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出自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推荐文章1:「好文推荐」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于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论语》。孤:孤独,孤立,孤单。邻:邻居,友邻,伙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来与他为伴。
赏析
有仁德修养的人,就会有至高的思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最高美德的人。追求道德完美的人时刻心里为别人着想,处处与人为善,友爱和睦,顾全大局,先别人,后自己。这样的人自然而然的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别人更会主动与他为友,他怎么会在社会上孤立呢?孔子在此强调了仁德修养的力量,并勉力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然就会教育他人,感化他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每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正因为如此,人就更加需要"仁德"来平衡你我他之间的关系。能用一颗仁爱之心帮助别人,也许是这个人一生的财富,因为在别人获得雪中送炭的同时,他也收获了别人的拥护、支持与信任。同时如果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样,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
关注珠山检察,开启法治旅程
珠山区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推荐文章2:德不孤 必有邻
:中国纪检监察 :李朝德
“德不孤,必有邻”语出《论语·里仁》篇,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并且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之相随。史载:大舜所居之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朱熹《论语集注》释曰:“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皇侃《论语义疏》言:“邻,也。言德行不孤矣,必为人所也。”德,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崇德向善之人往往富有人格魅力,并能以此凝聚、感召、影响他人,引领风尚。
中国自古就有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文化基因,讲究树德为先、立德为重、尚德为要。如,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恪守良知,以求“俯仰无愧”;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达则兼济天下”;在追求完美人格方面,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无不体现出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之首位,旨在强调“德”对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性作用,也是在倡导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德。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孔孟将其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继而被《大学》演化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为彰显光明美好的品德,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最终让整个社会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方向性作用,做人做事第一位的就是崇德修身。德高望重、德隆望尊、德才兼备、德艺双馨……都是对人的高度评价,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修身境界。北宋名臣范仲淹,毕生尊道贵德、以德立功,融治学、事功和道德为一体,“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如孔子”。去世之后,宋仁宗赐其谥号“文正”。“文”是当时社会对一个人学识的最高评价,“正”则是公众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评价。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成就功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水平。如果没有道德,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蔡元培讲,“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这也正是“人无德不立”的道理。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立德、修德贵在知行统一,重在身体力行。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规范做起。对标各类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与人为善、扶危救难,见义勇为、敢于担当,以诚待人、守信践诺,敬业奉献、勤勉做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道德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积小德成大德。(李朝德)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推荐文章3:如何理解“德不孤,必有邻”
热评论
翻看道德模范的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比如“诚信哥”黄式水一度被“困”在病床上。手不能动,护士帮他刷牙洗脸;有名医生知道他饿了几天,便给他饭票让他去饭堂吃饭……医护人员与病人,原本陌生的关系,就这样互动着,很暖,很动人。
“法官妈妈”陈海仪的故事也是如此。23年来,她定期到监狱跟少年犯见面,通信、打电话,不抛弃不放弃,给孩子们妈妈般的温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法官妈妈”换回的是孩子们的信任,双方形成了真实的情感。还有赵广军,他的生命热线协会坚持对独居老人进行上门慰问。“梁婆婆,我们又来看你了,最近身体好吗?”老人看到赵广军和志愿者的到来,特别高兴。一声问候,一个“特别高兴”,想想当时的场景——真是人与人之间美妙的互动。
鲁迅有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海明威也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相互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分,但在社会生活中,会与陌生人产生各种形式的互动。有人路见不平、仗义出手,有人捐款捐物、不求回,有人扶助弱小、常年坚持……这些互动,让人觉得很暖,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彩,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利他性。不计得失,顾及他人,用自己的时间、精力、付出带给他人温暖。
当然,我所说的“互动”不止如此。一团火会点燃另一团火,一束光会簇拥另一束光。爱心、美德,总是有示范性,总会有影响力、辐射力、感染力。《论语》中所说的“德不孤,必有邻”,正是这个意思。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就像赵广军,他的生命热线协会已感染更多志愿者;就像陈海仪,她背后的“羊城金不换”少年司法品牌无疑有一支队伍在共同努力;就像黄式水,辗转多种交通工具,花费十多个小时,驶过千里路程,就是为了“以德德”……
“德不孤,必有邻”。道德模范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有形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好邻居”越来越多,让人与人暖心的互动无处不在,也正是我们《广州文明导》的不变初心、重要使命。
(夏振彬)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推荐文章4:《论语》第四篇里仁(91):德不孤,必有邻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李泽厚】孔子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定会有人来亲近。”
【钱 穆】先生说 :“有德之人,决不会孤立,必然有来亲近他的人。”
【夜辰心得】
这话听起来很美好,“德不孤,必有邻”,难道是真的吗?乱世之时,人们的体验却是有德者寂寞,往往一个人受冷遇、遭排挤、被打击,不得不苦苦承受和支撑着,甚至开始怀疑这样的坚守是否正确?古往今来,这样的时代不少,可这样的时代下的坚守者亦有之。
蕅益大师对这话的批注是:“千里比肩,百世接踵。”说得好,说得妙。德不孤,必有邻。邻在哪里?千里如比肩,有德者看似一个人在那里坚守,可同样有许多的德者坚守在不同的岗位上,犹如漆黑夜空里的满天星。何为百世接踵?跨越时空的纵深,即使相隔百世,有德者亦相聚在一起,神交如此。是啊!就拿这部《论语》来说,孔夫子2500年前的语录,直到如今,即便如我等凡夫俗子,虽不解其深意,但仍视为瑰宝,孜孜不倦地学习,向有德者看齐致敬。这不正是“德不孤,必有邻”吗?
