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推荐文章1:鉴藏:|文房四宝,关于墨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明程君房百子图圆墨
清胡开文五老图集锦墨
清咸丰汪近圣制墨两锭
早期徽州胡开文、曹素功、方于鲁等制顶烟及朱砂墨
早期徽州胡开文、汪近圣、曹素功、胡子清、汪节庵、叶玄卿等制顶烟及朱砂墨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墨,中国人已经使用了数千年。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制墨的历史沿革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用石墨、朱砂书写的。汉代纸料发明后,用石墨作书已感不适,一种以漆烟和松煤为之的丸状墨产生了,这是日后用墨之滥觞。公元4世纪三国魏时,韦诞制出了超乎寻常的好墨,“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到了晋朝,发明用胶配制,墨的质量又提高了一大步。西晋陆机《平复贴卷》墨汁晶莹,书法朴拙,用秃笔,综合体现了书写工具改革的成果。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王朝之一。
唐朝设官置厂专事造墨,墨官祖敏,研究朝鲜进贡的松烟墨的制作经验,多方取材配方,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闻名于天下。从石墨的使用到人工造墨的出现,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热衷于书法绘画艺术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奚氏父子制出的佳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得到李煜的赏识,赐奚氏姓李,世称“李廷珪墨”。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烟墨,还创制了油烟墨。名工辈出,佳墨缤纷。文人以书法为重,故视墨为宝,取墨甚严,辨墨亦精。
因此,宋墨已至尽善尽美的境地,足以辅助大书法家,大画家垂名千秋。宋人名迹之流传于今日,仍能见其艺术的辉煌,名墨之作用功不可没。明代是制墨业上最光辉、最有成就的朝代。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带有装饰形式的成套丛墨“集锦墨”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清代制墨业虽及不上明代的规模,但康、乾二朝均善于书,对墨的制作极为注意,所以御制名墨,精绝千古。嘉、道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墨的生产就逐渐走下坡路了。
墨的种类
按照制墨的原料划分
墨是写毛笔字的黑色颜料,古时候以矿物质氧化锰为墨,叫石墨。汉以后开始用松烟造墨。宋以后开始生产油烟墨。
1松烟墨
油烟墨是用松树枝熏出来的烟灰掺以动物骨胶捣制而成。由于骨胶会腐,故配以麝香、冰片、猪胆等药材防腐,并能解胶而增强墨的渗透力。
2油烟墨
油烟墨是用猪油、桐油(现在多用煤油)熏出来的烟制成的。油烟墨,色黑而有光泽;松烟墨,色黑而沉着无光。
按照制墨对象不同划分
1普通墨一般人用来书写的墨,形式简朴,墨品名称与墨家字号直接用金蓝色书写。
2贡墨古代封疆大吏请墨家制造进呈皇帝或按旧制征贡的墨,都署有进呈者的名款,有的也署墨家的名款。大多为墨中珍品。
3御墨皇帝用墨。唐以后设墨务官,专制御墨。清代御用墨分两类:内务府墨作所制和徽州墨家所制;前者外流很少,但价值不高。
4自制墨按照制墨者意愿制造的墨。始自东魏韦诞。《歙县志》将明清自制墨分为“文人自怡”型和“精鉴好事”型两类,都属上品。
5珍玩墨不为使用而为欣赏珍玩制作的墨,形状大多小巧玲珑,大小盈寸,用料,做工都属上乘,艺术性极高,是墨中珍品。
6礼品墨作为礼物馈赠的墨。有寿礼墨、婚礼墨、和赠送学生墨三种。多注重外表形式,一般装潢精美,但用料稍差。
7药墨当作药物治病的墨,一般是松烟墨,有些署墨家名款,有些直接署药店名款。
墨的使用与保存
以清水逐渐加入:
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
墨正:
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力匀而急缓适中:
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浓度适中:
