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推荐文章1:网友建议“恢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官方:我省情况稍有不同
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提出“恢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建议,官方答复表示,“近年来,部分省份例如河南省根据各自省情依托重点本科院校新建非独立法人异地校区,然后通过分立实现独立建校目标。然而,我省的情况稍有不同,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并入海南大学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举措。”,同时还说明了两点原因,一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隶属于农业部,在当前的形势下,很难再回到从前的办学体制;二是恢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属于高等学校设置事项,要遵循有关规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属于教育部审批权限。
2007年8月,原海南大学与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海南大学;2008年12月,海南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从1995年到2008年共有112所高校入选“211工程”建设行业,最后一批有5所大学入选,分别是宁夏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和西藏大学,至此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了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
从获批“211工程”建设大学的时间上来看,海南大学等5所高校是最后一批入选,这也证明了这5所高校相对其他“211工程”建设大学在办学水平上的差距,且这5所大学均处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薄弱的地区。在这5所大学获批后,“211工程”建设大学布局基本稳定,再无新增。
第一,为什么海南大学要合并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原海南大学于1983年获批成立,由原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海南医学专科学校和海南行政区农学院(海南农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虽然办成了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办学成绩突出,但是学科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如果单纯以海南大学申国家“211工程”大学,显然是不够格的,甚至差很远。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以橡胶和热带农业为特色优势,是海南省内唯一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博士点的农业部直属高校。学校使我国从原来的橡胶空白国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同时也奠定了“两院”在国内橡胶和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两校的合并,使海南大学顺利的成为了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
表面上来看,海南大学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是“强强合并”,而实际上更是“弱吞强”,似乎不符合高等院校的合并规律,事实上我们从2000年左右的高等院校合并案例去看,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合并特色性大学,这也是我国在面向21世纪的国际竞争,我们需要一批与国际竞争的综合性大学,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乃至于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纵观世界各国高校来看,一大批世界前列的高校也是综合性大学。所以,海南大学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合并后仍然叫“海南大学”我们也就感到不奇怪了。
第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为什么不能从海南大学分立?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过去辉煌的成绩的确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能为失去了这样一所高校而惋惜。同时,从现在海南省的高等教育来看,海南省目前共有高等院校22所,其中本科9所,在这9所本科高校中,以“大学”命名的仅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不含职本和中外合作高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来说很匮乏。另外一方面来看,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特色明显,助力海南大学成为“211工程”大学的使命或许已经完成。所以,不断有人建议“恢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等3部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入选,是海南省唯一上榜的高校及学科。继2017年9月海南大学作物学进入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后,该学科再次入选。
海南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是从1958年建校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正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功劳。虽然现在可以说是海南大学的特色,但归根结底还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原有优势啊。如果将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从海南大学分立,海南大学会同意吗?那唯一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都没有了,那海南大学还算“双一流”大学吗?或者说新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那不是重复建设了吗?而且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还能收回海南大学的特色和资源吗?等等,这些都是不切实际上的。
我们也可以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被海南大学合并后有些许遗憾,但是在国家战略部署下,在面对国际竞争形势下,助力海南大学成为了国家“211工程”大学,也为地方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贡献。在海南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后,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海南大学的发展,从这方面来看,在“211工程”的光环下,也加快了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发展,换句话说,如果不合并,现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也就不可能取得海南大学农业学科现有的成绩。
