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推荐文章1:红色老照片:1974年2月,毛主席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1974年2月23日,毛泽东会见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


  1974年2月,毛主席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一界。


  2009年11月,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来华接受第二届“中非友好贡献奖”的卡翁达,曾飞抵湖南长沙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湖南之行,主要目的是专程访问毛主席的故乡韶山,以表达对毛主席的缅怀之情。


  这一年,年长他31岁的毛主席已经去世33年了。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推荐文章2:毛主席首创的“三个世界”理论,为何至今仍为中国指明方向?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74年7月22日,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毛主席的住所,准备拜会一下这位帮助他们修建了“坦赞铁路”的大恩人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此行会见却为他带来了另一个更大的礼物,卡翁达将作为毛主席的第一个聆听者,见证“三个世界”理论的诞生


失败的不结盟运动

  三个世界理论,是毛主席将其“统一战线理论”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成功应用,他通过“三个世界”的划分,第一次为广大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指明了方向


  不过“三个世界”理论虽然由毛主席首创,可是“团结不发达国家”一事,最早却是印度起的头


  尼赫鲁与甘地


  冷战开始以后,两大阵营的对立便构成了世界的基本格局,对于美苏以外的小国家而言,选边站认大哥,无疑是在冷战中保护自己的最有效手段


  然而站队大国,同样意味着会部分丧失自己国家的主权,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小国,迫切希望能在美苏之外成立一个新的国家组织,来保护自己刚刚获得的独立地位


  于是在1961年,这些国家便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签订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准备建立美苏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这便是名为“不结盟运动”的国际组织的历史渊源


  领导南斯拉夫的铁托


  然而“不结盟运动”的口号虽然喊得震天响,可是各个成员国之间却是心怀鬼胎,这些国家要么是被美苏抛弃,要么是投奔美苏而不得


  更有甚者,加入这个组织的目的便是绑架刚刚独立的小国家,以求得在美苏之间同时得到好处


  于是,不结盟运动自一开始,便沦为少数几个贫穷强国的表演舞台,而借“不结盟运动”为自己谋好处的最典型例子,便是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


  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之后,就总想通过其巨大的体量实现称霸南亚的野心,然而印度除了拥有庞大的人口之外,其经济水平远远赶不上两大阵营的领导者,美国与苏联


  因此,印度总理尼赫鲁一直希望能由印度牵头建立一个新的组织,以树立印度的国际地位,最终“不结盟运动”成了他的表演舞台


  推行“印度式霸权”的尼赫鲁


  1961年尼赫鲁以五大创始会员国之一的身份,将印度拉到了“不结盟运动”中,然而在创立这个“和平组织”的前后,印度从未保持过对外和平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这个“崭新”的国家就有两个扩张梦想,其一是统一前英属印度地区,其二则是逐步蚕食中国西藏


  为了实现前一个目标,印度连续发动了三次“印巴战争”,最终通过肢解巴基斯坦的方式,几乎彻底消灭了其统一南亚的头号竞争对手


  而对于中国西藏,印度也从未停下侵略的脚步


  自独立建国以来,印度先是控制渗透了中印边境不丹、尼泊尔与锡金三个独立国家,还在五十年代末直接挑起了同中国之间的冲突


  虽然1962年中国的对印自卫反击战,让印度认识到他们绝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记吃不记打的印度,依然没有停下其扩张脚步


  曾经的锡金王国已沦为印度的一个邦


  1973年4月,印度借口锡金出现内乱,公然出兵占领了这个小国家,“穷兄弟”印度居然成了“霸权主义”的发起者


  这一事实令加入“不结盟运动”的小国们,对这个“大哥”的动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们迫切地希望与印度划清关系,同时重新团结在新的组织当中


  而就在这时,在遥远的中国,毛主席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毛主席首创的“三个世界理论”

  客观来说,中国虽然并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会员国,然而这一组织能顺利成立,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前来访问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思想很快成为小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而印度总理尼赫鲁也有样学样,他在次年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成为新的国际组织的思想基础”,并最终以此为理论依据,推动了“不结盟运动”


  周总理首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可是尼赫鲁只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借口,印度在南亚从未带来过和平,特别是在1973年印度悍然出兵锡金之后,再也没有国家相信印度“尊重他人领土主权了”