这里要先澄清一下,即使是董其昌的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
随磨随用:
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储放匣内:
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干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干燥。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墨断代的基本知识
由于墨不易保存,除了考古出土,流传至今的墨都是明清两代的,但墨的断代并不容易掌握。因为大多数墨上不署年款,而且,同一家墨店,往往是延续用同一个名号。另外,由于墨模的可重复性,一幅墨模可以跨代使用。这些,增添了断代的难度。但还是可以从如下几方面鉴别:
1、从外观看墨的年代
总体来说,明代,特别是程君房、方于鲁的墨,形制较大,墨形厚实,或方或圆,变化不大。清代的墨则墨形繁多,风格多变。
漆皮墨:漆皮墨兴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达到鼎盛。从表面看,明代的漆皮厚,清代浅。
漆边墨:明代的漆边墨四边都施之以漆,而清代的则在左右两边上漆。
漱金墨:明代和清早期的金色黄而厚,清晚期则黄中泛白而薄。
2、从纹样看制墨年代
纹样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同一种纹样在不同的时代其演变是有轨迹可寻的。如墨上经常出现的龙纹与螭纹,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形态。如明晚期和清早期墨上的龙纹,龙发上冲,龙角较细长,龙须上翘,龙身较细。清中期以后,龙角及眉骨部粗壮,锯齿眉突出,龙须向下,龙身逐渐粗大。
3、从避讳看制墨年代
如康熙帝名玄烨,为避讳,遂改“玄”字为“元”或缺末笔作“玄”。由于“玄”即黑,与墨色同,故在墨上时常出现。如墨品有“九玄三极”、“玄元灵气”等;墨家则有叶玄卿、方澹玄等。因此,凡在墨上“玄”字不避讳的,为康熙以前的制品;改“玄”为“元”,或“玄”作缺笔者,为康熙以后作品。另外,道光帝名旻宁,制墨中心休宁为避讳,“宁”字改为“甯”或把“休宁”称作“休城”。为我们区分道光前后,提供了依据。
4、从书体看制墨年代
墨是墨模模压而成,墨模上的文字雕刻不免受到书法流派的影响。如明代书法遒劲雄健,刀法浑厚峻历;清代书法秀润柔丽,刀法清雅妍细。明清墨模上的文字也作如此区别。
5、从文人自制墨看制墨年代
由于文人自制墨是专用墨,故不吝工本雕刻属于自家的墨模,墨上往往署有干支年款,为断代提供了便利。如果有一墨墨上没有年款,而其形状和图案与署有纪年的文人自制墨相似,那么,我们大体可以确认此墨的年代与文人自制墨接近。墨真伪鉴定的基本知识
清代的仿墨
墨的仿制始于清代,清代的墨家喜好仿制明代,如仿程君房、方于鲁;仿明“国宝”大牛舌墨等。如汪近圣仿方于鲁墨谱式四十种,曹素功仿吴叔大“雪画义堂”墨。这类仿品墨料和墨模俱精,大多有仿家的款识,也有被仿者的名款,容易辨认。
旧墨与伪墨
现代作伪则花样繁多,高仿、低仿应有尽有。如何鉴定真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甄别。
墨形:旧墨制作考究,墨质坚如玉石,墨面丝丝起发理。现代的伪墨则墨质松软,暗淡无光。由于旧墨模的雕刻大多细致精妙,故旧墨的纹样生动流畅,款识端庄匀整,图案也较为清晰;轮廓和边线曲张有度,线条挺拔。伪墨墨模雕刻粗率,故纹样笨拙呆滞,图案模糊,款识不合法度,轮廓和边线软弱无力。有些现代伪墨是老模新做,由于老模已使用许久,图案和线条差强人意。
漆皮:旧墨中有部分是漆皮墨,由于时间的原因,旧墨上的漆皮往往会生成断纹,如同瓷器上的开片。伪墨往往刻意仿做漆皮,断纹不自然,漆皮光亮而火气足。
闻味:墨香是一种挥发性物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所以,旧墨一般是无味或者残留有淡淡的墨香。而伪墨则墨香浓郁,有些不明质地的伪墨外层涂以墨汁,嗅之,真伪可断。
听声:扣之于旧墨,其声清越,伪墨由于质料粗糙,其声涩滞。
包装:旧墨是有包装的,裹以锦套,置于漆盒、木匣等。这些包装是墨家请他人定制的,与墨相衬,可谓相得益彰,特别是漆盒,反映的漆器工艺的制作水平。伪墨的制,与伪墨相配的包装品是无法制造的。但也有制伪者,寻到旧漆盒,配以伪墨,冒充原装古墨,故还是应该以墨本身的鉴定为重。
综合考虑以上诸项,是鉴定墨的要点。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我要料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推荐文章2:中国历史常识: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
