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谁写的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推荐文章1:《三十六计》有多厉害,一千多年后还有大臣向皇帝举荐为将
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甲午战争打的正厉害,一次早朝期间,百官在午门外议论,一个官员说了句:“局势危急,非启用檀道济做大将不可。”檀道济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将领,这里只是希望朝廷能够任用名将。
但这却被一个满人御史听了去,他先是请教了檀道济这三个字怎么写,第二天就上了封奏折,请皇帝尽快启用檀道济为大将,搞得光绪哭笑不得。
光绪帝
檀道济是谁?
公元五世纪人,东晋时期一代名将,刘宋开国元勋。跟大诗人陶渊明生活在同时代,而且两人还有过一段交情。后来因为功高震主,被文帝刘义隆下令处死。在被逮捕之前,檀道济仰天长叹:“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没错,“自毁长城”这个成语就是他独家贡献。
也就是说:这个御史想让让光绪皇帝启用一个死了一千四百年的人,来当清朝的大将军,重振雄风。
你说说,满清的上层精英竟然愚昧到这种地步,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提了,焉能不亡?
宋武帝刘裕
檀道济有多厉害?
檀道济(?-公元436年)南朝刘宋将领。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檀道济东晋末年从军,跟随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檀道济戎马一生,战绩卓著。还根据自己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后刘裕三子刘义隆文帝继位,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
这也是宋文帝这个还算称得上明君的皇帝为数不多的污点,对于南朝自己却是致命一击。檀道济是当时南朝杰出的名将,檀道济的死使得宋文帝武将可用,北伐数次大败而归,留下了“元嘉草草”的毕生遗憾。檀道济被收捕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片刻间便饮光一斛酒,脱帻(头巾)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你是在毁了你的万里长城)当时流传著一首歌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死的那一天,京城地震,还生长出许多白毛。敌国北魏闻檀道济死,都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檀道济死了,刘宋其他人不足一提)。真是亲者痛仇者快。从此连年伐宋,大有饮马长江之志。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军大举攻宋,至瓜步(今属于南京),文帝登石头城远望,甚有忧色。叹息道:“若道济在,岂至此”!檀道济的“塞上长城”绝非“空自许”。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推荐文章2:《孙子兵法》:百代谈兵之祖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联袂出土!
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的这一惊人发现,证明了孙武和孙膑是两个人,从而打翻了一连串学者的研究成果。
从南宋的叶适,到清代的全祖望、姚鼐,再到现代的钱穆,都怀疑没有孙武这个人。有人考证《孙子兵法》应是孙膑所作。出土实物让孙武和《孙子兵法》牢不可破地联在一起。
不过,钱穆们的疑问并没有完全获得解答,比如记录了492起战争的《左传》,一次也没提过大军事家孙武,有些不可思议。的确,对于孙武本人,由于史料太少,翻来覆去就是《史记》里那几句话,只从操练宫女的故事,看不出他实际用兵有何奇妙之处,面目模糊不清。
但这并不妨碍《孙子兵法》清清楚楚地展示出中国军事学著作所达到的高度。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认为,在西方,只有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可以和《孙子兵法》相提并论,而《孙子兵法》更深刻。此外,虽然比《战争论》早问世2000多年,但《孙子兵法》更理性,不像《战争论》那样强调暴力的无限作用。
这般推崇,并非溢美之词。
《孙子兵法》被称为“百代谈兵之祖”,共13篇,6000多字,是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章与章的划分,篇与篇的排列,井井有条;逻辑严谨,层层递进,从战争的准备、战略的制定、战术的选择,到行军的门道、保障的重要、战法的运用,均有层次分明、贯通一致的阐述。正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说,“其言甚有次序”。
