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帽子图片大全推荐文章1:史说古人帽子的演化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冠冕的形成据历史资料及有关记载的推测:冠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形加以模仿、装饰与改制而成。为了礼仪与装饰,古人根据鸟兽的头型改制成冠,将鸟兽的须胡改饰成缨与緌,这是古代冠的基本结构。并用簪贯插在发上使其稳定,用缨装饰在冠上,用緌带垂下使其牢固与美观。冠的质料,在黄帝以前用皮革制成,以后多用布帛制成。(《群书考索》记有:黄帝以前以羽皮为之冠,黄帝以后则以布帛为之,饰以冠冕缨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汉统一全国后,历代的礼仪典制对冠式皆作具体的规定,以明其官职与品位,特别在汉高祖八年有“令严冠服之制”(见《汉书》汉高祖本纪的记载),这是对秦以前历代纷乱的冠制作一统一的规定与定制,以后历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汉制而沿袭下来,只作简化与适当变换,到唐宋两代,在礼仪典祭等大礼上,仍沿用汉制,只作适当修订,但日常的朝事与公服,便服都被巾、幞头与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国后,据元史记载是综合汉、唐,宋与辽金的冠服而制订的,基本上是沿继宋制,明代的礼仪大典仍采用前制,而日常朝事与公服则为折上巾,乌纱帽所替用,清代则以红缨帽作为大小官员的日常办公的帽子。


   中国古代帽子的种类繁多,下面介绍比较常见的一些帽子。


  1 小冠(也称束髻冠)


  这是一种束在头顶的小冠,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宴居(在家便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2 獬豸冠(也称法冠)


  这是执法官所戴,獬(音卸)豸(音志),传说是神羊,善判断曲直,故为执法官所戴,秦汉及秦以前各代常用。


  3 进贤冠(也称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亦称梁冠,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并可再衬巾帻,如无巾帻与梁数,则为儒者戴用。


  4 鶡冠(又称武冠)


  为古代武官武将所戴,冠顶插饰鶡毛以示英勇。鶡(音何)是属鸱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却,为秦汉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汉宫仪》记有“虎贲冠(鶡冠)插两鶡尾”《禽经》记有“鶡冠武士服之,象其勇”。


  5 高山冠


  高山冠在古代多为谒者所戴,谒者是掌宾受事之官(为皇帝传令或引见外宾受事之官),一般为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戴用(仆射为隋唐官制,是尚书省的主管)。高山冠其形方而有山(山为冠中间之饰),高而竖直,根据〈汉志〉曰:“顶不却斜,有山,有展筒”。


  6 委貌冠(又称元冠)


  委貌冠为诸侯朝服之冠,委貌即礼仪之道,委即安定,貌即正容,是在朝官臣所戴。委貌冠其形如圆,倾斜,后高前低,根据〈庶物异名疏〉云: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汉书·礼仪典〉记有“委貌冠,亦皮弁冠,周制,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7 远游冠


   远游冠为王公所戴,在朝上品的朝臣也多戴用,有展筒(即冠前的横围片),冠上一般饰有三梁,有时也衬黑介帻或青緌以做装饰。远游冠其形方,后倾,外有围边,开前合后,据〈晋书〉云:“前无山,有展筒于冠前”。


  8 梁冠


  梁冠多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围片,前开后合,冠形按〈三才图会〉复制。


  9 幞头(又称折上巾)


  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俗称为“乌纱帽”。幞头是中国隋唐时期男子的普遍服饰。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


  10 凤冠(又称后冠)


  凤冠多为皇后所戴,为明制所用,冠前饰有凤饰,以金、珠、宝、翠为饰,也有饰以九龙四凤,大花小花各十二树。


  11 冕旒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12 貂禅冠(也称笼巾)


  貂禅冠为三公亲王所戴,官居一品也有戴用,其形正方,左右用细藤织成二片,形如蝉翼,并涂有金银为饰,冠上缀金,并附蝉为饰(以示高洁),冠顶插有貂尾,这是一种高贵的冠式。