毛笔的起源,很难考证。从前曾广泛流传“蒙恬造笔”的说法,许多人认为笔是秦国的大将蒙恬创造的。这种说法很不可靠。据专家研究,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花纹就是用毛笔描绘的,殷商时候甲骨上的文字,也有用毛笔书写的痕迹。在古代文献资料中,如《诗经·静女》篇中就有“贻我彤管”的句子,有人认为“彤管”就是一种红管的毛笔。更重要的是实物的发现,1954年,考古工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墓穴中,挖掘出一套写字工具,其中就有一支用上好兔箭毛制成的毛笔。可见,在秦以前,毛笔已经出现了,所谓“蒙恬造笔”,可能只是改进了毛笔的制造方法。
秦以后,毛笔的使用日益广泛,毛笔的制造也愈加精良。三国的韦诞、唐朝的铁头、北宋的诸葛高,都是制笔的能手。据《清一统志》记载:元代湖州笔工冯应科、陆文宝精于制笔,他们的制笔技术世代相传,不断发展,“湖笔”的称号闻名全国。至于湖笔究竟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元代,也有人认为是在南北朝时创始的。如果后一种说法可靠的话,那么湖笔的历史至今便已有一千多年了。
墨的产生,由来已久。东汉和帝时曾做过兰台令史的李尤认为:墨、砚这两件东西与文字同始于黄帝时代。可是这种说法缺乏事实根据,难以令人相信。据《庄子》一书记载:宋元君养了许多有名无实的画师,有一次宋元君召他们作画,这些人突然遇到考验,焦急万分,一个个挤眉眨眼,不知所措,只是在那里装模作样地“舐笔和墨”。这个故事表明,战国时候已经有墨,该是无疑问的了。
古代制墨的原料和方法非常简单,据说就是采取天然的矿物“石墨”稍稍加工而成。至于用松烟、油烟、漆烟和胶制成的墨,那是后来才出现的。三国时著名的书法家皇象谈到墨时,有“多胶黝黑”的话,而制笔能手韦诞所做的墨也很出名,有“一点似漆”的称誉,可见墨的质量在三国时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了。五代时,墨的制造获得进一步发展。据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北方墨工奚廷珪和他的父亲奚超南迁,见到歙州地方松树很多,就定居下来制墨。由于他们不断地钻研、改进,所制的墨使用起来光泽如漆,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重视,奚超父子被封为墨官,并赐姓“李”。宋朝时,歙州改名徽州,制墨家潘谷所做的墨尤为精妙,“徽墨”这个名称也就开始流传下来了。
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从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看,西汉时代我国已经有了麻纸和絮纸。到了东汉中叶,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方法,纸的质量显著提高。东汉末年,左伯在这个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造,所做的纸更为精良,得到“妍妙辉光”的赞语。后来,造纸手工业在全国普遍发展起来,造纸技术不断提高,用以造纸的原料也愈来愈多,据宋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记载:四川用麻、福建用嫩竹、北方用桑皮、浙江用麦稻秆、江苏用茧、湖北用楮( chǔ),能做出各式各样的纸,适应不同的需要。最适合于书写、绘画的要算是“宣纸”了。宣纸产于泾县,泾县唐代属宣州管辖。
传说,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由于怀念师傅,很想造一种特别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作纪念,但没有合适的原料,愿望始终不能实现。后来,他看见倒在山溪里的檀树,因年深日久,被水浸泡得发白,受到很大启发,于是想到利用檀树皮作纸,经过了多年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宣纸洁白、细密、柔韧,我国保存到现在的许多古代文献、书画很多就是用宣纸抄写、绘制的。
