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racic推荐文章1:两种驱动基因同时共存型肺癌,运用双靶治疗效果更佳

  受人口老龄化、吸烟人群比例高、早期使用生物柴草燃料群体年龄增长等诸多因素叠加,肺癌依然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王。随着国内、国际肺癌研究团队对肺癌从分期、分型乃至分子层面的深入研究,我国肺癌患者的群像呼之欲出:非小细胞肺癌占主流,进一步亚型分析显示EGFR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占比超30%,随着针对该特定基因突变型的靶向药物开发、应用,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生存质量得到了显著改观。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党总支书记、肿瘤中心主任、肿瘤中心肺一科主任杨衿记教授


  “但在临床上,我们总能发现少数明明是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但使用靶向药物后的疗效却并不好。通过进一步基因检测,我们发现了其肺癌还存在其他的驱动基因,比如MET扩增,再比如ROS1融合、ALK融合、HER2突变等等。”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杨衿记教授表示,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在当前越来越多针对罕见靶点的靶向药物不断开发的背景下,对于那些EGFR突变合并其他驱动基因的双变异型肺癌,双靶治疗或将成为一线优选方案。


  双驱动基因同时共存型肺癌


  需要临床更加重视


  杨衿记教授表示,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收治的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患者中,就经常发现同时有MET扩增型的患者。这一类患者单独采用单一靶向药物(针对EGFR突变的1-3代药物)治疗效果很糟糕。随着医学领域对MET扩增靶点认识的深入,MET靶向治疗不断取得突破。比如国内的科研团队正在加紧攻关相关靶向药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该靶点抑制剂业已上市。这些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为临床上的双靶治疗(同时针对EGFR突变、MET扩增两个靶点)进行治疗成为可能。


  日前,肿瘤领域英文期刊《胸部 肿瘤》(Thoracic Cancer)就发表了杨衿记团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双驱动基因型肺癌的不同治疗模式对比,结果显示采用一线EGFR-TKI单药治疗的患者整体预后不佳,而通过肺癌类器官模型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针对EGFR突变和MET扩增用上两种靶向药物后,则显示了更好的疗效。“这一研究成果提示双靶联合治疗方案可能是此类患者的今后一线治疗优选方案。”


  杨衿记教授表示,随着靶向药物的不断迭代升级,占我国非小细胞肺癌三成多的EGFR突变晚期肺癌的总体生存期、生存质量不断提升。但其中约有两成的患者即便用上了疗效最为确切的三代靶向药物,仍然无效。进一步精确诊断后发现,原发耐药是药物无效的主要因素,而导致原发耐药的帮凶之一则是其他驱动基因MET的过度表达和扩增。“以往对于原发耐药,我们只能在发现治疗没效之后,再采用治疗前的标本来做基因检测,然后才发现MET扩增或过表达引起原发耐药。如果在治疗开始前就先检测清楚EGFR和MET基因状态,让EGFR突变伴原发MET扩增的患者从一开始就接受EGFR/MET双靶精准治疗,患者的疗效可能会好得多。”


  随着精准医学尤其是精准诊断、靶向性药物开发的与时俱进,从诊断双驱动基因共存型肺癌到临床上应用双靶治疗都是可以实现的。


  影像检查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是早期发现肺癌的重要手段。


  回顾性研究表明


  双靶治疗的近期效果更好


  作为国内知名肺癌专家吴一龙教授团队的核心成员,杨衿记教授曾主导了一项针对双基因驱动型肺癌的回顾性研究。在纳入研究的54例EGFR突变伴MET蛋白过表达的晚期肺癌患者中,一共有40例患者进行了进一步的MET基因扩增检测。并按照对照组(单纯EGFR突变患者)22人,研究组(EGFR突变/MET扩增共存型患者)18人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仅仅接受EGFR单靶点药物治疗的研究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仅仅为1.9个月。而后线接受EGFR/MET双靶治疗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66.7%)取得了不错的近期疗效,该研究结果强调,我们要重视EGFR突变伴原发MET扩增的患者,如果无法及时给予双靶治疗,其预后将非常凶险。”


