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是写给谁的推荐文章1:历史的教训②《出师表》:亲佞亡国

  汉朝经历“文景之治”、汉武帝称雄后由盛转衰,最终陷入烽火四起、三国纷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出师表》以其真挚诚恳的情感和深谋远虑的见地而流传至今。从中,我们不仅能读到一位贤臣对君主的谏言、一位长辈对晚辈的教导,也能读到一代名相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思考。


  在文中,诸葛亮用一句话概括了汉代的兴衰存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贤臣与小人,就是卧龙先生眼中影响朝代沉浮的重要因素:先汉的兴盛得益于统治者慧眼识人、选贤用能;而后汉的倾覆与统治者轻信佞臣、不辨忠奸也脱不了干系。


  关于“贤臣”,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曾经这样描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几句话不仅点明了“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才华和优势所在,更体现了刘邦的知人善任。“亲贤臣,远小人”是汉高祖成就霸业的一大原因。


  至于“小人”,包括汉代的宦官和腐败官僚等。这些特权阶层一步步霸占了社会资源,最终绑架了政权,对汉代的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其特点相当明显,即宦官在皇帝与外戚斗争的夹缝中逐步增强自身势力,进而把持朝政。东汉末年,在汉灵帝身边随侍左右的中常侍有张让、赵忠等十二位宦官,被称作“十常侍”。他们阅览朝臣章奏,把持朝政,而灵帝却心甘情愿地受制于宦官,甚至公然称:“张常侍乃我公,赵常侍乃我母。”皇帝与宦官一道盘剥百姓、卖官鬻爵,朝政日益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


  腐败官僚也是汉代皇帝“亲”的一大对象。汉成帝即位后,荒于酒色,重用“小人”,为王莽篡权、西汉覆灭埋下了祸根。臭名昭著的佞臣淳于长是汉成帝的宠臣之一,凭借谄媚邀宠获得官职,可谓“进不由道,位过其任”。他把自己的权势视为待价而沽的“奇货”,在上位的短短一两年里,光是地方官的贿赂加上皇帝的赏赐就“数累巨万”。在淳于长被成帝信任重用、大收贿赂之际,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奋起反抗。起义队伍横扫十九个郡国,杀死东郡太守、汝南都尉,震动朝野。西汉王朝这座大厦的崩溃,从某种意义上说,离不开“蛀虫”淳于长的加速。


  “亲贤臣,远小人”,这不仅是诸葛亮对汉代历史的客观总结,也是他对刘禅的殷切希望。那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梦想在刘禅身上实现了吗?看陈寿的《三国志?后主传》便可知:“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hūn,同“昏”)闇(àn,同“暗”)之后。”刘禅刚开始做到了选贤任能,但后来听信于宦官奸臣,就成了昏庸的统治者。而蜀汉在他的统治之下也最终走向了灭亡,诸葛亮所期待的“汉室之隆”也终究化为泡影。


  贤臣小人之论,是整个汉代以及三国兴亡的缩影,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精辟概括。选人用人是政权存亡的关键因素之一,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亲贤臣,远小人”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到:“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有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了科学的用人之道,有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行稳致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张寒)


  出师表是写给谁的推荐文章2:著名教授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删除课本,理由:宣扬愚忠思想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出师表》是中学语文经典文章,也是必背的一篇文言文。关于《出师表》这篇文章有多经典,早已被历史所证明,比如宋朝诗人陆游就高度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白居易在读了《出师表》后也颇为感慨,“托孤既尽殷勤礼,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写的表文。稍微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在看完《出师表》后,都会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出师表》都是千古名篇,它能入选就语文教材多年,也足以说明这篇文章价值所在。