砚是研墨的工具。据《文房四谱》引伍缉之的《从征记》说,鲁国孔子庙中有一石砚,制作古朴,是孔子生前所用的东西。由此可见,秦以前已经有砚了。汉朝时,砚的制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956年,考古工在安徽太和县汉墓中发现了一些圆形石砚,其中就有一副砚制作得非常精美。整副的砚分盖、底两部分,砚盖外面隆起的提梁,雕出两条通体带鳞互相缠绕的长身兽;砚底鼎立的三足,刻着三组熊状的花纹;砚身披有各种美丽的纹饰。这不仅是一只合用的文房用品,而且还是一件很珍贵的艺术品。魏晋南北朝时候,制砚的材料非常广泛,除了一般的石砚以外,还有豪华的银砚和特制的铜砚、铁砚。
到唐代,砚的种类更多,尤其是用汉未央宫瓦和魏铜雀台瓦制成的瓦砚,以及用绛州(今山西新绛)汾河泥烧制的澄泥砚,特别名贵。宋朝时,石砚普遍流行起来,在各种石砚中,以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出产的“端砚”最为人称道。端砚在唐代已有制造,到宋朝始闻名全国。它的石质温润细腻,色泽凝重,纹彩典雅,一向被书画家们视为珍宝。古代有许多珍爱端砚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据记载,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有一次到宫中为宋徽宗写一御屏;写完,徽宗看了赞叹不已,米芾乘机请求徽宗将刚才用过的端砚赐给他,徽宗答应以后,他急忙把端砚揣在怀里,弄得满身墨汁淋漓,引得徽宗大笑不止。(宋生易惠中)
: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推荐文章3:文房四宝
纤毫方寸纳乾坤
浓淡相宜万古存
落纸烟云龙蛇走
临池星月水波频
松花石润磨香久
玉版笺莹积韵深
竹帛功名传圣道
汗青依旧见精魂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推荐文章4:跟着镜头品诗词|笔墨纸砚传千年
“笔墨纸砚”是毛笔、黑墨、宣纸、砚台的简称,又称“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既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又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莫讶书绅苦,功成在一毫。(王晓 摄)
笔
【唐】贯休
莫讶书绅苦,功成在一毫。
自从蒙管录,便觉用心劳。
手点时难弃,身闲架亦高。
何妨成五色,永愿助风骚。
和成万杵捣圭璧,良工欲售常自惜。(张素红 摄)
墨歌
【宋】赵汝绩
空山老桐劲如铁,英枝翦翦夜撑月。
霜风著子涵玉膏,烈手崇朝剖融结。
别令刳木环清泉,翠缸纸羃笼轻烟。
霏霏玄雾扫难聚,断犀烹炼凝蛟涎。
和成万杵捣圭璧,良工欲售常自惜。
绝怜剡水多夭藤,又虑端溪欠奇石。
久知此艺人罕精,未必识者明。
九华山下祝公子,颇以胶法成其名。
相逢但问诗有几,以诗换墨两自喜。
酴醾园馆已谢春,杨柳池塘正藏水。
薰风拂拂吹砚波,呼儿教作病手磨。
须臾满砚片云黑,无诗可写如君何。
舒卷随幽显,廉方合轨仪。(戴光全 摄)
纸
【唐】李峤
妙迹蔡侯施,芳名左伯驰。
云飞锦绮落,花发缥红披。
舒卷随幽显,廉方合轨仪。
莫惊反掌字,当取葛洪规。
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章清瑞 摄)
砚
【唐】李峤
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
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
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
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
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张田 摄)
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
【宋】苏轼
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
岂知好事王夫子,自采临潼绣领山。
经火尚含泉脉暖,吊秦应有泪痕潸。
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従戎拟学班。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胡赵俊 摄)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搁笔暂停黄纸尾,解骖犹放紫茸题。(袁欢欢 摄)
奉和晏相公摄事圜丘中书致斋
【宋】宋祁
相阁斋居政事西,兹辰正值朔云低。
雪园鹍冷应先舞,雀树鷄閒欲早栖。
