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推荐文章1:纵横家鼻祖传世奇书《鬼谷子》全文注释译文(下)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春秋末战国初时人,祖籍河南鹤壁市淇县云梦山山下王庄村。他是中国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常入山采药修道,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他通天彻地,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传世奇书——《鬼谷子》。
中国纵横家传世奇书《鬼谷子》
摩篇第八
摩①者,揣之术也。内符②者,揣之主③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④。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⑤,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⑥。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⑦、匿端⑧、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⑨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10日成而人不知,主兵11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12,故曰“神”;成之于阳13,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24;积善也,而民道15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16,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17。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18也;行者,成19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20。故圣人所独用21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22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23与时相偶者24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必听”。故物归类25,抱薪趋火26,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27,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28之道”。夫几者29不晚30,成而不抱31,久而化成32。
【注释】
①摩:揉擦,切磋。《周易·系辞》:“是故刚柔相摩”。这里指通过刺激、试探,以求引起对方反映,从而了解内情。
②内符:情欲活动在内,符验就表现在外。
③揣之主:揣的主要对象,指内符。
④隐:隐密。
⑤测而探之:观测、研究,以探求其真实的欲求。
⑥有为之:有作用。
⑦窌(jiào):地窖。
⑧匿端:匿,隐藏;端:端绪、开始、前兆。隐匿其端绪。
⑨符之:与之呼应。
⑩主事:所主持的事情。
11主兵:指挥军队。
12谋之于阴:悄悄地谋划、策划,不让人知道。
13成之于阳:公开实现目的。
14其所以利:之所以有利。
15道:当作应走的路来顺从。
16不争、不费:不使用武力,不消耗战费。
17比之神明:当作神奇和圣明。
18发:扩大名声,这里指有声誉。
19成:使其成功。
20卑者,谄也:所以要谦卑,是为了谄媚。
21独用:单独使用。
22无隙:紧密无间。
23道数:道与术,指规律与方法。
24道数与时相偶:规律、方法与天时三者和谐。
25物归类:事物各有自己归属的类别。
26抱薪趋火:抱着柴薪,走近火堆。
27物类相应:物以类聚,相同的事物,便会有相应的反映。
28独行:节操高尚、独立而行。
29几者:通晓机微。
30不晚:不失时机。
31成而不抱:把事情作成也不保守不前。
32久而化成:天长日久,就能化育万物。
【译文】
所谓“摩意”是一种与“揣情”相类似的方法。“内符”是“揣”的对象。进行“揣情”时需要掌握“揣”的规律,而这些规律都是隐而不现的。这就要适当地去“摩”,投其所好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符反映出来。内心的感情要表现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动。这就是“摩意”的作用。
在达到了这个目的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对方,把动机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回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因此,达到了目的,办成了事,却不留祸患。“摩”对方是在这个时候,而对方表现自己是在那个时候。只要我们有办法让对方顺应我们的安排行事,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办成的。
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不必声张,悄悄等待,就可以钓到鱼。所以说:主办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却没有察觉;主持的军队日益压倒敌军,却没人感到恐惧,只有做到这样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养和智慧的人谋划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而这些行动的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普天下的人们都把这样的“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队而日益压倒敌人的统帅,坚持不懈地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为何邦国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为此,普天之下都称这种“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
在实施“摩意”时,有用和平进攻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望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望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委曲。所以,圣人所独用的“摩意”之术,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用错了。因此,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是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说辞;主办事情,最困难的就是一定成功。这三个方面只有成为圣人才胜任。
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首先选择与自己可以相通的对象。所以说:“办事情要固若金汤,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预期的成功,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行动方法以及天时都是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要让对方听信,必须使自己的说辞合于情理,所以说:“合情理才有人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进水。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这也反映“内符”与“外摩”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意”之术,哪有不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术,哪有一个不听从游说的呢?要想能独往独来,就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停止,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