  然而,近些年来出现了将《出师表》从教科书中删掉的消息。笔者注意到,2007年4月西安陕西省西安市委党校65岁历史学教授胡觉照,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写了一封建议信。胡觉照在信中建议,“中学语文课本撤销《出师表》,用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尽管当年互联网没有如今发达,可依旧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著名教授,胡觉照为何要提出把《出师表》从教材中删除呢?胡觉照教授在《 关于用代替的建议信》中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胡觉照教授认为,“《出师表》作为初三语文的必修课文,宣扬一种‘愚忠’,不利于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形成‘止战生息’等正确的军事观。”


  这种观点一经公开,立即遭到了网友的谩骂。胡觉照教授的回应是,“人们已经把诸葛亮看成了神,现在他们已经是在护法护神了。”在这位教授看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战争缺乏两面性的看法,他忽视了蜀汉“民众厌战苦战希望休养生息的强烈愿望缺乏体察。”


  笔者不敢苟同这个观点。诸葛亮为何要北伐?有一点大家需要明白,诸葛亮与同时期天才军事将领相比,确实差点火候,但他是治理国家的一把好手。陈寿在《三国志》中也给予了很客观的评价,“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刘备病死白帝城之后,加上之前丢了荆州以及夷陵大败,蜀汉一下子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存在。正如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开头就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坚持北伐,根本目的在于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因蜀汉本质上是一个外来政权。刘备集团来自荆州势力,张松、法正、李严等人属于东州集团,而当时益州还是一股势力,益州集团。这三股势力争权夺利,同时益州周边多少数民族,使得蜀汉内外矛盾重重。诸葛亮深思熟虑后,决定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矛盾,将蜀汉几股势力捏在一起,进而延续蜀汉的国祚。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出师表是写给谁的推荐文章3:原来《出师表》并不是写给刘阿斗看的,这么多年你误解了吗?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


  刘禅特意换上白色丧服,下令举国哀悼三日。


  有个在诸葛亮手下不得志的官员李邈,却在葬礼上说诸葛亮的坏话,刘禅听后勃然大怒,直接下令将其诛杀。


  十二年(公元234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疏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刘禅一辈子大赦高达十二次,只杀过两个大臣,一个是因为诽谤皇帝嫡母把大臣的夫人骗进宫供皇帝淫乐,另一个就是这位黑诸葛亮的官员,李邈。


  刘禅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为诸葛的名声动手杀人,还为他立庙公祭。


  要知道,当朝皇帝为当朝逝去的臣子立庙,在有汉一朝是极其罕见殊荣。


  也会有人经常生出疑惑,这样深受信任和优待的权臣诸葛孔明,为啥不造反?


  

诸葛亮为什么不造反?

  其实诸葛亮是有这个实力的。


  朝堂上:事无巨细,全权处理。


  政事无巨细,咸決於亮。


  而刘禅自己也心里跟明镜一样明白:葛公才是真正的话事人。


  政则葛氏,祭由寡人。


  诸葛的强大,到了敌我公认的地步。


  华歆王朗陈群劝降,不找天子刘禅,而是直接找丞相诸葛亮,意思也明显:我们知道季汉当家主事的人是诸葛亮。


  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


  可是,诸葛亮有取而代之的绝对实力,依然没有丝毫造反之心,甚至躲避任何可能引起后主不适的猜忌。


  一次北伐结果不好,就上诏自贬,主动做检讨。到死都要说自己家财产就是点桑树和十五顷田,公示给大家看。


  我们熟知的《出师表》,其实不是写给刘禅看的,更多的是给大家看的。


  诸葛亮用着君权却处处小心翼翼避嫌,事事格外周全和恪守君臣之礼,实在是苦。


  他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呢?其实就是为了刘备的托付。


  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的权,一大半是刘备给的。


  刘备太懂诸葛亮了,所以真诚的对他说:我儿子要是中用,你就帮帮他,要是不中用,你直接取而代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大大方方的全权交给诸葛亮不说,还特意交代自个儿子:“你要把丞相当爸爸看待,乖乖听话”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相比霍光、张居正这些典型权臣,他更像一个替皇帝管家的纯臣。


  可以说,诸葛亮是所有权臣里最“纯”的一个。同时他也是所有纯臣里权最重的一个。


  

诸葛亮有多少粉丝?