搁笔暂停黄纸尾,解骖犹放紫茸题。
仙谣唱罢微阳动,谁见林间荔甲齐。
得兴翻琴谱,乘闲刻砚铭。(郑红华 摄)
斋居杂兴
【明】刘溥
诗客每相过,书斋常不扃。
雨生枯木菌,风约小池萍。
得兴翻琴谱,乘闲刻砚铭。
近来耽野趣,频到水西亭。
(河南省、云南省、安徽省、成都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杭州市纪委监委供稿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卓越 整理)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推荐文章5:浅谈文房四宝的文化密码
演讲人:方晓阳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 演讲时间: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方晓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原主任、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原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文物局“指南针专项”子课题等。合作撰写出版《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制砚与制墨》《中国古代印刷工程技术史》《中国手工艺·文房四宝》《中国手工艺·印刷》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我今天讲座的主题是中国文房四宝研究,期望通过这个讲座一方面展示文房四宝之美,另一方面想谈谈科学技术与文房四宝研究之间的关系。
缘起
目前通常认为“文房”这个概念是源自《梁书·江革传》以及《北史·柳庆传》,即“文房”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但根据我的研究,“文房”一词最早可以上溯到三国时代,时人嵇康曾经写道:“夫多饮而走,则为澹支;数行而风,则为痒毒;久居于湿,则要疾偏枯;好内不怠,则昏丧文房。”这里的“文房”应该是文人读书与写作的场所,与“文人书房”的概念较为相似。而南北朝时期的文房,更多是指代政府掌管文书的官署及办公处所。自唐宋至明清,文房虽然也指代政府掌管文书的地方,但其中“文人书房”的概念则越来越浓郁。
文房四宝通常是指笔墨纸砚。但在汉代的文献中通常是笔墨纸三物并列而缺砚,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笔墨纸砚四物才开始并列。到了北宋年间,苏易简著《文房四谱》,第一次把笔墨纸砚四物聚集在一本书里,分别对笔墨纸砚的缘起、制作、杂说,以及与此相关的诗词歌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基本上囊括了北宋之前对笔墨纸砚的历史记忆。在宋代,对笔墨纸砚的称呼,除了“文房四谱”之外,还有称为“文房四物”“文房四友”“文房四士”“文房四贵”的。而“文房四宝”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北宋梅尧臣的《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一诗之中,“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宋代歙州的辖区与今黄山市歙县大体相同,这说明北宋时期安徽的文房四宝就已经非常有名了,像梅尧臣这样的大文人能在诗中特言“文房四宝出二郡”,可见当时文人对安徽文房四宝的珍重与青睐。
明代,“文房四宝”一词大量出现在话本小说之中,在民间普遍应用。到了清代,“文房四宝”已成为了官方用语,如清代的《钦定大清会典则例》里就有“在太和殿内所设文房四宝御案”于某某地方。因此我们今天广泛使用“文房四宝”而不用“文房四友”等,是有一定缘由的。
“文房”加“四宝”,构成了文人或曰读书人甚或是普通人所特有的一个文雅静谧又可以从事文化创作的佳境。其中文房为文人酝酿文思提供了场所,四宝为著书立说提供了工具。也就是说,通过文房四宝,人们在舒雅幽静的文房中,将自己的思想、思考等通过笔墨纸砚表达出来、流传于世。
笔趣
接下来我们谈谈毛笔。
关于笔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明代董斯章在《广博物志》中引《物原》:“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邢夷作墨,史籀始墨书于帛,仲由作砚,蔡伦作纸。”即起初伏羲氏是以木刻字,到了轩辕氏时开始用金属工具来刻字,到了虞舜时造出了笔并用漆写在木牍和竹简上,然后是邢夷制墨,史籀用墨书于帛,然后是孔子的弟子仲由制砚,再后来就是蔡伦改进造纸术。