  他强调,在患者发生耐药后,首先应进行组织活检或液体活检,明确耐药机制,进而指导后续个体化治疗,这样才能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其中,对于双靶治疗耐药后保留MET扩增但无可用靶点的患者,则可能需要换用化疗、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或免疫治疗来克服耐药。对于MET扩增消失但发生MET基因第二位点突变的患者,换用II型MET-TKI可能有效,但目前国内尚无此类药物获批上市。患者可以考虑参加临床试验,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药物可能能够克服MET第二位点突变,是目前临床试验的方向。


  攻克肺癌,还需关注相对稀少的罕见驱动基因


  随着对肺癌这一全球致死率最高癌症的研究深入,医学领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当中,针对已经发现的EGFR、ALK等常见基因突变,还开发了靶向药物用于该群体肺癌患者的分子靶向治疗。但攻克肺癌,绝对不是只针对常见致癌基因开展研究,一些业已明确参与到肺癌生成的罕见靶点也应被高度关注。


  杨衿记教授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靶点被临床认知,它们或联合EGFR靶点为非作歹,或单独行动导致肺癌发生、发展。但它们也是临床治疗上不容忽视的罕见靶点,虽然单个肿瘤驱动基因发生率低于5%,但罕见靶点总体占有量大,约占所有肺癌15%,每7个肺癌患者中,就约有1个罕见靶点阳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基于精准诊断的双靶治疗更能给患者带来获益。只是,目前在临床上,整体对肺癌罕见靶点的知晓度较低,临床送检率低、治疗方案选择不规范、诊疗选择有限等困境需要一一解决。”


  总体而言,我国的肺癌治疗是在不断进步的,五年生存、临床治愈、带瘤长期生存等从概念变成现实。去年6月,作为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杨衿记牵头的编辑团队发行了《怒放的生命——100个活过五年晚期肺癌患者抗癌记》,记录了100名抗癌战士的心路历程。


  “最好的鼓舞不仅是医生给的,还是病友,尤其是治疗成功的病友给的。”


  这种创造性的肺癌科普,在通俗讲解肺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也给了患者以科学抗癌的信念。目前,杨衿记教授的科普事业已经从线下走到线上,并选择“家庭医生在线”进行线上传播。目前,他的每篇科普文章都能精准触达肺癌患者,且浏览量都能近万,还在后台拥有了大量的患者留言。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thoracic推荐文章2:“随便查,没拼爹”

  “硕士期间共参与发表SCI论文84篇,其中第一(含并列)发表SCI论文39篇,共计影响因子184分,发表大于10分的SCI论文6篇,参编非插管胸外科手术国际专家共识3项。”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一位名叫梁恒瑞的“学霸”专业型硕士因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引发学界关注。


  梁恒瑞


  据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于5月29日的一篇文章介绍,梁恒瑞本科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现为广州医科大学2018级胸心外科专业型硕士,导师何建行教授。


  文章称,除了上述论文成果外,梁恒瑞兼职TLCR杂志Section Editor,JTD杂志Guest Editor,组稿《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oracic Disease: From Bench to Bed》特刊,多次于WCLC、ESTS、ESMO ASIA等国际学术会议做口头汇并获会议奖项。此外,他在校曾获国家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南山奖学金特等奖、广东省优秀学生等二十余项奖励,2019年获得 AATS Thoracic Surgery Training Fellowship(全球共四人)。


  关于临床工作,梁恒瑞在文中自述称:“三年前,作为一名新入学的专业型硕士,我对临床工作既充满着热情,也充满着好奇。我会6点到医院和护士学习打针;我会在麻醉科争取更多独立打动脉的机会;我会苟在手术室哪里缺人我就上;我会在ICU为我管的重症患者祈祷。如此的学习方式是颇有成效的,从一开始打针手抖扎破患者,到最后熟练一针见血;从一开始麻醉药都配不好,到后来自己独立看台;从一开始缝合手抖,到现在缝合只有一条线;从一开始面对重症患者死亡的慌张,到现在的坦然。”