  没有了印度的“领导”,广大穷国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在迷茫中虚度光阴,就在这时,来自东方的一段话,为他们指明了新的方向


  这段,便是我们在故事一开始所提到的“三个世界理论”,“三个世界”一词由毛主席首创,而“三个世界理论”也是经他之口推广到了整个世界


  在同卡翁达的会面中,毛主席表示:在他看来,当今(七十年代)的世界已经无法单纯以“人”的阶级进行划分,美苏两个国家都想以各种形势将其他国家置于控制之下,一些国家接受了他们的控制,并分享了美苏争霸的红利;而另一些国家保持着独立自主,并为之负担着贫穷的代价


  美苏,便是当今的“第一世界”;而美苏两国的“走狗”,则是“第二世界”;除此之外的广大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国家,则构成了第三世界


  赞比亚总统卡翁达


  第三世界国家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抵抗美苏的霸权主义,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也同样会永远站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一边


  毛主席的这一观点实际上并非灵光一闪,早在五十年代中期,他就曾做出过“两类矛盾,三种力量”的论述


  受到苏伊士运河事件的启发,毛主席认为被压迫民族也能崛起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


  他在六十年代更是意识到,欧洲与日本虽然拥有同美国接近的经济水平,然而这并不能改变其从属于美国的现状,因此,这些国家与美苏两大国,实际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这些认识最终共同形成了“三个世界”理论,这一理论最早公布于毛主席同卡翁达的会面当中,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成为思想明灯,并很快经由卡翁达之口,传播到了整个世界


  晚年的毛主席


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谋略

  “三个世界”理论的公布,再一次让世界各国意识到,中国才是广大落后地区的明灯,中国才能为广大不发达国家指明方向


  这一理论的提出让那些穷国认识到了自己落后的根源,也为他们广泛的联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充分展现出了毛主席的外交智慧


  在六十年代末,中国与美苏同时交恶,想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给自身一个准确定位至关重要


  毛主席通过“三个世界”理论,不仅给了广大不发达国家一个理论依据,同时指明了中国不仅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前途也在于团结第三世界国家


  三个世界理论深刻影响了未来几十年间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对外交往的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与传统观念,以一种不同以往的“阶级”视角审视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在“三个世界”理论的影响下,中国最终同占世界人口多数的南亚、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友好关系


  中国援助非洲铁路建设


  并通过对这些地区的援助,展现出了有别于“第一世界”国家的形象,而这种形象的变化,最终也为本世纪“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当我们回首这一理论在半个世纪以来的建树时,不得不感慨毛主席早在理论提出时,就已经预料到了这种结果


  并且,冷战的结束不仅没有导致“三个世界”理论失效,“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性反而因全球化愈加突出


  在1980年,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5%;而在2020年,这一比例已提升到43%


  这一数据背后,既有第三世界领头羊中国的经济腾飞,也源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爆炸


  1980年以来,全世界经历了新的一轮人口爆炸,世界人口总量由七十年代中期的40亿提升到现如今的80亿人,在增量人口中,超80%都来自于非洲与南亚的第三世界国家


  越来越多的人在第三世界生活


  可以说几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后,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当中,而让他们崛起的关键,实际上就在于让他们认清自己身处第三世界的现实,并从所谓的“第一世界”中,夺回本属于他们的资源


  毛主席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广大落后地区人民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可,也为中国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而这也同样是冷战中后期美苏两国都拼命拉拢中国的原因,看似庞大的印度,并不能代表第三世界,而只有具有理论创新的中国,才能真正成为被压迫人民的指路人


  参考文献:


  毛泽东文集


  孙东方;《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王军,阎静;《“三个世界”理论及毛泽东的外交谋略》


  高志平; 赵振宇;《不结盟国家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调解》


  李婉盈;《尼赫鲁时期印度不结盟政策研究》


  宋效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迁:从“三个世界”划分到和谐世界构建》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推荐文章3:毛主席阐述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1974年2月23日,毛泽东会见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


  1974年2月22日,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


  1974年2月23日,毛泽东和赞 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握手


  毛主席在1974年2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号召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


  毛主席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毛主席号召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


  毛主席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希望第三世界团结起来。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毛泽东基于对世界大势和历史发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杰出成果,对于奠定中国外交理论价值规范,打开中国特色外交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推荐文章4:丁源洪大使:“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不过时

