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推荐文章1: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推荐文章2:草书集字《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推荐文章3:读《道德经》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读道德经##好书共读启新岁#


  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释

  上士听了道,努力实行;


  中士听了道,怀疑道的存在;


  下士听了道,会嘲笑道。


  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


  光明的道却似暗昧;


  前进的道却似后退;


  平坦的道却似崎岖;


  崇高的德却似峡谷;


  广大的德却似不足;


  刚健的德却似怠惰;


  纯真的品格却似浑浊;


  洁白无瑕却似含污纳垢;


  至方至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


  伟大的成就总是最后才完成;


  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


  大道幽隐,无名无声。


  只有道,爱养并成全万物。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原意就是做事,延伸意思指的是领导阶层。推十为一,十个人里边推举出来一个管理大家。“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境界高的士,听到了道,觉得有道理,坚定不移地按照它去做。


  坐而论道,不如“勤而行之”。“道”字,首是头脑。“走”之旁是行。所以这个道本身就是一个知行统一的概念。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将信将疑。也想去按照道去做,一遇到事了就怀疑,执行力不够。


  “下士闻道,大笑之”,境界最低的,制定什么样的制度规则,都嘲笑,讲什么他都觉得不对,但是又提不出建设性意见。觉得人家这个不好,又没有更好的方案。不是为了嘲笑而嘲笑,不是为了讽刺而讽刺。


  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对“道”的领悟最深,会身体力行。中下等的,对“道”的领悟较浅,有所隔阂,甚至对“道”加以否认嘲笑。


  《论语》记载:一天,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真正的道,必然会被浅陋之人所嘲笑。因为浅陋之人,本身眼光狭隘,它所理解的道理,必然是狭隘之道理。因此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双重否定,才正证明了道的正确性。


  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年2月17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这些在他所处的时代中,都使其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992年,罗马教皇宣布为布鲁诺平反。


  1592年,罗马教徒将他诱骗回国,并逮捕了他。刽子手们用尽种种刑罚仍无法令布鲁诺屈服。他说:“高加索的冰川,也不会冷却我心头的火焰,即使像塞尔维特那样被烧死也不会反悔。”


  他还说:"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经过8年的残酷折磨后,布鲁诺被处以火刑。


  1600年2月17日凌晨,罗马塔楼上的悲壮钟声划破夜空,传进千家万户。这是施行火刑的信号。通往鲜花广场的街道上站满了群众。


  布鲁诺被绑在广场中央的火刑柱上,他向围观的人们庄严地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最后,他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刽子手用木塞堵上了他的嘴,然后点燃了烈火。布鲁诺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建言有之”,“建言”就是常言。常言说得好。下边很多都是常言,都是前边讲的“反者,道之动”的例证。


  “明道若昧”,光明的道路好像是昏暗不明的。把路上的艰险,遇到的阻碍,遇到的问题,都给你说清楚,让你看得清楚,这才是明道。


  “进道若退”,有的时候老觉得自己进步太小,人有时候都不免太着急。走在路上没有直线的,“进道若退”,有时候我们感觉是退步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进步。


  “夷道若颣”,颣(lèi)就是不平,夷就是平,真正平坦的路是不平的,高低起伏的。曲折是一种常态,平坦的大道里边有这样的一些不平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大道。对路上遇到的这些曲折,要有高度的戒备和警惕。


  “上德若谷”,谷就是无穷无尽。“上德”表现就像虚怀若谷一样,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做了事情不居功自傲。


  “大白若辱”,“白”就是内心的光明信念与远大的抱负,那就能忍受很多的屈辱。


  “广德若不足”,越是有大德的人,反而好像自己有缺陷,满招损,谦受益。知道自己有不足,才能不断地进步。


  “建德若偷”,偷,懒惰、懈怠、疲软。刚健的德好像是软弱的样子。有着刚健的德的人,他反而正好有的时候表现为他的反面。刚健的德往往表现出宽容,忍让。


  “质真若渝”,真正的东西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阳子居准备南下到沛这个地方,正巧老子也西行去秦地,他便约老子在沛的郊外相见。但是却在走到梁的时候,遇见了老子,两人便一起走了一程。半路上,老子突然仰头向天,长叹一声说:“起初我以为你还可以教育,现在才知道你实在不堪造就。”


  阳子居听了,没有出声。等到了旅舍,双方梳洗完毕,阳子居脱了鞋子,跪着走到老子的面前说:“刚才弟子想请问老师,老师正走着没有空闲,所以不敢问,现在老师有空了,可否告知弟子犯了什么错?”


