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推荐文章1:古文观止17、《烛之武退秦师》赏析与阅读

  一、文章历史背景:


  1、秦晋围郑地图:


  2、故事背景:晋文公与郑文公的矛盾纠葛


  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位君主,他半生辗转流亡,在位仅九年,却开创了晋国的不朽霸业,此人便是晋文公——重耳。


  在晋文公即位的前一年(前637年)冬季,发生了一件事。此时正值隆冬时节,天气异常寒冷,重耳一行人历经颠沛流离,终于抵达郑国。此时,重耳已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当时的郑国国君是郑文公,虽说郑文公声名不显,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皆与其相关。例如《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齐桓公之所以兴兵讨伐楚国,是因楚国攻打郑国,郑文公向齐桓公求救;又如《子鱼论战》,楚国讨伐宋国,是由于宋国攻打郑国,郑文公向楚成王求援。由此可见,郑国及郑文公始终在强国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的确,郑国作为周朝最后分封的诸侯国,除在春秋早期,在郑庄公的带领下辉煌一时外,此后的数百年间,几乎总是饱受他国侵扰。楚国稍有不满便拿郑国撒气,齐国不悦时也会兴兵攻打郑国,晋国、秦国亦是如此,秦国甚至不惜翻山越岭来攻打郑国。这一切皆因郑国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它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捷,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因此,郑文公在位的四十五年间,始终将如何避免遭受战乱作为首要任务。重耳抵达郑国这一年(前637年),是郑文公执政的第三十六年。那时,他早已与楚国结盟,还迎娶了楚国公主,有楚国作为后盾,郑国多年来未受战火波及,日子过得悠然自得。


  听闻公子重耳的到来,郑文公召集群臣商议,他说道:“公子重耳背叛父君,流亡在外,这般不忠不孝之人,我们无需以礼相待。”郑文公的弟弟叔詹,为郑国国相,向来足智多谋,他对此持有不同见解,进谏道:“重耳虽流亡多年,但身边贤能之士众多,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您理应以礼相待。”然而,郑文公却嗤之以鼻:“都流亡十八九年了,快六十岁的人了,还能有什么大作为?”叔詹接着说:“既然如此,那就杀了他,以绝后患。”可郑文公依旧不听叔詹的建议,直接下令紧闭城门,严禁重耳入城。就这样,在冰天雪地之中,重耳满怀愤懑地离开了郑国。这便是“重耳过郑”的故事,这让重耳与郑文公就此结下了第一个仇怨。


  此事发生后的第二年(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史称晋文公。同年,周王室爆发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襄王与弟弟王子带为了一名女子发生冲突,结果周襄王战败,逃到郑国一个叫“汜”(fán,今河南中牟南)的地方避难。就在这时,叔詹再次向郑文公进谏:“天子如今就在郑国,倘若郑国出兵,协助周天子夺回王位,这可是一件大功劳,到时您便能号令诸侯,称霸中原。”但郑文公却以郑国兵力不足为由拒绝了。叔詹又提议:“那可以联合晋国一同起兵勤王。”可郑文公依旧没有应允。


  最后,刚刚即位不久的晋文公出手援助了周天子。虽说晋文公刚刚登基,但在大事上毫不含糊。他派出一支军队,与周襄王的弟弟交战,大获全胜后,护送周襄王回到了洛阳王城。晋文公因此声名远扬。


  三年后(前632年),楚国兴兵进犯中原诸国,晋文公再度调遣重兵与齐国、秦国、宋国组成四国联军,与楚国统率的是一支五国联军(包括楚国、陈国、蔡国、许国与郑国)展开一场激烈会战,此即著名的“城濮之战”。最终,晋国大获全胜,成功遏制住楚国北上的势头,晋文公也借此奠定了霸主之位。在城濮之战中,郑国身为楚国的盟友,在楚国阵营对抗晋国。


