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禅是什么意思
野狐禅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认识生僻字,就算是有知识吗 文/押沙龙/《读者》杂志2019年第4期在我老家有一位长辈,按照现在的话说,他应该属于国学爱好者。他很喜欢搬弄古代的知识,但身处小城市,又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自然搞的是“野狐禅”的路子,把《论语》《孟子》《周公解梦》和地方戏混在一起。在我小时候,他曾拿着树枝在地上一边画字一边给我讲解,“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牧”,说得非常郑重,好像在告诉我一个极大的秘密。他也读过《周易》,没事还给人算命。有一次我在庙会上赫然见他摆着摊子。但是他只读过几本解读《周易》的小册子,也不会虚虚实实、说话听音,自然算不过旁边的瞎子。我上大学以后,有一次寒假回家碰到他,他兴奋地拉着我这个“学问人”问长问短,还说要出个上联考考我。上联的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大致就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之类的东西。我想了半天对不出来,只好说我不会,在学校也不学这些东西。他既失望又惊诧,意思是你连这都不会,还上什么大学。周围的人大多觉得他是个怪人,我也觉得是。但仔细想来,他的这些想法其实很有传统依据。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把知识当成一种类似巫术的东西,而且非常相信文字本身的魔力。这并不奇怪,就知识的起源来说,它最早确实起源于巫师。这些巫师站在酋长旁边,利用巫术的知识来操控社会。乡野村民最崇拜的知识分子可能就是诸葛亮了,他的形象被塑造得非常接近古代巫师。鲁迅说《三国演义》中“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以为是败笔,其实正因为他“近妖”,才更贴近普通百姓对大知识分子的遐想。这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小说《白鹿原》,里面的朱先生也是这个路子。当然,文字本身也是有魔力的。李太白醉草的吓蛮书可以吓跑傲慢的挑衅者,韩退之的祭鳄文可以赶走水里的大鳄鱼。古代的文化精英对这些故事多是笑而存之,但是底层百姓,尤其是底层知识分子,对此是很愿意相信的。而且他们很执拗地认为,一个人能写出好文字,自然会治理国家。过去百姓对才子最常见的肯定就是会对对联、会写诗,而会对对联就一定能安邦定国。李隆基不用李太白做宰相,是昏君无眼。李隆基要是告诉他们,李白这样的糊涂人是做不好宰相的,他们也一定不会相信。他们这么想,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崇拜知识,但并不知道知识有什么用。人们对自己崇拜而又不懂的东西,就容易有这种感觉。这就像我们现在看《最强大脑》,大部分观众并不太理解科学上真正的强大思维是怎么一回事,但知道水下盲拧魔方很难,所以容易把这种脑力杂技当成“最强大脑”。这其实跟古代老百姓崇拜会对对联的才子有点像。现代文明对知识有一个“祛魅”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巫术,文字也没有了天地崩溃后依然有一副对联在宇宙间飘荡的魔力。那么,我们怎么看待知识呢?当然,大家都是现实的,专业知识能帮人谋生,能造电话、飞机,我们承认它们有用。但是其他类型的知识呢?知乎上有个专题:“哪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读书有用?”网友们想来想去,主要还是集中在能认生字上。比如有人知道“祎”字读“yī”,还能背出“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结果,“大家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这基本上还是我老家那个长辈的思路,说起来也真是可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中国人非常重视文化知识,但文化谱系里缺少一种“爱智”的传统。文化精英强调文化知识的功用性,普罗大众则信仰它的神秘性。对于前者,知识像是一种教化的工具;对于后者,知识像是一种神秘的巫术。