁的关系往来,也不入朝拜见了,也不入贡赋税了,那真是说变脸来就翻脸。


  我爱后梁,我忠诚朱温,可谁爱我,谁又能忠诚于我呢?


  他已经不记得最后一次自己见朱温是什么时候了,也许是一年前,也许是半年前,不过他记得朱温这几年来变化很大,甚至说简直是变了一个人,当年朱温也是雄浑豪迈,可高季兴见他时,只看到爬满了他全身的欲望。


  高季兴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成为帝王的代价么?


  他不知道,但是他竟然有点羡慕朱温。


  (南平高季兴 形象)


  脱离后梁,独立自我,这是高季兴的第一步,而完成了这个第一步之后,他的第二步就是积极对外扩张。


  这高季兴啊,他占有的地方虽然不大,只有湖北江陵和公安一带,说白了就是他占据了一个荆州,可是这荆州啊,前后上下左右全是割据政权,都别说是四战之地了,简直是八战之地,高季兴明白,荆州虽然易守难攻,可是对外扩张是所有的割据军阀们都在走的道路,别人攻城陷地,那自己也不能闲着,所以高季兴立刻派兵攻打了前蜀王建所控制的归州和峡州。


  归州,今天的湖北秭归,峡州,今天的湖北宜昌。


  归州和峡州都是好地方,如果能拿下,高季兴的势力必然扩大,但是在这里,高季兴派出的军队,遇到了前蜀名将王宗寿。


  这王宗寿吧,他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养子,是五代初期的名将,而且还是一员儒将,之前我们也介绍过,就是说这哥们不仅打仗很有一套,他的文化素养也很高,知史知兵,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一个有文化的武将,和一个没有文化的武将,那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读兵书,读史书,那就可以帮助一个武将掌握各种军事策略和战术,往深了再研究,则可以让武将理解到战争的规律和本质,而拥有这些能力之后,他就可以在战场上做出更加优秀的判断和决断,从而提高他的指挥能力。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如果不过度沉迷的话,这都是良性的爱好,而这些爱好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加个人魅力或者消磨时光,它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耐心,锻炼一个人的专注力,打磨一个人的创造力,使得他拥有与众不同的思维和人格。


  人和人终究是不一样的,不然也不会有普通将领和名将的区别了,普通和有名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哪里呢?在于普通武将还在考虑往哪儿用兵的时候,名将通过一盘棋,已经可以得知战争的成败了。


  而王宗寿,就属于是这样的将领。


  不过很可惜,前蜀拥有这样的名将,但却不能进取天下,因为前蜀第二位皇帝王衍,也就是前蜀的末代皇帝,实在是昏庸无能,整天不干好事,王宗寿经常苦心劝谏,却始终是无济于事,因为王衍压根就不听他的。


  后唐攻灭前蜀,前蜀各地官僚和武将大都投降,只有王宗寿不投降,后来他听说主公王衍已降,失声痛哭,肝胆俱裂,这才放弃了抵抗。


  (无情乱世)


  王衍投降之后,被后唐军从成都押着送往后唐,王宗寿还一路在后边尾随,他贿赂押送王衍的后唐士卒,换来和王衍见最后一面的机会,这王衍见到王宗寿之后是悲泗淋漓,凄怆流涕,十分痛苦的说,当年我要是能听你的话就好了。


  当初不那样就好了,我可真后悔,如果当时这么做就好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此时的悲鸣,又有什么意义呢?