中国纵横家鼻祖鬼谷子
权①篇第九
说之者,说之也①;说之者,资②之也。 饰言③者,假之④也;假之者,益损⑤也。应 对⑥者,利辞⑦也;利辞者,轻论⑧也。成义⑨者,明之⑩也;明之者,符验11也。难言12者, 却论⑩也;却论者,钓几14也。佞言15者,谄而干忠16;谀言17者,博而干智18;平言19者,决而干勇20;戚言21者,权而干信22;静言23者, 反而干胜24。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25;先分不足26而窒27非者,反也。
【注释】
①说之者,说之也:前一“之”为衍文。陶弘景注云:“说 者,说之于彼人也。”本句意为:所谓说,就是劝说别人。
②资:资助。陶弘景释此句云:“说之者,有资于彼人 也,资取也。,’
③饰言:修饰言辞。
④假之:假借以说服人。
⑤益损:增减。
⑥应对:应承对答。
⑦利辞:巧辩之辞或敷衍之辞。
⑧轻论:轻视论说。
⑨成义:具有义理的言论。
⑩明之:阐明真伪。
11符验:符合应验。
12难言:指责之辞。
13却论:反对论调。
14钓几:诱导对方隐藏的细微之事。陶弘景对这一段注释云:“言或不合,反复相难,所以却论前事也。 却论者,必理精而事明,几微可得而尽矣,故日却论 者,钓几也,求其深微日钓也。”
15佞言:奸巧谄谀、花言巧语。
16谄而干忠:以谄言求取忠名。
17谀言:谄媚,以不实之辞奉承人。
18博而干智:以貌似广博的虚浮之辞求取智慧之名。
19平言:平实的言语。
20决而干勇:果决不疑而求取勇的名声。
21戚言:忧愁的话。
22权而干信:运用计策求得信任。陶弘景注云:“权 者,策选进谋以求信名,故日权而干信。”
23静言:巧饰之言。陶弘景注释云:“静言者,谓象清 净而陈言。”即认为静言是心平气和时所言。
24反而干胜:自己有不足却指责他人从而求取胜利。
25纵舍不疑者,决也:陶弘景注中有云:“决者纵舍不 疑以求勇名。”
26先分不足:自己不足。
27窒:堵塞、阻碍。
【译文】
游说,就是劝说别人;劝说人,就是资助人。修饰言辞,就是假借以说服人;假借,就是有所增减。应辩对答,是巧辩之辞;巧辩之辞,是轻视论说。具有义理的言论,是阐明真伪;阐明真伪,是为了符合应验。指责之辞,是反对的言论;反对的言论,是诱导对方隐藏的细微之处。花言巧语,是以谄言求取忠名;以不实之辞奉承人,是以貌似广博的虚浮之辞求取智慧之名;平实的言语,果决不疑而求取勇的名声;忧愁之言,运用计策求得信任;巧饰之言,自己不足而指责他人求取胜利。曲意巴结奉承,就是谄媚;繁复虚浮之辞,就是博;筹划运用谋略,就是权变;果决不犹豫,就是决;自己不足而责备他人,就是反。
【原文】
故口者,几关①也,所以关闭情意也②。耳目者,心之佐助③也,所以窥间见奸邪④。故日参调而应⑤,利道⑥而动。故繁言⑦而不乱,翱翔⑧而不迷⑨,变易⑩而不危者,睹要得理。故无目者11,不可示12以五色13;无耳者14,不可告15以五音16。故不可以往17者,无所开18之也;不可以来19者,无所受20之也。物有不通21者,故不事22也。古人有言日: “口可以食,不可以言23。”言者有讳忌也24;“众口铄金25”,言有曲26故也。
【注释】
1几关:即机关。机所以发,关所以闭,设有机件能制 动的机械,称为机关。El是发出言语之处,故云“口 者,机关也”。 '
2所以关闭情意也:是用来宣布或闭锁情意的。陶弘景 注云:“情意宜否,在于机关,故日所以关闭情意也。”
3心之佐助:思维的辅助。心,指思想摁维。
4窥间奸邪:察知发现奸诈邪恶。
5参调而应:三者调和呼应。参,同“三”,指口、目、耳 三种器官。
6利道:有利的途径。
7繁言:繁复的言辞。
8翱翔:鸟在高空飞舞。此处指言辞纵横自如。
9迷:迷乱。
10变易:变化、改变。指言辞形式或内容的改变。
11无目者:眼睛看不见的人,盲目。泛指对色彩感觉 不敏锐者。
12示:展示,给…一·看。
13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泛指各种色彩。
14无耳者:耳朵听不见的人,泛指对声音感觉不敏锐者。⑩告:告诉、谈论。
15告:告诉、谈论
16五音:古乐五声音阶的五个阶名:宫、商、角、徵、羽。 泛指音乐。
17往:前往。意为前去游说。
18开:开启。陶弘景注释云:“此不可以往说于彼者, 为彼暗滞无所可开也。”
19来:意为来游说。
20受:接受。陶弘景解释云:“彼所不来说于此者,为 此浅局无所可受也。”
21不通:不通达、不可沟通。
22不事:不从事
23口可以食,不可以言:口可以用来吃食物,不能用来 说话。
24言者有讳忌也:言语有所顾忌隐讳。
25众口铄金:众人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铄,熔化金属
26曲:偏邪,不正
【译文】
口,是言语发出之处,是用来宣布或闭锁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思维的辅助,可以察知发现奸诈邪恶。所以说口、目、耳三者调和呼应,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繁复的言辞不能紊乱,言辞纵横自如而不迷乱,言辞形式或内容的改变而不危险,重要地在于把握事理。所以对色彩感觉不敏锐的人,不能给他欣赏各种色彩;对听觉不敏锐的人,不能跟他谈论音乐变化。所以不能前去游说他,是因为他暗滞不值得开启;不能前来游说他,是因为他浅薄没有接受的能力。事物不通达,故不能成就大事。古人说:“口能吃东西,不能用来说话。”是因为言语有所顾忌隐讳。众人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是形容言语容易偏邪不正。
【原文】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①,举事②则欲成。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 用其所拙③,而用愚人之所工④;故不困 也⑤。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 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⑥之捍也⑦,必以 坚厚⑧。螫虫之动也⑨,必以毒螫。故禽兽 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用其用⑩也o
【注释】
①欲听:希望听从。
②举事:办事、行事。
③拙:笨,与“巧”相对。
④工:擅长、善于。
⑤故不困也:所以不困难。陶弘景释云:“智者之短不胜 愚人之长,故用愚人之长也;智者之拙不胜愚人之工, 故用愚人之工也。常能弃拙短而用工长,故不困也。”
⑥介虫:介,通“甲”。指有甲壳的虫类。
⑦捍:抵御。
⑧坚厚:指坚固厚实的甲壳。
⑨螫虫:有毒刺的虫类。
⑩知用其用:知道使用他该用的游说术。
【译文】
人之常情,进行游说希望能被采纳,办事就希望能成功。不能用智慧之人的短处,而可以用愚笨之人的长处;不能用智慧之人很不熟练之处,而要运用愚笨之人很精巧之处。游说其有利的地方,是发挥他的长处;陈述其不利的地方,是回避其不足。所以甲虫保护自己,充分利用坚硬的甲壳。有毒刺的虫采取行动,一定要用它的毒刺。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人在言谈时也应该使用他该用的游说术。
【原文】
故日:辞言①有五,日病、日怨、曰忧、 日怒、日喜。故日:病者,感衰气②而不 神③也;怨者,肠绝④而无主⑤也;忧者,闭 塞⑥而不泄⑦也;怒者,妄动⑧而不治⑨也; 喜者,宣散⑩而无要⑾也。此五者,精⑿则 用@之,利⒀则行⒁之。故与智者言,依于 博;与拙者言,依于辩⒂;与辩者言,依子 要⒃;与贵⒄者言,依于势⒅;与富者言,依 于高⒆;与贫者言,依于利⒇;与贱者言, 依于谦21;与勇者言,依于敢22;与过23者 言,依于锐24。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25;与不智者。
【注释】
①辞言:言辞,与人谈话。②衰气:衰竭之气。
③不神:不精神。陶弘景注云:“病者恍惚,故气衰而 不神也。” '
④肠绝:意为怨之极,肠欲断。
⑤无主:没有主意。陶弘景注云:“怨者内动,故肠绝 而无主也。”
⑥闭塞:关闭阻塞。
⑦不泄:不能发泄。陶弘景释云:“忧者快悒,故闭塞而言不泄也。”
⑧妄动:草率行动。
⑨不治:语言没有条理。陶弘景释云:“怒者郁勃,故妄动而言不治也。”