  貂禅冠也有以七梁冠、八梁冠加笼巾(笼巾即以细藤织两翼覆其冠)加上金珰貂禅与貂尾,据〈宛委余篇〉云:“金取其刚,蝉居高饮清,貂内竞悍而外柔。”取其义而命名。


  13 皮弁


  先人很重视冠帽的礼仪,将其尊称为首服。皮弁就是华夏衣冠体系中首服的一种。以皮革为冠衣,冠上当有饰物,一般是皮革缝隙之间缀有珠玉宝石,比如说天子以五采玉12饰其缝中。《诗经·卫风·淇奥》也提到了这种装饰:“充耳绣莹,会弁如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杜注:“弁以鹿子皮为之。” 文献说的皮弁冠,前高后卑,与用皂绢所制的委貌冠(玄冠)形制接近。


  皮弁为军戎田猎的服饰首服,比如天子公卿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时,执事者均戴白鹿皮所作的皮弁。因为白鹿皮弁为典型,重视服饰色彩搭配和谐的先人着皮弁时要配素白色的衣裳,这一套固定的搭配常常用作射礼等军礼礼仪。这套皮弁服装则称为“皮弁素积服”。


  14 莲花冠


  莲花冠:又称“上清冠”。状似莲花式画顶插有如意头。做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又名:芙蓉冠。道门三冠之一。唯有道教中高功法师上坛才可以戴此冠。因其外形乃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冠。唐时已在世间流行,宋沿袭其制。以金玉来制,以珠宝来饰。道教冠帽中最高等级。


  15 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亦名“方巾”,明初颁行的一种方形软帽。为职官、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其形四角皆方,所以又名“四角方巾”。


  16 忠靖冠


  是指明代嘉靖年间制定的官帽之一。其冠式以铁丝为框,乌纱、乌绒为表·帽顶略方,中间微起,前饰冠染,压以金线;后列两翅,亦用金缘。四品以下不用金线,改用浅色丝线。冠染视品级而定。


  17. 乌纱帽


  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18. 红缨帽和顶戴花翎。


  红缨帽是清代的礼帽。帽顶披红缨。冬春用暖帽,以缎为顶,以呢(ní)、绒或皮为檐;夏秋用凉帽,也叫纬帽,无檐,用纱或竹丝做胎。顶戴花翎,是清代官员装饰品。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从色泽上分:一、二品都是红色的,三、四品都是蓝色的,五、六品都是白色的,七品以下为金色。在同色中,各品的顶戴又有区别:一、二品有纯红和杂红之分,三、四品有亮蓝和暗蓝之分。进士、举人、贡生都戴金顶,生员、监生则戴银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翎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五品以上赏给单眼花翎,双眼花翎赏给级别较高的官员,三眼花翎则是赏给亲王、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勋的大臣。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赏给蓝翎。蓝翎为鹖鸟羽毛所做,无眼,赐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给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怯,武士冠上插鹖翎显示英勇。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19..瓜皮帽


  瓜皮帽形成于明初,当时更广泛的名称是"六合一统帽",简称"六合帽",饱有"天下一统"的政治寓意。六合者,为天、地、东、南、西、北,意寓皇帝一统天下。为新兴封建王朝取吉兆,是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广瓜皮帽的原因 。由明入清后,大部分汉族男子的首服都随着"男从女不从"的政令而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时,只有瓜皮帽不仅得到延续,而且愈发流行。


  据史料记载,清军入关前,满族老幼都喜戴一种叫"帽头儿"的帽子,其形状上尖下宽,底边镶一寸左右的小檐,有的则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又称片金)包边。帽顶缀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红黑不一(有丧时可用白色)。在檐下方亦有"帽正",类似于明朝的"六合一统帽",但是没有六瓣 。清朝建立后,要求举国百姓包括清军都要戴此种帽子。南方人民怀念明朝,想起故国,也有类似其形状的帽子,就顺其自然,把帽瓣改为六瓣缝合。康熙见其帽式已改,即问大臣为何老百姓改为此种样式,大臣立即答道:"现全国统一了,表示东、南、西、北、上、下一统的意思。"于是康熙帝即把军队的"帽头儿"也改成六合帽。


