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品质和精神推荐文章1:菊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着高洁、清雅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菊花的品质和精神推荐文章2:中国风物|秋菊能傲霜

  明 徐渭《菊竹图》


  农历九月又称“菊月”。这时红衰翠减、芭蕉不展,独菊花不畏霜寒,怒放于秋风之中。


  古人对菊花的描绘,始于“时令风物”的层面。《礼记·月令篇》有云:“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鞠”即“菊”,意思是每年菊花开放的时候,都是在季秋时节。那时的菊花多是野生种,品种最多还是呈黄色。后来,古人在生产生活中,逐渐认识到菊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食补药用价值。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菊花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效,菊花又称九花,“九”“久”谐音,古时帝宫后妃皆称菊花酒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菊花晚开晚落,花中之最寿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在重阳节这天赏菊、喝菊花酒,渐成习俗。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在东篱下赏菊,抚琴吟唱,忽而酒兴大发。可由于没有备酒过节,他只好漫步菊丛,采摘了一大束菊花,坐在屋旁惆怅。就在这时,一个白衣使者向他走来,一问才知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王弘喜欢结交天下名士,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陶渊明大喜,立即开坛畅饮。有诗云:“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在赏菊、品菊、咏菊中,古人赋予菊花更多精神内涵。魏代钟会在《菊花赋》中,赞颂菊花有五美:“黄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体轻,神仙食也。”“早植晚登”,是说菊花与其他花卉一起种植,但开在百花凋谢之后,表明菊花不与百花争艳,义让群芳,是君子之高尚情操的象征。而菊花“冒霜吐颖”,迎寒绽放,直节劲气,是刚正不屈高洁之士的象征。


  古人还借菊花表达清廉之志。南宋陆游有诗云:“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一个“端”字,一个“凌”字,其正直不屈,与世俗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陆游同时代的崔与之为官时不畏权势、亲民爱民,身居要位,下属众官争相馈赠,他分毫不取。年老返乡后,他在凤凰山边的住所种下很多菊花,自号“菊坡先生”。他从韩琦的《九日水阁》一诗中,精选出“老圃秋容淡,黄花晚节香”十个字,题写在家宅门口,并为自己的居所起名“晚菊堂”。其间,偶有动机不纯的为官者登门拜访,崔与之便会带他们去欣赏菊花,以菊花表明清廉之志。


  任时代变迁,世人对菊花精神的传承相沿不辍。早期民主革命家秋瑾,一生反对封建礼教,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她对菊花的描写别有意蕴:“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在这位女战士笔端,虽有几分生不逢时的怅惘,但更多的是傲骨铮铮、品格独立,她给菊花赋予了顽强的抗争力和坚强的战斗力。陈毅元帅曾作《秋菊》诗,流传甚广:“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该诗言简意丰,既道出了菊花凌寒傲霜之风骨,又展现出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祁艳)


  菊花的品质和精神推荐文章3:

  菊花的品质和精神推荐文章4: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张 娜


  菊与重阳节的紧密联系由来已久。广为传颂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已透露出菊花是重阳节核心意象的事实。在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典型重阳节俗中,毫无疑问菊花占有一席之地。古人以“菊”为核心发展出赏菊、咏菊、簪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等一系列关于菊的重阳习俗。尽管各朝代、各地重阳风俗各异,但对菊花的重视却是较为一致的,甚至重阳节有“菊花节”之称。这使得菊花成为透视重阳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雅俗共赏的互动文化模式中,从屈原、陶渊明等文人雅士开辟出的雅文化,到市井百姓所代代相承的节俗文化,菊文化的发展不仅为重阳节注入了文化品格,也使得重阳节开拓出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


  菊花酒为古时重阳“标配”


  所谓“菊”,本字为“鞠”,根据郭璞的注释“今之秋华菊”,则意为秋天开放的菊花。菊花的别名繁多,因早期野生菊花多为黄色、金色,常被唤作“黄华”、“黄英”、“黄蕊”、“黄钿”、“金英”、“金茎”、“金蕊”、“金钿”等,例如《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梁代萧统《七契》曰“玉树始落,金蕊初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黄英》篇以“黄英”来指菊花。