⑩宣散:松散。
⑾无要:抓不住要领。陶弘景云:“喜者摇荡,故宣散 而言无要。”
⑿精:精通。 '⑩用:使用。
⒀利:有利。
⒁行:实行、使用。
⒂依于博:依靠渊博。博,广博、宽广。⑩辩:善辩、巧辩。
⒃要:要领,概括。⑩贵:显贵、高贵。④势:势力、权力。⑨高:指精神性的高度。
⒄利:利益、好处。③贱:地位低下。④谦:谦逊。
⒅敢:果敢的气势。 、
⒆过:责备。 。◎锐:急切、坚决。
⒇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这是言谈方法,而人们却常 常违背它。陶弘景释云:“此量宜发言之术也,不达 者反之则逆理,而不免于害也。”
【原文】
言,将以此教①之,而甚难为②也。故言多类,事多变③。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 不乱④。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⑤,故智贵 不妄⑥。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⑦。
【注释】
①教:教导。 ,
②甚难为:很难做到。陶弘景释此句云:“然人迷日因久,教之不易,故难为也。”
③言多类,事多变:言谈有多种方法,事物有多种变化。24故事不乱:所以事情不会错乱。陶弘景释云:“言者条流舛难,故多类也,事则随时而化,故多变也。若言不失类,事亦不乱。”
④主:主旨。
⑤故智贵不妄:所以智慧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紊乱。陶 弘景释云:“不乱故不变,故其主有常,能令有常而 不变者,智之用也。故其智可贵而不妄。”
⑥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听力要好,智慧要高明,言 辞要巧妙,这样才能处处成功。聪,听力好;明,明 白、高明;奇,出人意料、巧妙。陶弘景释云:“听聪 则真伪不乱,知明则可否自分,辞奇则是非有证。 三者能行则功成事立,故须贵之。” “
【译文】
所以说,言辞有五种,即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病言,就是指有衰竭之气而精神不足的言辞;怨言,就是哀怨断肠而没有主意的言辞;忧言,就是关闭阻塞不能宣泄的言辞;怒言,就是草率行动而没有条理的语言;喜言,就是松散抓不住要领的语言。这五种言辞,精通后可以使用,有利就可实行。所以与智慧的人言谈,要依靠渊博;与笨拙的人言谈,要依靠善辩;与善辩的人言谈,要依靠提纲挈领;与高贵的人言谈,要依靠权势;与富贵的人言谈,要依据精神的高度;与贫困者言谈,要依据利益;与低贱者言谈,要依据谦卑、与勇敢者言谈,要依据果敢;与责备者言谈,要依据坚决。这是言谈的方法,而人们却常常违背它。所以与聪明的人言谈,就用这些方法阐明;与不聪明的人言谈,就用这些方法教导,然而人痴迷太久,做到也是很难的了。所以言谈有多种方法,事物有多种变化。所以即使整日言谈,也不会失去方法,事情不会错乱。整日不言谈,不变化宗旨,所以智慧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紊乱。听力要好,智慧要高明,言辞要巧妙,这样才能处处成功。
鬼谷子修道之处
谋篇第十
为人凡谋①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②。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③。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④。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⑤。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⑥,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⑦。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⑧;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⑨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10、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11也。
夫仁人轻货12,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13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14。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15,因其见以然16,因其说以要之17,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18之,高而动之,微19而证之,符20而应之,拥21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22,私不如结23;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24,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25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26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27。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28也。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29。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30。可知者31,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32。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33,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34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35义者,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远近之义。
【注释】
①谋:谋划。《易经·讼》“君子以作事谋始”。《说文》“虑难曰谋”。这里主要指谋划说服人的策略。
②得其所因,以求其情: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以此来弄清事情的事情。因,依靠,凭借;情,实情,情形。
③三仪:指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借用天、地、人三仪,指上智、中才,下愚。陶弘景释之为“上智、中才、下愚”
④参以立焉,以生奇:假如参考三仪来评定人物,就可谋划出卓越的策略。
⑤始于古之所从:奇谋自古以来就当做道,是人人遵从的事情,并非现在才开
⑥司南之车: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装有磁石的车。常指南方,以此为基准作行军时的向导。
⑦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假如二人同时遭君王憎恨,而关系疏远,只能是单方受害。
⑧故相益则亲,……其数行也:相益,互相有利;相损,互相损害;数,法则,道理。
⑨以察同异之分,其类:根据这个来判断异同的原因。
10进生退:进取产生于退却。
11一数:一定的数。
12夫仁人轻货:有德行的人不看财货。
13三才:指仁人、勇士、智者三种人才。
14因事而裁之: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和进行巧妙的裁夺。
15因其疑以变之:对于抱有疑惑的人根据对方的疑问来改变。
16因其见以然之: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其游说活动是否得法。
17因其说以要之: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其游说要点。
18恐:受威胁的感受。
19微:削弱。
20符:验证,应验的意思。
