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诏书原文推荐文章1:溥仪退位诏书原件,还有袁世凯签名,影响了历史进程,字迹也绝美

  中国所有封建王朝的亡国之君,论人生结局,没有比汉献帝刘协和清逊帝溥仪更好的了,他们一个有公爵待遇,富贵一生,一个成了共和国公民,安享晚年。汉献帝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太远,魏代汉产生的影响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但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产生的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因为它标志着2000余年封建帝制的完结,人民可以当家作主了。清朝的灭亡并不是简简单单搞个退位仪式就行的,其中牵扯到了诸多利益,国土的继承、民族的共和以及政府机构、各级官员的安排,都需要考虑到。


  《清帝退位诏书》原文虽然只有短短319个字,但每句话都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以后的历史走向。第一句“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这句话说明了民国建立后真正的掌权者是袁世凯而非孙中山。而“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句话保证了领土的完整性,也为我们收复争议土地提供了法理依据。


  而最后一句:“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这句话则说明清皇族已经与民国政府谈好了条件,得到了优待,事实也的确如此,孙中山、袁世凯给予他们的待遇好到令人吃惊:


  民国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清帝,岁用四百万两,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未完工程均由中华民国支出;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王公世爵,概仍其旧,而且皇族免当兵之义务等。


  这封退位诏书卷末是各大臣的亲笔签名,排第一位的便是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如此,此作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历史价值极高。除此之外,这件作品的书法价值也不容小觑,据记载,这封诏书的起草者和书写者是状元、实业家张謇。


  全卷一丝不苟、细腻精到,把每个字放大十倍来看也找不出瑕疵,完全可以当成一部小楷字帖了。尖锋入纸,落笔后笔尖有按压动作,再衄挫、调锋,行笔中锋为主,笔画遒劲挺拔,秀润自然,刚柔并济,轻重得宜。书写过程中力道均匀,墨色枯润有度,不疾不徐。


  起笔稳实、行笔扎实、收笔干脆,转折处方圆并用,遒健而有张力。结字端庄肃整,开合有度,疏密得宜,俯仰顾盼,庄严得体。章法肃整,墨色得宜,全卷既有政治事件的严肃,又不失书法艺术的雅隽。


  清帝退位诏书原文推荐文章2:国人的高端话术,300多字的清帝退位诏书是个范本

  中国语言的艺术真可谓是博大精深,不说地方方言当中有些话可以说的让人模棱两可,很多正经的官方语言也都是非常多变的。


  甚至说一些写出来的文字也都代表了不一样的意思。中国人善于在场面上说套话。而要说到历史上场面最大的,恐怕什么也比不了清帝退位这样一个场面了。


  1912年2月12日,绵延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王朝在中国结束了。而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其实就是用尽了中国人在说话上的最高水平,短短三百多字内容当中隐藏了多少较量和暗流涌动。


  如今当我们再来看这封退位诏书的时候,其实也可以细细品读出当时在权利巅峰上的这些人曾经有着多少明争暗斗。又有着多少辛酸和无奈。而且这封诏书可以说是国人高端话术的一个范本。其中隐藏的玄机向我们揭示了当年溥仪被迫退位时的历史。


  退位诏书


  

退位也得退的顾及脸面

  这封诏书的第一句当中提到:“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这半句话说的非常有学问,其实它表明了退位的具体原因。但是细读下来会发现这个原因写的依然注意分寸和脸面。


  “前因军民起事,各省相应”什么意思?


  退位不是我大清的错!现在我退位了,原因是军民起事。


  起什么事?造反呗!而且不光是军人和人民起事,如果起事是老百姓不服政府的管束或者是我大清确实对不起军人和人民。那这是可以通过各级政府调停的啊,咱们可以商量啊。


  关键没商量的是“各省相应”。也就是说各级政府的官员,我大清的仆臣跟着一起造反。你们可对得起朝廷给你们的俸禄呢?可对得起朕的提拔呢?