  从重阳节俗的记载来说,自汉代起菊花就在重阳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西京杂记》记录了饮菊花酒的习俗及其做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实际上,在重阳节宴会上饮用菊花酒早已是汉代以来的流行做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有这个说法,“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杜公瞻对此注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重阳节注重饮用菊花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内在的驱邪与保健理念。关于重阳节俗最广泛流传的一则传说故事就保留了这种理念,《续齐谐记》载有“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显然,在民间文化心理中,菊花酒具有辟邪的功能,对于化解九九重阳的凶灾具有重要作用。这在许多唐诗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如“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至唐宋时期,菊花的延年益寿的说法仍经久不衰,所谓“延年菊花酒”、“献寿菊花杯”等诗句都意味着人们深信菊花的“延寿”作用。南宋《梦粱录》更是声称“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重九之厄”,可见菊花同茱萸一起成为禳灾延寿的重阳“标配”。


  事实上,菊花所具有的药用保健作用也得到药物学家的认可,陶弘景《名医别录》指出菊花可“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神农本草经》称“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流中轻体,神仙食也”,食用菊花基本等同于服用太阳的精华,有益增长寿命,因此菊花也被称之为“日精”、“更生”等,其反映出民间社会对于辟邪长寿的深切渴望,尽管随着后世的发展饮菊长生不老的色彩越来越淡,但饮用菊花酒的民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昭示重阳民俗心理的文化意象。


  赏菊、食菊糕等习俗愈发兴盛


  在“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萧杀秋日,人们对怒放菊花的喜爱也体现在重阳节里的簪菊、赏菊等民俗活动中。从晋代兴起的簪菊之风到了唐代愈发兴盛,据《辇下岁时记》载“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白居易等诗人也描述了头插菊花的盛景,“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安登高》)、“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九日宴集》),可见从宫中到民间,人人以簪菊为时尚。这股重阳节以菊装扮的风潮直到宋朝也未曾消退,《武林旧事重九》也记载了宋代临安人“饮新酒,泛萸簪菊”的普遍风气,可见菊花之于重阳装扮的重要性。


  此外,重阳赏菊亦是宋以后的例行民俗活动,随着菊花培育技术的发展,菊花的种类更加丰富繁多,《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赏菊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品种的增多为人们赏菊增添了许多乐趣,到现在重阳节日欣赏姿态百异的菊花也是一项审美趣味无穷的活动。


  至于吃菊,除了饮菊花酒,还可以将菊花做成重阳糕予以食用,有着补偿登高心愿、“步步高升”的寓意。基本来说,围绕着菊花而开展的赏菊、饮菊、食菊糕等节俗到明代大致定型,从中也可看出重阳节的菊花民俗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菊”成为重阳节的一个独特而又鲜明的象征符号,被寄予着广大民众最朴素的消灾、延寿、美丽、高升等民俗愿望。就其文化层次而言,此为“菊”于广阔的民俗世界所生长出来的民间文化,拥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


  文人雅士赋予“菊”文化内涵


  不过,“菊”之意涵并不止于此。作为一种古典文化意象,文人群体对“菊”的吟咏赋予其深远的精神意义。傲霜而立、凌寒不凋的菊花往往被视为具有极其坚韧、顽强的品质,钟会的《菊花赋》深情赞颂了菊花的五种美德,“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自古以来,菊花就在层出不穷的诗词文章歌咏中成为一种君子精神的象征,因其所呈现的风骨、节气也被赐予了“节华”、“傲霜”、“贞花”等名称。从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从一开始就是以高洁的文化形象进入中国文化语境,先天性地带有超脱的气质,尤其是由于陶渊明对菊花的文学书写更让其具有了一种隐逸的特质。陶渊明对“菊”之喜爱,乃是一种根植于精神品格的推崇,他将菊花与闲居、重阳联系在一起,所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并以身体力行的隐逸生活来构建出精神王国的独立性。不求名利、饮酒遣怀、与菊为伴的生活为“东篱菊”注入了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力量,并在与重阳节日的融合中呈现出雅俗互动的特点。