  瓜皮帽能在清朝广为流行的原因不仅出于''六合一统"的政治性考量,其实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迫使汉族男子依从满族习俗,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硬政治手段强迫全国的男人都按满族习俗剃去额前的头发,后面梳成一个大辫子。这种发式,搭配瓜皮帽更显方便,因此使得瓜皮帽更加超越了阶级的限制,成为清代各个阶层男子所爱。


  进入民国,在"剪辫运动"的号召下,原本最适合瓜皮帽的辫发不复存在,思想进步的年轻人开始追捧西式的礼帽,并以此与长袍、马褂相搭配,瓜皮帽作为男子主要首服的地位也被取代 。


  

  古代帽子图片大全推荐文章2: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你永远可以相信古人的审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妆容自古以来就是女性魅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历朝历代的女性特别注重在发上安插各类美丽的发饰,来增加发之美、人之美。


  回想一下,看古装剧时,除了剧情,最吸引人的无疑是那些精致的古装扮相,让人过目不忘。


  1、【笄】


  笄,是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时的表示成年的及笄礼中利用的簪子,就是这个发饰。


  笄~网图


  网图


  2、【簪】


  簪,簪是笄演变而来的,用来固定发髻或冠的古时男子和女子均可使用的一种发饰,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是中国古代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


  簪~网图


  网图


  3、【钗】


  钗,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形状为两条金属丝,到最后绞成一股,在装饰物的结尾处有流苏吊坠来衬托,有:金钗、玉钗、宝钗、裙钗等。


  钗~网图


  网图


  4、【步摇】


  步摇,是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式,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材料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


  步摇~网图


  网图


  5、【梳篦】


  梳篦,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主要分为骨、木、竹、角、象牙等材质,其中清代的梳篦传世最多,但大多数保持着宋代形制,并以江苏常州的产地最为出名,常州梳篦还有着宫梳名篦的美称,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梳篦~网图


  网图


  6、【华胜】


  华胜,是指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华胜又被称为花胜,是古代妇女的呈花形的首饰,通常是制成花草的形状缀于额前或者插在髻上。


  华胜~网图


  网图


  7、【钿】


  钿,是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钿通常指的是古代镶嵌有金花的首饰,并且会将各类金属宝石镶嵌在首饰上进行装饰发饰,主要分为翠钿、宝钿、螺钿等,是古代妇女常用的首饰。


  钿~网图


  网图


  8、【凤冠】


  凤冠,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皇帝后妃或贵族妇女所带的冠饰,因上面装饰有凤凰样的珠宝而得名,在明朝时皇后在朝会、受册、谒庙时期都会带着形制承宋制,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的礼冠,在明清时期的女子盛饰所用的彩冠,在婚礼时佩戴的法式也被成为凤冠。


  凤冠~网图


  网图


  古代帽子图片大全推荐文章3:盘点各朝的官帽,宋朝帽子最为奇葩,为了防止官员私下讨论皇上

  每个场合有每个场合需要穿着的服装,这是对于工作的尊重也是传统。就像是古人需要上朝穿的朝服一样,每个人的级别官位对应的朝服都不一样,代表的是各自的地位和身份,与之对应的官帽也是如此。


  那么就来细数一下各朝专属特色的朝会官帽吧。先是唐朝,唐朝的官服也有分类,三品官以上穿的是紫色,四五品的就穿的绯色,六七品为绿色,八九品则是青色,官服大多是圆领的袍服,也叫作襕袍。而唐朝的官帽,也就是后来的顶戴是这样的。


