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八景是哪八景推荐文章1:重现羊城八景“白云晚望”,广州白云山再造十大特色观赏点

  广州白云山山顶公园“罗伞顶”之巅,依山临岸,这里以观看太阳西下和夜景著称。早在元代便是观万家灯火,珠江渔火的羊城八景之一。但如今,位于白云山山顶公园的山顶广场小卖部片区,植物缺乏管理,绿化场地局部垃圾堆积,昔日风景不再。


  白云山日前传来好消息,这里有望重现“白云晚望”。日前,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对白云山风景区范围内整治复绿工程进行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公开招标。项目将通过对白云山风景区违章建筑进行整治复绿,打造云山北路茶场、山湾广场等6个游憩一体的景观节点,以及雕塑公园东入口原管理用房片区、冷冻厂周边整治片区等4个观赏性绿化节点。项目建设总面积51365平方米。


  计划9月开工12月完工


  白云山风景区作为“广州市风景区行业的第一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游客人数持续增长,据白云山风景区管理局相关资料统计,近年来白云山风景区每年的游客都在2000万人次以上。因此,景点建设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完善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以及5A景区对游憩质量的要求。


  招标公告显示,此次白云山风景区范围内亟待整治复绿的场地,存在建筑破败、山体滑坡、废料堆砌占用活动平台、废弃建筑占据林地、绿化景观性差等问题。本项目建设方案提炼各个节点基地存在的元素,强化基地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景观,方案设计既满足了景观功能,又满足了使用功能,建设方案可行。


  项目总投资2525万元,本项目建设周期为10个月,即从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计划2019年9月开工,2019年12月完工,完工后工程养护期为1年。


  十大特色景观点一览


  游憩一体的景观节点包括:云山北路茶场(8220平方米)、山湾广场(4600平方米)、山顶广场小卖部改造(3400平方米)、蒲谷花园(6150平方米)、白云松涛旧厕所周边片区(3200平方米)、碧影湾茶座片区(4450平方米);


  观赏绿化节点包括:雕塑公园东入口原管理用房片区(6100平方米)、冷冻厂周边片区(4000平方米)、天河山庄(670平方米)、其他整治片区(10575平方米)。


  另外,10大节点中有8处存在违法建设。


  违法建设分布情况如图:


  广州拟对项目提出改造,各节点改造具体如何进行呢?


  游憩一体景观节点


  1. 云山北路茶场:老建筑变身茶文化体验空间


  位于茶场路云山北路侧的云山北路茶厂,距离黄婆洞水库约100米,被围墙隔绝,场地封闭荒废,大门、围墙破败危险。场地内有一栋两层建筑,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该楼房整体破旧,存在安全隐患。


  项目将把茶场建筑修复成富有岭南特色的茶文化体验建筑,建筑周边布置茶文化雕塑小品、景墙,基础服务设施融入茶文化艺术展示与体验,唤醒记忆,延续文脉,将其打造为上山沿线一个集茶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的花园。


  为保留场地历史记忆,重塑场所精神,在植物选择上选用茶花作为主题植物品种,同时搭配栽植玉堂春、黄花风铃木等开花乔木,打造春季花林胜景。


  2. 山湾广场:登山拐弯处变林下花湾


  山湾广场位于白云山登山主路云山中路拐弯处,是登山途中难得的开阔休息场所。当前存在盈利性餐饮建筑占用土地的情况,休息廊架老化简陋,破损严重。


  充分考虑现有植被生长状况的基础上,利用浓郁树荫及清杂抽疏后的中下层空间,打造一处极具吸引力的林下花湾景观。选用巴西鸢尾、粉花葱兰、白花葱兰等耐阴草花植物恢复下层绿化。


  3. 山顶广场小卖部片区:山林小路窥见“白云晚望”胜境


  位于白云山山顶公园“罗伞顶”之巅,依山临岸,建于1964年,由“观光台”与“晚望亭”两部分组成。这里以观看太阳西下和夜景著称。早在元代便是观万家灯火,珠江渔火的羊城八景之一,宋朝、明朝、清朝的旧羊城八景和上世纪80年代的新羊城八景都少不了“白云晚望”这个景点。


  如今,位于白云山山顶公园的山顶广场小卖部片区,周边植物缺乏管理,绿化生长过于杂乱,严重遮挡了原本良好的观景视线,绿化场地局部垃圾堆积。


  通过修建登山路径穿插在花林白云山风景区范围内整治复绿工程之中,打造一个宜赏花赏景、可游可憩的山林小路。同时,梳理场地内部及周围杂乱植物,开拓视野,点缀开花乔灌木,栽植耐荫地被,选用毛杜鹃、锦绣杜鹃为主题品种,丰富山顶景观层次与色彩等,最终重现昔日“白云晚望”之胜境。


