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蚶和血蚶的区别推荐文章1:一图区分花蛤,蛏子,蚶子,蛤蜊,海瓜子……与贝壳

  长在海边吃在海边


  也经常陪妈妈逛菜市场


  虽然海鲜的样数五花八门


  但种类也能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吧……


  不过看了下面的分析


  你就知道还是自己太单纯!


  

  ps:小编先说


  一图可能区分不完


  多图也行吧?


  花蛤


  

  肉质紧实有嚼头,本身口味较咸,可下重料炒。北方甚至辣炒花蛤。


  特征:椭扇型壳,外面自然生长出的漂亮花纹,每个蛤都不一样。


  在菜市场挑花蛤的时候,花蛤会伸出两条腿(shuiguan)滋水。


  (就挑滋你的买,它仿佛在告诉你:“快滚!本蛤还活着,别想打我主意!”这当然不能忍!)


  花蛤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兄弟,油蛤。


  

  壳更修长,壳质更光滑,花纹更细密,基本是如上图所示的高频率锯齿波。


  (花蛤的话相比就是是写意大泼墨啦!)


  两兄弟基本吃法差不多,油蛤稍微嫩一点儿。


  蛏子


  

  肉质肥嫩清甜,自家做一般加料酒清蒸,可葱油炒,可椒盐,椒盐比其他做法好吃三倍,好吃三倍,好吃三倍,重要的话要说三遍,就是口味重。


  特征:长方形壳,一头两条美腿,一头一个肉脚。


  只有花蛤能介绍兄弟?我还有一个同时空同位体呢——竹蛏快来助助阵。


  

  蛏子


  

  区别:蛏子土黄色,扁长方形,外壳粗糙,厚重。竹蛏基本成圆杆型,细长,壳薄,光滑。


  相同点——emmm,它们都很好吃!


  

  据说竹蛏的壳很薄,能有多薄呢???得吸着吃不能掰着吃。


  还有人闹不明白“蛏干”是个神马东东??


  ↓↓↓


  

  其实把蛏子晒干,就是蛏干啦~可别小看他们,这可是煲汤的佳品。


  蚶(han)子


  

  图1


  

  图2


  也叫血蚶,清水一烫,壳还没长开就可以上桌如图1。冷盘、下酒用。吃个“鲜”味儿。


  使劲儿掰开了如图2,里面血滋呼啦的。味道嘛......确实难以名状。


  特征:


  如图1,多条棱的圆鼓鼓的扇形壳。有多鼓呢?举起来从侧面看,两个小屁股攒成一个爱心形状。


  如图2:血滋呼啦的。掰开以后,壳的内侧有“齿”。


  哈哈哈,


  一样的套路,


  介绍一下蚶子的完全体~


  ↓↓↓


  

  像这样黑不溜秋一溜腿毛,壳略显肾型,叫毛蚶。据说也是轻轻一烫就能食用。


  除此以外,血蚶还有一个究极体↓


  

  魁蚶,也叫赤贝(左边)


  为什么叫“魁”?


  因为有巴掌大


  

  蛤蜊


  

  帘蛤目是很多蛤的统称,花蛤是蛤蜊的一种。有时候蛤蜊即指代花蛤。


  海瓜子也属于蛤蜊,根据网络上诸吃货现身说法,现分出两大类海瓜子:


  A类海瓜子_北方


  

  覆盖地区:大连、青岛


  B类海瓜子_南方(薄壳)


  

  学名:寻氏肌蛤


  拉丁名:Musculus senhousei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帘蛤科/肌蛤属


  并不是小贻贝。


  覆盖地区:厦门、闽南


  

  最后,


  请南方的盆友拿好你们的酱油水,


  北方的盆友拿好你们的……


  等我找个掩体!


  我喊一二三,


  大家开始辩论南北吃法大不同~


  我就在地上静静地做一朵安静的胖子。


  至于贝壳……


  你吃完了肉,剩下的都是贝壳!