  “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你们造反了,而且是所有人都跟着一起反。我作为大清的皇帝,看着你们这些造反的家伙在九州华夏的地界上胡折腾,难免生灵涂炭。我不忍心啊,我虽然是皇帝,但是我爱民如子所以我才退位啊。


  武昌起义


  但是这句话连起来看,说的还是非常中规中矩的。你们起事了,各省也跟着响应,全国都震动了,大清生灵跟着受苦。所以起这封诏书就是这个原因。可想当时签诏书时是多么心不甘情不愿。


  退位这个事情具体是怎么办理的呢?


  “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意思就是说,特别命令袁世凯派遣专员和军民的代表讨论一下大局。


  讨论的是前面生灵涂炭的大局,讨论的是你们造反我确实打不赢你们的大局,讨论的是我退位了之后就别冲着我来了的大局。


  “议开国会,公决政体。”这大局讨论的结果就是咱们别打了,开国会公共表决一下政体的归属问题。而且是先商议是不是开国会,再商议公决政体。那也就是说其实是我大度的和你们这些造反的人商量。讨论完开要开国会商议,然后商议的结果就是“公决政体”。


  这半句明确了一件事,就是关于溥仪退位这件事情的主要操办人是袁世凯。事实上当时的袁世凯一方面是大清的内阁总理大臣,总领整个大清事务。


  另外一方面暗自联系了革命军当中的军阀段祺瑞,可谓是里应外合演了一出戏。这开头的第一句话便把退位的事情原因交代清楚了,并且一边推脱了清皇帝的罪责,一边将对方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从而保留了清皇室的脸面。可谓是一语多关啊。


  袁世凯


  

打不赢只好说是谈不拢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这是退位诏书的第二句。而这句话基本上就是一句承前启后的废话,但是废话不能废着理解。细品下来依然是有无限的学问。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要知道这两个月以来不是没有确当办法商量,而是没有确当办法打赢国民革命军。宣统三年十一月的时候,其实国民革命军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下了,而这时清政府已经没有任何官员可以出任和革命军谈判的专员了。


  总理内阁衙门还让那个两面派的袁世凯把控着,隆裕太后和载沣其实都知道想要继续保留清王朝是没有任何希望了。


  溥仪


  当时孙中山的态度就是,溥仪退位,全国走向共和,其他都好商量。于是诏书上便讲了一个非常冠冕唐璜的理由为了能让“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的局面有所好转,退位是一个无奈之举。而且也只能退位,才能保证让国体有所决,让民生有所安。


  所以国体决,民生安。最终的功劳是我大清的,我退位了,才让你们能决能安。


  其实当时袁世凯为了能够得到更大的权利,曾经一度按兵不动。根本就没和革命军真打。北洋军当时炮轰武昌,也是因为“洋老爷”们看到武昌起义,革命军摧枯拉朽的架势。


  如果不抑制一下的话影响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袁世凯当时已经知道很有可能自己会是这场战争的赢家。因为他本身就摸清了孙中山的心态,知道他太天真。善于弄权的袁世凯明白,只要把握好大局,洋老爷一样给钱,自己一样是稳赚不赔。


  孙中山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句话其实真实的表明了一个清政府的态度,诏书的前半段虽然借词暗讽,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我大清打不过你们。


  打不过不能说怎么办呢?于是就假借了一套词说,全国人民心里都想共和,南方的各省提倡了,北方的诸将主张了。那么大家都觉得这样很乐意,我大清怎么能光想自己的尊容,而不管老百姓喜欢什么呢?


  这套假借的说辞实在是说的太有水平了,让整个退位变得如此的和平、如此的温顺。可笑的是乾隆爷在位的时候,六次下江南就为了欣赏湖光山色。何尝想过老百姓喜欢什么?何尝不是只想着皇家的尊容。怪就怪人心所向,天命可知,这都是上天的安排没有办法。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这句话终于说到了退位事宜的重点:退位是将皇帝的统治权交给全国,并且全国实行共和立宪政体!