以第一篇《计》篇为例,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讲军事是国之大事,第二段讲定计的依据,第三段讲用计于实战,第四段讲通过计算可预知胜负。这四段,一头一尾短,中间详细,典型的橄榄型结构。开头点题,中间论证,收尾总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先讲定计,再讲用计,相映成趣,逻辑自洽。整篇写法,简洁明了,榫卯相接。
全部13篇都是如此,就好像“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也说:“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
行军打仗颇有一套的曹操很推崇《孙子兵法》,他说他看过很多兵书,要说道理深刻,还得属此书。不光读,曹操还给《孙子兵法》做注解,写了一本书叫《孙子略解》,对难懂的地方进行解释说明。今天我们看到的《孙子兵法》,最早的就是曹操的注解本。
按内容来看,全书可分为四组,前两组侧重军事理论,后两组侧重应用技术。
第一组,权谋组,包括《计》《作战》《谋攻》3篇,讲庙算、野战、攻城。庙算是开战前君臣谋划阶段,野战是打败敌人有生力量,攻城是拿下对方关键据点。这是完整的战争三部曲,是对战争的全景扫描。
第二组,形势组,包括《形》《势》《虚实》3篇,讲如何分配兵力,强调快速机动,灵活反应。形和势是一对矛盾,虚和实是一对矛盾,这两对矛盾如何调整,如何运用,如何转化,讲得精彩纷呈。
第三组,战斗组,包括《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5篇,是承接上一组文章思路,展开具体讨论,围绕“打”和“走”做文章。“走”是为了“打”,“打”要依靠“走”,主要讲“走”,“走好”才能“打好”。
第四组,技术组,包括《火攻》《用间》2篇,是更加具体的作战指导。一篇讲武器的使用,一篇讲间谍的使用,都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实用性、技术性。在古代,火是最厉害的武器,火攻是“高科技战法”;用人上,如何使用间谍,学问最大。
相比先秦时期的很多书都是由只言片语、零章碎句组成,像《论语》那样,东一言西一语,不成体系,《孙子兵法》厕身其中,鹤立鸡群,简直不像同一时代的产物。这就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超越性,不为时代所限,不为国界所囿。
今天,先秦古书中,《孙子兵法》的读者群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从商业竞争、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到政治统御、外交艺术、科技创新,再到医疗卫生、体育竞技、心灵鸡汤……各个领域都有人以《孙子兵法》来作为指导。最近的热播剧《狂飙》里,也有角色苦读《孙子兵法》以求成功。
如此读法,这样应用,实质是把《孙子兵法》读小了,读轻了,读窄了。《孙子兵法》是哲学书。要把哲学理论应用到实际,得从哲学的高楼,一层一层往下走,中间要有层次转换,千万别一头扎下去,不然就变成《三十六计》了。所以,对于《孙子兵法》,得老老实实读,先把书原原本本读好,再谈扩展应用,这才有可能读懂孙子。(熊 建)
: 人民日海外版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推荐文章3:《三十六计》和檀道济,山东金乡人都应该知道
提起《三十六计》,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要说起檀道济的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完全熟悉。 其实,檀道济就是这部著名兵书《三十六计》的。而且,檀道济是金乡人。
檀道济生年不详,卒于公元436年,南朝宋将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属山东金乡县卜集镇檀庄,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他根据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他被唐德宗追封为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之一。
上图为檀道济的后人筹资为其立的纪念碑,位于卜集檀庄。
《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檀道济在我国军事文化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只是金乡灿烂军事文化的一部分。
金乡军事文化源远流长。嘉靖《山东通志》载,金乡“西北据群山之险,东南带黄河之固,是汴、兖之咽喉,水陆之要冲也”,自古是东夷和中原、海岱和两京(长安、洛阳)之间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地。
西周初年周公曾经此东征,春秋战国时期邹衍曾“登缗城以望宋都”。
东汉末年,曹操曾在境内两次击败陶谦、吕布主力,尽扫群雄,资成霸业。
羊山景区点将台,曹操曾在此屯兵