  城濮之战: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省菏泽市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城濮之战后的次年(前631年),晋文公号召各诸侯一同朝拜周襄王。这一举动实则是一种结盟仪式,亦是晋文公彰显自身威望的策略。各诸侯,包括曾经与楚国结盟的国家,皆迅速响应并赶赴朝拜。然而,许国国君却并未现身。鉴于在城濮之战中许国为楚国盟友,晋文公极为恼怒,认为许国不仅依附楚国,甚至对朝见天子都如此敷衍,于是打算联合其他诸侯一同征伐许国。


  就在此时,郑文公又萌生出一些小心思。他私下对叔詹说道:“往昔晋文公尚为公子时途经郑国,寡人对其礼数欠缺,他必定心怀怨恨。如今晋文公欲伐许国,难保日后不会对郑国用兵。我们不如暗中与楚国联络,也好留条后路。”叔詹是明智之人,赶忙劝谏道:“晋文公如今兵强马壮、势力强盛,他不计前嫌,有意接纳郑国加入联盟,您切不可心生异念,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郑文公依旧不听叔詹的劝诫。在其他诸侯国准备一同征伐许国之时,他借口国内瘟疫横行,未参战便匆忙离去。不仅如此,他还暗中派人前往楚国,向楚成王传递消息,告知晋国即将征伐许国。


  历经这一系列新仇旧怨之后,晋文公在攻克许国后,果然联合秦国一同出兵攻打郑国。而我们今日故事的主角——烛之武,也在此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二、文章内容、译注及其他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


  1、导读


  郑近于晋,而远于秦。秦得郑而晋收之,势必至者。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阙秦利晋,俱为至理。古今破同事之国,多用此说。篇中前段写亡郑乃以陪晋,后段写亡郑即以亡秦,中间引晋背秦一证,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点评


  烛之武在危机关头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词,有形势的分析,又有史事的引用,骨子里是为了保全郑国,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打算。这篇说辞终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秦穆公撤兵回国。在这种形势下,晋军也只好撤退。


  ——岳麓书社 阙勋吾 等 注《古文观止》导读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晋、秦两个大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郑国危如累卵,于是派出了烛之武去离间两国。烛之武的说辞完全围绕着秦国的利害展开。当时秦穆公励精图治,有问鼎中原之志,所以烛之武以灭郑对秦无利作为论辩的核心,指出亡郑的结果是“陪邻”,而“邻之厚,君之薄”也;在主动表示与秦友好的前提下,揭示晋国种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秦穆公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意了烛之武退兵的要求。


  本文出色地表现了烛之武的爱国情操和善辩之才。


  ——浙江教育出版社 钱素洲 译《古文观止》导读


  2、文章内容、译注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①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②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③


  秦伯说[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智];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④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并且有了二心,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秦军驻扎在汜水的南面(今河南中牟南)。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郑文公)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走。”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没有能力办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的重用你,现在危急之中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要是)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听了郑文公的话)便答应了。


  晚上,烛之武用绳子绑住自己,让人把他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秦穆公),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有怎么敢烦劳您呢。(但是)越过别的国家,把偏远之地作为(您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要管辖它这是困难的,那么,您又何必要灭掉郑国而扩大邻国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留下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经过,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各种需求,这对您秦国没有任何害处。而且您曾对晋惠公有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可是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晋国要灭掉郑国使其成为它的东部边境,就还会想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的土地,晋国还能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这种削弱秦国而对晋国有利的事情,希望您好好考虑了!”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便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国就撤军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晋文公)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今天这个地位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把两国和睦的局面变为混乱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注释:


  ①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前697年或前671年-前628年)和秦穆公(?-前621年)。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因为。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有二心。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新郑北。氾( 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今河南中牟南。


  ②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前628年),姬姓郑氏,名踕(jié),郑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郑厉公之子,春秋时期郑国第10任国君(前672年 - 前628年),在位45年。若:假如。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郑国大夫。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辞:推辞。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犹:尚且。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已,同“矣”。用:任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过:过错。然:然而。许之:答应了这件事。许,答应。