  但是要看明白,这里写道“特率”二字。意思非常明确,不是皇帝真的不想干了,而是我隆裕太后带着皇帝将统治权交给全国的。公诸的可是“全国”,意思非常隐晦,这统治权我不玩了,赏你们了你们自己商量着办吧。最后面的“慰心”“协义”那基本上就是说给祖宗听的。


  孙中山与袁世凯


  

“面子”和“里子”

  要知道中国人说话讲究一个有里有面,面上的是一个意思,内里又是另外一个意思。整个诏书的最后一段深刻的反映了国人说话办事的隐藏含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一大长段就一句话,但是隐含着透露出了两方面的意思。


  首先定义袁世凯的身份,他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的总理大臣,现在虽然新旧政权交换了,南北统一了,但是袁世凯依然还是我大清的总理大臣,还是我大清的官。再有定义了大中华民国的成立原因是皇太后和皇上想要“退处宽闲,优游岁月”了。


  所谓滴水不漏的典范就在于此。袁世凯的身份是大清的臣子,天下虽然表面上现在组织了临时政府,但是里子依然是我大清的天下。


  而且“满、汉、蒙、回、藏”满在最前面,永远都排在“汉”的前面。我满族依然尊贵荣华。这就是这段话的“里子”!“面子”上,退位只是想要“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礼”。当里子面子都有了,那么退位之后我和皇上还是希望“人民安堵,海宇乂安”的。


  袁世凯与洋人


  

总结

  皇帝的退位,意味着皇帝再也没有了统治权。也意味着,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了他人的手里。但是并不代表这份统治权就一定是完全没有机会拿回来的。


  袁世凯复辟了,张勋复辟了。虽然最后溥仪也没有再次回到皇位上,即使是伪满洲国时期还是皇上,但掌权者也不是他。但是通过这封诏书,我们可以窥视中国文章字里行间的学问。诏书所写事件明确,但即使退位是无奈之举,话也要说的有腰杆。即使权利不再,也得拥有体统。


  清帝退位诏书原文推荐文章3:《清帝退位诏书》短短300字却深有内涵:国人高端话术的典范

  秋瑾曾写下绝笔:"一腔热血勤珍重,撒去有能化碧涛"。正是因为有了像秋瑾、宋教仁还有孙中山这样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才能获得成功。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只希望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尽管做出了很多的妥协,但最终还是推翻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君主专制。


  

(一)、字字珠玑,暗藏玄机

  辛亥革命如星星之火,燎遍了神州的每个角落,也将清王朝的根基焚毁殆尽。革命党人与袁世凯达成共识,由他来"劝说"清朝皇帝退位并担任第一位大总统。此外,民国将以外国元首的礼遇对待清朝皇室,每年给他们一定的粮饷,并允许其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中。


  那时候的清朝皇帝是只有六岁的溥仪,实际当家人则是隆裕太后。主少国疑,这孤儿寡母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又能作何应对。他们除了选择退位,别无他法,一个年纪尚小,另一位目不识丁,所以连退位诏书也不是二人所写。


  当然朝中还是有些对清朝心怀感恩的遗老遗少,张謇就是其中之一。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自然就接下了撰写《清帝退位诏书》的责任。中国人向来都讲究面子,即使全世界都知道清朝皇室的遭遇,但这份诏书仍要体体面面。而且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专制和民主的分割,必将流传后世。


  张謇挥毫泼墨洋洋洒洒的写下三百余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每一句话都有所折射,将聪明人的聪明话展现的淋漓尽致。


  可以说,这份退位诏书是中国人高端话术的范本。第一句话是"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这句话表面上是在陈述事实,然而却有些平铺直叙。


  按常理而言,皇帝颁布的诏书,开篇都是规模宏大,不可能写得如此干瘪。其实这也是一种反抗,看似是在陈述事实实则是充满着鄙夷,它将"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的责任归咎在了民军起事之上。


  接下来就是"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革命党人总是在搞自杀式袭击和暗杀,导致满清的王宫贵胄们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如果清帝不退位,则全族之人可能都会遭殃。


  可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诏书中还是写"特命袁世凯......",意思表达的很明显,就是接下来不论袁世凯做什么都是征得自己同意获得授权的。


  如此一来,袁世凯上位有了合法的继承性,而清朝也可以向世人说明,自己并不是被迫退位而是主动的,保住了面子。


  

(二)、避重就轻,粉饰自己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在这番话中俨然把清朝皇帝塑造成了忧国忧民的圣君,他眼看着国家危亡但是没能拿出好的办法,故而不忍心看着民生不安。