对于这段文献,我是这样分析的:
图1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猪形刻画符号。产生于距今73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首先是“以木刻字”。我们先来看一下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猪形刻画符号(图1),此符号应该是用一个尖头木棒在陶胚上刻画出猪形再烧制而成,这就是“以木刻字”的真实写照。
图2 涡纹四系彩陶罐。属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关于毛笔的起源,我们先看一下这个距今5700年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罐。如果我们将彩陶罐上美丽的涡状纹放大,就能看出这些灵动的线条只能用毛笔类的软笔绘制而成(图2)。由此可见中国的毛笔起源非常早。千百年来,毛笔作为重要的书写工具流传至今,不仅与我国先民将毛笔的用途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与我国先民造笔工艺不断创新与完善密切相关。仅就笔毛而言,我国先民就选用过几乎所有动物的毛发与部分植物纤维。
图3 跨湖桥“漆弓”。经考古发掘和碳(C14)的测定,跨湖桥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7000—8000年。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关于“以漆书于方简”的说法。这是在跨湖桥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的漆弓(图3),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漆碗还早1000年,这张漆弓的发现,把中国人用漆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大约1000年。天然漆不仅具有很强的黏和力,而且凝固后呈现出深褐色,用漆在木牍与竹简上写字并很好地保存下来是没有问题的,我也用天然大漆尝试书写符号与文字,效果不错。
对蒙恬造笔的说法,晋代就已有人提出疑问:自古有书契出现就应该有笔了,为何世人要说是秦朝的蒙恬造笔呢?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蒙恬造的不是以前那种笔,而是秦笔。所谓秦笔是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说明至少在晋代之前,古人就已经知道用笔柱和被毛两种毛混合制成毛笔。这种用两种或多种动物毛发制成的毛笔蕴含古人的智慧与技巧,笔柱坚硬挺拔,被毛柔软吸水,非常适宜书写。
图4 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毛笔。
再看这支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毛笔(图4)。此笔头是用兔箭毛包扎在竹竿外围,裹以麻丝,髹以漆汁制作而成,笔锋尖挺,是抄写竹木简牍的良好工具。另一支是湖北荆门包山出土的毛笔,此笔是先制好笔头,再把笔头插在笔杆一端的空腔里黏合固定,这种制笔技术相较于前者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睡虎地出土的秦笔也采用这种技艺,并一直延续至今。
图5 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楚故都凤凰山168号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墓出土的大小不等的几块墨。
墨香
下面我们来说说墨。墨的起源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因为人类使用天然颜料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这里我们仅讨论人工制作的固体墨。目前发现较早的人工制作的固体墨,如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墓出土的墨,长1.5厘米,最宽处1.1厘米,形如一粒西瓜子(图5),我们称之为“墨丸”。这么小的墨丸,显然无法用手握着去研墨,只能是把墨丸放在石板上,上面再加一块研石,用手按着研石磨墨。据我的同事研究,这种墨丸的含胶量非常低。大块墨锭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如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出土的东汉墨,高6.2厘米,直径3厘米。另也有文献佐证,如应劭《汉官仪》中就记载,尚书令、仆、丞、郎等每月会由东汉朝廷发放大墨一枚、小墨一枚。如果朝廷发的是瓜子大小的墨丸,显然是不够用的。墨锭的出现不仅昭示制墨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研磨工具的进步,真正的砚台也在东汉时期出现。