  唐朝的开国君臣,可以说全都是诸葛亮的粉丝。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问:“魏征和诸葛亮谁更贤能?”


  《魏征书法》


  宰相岑文本接话说道:“诸葛亮不仅仅是个好丞相,还是个杰出的军事家,魏征肯定没法儿跟诸葛亮比。"


  《新唐书·魏征传》:"征与诸葛亮孰贤?"..."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而李靖更是历代武将中的诸葛头号死忠粉: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廖廖数人耳。”


  到了后来,唐太宗下诏修撰《晋书》,主持修书的两个人,也是诸葛亮的铁粉,看参考书《三国志》看到一半,直接不想看了。


  因为史官对诸葛亮评价实在是不得人心——“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道的好人才,和管仲,萧何是同一类的人.但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没能成功,大概是他临机应变的能力差,没有作大将的策略吧!"


  《三国志》“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铁粉看见自己家的爱豆被胡乱评价,怎么受得了,直接生气开喷:


  我家葛公千古完人一个,你一个写史书的懂个锤子哦。


  喷完不够泄愤,还进行了暗改:


  “或云(注意这两个字)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为了显得更加有理有据。


  这俩货编了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内容大概是:


  万恶的陈寿小人,卑鄙无耻,修史不正,由于诸葛亮曾经处罚过陈寿的爸爸,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看不起同僚陈寿,所以猥琐的小人陈寿投奔晋朝之后,才会挟私复说“诸葛亮将略非长”。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咱都知道写史书,求的就是一个真实严谨,即便是援引他人的史料,也要注明出处,大概类似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


  铁粉们一激动连文献《三国志》也不参考了,这样交上去了后又被头号粉丝李靖转发支持并艾特了唐太宗:


  记录这些的史官都不咋懂兵法,肯定不能记录真实的用兵精髓,但我不敢不遵从您的命令,所以尽快完成了编写的任务。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编)纂述以闻。


  而主持编史的这两个死忠粉的名字,一个叫魏征,一个叫房玄龄。


  都是在我国历代四百多位宰相的排名里,名次靠前的大人物。


  房玄龄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为什么千古流芳的是诸葛亮?

  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为什么千古流芳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司马懿?


  别说跟司马懿比了,纵观历史,很难找到皇帝、文臣、武将、百姓全体都赞不绝口的人。


  有名的宰相那么多,将君臣关系把控到最好的当属葛公一人。


  再看看诸葛亮的功绩。


  评价一个人究竟是不是为国为民,从民生问题就可以管中窥豹。


  三国里面,咱们都知道最弱小的当属蜀国。


  可偏偏是最弱小的蜀国对内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如果说它怂,那倒也没有,毕竟在对外作战上,也是一番硬刚:“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


  水利


  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这个大家都知道,但自秦治蜀郡以后,都江堰一直处于废弃状态,有很多问题并未解决。


  诸葛亮后面派了1200名士兵对其进行维护和疏浚的举措和设置的堰官制度也被后世沿袭,这才让都江堰在两千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都江堰全景


  井盐


  诸葛亮对火井进行了改良,使得产盐效率大大提高,在他治蜀期间,四川的盐井到处都是,盐税成为了重要的税收之一,到现在,四川的盐井还是用火井煮盐。


  冶铁业


  据载,传说中软猬甲的原型浦沅还是诸葛亮所打造的。“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不仅坚固还轻便。


  如果说蜀国以盐立国,那就是以铁强国。


  冶金业不仅仅是制造兵器,更多的是农具,促使冶铁业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优良的铁具使得蜀国的农业发展更为迅速。


  纺织业


  为了鼓励农桑,诸葛亮亲自加入了养蚕和织锦的生产大队里,为此还特意设立了专门管理蜀锦生产的官员。


  蜀锦成为了蜀汉重要的出口产品,更有趣的是,曹操一家三代也经常偷偷摸摸的来买蜀锦。


  一直与民共利的忠臣,怎么能不让百姓叫好?


