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推荐文章1:10首旷达诗词:别回头!后面,其实什么都没有!

  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方式,是一种内在涵养,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有了旷达的生活态度,生活才会少了很多烦恼。


  人生短暂,不要让自己活的太累,挤不进的世界,不要硬挤;做不来的事情,不要硬做。


  要随时保持旷达的心境,才能乐观面对生活,开启诗意人生。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明·罗贯中


  人的一生中,会遇见很多不如意的事,关乎家庭,关乎工作,关乎婚姻,关乎爱情。


  渐渐地,当我们都老了,平凡地如同路边的树,不再呼喊奔跑,默默生出许多根,记住许多事,刻下年轮,结出果实。


  直到某天,在夜晚辗转反侧时,偶有风吹过,想起初来时世界的模样,终于肯放下心中的不愉快,选择原谅。


  衰境日匆匆。浮生一梦中。


  笑愁怀、万古皆同。


  越水燕山南北道,来不尽,去无穷。


  萍水偶相逢。晴天接远鸿。


  似人间、马耳秋风。


  山立扬休成底用,闻健在,好归农。


  ——元·曹伯启《糖多令 释怀寄友人》


  浮生一梦,像一杯新茶,开水注入的刹那,茶叶被烫的跳起来,可正是这痛苦,造就了它的先苦后甜。


  睡前原谅一切,早晨走路时脚下的一粒石子,中午头顶上炙烤的日光,晚间在街边吵吵闹闹的路人。


  这世界上,有人睚眦必,有人不念旧恶。我愿你是后者,因为善待他人,就是放过自己。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俞敏洪曾说:有三句话,我每天都在问自己有没有做到,叫“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何为新生?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世间美好太多,值得我们放下烦恼,向着前路跋涉。


  唤起窗前尚宿醒,啼鹃催去又声声。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棍经时杜牧情。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云阶月地依然在,旧逐空香百遍行。


  ——清·黄景仁《感旧》


  所有的过往,都是岁月的恩赐。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活在过往中,如同一只永远活在茧蛹里的蝴蝶,作茧自缚。


  浮生梦,三生渺渺,因缘无踪。虽堪恋,何必重逢。息壤生生,谁当逝水,东流无终。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唐·鱼玄机《赠邻女》


  《太阳照常升起》中有这么一句话:在白天对什么都不动感情是极为容易的,但在夜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别把所有的伤春悲秋,都留给夜晚,纵使相思入骨。


  终有一天,会有一人,与你一起,看这煊赫的灯市、柔软的星河、大梦春秋的盛世与华章。


  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


  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


  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


  ——南宋·谢希孟《卜算子》


  春天的风,吹来夏天的雨;秋天的月,照亮冬天的雪。


  夜空的星,落向晨曦的海;山间的泉,遇上南飞的雁。


  岁月不会停止脚步,时间也不会按下暂停键,世间万物都在听天由命,唯有人,有权抉择。


  若爱,请深爱;若不爱,就放手。何必委屈了自己,折磨了别人。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五代·李煜《乌夜啼》


  风雨交加的夜晚,心绪潮湿,心中有所念,辗转多次不能入睡。


  想来,生活如一场梦一般,一夜之间,荣华富贵化为乌有,独留惆怅与哀思。


  但,愁有什么用呢?若整日耿耿于怀,每夜辗转反侧,怎对得起,这花好月圆的人间?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人生就像是一次长途旅行,不停地行走,沿途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历经许许多多坎坷。


  如果把走过、看过的都背在身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太多的负担,还不如一路走来,一路放下,永远保持轻装上阵的状态。


  生活给我们的余地不会那么小,别往回看,后面,其实什么都没有。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距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是永恒的,是无所不在的。


  朋友,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你的才华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人生在世,有时真的身不由己。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就是不再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只为自己活着。


  如果能够像苏轼一样,趁着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那也挺好!