  在这里,皇帝和专制不是国家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反而成了想方设法为神州找出路、即使牺牲自己利益也要保全大局的"开明人士"。关于矛盾它只字未提,只是在讲述自己和所有人一同怀揣着痛苦,表示要和民众风雨同舟。在如此话术之下,清廷"民族罪人"的处境很快就被化解了。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在第一句中有个"多"字,可谓是用心良苦。它向世人表达着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共和,大清还是有支持者存在的。


  但清朝愿意少数服从多数,宁愿多吃点亏也不能负了天下人之心。谁都知道,清帝是被迫退位的,可如此一来他却成了开明民主的圣君。愿意为了多数人的意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尤其是那句意思很明显,我怎能为了自家的荣华富贵而不理睬民意。


  这段话再往后的"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云云,基本表达的都是清帝是忧国忧民的明君愿意为了天下放弃荣华富贵。


  在这封诏书中残酷统治中国几百年,为革命党人所深恶痛绝的满清皇室,摇身一变成了众望所归、甘愿为集体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英雄。这番话术,不可谓不高明。


  

(三)、无形博弈,实现共赢

  不论怎么说,清廷在颁布退位诏书以前皇帝都是这个国家的实际主人。因此诏书中的内容,即使没有掀不起波澜,也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也能引起一些影响。所以,这封诏书可谓是字斟句酌,每个字都蕴含着乾坤。


  接下来就是"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当时袁世凯的势力如日中天,清廷总该要为自己留好后路,所以就把主角换成了他。


  表示袁世凯是资政院共同推举出来的,有很高的威信力。希望他能够带着国家,变得更好走向共和。


  其实这里就是清廷在做顺水人情,按照它自己的意愿肯定不愿袁世凯上位。可迫于无奈,只能大肆地褒扬他,希望袁世凯能看在这个情分上,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要为难皇帝。


  "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诏书中提到的这五族,与革命党人提出的"五族共和"相应。


  诏书讨好完袁世凯,接着又讨好革命党,毕竟他们的势力也不容小觑,以后能否过得安稳与否除了靠袁世凯还得靠革命党。


  诏书的最后清廷当然不忘为自己利益伸张提出"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些就是他们之间达成的共识,比如以外宾礼遇相待每年能拿到多少供奉如何如何。如此一来,等有天革命党或者袁世凯翻脸还能拿出这个诏书,作为理论的依据。


  这短短的三百字之内涵的绝不仅仅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它有清廷的不甘也有为自己洗白的努力还有对现行势力的讨好与奉承同时又不忘记为自己争取权力,提醒袁世凯等人遵守诺言。


  可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放眼整个世界,没有哪种语言能用看似平铺直叙的短短三百字蕴含如此多的信息。


  清帝退位诏书原文推荐文章4:319字暗藏玄机的清帝退位诏书,你读过吗?

  关注【历史深处】,读军人时代,看懂近代军阀!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无论如何这一天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之后,两千多年帝制的正式结束(虽然之后上演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事,可都只是过眼云烟);也是统治中国268年的满清寿终正寝的日子。可是这么重要的一天,却不常常被提起。原因可能有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临近的两个日子——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从现代人的视角看,似乎都比这一天更为重要。“只见新人笑,那看旧人哭”,历史想来是这样喜新厌旧,被记住的永远是兴起的、后来的力量,对于逝去的那些东西却常常选择性忽略。历史深处【军人时代】这一期就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前后的事情,让我们看一下两千多年的帝制是如何结束的。


  

  图1、影视剧中的隆裕太后和溥仪


  清帝逊位的大背景我们前几期已经详细介绍过。甲午战败、庚子之乱之后,认清局势的晚清朝廷进行了一系列求变的政治军事改革,特别是摄政王载沣搞的预备立宪,最后却以臭名昭著的“皇族内阁”让清廷的政治声誉彻底破产。政治声誉破产,因铁路国有化又导致全国范围内的保路运动,民众和清廷彻底走向了对立面。在这种背景下,武昌的新军发动起义,短时间内17省宣布独立,清廷丢掉了大半江山。


  