没学《论语》之前,一直觉得这种经典现在估计很少人看、很少人学,学了之后发现,一下子视野里涌现出一片,犹如磁石一般,周边铁质的物质纷纷有了感应、吸引过来。“德不孤,必有邻”,套用这个原理,那就是“学不孤,必有邻”。我觉得,开德眼,则所见有德之人众多;开学眼,则所见勤学之人众多;开钱眼,则所见有钱之人众多。延伸一点说,我们看见什么,往往是因为心里装着什么。
如今网络发达,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一个事件,只要表明心意,即会有无数志同道合者聚集而来,正所谓“惺惺相惜”。
“德不孤,必有邻”,话虽如此,可如果邻在千里、相隔万世,此时此地虽一人,亦当坚守。求仁之人,修德之人,取义之人,本是志在于此、心甘情愿,虽一人,亦独行,自己选择的路自当走下去,何惧于孤独、寂寞、冷!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推荐文章5:领袖用典丨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日关系。我们愿同日方一道,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推进两国睦邻友好合作。
——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5月23日
2015年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原文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无援,必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朋友。
强化道德修养一向是儒家推崇的理念。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此句说:“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人与人相处,总是喜欢寻找与自己性格相近、品德相类的朋友。《周易·系辞上》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乾卦》又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在儒家看来,虽然社会上有的人喜欢行善,有的人常常作恶,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喜欢行善的人总是占据绝对优势,所以,只要你真心诚意与人友善,就不用担心自己缺少朋友。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寻找朋友总是先修养好自己的德行,这样朋友不请自来。庸俗小人与君子不同,他们总爱以花言巧语的谗侫作法诈取他人的友谊,但是这种人的丑恶嘴脸一旦暴露出来,总是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窘迫处境。
在儒家看来,品德高尚的人,不但不用担心自己缺少朋友,他还会在无形中吸引许多性情温良的人前来与他比邻而居,从而生活在一个人心皆善,远离虚伪欺诈的美好环境中。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人们选择住处,如果不能做到与仁厚善良的人为邻居,那么他就算不上一个明智的人。西汉刘向《烈女传》说:“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为了孟子的健康成长,孟母曾经三次搬家,而“孟母三迁”也成为中国最为脍炙人口的典故,被写进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孟子后来成为万世景仰的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大儒,这与孟母为了使孩子接受最好的环境熏陶用心择邻而居是分不开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修身有道,品德高尚,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前来与你比邻而居,可谓是“德不孤,必有邻”的形象化阐释。
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个人只有修身有道,做到德行高尚,才能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拥有超强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儒家认为,有德之人治家,则家齐,治国,则国治,平天下,则天下平。德,下至庶民,则为修身之本,上至天子,则为治国之本。《孟子·尽心上》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儒家正是看到了道德因素在维系社会秩序凝聚团结人心方面的巨大作用,所以他们强调德治,主张德教为先。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能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来推行政令,这就好像是北极星一样,群星自然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在中日交往方面,中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坚持以“德”睦邻。中国人民愿意用“德”与周边国家交朋友,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周边的朋友,中国的和平发展也一定不会缺少朋友。
从地缘上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毗邻而居,中日两国成为邻居是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邻居不能选择,但是却可以选择如何与邻居相处。在这一点上,中国一向坚信“德不孤,必有邻”。 在社会发展中,道德的坚守从来都不会孤独,总是有比想象中更多的人正在被感动、被影响、被团结、被鼓舞。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引用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形象地诠释了中国目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源于中国文化的光荣传统;另外也说明了中国愿意与日方实现世代睦邻友好。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推荐搜索词:
1.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
2.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篇文章
3.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谁的笔下
本文标题:德不孤必有邻出自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