  人之最大的不自由,是心灵的不自由。如果心灵没有达到自由的境界,身到何处,也是不自由的。


  做一个旷达的人,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才能看透生活,认清生活,热爱生活。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旷达的人不问未来。


  愿你做一个旷达的人,活出自己,活出精彩。


  :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元曲”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推荐文章2: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诗词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大家好,今天一同走进李白的经典诗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在领略这首诗的魅力前,先随我穿越回大唐,看看那时的戴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云,愁倚两三松。


  诗中描写了吠声夹杂在潺潺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分,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失意地靠着几株松树发愁。


  诗的开篇犬吠水声中,未见其景,先闻其声,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紧接着桃花带露浓,娇艳的桃花带着露珠,生机勃勃。树深时见鹿,深山老林里野鹿出没,充满了自然的野趣。息武不闻中,本该听到钟声的正午却一片寂静,更凸显了山林的清幽。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野竹与青霭相互映衬,飞泉从碧绿山峰上倾泻而下,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李白此次访道士不遇,看似失落,但在这一路的风景欣赏中,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人生也如此,很多时候,满怀期待去追寻某些东西,结果却未必如愿。然而在追寻的过程中,那些沿途的风景经历的点滴,或许才是更宝贵的财富。就像李白,虽未见到道士,却收获了这满目的山林美景。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首诗,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戴天山的绝美风光,更让我们在诗意中感悟了人生的哲理。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感谢观看。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推荐文章3:隐者的“不遇”和寻访者的不见

  :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 詹丹


  在古代,关于访客的不遇,特别是寻访隐者的不遇,是诗人题咏的一个重要话题。


  即以唐宋大诗人论,唐代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山僧不遇作》、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宋代苏轼的《霅上访道人不遇》《访散老不遇》和陆游的《访隐者不遇》等,都流播至今。而以“推敲”诗句出名的贾岛,其《寻隐者不遇》,因为收入《千家诗》等启蒙读物,更为世人所熟知。


  由于受制于技术落后,古代社会人与人交往缺乏便捷的信息沟通方式,有不少会面,特别是临时起意的会面,是不具备预约条件的;有些提前甚早的预约,因为一方出现意外而爽约,也多有难以及时告知对方的情况。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寻访的不遇,特别是针对特定受访群体比如隐者来说,倒是必然。一如陶渊明写下的那个桃源世界,只能在渔人的偶然中发现,之后受太守之命刻意去寻找,哪怕渔人留下过标记,也无从寻觅。隐居者远离世俗社会,寻求的是一种自然生活方式,这既是地域意义的贴近大自然,也是行为处事的自然而然。这样,一切有意的寻访,或者计划安排下的见面,都有了太多的人为刻意性。其随性而起的出访以及兴致耗尽的退去,这样一种交往上的自然而然,在王子猷“雪夜访戴”传说中达到了逻辑的极致。而从被寻访者来说,既是隐者,同样也不该被轻易寻访到,寻而不遇(或者不期而遇,)似乎是世俗中人与隐者交往的常态。围绕着这种不遇的常态,相关题咏显示的心态,却是多方面的。


  虽然如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那样,写他的见景不见人,所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最后归结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如此失落、惆怅,是最容易唤起的一种情绪。不过,如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那样,以达观的态度随“不遇”而安,在欣赏隐者居处周边的美景中求得心理平衡,而且还能以自得其乐态度(或许故作自得其乐),吟出“看竹何须问主人”的句子,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是和好友裴迪一起前往,没有遇到受访者的失落,跟单独前往的心态,还是有所区别。


  习惯于在逆境中表现好心情的苏轼,在访客不遇中,哪怕有稍许的郁闷,也自有排遣的方式。在他的《霅上访道人不遇》中,与人的不遇,成了他遮蔽自我情感而专注于自然的一种契机,他写道,“花光红满栏,草色绿无岸。不逢青眼人,长歌白石烂。”这里,在不遇的情况下,他能够抽象出受访者对他青眼有加的色彩感,并把自己的歌声移入诗的画面中,让大自然,也是自我的率性而为突破了社会围起的界栏,自然的色彩和人一起,熠熠生辉,不遇而来的失落情绪,被一种形式美所遮蔽。而另一首《访散老不遇》,他更是在人事的对应和自然的对应中找到更具抽象意义的理趣的贯通,这样,不遇可能带来的情绪化问题,都消解在人与社会背后的那种玄机里。他是这样写的:“君来不遇我,我到不逢君。古殿依修柏,寒花对暮雪。”尽管他对自然的取象,还是让人感受了隐约的寒意,但透露出的一以贯之的理趣还是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总之,在苏轼诗里,情的可能困扰,被审美式的喜悦和理趣的玩味替代了。


  相比不遇的类似题咏,贾岛的小诗最为特殊。因为他的题咏,不是像许多诗人那样,随着受访者的不遇而退到诗的背后,把寻访者对周边景色的观察以及他心情的失落或者自得其乐,等等,留在了诗里。作为一个抒情主人公,贾岛与隐者是一起退到了诗的背后,甚至比隐者走到更遥远、更隐秘的地方。


