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倩个人资料简介
董倩个人资料简介推荐文章1: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董倩到底经历了什么?
董倩是央视主持人。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董倩进入中央电视台,她主持的第一个节目就是老百姓熟知的《焦点访谈》。
从业几十年,董倩采访过很多大事件。
比如2015年天津发生的特大爆炸事件。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
2020年武汉抗击疫情一线的全景式道。
每一次采访她问的问题都很犀利,直击受访者的心底。
她用自己的方式去工作,把最真实的情况道出来,但是却招来了很多谩骂声,质疑声。
说她“冷血”、“无情”,甚至有声音直接让她“滚出主持界”。
从“央视名嘴”到被骂“滚出主持界”,董倩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董倩,1971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是山东省青岛市平度,满族。
她是著名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董倩毕业于北京大学,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的第一个节目是《焦点访谈》,先后主持过《新闻1+1》、《东方时空》、《新闻调查》、《新闻会客厅》等节目。
现任《面对面》、《新闻1+1》主持人。
作为现在一名优秀的主持人,董倩在学校的专业并不是这个,甚至跟主持行业一点关系也没有。
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每个家庭都好有几个孩子,但董倩却是家里的独生女,所以从小她就备受宠爱。
更没有人跟她争夺家的关心和零食,但这同样也造成了董倩活泼调皮的性格。
在那个考大学才有出息的年代,董倩才不管什么成绩好不好呢。
她每天什么都玩,就是不爱学习,跟家人和老师斗智斗勇,想方设法不学习。
父母为了让她学习,什么方法都用了,什么招也都试了,还是头痛不已。
后来上了小学,董倩不爱学习的毛病依旧没有改。
即便学校有各种规章制度,但是都没能让董倩妥协。
她依旧调皮捣蛋,我行我素,还成了家长和同学口中的“坏孩子”。
对于这些评价,董倩却毫不在乎。
后来,她遇到了一位老师,改变了她的想法。
这位老师找到顽固的学生董倩,跟她进行了一场推心置腹的交谈。
老师一句也没有责怪她,只是语重心长跟她讲道理。
董倩很聪明,她听进了老师的话,从那以后,她就像是变了个人,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
后来,董倩果然没有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
她一路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到北京八中,最后顺利地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历史系。
进了北大这样卧虎藏龙的地方,董倩实在算不上优秀,甚至她的知识量少得可怕。
于是,她开始了“发愤图强”似的学习。
她每天除了上完自己的专业课,还要去图书馆看各种书,补充各总各样的知识。
照这个劲头看,董倩以后必定是一位非常好的历史老师或者是历史工啊。
但是,董倩却没有按照大家想的那样发展,而是选择了记者。
董倩毕业的那一年,刚好遇到中央电视台来她们学校选支持人。
突然萌生了要去央视的董倩,竟然名了主持人的海选。
她就是想挑战一下,尝试一下不同的道路。
结果没想到,非专业没有一点经验的她竟然被选上了。
成功通过了笔试面试后,她被分配到了《焦点访谈》节目工作。
能被选上,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但没想到,她这第一步之后的走得很艰辛。
央视是一个很严肃,很严肃的地方,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都处在一种紧张忙碌的状态。
董倩第一天上班,还早到了半个多小时。
可是从她到单位好久,也没有人来理她。
没有人跟她说要怎么做,甚至没有人跟她说话。
毕业之后头一次上班,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董倩感到了很大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如果是别人,可能就打退堂鼓了。
但是董倩那么骄傲的一个人,她怎么肯能轻易退缩。
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尽力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努力地跟同事们搞好关系。
但是立马她就遭遇到了第二个打击。
在《焦点访谈》工作了一年后,她被转到了记者岗位,负责室外的参访工作。
她做的第一个采访,虽然很认真,很用心对待。
但是她的表现不但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反而遭到了质疑。
在满满的批评和指责声中,董倩终于承受不住,一度出现了压力多大,失眠和不思饮食的情况。
而这个时候,那个把她招进单位的老师又找到董倩,对她说:“我挑主持人向来一挑一个准儿,看人还从没有看走眼的时候。可是现在我们的同事,还有领导,都反映你不行。我不能不想是不是自己看走眼了,你可别成为我的第一个败笔!”