21拥:“拥”通“壅”,就是用土堵,阻塞。
22公不如私:公,公开;私,私下,暗地里。公开运用计谋,不如在暗地里运用。
23私不如结:结,结交。暗地里谋划又不如二人结为死党在一起商议。
24正不如奇:正攻法虽然是合理的,但是却不如乘对方之不备使用奇攻法。
25人主:人君,帝王。
26人臣:臣下,大臣。
27危:危险
28阴道而阳取之:悄悄进行谋划,公开取得。
29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去,除掉、去掉;纵,放纵,恣肆;乘,利用,趁机会。
30貌者不美,……情托焉:不论对任何事物都不立刻把毁誉形于色的人,都是属于冷静而不偏激的人,这种人可以完全信赖他。
31可知者:可以了解透的人。
32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圣人谋划的事情,隐而不露;愚笨的人谋划事情,张扬外露。
33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指救亡图存和转危为安都是很难的事。
34言有之:古语有这种说法。
35道理达于此:能认清此种道理。
【译文】
对于一个人来说,但凡是为人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探索出实情。假如能详细审查实情,来确定“三仪”。“三仪”就是上、中、下。三者相辅相成,才能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忖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所以凡是观念相同而又互相亲密的人,大家都可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同被人君憎恶而关系又密切的,必然一同受害;凡是同被人君憎恶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关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而事物又生于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于议论,议论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退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法则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讲清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说,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所以强大是由微弱积累而成;直壮是由弯曲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积累而成。这就是因为“道数”得到了实行。
所以,对那些外表亲善而内心疏远的要从内心入手进行游说;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要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出游说的要点;要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征服对方;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危害来权衡利弊;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防范。揣摩之后加以威胁;抬高之后加以策动;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验之后加以响应;拥堵之后加以阻塞;搅乱之后加以迷惑。这就叫做“计谋”。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成的党内是没有裂痕的。正规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实行起来可以无往不胜。所以向人君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同样道理,向人臣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私情。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要被疏远。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要有危险。不要拿别人不想要的东西,来强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进行隐密的谋划和公开的夺取。想要除掉的人,就放纵他,任其胡为,待其留下把柄时就乘机一举除掉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对那些还没了解透彻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重用他们的。所以说,从事政治活动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骚乱了,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隐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真义,就可以与人交谈,假如双方谈得很投机,就可以发展长远的和目前的关系。
决①篇第十一
为②人凡③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⑤。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⑥,奇⑦之所托⑧。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⑨。故其有使失利、有使离10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11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12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13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14以用四者15,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16,参17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18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19,以正治乱20、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21者,以自决也。
【注释】
①决:决策,决断。《左传·桓公十一年》:“卜以决疑”。《史记·淮阴侯列传》:“成败在于决断”。这里指决情定疑,果断决策。
②为:给,替。
③凡:大凡,凡是,表示概括。
④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喜欢有利而厌恶灾祸。
⑤惑:迷惑。
⑥去其利则不受也:去,除去;去其利,将其利除去,即没有利。受,接受。没有利则不接受。
⑦奇:奇计。
⑧托:凭借。
⑨致疏远:致,导致,招致;疏远。
10离:古通“罹”。这里指遭受。
11圣人:贤明聪慧之人。成,成功。这句是说圣人都能作成功的事情。
12以阴贼之:用阴道来对待之。
13平素:即平时。
14枢机:枢纽、机要。
15四者:指一言、二言、平素、枢机。
16验之来事:对将来的事情进行验证。
17参:核对,对照、参照。
18危:崇高的意思。
19万事之机:万事的关键。
20治乱:肃清动乱。
21蓍(shi)龟:蓍,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龟是龟甲,都是占卜工具。
【译文】