  蒋绍愚在《唐诗语言研究》中,谈到唐诗的紧缩句时,举这首诗为例,认为“山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是“问话的内容省去,但可由答话而知道。”因为跟着抒情主人公寻访隐者时,我们固然没有遇到隐者,但我们从童子的回答中,知道了隐者所在的大致环境,他有童子相伴,他会在山里采药,采药的去处,会有云雾缭绕。凡此,都让我们对这位隐者,有了大致了解。我们也看到了童子的话语方式,他所处的特定位置,带有文化符号式“松下”,以及他当时与隐者那种不即不离的关系。但是,恰在这短小的诗句中,我们读者在类似话题中看到的寻访者,或者说抒情主人公的出场,几乎不存在了。他上场的瞬间就立即退出,似乎他的上场就是为了退场。


  于是,相对于读者而言,他是另一种意义的隐者。


  我们不知道他和隐者的关系,他为何要寻访隐者,当他没有遇到隐者,他是否会随“不遇”而安,如早先的王维或者后来的苏轼,或者如李白那样“愁倚两三松”,要不然,干脆就跟童子聊上一番,这都引人浮想联翩。


  有论者强调了寻访者和受访者两个世界的隔离,认为“在来访者的身后,有一个凡俗的世界,那里人们正为追逐名利而喧腾不休;来访者也许是对此感到疲倦了,便暂时地从中逃脱出来,试图到隐者的世界中品味一份高洁与宁静。而隐者却在云烟深渺之处,似乎让人感受到,他的世界对凡俗中的人而言,终究是遥不可及的。”(骆玉明)也有论者侧重于寻访者的情感执着,认为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发现抒情主人公是在不断追问,进而认为,“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了。”(沈熙乾)


  如此想象寻访者身后必然是一个凡俗的世界而无法抵达隐者的世界,或者想象寻访者的情真意切,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该诗本身留下的空白,给读者以种种想象的冲动。但总觉得跟这首诗的空灵风格、捉摸不定的意趣不甚协调,解释得也过于实打实(特别是认为其中省略了三问,好像童子在一问之下,不会一口气回答的,更是欠妥)。因为,这首诗的关键是,抒情主人公以躲在儿童言说背后的另一种意义的“隐”,把自己置于一个语言空白的世界里,从而对那种过于实在的想象和理解,是作为人与人相遇的难题凸显出来的。


  这样留在前景的儿童及其言说,就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一方面,他指引读者把注意力引到隐者方向,在他解答有关隐者的知与不知间,跌宕起伏般推进认知的有限信息。另一方面,让读者根据童子之言,揣摩寻访者的心理情感及其他,思索着如此特殊写作的真正用意。于是,该诗是以童子的显在,把寻访与受访者的双重之隐在,或者说,一种多指向的隐与显的复杂性,暗示了出来。“遇”的困难,既是抒情主人公相对于隐者而言的,也是读者,相对于该诗背后的抒情主人公,相对于这篇作品整体理解而言的。这种双重、多重性的阅读感受,用古人带点禅意的点评来说,大概就是“愈近愈遥”。(詹丹)


  :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推荐文章4: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推荐文章5:李白与江油道教之关系——对《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一点研究 ‖ 马睿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李白与江油道教之关系对《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一点研究

  马 睿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静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21


  中国人做事情,历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李白对道教的信仰也不例外。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信仰道教?为什么要去寻访道士?又为什么要去戴天山寻访呢?


  早在先秦时代,巴蜀大地就盛行巫术。巫术是巫师或祭司运用特殊法术,借助各种法器、咒语或药物,达到与神灵或上天沟通、卜问凶吉和避祸趋福的目的,史称“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左丘明《国语·楚语下》)。


  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秦昭王采纳大臣田贵建议,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在当时,原始巫术、方术在巴蜀民间影响很大,阴阳五行学说也正处于萌芽期。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李冰很有政治头脑。当他决定兴修都江堰后,为调动蜀人积极性,首先率领蜀郡文武官吏隆重祭祀蜀人所信奉的相关神灵。在勘察堰址时,还宣称自己见到了神仙,继而又兴建渎山、江渎和望帝“三祠”(常璩《华阳国志》卷3《蜀志》)。李冰此举有效地团结了地方土著首领杨磨(王象之《舆地纪胜》“羊麻江”条引杜光庭《水记》)、王叕(张自烈《正字通》“叕”字条、张澍《蜀故》引《姓源韵谱》)等人的积极参与,为都江堰的兴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到东汉末年,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张陵(又名张道陵、张天师、正一真人、祖天师)创立道教。张陵在汉明帝时曾担任江州(今重庆市)县令。汉顺帝时,因厌恶官场腐败、朝纲紊乱和门阀政治的残酷,毅然辞官,率领家人、弟子到西蜀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修道。在鹤鸣山中,张陵糅合先秦老庄学说、原始巫术和巴蜀民间信仰,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他规定,凡入道之人需缴纳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于是,道教在巴蜀大地首先诞生。