  

  毛蚶和血蚶的区别推荐文章2:蛤、蚶、蛏、蚝、蚬有什么区别?这是一群美味海怪与人类的故事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传说,在我们这颗蓝星上,只要进化出贝壳儿,就可以躺平了。


  比如,扇贝、花甲、象拔蚌,这都是几亿年不进化的躺平侠。


  而没有贝壳的动物们疯狂内卷,卷到几百万年前,突然出现了一群会赶海的猴子。


  然后,躺平侠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贝壳儿·小海鲜。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们的故事。


  

2017年·北极贝

  时间回到2017年,11月2日,距离双11还有9天。


  加拿大某海鲜公司的CEO突然控诉,中国市场上50%的北极贝都是假的。


  果然,3天后,中国工商部门突击检查,发现了上千公斤的假货正在被包装成北极贝,20多人被逮捕。


  但很快,被查处公司声称,他们使用的绝非假货,他们包装的是北寄贝,这就是北极贝。


  比如,那家加拿大海鲜公司,在日本销售的同款产品,包装上就叫北寄贝,而到了中国,换成了北极贝。


  所以,北极贝,北寄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这背后,是一场汉英日三语的重大翻译事故,具体的故事,大概得从1950年代说起。


  那个时候,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还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来自北极的寒流和来自墨西哥的暖流在这里交汇,让纽芬兰渔场成了一个踩着鳕鱼背就能上岸的地方。


  但是到了1950年代,纽芬兰渔场突然枯竭,加拿大政府展开调查。


  调查后发现,原来是新型渔船的问题,这些渔船采用机械化拖网捕鱼,一个小时就能捕获200吨,而过去一艘传统渔船一年才能捕获100多吨。


  这种速度,渔场能不枯竭吗?


  于是,加拿大政府开始执行配额制,也就是,每条渔船、每个渔业公司,每年可以捕多少鱼、捕什么种类的鱼,都必须由国家统一规划,渔船持证捕捞。


  一旦发现违规,就将构成非法捕捞罪,受到严峻的惩罚。


  所以,到了1970年代,纽芬兰的鳕鱼们算是得救了,但渔民们可就惨了,渔船都是贷款买的,捕捞配额又都被那些大公司瓜分了。


  于是,这些小公司,只能去捕捞龙虾、贝壳,然后开着自己的小皮卡,走街串巷,去推销这些西方人不太能接受的美食。


  前面提到的那家加拿大某公司,它的创始人——某R——这个时候,正在开车皮卡卖龙虾,还经常被警察当做贩卖违禁品的小混混给伺候一顿。


  如果不出意外,某R就将在皮卡和龙虾当中沉沦一辈子。


  但一切的商业故事都有意外。


  

1987年·北寄贝

  这年,一个日本人正在加拿大的海鲜市场里寻找北寄贝。


  他叫做大岛孝男(Takao Ojima)是被松下公司派过来的业务经理。


  那几年,日本富豪们吃得非常讲究,尤其偏好日本本土的稀有美食,这其中就包括一种北海道特产——北寄贝。


  它的学名叫做库页岛马贝(库页岛马珂蛤),最漂亮的是那一颗巨大的斧足,还略带灰红的颜色。


  但北海道那点儿产量,显然不够。


  从哪里还能进口到北海道同款北寄贝呢?


  这个问题,显然就像哪里还能捡金子一样直白。


  大岛孝男也想回国去当富豪,于是,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他在日本的时候就听说过,最极品的北寄贝,在寒冷的库页岛,寄在日语中就有靠近的意思。


  北寄贝,不正是在说,这是一种越靠近北极越极品的贝壳吗?


  所以,加拿大也很靠近北极啊,为什么自己就一直找不到同款贝壳儿呢?


  大岛孝男还在转悠,突然听到一个鱼贩说,你去找某R看看,他的船刚刚被消减了捕龙虾的配额,政府补贴给他捕捞贝壳的配额,没准儿,他正在船上,对着一堆贝壳发愁呢。


  大岛找到某R,某R听完描述,果然拿出了一种10厘米左右的贝壳和北寄贝长得非常像,大岛忍不住生吞了一只。


  就是这个味儿,真的很北寄。


  某R在旁边看傻了,大岛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解释,刺身刺身,日本传统。


  某R似懂非懂,又拿出一些煮过的贝壳出来,问大岛要不要尝尝熟的。


  大岛看到这些鲜红的斧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种鲜红色,可比北海道的北寄贝好看不止一万倍,这简直就是日本人心中最完美的北寄贝。


  大岛的膝盖就像中了一箭一样,拉着某R的手问,你有多少这种贝壳的配额。


  某R说,100%。


  大岛突然觉得眼前是一尊金闪闪的财神。


  然后,大岛跟某R讲了一遍自己的天才营销方案,就是日语中北寄,这个概念有点难解释,于是大岛直接用了北极,这个词汇。


  某R也听懂了,原来,这种加拿大人不吃的贝壳,是日本的奢侈品。


  于是,大岛和某R兵分两路,展开了行动。


  