  老子说道:“你态度骄傲,目空一切,谁看了都害怕,怎么还敢来接近你?要知道,真正清白的人,不自以为清白,反而觉得自己好像有污点似的;真有盛德的人,也不自以为德高,反倒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了什么似的。”


  阳子居听后,面容一变,说道:“敬谢老师的教诲。”便躬身退了出去。


  阳子居刚来旅舍的时候,店里的客人让路给他,店主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替他拿梳洗的用具,先来的客人都躲着他,烧饭的厨子也不敢当着炉子站。但是,从他见过老子,并听从老子的劝告后,旅舍的人不但已敢和他随便地争席位,态度也亲热了许多。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大方无隅”,最大的方是没有棱角的,没有棱角就成了圆,外圆而内方。没有角落,不留死角,这才是真正的大方。人有了这个原则是对的,外面是圆的,可以和外界相衔接,而内部是方的,坚守自己的原则。


  “大器晚成”,想终成大器,就要踏踏实实,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心智不成熟的时候,早出名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因为人早出名,心智不成熟,他一定就气锐,盛气凌人,盛气凌人就会得到来自各方很多的怨言,形成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种阻碍。松柏必经岁寒之后,可从栋梁之任。松树、柏树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寒暑的磨练,最后才可成为栋梁之材。


  “大音希声”,“希”不是没有,真正的大音呢,一定是平常少讲,关键时候掷地有声。


  “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状的,虽然无形却力量巨大。没有人看见过风,风是没有形状的,只能够通过水面的波纹,麦浪的翻滚,柳梢的摇曳,才能知道风是存在的。虽然无形,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力量无比巨大。道就像风一样,你看不见但它无处不在。


  “夫唯道”,也只有道啊,“善贷且成”,“贷”就是帮助,意思是资助万物,善于帮助万事万物成长。“道”有多伟大,你看不见。“道”也不求回,但它帮助万事万物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大器晚成的苏洵年轻的时候,苏洵豪放不羁,喜好游历。19岁时,他与眉州的名门闺秀程氏结婚。27岁时,他已经是一女两子的父亲了,当时苏轼3岁,苏辙1岁。他对夫人说:“尽管我已到了中年,如果要读书,还是可以成才的。”


  从此以后,苏洵开始刻苦攻读,但屡考不中,他自觉不该为应试而读书,愤而烧去平日所为文章数百篇,关门读书五六年,并将研究所得撰写为文。后来,他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还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此外,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教育也竭尽全力,希望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和抱负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他在《名二子说》中鼓励儿子要像“轼”一样,登高望远,积极上进,又要像“辙”一样为人忠厚,处事稳妥,要做到养气为文,治所养心。


  后来,苏洵与两个儿子一同进京应试。他将自己所著的《几策》、《权书》、《衡论》共22篇政论文章呈给欧阳修。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之后,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苏门三士,名动京师。许多文人学士都争相传诵和模仿他们的文章,时文为之一变。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在其家乡四川眉山建了一座“三苏祠”。


  苏洵在57岁时去世。对苏洵的不幸早逝,上至天子宰臣,下至山野之士都非常惋惜,认为他不仅是“一时之杰”,也是“百世之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传为文学史上的一大美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推荐文章4: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推荐文章5: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道家经典《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这两句话体现了道家对“道”的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出处背景:原文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老子通过类比自然现象,阐述“道”的至高境界往往超越感官认知,强调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核心思想。


  逐句解析:


大音希声字面义:最宏大的乐音反而近乎无声。哲学义:至高的境界往往不显于表象。真正的智慧与力量不需要喧嚣彰显,正如自然法则(道)虽无形却主宰万物运行。大象无形字面义:最宏大的景象反而没有具体形状。哲学义:终极真理超越具象认知。如同宇宙规律无法被肉眼观测,但支配着天地运行,隐喻真正的格局与智慧在于把握本质而非拘泥形式。

  现代引申含义:


为人处世:推崇谦逊内敛,反对刻意标榜(如《道德经》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艺术审美:中国水墨画“留白”、古琴曲“余韵”等传统美学,均受此思想影响,强调以简驭繁的意境表达。认知维度:提醒人们突破表象局限,如科学史上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经典物理的超越,正是“无形之象”的例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推荐搜索词: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于哪

  

  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蕴含的哲理

  

本文标题:大音希声大象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