  图2、袁世凯与各国使臣合影


  迫不得已,清廷起用赋闲在家3年的袁世凯。可面对如此窘迫的局势,袁世凯能怎么办?从撒手不干的前摄政王载沣手上将这个乱成一片的烂摊子拿过来。袁世凯和已经宣布独立的十七省代表就“君主立宪”还是“共和”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谈判。名义上谈判的是两方清廷和十七省联合代表,可实际上是三方在谈。清廷起用的袁世凯,早被各省代表看作了实际的和谈对象。此时此刻,实际上已经独立的各省,对于君主立宪没有任何的兴趣,早认定了只有“共和”一条路可走。在谈判期间,同盟会的老大、革命的旗帜性人物孙中山在1911年12月底回国。很快共和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质上已经否定了“君主立宪”的可能性。接下来,就是南京临时政府逼迫首鼠两端的袁世凯早日和清廷摊牌,让清廷早日退位,并承诺拥立袁世凯为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图3、南京临时政府


  从南北方和谈开始,清帝逊位已经排上了日程表。袁世凯1月16日摊牌,隆裕太后在召开几次御前会议无果的情况下, 2月3日全权委托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谈判清帝退位条件,实际上已经接受退位。在清帝退位前一天2月11日,隆裕太后接受了退位条件。


  在2月12日,清廷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和未成年的溥仪一起下发三道旨意,宣布退位。这三道旨:一道是退位诏;二是公布优待条件的诏书;三是“劝谕臣民”诏。三道诏书,需特别说明的是第一道,正是这道诏书,宣布了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历史的正式结束。诏书字数不长,据说出自晚清最后一位状元张謇之手。


  

  图4、张謇


  诏书只有319个字,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图5、清帝退位诏书


  319字确实不多,而且一大半内容在介绍背景,再又一小半在讲客气话。最核心点题的文字并不多,但正是这些文字,又如遗诏一样,决定了之后政治局势的走向。这一句就是“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据说这句话在张謇一开始写的诏书中并没有,是隆裕太后看了之后要求加上去的。可以理解隆裕太后此时的担心,那远在南京的革命党们远没有近在身边的袁世凯可信,我交出政权可以,但我一定要交到我信任的人手中。而从武昌起义爆发,隆裕太后可以依靠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袁世凯。我走了可以,安排一个可信任的接班人,这样的想法,想必当过大领导的人,都深有同感。


  就这样三道诏书,清廷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得不说,血腥了两千多年的帝制,能以这样和平的方式结束,不知是历史的反讽还是时代的进步。确确实实,帝制就这样温柔的走了,走的以至于很多人都难以相信,想想历史上那一个朝代更替少了血腥的屠杀了?可偏偏到最后,来这么温柔的一手?历史深处之【军人时代】这一期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们看清帝逊位之后的南北之争。


  历史深处之【军人时代】,和您一起解读近代中国的军人政客们。


  清帝退位诏书原文推荐文章5:107年的今天清帝退位,曾颁布过3个诏书

  1912年2月12日, 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宣统皇帝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清廷起用袁世凯,企图镇压。袁世凯凭借手中军队,并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对革命党人威逼利诱,得到由其出任民国总统的保证后,转对清廷施加压力,令北洋军将领联名通电,逼迫清廷交出政权。


  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 清帝在尊号不变、每年领取四百万元费用、暂居宫内等优待条件下,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也同时宣告结束。


  由于宣统皇帝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临朝称制。退位诏书起草人为张謇。


  退位诏书


  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至此,清自太祖努尔哈赤建国,至宣统退位,共计297年,而如果从顺治入主中国算起,至宣统退位,则为268年。


  另外又颁布两个相关诏书,全文如下: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取其轻者。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为周至。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电影《末代皇帝》


  (齐鲁晚·齐鲁壹点记者康鹏根据百度百科、人民网、凤凰网等综合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下载齐鲁壹点客户端,关注本壹点号——说古谈今,就能查阅以前的文章并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


  清帝退位诏书原文推荐搜索词:

  

  1.清帝退位诏书原文翻译

  

  2.清帝退位诏书原文内容

  

  3.清帝退位诏书原文在哪儿

  

本文标题:清帝退位诏书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