中国墨的制作是非常复杂的,最早的制墨工艺记载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限于时间关系,我仅在这里举两个文人与墨的例子。第一个是沈括,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官员,退休后写了一本书叫《梦溪笔谈》,在书中他第一次记载了“石油”这个名词,而且第一次记载了用石油烧烟制墨,这是古代制墨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史实。
第二个是苏轼,他对中国墨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自制墨的传统。当他贬官到海南儋州的时,发现儋州当地读书人非常少,也没有墨,于是又在海南制墨。他制了大小墨500锭,足够他一生著书之用,多余的就送人,还留下一车制墨没用完的材料——松明,用来照明。当时有个金华人潘衡不远千里跑到海南追随苏轼。潘衡原先制过墨,但烧的烟太粗,品质不佳。在苏轼的教导下,虽然用相等原料烧出来的烟少了,但制出墨的品质却大大提高了。潘衡为了铭记苏轼的教导,特意将墨锭印上“海南松煤东坡法墨”,以示这是按照苏东坡指导的方法做出来的墨。苏轼在被贬海南之际,还带领当地人读书写字。在苏轼未到海南之前,儋州没人中过科举,但当苏轼开拓儋州文化之后,没几年就有人考中科举,这与苏轼在儋州的教化之功密切相关。
纸靓
关于纸,我先讲一下自己亲自调研过的安徽泾县宣纸。宣纸是传统手工皮纸的代表,其技艺非常繁复。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皮料浆制作,也就是将檀皮制成浆;二是草料浆制作,也就是将沙田稻草制成浆;三是抄造,也就是将皮料浆与草料浆混合后通过抄纸等工艺制成纸张。
另一种也是我亲自调研过的江西铅山的连史纸。连史纸又称“连四纸”,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竹纸,其制作技艺的最大特点是先将竹料制成竹丝,然后再对竹丝进行加工制成竹纸。连史纸精细柔软,薄而均匀,颜色洁白,经久不变,可供书画、印刷、碑帖、扇面、装裱字画之用,历来为世人称道,其复杂独特的制作技艺于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把整个造纸工艺过程用一句话说清楚,那就是把木质素、多糖、色素等去掉,将纤维素提纯出来抄或浇成纸。
我国古代造纸常用原料的母源植物有18种。两汉至隋唐,造纸原料以麻居多,树皮较少,唐代时竹子开始成为造纸原料。宋辽金元时期,造纸原料以树皮居多,麻较少,棉花开始成为造纸原料。明清时期,棉花和竹子在造纸材料中的比例猛增,同时还出现了木浆。木浆是用现代化工原料蒸煮分解木材制作出来的,用木浆制成的纸叫木浆纸。历史上使用不同的造纸原料往往与新原料的发现相关,也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
纸药是多数传统手工纸制作技艺中不可缺少的辅料。我们对历史上的纸药进行了统计,竟然有15种之多。这些纸药的母源植物多样,外形也多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产生一种黏液状的胶。
图6 唐代文书残片中的大麻纤维。
对造纸原料的分析,我举一个用染色法分辨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文书残片的案例。其分析过程是:先提取了文书残片样品,然后用特制的染色剂染色,再将染色后的残片放到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与鉴别,我们发现其中一个残片中含有大麻纤维(图6),可断定为麻纸;另外一个残片含有构皮纤维,断定为楮皮纸;还有一个残片的纤维很难判定究竟是大麻还是苎麻;此外还有一种不知名的树皮。此研究结果说明,千佛洞所藏唐代文书中以麻纸居多,这与唐代造纸原料麻类居多的研究结果相同。麻纸得以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麻的纤维含量高且较纯净,不需要经过非常复杂处理就可以将其中的纤维提取出来,但将树皮中的纤维提取出来难度就大多了,将竹子中的纤维提取出来难度更大。