  回到故事中,这高季兴攻打归州和峡州,就正对上当时还如日中天的王宗寿。


  结果可想而知,高季兴的荆南军是大败而归。


  打前蜀失败,高季兴又开始对襄州用兵,可是没成想,新败没成旧败,是又添新败,这回他又碰上了节度使孔勍。


  史书上对于这个孔勍啊,介绍并不是很多,反正他当时是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正归他管辖,高季兴图他的襄州,他当然不干,积极出兵,给予了高季兴迎头痛击。


  时间流转,日历一页一页翻过去,可就到了后梁灭亡,后唐建立。


  这高季兴啊,他原本叫做高季昌,而后唐的开国皇帝,是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呢,他的父亲是李克用,祖父是李国昌,那么高季兴为了避李存勖祖父的讳,才把昌给改成了兴。


  那么通过他避讳的这个行为,我们就可以得知,高季兴果断的抛弃了后梁,开始对后唐亲顺称臣。


  而且,他不仅把名字给改了,为了表达忠心,他还打算到后唐朝贡,亲自拜见李存勖。


  高季兴的这个想法,主要来自于他的谋士司空薰的建议。


  其实,这个建议和想法,是很危险的。


  首先,这高季兴的原始身份,是后梁的归属,甚至说高季兴本人就是后梁朱温的部下,总结来说他就是后梁旧臣,那他的这个立场就太敏感了。


  (沙陀李氏)


  李克用也好,李存勖也好,他们沙陀李氏和后梁是四十多年的恩怨情仇,那恨的都透透的了,你高季兴当年和后梁如此亲密,李存勖会不会找你算账?何况你现在占据荆州,遏控湖北,又手握重兵,你去一趟后唐容易,可是要回来,那就不一定容易了。


  所以,高季兴的另外一位谋士梁震就劝他不能去。


  梁震好一顿劝,没劝住,高季兴还是去了。


  到了洛阳之后,高季兴果然后悔,因为他虽然是表忠心去了,可是李存勖很显然并不相信他有多少忠心,而是任命高季兴在朝廷里做中书令,很显然,李存勖要通过封赏官职的这种方式,把高季兴给扣在后唐。


  真是悔不听梁震之言啊。


  天下之中,三面环山,两条大河穿过,龙门观山色,马寺听钟声,金谷看春晴,洛阳还是那个洛阳,只是旧友已不在此,而新朋友,看来对自己并不友善。


  好在,这个时候的后唐名将,也是后唐的开国功臣之一的郭崇韬对李存勖提出了这么一个看法。


  郭崇韬认为,后唐如今立国,咸使布闻天下,各地军阀虽然表面上归顺称臣,可也只是派人来送礼进贡,没见一个国主来,只有荆南的高季兴来了,高季兴既以诚心相献,我们又怎么能这样对他呢?


  而且吧,这天下人都看着呢,把高季兴扣下,影响不好,而如果咱们客客气气的把高季兴送回去,就能体现出皇帝您的从容气度,必然能使天下归心。


  李存勖当然不想要放高季兴回去,作为一名合格的乱世枭雄,李存勖重名节,可他更讲求实际,把高季兴放走,那就是纵虎归山,早晚是个隐患,现在直接把他软禁在洛阳,真是一了百了,既放心又省心。


  可是,别人劝谏他不听,郭崇韬劝谏,李存勖不得不听。


  作为后唐宰相,后唐名将,奇袭汴州,灭亡后梁的头号功臣,郭崇韬当时在李存勖心中的分量太重了,既然安时(郭崇韬的字)开口,那,那就放高季兴回去吧。


  《旧五代史·高季兴传》:季兴来朝于洛阳,加兼中书令,时论多请留之,郭崇韬以方推信义于华夏,请放归藩,季兴促程而去。


  您看这段记载,那非常的有意思,李存勖前脚让高季兴回去,高季兴就“促程而去”,就是说他着急忙慌,十分匆忙的就走了,可能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收拾的那种。


  回去的路上,高季兴还自我反省,说这一趟旅行啊,诞生了两个错误,我去洛阳见李存勖,这是一错,而李存勖放我回来,这是二错。


  听起来高季兴还有点沾沾自喜,可是在洛阳的这些时日,惊心动魄,汗如雨下,也只有他高季兴,自己知道了。


  不过既然能割据一方,那高季兴也真不是盖的,虽然这趟去洛阳,差点把自己给栽进去,但他自己自身难保的同时,还没忘记捅别人一刀,李存勖那时正要平定天下,在先打杨行密的南吴还是先打王建的前蜀之间犹豫不定,高季兴因为之前在王宗寿的手底下吃过亏,因此就建议李存勖先打前蜀。