近代以来,在金乡发生的大小战斗更是不计其数,意义深远、影响较大的当属刘邓大军1947年在羊山发动的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金乡不仅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而且也成就了无数叱诧风云的军事人物。汉初名将,游击战鼻祖梁王彭越,汉末群雄之一刘表;三国曹魏大将满宠;西晋太守郗鉴和上文提到的南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丰富的军事文化资源为金乡发展军事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此,县文物旅游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整合旅游产品和要素,正在积极打造集羊山战役发生地周边古村落、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王杰纪念馆和兵器园等景点的军事旅游线路,不断丰富金乡旅游产品供给,推动金乡旅游持续快速发展。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推荐文章4: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孙膑与庞涓师出同门,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两个人一样年少时聪明机敏,勤奋好学,两人是在拜师的路上相遇的,一问原来同去拜会鬼谷子于是结为兄弟一起上了山,跟着师傅学习兵法,但是在鬼谷子眼里更偏爱孙膑,因为论人品孙膑比庞涓好太多了。
几年的深山学习枯燥又乏味,正巧庞涓听闻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自己已经学业有成了,可以下山历练就去了魏国开始了他高官厚禄的生涯。
《孙膑兵法》的问世
孙膑和庞涓总是有点仇恨在身上的,先是鬼谷子的偏爱,除了毕生所学的兵法倾囊传授给两个人后,给孙膑加餐把一卷兵法残卷偷偷给了他,庞涓知道后激起了他的强烈不满,随即才下山去了魏国。
到了魏国的庞涓还是不死心认为孙膑对他的威胁非常大于把孙膑诱骗到了魏国,然后派人监视他,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比他好,就陷害他通敌叛国,于是就对孙膑动了刑法砍去了孙膑的双足挖去了了他的两个膝盖,并且在他的脸上刺字,想使孙膑就此埋没于世间不为人所知,孙膑为了不再遭受迫害就开始装疯卖傻,睡猪圈吃猪食还大口大口地吃粪便,这下庞涓放下心来,认为孙膑是真的疯了。
于是对他的戒心就稍微放了下来,知道真相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周游到魏国的墨子墨翟,他把孙膑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请求田忌救孙膑一命,田忌上给了齐威王,齐威王立即下令给田忌无论用什么方式都要把孙膑救出来,希望他为齐国效力。
田忌偷偷潜到了魏国,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先用一个人装疯扮作孙膑,把孙膑换了出来,然后又快马加鞭的带孙膑回了齐国安顿好了他,等到庞涓发现的时候他们二人早就在千里之外了。
到了齐国孙膑受到了齐国很好的礼遇被封为上宾,齐威王很是欣赏孙膑的才华,最著名的要数在齐国的“田忌赛马”,这场比赛田忌跟齐威王比了多次,只有这次在孙膑的帮助下赢得了数千钱,这件事后孙膑在齐国就有了很高的威望。
庞涓了解了实际情况后更加痛恨孙膑,但是为了能提高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向魏王举荐去攻打赵国,庞涓带兵攻进赵国,赵国无奈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听从孙膑的建议任用田忌为将,来了一出“围魏救赵”成功了解了赵国的危机更是灭了魏国几乎一半的军队,气得庞涓火冒三丈,他知道有孙膑在自己就不可能有出路。
于是又开始作妖,怂恿魏王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国力弱小又跑到齐国去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建议,命田忌统兵孙膑指挥,这一次孙膑没有给庞涓任何活命的机会,交战战场上有棵大树,上面用墨汁写着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最后被齐军射成了刺猬。
孙膑名声再次打响也就是这一次,田忌和孙膑遭到了齐国丞相邹忌猜忌,他怕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夺了齐国的国政,于是设下圈套陷害田忌和孙膑,田忌和孙膑被免职逐出了朝堂。
孙膑被免职之后,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潜心修炼写出了那部流传千古的《孙膑兵法》,孙膑是孙子孙武的后代结合孙武的《孙子兵法》后人整合改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十六计篇章。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
说道三十六计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走为上计,其实最强的计谋是“瞒天过海”这个计谋才是最强的,被顺便放在了第一计。
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带兵打仗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进攻策略,用兵之道实际上就是一种诡诈之术,讲究的是心理,古代很多事情都运用了这种思想。