  梁恒瑞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规培做手术


  而关于自己的科研经历,他写道:“自大学四年级我就加入了何建行教授的团队,而且一开始就能在梁文华教授的身边,学他做事和做人……硕士后半段,我十分幸运地经常获得何建行教授的亲自指导。何教授对外科以及科研的理念是非常大胆和超前,在他的指导下,建立的团队也是非常多元化而且立体的。过去三年多与何教授直接相处的日子中,在手术台上感受了外科大师手把手教导、论文设计上得到了他超前思维的直接指导、甚至论文写作上也获得了何教授逐句逐字的修改,我的科研思维、水准、成果也得到了大幅度的进步。”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2018年,梁恒瑞与何建行教授在学术活动现场合影


  学校官网显示,梁恒瑞的导师何建行从事胸外科工作30年,除了担任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外,还担任了美国外科学院(ACS)Fellow、美国胸心外科学会(AATS)常务会员(Active Member)、欧洲胸心外科学会(ESTS)Fellow、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Fellow、中央保健专家、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本科即是校园“知名人物”


  公开资料显示,梁恒瑞是一名“90后”,2013年从西北地区来到广州医科大学越秀校区,就读于临床医学院专业本科。梁恒瑞就读的南山学院成立于2013年,原为“南山班”,该学院2014年获批成为广东省高等学校试点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类”项目。


  在学校2013级南山班开班仪式上,钟南山院士与梁恒瑞同学合影


  而在保研至广州医科大学前,本科时期的梁恒瑞也是校园中的“知名人物”。


  据微信公众号“广东学工”介绍,梁恒瑞,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担任南山班班长一职,协助老师建立南山学院学生会并担任第一届南山学院学生会主席,多次获得校级、院级优秀团干部的称号。


  据介绍,大三那年(2016年),梁恒瑞痴迷于临床数据的分析与转化研究,在何建行教授与梁文华博士的指导下,他完成了一篇SCI论文,首次用大数据方法证明了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临床肺癌患者的根治性手术中的可行性。这篇论文最终于2017年6月发表在外科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影响因子:8.98)的杂志Annals of Surgery(外科学年鉴)上。


  作为论文第一,梁恒瑞在文章被接收时(2017年)是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的一名大四本科生。他曾坦言:“这是我这辈子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没想能被Ann Surg接收。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它,我获得了保研的资格,并有幸成为何建行教授的研究生。”


  引发学界关注的同时


  质疑声也四起


  知乎上有网友发布了帖子就此展开讨论,“如何看待广州医科大学梁某某发表 SCI84篇,其中第一39篇(含并列),影响因子184?”“如何看待广州医科大学一专硕,读研期间发表SCI论文84篇?”


  针对网友们的质疑,6月1日,梁恒瑞接受采访时回应称,“关于我的所有资料网上都可以查到,包括论文、具体内容、研究质量、成长经历、如何开始、如何发展。我也在多处做过公开演讲,以及面向全球会议的英文演讲,家庭背景很一般,感兴趣的话,均可自行查证。”


  5月31日,梁恒瑞在知乎和微博都发布了个人声明称:关于网友的一些质疑,包括有无造假(随便查,科研诚信第一位),有无靠爹(没有,普通家庭),有无靠导师(当然有),有无灌水(起步时灌了五六篇meta),有无好好轮科(比较认真)。


  梁恒瑞的个人声明。微博截图


  据《新周刊》道,2013年,梁恒瑞以甘肃省同批次录取学生排名第一的成绩入读广州医科大学“南山班”。广医教务处处长李建华介绍道,作为以钟南山名义创建的“尖子班”,“南山班”的选拔一般在入学半年后举行,录取人数40人左右,高考成绩拔尖、绩点前8%、英语能力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参选。


  《新周刊》道提及,梁恒瑞并没有为自己学医寻找太多崇高、宏大的意义。因为父母都是国企员工,他在“朝九晚五”“厨房、电视加纸”的氛围中平静成长,做医生对他而言呈现出不一样的可能性,“每天见不同的病人,必须随时更新知识,然后,一直在进步”。


  谈及父母对自己有什么寄望,梁恒瑞表示,父母希望我身体健康,开心快乐。他说,希望年轻人共同努力,共同认可他人的努力,共同互相帮助他人成长,社会才能一起进步发展。


  :澎湃新闻、新周刊、广州医科大学团委


  : 湖北日


  thoracic推荐文章3:应对新冠,家里需要买制氧机吗?一文解读→

  11月11日,卫健委发布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20条措施(戳此阅读全文《传阅!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20条措施来了》),科普中国收到许多读者的留言提问,想知道普通人如何科学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今天就先来回答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需要给家里买台制氧机,以防万一吗?