大凡为他人决断事物,都是受托于有疑难的人。一般说来,人们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祸患和被骗诱,希望最终能排除疑惑。在为人作决断时,如果只对一方有利,那么没有利的一方就不会接受,这是因为奇计所凭借的基础不平衡。任何决断本来都应有利于决断者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隐含着不利的因素,那么决断者就不会接受,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疏远,这样对为人决断的人就不利了,甚至还会遭到灾难,这样决断是失误的。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有用阳道来感化的;有用阴道来惩治的;有用信义来教化的;有用爱心来庇护的;有用廉洁来净化的。行阳道则努力守常如一,行阴道则努力掌握事物对立的两面。要在平时和关键时刻巧妙地运用这四方面,小心谨慎行事。推测以往的事,验证未来的事,再参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不用费力轻易可获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费力气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消除忧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实现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因此说,解决事情,确定疑难,是万事的关键。澄清动乱,预知成败,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龟甲来决定一些大事。
符言①第十二
安、徐②、正、静,其柔节③先定。善予而不争,虚心平意④,以待倾⑤。右主位⑥。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cou)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⑦。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坚而拒之⑧。”许之则防守⑨,拒之则闭塞10。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11!右主听12。
用赏贵信,用刑贵必。刑赏信必,验13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14。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15之处安在?右主问16。
心为九窍17之治,君为五官18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掌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右主因19。
人主不可不周20;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21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22。右主周23。
一曰长目24,二曰飞耳25,三曰树明26。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参27。
循名而为28,按实而定,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右主名29。
【注释】
①符言:符是符契、符节。我国早在汉代就把有节的竹片加以中分,由两人各持一片,日后各拿这一片竹的人,只要能把两片竹完全合在一起,连竹节都能像原来那样吻合,那就证明是他本人或其代理人。到后来,改竹片而用木片或纸片等,并在上面加盖印记,而且是从印的中间切断使用,这种印就叫“骑缝印”。这里指言词与事实像符契一样吻合。还有人认为“符言”乃是“阴符之言”的简称。
②徐:徐,从容的意思。
③节:节度,法度。
④虚心平意:使内心很谦虚,使意念很开朗。
⑤以待倾:以备倾覆。
⑥主位:主要讲善守其位。
⑦主明:主要讲察人之明。
⑧勿坚而拒之:远远看见了就拒绝。
⑨许之则防守:听信他人之言,众人就会归服而保卫君主,也就是能转危为安。
10拒之则闭塞:拒绝采纳进言,就使自己受到封闭。
11高山仰之可极,……正静其莫之极欤:山的高度和渊的深度固然能测量,但是神明的位术却是正静的,绝对无法像测山河一般来测量。
12主听:主要讲虚心纳谏。
13验:和证据互相对照,以便明了真相。
14主赏:主要讲罚赏必信。
15荧(ying)惑:即火星,不清楚。
16主问:多方咨询。
17九窍:窍是出入空气的小穴。人体上共有九个小穴,就是口、两耳、两眼,两鼻孔、二便孔等,但是通常都除掉二便孔而称为“七窍”。
18五官:古代五种重要官职。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
19主因:主要讲遵规循理。
20不可不周:君主必须广泛知道世间一切道理。周,周密、细密。
21寂乎:形容没有人声,很安静。
22不见原也:不知道为善的源头。
23主周:主要讲遍通事理。
24长目:能看到很远的事物,犹如千里眼。
25飞耳:能听到很遥远的声音,犹如顺风耳。
26树明:明察一切事物的能力。
27主参:主要讲洞察奸邪。
28循名而为:采取符合名分的行动。
29主名:名实相符。
【译文】
如假一个人能做到安祥、从容、正直、沉静,那么受其节制的组织则无不收益,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以上讲善守其位。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以上讲察人之明。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坚持己见而拒绝对方。如果能听信人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闭。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讲虚心纳谏。
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贵在坚决。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坚决,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呢?以上讲赏罚必信。
一叫作天时,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讲多方咨询。
心是九窍的统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民伤财。圣人要重用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们,并且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才能长久。以上讲遵规循理。
作为人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么就容易发生骚乱,世间鸦雀无声是不正常的,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开放和封闭不适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根源。以上讲遍通事理。
一个叫作“长目”,一个叫作“飞耳”,一个叫作“树明”。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隐隐约约、渺渺茫茫之处就叫作“洞”。天下的奸邪在黑暗中也是不变的。以上讲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名分与实际互为产生的条件,反过来又互相表现。名分与实际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则易产生动乱。名分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意愿,意愿产生于分析,分析产生于智慧,智慧则产生于适当。以上讲名实相符。
转丸①第十三