  唐朝的顶戴是区别于其他朝代的在于唐朝的官帽后边有两个帽翅,而我们常说的乌纱帽也就是唐朝的官帽而来的,唐朝的官帽后面有两个幞头,像两个小尾巴,一开始这两个幞头是为了固定帽子所用的头巾而在后面留下来的两个小角。随着不断的发展,因为每个皇帝的喜好不一样,在后期可以通过幞头的宽厚和大小来判断官位的高低和受宠程度。


  到宋朝,官帽和唐朝就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了。常看电视剧里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帽子两边有两条又长又直的帽翅,比起在后面有两个小尾巴的唐朝,宋朝的官帽显得很笨拙。


  但是这个也不是没有原因设计成这样的形状的,因为在宋太祖当朝的时候,他是纠结有矛盾,他想做一个广纳善言的皇帝,但是又担心臣子在朝堂下面说悄悄话,尤其是说自己的不当之处,所以他就设计了这样的帽翅,足足有一尺多长,这样一来,上朝的时候,为了不让帽翅折叠,大臣只能站得比较远,这样也就杜绝了朝臣在下面窃窃私语的状况。


  明朝的官帽是延续了唐朝的样式,也是用乌纱帽为主,但是两边的帽翅并非是垂在后面,也不像宋朝的那样长,尤其的不方便,帽翅的长度大大的缩短。而且朱元璋本身是一个很严厉的君王,臣子上朝也不敢随意地在下面议论。


  至于清朝,因为是满人入关的缘故,所以他们的官帽和汉人的有所不同。清朝的官帽一般有两种,为了照顾到季节,所以有暖帽和凉帽之分。暖毛的样式是中间一个倒扣的圆形,沿着边缘有一圈的檐边,会用各种的布料来绣,官位较高的会采用皮毛,例如是貂鼠,狐狸。我们常在影视剧里看到帽子中间会有红色的丝线,其实是帽纬,大多是用丝绸制成的。尤其是帽子上面顶端的帽顶,价值连城,一品的高官重臣采用红宝石,其中若是血红的,鸽血红的为珍品,足以突出帝王的宠信和地位尊崇。


  而凉帽就是一个圆锥倒扣的样子,像是一个喇叭,只是没有了帽檐,为了更好地散热,通常使用滕竹来制作,不过和暖帽一样的是,他们帽子的顶端都镶嵌着对应品级的珠宝,帽子上没有顶珠的则是无品级的官员,也算是区分官位的一种方式。不管是哪朝哪代,官帽的设计都能表现做官的尊贵和荣宠,但是也要小心地保住头上的乌纱帽,但行好事,勿有坏心。


  古代帽子图片大全推荐文章4:文化常识:你知道古人冠、巾、帽子、幞头的区别吗?

  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曲有误,周郎顾”的周瑜那种风流倜傥丰神俊秀的儒雅气质形容得淋漓尽致。


  羽扇,自然是羽毛做的扇子。那纶巾又是什么呢?


  纶,是指青丝做的头巾。纶巾,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又叫诸葛巾,最初是在军中使用,后来成了儒将的标配。这么看来周公瑾绝对不是小气之人,模仿对手兼合作伙伴的衣装打扮,如果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是放不下身段的。


  古代男子因为遵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所以都蓄长发。孔子说,“微管子,披发右衽也”,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的政策,如果中原被胡人侵占,我们都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穿着右衽的衣服。可见即使是长头发,披散开来是有悖于我们传统的。


  那男人们怎么包装自己的头发呢?别小看古人的智慧,光是头上戴的东西,就有冠、帽子、幞头等多种样式。


  冠,是古代贵族才能佩戴的服饰。就是一种可以把头包束起来的帽子的总称。但即使是贵族,也不是从生下来就能带冠的。男人只有到了二十岁,举行了成人礼后才有资格佩戴。因为是戴在头上,位于身体顶部,所以冠也有首位,第一的意思。因此,霍去立了军功后,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这也是现在体育比赛中“冠军”一词的由来。