  4. 蒲谷花园:打造廉政主题岭南游园


  蒲谷花园位于濂泉门岗附近,是廉政路的起点,著名的景点“蒲涧濂泉”即在附近。


  打造一个以廉政为主题的岭南游园,使其成为濂泉门岗登山步道的第一个精彩环节。展示清幽宜人的林泉景色,结合蒲谷美丽的历史传说,增设景观石、石桥、休息亭、休息廊、特色小品(如摩崖石刻),展示廉政文化的内容。


  新建岭南式建筑搭配以石桥、水体、石岸等景观元素,整体呈现出一派“小桥流水人家”般古朴自然的环境氛围。


  5. 白云松涛旧厕所周边片区:打造林下休憩环境


  白云松涛旧厕所周边片区位于白云山的著名景点明珠楼景区内,荒废的厕所建筑已被拆除,周边绿化生长杂乱,场地与主园路之间存在两米左右的高差,大面积泥土裸露在外。


  场地内建设花岗岩林荫平台,增设休息亭,配置具有山林特色的户外家具满足游客休息停留的需求,有效利用林下空间,打造爽朗通透的林下休憩环境,提升市民游客游览的满意度。


  6. 碧影湾茶座片区:丰富黄婆洞水库水岸生态空间


  白云山明珠楼游览区内的碧影湾茶座片区,主要广场范围与水岸空间联系不足,周边植物生长杂乱,整体环境荒凉破败。场地无明显风格特征。


  临水布置以花岗岩为铺装的休憩活动场地及开放、轻盈的休息长廊,满足游人的亲水需求,提升游客体验,强调打通视线。临水空间选用岭南特色亲水植被例如水翁、水蒲桃、串钱柳及各色水生植物等,通过打造岭南特色植物景观,丰富黄婆洞水库水岸生态空间。


  观赏绿化节点


  7. 雕塑公园东入口原管理用房片区:空中 “云道”俯瞰花林盛景


  位于雕塑公园东门侧的片区,现存较多临时搭建的板房建筑,整体建筑环境简陋残破,景观效果差,与白云山的定位要求严重不符。


  将以宫粉紫荆为主题植物品种,通过植被激发场地活力,赋予场地新的生命特质,形成主题特色绿色景观,为空中走廊“云道”创造繁花盛境的优美俯瞰广景,打造空中走廊下的花林盛景。


  8. 冷冻厂周边片区:打造疏林草地景观


  当前为苗圃基地,风格较为凌乱,硬质铺装面积较大,破败建筑及建筑垃圾占用场地。


  项目主要以打造疏林草地景观为主,丰富绿化天际线及林冠线,点缀开花乔木,适当增加花境景观丰富冷冻厂门岗门户景观形象,恢复其自然的生态环境。


  9. 天河山庄:延续白云山边界绿化


  天河山庄周边整治片区紧挨白云山,场地内存在废弃建筑占用白云山红线的问题。硬质空间几乎占据了整个改造区域,现状毫无绿化景观可言,场地缺乏生机。


  项目将在原有硬质广场地面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复绿,延续白云山边界绿化。绿化栽植选用粗养型常绿乔木,例如人面子、桃花心木等,下层植被选用耐荫粗养型地被,例如海芋、蜘蛛兰等。


  10. 其他片区:系统恢复白云山绿地完整性


  其他片区包含明珠楼片区、鸣春谷片区、摩星岭片区、雕塑公园片区等,这些场地内垃圾堆积严重、绿化杂乱无章,破坏了白云山的完整性和绿地的景观性。如雕塑公园片区场地就出现绿化缺株断垄、地被斑秃,加上场地施工、人为踩踏等情况,项目拟通过草坪铺种、草籽播种、小苗补栽、地被栽植、种植常绿乔木等方法,改善“黄土裸露”问题,使绿地景观效果得到整体提升。


  【记者】柳时强


  【校对】黄买冰


  【】 柳时强


  【】 南方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羊城八景是哪八景推荐文章2:广州羊城八景:千年文脉与现代都市的浪漫交响

  在广州这座充满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城市中,羊城八景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作为一位热爱旅游的博主,我曾多次踏足广州,每一次都被羊城八景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羊城八景,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脉与现代都市的浪漫交响。


  一、羊城八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羊城八景,是广州历史上著名的城市景观,其评选始于宋代,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与变迁,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每一代的羊城八景,都是当时城市风貌与文化精神的缩影,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与吟咏。


  早在宋代,羊城八景便以“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等景观闻名遐迩。这些景观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羊城八景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它们都始终代表着广州的城市精神与文化特色。


  在1963年,《羊城晚》发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羊城八景评选,开创了市民选八景的先河。这一活动不仅让市民们更加关注城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更激发了大家对城市的热爱与归属感。此后,羊城八景的评选成为了一项传统,每一次评选都备受瞩目。


  羊城八景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景观本身,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这些景观见证了广州的沧桑巨变,也记录了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它们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广州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历代羊城八景的变迁与特色


  从宋代的“扶胥浴日”到现代的“塔耀新城”,羊城八景的变迁见证了广州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变迁。每一代的羊城八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宋代的羊城八景以自然风光为主,如“珠江秋色”“琶洲砥柱”等,展现了广州山水的秀丽与雄浑。这些景观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到了清代,羊城八景更加注重人文景观的融入,如“越秀连峰”“白云晚望”等,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这些景观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广州的自然之美,更让人们领略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