“望梅止渴”是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张绣的时候发生的事,当时正值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无比曹军行至一片荒芜的地带,太阳的毒辣让大家本身就睁不开眼睛,酷暑难当的天气更是令人感到窒息,整个军队行进的速度不断地变慢,曹操心里急躁叫来向导询问,向导直言附近根本没有水源,可是曹操也是忍受不住了喉咙干渴,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快马骑到了一块高地上,高声地对已经非常懈怠的士兵说前面有片梅林,树上结着酸甜可口的梅子,只要大家赶快赶路过去就可以吃到,大家一听立马来了精神,舌头下也生出了许多口水,止住了自身的口渴,最终走出了这片荒原。
瞒天过海的还有就是大将薛仁贵对付自己的领导唐太宗,有一年唐太宗亲自出征征伐高丽,刚一上船的唐太宗顿时感觉很是眩晕,因为面对着茫茫大海,身经百战的士兵们都是心中害怕,太宗也是如此,大将薛仁贵清楚地知道唐朝士兵大多数都是没有经历过在海上战争的经验,面对着茫茫大海心里自然会产生畏惧,如果太宗这个时候也是很害怕的,不能以君王身份震慑他们,那么这场仗必然都不用打了,高丽会不战而胜,以后说不定脱离掌控,对大唐不利。
于是为了消除唐太宗这种对大海的恐惧,他下令当地的渔民去海里抓一只海龟来,越大越好,大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过既然将军吩咐就照着开始做了,于是很短的时候熟悉海域的渔民便打捞了一只一百多斤种的大海龟,薛仁贵把海龟给了李世民跟他说这个海龟是海里的神龟,把它放在龙船上,船只有它的保佑,就可以稳稳地行驶了不会出什么事了,李世民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海龟,听薛仁贵一说还真的以为这是真的神龟呢,于是放下心登上了龙船。
到了目的地船靠了岸,薛仁贵给李世民跪下请罪,说这只是普通乌龟,臣是怕陛下害怕影响士气才撒谎骗人的,请陛下恕罪,唐太宗一笑明白薛仁贵的苦心,并没有怪罪他,下了船后薛仁贵叫人把海龟放生了,这场大唐对高丽的战争以大唐最后取得绝对压倒性的胜利为结束,摧毁了高丽几乎全部的精锐部队,而且这场亲征使得高丽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急速下降,国力日益衰退。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合体再现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这话语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真正成熟的是明清时期,它是整个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最高体现,更是我从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它融合了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孙膑的《孙膑兵法》,是两者结合的集大成者,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里面事无巨细地记载了战争过程的所有画面细节,从战争开始的准备,再到战争开始冲锋陷阵地指挥,孙武在对战争记事上将自己的所有经验全部展现在众人面前,而孙膑的《孙膑兵法》分为上下十五篇,经过专家确定上篇是原著为孙膑所著,下篇编撰方式有所不同,可能系后世弟子完成的,对于这15篇的著作更是对《孙子兵法》做了极大的补充和优化,这也让这两部旷日之作超越了兵法的范畴,可以从很多个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孙子兵法》中曾有兵势篇的描述,说如果自家军队在打仗的时候没有气势,萎靡不振,这个时候就要带头的将领拿出榜样来,这样士兵看见将军都敢杀敢打一定会整理不好的情绪让自己变得气势如虹,就会更好的去拼搏。
《孙膑兵法》中擒庞涓篇更是运用了“围魏救赵”、“兵不厌诈”的技能,深入诱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连毛主席都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当下的科学真理。
结语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人军事思想成熟的表现,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作战经验丰富,有了军功就是王道,孙武的一生波澜壮阔,孙膑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传奇,两位优秀的军事思想家编撰出来的两部兵法更是为后代的军事思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军事资料。