虽然国家也很重视农业院校的发展,但是总归来说,“农业”在优质生源面前相对来说也不十分受欢迎,而且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恢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也还有待考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提出“恢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网友对海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但是我们仔细去分析,现在恢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真的没有必要,而是要继续加快海南大学特别是农业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让优势特色更加明显,早日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学科,助力海南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推荐文章2:关乎我国重要战略物资!揭秘海南大学超强学科,成果打破西方垄断
近期,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继2017年9月入选第一轮名单后,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作为我国唯一以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重要学科,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真正实力究竟如何?今天,小编带你来一起看看。
攻克难关,开创历史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的历史与学校一样悠久。当时光的指针拨转回到1958年,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际,我国重要战略物资天然橡胶的进口也是困难重重。为了争取橡胶自给、大量培养发展天然橡胶的人才,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和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在海南儋州应运而生。因两者的紧密联系,被称为“热作两院”。其中,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就是海南大学的前身之一。
当时,西方学者断言北纬18度以北是种植橡胶的“禁区”,而我国大部分领土都处于北纬18度以北,若要大面积种植橡胶,只有地处北纬18度至20度的海南岛成功的可能性最大,且必须攻破“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橡胶”的难关。
在艰苦环境下开展橡胶研究的“两院”前辈
草房创业的重重困难并没有阻挡前辈们的脚步,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国的植胶区已遍布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天然橡胶年产量基本稳定在80万吨上下,成为世界第五大橡胶生产国,这都离不开当年海南大学的前辈们不畏艰辛,才创造了在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种植橡胶的“热作奇迹”。
而来自海大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和“橡胶树国外优良无性系的引种试验与应用”2项研究成果,也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橡胶种植研究的突出成就,坚实奠定了海南大学在作物学方面的基础。
此后,学校开设了多门与热作相关的专业,形成了完整的专业体系,并编篡出版了《橡胶栽培学》《热带食用作物加工》等多部相关教材,不仅在自身培育人才的道路上加快了脚步,也为全国的农科类学校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与教学参考。橡胶之外,关于木薯、香蕉、剑麻、热带牧草等热带作物的研究,也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
跻身一流,追求卓越当前,天然橡胶在我国的相关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元。但我国仍属于非传统植胶区,橡胶产量与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不匹配,自给率仅有16.7%。除了橡胶之外,许多其他热带作物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木薯既是全球8亿人口的基本口粮,也是我国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为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海南大学做到了“橡胶起家、以热为本,为民为国”其热带作物的研究步伐从未停下过。
2017年,学校作物学学科进入首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后,海南大学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继续加强学科建设,造就了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
海南大学以代谢生物学为纽带加强多学科融合,突破了高通量精准代谢物分析技术;结合精准基因型鉴定,建立了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精准作物育种研究体系;基于该体系核心技术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在典型热带作物精准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全基因组组装及精准基因型鉴定体系,同时突破高通量、低成本基因型分型技术,为橡胶、木薯等主要热带作物遗传多样性解析和精准育种奠定了技术基础。学校作物学学科的“橡胶树重大病害灾变机制与绿色防控”团队入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长期承担海南省和农业农村部监测并预热区橡胶树病害任务,服务范围覆盖了我国超过60%的植胶区。海大研究人员在实验室
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海南大学让每一项研究成果进入人民的生活中。田野间,热作学院选育的2个热带牧草国审品种和12个油茶水稻等省审品种,推广面积已经超过一百万亩;城市里,从小小的橡胶发圈到水果店的椰子,餐桌上的米饭,许多热带作物的背后,都有来自海南大学的印记。
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海南大学作物学的发展任重道远,也底气十足。一方面,海大作物学学科计划面向世界热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抢占热带作物科技创新高地。
另一方面,海南大学将32个学院的研究力量规划为7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热带高效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实现热带作物、园艺、食品科学、生物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期间,不同力量汇聚一处,学校亦将发力培育出更多作物人才和科研成果。
广纳新生,培育良才随着作物学学科两次被评选为“双一流”建设学科,许多学子对这一学科所依托的热带作物学院也充满了向往,学校热带作物学院有丰富而完备的人才培养措施,为学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
学院为本科生设置有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种子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其中,农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入选了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农学专业还入选了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名单。
学院在本科阶段设置两个特色班级,分别是:
卓越人才班:在农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专业开设。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与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原则上由具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学院免费为卓越人才班的学生安排雅思课程。红船卓越班:面向全校学生,但以涉农专业学生为主。每年3月招募30-45名立志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吃得好、吃得健康”奉献青春力量的学生组建。采取“专业+”的模式进行,班级管理采取全程全员双导师制;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学者、500强企业高管等作为授课教师;主要采取全英文教学,量身定制具体学习内容;实训实习国际化,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有组织的科学能力培养,为学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奠定坚实的基础。红船卓越班同学参加国际化系列讲座