  作为集中体现民间文化心理的节日文化,通过不断吸收人文精神传统将世俗性的节日与精神性的追求融为一体,特别体现在重阳节对高洁、隐逸文化意象“陶菊”的吸纳。在重阳节,市井阶层所流行的热闹的赏菊、簪菊、食菊等活动与文人雅士的咏菊并行不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篱菊”、“陶菊”的出现将重阳节的节俗品格推向了一个高峰,展示出重阳节隽永独特的文化精神魅力。在后世流传的咏菊作品中,可以看到重阳陶菊的审美意象反复出现,例如王昌龄的“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满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九日登高》),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九日》),以及白居易的“霜蓬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黄。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等等,皆将陶潜东篱菊花作为核心意象表达,其呈现的乃是对“篱菊”所代表的悠然旷达人生的热烈追求与渴望。进而言之,正是因为文人群体对重阳菊花的深刻挖掘及其所蕴含的高雅隐逸、坚贞不拔的文化象征的表达,才使得重阳节充满着厚重的文化意味。“菊”既是一个节日的符号,也成为一种文化隐喻。


  在现代社会,重阳辟邪的意图越来越淡了,不过传统的重阳菊花节俗并没有就此消失。就南京来说,如今赏菊有了更多的去处,《金陵岁时记》所记载的“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的赏菊景象依然兴盛。重阳菊花不仅集中体现着重阳节本身的民俗文化意涵,也凝聚着坚韧不朽的民族气节与高洁淡泊的文化精神,对于现代人而言,对重阳菊花的文化体悟将激励个体以菊比德、以菊明志,锻造自我的内在精神与追求。而对重阳节日文化与菊花文化的重新审视、提倡,也将进一步促进重阳文化内涵的提升与现代发展。


  (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研究员)


  : 南京日


  菊花的品质和精神推荐文章5:贞洁高雅、清新脱俗,品唐宋诗词文化,体会菊花所代表的精神意境

  菊与梅、竹、兰素有“四君子”之称,在古代社会中,菊花被赋予的精神含义有很多。因为菊花生命力顽强,冬菊还能够抵御严寒风霜。菊花品种繁多,不同种类的菊花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所以古时候,诗人常常用菊花来抒情写景。


  东晋诗人陶渊明喜好隐逸文化,他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对隐逸文化以及菊花意境描写的佳句。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文人尤其喜好吟诗作曲,世间万物均是他们拿来把酒言欢的素材,这一时期也涌现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良言佳句。今天就来瞧一瞧唐宋时期文人眼中的菊花究竟有着怎样的精神意境。


一、首先来了解一下古代菊花的发展状况

  1、先秦时期开始酝酿菊花的精神意境


  因为菊花的种类繁多,所以有野生的菊花和人工栽培的菊花。当然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创造了人工培育菊花的方法,从历史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著名的文学诗集《诗经》、《离骚》对菊花也有描述。“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句诗就是出自《离骚》。《诗经》与《离骚》都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菊花的出现就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已经对菊花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与他们的生活、情感有了丝丝牵连,这就为后代的菊花精神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秦朝时期,菊花可以算得上是首都咸阳的市花


  秦朝的首都咸曾是菊花的培育基地,这里有盛大的菊花市场,菊花在这一时期的价值和功能也被全面挖掘出来。作为活物,它极具观赏价值。其品种和颜色各异,易生长、繁殖,普通的家庭也可以种植,所以这样的植物有谁不喜爱呢?再来,菊花性寒,有清热解火的功效,泡茶来喝,香味独特,既能解渴,又有颐养心神的功效,岂不乐哉?