  在高季兴之前,荆南有投水的成汭,高季兴绝不要步他的后尘。


  或是高季兴有心,或是高季兴无意,冥冥之中,这样的一个建议,竟然改变了后来无数人的,最终命运。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后梁纪一》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暨南大学,2008


  杨光华.前蜀与荆南疆界辩误.西南师范大学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推荐文章2:再回首 已是百年身

  故宫杂志官微晒“穿越照”网友称恍如隔世


  90年前的故宫御花园是什么模样?你能想象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和小伙伴们在御花园里的情形么?近日,故宫博物院主办《紫禁城》杂志官微放出一组高清“故宫穿越照”,有网友评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同一张照片里既有带着孩子的今日游客,也有抱柱玩表的溥仪,“曾经他们就站在那里。”对于这种“古今同游”的穿越效果,有网友大呼颇具创意,也有人觉得“背后凉凉的”。据微博消息,《紫禁城》杂志官微的主页君还不准备收手,目前在拍摄故宫外的“穿越”照。本综合消息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推荐文章3:诗词丨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位知己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有部电影中曾说,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我们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你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不会再见了。


  离开的人离开了,重逢的人会再重逢。


  回首往昔,那些走着走着就散了的人,你们还好吗?


  《梦微之》


  唐·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朋友》中有句歌词唱到,“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


  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我生命中最好的日子。如今,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的离去,再次梦中相见,黄泉中你可知晓我的孤寂。


  《别薛华》


  唐·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人生路上,一程有一程的艰难,每个人最终都要一个人走下去。在千里的行途中悲凉失意,寂寞冷落也会摧垮人不过百年的身体。


  你我一样漂泊不定,生活同样凄苦辛酸,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我都祝福你,想念你。


  《没蕃故人》


  唐·张籍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动乱的年代,失去了你的消息,想要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忍不住痛哭流涕,心中满是遗憾。


  若你还在,只盼你安好,若你不在,我也将永远怀念着你。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一梦浮生,当初和朋友们一起吹笛、饮酒,如今想起,也都变成了无法重来的回忆。


  岁月如水,静默不言。


  当我们再回首时,已是百年身,那些曾经同游的朋友,早已消逝在时光里,没有踪迹。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宋·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当年送别,满眼都是缤纷的落英,蓦然回首,故人已在千里之外,如今只剩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只能借酒来浇灌我的愁肠。


  每一场相逢都预示着离别,每一次离别后,重逢都遥遥无期。人生而孤独,不知还有多少风前月下的日子,只能在孤寂落寞中独自度过。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宋·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记得那一天我们初相会,时光真是美好。如今,当时和我一起欣赏美人歌舞的人们,如今详查,大多数早已离世。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规律,正因为有离别,相聚才显得格外珍贵。不惧怕离散,不留恋失去,往后的人生,欢喜一程是一程。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真正的朋友,可能不会时常联系,却能在你困难的第一时间奔向你;


  真正的朋友,可能只是偶尔见面,却能在相遇的瞬间,连沉默也变得自然默契。


  真正的朋友,会在每一个有意义的时辰,远隔山海与你共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用花枝当做喝酒的筹码,突然想到你已远去他乡不可见,心中不免愁绪丛生。


  《红楼梦》中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谁能陪谁一辈子呢?人生注定是一个人的旅程,感恩生命中的所有遇见。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我送你离开时,希望你珍惜时间,努力向上,拥有一个好的前程。就算以后我们不复相见,我也依然送你最好的祝福。