闻言,董倩更加深受打击,回想这一年多的工作情况,她无一不认真对待,没有不用心的时候。
但还是受到了这样的评价,她开始我自怀疑:“我是不是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思考良久,她终于静下心来,还是发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可能是工作方式不太合适,需要做出调整。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和逻辑分析后,董倩决定重振旗鼓。
从那以后,她除了认真做事,还虚心跟同事们学习方法,向有经验的老员工请教。
大家看到一个锲而不舍的董倩,也都愿意教她。
作出调整的董倩进步很快,凭着自己对职业的专业素养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她先后主持了一系列央视重点栏目,比如《新闻1+1》、《东方时空》、《面对面》等。
在这些节目的中,董倩表现非常优秀,甚至做到零失误。
她颇有个性的主持风格赢得了很多人的赞扬,大家都称她为“央视名嘴。”
2001年,董倩获得了主持界最高奖项:第五届“金话筒奖”。
这个奖项证明了董倩很适合做这份工作。
后来,在很多历史性的时刻,我们都看到了董倩的身影。
但她与众不同的采访形式却给自己招来了很多麻烦,甚至非常露骨地骂她“滚出主持界”。
2008年汶川地震。
得知消息后,董倩和同事迅速赶往四川,甚至都没来得及做准备。
当她到达出事地点后,满目疮痍的现场和痛苦不堪的人让董倩内心深受震撼。
一个小男孩被困了很久才被救出来,她看着有气无力的孩子,并没有用官方语言,而是用最普通的话问他:“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被压在墙下面疼不疼?在没有被人发现的时候,你有多绝望?”
这些犀利而又现实的问题,被网友觉得董倩是在伤口上撒盐。
所以大家觉得董倩过于冷血。
2015年,天津发生了很严重的爆炸事件。
8月12日,天津滨海区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爆炸带来的巨大冲击波毁坏了周边的居民楼以及工厂。
作为前线的记者,董倩第一时间赶到那边。
当她采访到一名独生子的时候,她直接来了个灵魂发问:“你是家里的独生子,你要是出点事,你的爸妈怎么办?”
这名消防员显然被她的问题给愣住了,嘴唇动了好几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眼里却有了泪水。
看着面前的话筒丝毫没有拿走的意思,他只好难受地回答到:“我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采访视频出来以后,网友们立即炸开了锅,并纷纷指责董倩无情。
经历过一场救助,已经很难受,还往人家痛处戳。
这件事迅速在网络发酵,甚至有人建了个“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
关注的人将近八十多万,可见大家对这件事情的关注程度。
很多恶毒的言论充斥在网络上,好像被骂的人犯了什么大过错一样。
2019年,四川凉山发生很大的森林火灾。
让人痛心的是,在这场火灾中有27名消防员失去了生命,仅有3位幸存。
董倩在采访幸存的消防员时,同样提出了直击心灵的问题;“你跟那个战友的关系好吗?你想想救他吗?看他失去生命,你会自责吗?”
幸存的人刚刚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火灾,显然不愿意再去回忆那场噩梦般的情景。
观众们看到这样的采访,心里更加气愤。
他们认为董倩只想问自己的问题,一点也不照顾被访者的感受,甚至专挑人家的痛处下手。
于是,网友们的呼声越来越高:“董倩滚出主持界去”。
真的是董倩冷酷无情吗?
网友们对于董倩的“冷血”和“无情”非常气愤,纷纷指责她,让她滚出主持界。
但其实,董倩真如网友们想的那样吗?