  老百姓不能戴冠,头发又不把披散开,那怎么办呢?可以用布把头包起来。这种包头的布,就叫巾,一般用丝或麻织成。所以在东汉末年,那些穷苦百姓起义时用黄色的布包住头,被人称为“黄巾军”。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策等众英雄就是因为平定黄巾军才发的迹。


  当然,自汉代以后,贵族们不一定非得戴冠。平常老百姓的巾看着自然大方,又方便易用,于是即使是王公大臣也用起了巾,这才有了纶巾的诞生。


  有钱人用起了巾,如果不甩出点花样出来,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南北朝时,北周武帝时期,为了给军人戴着方便,把布巾裁剪成个四方形,四条绳子前后绑头上就行。这东西就是“幞头”,因为方便实用又美观大方,不仅在军中,也在民间流行开来。


  幞头实际上是巾和冠混合物,后来就演变成了帽子。包括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乌纱帽,都是由幞头深化而来。


  至于我们现在常戴的棒球帽、礼帽、鸭舌帽等,就像领带和西装一样都是西方舶来品,和古代的帽子已经没任何关系啦。


  文澜作


  古代帽子图片大全推荐文章5:帝王旒冕进化史!看古代皇帝的帽子都长啥样

  在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山东省博物馆选送了铜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明衍圣公朝服和战国铜餐具等三件藏品。其实,山东省博物馆还有一件镇馆之宝——九旒冕。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


  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九旒冕


古人戴帽讲究多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服饰礼仪制度由来已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古者,冠与服相因,故以冠名服。帽饰是穿戴在人头部的服装,古人称之为“头衣”“元服”和“首服”。


  作为全身服饰中“最高”和“最先”的部分,首服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区分官与民的重要标志,也是标识统治者官位等级的必要手段。人们通过首服“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论语·冠义》中记有:“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传说,帽饰为黄帝所发明。一开始并不是为了防寒避暑,而是用来标识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所以被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这时的帽饰应该叫作“冠”和“冕”。之后,随着礼教等级秩序的建立,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服饰制度。


  冠,在古代一般指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时,男子20岁举行冠礼。冠因此成为标志男子成人的常服。不过,并不是什么样的男子都可以戴冠的。《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帽子;平民百姓则没有戴帽子的权利。


  天子、诸侯以及大夫祭祀时所戴的冠,人称“冕”。冕由冠衍生。由于冕的出现,将冠分出了身份等级。《说文解字》里专门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这其中,又以帝王冠冕为尊。


  帝王的冠冕是拥有最高权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大体由延、旒、缨、紞、纩、纮等组成。


  延,指头顶上那块长方板,前圆后方,寓意天圆地方。


  旒,是指悬挂在方板前后的珠玉帘,一般用五彩丝线将五彩珠玉串连而成,其标准称谓叫“玉藻”。在冕冠制度中,珠帘的根数是有讲究的,其多少是辨别身份的一大标志。根据《明史》记载,明代皇帝所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


  缨,即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


  紞,有专门用途,是丝做成的线绳,线绳下端有个黄色棉丸,专用名词叫“黈纩”。


  纩,其实就是挂在紞头上的玉,谓之“瑱”,因为两块瑱正好位于两耳旁,所以又名“充耳”“塞耳”。


  天子的十二旒冕冠


  皇冠前的十二束垂旒,人称“蔽明”,表示目不视非,有所不见。冠左右两侧的充耳,人称“塞明”,表示耳不闻邪,有所不听。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在帽子上的具体体现。