在本科阶段打好基础后,若学子们有志于在作物学学科深耕,则可以继续选择在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的作物学学科攻读研究生,研究生包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生物技术等3个学习方向。
随着我国农业生态的发展变化,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革,越来越需要高端农业人才,特别是复合型农业人才的加入。所以,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通道、上升空间都越来越广。热带作物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本科生升学率超过30%,学子们在“挑战杯”“创青春”、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创新发明大赛等国际级、国家级、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得各类奖励100多项。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狠抓一流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持续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搭建人才干事创业的高端平台。在热作领域扛起海南大学的使命担当,为我国热作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关注“海南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海南大学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海南大学官微、海南大学热作学院官网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推荐文章3:深读丨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缘何两次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破解“热作密码”
■ 海南日记者 陈蔚林 通讯员 余梦月 许劲草
暖色灯光照射,这些植株的花葶顶端圆润饱满,晕出一圈雨雾般的蛛丝状毛。乍一看,与蒲公英没什么区别。
但它们却被珍惜地安置在天然橡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海南大学产胶生物学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为它们编上编号、控温控湿,就连照射的灯光,都精心调配过光谱。
橡胶草的花葶顶部长有蛛丝状毛。
“这是橡胶草,蒲公英属草本植物。”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师张盛敏说,它的根部乳汁可以提取橡胶,用来制造一般橡胶制品。
“就这么点根茎,能产出多少胶水?值得费那么大的劲儿吗?”参观者有些不解。张盛敏正色解释道,橡胶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目前我国橡胶原料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如果橡胶进口渠道遭到封锁,看似不起眼的它们就会成为我们守住国家战略物资安全的一道防线。”
作为我国唯一以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重要学科,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作物学学科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日前,该学科再次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
未来,瞄准“南繁”“热带农业”等研究方向的作物学学科,还将破解哪些“卡脖子”关键技术?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中,又将焕发怎样的生命力?
一切从橡胶自给说起
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创造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种植橡胶的“热作奇迹”
汽车从海口摇摇晃晃地出发,开到窗外天色由亮转暗,最后一头扎进树林子里。车上,女孩的满心憧憬化为泡影,抱着行李眼泪唰唰地流。
时隔40余年,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副院长、教授罗丽娟仍清晰记得,自己来校到时的经历,“进了校园一看,环境十分简陋,没有想象中高等学府的样子,甚至还不如内地某些中学。当时已经1981年了,可想而知1958年建校时,前辈们身处的环境多么艰苦”。
20世纪60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橡胶研究的师生们。(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罗丽娟口中的1958年,是中国热带作物学科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
彼时,新中国的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天然橡胶等重要战略物资难进国门,为了争取橡胶自给,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在广东广州成立。因海南得天独厚的优势,研究所迁至海南儋州,后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同年,为了大量培养发展天然橡胶的人才,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也在儋州应运而生。因两者的紧密联系,又被称为“热作两院”。
按照当时西方学者的结论,北纬18度以北是橡胶的种植“禁区”,而我国的热带地区里,只有地处北纬18度至20度的海南岛最有可能种成橡胶。
但当年的海南,一没科研人员、二没科研平台,可以说一穷二白。时任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的何康与200多名职工,带着家属从广州迁至儋州,在一片荒山上建起了研究院所在的宝岛新村。
(资料图)
根据第一代创业者回忆,宝岛新村上的草房,既是宿舍、教室,也是图书馆、实验室。而优良高产品系的橡胶苗,就在他们开垦的环山梯田上茁壮成长。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中,“热作两院”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有的远赴亚马逊河流域引种,直面虫害、洪水等危险;有的守在橡胶树下和衣过夜,生怕错过一颗成熟落地的种子;有的夜以继日备课、讲课、编写教材,要为这第一所关于天然橡胶的高等学府奠定学科基础……
半个多世纪里,曾一片荒芜的宝岛新村变得绿意盎然,一代代师生接力,不仅破解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创造了在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种植橡胶的“热作奇迹”,而且在学科与理论建设上收获颇丰——
与该学科相关的热带作物栽培、热带作物育种、热带作物病理学等一系列“热”字头专业先后开设,并且自成体系;《橡胶栽培学》《热带食用作物加工》等“热”字头教材陆续出版,不仅满足了自身教学之需,还为其他农科类学校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中“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和“橡胶树国外优良无性系的引种试验与应用”2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取得了海南在这两个奖项上零的突破。橡胶之外,关于木薯、香蕉、剑麻、热带牧草等热带作物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海南大学产胶生物学实验室里培育的橡胶草。记者 陈若龙 摄
层层破译“热作密码”
让国产天然橡胶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逆性更强
几十年来,海南“热作”人始终聚焦橡胶、木薯等热带作物,为何?