2017年,董倩在她的《懂得》一书中的前言里,写下了这样一行小字:
“我步步紧逼,其实我于心不忍。”
面对那些遭难的人,董倩同样很难过。
她把自己带入到那个灾难的场景中去,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话让受访者再次感受那种情境,更能表现出他们在恐惧、无助的时候的坚持和不放弃。
人性的光辉面,让董倩用这种最质朴的方式给表现了出来。
不仅能让观众更加切身的体会他们的那种痛苦,也让当事者更好的看到自己的内心。
敢于面对自己,无论是什么情绪,都是勇敢的。
董倩的问题犀利,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
董倩的问题直击人的心灵。
在2019年底,突然爆发的疫情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为了能去一线采访,她曾向台里递交了6次去武汉的申请。
领导同意之后,董倩不顾自己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奔赴武汉前线。
在她走之前,儿子曾经流着泪阻拦她,怕妈妈去了会有危险。
但是对于董倩来说,能让人知道那边的真实情况比什么都重要。
她的职业素养不允许她有退缩的念头。
她要去听一下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心声,也让全国人民都听到。
当她坐在“抗议英雄”张伯礼院士面前时,她问道:“您是1月27日过来的?您是接到什么任务?”
张伯礼院士说只是接到要去武汉的通知,至于跟谁去,去多久,具体做什么都是不知道的。
说着说着,他竟然摘下眼镜来擦眼泪,他说:“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些事情。”
能把话问到人的心里,足可见董倩的职业敏感性和深切关注他人的品格。
董倩还道了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他们默默无闻奋斗和为“抗疫”付出的事迹。
在武汉整整95天,董倩带来了抗疫一线全景式的道。
当董倩被外界质疑“冷血”和“无情”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能理解她,那就是她的丈夫——王世林。
在董倩被人们骂的时候,只有丈夫默默的陪伴她、安慰她。
她的丈夫叫王世林。
王世林也是中央电视台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之一,曾任《中国道》制片人、主持人。
他也曾获得过金话筒奖。
跟董倩的工作风格不同,王世林给人的感觉就是工作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跟董倩结婚许多年,夫妻俩没有任何绯闻。
夫妻俩对内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对外保持着低调行事的习惯。
两人在工作之余,也会抛开纷繁复杂的环境,去一处山野和村庄,享受他们的纯粹生活。
正是有这样的精神源泉,董倩才长久保持着对工作的一种热情,不改初衷。
如今,她仍然工作在一线,采访着不同的人和故事。
她还是那种犀利、直接的性格。
她不是代表自己,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将事情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
只讲究求真,务实,她没有忽略那些渺小但是顽强的生命。
相信别人对她的偏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甚至有一天这些对董倩的偏见都变成欣赏。
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董倩经历了很多的责骂和质疑。
希望她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顺心、依然坚守本心。
董倩个人资料简介推荐文章2: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编者按
发现并采写“疫情上第一人”张继先、道英勇无畏的斗士刘智明;深入医院、发热门诊、社区,记录下这场战“疫”中的凡人英雄群像……一个月、两个月,她们身兼记者、策划、摄影、摄像等多重角色,找寻城市之光,凝聚起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战疫情的非凡力量。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们如战士一般,逆行而上,冲在战“疫”最前线,展现出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今天,在属于她们的节日里,让我们走近她们。
●人民日 田豆豆