“瞒天过海”在三十六计中是第一计,“走为上计”是最后一计,但是还有些耳熟能详的技能在生活里经常发生“借刀杀人、趁火打劫、无中生有、隔岸观火、顺手牵羊”等等,看似都是成语但都是计谋,现在的职场上更是每天都在上演,但是有一个计谋没有用成语解说就是我们熟悉的第三十一计“美人计”。日本一位学者逢屋千村曾经评价《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可惜日本没有能体会这一思想才在抗战时期挑起多数战争,使得全亚洲的人民如此受难。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技能在手”“善良在心”。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推荐文章5:谈谈《三十六计》:成书年代晚,错把小说当史实
军事斗争当中,不可避免会用到很多阴谋诡计,《孙子兵法》里有句话,叫“兵以诈立”,李零先生还用这句话作了他研究《孙子兵法》的著作的书名。
《易经》当中,用九表示阳,用六表示阴。所以和阴谋诡计有关的事,往往也和数字“六”挂钩。比如西汉初年的陈平,司马迁说“多阴谋”,又说他“六出奇计”,具体是哪六条计策?司马迁没说,后人凑了六件事,其实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没法确定是哪六件事,而是说到阴谋诡计的事,那就六吧。
六六三十六,三十六计、三十六策、三十六着……这类说法可能产生得也挺早的。《南齐书·王敬则传》说:“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这是三十六策这个说法,最早见诸记载,实际上很可能还有更早的,只是今天见不到了而已。但这里三十六策显然是虚指,就是计策很多的意思,和今天我们能读到的《三十六计》,完全不是一回事。
《三十六计》成书很晚说到《三十六计》这书,大概可以确定几点:
第一,产生年代肯定很晚。
近代以前,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书目,提到过这本书。
中国是有编书目的传统的。有官方行为,最著名的像《七略》,像《四库全书总目》;也有私藏的目录。尤其是到了清代,学问已经做得非常内卷,学者们功夫下得特别细,但仍然没有哪种书目,提到过这么一种《三十六计》。
这说明,要么就是天下读书人都没见过这种书;要么就是有人见过这种书,但觉得太不上档次,也就没人提。
有人因为上面引用的那句“檀公三十六策”,檀公是指南北朝时候的名将檀道济,就认为三十六计是檀道济写的,这是不可能的。《三十六计》这书里,举的很多案例是元朝才有的,所以《三十六计》这书诞生不早于元代,从语言风格看,很可能晚到清代甚至近代。
1941年,有人在陕西邠县书摊上发现了一份手抄本的《三十六计》,当年就由成都兴华印刷厂用土纸排印,这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三十六计》的。 但这之后,《三十六计》的影响,像野火般蔓延,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论在民间的实际影响,可能真是超过《孙子兵法》了,因为读《孙子兵法》是有门槛的,《三十六计》里虽然有些故弄玄虚的话,但主要内容读起来没什么门槛,现在也确实有出版社把它当“国学经典”出版了。
《三十六计》文化水平不高第二,《三十六计》这书,文化水平不高。
三十六计的名字,像什么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指桑骂槐、上屋抽梯、声东击西……都是民间俗语。
为了解释这些俗语,举了一些案例。文化人也不会这么举例子。
就拿三十六计的第一计“瞒天过海”来说,这个天是指天子,具体说是唐太宗李世民。
相关故事是这样的:唐太宗要东征,可是到了大海边,看见白浪滔天,害怕了,怕晕船,更怕翻船淹死在海里,就不想去了。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人,自称是住在海边的一个财主,请唐太宗到自己家做客。唐太宗就带着百官去了,只见这户人家,大门两边一眼望不到头,都用张着五彩的幕布挡着。唐太宗也没多想,这是炫富呗。进了门,到了房间里,开始喝酒饮宴。不知不觉欢饮了很久,唐太宗忽然觉得地板在晃动,满耳朵都是风浪的声音。唐太宗吩咐,给我把幕布都揭开,一揭开才发现,自己是在船上,已经出海走了很远了。
唐王天子害怕大海,手下的文武官员就想了这么条计策,把他骗上船,出了海,逼他坚持东征。所以叫“瞒天过海”。
唐太宗地下有知,听闻这个故事,棺材板大约是按不住了。我英明神武的人设呢?怎么给你说成一个看见海上风浪就怕得不行的软蛋了?这呼应我们讲《三国演义》时反复强调的一点:民间趣味,就喜欢把好皇帝讲得没用,正因为还认你是好皇帝,所以要把你说得没用。所以刘备被弱化这事,真没什么好抱怨的,你再能耐比得了唐太宗么?你再给《三国演义》塑造得没什么用,比这个唐太宗还是有用点吧?
《三十六计》把这条计策,放在第一条,可见他是一个民间文艺爱好者,而且把民间故事当历史事实。
把《三国演义》当史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挑几个《三十六计》里的三国故事简单说说: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说“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这说的是群英会蒋干盗书,曹操杀了蔡瑁、张允。
历史上没有蒋干盗书的事,曹操觉得周瑜年纪轻,又有才华,认为可以把他从孙权那边挖过来。于是派了一个叫蒋干的,去游说周瑜。周瑜向蒋干展示孙权对自己之优厚,以及自己对孙权的忠诚。蒋干也是高明的人物,看到这种情况就知道没必要再废话,于是笑笑,啥也没说就回去了,还对曹操盛赞了周瑜一番。这是典型的高手过招,不用真动手就知道输赢了。
曹操也没有杀蔡瑁、张允。《三国志》里,荆州本土派向曹操投降的时候,蔡瑁并不是特别积极的人物,所以曹操拿下荆州之后,派官的时候,蔡瑁排名也不靠前。但蔡瑁和曹操是老相识,曹操还专门到蔡瑁家拜访过,公事没你啥事,但咱们可以叙叙私人的交情。
