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推荐文章1: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推荐文章2: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推荐文章3:成语典故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第1477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一个人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酒醉时所写。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李白小时候不认真看书学习,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有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不停地磨,他觉得很好奇,就问她在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用这个大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后深受感动,从此读书就非常用功了,终于成为千年文豪。


  每天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读史明智,长知识。


  熬夜费灯,码字不易,请读者加个关注吧!


  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哦! 发现错别字请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给我。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推荐文章4: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推荐文章5:探秘武当山,原来“铁杵磨成针”不是李白的故事,真正出处在这里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留下了无数的典故和哲理。记得上小学那会,语文老师曾教过我们这样一个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典故讲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一天碰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大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不解。老婆婆说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用功读书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然而,我在著名的武当山上也发现了同样的故事,而且它所发生的时间更早,让我非常的好奇。


  寒残一叶拍摄于湖北武当山。


  武当山,中国道教圣地,武当武术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明朝时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被皇帝封为“治世玄岳”。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就发生在武当山太子坡景区磨针井内。道教认为每天太阳初升,这里是最先接纳到纯一阳气的地方,故又名“纯阳宫”。


  相传净乐国太子十五岁入武当山修道,在深山中修行几十年大道未成,心灰意冷决定放弃。有一日走到这里,遇见一老妇人正坐在井边砺磨铁杵,太子感到奇怪问:“磨铁杵何用?”妇人答:“磨针”,太子吃惊地问:“那不是太难了?”妇人说:“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太子顿悟,继续修炼,最后得道成仙。


  这位净乐国太子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玄武大帝,又称真武大帝。现在武当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玄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


  磨针井建筑居高临下,为武当古建筑群中典型的小品建筑,布局紧凑,其主体建筑依据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行的故事所筑。


  在磨针井大殿内的墙上,现还存留着玄武修真的壁画。壁画以细腻传神的笔触,生动描绘了玄武入山修炼到功成正果的全过程。其“铁杵磨针”一幅,更是笔墨流畅,意味深长。


  “铁杵磨针”这个美丽的典故,无论说的是真武大帝还是李白的故事,其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也已成为武当文化中的一个部分。


   或许有人会说,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拿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是不是太浪费时间了,现代人讲究的是效率。不过在我看来,这恰恰是现代人的一种浮躁的表现,没有办法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专研某一件事。最简单的例子,为何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书法、国画水平与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铁杵磨针”精神。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推荐搜索词:

  

  1.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完整版

  

  2.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简短100字

  

  3.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是真的吗

  

本文标题:铁杵磨成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