田豆豆,湖北荆州人,现任人民日社湖北分社采编中心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她始终坚守一线连续作战,通过人民日全媒体矩阵发表了大量反映湖北疫情情况,讴歌战“疫”英雄的新闻稿件。截至2月27日,共发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稿件241篇,其中在人民日发稿58篇,在人民日客户端发稿133篇,在人民日官方微博发稿26篇,单篇阅读量超千万的微博有12篇,在人民网发稿十多篇。
2月2日,她主笔采写的长篇通讯《致敬!逆行的“白衣战士”!》
在人民日头版刊发。2月25日,她参与采写的长篇通讯《英雄的武汉英雄的人民》在人民日头版头条发表,多家主要新闻网站、客户端转载。2月13日,她在人民日二版发表现场特写《守好一个门守护一座城》,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江岸区桃源社区的志愿者挺身而出,护佑城市的点点滴滴。稿件文笔生动,可读性强。道以文字、图片加视频二维码的形式呈现之后,成为一篇高质量的融媒体作品,被多家媒体转载。
●中国青年 李峥苨
李峥苨,中国青年社视觉中心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是一名90后。受社领导指派,她于年前和年后两次赴武汉新冠肺炎疫区采访拍摄,至2月28日共37天。截至2月27日,传回现场拍摄的新闻照片数百张,发表图文道数十组,独立及与人合作发表图片专版3期。
2月21日,她不惧危险进入火神山医院红区采访拍摄,记录下医护人员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真实而感人的画面。她的道语言细腻,给人温暖和希望,道在社内外的各大朋友圈刷屏。独立拍摄的图集《多图直击肺炎疫情下的武汉火车站、华南海鲜市场》在各端口的阅读量总计有700多万;参与完成的专题《疫情防控在基层》,在社官方微博的阅读量达到500多万;她拍摄的图片被《人民摄影》整版刊登和转载。
除了认真完成前方的采访任务外,她还热心为大家服务,承担一些额外的工作。在前方轮休期间,她客串起“网约车”司机,接送不会开车的年轻记者去采访地点,并运送药品等物资;帮助更年轻的记者编辑整理采访素材,给予指导。
从李峥苨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位90后年轻记者的职业热情和敬业精神,一位女摄影记者的职业追求。
●新华社 廖君
廖君,新华社湖北分社都市部主任,高级记者。从去年12月30日发出第一条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内部稿件,已经在抗疫道一线战斗了2个月。采访足迹踏遍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定点收治医院、社区、隔离点等多地。
去年12月30日晚7点,获悉武汉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下发两份红头文件后,第一时间上给分社社长唐卫彬和总编室值班领导。在分社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证实,发出了关于武汉此次疫情道的首篇稿件。
她奋战在抗疫道一线,“5+2”“白加黑”成为这段时间工作常态。从去年12月30日至今,共采写各类公开稿件500多篇,参考道90多篇。采访、在办公室加班到半夜两三点是常事。小女儿每次见她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今天有几条稿子要写啊!要多久才可以陪我玩一下啊!”
她多次深入医院、社区等一线采访。近距离采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王广发,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等。多次到火神山医院、武昌医院等定点收治医院,采访毛青、刘智明同事等大批医护人员。
●中国妇女 徐旭
徐旭,1971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妇女北京记者站站长。
在这次疫情防控道中,徐旭第一时间冲向前线、第一时间发回道。1月28日,大年初四,她就从北京出发前往武汉采访。
就在从北京前往武汉的高铁列车上,她敏锐地发现,铁路是运输支援武汉医护人员和防护物资的重要通道,随即发回视频新闻《疫情面前,如何守住流动的防线》,20分钟内,浏览量迅速超过百万。1月29日,她发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郭琴愈后马上返岗的抗“疫”故事。在武汉采访中,她实地探访火神山医院、疫情防控重点社区等战地前线,采访了“疫情上第一人”张继先、“首位呼吁采用CT检测确诊”的张笑春、“象征青春力量”的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43名90后医护人员等一大批一线战“疫”英雄,发回大量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新闻道。