经过现代文明的“祛魅”之后,教化和巫术一起坍塌,大家就有点无所适从了。当然,坍塌并不是消失。现代家长对国学的热情里就有这两种传统的残留。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国学是神秘的,又是有教化功能的,所以就送孩子去国学班。但他们没有想过,抽离了国学背后的文化背景、社会秩序,文本自身早就失去了教化的力量。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有点遗憾地说,读书恐怕没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读书无非是一种交流。书籍就像一个个漂流瓶,把他的感受、经验、思考放到这个瓶子里,然后你把它打捞起来,满足你旺盛的好奇心、贪婪的求知欲,驱散你特有的孤独感。它们也许能让你在现实中做决定时更聪明一些,也许不能。读书能否让你变得更聪明,往往取决于你其他的一些特质。我见过很多聪明的读书人,也见过不少愚蠢、偏执的读书人,还见过不少如果少读点书也许会更好的人。读书只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有可能活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但如果你对此不在乎,那也真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押沙龙,:《读者》杂志2019年第4期,原标题《读书的理由》,摘自财新网。
野狐禅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李荣|从金克木先生笔下的“野狐谈”说起
2022年上半年,封控在家几个月,真是罕有的经历。为了散心,从书架上随手拿下几本书来重读。其中一册,是金克木先生的随笔集《书读完了》。金先生的著作,以前也曾经翻阅过。这一次,又读到他那几篇关于公孙龙子名学、《大学》与《心经》的有名文章。他在公孙龙子“白马非马”的名学之辩与孔子名教的“必也正名”的比较中,看出中国历史思想上名学发展中断的趋向与影响;在《四书》朱注于元明清三朝如此长久的独尊地位中,看出论孟与八股文的渊源关系,以及《大学》中修身与平天下的“大一统”历史趋势的“一副潜脉”;也在《心经》的“五蕴皆空”的“空”字里,看出与现代科技里电子光屏上“刹那生灭”的光暗明灭、构图显像的“零位”的类比。这些文字,都让人印象深刻。
《书读完了》书影
在《心经现代一解》文末,金先生用了“野狐禅”这个词。大约是不知不觉中受了金先生灵动思路的影响,一下子想到,上海话里有一个词,意思是“装模作样、似是而非、旁门左道地胡扯一些好像有道理的话”。有人按音选字,写作“夜壶蛋”,实在是不着边际。由字音字义猜想,这个词或许与“野狐禅”有关?如若写作“野狐谈”,不仅字音合拍,意思也完全符合。
自己虽然出生在上海,是老上海人,但对上海话说不上有研究,这一猜想到底对不对,殊难自信。于是马上发微信给沪语研究专家褚半农先生。他一会儿就“回信”了:可用“野狐谈”,从“野狐禅”变化而来。有了专家的肯定,非常开心,又想了一想,觉得应该是合适的。或者更为考究一点,把“野狐谈”写成“野狐谭”,越加文从字顺了。
这样,便来了更大的兴致。记得“野狐禅”来自禅宗语录的汇编《五灯会元》。从藏书里把那三大册找了出来,出典在卷三“百丈怀海禅师”条,曰:
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津送。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是?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
丁福保辑编的《佛学大辞典》,在“野狐禅”“胡喝乱喝”等条目中,引了上述公案故事后,做了这样的解说:“禅家以外道为野狐禅。……谓野狐禅者,自无真个见性,而猥对学人下喝也。盖是圆悟‘雷声洪大,雨点全无’之谓,徒为大喝,更无益学人之力,恰如空雷之不降膏雨无润草木之功也。”