  所以,菊花在秦朝首都咸阳的价值很高,小农家庭有种植普通菊花的。一些名贵的菊花品种还被格外的珍惜,只有王公贵族的家庭才有。可以想象一下:农户出门砍柴,看到山上的野菊就将其挖采回家,自己种植在后院!当然,既然被称为“市花”,自然其种植的规模大、范围广,不说是随处可见,至少在很多的场合可以看到菊花的身影。秦朝时期的菊花没有对其精神意境做多大的发展,但是菊花作为物质文化的发展成就很大。


  3、西汉时期的菊花药用价值很高


  众所周知,汉朝的医学和文化成就在前代的基础上又创新高,尤其是汉代的医学水平提高了很多。《神农本草经》作为汉代医学水平发展的标志性书籍,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菊花的药用功能做了深刻的总结。《西京杂记》中也记载:“菊花熟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如此看来,菊花不仅可以作为茶水进行饮用,还可以被制作成佳酿。这个时期菊花的药用功能可以算得上是被全方面挖掘出来了。为此,在秦朝种植经验上,更多的农户围篱笆来培植菊花。还有记载说:“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由此可见菊花全身都是宝呢,它的价值已经相当高了!


  4、陶渊明诗词中的菊花意境


  要说到菊花,自然少不了陶渊明的诗词作品对菊花意境的描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至今都让人难以忘怀,这一篇文章是他精神追求的典型代表。他是隐逸文化的发起者,作为隐逸者的代表,他喜欢的事物自然具有清新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特征。


  野菊生活的地域广泛,时刻会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喜好隐逸的文人自然会用它来说事。“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这是出自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菊花主要盛开于秋季,它的出现是秋转冬的预示,都说春天百花争艳,菊花不屑争春的品性就是陶渊明对名利世俗的淡然之心,所以这是他喜欢咏颂菊花的一大原因。再来,野生菊花多生在偏僻之地,就和陶渊明喜爱的隐逸之地相似。菊花多姿多彩,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所以陶渊明喜欢描写菊花风姿,借菊花的性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高风亮节、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5、唐宋时期,文人阶级的壮大促使菊花的精神含义有了更高的发展


  古代的文人队伍发展最强大的时期要数唐宋了。单单从这个时期的诗词数量来看都是空前绝后的,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成就发展鼎盛的时期。得益于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对外文化也施行了兼容并收的政策,科举制的推行更使得文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文人大家们素来喜好借用各种植物来咏颂,梅花、菊花、竹、松柏、牡丹……这些植物花卉是诗词中出现的高频词。一时间,对这些植物的品性也就可以大致的归类,所以就有了“岁寒三友”、“四君子”之称。从唐诗到宋词,文人们对菊花的咏颂有很多,其中典型的代表有唐代元稹的《菊花》、白居易的《咏菊》、还有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等作品。他们诗中的菊花多与季节挂钩,要说秋天的代表花卉非菊花莫属。秋、也是一个悲伤,容易让人泛起思愁的季节。所以,唐宋时期的文人们时常借用菊花来写景,寄托自己孤单、寂寥的情感。


二、那我们就从唐宋时期的诗词中去领略菊花所代表的精神意境吧!

  1、菊花有坚强的品性,常散发出勃勃生机


  菊花的花瓣繁多,形态丰富、色彩鲜艳繁多,所以很多的文人喜爱用菊花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描写到:“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尤其是这一句“此花开尽更无花”道出了菊花盛开时间的特别之处。特别是在荒凉、萧瑟的秋天,百无聊赖,菊花的出现似乎给了大地一种新的生机,文人们当然就要用菊花来作诗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菊》中写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说明了菊花生活环境与春天的百花不同,它有着耐寒傲冷的品性,和文人追求的人格之志有相似之处,这也就是我们时常所说的生于逆境更能体现人生命的珍贵。