  

总结

  如果让我评论诸葛亮,我这个后世之人,实在没什么资格,也没有想到任何贴切的言语。


  但我依然想将他封神。


  “桓温征蜀,见一小吏,年百馀岁,即恪也。温问:“诸葛丞相今与谁比?”


  答曰:“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


  想必,“自公殁后,不见其比。”是后世之人对诸葛孔明最好的评价了。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2.《新唐书》


  3.《浅谈诸葛亮的忠心》.李佳


  出师表是写给谁的推荐文章4:笑到肚子痛,《出师表》翻译成白话文,诸葛亮要吐血了

  你亮叔跟你讲几句:你爸当年出来混,半道上就挂了;现在地盘又分成三块了,益州好像也罩不住了,这世道眼瞅着要悲剧了。但是你爸留下的保镖还很忠心啊,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不想要命了,这些都是看在你爸往日给钱给女人的份上,现在想答罢了。叔现在就希望你丫放机灵点儿,完成你爹的遗愿,让兄弟们也扬眉吐气;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值钱的葱,把弟兄们的心给屈了。


  你家里咱帮里,都是一起的,该批评谁该扇谁,一碗水端平;不好好干的,给咱整天惹事的,以及为人忠厚实在的,交给保卫科,该剁手的剁手,该发钱的发钱,这能说明你对大家都一样,你也不要偏谁向谁,让大家有亲疏之别。


  小郭,小费,小董,人都实在,事情办的周全,你爸特别看得起,叔认为帮里的大事小情就交给他们;二杆子老向,性子好得很,人也猛地很,能打能杀,你爸说过“能干”,不行就提拔一下,叔觉得砍人的事就交给他,肯定能扩大咱的地盘,以后没人敢惹咱。


  帮里开始为啥红火的很,还不是一直拉拢实在人,撵走没本事的,后来为啥被别人逼得走投无路,还不是身边都是一群光会耍嘴的SB,你爸每回跟叔扯闲篇的时候,把个胸口能捶青。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叔的拜把子,你一定要相信他们,咱发扬光大就有戏了。


  叔本来是一个种地的,在南阳有一亩二分地,在这个人砍人的时代,叔不想砍人,只希望不被人砍。你爸不嫌叔怂,三天两头的往叔屋里跑,问我如何管理帮派,我感激得眼泪哗哗的,从此跟着你爸四处砸场抢地盘。后来本帮被人火拼,叔死命硬抗,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你爹知道叔精的跟个猴一样,所以挂之前把大事都交给我,自从换了你当新扛把子,叔天天睡不着,害怕把老大的心给屈了,所以五月份领着弟兄们开着船过了泸河,到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把该摆平的都摆平了。


  现在南方没人敢胡闹,咱的手下也个个兵强马壮,应该好好让兄弟们放松一下,去个夜店啥的。再把中原打拼回来,把那些没良心的,耍奸偷滑的统统拾掇了,把咱那些长老级人物重新扶起来。这样叔也就对得起你死去的老爸了。


  至于啥事咋弄,好话坏话,就靠攸之、依、允。这一回叔是去砍那些王八蛋的,砍不成回来你咋办都行。如果没人给你说好话,叔就找攸之、祎、允,还不信丫们能翻了天了。


  你丫也应该好好的想想你爹的事。你叔我这里肯定很感激。醒了,叔马上就要闪人了,眼泪哗哗的,都不知道胡咧咧了些啥东西。


  陆毅饰演的诸葛亮


   出师表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 (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出师表是写给谁的推荐文章5:《出师表》的本质:一封写给刘禅,用词很严厉的警告信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为什么古人如此推崇《出师表》?