以橡胶为例,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海朋介绍,一方面,当前天然橡胶在我国的相关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元。小至皮筋、手套、汽车轮胎,大至土木建筑、军事设备,随处可见橡胶的身影;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已实现橡胶规模化种植,但我国仍属于非传统植胶区,橡胶产量低而不稳定,自给率仅有16.7%,难以满足橡胶产品尤其是高品质橡胶产品的原料需求,热带作物的科教事业及产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2017年进入首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后,海南大学的作物学学科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建立了精准作物育种研究体系,突破高通量精准代谢物分析技术。
此外,通过对橡胶树基因组进行测序,天然橡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海南大学产胶生物学实验室)揭示了低温胁迫产排胶机理,提出了橡胶物种进化及乙烯刺激产胶的新观点。这一技术,目前在天然橡胶基因组学领域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作物学学生在实验室观察培育的作物。
在李海朋看来,这些科研过程,就像层层破译橡胶树中蕴藏的密码。实验得出的相关数据和理论,可用于构建橡胶树高效育种体系,让国产天然橡胶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逆性更强,不断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李海朋提到,实际上,对比其他一些国家,中国的热区面积很小——全球热区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40%,而中国热区面积仅占全球热区面积的约1%。但在这“弹丸之地”,却走出了一位位享誉国内外的“热作”科学家。
主持“热作两院”工作14年的何康,是我国荣获世界粮食奖第一人;“橡胶夫妻”郝秉中、吴继林,荣获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授予的橡胶杰出研究金奖;黄宗道在这里攻破了橡胶领域多项重大科学问题,成为海南自主培养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世界热区学界,来自中国的声音、海南的声音不止于此。从作物学学科毕业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道、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农业专员王向社、中国驻非盟使团参赞蒋昌顺等人,已成长为相关行业的领军人物。
孕育新的惊喜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抢占“热作”科技创新高地
实验室里,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正在运作,对细胞组织、细胞切片进行连续扫描。很快,科研人员获得了细胞的骨架、染色体等系统的三维成像。
“这套设备价格600多万元,为作物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其他高精尖设备在实验室里比比皆是,我们的科研环境已非建校初期可比。”张盛敏说。
不过,摆满设备的实验室,也没能取代土地在师生心中的地位。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作物学博士研究生吕金慧说,他们愿意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更愿意下地与农民交流、与作物“对话”——这些“90后”青年身上,还映射着“热作两院”前辈的影子。
于是,橡胶、南繁、诺丽、耕地质量保育等一支支“象牙塔”里的技术服务团队,频频出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线。
例如槟榔黄化综合症技术服务团队,根据槟榔黄化的种类,开发了系列防控技术,建立了20个稳定的种苗繁育基地和技术示范基地,种苗及技术覆盖到海南100万亩槟榔园。
在海南大学定点帮扶的临高县南宝镇光吉村,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授罗越华多次组织专家集中研讨,针对光吉村的农业资源特点,运用技术改良水稻品种。改良后的水稻整精米率高,稻米香软黏弹、口感微甜,更具营养和商业价值。光吉村村民的收入由此“三年翻了三番”。
更多工作做在幕后,却辐射到了远方——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与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南广陵高科实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的南繁科研育种技术服务平台,每年为在海南从事南繁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提供4万份品种纯度检测服务及5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服务。
而由天然橡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海南大学产胶生物学实验室)研发的橡胶新品种、橡胶树病虫害监测及绿色防控技术,在全国植胶区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或许你会觉得科技离日常生活很遥远,其实我们的每项成果都服务于民。”李海朋如数家珍,油茶、兰花、槟榔、沉香……从田野到城市,都蕴含着作物学的科技力量。
2020年11月,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里,装载着该学科投放的牧草、百香果等数万粒作物种子。这些太空“旅客”正在肥沃的土壤中孕育新的惊喜。
罗丽娟说,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作物学的发展任重道远,也底气十足。
一方面,该学科计划面向世界热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抢占热带作物科技创新高地。