回看那个公案故事,“堕野狐身”与“脱野狐身”,全在那两句不同的“喝”语。老人当年对着学人喝断:大修行人“不落因果”,便堕入三百辈人生的“野狐身”。禅宗认这个“胡喝乱喝”的“不落因果”的喝语为“野狐禅”之典型。它为大修行树了一个看上去很“理想”的不落因果的大目标,这个大目标仿佛又与佛法的超脱超度、脱离苦海的义理相通,似乎很有道理。所以它在喝断时,“空雷声”显得很是响亮。但是,修行如果树起了大而无当的大目标,本身即已堕入恶因果,其“堕野狐身”自是当然。而且,世间的缘起境遇和道路何止千万,单单指出一条有点难以落脚的独路来,舍此别无他途,也有点害人。更为紧要的是,佛法的入心处,并不是隔离或隔断那苦海,让人离得远、绕开去或者掉头不看它,而是就在苦海之中,正对着它,却能够“脱离”。这正是百丈禅师那句破“野狐禅”的禅语“不昧因果”的真义。不昧即是明白,我们平常说“读懂天意,顺天运化”,或与此义通。佛法有六度,“智慧度”虽排在最后,却最是根本。按金克木先生的说法,“在从简单到复杂的‘佛法’的无数大小道理中没有神,首重智慧觉悟,由此生信仰。……避免受刺激而迷惑,要求清醒,不提倡闭着眼睛不理解也执行”。
《五灯会元》既然拿出来了,干脆把与“野狐禅”有关的内容整个翻找一遍,不敢说找全了,却又有新的发现。这里择要抄录几条。
一、“南安军雪峯道圆禅师”条下:“时二僧论野狐话。一云,不昧因果,也未脱得野狐身。一云,不落因果,又何曾堕野狐来。师闻之悚然。因诣积翠庵,渡涧猛省,述偈曰,不落不昧,僧俗本无忌讳。丈夫气宇如王,争受囊藏被盖。一条楖栗任纵横,野狐跳入金毛队。”
二、“杨州石塔宣秘礼禅师”条下:“上堂,举百丈野狐话,乃曰,不是飜涛手,徒夸跨海鲸。由基方捻镞,枝上众猿惊。”
三、“嘉州九顶清素禅师”条下:“祖见,乃问,百丈野狐话,又作么生。师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祖大悦。”
四、“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条下:“ 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前百丈曰,不落因果,为什么堕野狐身。师曰,逢人但恁么举。曰,祇如后百丈道,不昧因果,为什么脱野狐身。师曰,逢人但恁么举。曰,或有人问径山,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未审和尚向他道什么。师曰,向你道,逢人但恁么举。”
五、“台州鸿福子文禅师”条下:“不昧不落作么会,会得依前堕野狐。一夜凉风生画角,满船明月泛江湖。”
六、“潭州慧通清旦禅师”条下:“翌日入室,山问,前百丈不落因果,因什么堕野狐。后百丈不昧因果,因什么脱野狐。师曰,好与一坑埋却。”
七、“荆门军玉泉穷谷宗琏禅师”条下:“不落因果,为什么堕野狐身。师曰,庐山五老峰。曰,不昧因果,为什么脱野狐身。师曰,南岳三生藏。曰,祇如不落不昧,未审是同是别。师曰,倚天长剑逼人寒。”
八、“婺州三峰印禅师”条下:“上堂举野狐话曰,不落不昧,诬人之罪。不昧不落,无绳自缚。可怜柳絮随春风,有时自西还自东。”
以上八条,虽说法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没有“死在句下”,未在破与立之间演变出一副“相像的面孔”。“不落”是“野狐禅”,它的句法是“千万不要如何”,实质上便是“一定要如何”。“不昧”破了“不落”的“野狐禅”,但请注意,它的句法也是“千万不要如何”,如果“死在句下”,也很容易就成了“一定要如何”。破与立对立的两面,便长出了同样的“面孔”。
任何一句断案语,“雷声”再是轰鸣震响,并不足以单凭了它来让人悟入。什么高明的义理,只要落了言筌,任是怎么说,都会长得越来越像,成为一样的东西。历史上,以理服人的同时,更多的却是以理伤人、言语害人,“软刀子”,却是真见血。这样的悲剧,古今中外,举不胜举。
所以,在上面几条里读到“不落不昧,诬人之罪。不昧不落,无绳自缚。可怜柳絮随春风,有时自西还自东”等话语,实在是亲切而温暖。无执是佛法的要髓。不论“不落”,还是“不昧”,只要多是有执,那便对人苛,对己亦不松不懈,未若杨柳依风,随东随西,则不落不昧皆在其中矣。由金先生文章生出灵感,想到上海话里的“野狐谈”或从“野狐禅”而来,虽有专家的认同,也只能聊备一说。如果拿了“千万不能”的思路,认为千万不能写作“夜壶蛋”,一定要写成“野狐谈”,再考究而成为“野狐谭”,认为一定正确,这便立刻成为新的“野狐谈”了吧?
野狐禅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野狐禅”之现实
野狐禅出自《禅宗无门关》中百丈禅师的一桩公案。
因前唐皇帝广开佛缘,佛教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禅宗也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百丈怀海禅师是继六祖慧能之后的又一大法师。
怀海禅师常年在江西的百丈山开堂说法,每天堂下僧人不下千人,有一老人天天和众多僧人一起来去。一天,怀海禅师讲完经后,老人迟迟没有离开,怀海禅师好奇问到“你是何人,为何不走?”