  2、菊花有相思、团圆之意,是古代文人思乡之情的寄托


  在前面也说过,菊花有很多种类,它们盛开的时节有一些偏差。根据时间分类可以分为夏菊、秋菊、寒菊,但是大多数的菊花都是在每年的9月盛开,这个时期刚好是在重阳节前后。所以,每每到了这个时间,就会有很多远在他乡的游客借用盛开的菊花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唐代诗人韦庄曾作《庭前菊》:“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诗的大概含义就是菊花盛开之际便是家人团圆之时,所以诗人将野外的菊花移植到了自己的庭院,一来表达了自己对野菊的欣赏之意,二来可以在团圆佳节之期看到菊花盛开的壮景,以缓解自己的思乡之情。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曾借用菊花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她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中写道:“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读了全诗,李清照想表达的是自己孤单寂寞的感觉,但是看到这篱笆内的菊花又不忍辜负,所以只好收起心情,这也间接暗示了菊花具有团圆之意。


  3、菊花具有顽强不屈的品性,常被底层斗士拿来作为反抗的题材


  寒菊和梅花具有一样的品性,在严寒之际,不仅能够盛开,还可以散发芳香。在寒冷的条件下生长出来的菊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生于乱世的斗士一般,只能越挫越勇。所以,除了借用梅花来象征斗士们的精神意境,菊花也是不二之选。唐朝末年,社会动乱,统治阶级日趋腐败,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也下降了,很多的有才之士国无门,只能用极端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经参加科举考试,碍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他没有高中,之后便愤愤不平创作了《不第后赋菊》这首诗。诗中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看似豪迈的诗句中隐藏了他对于现存的社会状态的无奈之感。他借用满城菊花的盛景来反衬日益衰败的政治制度,这也是他后来参加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唐代的边关诗人岑参也有很多名篇来描写塞外战事和风情民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边关的战士难免会想念自己的家乡,菊花就成为他们的心灵寄托。看到野外的菊花,他们会想到自己的亲人,所以这便有了“应傍战场开”这么一说。总的来说,菊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古代底层人士的内心愿望,他们会借此来发泄自己对社会状态的不满之感在所难免。


  4、菊花清新淡雅,是隐士的精神追求


  在前面提到过,东晋诗人陶渊明是隐逸文化的先驱,他最喜好的就是菊花,所以在这里菊花便与古代的隐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唐宋时期的诗词自然是继承了前人对世俗文化的理解,在理解菊花的精神含义方面,也给它赋予了清新脱俗的特性。在者,菊花作为花卉的代表,其种类最为繁多,而且生长的范围十分广泛,很多地区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特别是在山间小道上,峡谷之地、偏远的山区野菊肆意生长,走过路过的人们时不时会将自己的目光停留在它们的身上,这样就有了菊花不媚世俗的说法。在文化氛围极其浓厚的时期,人们的目光已经不再仅限于官场,对于世间万物,它们都喜闻乐知。追求精神和人格的自由正是这些文人大家们的内心渴望。菊花的“放纵”与“自由”在某些方面像极了“生在曹营心在汉”的文人们,所以他们往往就用菊花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所以,唐宋时期的文人将菊花所代表的隐士之风进一步发扬。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的菊花文化一直在延续发展,但是要说菊花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还是在唐宋时期最为突出,并且基本定型。我们会发现,关于咏颂菊花的诗篇基本出自唐宋时期,不是说其他时代没有,只是比较少。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菊花在每一个时期的都会有不同的价值被开发出来。


  在先秦时期,栽培菊花的目的是为了食用和药用。直到汉代,菊花的作用还是在这两个方面,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菊花的精神意义发展的贡献较大。到了文化发展鼎盛的唐宋时期,菊花的精神含义被全面挖掘了出来,这个时期的菊花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意义。


  当然,唐宋之后,菊花文化的发展就主要涉及到它的商品价值提高和培育技术方面的进步了,这和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状态挂钩。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菊花文化发展到鼎盛状态,主要得益于封建社会全面进步,这个时期的菊花文化多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和发扬。直到今天,我们依然继承着这样的文化传统。


  菊花的品质和精神推荐搜索词:

  

  1.菊花的品质和精神的诗句

  

  2.兰花的品质和精神

  

  3.荷花的品质和精神

  

本文标题:菊花的品质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