说者②,说之也;说之者,资③之也。饰言④者,假⑤之也;假之者,益损⑥也。应对⑦者,利辞⑧也;利辞者,轻论⑨也。成义者10,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11者,却论12也;却论者,钓几13也。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14者,博而于智;平言15者,决而于勇;戚言16者,权而于言;静言17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18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19而窒非20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21,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22也,所以窥间奸邪23。故曰:“参24调而应,利道25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26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27。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28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讳忌也;“众口烁金29”,言有曲故也。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30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用也。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31;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32者言,依于要33;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34;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35;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36。
【注释】
①转丸:灵活、婉转。《文心雕龙·论说》:“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草堂诗笺》:“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这里指巧言善辩。
②说者:游说的人。
③资:供给,资助。
④饰言:有修饰的语言,也就是很好听的话。
⑤假:借,引申为凭借、借助。
⑥益损:增减的意思。
⑦应对:应酬、答对。
⑧利辞:伶俐的言辞。
⑨轻论:轻浮、不庄重的言论。
10成义者:建立信义的言辞。
11难言:指责对方的言辞。
12却论:反面的议论。
13钓几:诱导对方心中所隐藏的机微之事。
14谀(yu)言:谄媚,用虚心假意之词奉承人。
15平言:平庸之言。
16戚言:面带忧色的言辞。
17静言:心平气和时的言辞。
18纵舍:舍弃、放弃。
19先分不足:自己先天有所不足之处。
20窒(zhi)非:责备他人的过错。
21口者,机关也:嘴好像是机器开关。
22耳目者,心之佐助也:耳目是帮助心汇集情的助手。
23奸邪:奸,恶,邪,不正。
24参:同三。指心、眼、耳三种器官。
25利道:有利的途径。
26翱翔:翱是鸟在高空上下飞舞的姿势,翔是鹞鹰等在高空中展翅划圆飞舞的姿态。
27五音:又叫“五声”。古乐五声音阶的五个阶名:宫、商、角、徵、羽。
28不事:不侍奉、不做。
29众口烁(shuo)金:比喻流言蜚语作用之大。
30介虫:介,甲或盔甲。介虫是带有甲壳的昆虫。
31博:博学多闻。
32辨:辨,同“辩”。辩论,雄辩。
33要:扼要。
34豪:立足点高。
35敢:勇猛的气概。
36听贵聪……辞贵奇:聪,听觉灵敏;明,明白,清楚;辞,言辞;奇,出人意料,变幻莫测。
【译文】
“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要能说服别人,就要给人以帮助。凡是经过修饰的言辞,都是被借以达到某种目的,凡是被借用的东西,都既有好处,也有害处,凡要进行应酬和答对,必须掌握伶俐的外交辞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辞令,都是不实在的言论。要树立起信誉,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为了让人检验复核。凡是难于启齿的话,都是反面的议论,凡是反面的议论,都是诱导对方秘密的说辞。说奸佞话的人,由于会谄媚,反而变成“忠厚”;说阿谀话的人,由于会吹嘘,反而变成“智慧”;说平庸话的人,由于果决,反而变成了“勇敢”;说忧伤话的人,由于善权衡,反而变成“守信”;说平静话的人,由于习惯逆向思维,反而变成“胜利”。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应和他人欲望的,就是谄媚;用很多美丽的词语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嘘;根据他人喜好而进献计谋的人,就是玩权术;即使有所牺牲也不动摇的,就是有决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责难过失的就是敢反抗。
人的嘴是关键,是用来打开和关闭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灵的辅佐和助手,是用来侦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协调呼应,就能沿着有利的轨道运动。使用一些烦琐的语言也不会发生混乱;自由驰骋地议论也不会迷失方向;改变议论主题也不会发生失利的危险。这就是因为看清了事物的要领。把握了事物的规律。
没有视力的人,没有办法向他展示五彩颜色;没有听力的人,没有办法跟他讲音乐上的感受。不该去的地方,是那里没有可以开导的对象;不该来的地方,是因为这里没有能接受你游说的人。有些事情是行不通的,所以不要做这种事。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口可以用来吃饭,但不能用它讲话”。因为说话容易犯忌。“众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属”,这是说凡是言论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一般人的常情是,说出话就希望别人听从,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聪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笨拙,而宁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于困境。说到别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顺从其所长,说到别人的短处,就要避其所短。甲虫自卫时,一定是依靠坚硬和厚实的甲壳;螫虫的攻击,一定会用它的毒针去螫对手。所以说,连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游说者也应该知道运用其所该运用的一切手段。
因此,游说辞令有五种,即病、怨、忧、怒、喜。病,是指底气不足,没有精神;怨,是指极度伤心,没有主意;忧,是指闭塞压抑,无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动,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发挥,没有重点。以上五种游说辞令,精通之后就可以运用,对自己有利时就可以实行。因此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善于雄辩;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依靠简明扼要;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大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屋建瓴;与贫穷的人谈话,就要以利益相诱惑;与卑贱的人谈话,要依靠谦敬;与勇猛的人谈话,要依靠果敢;与愚昧的人谈话,要依靠敏锐。所有这些都是游说的方法,而人们的作为经常与此相反。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让他明白这些方法,与不聪明的人谈话,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而这样做是很困难的。游说辞令有许多类,所说之事又随时变化。如果整天游说,能不脱离原则,事情就不出乱子。如果一天从早到晚不变更方向,就不会违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评论。对于听觉来说,最宝贵的是清楚,对于思维来说,最宝贵的是是非分明;对于言辞来说,最宝贵的是出奇制胜。