  今天大部分读者大概会说,这是因为诸葛亮言辞恳切,表达了忠心国的拳拳之志,兼之以语言简洁优美。似乎学生们对入选为课文的《出师表》也都是这么理解的。


  可是个人以为,这种观点并没说到点儿上。


  《出师表》,与其说是一篇臣子向君主进言献策、表达忠诚的表章,倒不如说首先这是一封很不客气的警告信。


  不信?


  先来看其中高频出现的两个词:“宜”、“不宜”。


  “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宜”与“不宜”也就是“应当”和“不应当”的意思。


  试想,一名臣子和皇帝对话,张口闭口“这个应当做、那个不应当做”,用现代语法的概念来说,这叫祈使句,也就是近乎命令的口吻。这口气实在是太强硬了,这分明就是父亲对孩子的口气!


  恰恰因为刘备曾留下遗嘱让刘禅以父亲的身份看待诸葛亮,诸葛亮才敢语气这么强硬。


  那么,诸葛亮用这么强烈的语气说明什么?说明他真的急了,真的怒了!有实实在在看不下去的人和事,一切都不是虚言假设,泛泛而谈。


  显然,刘禅现在和即将可能做的都偏向于那些“不宜”,他正走在“妄自菲薄、宠奸黜忠、赏罚不明、内外异法”的“作死”之路上。


  关键是“内外异法”一词,毕竟诸葛亮主持着朝廷之外的军国大事,那这岂不是说,刘禅直接管理的皇宫内院出现了严重问题!


  所以,诸葛老先生才一开篇就急赤白脸地说:你看,你爸创业那么难,现在竟然又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言下之意,你小子还不赶紧反思?


  话说到这份上,就差没把具体事项列出,没对刘禅宠信的小人指名道姓了。这是给君、臣留的最后一丝颜面。


  既然不点恶人的名字,那干脆直接点好人的名字。所以,接下来点了三名文官的名字:郭攸之、费祎、董允;一名武官的名字:向宠。


  侍中、侍郎都是皇帝身边的随从的文职官员,而这个将军也是指禁卫军统帅。所有人选都指向宫中的内侍人员,意思还不很明白吗?


  诸葛亮指名道姓点单单只提到这三人,这可是相当“得罪人”了。


  这相当于老师点了几个功课好的学生的姓名,那家长们立刻就明白了,没被点名的都是学习差的,顶多也就很一般。


  也就劳苦功高的诸葛亮敢这么直白、不加掩饰地得罪人!如果换其他人,立马得罪一大片,说不定很快就会被忌恨者联手“做掉”了。更何况,这篇文字还毫不客气“得罪”了这些人的主子。


  一纸书信,上伤领导,下伤僚属,诸葛亮这么做可以说是不给自己留后路。正是抱着这种“豁出去”的心态,他在《出师表》的下半部分开始表明“誓死”的决心。


  先以才疏学浅,出身草莽而自谦,又以先帝三顾而略表自重,其意重在强调,你父刘备和我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而你父亲去世后,我坚定不移地继承了他遗志。


  我之所以以驽钝之才而竭忠尽智,是因为要无条件地效先帝的信任和托付,我已义无反顾,你作为他的儿子,不更应该全力以赴吗?


  《出师表》在推荐完人选之后的文字,就自然地进入了后半部分。表面上看,这仿佛是一大段内心独白,然而在恳切流畅的表白之下,更像是一纸昭告书。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则声明,这则声明包含几点重要事项:


  第一,不必怀疑我的人品。


  我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离开安逸的草庐,这已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就算怀才不遇,当初也可以投奔势力更强大的主公。所以我和先帝自相识之日起就是上下同心,为的是恢复汉室(“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更不用说自我出山至今已经二十一年了,时间证明了一切。


  第二,不必怀疑我的能力。


  有先帝的长期信赖背书,还有有创业的成就(得天下之三分之一),以及刚刚完成的工作(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在瘴疠之地冒死战斗而取胜)作为证明。