老人回答说“我以前也是修道的僧人,还是迦叶佛那个时代我就在这座山上讲道,有个学僧问我,大修行人,是否还落因果”,禅师问到“你如何回答”老人说,“我回答不落因果。结果往后的五百次转世我都转成为野狐。”“今天请法师给我解决这个疑问,也好让我摆脱野狐的轮回”。
怀海禅师听完说到“你把那个学僧的问题再问一遍吧。”老人便重复一遍问题“大修行人,是否还落因果?”禅师回答“不昧因果”。老人恍然大悟,跪谢道“我已悟了,因此也脱离了野狐轮回,请到后山将我按僧人的规矩火化了吧”。
禅师告诉门下僧众,饭后到后山烧化一位僧人,众人议论,涅槃堂的老人都在,无人生病,怎么会有亡僧呢?饭后,禅师带着大家来到后山的一座山洞里,用禅杖从里边挑出一只死去的狐狸,怀海亲自举火,用僧人的礼仪烧化了野狐。
虽不是修行之人,但若都知道所有人都不是“不落因果”,知道“不昧因果”的道理,是不是可以少了许多行恶之人?如那些贪图大量钱财的官员能知道必有被法办的“果”,是不是能避免去贪腐的“因”,就会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实事好事。房地产大亨如果知道资金链会断裂的“果”,是不是可以避免无度扩张的因,就不会有那么多购房人苦苦等待。
佛教禅宗里野狐还有百丈禅师度化,现实世界里,种下了恶的因,只有等法律来惩处这个果了吧。
野狐禅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野狐禅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南怀瑾老师讲“野狐禅”的来历
从小到大,“野狐禅”这个词,我听到过很多回。但“野狐禅”到底什么意思,未见得知道,大致以为是说路子不正,也没细究,就匆匆放过去了。
实际上,了解“野狐禅”的来历非常有必要。
翻开《原本大学微言》,南老师就讲过有关“野狐禅”的故事,摘录如下(有部分删节):
草地上的狐狸/资料图
讲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禅宗的公案(故事),颇有类同之处,不妨讲给大家轻松一下。当在盛唐的时期,禅宗大行其道。百丈禅师在江西的百丈山,开堂说法,座下学僧听众不下千人。在听众中,有一个白发老翁,天天都来,而且都是最后离开。长期如此,引起百丈禅师的注意。有一天,百丈说法完毕,大家都散去,这个老翁还没有走。百丈禅师就特别过来问他,你为什么每次都迟迟不忍去,应该是别有问题吧?老翁听了就说:“我正有一个重大的疑问,请师代我解脱。”
百丈就说:“你问吧!”老翁说:“我在五百生以前,也是一个讲佛法的法师。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就答他说:‘不落因果。’因此果,堕落变成野狐的身命,不得解脱。请问大师,我究竟错在哪里?”
百丈禅师听完了,便说:“你再问我吧!”那老翁就照旧重复原句向百丈禅师请教。百丈就很严肃地大声回答说:“不昧因果。”这个老翁听了这话,就很高兴地跪下来拜谢说:“我得解脱了!明天,请老和尚(指百丈禅师)慈悲,到后山山洞里,为我火化这个身体。但希望您老人家不要把我当作异类,请你还是把我当五百生以前一样,用一个出家人的礼仪,烧化我吧!”
百丈禅师点头答应了。第二天,百丈穿起正式僧服的袈裟,告示大众,跟我到后山烧化一位亡僧。大家听了很奇怪,因为近日内,都没有哪个出家同学死亡,怎么老和尚要大家去送一位亡僧呢!结果,到了后山,在一个山洞里,百丈去拖出一只死去的狐狸,身体如刚生的小牛那样大,百丈亲自举火,依出家人的礼法烧化了它。
这就是后世相传,对一般乱讲禅道的人,叫做“野狐禅”的来历……
一字之差,不可不察/资料图
这是一个关于“一字之差”的故事,它包含了对文字的极端尊重,对师道教授的严肃看待,足以引起今人的重视。
也因为这个故事已足够震撼,不需要我再多讲什么,想诸君也自有体会。
#南怀瑾#老师
#传统文化##国学##阅读的温度##读书##职场#
野狐禅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野狐禅是什么意思?
2.野狐禅是指什么
3.野狐禅by狐山
本文标题:野狐禅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