  皇帝日常用的冲天冠,两侧有向上翘的展角,像善字,所以又称“翼善冠”。这些都表明,即使是天命神授的皇帝,也要以身作则,一身穿戴要处处表现信奉的伦理教化。


  那么,冠冕又是如何固定在头上的?用一根叫“玉笄”的东西,其实就是俗称的簪子。玉笄的两端绕颔下系朱红丝带,也就是纮。


“冕旒”如何成了皇帝代称

  冠冕的形制世代相传,一般各个朝代的帝王会做一定的改动和相应的规定,但大致形制不变。同时,不同的社会地位等级之间所用的冕冠也有区别,主要区别就是旒珠的材质和旒的条数。天子是白玉十二旒,“三公”、诸侯是青玉七旒,卿大夫是黑玉五旒,并以此作为等级标准。


  先秦时期,冠冕的体系已相对形成。特别是在礼乐盛兴的周朝,冠冕作为礼体系服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渐渐成为统治阶级等级的标志,其文化象征意义渐趋明确。据文献记载,周代统治阶层所使用并被后代传承的首服主要有祭祀之用的冕和朝会之用的弁。


  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割据,列国称雄,各国在继承周礼的同时,因各地地理与气候等的差异,又形成了各自的冠冕文化,如齐王冠、楚王的獬豸冠以及赵惠文冠等。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各国的首服“收而用之,上以供至尊,下以赐百官”。他将齐王冠赐给近臣谒者,变为高山冠;灭楚后,将獬豸冠赐予执法近臣,变为执法冠;灭赵后,将赵惠文冠赐予近臣,变为武冠。秦始皇还废弃周礼,祭祀天地时不再用天子十二章以及对应的冠冕制度,而统一采用黑色服饰和冠冕。


  汉代不仅是中国古代首服系统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历代中国首服演变和传承的基础。西汉初期,百废待兴,统治者对服饰在礼教方面的认识程度不高,服制十分混乱。文景之治时期,汉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对冠冕制度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基本沿用秦制。直到东汉明帝刘庄时期,汉代服饰制度才算基本定型,形成了“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的社会观念。冠冕的制式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志之一。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汉武帝刘彻的画像


  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迁徙、民族融合的时期。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推行了包括“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在内的汉化政策。与此同时,中原地区汉族服饰特别是便服和常服,也吸收了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这一时期的服饰制度总体上承袭了秦汉旧制,只在一些形式上略有演变。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冠冕开始流行于民间。


  隋唐时期,伴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特别是在盛唐时期,帽子的特殊象征意义逐渐淡化;不过,仍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逐渐流向民间。一般的读书人和有钱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依旧有区别,不同阶层有规定的样式,出现了典型的书生帽和商人帽。隋唐时期的幞头为官服;到了宋代,一般男子也可以戴这种帽子。于是,统治者又开始在冠饰上做文章,以冠饰区别等级。


  到了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如皮帽、毡帽等,逐渐流行于中原。元朝皇帝所戴的帽子采用珍贵皮毛制作,上面镶有珍珠与宝石。明朝建立后,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帽子才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可以戴帽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各朝皇帝戴什么帽

  古代帝王、诸侯所服之冠,名目众多,装饰华贵,在不同时代,既表现为前后相继、代代沿承的延续性,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汉代皇帝冠冕


  秦汉时期的帝王头戴帝冕。帝冕,即在冠上有覆,元表朱里,上有延板,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每尺为现代的六寸);延板前后各十二旒,每旒五彩玉带,簪导朱缨,黈纩充耳,延板垂有緌带。这种帝冕从商周至秦汉一直为典型的帝王皇冠。


  汉初,中华文明进入“礼乐定,诗书成”的时代。据汉朝初年成书的《周礼·弁师》所载:“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后汉志·舆服志》中对汉代君王所戴的冠冕形制有详尽的描述:“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珠玉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折算成现在的尺寸:冕板大约宽16.1厘米,长27.6厘米;前旒的长度一般为9.2厘米左右,后旒为6.9厘米左右(汉一寸约等于现代2.3厘米)。在“三公”之下,均只有前旒,无后旒。