  大家都知道氧气的重要性,它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在影视节目里,危重患者到医院抢救的第一件事就是吸氧。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既然氧气这么重要,有不少人就想当然地认为健康人也可以吸点氧气,在家里准备一台制氧机,每天吸点氧气,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尤其是肺部感染可能会导致血氧含量降低,备着制氧机可以及时补充氧气。


  那么,这样的观点正确吗?先说结论——错误!并不是人人都需要在家中准备一台制氧机吸氧的。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需要吸氧?家庭用制氧机适合哪些人?新冠肺炎病人是否可以自行吸氧治疗?下文将会逐一解答。


  划重点


氧气是维持细胞正常运作所必需的物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肿瘤等慢性疾病可导致呼吸困难,缺氧可导致机体器官受损。常见的家用制氧机通过过滤掉空气中的氮气,为患者提供高浓度的氧气。吸氧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都会导致氧中毒,切不可自行判断。新冠病毒感染者吸氧也是看病情需要的,无症状和轻症病例不需要吸氧,普通型病例按需吸氧;重型和危重型病例需要吸氧。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吸氧也是辅助治疗,需要在联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新冠感染患者如果出现明显的胸闷、气喘,甚至呼吸困难,指夹式血氧仪测量到血氧饱和度低于93%,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必要时可拨打120。

  01


  制氧机的原理


  有些人把呼吸机和制氧机混为一谈,区别在于,呼吸机可以用来辅助呼吸,但它不制氧,无法提供氧气。


  制氧机的工作原理有多种,常见的家用制氧机就像过滤器一样,通过过滤掉空气中的氮气,提取出纯氧气来供病人使用。氧也可以算是一种药物,既可以用于危重病人的急救,也可以作为疾病的辅助治疗,补充纯氧可以提高体内的氧含量,保证细胞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以维持正常的活动机能。


  但是正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已经能够满足健康人体的需求,不需要用制氧机来吸氧。只有在进入病人体内的氧气减少,或是呼吸和或循环系统发生病变,导致含有氧气的空气进入体内出现了问题,氧气无法顺利进入体内细胞,出现低氧血症的表现时,才需要吸氧。而且如果不对疾病的病因进行正确治疗,单独吸氧意义不大。


  02


  需要吸氧的情况


  那么,哪些人群需要吸氧呢?具体来说有四类:


  1.极重度的慢阻肺患者,在稳定期需要进行长期家庭氧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缓肺功能损伤速度;


  2.已出现低氧血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神经肌肉或胸壁疾病患者;


  3.出现低氧血症的其他疾病患者,如晚期癌症患者;


  4.健康人进入高原地区,由于环境中氧气稀薄,进入体内的氧气含量低,容易出现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山病、慢性高山病、高原昏迷、高原缺氧症等,需要尽快氧疗。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以上人群需要吸氧,也应当在医务人员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吸氧的目标是:对于慢性病患者,如慢阻肺,使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不低于88%;对于急性病患者,如重症肺炎、心衰,使SpO2不低于95%。


  一些人认为,吸氧的浓度越高就越好,时间越长越好,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吸氧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都可能会导致氧中毒。


  03


  科学规范氧疗


  要遵循的5点原则


  1.氧疗主要监测SPO? ,观察是否缺氧,尽量吸氧流量在3L/min以下,避免氧中毒,如果病人活动后出现发绀、气短加剧,SPO? 下降,可短时间高浓度给氧,待症状缓解后,再降低氧浓度;


  2.高浓度吸氧(>60%)不能持续24小时以上;


  3.注意氧气的加温、湿化;


  4.注意吸氧管道的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5.绝对不能吸烟或燃烧物品,以防失火爆炸。


  04


  新冠病人需要吸氧治疗吗?