  1974年2月下旬,毛泽东主席在会见非洲赞比亚和阿尔及利亚领导人时,曾先后谈及他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同年4月,他又指派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次特别会议上向全世界阐述他的这一思想。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是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论断,是他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的战略思想。


  “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主要有:


  一、明确“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的国际定位。


  二、明确世界的格局,指出“目前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经过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和改组。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三、明确社会主义中国对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主张,即“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反对任何国家违背这些原则,在任何地区建立霸权和势力范围;各国的事务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国家不论大小,不论富贫,应该一律平等,国际经济事务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来管,而不应由一两个超级大国来垄断;国际贸易应当建立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应当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不附带任何政治、军事条件,不要求任何特权或借机牟取暴利;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必须实用、有效、廉价、方便”。(以上引言均摘自邓小平在联大的发言稿。毛泽东曾仔细审阅此发言稿,并批示“好,赞同”。见《毛泽东年谱之6》第527-528页)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提出后,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热烈拥护和支持。由于认真贯彻这一战略思想,即使在毛泽东去世以后,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也不断提高。1981年党中央通过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依然对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予以充分肯定。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巴西领导人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6页)这番话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是一致的。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却不再提实践证明是正确、有远见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而把西方鼓吹的“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认定为当今世界的两大“特点”,视为观察、判断国际形势的“金科玉律”。


  其实,“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基于西方流行的两种国际关系理论:“力量均衡论”和“相互依存论”的观点。


  “力量均衡论”或称“均势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大国间维持均势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然而这一理论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许多争论。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证明由于帝国主义时代各国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大国之间的“力量均势”只能是暂时的。在当前形势下,基于“均势论”演变而成的是“政治多极化”,同样备受争议。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推行的战略是独霸全球,因而明确反对“多极化”观点,即使对与其价值观相同的欧洲国家鼓吹“多极化”也不能容忍。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还曾专门在英国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所谓“多极世界”的观点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害无益。


  “相互依存论”兴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世界格局因力量对比变化而出现重大变动时期。赞同这一论点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明确指出,相互依存并不必然导致合作,在一定的国内和国际条件下,它也可能产生冲突。不少西方学者自己都承认“相互依存”是以西方国家为主,仍是穷国弱国对富国强国的依附,仍是少数几个大国支配世界政治、经济。建立在“相互依存论”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必然,但仍然是由西方大国所主导,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从属地位。


  不难看出,无论是“政治多极化”还是“经济全球化”,都是西方大国从维护其自身利益出发炮制出来的,借以维系其主导的所谓“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继续主宰世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怎么能以西方的这些理论作为研判国际形势、确定外交方针政策的依据呢?这岂非咄咄怪事!


  不幸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在这种错误思潮影响下,有的部门竟然提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把搞好与美国等其他大国的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而中美关系又是“重中之重”。它还认定中美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有的中国学者甚至提出中美两国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种错误、荒谬,根本违反马列主义原则和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的言行,给中国的外交事业造成了不良后果。


  主要是:


  一、模糊世人对美国垄断资本统治集团的帝国主义(或称霸权主义)本质的认识;掩盖中美分歧的实质在于反霸与称霸的矛盾;淡化老一辈领导人谆谆告诫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任务。


  二、以与美国等大国为伍为荣,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强调“五常团结”,忘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第三世界朋友把我们抬进去的”,忘却老一辈领导人关于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的教诲,使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大失所望,渐渐疏远。


  三、把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的基本原则置之脑后,做出诸如以“反恐”为名不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用暴力反抗侵略的斗争,以“维护核不扩散”事业为由,配合美国对伊朗、朝鲜等中、小国家施加一轮又一轮的“制裁”等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这是在给社会主义新中国“抹黑”。