  第三,不必怀疑我的权势。


  虽然刘备在临终前下诏书给刘禅说: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可是历来一旦主弱臣强,柔弱天子最忌惮的就是手握重权的托孤重臣。远的,如作为叔父的周公一心辅佐幼小的周成王,也遭遇了“周公恐惧流言日”的各种猜忌;近的,如曹操,托为汉相,实则时刻准备篡夺皇位。


  所以,托孤之臣特别是手握重兵的托孤之臣最难当,既要号令天下,又要时刻提防天子忌惮,以及小人挑拨中伤。而此时,蜀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在此则很敞亮地做了郑重声明:


  我虽是托孤重臣,虽然我劳苦功高,但我功高绝不会盖主。毕竟有上下尊卑的君臣地位在这里,如果我失败,可以随时治罪。(“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别看这只是一句声明,但他是何许人,这白纸黑字相当于给天下人都看到了字据,又怎能食言?


  第四,不必怀疑我的举荐。


  诸葛亮既然明确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等人,他就相当于这些人的保人,无论功过,都有连带关系。


  所以他也郑重声明:我用我的信用来为他们几人担保,如他们不进献忠言良策,您可以按律治他们的罪过(“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也就是说,公事公办,完全不必顾忌我这层关系。


  同时,我这个保人也一样承担连带责任,这点参照第三条。(“不效,则治臣之罪”)。


  当然,除此之外,您也要自我警醒,甚至是自纠自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当表述完这些敞开心扉的“声明”之后,诸葛亮便以聊聊十二字结尾: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现在又当大军远征之际,没准有些话说得重了,是与不是,您要多担待,写罢长哭,只为以死国,望你也能按我所提的这些建议去做,在皇宫之内,只需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就够了。


  特别是最末一句“不知所言”,一来是自谦之辞,一面也是有道歉的意思,应该是觉得有些话说得太重太不客气,恳请刘禅不要责怪,因为自己完全是出于一片赤诚,才会不计后果地直言相谏。


  当代很多解读《出师表》的文章都只强调这是一篇“出对策、表忠诚”的文章。可是,要说对策,文章中也只是推荐了几个人选,说了几句浅显明白的大道理;要说自我表白,诸葛亮在蜀国的身份地位、功劳苦衷都是明摆着的,表不表白又有何妨。


  可是这篇文字,先是不惜使用非常不合礼仪的语气,后又字字椎心泣血,必然是有更深含义,并且有明确指摘的。


  《三国志》记载,《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


  此时,刘禅刚好二十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每个年轻人在此年龄都讨厌约束、自信满满、想要大展身手,更何况又贵为天子。此时,刘禅登基执政已有五年光景。应该在此时,诸葛亮在刘禅身上发现了非常不好的苗头,甚至对自己也有了力不从心之感。(七年之后,诸葛亮病逝。)


  诸葛亮不但看到了眼下蜀国王宫中出现的最大问题,而且已隐隐预见了未来的败局。要说表白,也是以此尽自己所能尽之职责与言辞,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一篇气势雄浑的长文《出师表》,却隐隐透露出一丝无奈。


  果然,事与愿违。长大的刘禅,恰好朝着诸葛亮良言的反方向疾驰而去,“亲小人、远贤臣”,他日渐宠信宦官黄皓,而黄皓最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构陷浸润,终于形成群臣猜忌、人人自危之势,以至于蜀汉最终走向灭亡。由此,也成就了“扶不起来的阿斗”之说。


  可见,今人解读《出师表》不觉间忽略了它最大的两个意义:其一,明确警告;其二,郑重声明。


  这本是一篇臣子奋不顾身,披肝沥胆,直言警醒、讥刺天子的进谏书。


  三国以降的后世古人之所以屡屡称道《出师表》,也是赞颂诸葛亮是有才有胆的臣子表率,在这篇名作中蕴含着“文死谏、武死战”的忠义价值观。


  附《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是写给谁的推荐搜索词:

  

  1.出师表是写给谁的?

  

  2.诸葛亮出师表是写给谁的

  

  3.出师表是写给谁的一篇文章

  

本文标题:出师表是写给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