这里整个用的是《三国演义》的典,而不是历史。
接下来第三十四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三十五计“连环计”,庞统骗曹操把战船都锁起来。——这么看,《三十六计》的对《三国演义》是真熟,而且是真把《三国演义》当历史。
古代的社死一个文化人却把《三国演义》当历史,在古代意味着社死。
清代编《四库全书》,广泛搜集各种书籍,但是《三国演义》这样的通俗小说,当然还有其他小说、戏曲之类的,是坚决不收的。纪晓岚这些四库馆臣们,一边编书目,一边给书加按语。这个工作非常繁重,所以需要时不时吐槽下放松情绪,如说到元朝人鲁贞所撰《桐山老农文集》,就发了这样的议论:
其文亦闻见颇狭,或失考正。如《武安王庙记迎神词》中有“兰佩下兮桂旗扬,乘赤兔兮从周仓”句。考周仓之名不见史传,是直以委巷俚语镌刻金石,殊乖大雅。
大意是:这人啊,学问有限,考证也不严谨,比如说他写个关羽题材,来一句“乘赤兔兮从周仓”,周仓这人史书上没有啊,严肃的场合你提他干嘛呢?太不体面了。
就是说,他认为在正式著作中用到民间三国里的典故,丢人,但另一方面,他也是熟知民间三国的。不然的话他就应该自我怀疑:周仓这人我没听说过,是不是《三国志》哪个犄角旮旯提过,我没注意啊?我再去查遍书吧。说明当时民间三国故事传得大家都懂,但是自认为有文化修养的人,会刻意避免去提他的。
再说个特别倒霉的例子:有个叫朗坤的官员,有一次给雍正皇帝上奏折,说了一句“明如诸葛亮,尚误用马谡,臣焉敢妄举”。像诸葛亮这么明察秋毫的人,也有错用马谡的时候,可见举荐人才难啊,我不敢瞎举荐。
这句话把雍正皇帝惹火了,对朗坤的处理是,革职,枷号三个月,鞭一百。
怎么啦就把皇帝气成这样,雍正说,你怎么可以在奏折里提《三国演义》呢?
朗坤冤啊,诸葛亮错用马谡这事,不光是《三国演义》里有,《三国志》原文里也有啊。皇上您这个批示,倒是暴露了您熟悉《三国演义》,但是没看过《三国志》,所以才会把史书上记载的事情,当作《三国演义》虚构。但你敢和雍正皇帝解释吗?朕就是这样的汉子,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我就是误会了错打了你了又怎么样吧?
总之,这些例子都反映了古代上流社会,对《三国演义》或者民间三国,既很熟悉又表面上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像《三十六计》这样公然高调引用《三国演义》还认为这就是历史的,肯定不会是文化人的作品。
《三十六计》是兵书吗?第三,说一下《三十六计》在我国的兵书传统里,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历代兵书,要说哪一部最重要,没有之一,那当然是《孙子兵法》十三篇。
范围扩大一点,宋代以来,最被推崇的兵书,有所谓“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武经七书之外,写得非常好的兵书当然还有。比如《墨子》里也有一组谈军事的文章,全是军队应该如何组织的细节;再比如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这种兵书和《孙子兵法》读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感受:读《孙子兵法》面对的是一个有点凶残又很有趣的灵魂;面对《纪效新书》,就好像面对一个面容刚毅、一身腱子肉的男人,感受到的是强劲的威势和巨大的压迫感。
但是,任何兵书的目录里,都不会收《三十六计》。一来过去很可能根本不存在这本书,二来即使存在,也不会被传统学者正眼看。
也就是说,这部书在兵书传统里,没有地位。
现在有人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并称,甚至误以为三十六计出自《孙子兵法》,其实它们完全是两回事。
很多名将喜欢宣称自己的用兵之道,都来自《孙子兵法》,不管是真是假,他愿意和《孙子兵法》套近乎。或者有人读《孙子兵法》读傻了,纸上谈兵打败仗,这样的例子也可以举一堆。但《三十六计》不同,不论正面的负面的,它就是没什么影响。
结语《三十六计》能够流行,其实和军事没有关系,和相信“商场如战场”“官场如战场”“情场如战场”……各种场如战场的人有关。
三十六条计策,又分成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好像很有体系感;每条计策前面用《易经》的语言包装一下,好像很有高级感;然后加按语,讲故事,又很有接近感……它的各种特点,都是很符合大众传播的需求的。
更重要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历次文化革新,并没有打倒传统文化,但是打乱了传统文化里的鄙视链,过去文人瞧不上《三十六计》的理由,对于今天的很多读者来说,是不存在的,这和《三国演义》地位的变化,遵循着大抵相似的规律。
?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立场)
刘勃
责编 陈斌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推荐搜索词:
1.三十六计是谁写的是孙膑还是孙武的
2.三十六计是谁写的书
3.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里面的吗
本文标题:三十六计是谁写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