截至目前,她已采写视频、文字、图片等稿件共计30余篇。她说,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此刻,自己又成为一名战士。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董倩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董倩名来到武汉做抗击疫情的道。截至2月26日,仅仅一个月时间,董倩在武汉前线完成了42期新媒体《央视新闻面对面》人物专访,4期新闻频道《面对面》人物专访,7期《武汉观察》专题片等多期节目,以及包括《新闻1+1》《东方时空》等新闻频道各时段的大量直播连线道和评论。目前,她在武汉的工作依然在进行中。
作为新闻频道晚间两档重要栏目《面对面》和《新闻1+1》的主持人,董倩常年承担着《面对面》栏目一半多的采访任务,这意味着她几乎每周都要出差。无论如何急难险重,董倩总是排除困难到达新闻现场完成采访任务。与此同时,她还承担《新闻1+1》一部分的主持工作。走出演播室,走向新闻现场,回到首都机场,直奔演播室,是她工作的常态。干了25年记者主持人,董倩越来越热爱这份职业。多少年来,她几乎没有节假日,不怕奔波,不怕危险,哪里工作有需要就不计得失冲向哪里,体现出新闻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赢得了身边同事的尊崇,也赢得了社会公众的赞誉。
●湖北日 余瑾毅
余瑾毅,湖北日记者武汉新闻中心医疗记者。疫情发生后,她除夕当天进入武汉首批发热定点医院武汉红会医院,成为湖北日第一位进入隔离病房的女记者。由于医院仓促改造,防护措施有限,她冒着巨大的感染风险分别进入发热病房和重症隔离病房,跟随医生近距离查房约20位患者,记录了武汉早期隔离病房的状况《隔离病房气氛紧张忙而不乱》。
2月18日,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因感染抢救无效牺牲。余瑾毅立即赶往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成为最早到达现场的记者。在无人愿意接受采访的情况下,余瑾毅蹲守现场约6个小时,用心用情寻找采访突破口,抢在多家媒体之前采写出《用生命守护生命》稿件。此后,在信息极为有限情况下,她继续跟踪,采写出《英勇无畏的斗士——友人眼中的刘智明》《用生命书写初心——记倒在战“疫”火线的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从除夕离家,余瑾毅的足迹遍布协和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肺科医院、江汉方舱等地,记录疫情故事,写出了《昔日同事谈张定宇——灾难面前往前冲》《武汉破解重症慢病患者购药难》《每天都是战斗每秒都在待命》等稿件。至今一人在外隔离,无暇顾及家中3岁的女儿和一对病中的父母,只因不愧对“党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光明日 王斯敏
王斯敏,光明日智库办公室主任、智库版主编,社首席记者,主任编辑。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工作14年来始终奋战在一线,在雅安地震抗震救灾等重大道中表现突出。此次疫情发生后,她主动名赴武汉采访。从2月14日至今,撰写告文学一篇、头版重点道四篇、人物特写7篇,参与撰写头版道10篇、其他稿件数十篇、新媒体产品十余个。采访道中,她着力聚焦一线医护人员,在主笔的重点稿件《白衣天使的力量》作品中,浓墨重彩书写了医务工的奉献精神、高超医术、仁爱之心。
发挥光明日文化特色,作为主笔,她撰写了告文学《决战ICU》。在采访11位奋战在武汉各医院重症监护室医生、护士的基础上,用文学笔法还原现实场景,书写了危重症抢救的艰难险阻与医护人员的倾力付出,记录了全国医护精锐部队驰援武汉带来的巨大力量,创作出一篇凝聚着泪水、爱心、力量和希望的精彩作品。作品刊发后,被学习强国平台及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得到各界高度评价。
她同时负责《光明视野》版、《智库》周刊主编工作,来武汉后,每天都在完成当日道后,与后方团队商定选题、审改稿件,忙碌到深夜。2月14日至今,这两个版面持续推出了10期防控疫情访谈及文章。
●湖北广电 王丹
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90后女记者王丹,作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采访的记者,在抗击疫情期间,多次进出医院感染区,近距离接触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用镜头带给人们信心和希望。