  ③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既:已经。敢以烦执事:怎敢这这件事来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这里指晋国。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舍:放弃(围郑)。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因郑在秦东,故此说。行李:出使的人。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焦、瑕:两个地名,在今河南三门峡一带。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肆:延伸,扩张。阙:侵损,损害,削减。


  ④ 说:通“悦”。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戍,戍守,即守卫郑国。乃还:于是秦国就撤军了。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的字。之:指秦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微:没有。夫(fú)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因:依靠。敝:败坏,损害。不知:这是不明智的。知:通“智”。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代指秦晋两国和睦。去之:离开郑国。


  三、 延展阅读:


  1、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策略及其后续影响


  烛之武面见秦穆公时,开篇之语极为巧妙,直言“郑国自知即将灭亡”。这般示弱之举,极易使对方放下戒备。由此可见,若欲说服他人,开场不妨先以示弱姿态。


  那么秦穆公在这次秦晋围攻郑国的利益诉求究竟为何?实则简单,便是在战争中获取利益,使国家愈发强盛。


  烛之武向秦穆公指明,灭亡郑国对秦国并无益处。攻灭郑国,秦国不仅无利可图,反而会壮大晋国的实力。


  秦穆公身为春秋五霸之一,贤明睿智,烛之武所言之事,他与麾下智谋之士岂会想不到?秦穆公既然已然想到,为何还要追随晋文公一同行动呢?原因在于扩大影响力、熟悉地形,为日后向中原拓展做筹备。秦国原本是地处西部边陲的国家,最初仅是为周王室养马的附庸国,封地不过五十里,尚不及一个县城规模大。至秦穆公时期,秦国已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在此期间,秦人东征西讨,疆域不断拓展,国家的综合实力与日俱增。于是,秦穆公萌生出逐鹿中原的雄心,他渴望东进。


  烛之武正是抓住此点,指出此次行动秦国毫无益处,尽皆便宜了晋国。且一旦晋国过于强大,秦国又岂能独善其身?这番言辞,瞬间击中秦穆公的要害。这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第二步:引发秦穆公焦虑。


  秦穆公作何反应呢?秦穆公答应退兵,退兵之后,还借机在郑国留置一支军队,名义上是为郑国戍守,实际上这支部队犹如一颗钉子,牢牢扎在郑国。


  不出所料,两年后(前628年),驻守郑国的秦军派人向秦穆公密,称他们已掌控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期望秦军前来偷袭,必定能够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郑国。这便是《古文观止》的下一篇《蹇叔书哭师》的由来。


  紧接着烛之武说,倘若秦国放弃攻打郑国,郑国成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接待者,秦国的使者往来途中若有物资匮乏之需,郑国皆可随时予以补给,这对秦国并无损害。此处衍生出“东道主”这一成语。


  那么,郑国缘何以“东道主”自称呢?


  郑国地理位置独特,看地图(上图),郑国恰似一处交通要冲,向东可连通诸多国家。秦国若派遣使者出使东方诸侯国,确会途经郑国,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为秦国使者提供物资支持。这便是烛之武为秦穆公所陈之利。由此,我们亦领悟到说服他人的第三步:增添筹码,给予对方切实利益。


  烛之武还进一步施展策略。其一,唤起秦穆公对往昔的记忆,提及当年晋惠公背信弃义,甚至以怨德,获秦国相助后却反戈相向,令秦穆公极为恼怒。其二,为秦穆公展望未来局势。未来晋国若完成东扩,实力壮大,西征乃是必然之势,届时秦国将陷入险境。如此一来,说服他人的第四步亦明晰可见——相机补刀,提及过往恩怨。


  总结烛之武的说服策略:


  第一步,示弱服软;


  第二步,引发焦虑;


  第三步,增添筹码;