  对于家庭用制氧机,美国FDA曾发布警告称:


  1.您不应该在家里使用氧气浓缩器,除非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不先和医生商量,就给自己吸氧可能弊大于利。


  3.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决定使用制氧机吸氧,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因吸入过多氧气而导致氧气中毒的情况。


  4.使用家庭用制氧机还可能导致新冠肺炎等严重疾病的治疗延迟。


  今年3月,我国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我们来看看其中关于新冠肺炎病人要不要制氧机吸氧治疗是怎么说的:


  1.无症状和轻型病例没有提到治疗,更不用说吸氧了;


  2.普通型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抗凝治疗、俯卧位治疗、心理干预等,一般治疗中根据病情给予规范有效氧疗措施,并不是人人都需要吸氧的。


  3.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 ICU 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 ICU 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对这些患者,应该立即给予氧疗,严重者需予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甚至有创机械通气。但是,这些都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观察下使用,而且氧疗只是辅助治疗手段,光靠吸氧可不够。


  至于家庭用制氧机是否有必要的问题,显然,它并不具备为重症患者提供氧疗的能力,所以,没有必要。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另外,在对新冠肺炎病人监测生命体征这一项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强调了“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


  这里的指氧饱和度如何测定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可以买个指夹式血氧仪测量血氧情况。现在很多运动手环或者手表上也具有血氧SPO? 测量功能,但是要注意,手环、手表的测量结果不会很准确,想监测血氧情况,还是要看指夹式血氧仪,这台小仪器建议大家所有人都备着,市场均价100元左右,操作很简单。


  指夹式血氧仪。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准备血氧仪的目的是观察我们有没有缺氧的情况,根据观察结果判断我们是否需要就医。如果出现有明显的胸闷、气喘,甚至呼吸困难,指夹式血氧仪测量到血氧饱和度低于93%,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必要时可拨打120。


  05


  面对新冠病毒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防护?


  面对新冠病毒,大家无需恐慌,防护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大家也都知道的,难在坚持去做。我们要做好:


  1.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


  2.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3.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家里的老人是重点保护对象,如果有慢阻肺和心脏病等前述的基础疾病的,平时需要用吸氧治疗的,可以准备一台制氧机。


  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准备一台指夹式血氧仪,万一感染新冠可用于监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3%时及时就诊,千万不要仗着家里有制氧机反而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2].FDA Pulse Oximeters and Oxygen Concentrators: What to Know About At-Home Oxygen Therapy


  [3].Continuous or nocturnal oxygen therapy in hypoxemic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a clinical trial. Nocturnal Oxygen Therapy Trial Group. Ann Intern Med 1980; 93:391.


  [4].Long term domiciliary oxygen therapy in chronic hypoxic cor pulmonale complicating chronic bronchitis and emphysema. Report of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Working Party. Lancet 1981; 1:681.


  [5].Stoller JK, Panos RJ, Krachman S, et al. Oxyge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OPD: current evidence and the long-term oxygen treatment trial. Chest 2010; 138:179.


  [6].Jacobs SS, Lederer DJ, Garvey CM, et al. Optimizing Home Oxygen Therapy. 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Workshop Report. Ann Am Thorac Soc 2018; 15:1369.


  [7].Jacobs SS, Krishnan JA, Lederer DJ, et al. Home Oxygen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Chronic Lung Disease. 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0; 202:e121.


   | 孙思庆 南京市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审核 | 揭志军 复旦大学上海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thoracic推荐文章4:如何防止胸腺肿瘤术后复发?上海专家提出两点重要发现

  对于胸腺肿瘤患者来说,是否有必要在术后接受长期化疗、放疗,来防止复发?术后随访又是否有必要做全身的影像学检查?多久做一次合适?


  近日,由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方文涛教授领衔的中国胸腺肿瘤协作组研究团队,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的官方期刊、胸部肿瘤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胸腺肿瘤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国际首个胸腺肿瘤术后复发预测模型”,回答了上述疑问。


  模型显示,80%的胸腺肿瘤患者属于复发低危人群,这类患者术后不需要再进行辅助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其平均复发时间为10年,因此只需每年进行一次常规胸部CT随访即可。


  这是6月17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胸科医院获悉的消息。本次发表的研究成果首次以中国人群为分析基础,为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胸腺肿瘤患者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临床指导与建议。