另一方面,海南大学将32个学院的研究力量规划为7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热带高效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实现热带作物、园艺、食品科学、生物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这意味着,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期间,不同力量汇聚一处,将培育出更多作物人才和科研成果。
(海南日海口3月8日讯)
点击观看↑↑↑ 动画丨解密作物学
名称背后的历史沿革
1958年,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成立,此后陆续更名为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成立于1983年的原海南大学合并,成为现海南大学。
作物学学科重点工作
设有天然橡胶、功能性水稻、木薯、椰子、槟榔等8个分中心;
建设了表型组学、细胞培养与基因编辑、南繁育种服务等5个平台;
深耕分子设计育种、生理调控与绿色栽培、绿色防控、智能装备、绿色高值加工等9个创新领域。
原深读丨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缘何两次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破解“热作密码”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推荐文章4:离那大不远的这个地方,堪比世外桃源!
0 1
海南热带植物园 邀你赴探秘之约
丨 刘俊/文 部分图片由园方提供 陈开魁 摄
山水交错,树木葱郁,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来到位于儋州市宝岛新村的海南热带植物园,仿佛闯入世外桃源一般。徜徉在园中幽静小径,微风轻拂,满眼的青葱翠绿,满心的怡然自得。
海南热带植物园建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旅游景区,曾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海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海南旅游定点单位”等多项荣誉。
目前,海南热带植物园正全力以赴争创3A景区,秉承“科研为本、旅游为形,科普为主、转化为辅”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中国的热带植物王国和热带植物科普的殿堂,积极建设成为海南西部旅游的亮丽名片。
Green
0 2
两院人南迁儋州 建立海南热带植物园
海南热带植物园讲解员王英男介绍,上世纪50年代,为发展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两院人”,即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后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和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后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从广州石牌的南秀村南迁至现在的海南儋州宝岛新村,并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建立了海南热带植物园。
自1958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经过近60年的发展,海南热带植物园园区现占地面积100公顷,共有源自40多个国家的26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其中国家保护濒危植物50多种、热带花卉750多种、南药资源1000多种。其中对外开放面积达300亩,设有八大核心景点:水生植物区、香料植物区、药用植物区、竹林区、经济林木区、棕榈植物区、热带果树区、观赏植物区。
现在围绕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战略需求和院所“强实力、扩影响”的总体部署,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海南热带植物园不断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惠及中国热区九省;同时,援外培训20多个国家,技术援助8个国家,科技支撑多家企业境外发展热带农业,与多个国际组织开展长期的合作研究。
0 3
见血封喉、榕树、猪笼草,植物园内三大“杀手”
海南热带植物园荟萃各类珍奇植物,其中,很多游客对三大“杀手”颇感兴趣,王英男介绍说,它们分别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之一——见血封喉、食虫植物——猪笼草和植物杀手——榕树。
见血封喉,又名箭毒木,为桑科见血封喉属植物、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分布在我国云南、广东及海南等热带地区,在东南亚各国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也均有分布,是亚洲热带雨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见血封喉为常绿乔木树种,成年植株高可达40米,通常具板状根,其茎干、枝、叶等都含有剧毒的乳白色汁液(植物学上将这种有色汁液称为“乳汁”),树皮灰色。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心率失常导致),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故名“见血封喉”。
“绞杀现象”是热带雨林中最常见的生存策略,榕属植物便是这种现象中典型的“杀手”,称为“绞杀植物”。榕树的果实被鸟类取食后,种子不消化,被排泄到其它树木的枝丫或树皮裂隙上。遇到适宜条件,这些种子就会萌发,幼小的榕树能产生气生根,长出的气生根沿着寄主树干爬到地面,并插入土壤中,这些气生根逐渐增粗并分枝,不断交叉、融合,形成网状逐渐将寄主树木包住勒紧,抢夺寄主树的养分和阳光。最后,寄主植物由于营养亏缺不堪重负,几乎无一幸免都要死亡。在雨林里,榕树就是以这种绞杀方式“杀死寄主,取而代之,称雄霸道”。
在“杀手”大家族中还有一员——猪笼草,它是一种神奇的热带食虫植物,在叶的顶端有一个带盖的捕虫袋,能分泌蜜汁和消化液,当经不起袋口蜜汁诱惑的昆虫失足掉进捕虫袋后,袋内的消化液可以把昆虫消化吸收。
在海南热带植物园内,除了三大“杀手”外,还有改变味觉的魔术师——神秘果、爱情和友谊的信物——海红豆、佛主诞生之树——无忧树、相依相伴的情侣树——檀香和洋金凤、吊在树上的炮弹——炮弹果、生命活化石——苏铁、记载佛经的树——贝叶棕、会下雨的树——雨树、花中之王——依兰香、沙漠甘泉——旅人蕉、能源植物——油楠等等,景色旖旎迷人,常叫游客眼花缭乱、迎接不暇。