  第四步,回顾往昔,展望未来。


  这四步皆需紧密围绕一个核心,即对方的利益诉求。


  这看似并非难事,然而其中关键在于,所提利益诉求必须精准契合对方极为关注的要点,也就是要切中对方要害。一般谋士通常如何劝谏呢?往往是强调战争劳民伤财、不合礼数,或是会触怒上天招致惩罚等。诸位不妨翻阅过往一些文章,如前面文章学到的:臧僖伯进谏、宫之奇谏假道等,大多皆是此类说辞。当然,多数情况下未能成功说服,症结便在于未抓住对方真正的利益诉求。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后续发生的事情。秦国退兵后,郑国面临一个重大抉择。当时,郑文公已在位43年,年事渐高。然而,郑国却尚未确立太子。原来,几年前郑国太子图谋叛乱,郑文公盛怒之下将太子诛杀,并将其他公子逐出郑国。其中,有一位名为公子兰的公子逃至晋国。公子兰聪慧过人,深得晋文公赏识。晋文公认为,若公子兰日后能成为郑国国君,对晋国将极为有利。因此,在秦穆公退兵后,晋文公便要求郑国立公子兰为太子。郑文公权衡利弊后,最终答应了这一条件,随后晋国也撤兵了。


  2、烛之武人物评价:


  烛之武何许人也?就连佚之狐这样的重臣,都对其能力深信不疑。遗憾的是,烛之武身世成谜,我们仅知他是“烛”地的人,名:武。网络上搜索: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郑国大夫。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


  关于烛之武的外貌,正史并无记载,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他被描绘为须眉皆白、弯腰驼背、步履蹒跚,是一位 70 多岁老者的形象。


  一位七旬老者,竟从三四层楼高的城墙上,借助绳索缓缓缒下,这份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说服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正所谓:


  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


  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


  烛之武不顾年迈,临危受命,夜缒而出,不避险阻,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因势利导,妙语退秦师。烛之武以个人之力,挽救了国家的危亡。


  三、学习感悟:


  1、成语“东道主”即出自此处。


  2、学习到烛之武的说服对方的策略四则:第一步,示弱服软;第二步,引发焦虑;第三步,增添筹码;第四步,回顾往昔,展望未来。


  3、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参考:


  1、岳麓书社|阙勋吾 等 注《古文观止》


  2、浙江教育出版社|钱素洲 译《古文观止》


  3、新华出版社|牛冲 校注《注音详解·古文观止》


  4、今日头条|棉花读书《烛之武退秦师》


  5、百度、知乎和今日头条


  6、图片:百度


  《烛之武退秦师》推荐文章2:《烛之武退秦师》全注译

  【注 1】


  本文适用于文言文重度学习者,不适用于教育系统。加序便查。选自《春秋》,编著者为孔子。“微言大义”赞词,得自本书。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注 2】


  秦晋世盟。周室势落,晋时坐大,以令诸侯。郑盟楚,晋以礼合秦欲灭之。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注 3】


  郑伯问计。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注 4】


  之武谦言,郑伯良语。


  4.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


  【注 5】


  之武言利之厚薄于秦。


  5.“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注 6】


  之武言三国利害。


  6.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注 7】


  秦伯学样,之武计成。


  7.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 8】


  晋侯言大义。


  【注 9】


  《春秋》微言大义,一出于大夫,一出于国君,全出于心者。


  全译


  1.晋国与秦国围攻郑国:晋国称郑国无礼啊,并且郑国有“与楚国结盟”贰心。晋军进至函陵,秦军进至氾南。


  【注 10】


  楚国在中原霸主晋国看来是“南蛮”,中原诸国不可与之结盟,否则被视为“无礼”。


  2.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急了!若派遣烛之武面见秦君,晋秦二师必退。”郑伯同意建言。


  3.烛之武说:“臣在壮年时犹且不如他人,现今老了!已经无能为力。”郑伯说:“我没有能够早点起用先生,如今急着求先生做事,这是寡人的过失啊!然而郑国亡国,先生在这里也是有不利的。”烛之武答应出使。


  4.深夜,烛之武吊绳出城进见秦伯说:“秦国晋国围攻郑国,郑君业已知道失国了。若灭郑国对秦君有益,那么敢请动手吧!越他国来取远利,秦君您知道这事难啊。在这里用得着灭郑国来陪衬邻国吗?邻国获利丰厚,秦国获利浅薄,假使灭郑国!”