  李白的家乡——江油,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历史上很早便有方术、巫术和占卜术流行。秦朝末年,隐士黄奉先为躲避战乱,在太华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隐居。隐居期间,他漫山遍野种植牡丹,状若锦屏,名动一方。张陵创教后,江油更成为道教重点传播区域。为扩大影响、争夺信众,张陵曾亲自在天柱山(今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北)与方士王长、赵昇比试法术,前后长达七七四十九天才获胜(清同治版《彰明县志》)。为便于管理信众,张陵还将全国划分为阳平山治、庚除山治等24个教区,江油就属于巴西郡云台山治(今四川省苍溪县)管辖范围内。隋唐时期,受魏晋遗风影响,门阀世族非常注重出身和血统。而唐朝李姓皇室却拥有鲜卑族拓跋氏血统,于是受到一些汉族士大夫轻视。为抬高身价、巩固政权,李姓皇室便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将道教奉为“国教”,大肆兴建道教宫观,封赠道教神祇,甚至还将道家经典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唐代宗时宰相元载就是开元二十九年九月道举科及第),从而使道教得到极大发展。


  江油市太白广场


  作为道教发源地,巴蜀此时也集中涌现出王鞮、李荣、黎元兴、任太玄、张君相、王真等一大批杰出的宗教人才,其中尤以王鞮的贡献最大。王鞮生活在唐高宗时期,他糅合佛教大乘有宗和唯识宗的部分学说,写成《玄珠录》等一系列道教理论著作。由于他宣称“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若证心无定,无生亦无灭……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等新理念、新思想,很快就受到中下层民众欢迎,为道教在巴蜀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地处龙门山脉北段,森林茂密,气候宜人,地理位置适中,历代都是道教徒修炼的上佳之所。境内的天仓山、乾元山、窦圌山、紫云山、太华山、天柱山都拥有许多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和数量众多的道教徒,而戴天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旱丰村)因山势险峻、风景秀美更是深受道教徒们的青睐。


  据史料记载,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个“放形”“任侠”“高卧云林,不求仕禄”之人(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而这种性格正好与道教“不争”“道法自然”等思想相契合。因此,李客很可能也阅读过道教典籍,接触过道家思想。


  在唐代,根据道术高低和工作任务不同,道教徒分为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幽隐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和祭酒道士7大类(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其中“山居道士”就是指已了却世间俗务、一心入深山修行者。


  戴天山,东临太华山和大匡山,西连乾元山,最高峰海拔超过2100米以上。常年云遮雾障、仙气弥漫,自然是山居道士们隐居修炼的首选之地。直到今天,沿花庙子东北方向的山道延绵而上,穿出密林后仍然保存了一座道观,与两侧山洞相映成趣,名曰“神龙山道观”,观内供奉着“三清”等神祇。而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戴天山必定是昌隆县境内一座道教氛围十分浓厚的名山。


  论“天时”,道教在唐代是“国教”,其政治地位高于其他宗教;论“地利”,道教起源于巴蜀,昌隆是其重要传播地之一;论“人和”,李客、李白父子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作为深受巴蜀道教文化洗礼和熏陶的大诗人李白,不辞辛苦去戴天山上寻访道友也就不足为奇。


  与道教徒的交往,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既培养了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性格,又促成了他求仙学道、隐遁出世的飘逸人生。可以说,道教思想对其一生影响甚巨。


  唐代与今天不一样,尚未发明手机和电话,出门拜访朋友往往要靠运气或预约。李白这一次运气不太好,千辛万苦登上高高的戴天山,却没见到这位道友。他或许是下山做法事去了?也可能是外出访友去了?总之是没在道观之中,让李白扑了个空。失望之余,李白提笔写下这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纪念馆


  李白现存诗文中乐府不少,律诗不多,而这首五言律诗便是他青少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不仅描绘了李白在戴天山的所闻所见,而且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友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诗人的青春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原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推荐搜索词:

  

  1.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及翻译

  

  2.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译文

  

  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拼音版

  

本文标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