旧事新说
全力以赴
争创3A景区
打造琼西旅游名片
长期以来,海南热带植物园始终秉承“科研为本、旅游为形,科普为主、转化为辅”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中国的热带植物王国、热带植物科普的殿堂以及海南西部旅游的亮丽名片。
根据国家及海南省政府“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及“全域旅游”的相关精神,以及自身发展需要,近年来,海南热带植物园全力以赴,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不懈努力。
争创3A工作启动以来,海南热带植物园在海南省旅游委、儋州市旅游委与各位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重保护、严标准、讲特色、创3A”的创建理念,以4A级景区的标准打造3A级景区。
目前,景区正在进行最后的升级改造工作,据海南热带植物园副总陈伟介绍,今年5月或6月,可能会收到海南热带植物园升级为3A景区的好消息。
:这里是儋州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推荐文章5:海大热带作物学院为何这么牛
从最初在简陋的草房中授课,到拥有先进的实验室;从栉风沐雨的“草房大学”,到宽敞明亮充满现代感的教学大楼;从海岛上一所高等院校,到创建“双一流”建设学科。六十余载久久为功,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何以这么牛?日前,记者走进海南大学,探访该校作物学学科两次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砥砺奋进之路。(记者 廖自如)
海南唯一“双一流”学科
早春二月,细雨迷蒙。2月17日,是海南大学开学到的第一天,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返回校园。海南大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记者从海口市海甸五西路海南大学北门进入校园,道路两侧用蓝色雨棚搭设了两排返校服务点。学生进入校门后,分别到服务点扫码到。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名列其中。这是我省唯一上榜的高校及学科,无疑成为海南大学虎年新春的高光时刻。据了解,该学科“双一流”建设工作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尤其是,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指出“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学科、学院乃至学校提振了信心、注入了动能。
记者注意到,在返校服务点,不少学子正分享这份荣光和喜悦。
“草房大学”的前世今生
在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党员活动室,墙面上贴满了珍贵的老照片,给人一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定格了学院初创时的艰辛场景。在光影中回望64年的发展历程,传递着一代代“热作人”的坚守与传承。
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在1958年4月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创办时就已经建立。1996年5月16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海南大学。
回望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的前世今生,创办初期在简陋的草房中授课,被称为“草房大学”。64岁的叶德教授与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同龄,他告诉记者,1978年,他考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时,校舍设施有所改善,大部分已建成砖瓦房,但仍有少部分草房。当时的实验仪器比较简陋,主要是一些普通的玻璃瓶和玻璃试管,如今热带作物学院产胶生物学实验室的主要设备都是世界先进的。
记者先后走访参观了海大热带作物学院代谢生物学实验室和产胶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室宽敞明亮洁净,先进的设备令人叹为观止。在产胶生物学实验室,记者见到其中一套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设备,博士后张义告诉记者,该套设备价格高达600多万元,对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年引进博士学位以上人才超600人
下一步,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如何深入发展建设?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授王文泉介绍,生逢盛世,要勇于担当,建设热带作物学一流学科,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研究型”大学建设,海南大学将36个学院的研究力量规划为7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热带高效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涵盖热带作物、林学、园艺、植保、食品和生物科学等6个学院,提出建设一流的基础与前沿技术平台和创新研究领域的战略构想。
在基础与前沿技术平台方面,提出建设代谢生物学、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表型组学、细胞培养与基因编辑和南繁育种服务5个平台。每个平台由杰出科学家领衔,并拥有一流的设施和技术人才团队,发挥国际技术引领作用。
在创新研究领域方面,提出建设分子设计育种、生理调控与绿色栽培、绿色防控、健康土壤、智能装备、采后生理与储运、绿色高值加工、热带动物种质和热带农业经济等9大创新领域,每个领域负责人为学科资深专家,下设若干个研究团队;根据学科与研究对象组合,进而设立8个分中心,如天然橡胶分中心、功能性水稻分中心、木薯分中心、热带水果分中心、椰子分中心、槟榔分中心、蔬菜分中心和热带大豆分中心等,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的衔接。