  朋友不会甜言蜜语,却能给你最真挚的问候,往后余生,只愿你不后悔任何决定,不辜负每次遇见。


  《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


  清·纳兰容若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再次重逢,难舍离别。我知你心中悲痛,可人活着,就该珍惜此刻的拥有,希望你不要沉溺于悲伤,等到明年桂花开放,我们相约再见。


  最深情的话,莫过于:努力加餐饭,计日好归来。我的朋友,我在等着你回来。


  当我们回首往事,又想起在我们的生命中路过的那些人,


  谢谢他们,给我们的人生涂抹了不同的色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丰盈了我们的生命。


  也许我们还会重逢,对酒当歌,也许我们不会再见,天涯陌路。不管怎样,我都将为你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远方的朋友,虽然我们不常联系,也许久未见,但我始终牵挂着你,愿你一切安好。


  (:诗词天地)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推荐文章4: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推荐文章5:一失足为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很早就听过这样的话,确实人生不可以重来,有些遗憾真的是让人抱憾终身,今天继续看《小窗幽记》。


  原文:一失脚为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译文:一时不慎而犯下错误,会造成终身的遗憾;等到发觉而后悔时,已是事过年衰无可挽回了。


  这话以前基本都用在那些一时糊涂走错路的人身上,也有因此有一词‘失足某某’失足青年,失足妇女,失足少年等等,都是因为自身分辨能力差,而误入歧途,并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的人,有人曾经说过,是人都会犯错,如果你还没有犯错,不是你有多完美,而是诱惑还不够大,咋一听觉得有些不入耳,但细细想来,不无道理,我们常常不是会因为看到不该犯错的人,出现问题而感到惊诧吗?人为什么会犯错,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欲望,有欲望有诱惑可不就一拍即合了吗?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好些犯错的人不是身居高位,就是名人明星,要不就是成功人士或是要么有美丽的外表,要么有让人艳羡的身世背景,为什么这些人自身条件都这么好了,还要犯错,普通人就不会有这样行为,还是这些人地位变了,行为飘了,这其实只是一方面,这些人到了一定的高度,想要更高可不就更难吗?,金字塔的顶端毕竟地方太小,谁都想爬上去站稳,总会有被挤下来的,这些人因为有他们的自身价值存在,才会有人去诱惑,普通人没有利用的价值,人家也不会闲的来你身上浪费精力,所以很多犯错的人事后后悔的不是自己做的错事,而是自己当初要是选择寂寂无名会不会有一个安稳的人生。


  这其实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自古都如此,记得很早以前有一部电视剧《李卫当官》里面的贪官群体想要拉清官下水,就曾经有一些经典台词大概意思就是说,不论这个人心智有多坚定,只要他还需要空气呼吸,他们就会有办法拉人下水,无孔不入且非常自信,所以人才会说,不是你一定不会犯错,而是你面对的诱惑还没有让你心动,不然也不会在一失足后面加上千古恨,因为失足的时候自己完全是没有理智的,或者说当时是完全处在亢奋的状态,因为自己觉得前景很美好,现实很舒适,沉醉在自己或是别人编织的梦境里,在醒悟时已是百年身,无可挽回,一般这样是醒都不会是自己发现什么,基本都是被现实打醒,才会惊觉自己居然错的这样的离谱,也不排除有一些是明知故犯,抱有侥幸心理,但结局都差不多,不同的是一个有心理准备,一个没有,一个惶恐一个遗憾而已。所以这里又分了主动失足和诱惑失足。


  我们每个人都不敢说自己面对巨大的诱惑时,自己会是什么反应,理智很重要,认清自己的斤两也很关键,只要牢牢记得‘舍’和‘得’。没有舍你不会无缘无故的得,舍的东西就要看你能不能承受。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推荐搜索词:

  

  1.再回首已是百年身的上一句是什么

  

  2.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什么意思

  

  3.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全诗

  

本文标题:再回首已是百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