  5.“以郑国为秦国东出路途事主国,货运行李,人员往来,供应食宿,秦君您也是没有所顾虑的了。再说,秦君您曾经得到晋君赏赐了,得许秦君焦、瑕二地,晋君早晨过了河,晚上就在那里设防,秦君您都是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吗?晋国已经从东向封住郑国出路,又想大肆从西向封住郑国出路。晋国若不是分秦,在这里大张大鼓谋取什么?分秦用于晋国得利,唯有秦君您在行动!”


  6.秦伯心生欢喜,与郑国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等人驻守,便回国去了。


  7.晋国子犯请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可以!若不是此人出力,我也不能登上大位。因人出力却又除掉人,这是不仁;失去他提供的,这是不智;用混乱换取和睦,这是不武。我还是回吧。”晋军也撤离郑国。


  【注 11】


  这篇节选文章注译很难。难在:


  1.事件距今久远:时也易也,文也易也。


  2.孔子微言大义:能省则省,能去则去。


  3.后学不学无术:能加妄加,无脑动脑。


  4.不才为学精进:还贤真文,还贤真意。


  《烛之武退秦师》推荐文章3: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


  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 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郑国对晋怀有二心。晋军驻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从东、北方面围郑,秦军驻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从西面围郑。郑文公为挽救国家危机,派特使烛之武劝说秦穆公:"晋、秦围郑,郑国知道要灭亡了。但是郑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它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而晋国力量的增强则是秦国力量的削弱。如果不灭郑国,而留下它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供奉秦国往来的使臣,这对于秦不是"更好吗?


  何况,贵君曾有恩于晋君,晋君答应割给秦焦、瑕之地,但晋君早晨渡河归国,晚上就对秦国设防。晋如果向东并吞了郑国,那么向西不侵掠秦国,土地从哪里取得?所以灭郑其实是损害秦国以利于晋国的下策,请贵君考虑吧!",烛之武一席话使秦穆公如梦初醒,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郑国单独结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扬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自己则率兵归国了。


  事情传到了晋国那里,马上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子犯大怒,请求出兵攻打秦国,晋公说道:"不可以,没有秦国的鼎力支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忘恩负义,这是不义;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智;以乱易整,这是无德,我们也撤军吧!"于是,晋军也撤走了。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回国后大家都赞誉他,赞誉他以老臣之躯拯救整个郑国的"英雄事迹"。是的,三言两语,他以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结束了一场浩战,至今,他的故事仍流传着。


  《烛之武退秦师》推荐文章4:

  《烛之武退秦师》推荐文章5:《烛之武退秦师》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高中《语文》第1册 人教2000年版


  背景资料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全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左传》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全面、系统记载春秋一代大事,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虽然以《春秋》为纲,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叙述内容的具体、详赡,则大大超出了《春秋》。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左传》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阶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其它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是此前或相同时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难以企及和不能比拟的。它对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大事的可靠记载,填补了空白,有助于后人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全面了解,弥足珍贵。


  《左传》的,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在公元前632年(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公元前631年(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烛之武看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退兵,但是晋、秦结盟,让秦国在郑国驻军,秦穆公因此退兵,晋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场战争被瓦解了。


  《烛之武退秦师》推荐搜索词:

  

  1.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2.《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3.《烛之武退秦师》改编成话剧

  

本文标题:《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