  方文涛(右)接诊一名胸外科患者。 上海市胸科医院 图


  胸腺位于人体纵隔部位,胸腺肿瘤有良性或恶性,是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相比肺癌、食管癌来说,胸腺肿瘤是一种被低估的“罕见病”——其发病率约为0.4/10万,较肺癌的80/10万似乎低得多。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胸腺肿瘤的实际发病人数并不低。而且在人种分布上,亚裔人种相对欧美白种人发病率多了近一倍。


  “国际首个胸腺肿瘤的复发预测模型”提出了两点重要发现,第一是关于术后是否要做辅助治疗。


  方文涛教授表示,在以往的观念中,胸腺肿瘤手术后常常要再做放疗、化疗,以防止复发风险。而模型结果显示,80%的患者是属于复发低危人群,这类患者做完手术后不需要再进行辅助治疗。20%真正有复发高风险的患者,模型提示55.2%的患者在术后前3年出现复发,几乎所有复发均出现在术后6年内。


  同时,模型也根据不同的复发转移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比如,对于局部复发的患者,放疗是有效的,能进一步巩固手术疗效。但如果病人已出现远处转移,就需要通过全身性的化疗等模式开展辅助治疗。


  另一方面,上述模型也提出了详细的胸腺肿瘤患者术后随访建议。


  方文涛教授表示,治疗过程中,检查过于频繁,不但会增加患者的时间、经济负担,还会在心理上给患者造成恐慌的情绪。但如果检查不够仔细,又会耽误一些出现复发转移的病人。这些都是常年困扰着胸外科医生的国际性难题。


  对此,模型提出,高危组患者应进行为期6年的全面检查,推荐前3年每半年复查一次,后3年每年复查一次,检查的范围应涵盖胸部、腹腔、头颅、骨骼等全身部位。对于低危患者,其平均复发时间为10年,且局限于纵隔局部或胸腔区域,因此只需每年进行一次常规胸部CT随访即可。


  这一模式一旦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也将会减轻这部分肿瘤患者的医疗开支,同时可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这项研究结果一经发表,立刻获得了国际同道的广泛关注。


  意大利罗马的两家医院和一家国立癌症中心分别运用胸腺肿瘤术后复发预测模型,对意大利的病人进行术后管理,相关研究成果也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进行了发表。结果证实,中国专家提出的这一模型是准确有效的,并且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对于全球的胸腺肿瘤患者都能够适用。


  thoracic推荐文章5:先天性气管狭窄诊治实现新突破:手术死亡率大幅降低 从“活着”到“参加运动会”

  中新网上海3月14日电 (记者 陈静)先天性气管狭窄是一种先天性梗阻性气管疾病,常表现为反复的肺部感染和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如未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患儿病死率高达50%至80%。


  记者14日获悉,十年前,相关手术死亡率超12%,如今降至1.4%,术后气管直径平均提升1倍。这一突破得益于中国医学专家打造的“MDT-3D精准外科体系”。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气管外科团队方面当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术前精准评估阶段,多个学科专家精确定位气管狭窄段和模拟手术前后的气流变化,以制订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在手术中,医学专家们通过自体组织修复与三维动态应力优化技术精准重建隆突,创新实现气道形态与生理功能的同步重塑。


  据悉,术后患儿气管直径增加1倍,通气量增加16倍,绝大多数患者呼吸症状彻底改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从120小时缩短至51小时,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较国际平均水平减少40%。该院心胸外科专家徐志伟教授表示:“过去家长都问‘孩子能不能活到五岁’,现在问‘能否参加运动会’。”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气管外科团队联合两家区域医疗中心(福建省儿童医院和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在国际知名临床期刊《胸心血管外科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发表大样本论文。这标志着先天性气管狭窄这一高危儿童疾病的诊治实现历史新突破。


  据悉,自2010年聚焦该领域至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通过系统性数据积累,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先天性气管狭窄诊疗数据库,样本量远超欧美知名医院。基于1000余例手术前后的CT影像分析,中国的专家团队提出“狭窄宽径比≤0.6”的手术阈值,被纳入儿童先天性气管狭窄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他们还首次揭示97.5%的肺动脉吊带患儿合并气管畸形,推动“肺动脉吊带必须同步气管评估”成为全球诊疗共识。(完)


  thoracic推荐搜索词:

  

  1.thoracic cancer影响因子

  

  2.thoracic surgery

  

  3.thoracic翻译成英语

  

本文标题:thorac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