古代纸张的用途非常多,比如“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风筝,还有在南方地区使用较多的纸甲,它是用纸与天然大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仅重量轻而且硬度与牛皮差不多。此外还有纸衣、纸伞、纸帐等等。
砚美
接下来说砚。中国砚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石质砚,另一类叫非石质砚。即一类是用天然石料做成的,另一类是用非天然石料做成的。用天然石料雕琢的砚,见之于古代文献与遗物的计121种,见于1840年之后文献记载与实物的53种,共计174种。
非石质砚的种类比较多,它包括用无机的硅酸盐材料烧成的陶砚、瓷砚,以及用烧成后的陶器制成的缸砚、瓦砚、砖砚等。还有玻璃砚,早先叫作琉璃砚。此外还有用水晶做的、木头做的、竹子做的以及天然大漆做的等等。这些非石质砚,见之于古代文献与遗物的有36种,见之于1840年之后文献的有3种,共计39种。
石质砚和非石质砚加在一起共是213种,这是我们在2012年时所做的统计,不过其中有很多砚仅见于文献,极少有实物留存至今。
对于历史名砚,我仅选择在古代文献记载较多且现在遗物较多的加以介绍。在此请大家记住,中国古代对砚台之美的评价标准是色泽典雅、沉穆大气,这与中国古代文人追求清静淡雅的君子之风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说说端砚。端砚的产地基本是在肇庆的烂柯山和周边地区,历史上的名坑有老坑、坑仔和麻子,也就是所谓的三大名坑。此外还有宣德岩、朝天岩等坑口。
图7 端砚之美
端砚之美,一是色泽,以紫为主,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观。二是天然纹饰,如天青、蕉白、冰纹、金线、银线都是天然形成,有不可名状之美。三是有眼,或称鸲鹆眼、或称鹦哥眼……灵动有趣,妙不可言(图7)。有关端砚样式风格,我的归纳是:以眼为贵,巧用石品,山水入砚,绮丽繁精。
图8 歙砚之美
其次说说歙砚(图8)。其砚石主要产于今江西婺源,色泽以青黑为主,有天然纹饰,如眉纹、金星、金花、银星等。我对它的总体评价是格调高雅,其样式风格为:巧用石品彰显纹理,线条挺秀犹劲风韵,意到神存亦幻亦真,援引他长推陈出新。
图9 红丝砚
再次说说红丝砚(图9)。红丝砚主要产于山东青州与临朐,是历史名砚之一,文献记载非常多,但是后来消失一段时间,如今又出现了。红丝砚因其天然纹饰而产生一种刷丝样的特殊之美,我认为它的形制风格是:随心居多规矩少,象形砚中树桩妙,题镌砚铭文味浓,巧用天工不多雕。这些特点主要是由红丝石料的特征决定的。
图10 清康熙松花石嵌螺钿
松花石砚盛行于清代,产地在今东北长白山区,其色泽以绿色松针纹为主,石质偏硬(图10)。松花石砚在清代主要供皇族专享,也赏赐给一些大臣。过去认为石料很少,限制开采,但经实地考察发现松花石的蕴藏量非常之大。
历史名砚还有洮河砚、澄泥砚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最后我来介绍一下好砚的标准。我个人以为可用“研润美端”四字加以概括。研,即砚台要有研墨功能;润,即吸水率要低,砚体润泽;美,即具有美丽的天然色泽与纹饰;端,就是要高端大气,有格调,有品位。
对于文房四宝的文化传承保护,我认为应从自己做起。其一,可以尝试装修布置一间中式书房,当然这个要视个人条件而定。其二,可以尝试购买几件文房四宝,不一定非得购买上品,自己能用即可。其三,建议闲暇时练练书法。因为在练习书法时总会读或写一些励志名言、古代诗词等,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其四,建议在兴来时随手涂鸦,释放心情。
总之,文房四宝,喜欢就好!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 2020年02月08日10版)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推荐搜索词: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意思
2.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日积月累
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类似的句子
本文标题: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