胠箧第十四
将为胠箧①探囊②发匮③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④,固扃鐍⑤,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⑥匮揭⑦箧,担囊而趋⑧,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⑨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10,齐国邻邑相望11,鸡狗之音相闻,网罟12之所布,耒耨13之所刺14,方15二千余里。阖16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17社稷18,治邑屋州闾乡里19者,曷常20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21一朝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22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23。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注释】
①胠(qu)箧(qie):从旁边打开。箧,竹子做的箱子。这里是指把箱子打开。
②探囊:掏摸囊袋。
③发匮(kuai):匮,同柜,是一种木制的匣子。
④摄缄(jian)滕(teng):摄,系结,缠绕。缄滕,绳索。这里是指捆紧绳索。
⑤扃(jiong)鐍(jue):扃,门窗、箱柜上的开关。鐍,箱子上加锁的铰纽。这里统指箱子铰钮。
⑥负:背着。
⑦揭:高举。
⑧趋:小跑。
⑨积:收拾清理好物资。
10昔者:从前。
11邻邑相望:指人口稠密,生活安定。
12网罟(gu):网,原指捕兽工具。罟,原指捕鱼工具。
13耒(lei)耨(nou):古代的犁。耨,古代的锄。
14刺:插入,这里指耕耘。
15方:古代表述面积的用语。方二千里就是指长2000里,宽2000里的面积。
16阖(he):同合,总共的意思。
17宗庙:同宗祭祖的地方。
18社稷(ji):社,祭祀土神。稷,祭祀谷神。这里指国家政权。
19邑屋州闾乡里:《司马法》有“开四为邑”,“五比为闾,五州为乡”。邑屋、州闾、乡里都是指区域名称。
20曷常:何尝。
21田成子:春秋末,齐国大夫田恒。
22尧舜:古代贤明首领。
23十二代而有齐国:从敬仲至庄公共九代知齐政;自太公至威王三世为齐侯。共十二世。庄子为齐宣王时人故不算宣王。
【译文】
要想防备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强盗,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绳子捆紧,用锁锁牢。这就是历来人们所说的聪明办法。但是大的强盗来了,则背起柜子、举起匣子,挑着口袋迅速逃走,还唯恐绳子捆得不结实。这样看来,以前所谓的聪明人,不都是在为大盗收拾财物吗。因此曾经试论这个道理:世俗所说的聪明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积累财物呢?那些所谓圣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看守财物的呢?
怎么能知道是这样呢?从前齐国城邑密布,鸡犬之声相闻,打猎、捕鱼和耕种的地域纵横二千里。在整个国土范围内,赖以建立的宗法制度,管理各级区域的体系,没有不是遵循圣人的准则的。可是田成子在一天早上杀掉了齐国国君,而窃得了国家政权。其所窃得的岂止齐国的政权,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礼法一同窃取了。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窃国的名声,然而其统治地位却像尧舜一样安稳,小国不敢非议,大国不敢诛伐,已经控制齐国十二代了。这不恰好说明,田成子在窃取齐国政权时,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窃去了,并以此来保护其本来属于强盗的自身吗?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推荐文章2:《鬼谷子》十三篇 白话译文
《鬼谷子》十三篇 白话译文
《鬼谷子》捭阖第一
译 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晋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
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
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
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心生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
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
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种变化,事物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
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
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以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
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戳、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
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
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有疆界。
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著;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水和开端;阴阳的方面,到了极点就反归为阳。
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会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形象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阳气来接纳阳气,要用外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鬼谷子》反应第二
译 文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
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的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看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实就要出现。
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
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聚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
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
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
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要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
或者由于 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应该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
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自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螣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象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贺变方,又像方转贺一样自如。
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
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要以称为“天神”。
《鬼谷子》内楗第三
译 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
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
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
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思想。
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
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求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
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
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
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之明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和计谋。首先摘了《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职。
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
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
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
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鬼谷子》抵戏第四
译 文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
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所谓“戏”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的原理。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整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
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量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原来是一种方法。
天下动乱不止,朝廷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萌芽的裂痕”。
当圣人看到萌芽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打破。
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采取弥补的“抵”法,继续保持它的完整;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因为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打破并占有它。
诸候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运用不同“抵”法斗争的诸候才是强者。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审不可不研究的问题。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
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查,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
《鬼谷子》飞箝第五
译 文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定要首先考察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
然后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
借助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信对手。
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
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对他们攻击加以摧毁。
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的试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壁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度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动用抵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核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阴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
在诸候之间的交往方面,必须考察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能力,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以“飞钳”之术达成议和,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这就是“飞钳”的妙用。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过这样连续行动,来考察游说的辞令。
这样就可以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不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鬼谷子》忤合第六
译 文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符合自己的意见。
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另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物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主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主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
本文标题: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