  冕板主要为木质,前高后低,呈俯仰之状,有象征帝王勤政爱民的含义。其上的玄色(黑色)涂装象征着天;下面为纁色(浅红色),象征着大地。冕板前圆而后方,象征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冕冠的每一旒都贯穿了12颗彩色玉珠,分别按照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以五彩绳穿着玉石,故而称为“玉藻”,象征着“五行”的相生相克以及时间的运转。在冕冠的两侧齐耳的位置有一对黄色丝棉做成的球状的装饰品——充耳。


  隋唐时期的皇帝冠冕


  晋代、隋代基本沿袭了汉朝的冕旒制度。隋唐的帝冕,宽八寸,长一尺二寸,以板为之,黑表深红色里,延板无旒(后恢复饰十二旒),金饰玉簪导,主带为缨。


  《旧唐书·舆服志》中有记载:“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新唐书·车服志》曰:“凡天子之服十四。”比前者多“缁布冠”和“弁服”。另外,太宗又制翼善冠,总共十五等。之后,不少冠冕被废。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以后,皇帝的服装只用衮冕服、通天冠服和幞头常服三种。不同冠冕的使用场合不同,冕旒的数目也有差异。


  与皇帝朝服相配的首服为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与公服之相配之首服为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


  唐朝皇帝冠冕


  自中晚唐时,冠服制度更趋简化,连衮冕和通天冠也逐渐退出了实用的领域。到唐文宗时,常服受朝已成惯例。头戴乌纱帽折上巾,身着赭黄金龙袍,腰带饰有十三环与垞尾,脚踩六合靴。这种从省简约的服饰就是帝王的常服。


  唐朝是中国金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金器的器型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反映在帝王的冠冕上。以晚唐帝王冠冕为例,遍布该冠的纹路属于典型的唐草纹,金冠采用的灵芝云工艺造型也是唐代所流行的,王冠整体造型吻合唐代金器炫奇斗彩、富丽浪漫、极尽奢华的时代艺术风格。冠冕为九龙环绕的圆形金冠,九条金龙的造型特点是尖嘴、身短,金冠边纹上有颗粒。皇冠整体成型以錾刻与捶揲工艺为主。


  宋代皇帝冠冕


  宋代的冠服制度沿袭秦汉,在历代中最为繁复。对于冕板的尺寸、材质用木以及冕板上所裹覆的丝织品的颜色和装饰纹样等,都有详细规定。只是平时很少穿用。


  宋代皇帝在祭祀致斋的途中,大朝会、大册命以及亲耕籍田时服通天冠服。皇太子受册、谒庙和朝会,则服远游冠服。在宋代,这两种服饰严格意义上不仅仅属于朝服,而是在除祭服以外的重要场合中的礼服。此外,皇帝公服与常服首服中还有折上巾(幞头)、乌纱帽和小冠,且色彩和装饰方面更为丰富。


  宋朝长翅帽


  明代的皇帝冠冕


  明太祖朱元璋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洪武元年(1368)二月,他“诏复衣冠如唐制”。此后,又陆续制定了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庶民、乐妓的一整套服饰制度。朱元璋去掉其他冕服,只留下衮冕,并把它作为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服饰。


  从这个意义上说,明代的冕服成了君权的象征。据《明史》记载,明朝对冠冕有严格的礼制规定,皇帝冕前后各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


  这套制度在其后几经变更。明洪武十六年(1383),定冕服之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及成祖永乐三年(1406)、世宗嘉靖八年(1527)每有更定。嘉靖七年(1526),定皇帝燕弁冠服。最终使得明代天子之服有六:一曰衮冕,二曰通天冠服,三曰皮弁服,四曰武弁服,五曰常服,六曰燕弁服。


  北京昌平明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冕冠,前圆后方,上覆冕板,前后缀十二流。冕板以桐木为质,长38.7厘米,宽19厘米。冕冠形制与《大明会典》中永乐三年所定《皇帝冕服》之制基本相同。


  明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


<

本文标题:古代帽子图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