1988年·北极贝

  一年以后,第一船加拿大北极贝抵达北海道,进口文书上写着,这是一种学名叫做大西洋冲浪蛤蜊(Arctic Surf Clam)的冷冻海鲜。


  在冷冻前,已经用沸水汆过一遍,所以,呈现出鲜红的颜色。


  检疫合格,货品开卖。


  在货架上,某R按照大岛的解释,使用了北极贝,这个名称来销售。


  结果半年下来,销量并不好。


  除了北海道,日本其他地方,基本卖不动。


  某R怀疑的看着大岛,大岛却已经看出了问题——那就是,名字不对。


  当时日本人崇尚的是本土国货,觉得吃日本北寄贝才叫奢侈。


  加拿大北极贝是什么鬼?日本人并接受。


  看来全日本追捧北寄贝,都是盲目跟风的假象,除了北海道人民,绝大多数日本人没有吃过北寄贝,他们并不能从口感和外观上对日本北寄贝和加拿大北极贝做出合理的评判。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北海道卖得好的真正原因。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把大西洋冲浪蛤蜊的名字直接改成北寄贝。


  但这个改名字的计划却拖拖拉拉办了4年才办好。


  终于在1992年,加拿大北极贝出口协会(The Canadian Hokkigai Export Association)使用了加拿大北寄贝(Canada Hokkigai)代替了大西洋冲浪蛤蜊(Arctic Surf Clam)这个名称。


  北寄贝三个金闪闪的大字,也终于印到了包装上。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大岛和某R数钱数到手抽筋。


  接着,1994年,某R带着他的北寄贝,来到中国,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加拿大某公司。


  某公司的北寄贝在中国销量一直很一般。


  某R也没有多想,毕竟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和日本还有差距。


  但是,到了2007年左右,某公司的北寄贝在香港已经卖得越来越红火,没道理中国别的城市卖不好啊。


  于是,某公司聘请广告公司进行市场调研。


  调研结束后,广告公司又把当年大岛讲给某R故事,给某公司的中国高管们讲了一遍——没错,汉语和英语一样,也没有北寄这种奇葩概念。


  跟中国人沟通,你就要用北极、纯天然、无污染这种暴力词汇。


  所以,要想卖得好,请在中国包装上印上大大的北极贝三个字。


  果然,某公司自称在中国包装上印上了北极贝三个大字,简直就像掉到了一个黑洞当中一样,即使天天涨价,还是永远填不满……


  这个时候,某R在加拿大已经不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的问题了。


  而是被加拿大政府开始重新考虑当年那个100%的配额是否合理……


  就在今年1月,某R的公司已经完成了重组,配额被政府重新分配,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北极贝在中国到底有多火?


  相信大家都有体会,但是,为什么你在很多日料店吃得北极贝那么难吃呢?


  其实,这又是另外一种贝,叫做朝鲜马贝,也就是朝鲜马珂蛤,产自朝鲜、丹东海域。


  加工出来和加拿大北极贝一模一样。


  后来证实,2017年查获的那批假货也主要是把朝鲜马贝当成某公司的拿大北极贝来包装。


  这就是贝壳名称的混乱,仅仅一个北极贝就这么复杂了,我们再梳理一下。


  首先,这种灰红色斧足的蛤蜊,学名叫做马珂蛤,或者马贝。


  库页岛马贝,就是日本的北寄贝,很贵,日本人都不够吃。


  大西洋冲浪马贝,就是某公司的加拿大北极贝,很好看,在中国卖疯了。


  朝鲜马贝,就是伪装成加拿大北极贝的李鬼,看上去和北极贝没有区别,但价格只有北极贝的1/5左右。


  我们接着说贝壳儿当中的蛤蚶蛏蚝蚬,这又都是些什么东西呢?


  

  市场上最常见的贝壳儿小海鲜,叫做蛤蜊,东北人称嘎拉。


  其中有一种带花纹的小贝壳儿,叫做花蛤,俗称花甲,青岛人的最爱,配啤酒的通风套餐。


  如果你看到它伸出两只脚滋水,还滋你一身,那么请一定把它煮了。


  因为,它刚刚在骂你,让你快滚,它还活着。


  花蛤的兄弟叫做油蛤,稍微大一些,花纹也规则一点。


  通常和花蛤一起下锅。


  北派辣炒


  南派清炒


  东派煮汤


  西派烧烤


  它们还有一个兄弟,叫做文蛤,看起来就像大号花蛤,是日本人的最爱,但却是天皇禁食的物种。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日本人刺身一切,但唯独不刺身文蛤。


  这是因为,文蛤中含有一种酶,专门分解人体内的维生素B,而维生素B背后


  又有一个日本噩梦——脚气病,害死过上百万日本人,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花甲还有一个丹东兄弟——白蚬子,个头虽小,但辣炒无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