海南大学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学科建设,最近三年引进各类博士学位以上人才超过600人。目前作物学学科中拥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等国家级人才20余名。此外,在拥有热带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基地、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基础上,海南大学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康内尔大学等通过“111引智计划”,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换培养计划,参与热带地区国际组织、大学和国家研究机构的深度科技合作。
50后到00后
一代代“热作人”踔厉奋发
“丹心耀南疆”。在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学科人才济济。从50后到00后,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一代代“热作人”,形成了团结笃定、砥砺奋进的集体力量,他们在作物学领域深耕不辍、行稳致远、成果辉煌,共同支撑起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两次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00后大四学生
大四学生张贻帅是00后,来自农村的他朴实而沉稳,担任班长、农学专业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并多次获奖学金。今年本科毕业后,他将被保研。
“农学专业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包括土壤、气象、栽培、育种、分子、基因等,经过4年学习,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更深刻地认识了农学专业。”张贻帅告诉记者,今年,作物学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他感到十分自豪,“作物学学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转换等方面表现均相对突出,而这些资源能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信息,获得足够的科研训练。”
90后博士研究生
90后杨丽云是海大热带作物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目前担任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副书记,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柱花草抗炭疽菌。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作物学专业已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目前作物学已是融合生物技术、机械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的一门学科,转变为机械化农业生产,并向智能化农业方向发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杨丽云称,希望借助海南大学作物学一流学科的平台,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出色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对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80后副教授
副教授王倩男是80后,她从2019年就在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农学系和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双一流’建设是长期推进、不断深入的过程,我和同事们将坚持遵循规律、久久为功的原则,在追求卓越的努力中奋斗不息。”王倩男说道。
70后博士生导师
唐朝荣是70后,他是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也是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长期从事橡胶树产胶生物学研究,是橡胶树产胶生物学从事高产分子育种研究的领军人物。
陈银华也是一名70后,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学”世界一流学科学术骨干,海南省领军人才,国家木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带作物与微生物的互作,为热带农业科教事业尽心竭力,培养出一大批热爱农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人才。
60后博士生导师
60后王文泉是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木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海南省杰出人才,他是海南省“双百团队”热带作物比较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学团队及实验室领头人,也是我国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品种改良研究领域和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方面的领军人物。
50后教授
64岁的叶德教授退休后,2020年11月至今被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返聘。长期从事植物有性生殖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重点项目课题,在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推荐搜索词:
1.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现在叫什么
2.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地址在哪里
3.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简介
本文标题: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