1月22日,《湖北新闻》推出《直面疫情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专题道,当天在缺少防护物资的情况下,王丹与同事彭翰带上仅有的口罩,冒着容易被感染的危险,作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采访的记者,采访近5个小时,道了全省首次使用ECMO(人工心肺)成功救治一位重症患者的经过,并邀请救治专家详解新冠肺炎的防护知识,这个消息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安稳了人心,更坚定了信心。
2月9日,武汉全面落实“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2月10日决战大转移之夜,一批危重症病人连夜转运进定点医院,王丹和同事龙科前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探访。即使穿了防护服,要近距离接触重症患者,她的内心还是有些害怕,但当患者转运过来时,她立刻调整好状态,向大家介绍身后转运的一幕。应收尽收,这让全国人民看到了这场战役胜利的希望。
●经济日 乔申颖
乔申颖,经济日社新媒体传播部编辑二室主任。
社发出赴武汉道记者征集令后,第一时间主动名。1月29日,她作为社首批道组成员赶赴武汉,带领团队几名年轻成员,共同面对任务急、采访量大、情况不熟等困难,身兼记者、编辑、新媒体策划和各项工作协调人等多重身份,积极与前后方沟通对接,夜以继日,出色完成相关任务。制作了一系列有口碑、有温情的融媒体作品。代表作品有《快!来看你的基建英雄!》《除了致敬,我们还能为白衣战士做些什么?》《生日快乐呀,志愿者小哥哥》《“走到哪里,都是满满的爱!”》《“你笑起来真好看”——记者原创水彩画》等。
《生日快乐呀,志愿者小哥哥》记录了志愿者余靖的一天,并在他生日当天发出,请他的小伙伴提前制作了祝福生日的短视频作为余靖的特别生日礼物,被湖北相关志愿者负责人认为是“对志愿者道最有温度的一篇”,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广泛转发。《“你笑起来真好看”——记者原创水彩画》创新形式,发挥个人绘画特长,画出了六位采访过的医护人员的笑脸,把水彩画和短视频结合起来,展示医务人员柔软内心和坚强意志,受到数百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转发好评。
●长江日 田巧萍
田巧萍,1963年10月生,1985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江日业集团高级记者。先后荣获武汉市优秀党员、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
新冠肺炎阻击战打响以来,田巧萍主动请战到最危险的地方,一直战斗在一线。她深入发热门诊、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发现并采写了重大典型——“疫情上第一人”张继先。
在采访中,她留意到医生们的一个说法:有人上过疫情。经过深入采访,反复求证,田巧萍找到了第一位上疫情且一直奋战在救治一线的张继先医生。张继先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在2019年12月29日,她就向武汉市卫健委告了疫情。
今年2月2日,田巧萍采写的道《最早上疫情的她,怎样发现不一样的肺炎》发布,引起全国广泛关注。
田巧萍还采访道了用六重身份与病毒作战的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身患绝症带领金银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冲锋陷阵的张定宇院长。她的笔下,还有火速驰援的护士,有用摩托车换乘7小时返回岗位的医生,有志愿者。她用手中的笔,寻找激励战胜新冠肺炎的精神——武汉力量,她用自己翔实的调查及时反映阻击战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力图给政府决策提供来自一线的资料,彰显了新闻人的责任担当。
●中国日 王晓莹
80后记者王晓莹,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一线。1月31日,抵达武汉后,一直奋战在采访一线。她多次冒着风险进入隔离区采访,用纪录片的方式,用第一线最真实的现场记录这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战“疫”。当采访任务需要时,她没有过多思考,立即拿起摄像机和麦克风走进了现场。在新闻现场,她记录了辽宁医疗队不惧风险为重症患者做有创插管;记录了医生用ECMO救治一名年轻的患者;记录了8位护士给患者做俯卧位治疗全身湿透;记录了空降兵老兵给主治大夫敬了一个军礼等一线最真实的场景。主要参与制作的《全民战“疫”》系列微纪录片已经发布四集,目前正在制作抗“疫”一线90后系列。
●澎湃新闻 罗梓晗