  令人欣慰的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他还以实际行动逐步纠正过去一段时间的外交失误。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要怕西方说什么。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九大更加明确地向世人表明,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对此有充足的信心,因为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个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具有连西方一些人士也不得不承认的优越性。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理所当然地会奉行根本有别于西方列强的外交政策。习近平同志日前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首脑会议上重申了中国的一贯立场,即中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近日,他又主持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有力地推动了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理论源于实践,又受实践的检验。事实清晰地表明,当今世界的格局依然是“三个世界”,而不是什么“多极化”、“一超多强”。特朗普就任总统一年多,美国这个唯一超级大国奉行名为“美国优先”,实为赤裸裸的“霸权主义”政策,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美国不仅肆无忌惮地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挥舞“制裁”大棒,而且对其盟国也以各种借口进行打压、欺诈。更有甚者,它为实现一己私利,竟威胁退出它与盟国关系的基石——北约;目前又采取各种手段试图瘫痪二战以后国际经贸体系的主要机制——世界贸易组织,并且扬言如美国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它将退出世贸组织。其气焰之嚣张几近疯狂。


  对于中国,特朗普政府无视中方为稳定中美关系做出的各种努力,公然在其宣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告》中将中国列为其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近来更是制造舆论,诬指中国是对美国的威胁,甚至是比俄罗斯还要更大、更严重的威胁。它无端挑起对华贸易战,并且在台湾、南海等各方面挑战中国的主权。其高官四处挑拨其他国家同中国的良好合作关系。就连日前中国同萨尔瓦多建交,美国也横加干涉,威胁停止对萨尔瓦多的援助,企图以此阻止其他中美洲国家效尤。特朗普善变的嘴脸,在朝核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当他与金正恩在新加坡会谈顺利时,他说感谢中国的支持;当美朝就半岛无核化问题谈判不顺时,他非但不进行自我反思,反而诿过于中国,骂中国从中进行了“破坏”。凡此种种表现,鲜明地显示美国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给中国制造各种麻烦,以迟滞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美国的霸权主义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乃至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构成了最为严峻的威胁。要和平,要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就必须联合起来,同美国的霸权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重温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根据现实世界形势制订应对策略、方针政策,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推荐文章5: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毛泽东审时度势、战略运筹,分析全球风云的演变机理,把握各种矛盾的内在关系,将统一战线理论成功运用于国际舞台,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建立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以及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新中国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世界范围来看,而不应当孤立地来看”,这是毛泽东看待国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上各种力量经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深刻调整,冷战格局呈现新的战略态势。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从以往美国对苏联占有明显优势转向苏攻美守;中国成为国际舞台独树一帜的战略力量,中美关系开启正常化进程;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统治地位有所削弱,东欧国家对苏联的离心倾向也在发展;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力进一步增长,美苏难以再像战后初期那样掌控世界。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对外关系的迅速发展,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毛泽东对国际格局有了新的战略论断。


  1973年2月,毛泽东在同第四次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谈话时,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设想。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初次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又说:“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较第三世界要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中国的对外政策,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认识论,将国际战略格局“一分为三”,揭示了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内在关联,为新中国外交提供了新的战略思维和更为广阔的战略视野。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想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把发展中国家置于它们各自的控制之下,同时还要欺负实力不如它们的发达国家。处于超级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些发达国家,既对第三世界国家保持着不同形态的殖民主义关系,又在不同程度上受着这个或那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威胁和欺负。而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是以前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它们取得独立以后,都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划分“三个世界”的标准不再是根据每个或每类国家的阶级属性,而是根据每个或每类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处在什么样的经济地位,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而确定。因此,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又执行霸权主义政策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被划在第一世界里。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又是方法论,将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统一战线理论充分运用于国际舞台,为新中国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和思想武器。早在4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了著名的“中间地带”理论,认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广大的亚非拉国家。进入60年代后,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观点,认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这就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曾经指出,“毛泽东思想在世界上是同反霸权主义的斗争分不开的”。根据这一理论,中国要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在与第一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展开斗争时,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意联合威胁较小的一方,集中力量反对霸权主义。也就是说,无论谁搞霸权主义都一概反对,哪一家搞的霸权主义对中国和世界和平威胁更大,中国就着重反对哪一家。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明确表达了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坚持永远不称霸的鲜明立场和主张。1973年6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时指出:“我们都是叫作第三世界,就是叫作发展中的国家。”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各国合理关切,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维护本国安全时尊重各国安全,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晚年还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且亲自开创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新阶段,从而为世界反霸斗争和世界政治前途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保证了这一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稳定,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笔宝贵思想财富。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推荐搜索词:

  

  1.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名词解释

  

  2.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依据

  

  3.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要目的

  

本文标题:三个世界划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