澎湃新闻记者罗梓晗,主动名跟随上海驰援武汉第一批医疗队采访道。她在大年三十晚上紧急出发,是随队道上海援汉医疗队抗击疫情工作的唯一女记者。上海医疗队交接当晚,她随医疗队进入收治最危重病人的金银潭北三病区,独家直播危重症病房情况,获得公共场域的广泛关注,该道在微博获得7000多条评论、2000多次转发。在后续的道中,罗梓晗冲在一线,蹲点多个病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几十篇真实反映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感人道。其媒体产品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直播、短视频资讯、热点跟踪等类型。随着疫情道深入,罗梓晗将关注的领域、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她多次探访跟踪百步亭社区、方舱医院,直击社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及警察等一线抗击疫情的普通人,感人的场景、丰富的细节引起读者广泛共鸣。罗梓晗在一线道中注重采用多元方式,例如用Vlog的形式记录武汉抗疫过程中的面貌与细节,精准展现这座城市浴火重生的过程。
人们说,在这次武汉疫情中,90后凭借自己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形象,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人群,而身为90后的女记者,罗梓晗正体现了新时代新青年的清新风貌。
●中国新闻社 张芹
2019年12月30日晚,一张朋友圈的《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截图让张芹睡意全无。第二天一早,她向分社领导汇,在分社领导指挥下,迅速形成立体道队伍,拉开了抗疫道的序幕。大家每日奔走于一线。起初,防护物资缺乏,就连口罩也要省着用,甚至一只口罩连带三天。即便如此,仍然没有一个人退缩。一个多月的采访,她去了很多次别人避之不及的“疫区”,急诊科。采访了志愿者、支援湖北医疗队、重症病房的患者……
不安与恐慌的情绪与记者就要上一线的决心相互交织,她一边叮嘱家人注意防范,一边一次次走出家门。由于家中两个尚年幼的孩子需要人照顾,她无法做到与孩子完全隔离,每天只有尽可能地做好防范,及时消毒。
经历了从第一次穿防护衣的不知所措,到第二次、第三次的轻车熟路,从最初的焦虑不安,到现在的坦然面对。都说记者应该时刻保持理性,这一个月来她常常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徘徊不定。生于武汉长于武汉的她,看到自己的家乡“生病了”,常常感到心痛。看到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道冷冷清清、全国各地医务人员不顾危险奔向一线、年轻的医生因为感染不幸离世……她不知道流过多少次泪。但正如稿件中所写“生活仍在继续”,她的工作也将继续。
●现代快 孙兰兰
孙兰兰,41岁,现代快编委,“武汉战疫队”队长。从1月29日到现在,快武汉战疫队已经在武汉连续作战一个月。
1月28日深夜,社发出号召出征武汉时,孙兰兰还在淮安老家,5岁的孩子听说妈妈要去那个最危险的地方,哭着说“怕妈妈回不来了”。虽然万般不舍,她还是决定要去一线。爱人连夜开车将她送回南京。第二天一早,她便带领5名队员出发奔赴武汉。
进医院、访社区,深入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作为队长,孙兰兰带头深入“感染区”。“我相对来说经验更丰富一些,必须走在危险的前面。”从下午1点到晚上7点,她和同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感染区”里整整6个小时。医护人员竭尽全力地救治和照顾,援湖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与武汉病人之间令人动容的情谊……她和她的战友将这些真实而宝贵的场景,传递给受众。
危险不仅仅在感染区。为了解新冠肺炎医疗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她和同事深入医疗废物焚烧处置点,只有到了现场零距离接触,才会采访到这些第一手的新闻。
她牵头策划了系列道“武汉凡人英雄”,不拔高不唱高调,用口述的方式,平实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目前已连续推出近20篇道,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千万网友。
(本版图片均为女记者工作照。资料图片)
《光明日》( 2020年03月08日04版)
董倩个人资料简介推荐文章3:董倩: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文丨大大怪巨怪
编辑丨大大怪巨怪
前言董倩作为中
本文标题:董倩个人资料简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