  而在现代,羊城八景则更加注重城市发展的展示与未来规划的引领。如“塔耀新城”“云山花海”等景观,不仅展现了广州现代化城市的繁华与美丽,更寄托了人们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


  三、现代羊城八景的推荐与体验


  在现代羊城八景中,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推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并分享我的亲身体验。


  1. 塔耀新城


  广州塔,又称“小蛮腰”,是广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它高耸入云,与周边的摩天大楼相映成趣,构成了广州现代化城市的壮丽景象。站在广州塔的观景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广州城的美景,感受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


  在夜晚,广州塔还会亮起璀璨的灯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夜空中。此时,不妨与亲朋好友一起前往广州塔下的珠江边散步,欣赏珠江夜景与广州塔的灯光交相辉映的美景,感受这座城市的浪漫与温馨。


  2. 琶洲虹影


  琶洲片区是广州新兴的商务与会展中心,这里汇聚了众多现代化的建筑与设施。在琶洲片区的核心地带,有一座古老的琶洲塔,它见证了广州对外贸易的辉煌历史。如今,琶洲塔与周边的现代化建筑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琶洲片区游览时,不妨前往琶洲塔下感受这座古老建筑的历史韵味。同时,也可以参观广交会展馆等现代化设施,了解广州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成就与未来规划。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3. 鹅潭印月


  鹅潭是白鹅潭的简称,是广州著名的景点之一。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沙面建筑群与古树名木共生的美景,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夜晚时分,当月光洒在江面上时,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在鹅潭游览时,不妨前往沙面岛感受这座小岛的独特魅力。沙面岛上汇聚了众多欧式建筑与历史遗迹,让人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同时,也可以前往珠江边欣赏鹅潭夜景与江面倒影的美景,感受这座城市的宁静与祥和。


  4. 云山花海


  白云山是广州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之一,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在白云山的山腰处有一片花海景区,每当春季来临之际,这里便会盛开各种鲜花,形成一片绚丽多彩的花海。


  在云山花海游览时,不妨沿着山间小道漫步其中,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与美丽。同时,也可以登上山顶俯瞰整个广州城的美景,感受这座城市的壮丽与繁华。在这里,你可以忘却城市的喧嚣与忙碌,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四、羊城八景的未来展望与旅游建议


  随着广州城市的不断发展与变迁,羊城八景也在不断变化与更新。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景观加入到羊城八景的行列中来。


  对于游客而言,在游览羊城八景时,建议提前做好攻略和规划。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景点进行游览。同时,也可以结合当地的交通和餐饮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搭配。在游览过程中,不妨多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此外,在游览羊城八景时还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旅游方式和体验。比如可以参加当地的徒步旅行团或者骑行活动,深入探索广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可以尝试一些当地的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总之,羊城八景是广州这座城市的重要名片之一,它们见证了广州的沧桑巨变和繁荣发展。作为游客而言,在游览羊城八景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希望大家在游览羊城八景时能够收获满满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


  在广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中,羊城八景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它们见证了广州的沧桑巨变和繁荣发展,也记录了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作为游客而言,在游览羊城八景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让我们一起走进羊城八景的世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脉与现代都市的浪漫交响吧!


  羊城八景是哪八景推荐文章3:穿粤时光 寻找历代“羊城八景”

  游历文化古城,往往会听到“八景”的说法。远的如燕京八景、长安八景,近的则有我们每个广州人都不陌生的“羊城八景”。


  不过,你知道的也许只是刚刚评选出没多久的“新羊城八景”。其实,早在南宋开始,广州人就已经开始评选“羊城八景”了。


  当年的广州,珠江宽阔如大海,海珠石还在江中熠熠发光,越秀山是连绵的丛林,解放北路还一派郊野风光,车水马龙的北京路,有一座可以遥望一江春水的海山楼;商铺林立的西关,俨然一幅“十里红尘,八桥画舫”的水乡模样……


  那是一个年幼的广州,也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广州。素衣飘飘的文人雅士在其中游走,吟诗作赋。自然而然地,也就给这些美景取了风雅的名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羊城八景”的名号,开始从文化阶层到普罗大众,从民间到官方,被普遍接纳、广泛传播,继而编入正规文献。


  宋、元、明、清。接下来的每个朝代,广州都评选出当时的“羊城八景”。它们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名称。每个名称都只有四个字,背后的意蕴,却胜过千言万语。如果你仔细寻觅就会发现,这些当年倾倒众生的风景,其实就隐身在我们周围。那条普通至极的小路,那口平淡无奇的井眼,那个天天人来人往的小山坡……


  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穿过岁月风雨,我们寻找着当年的“羊城八景”,如同寻找这座城市最初的梦。


  宋代羊城八景:水城风貌


  根据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南海县志》与乾隆年间修纂的《广州府志》记载,宋代羊城八景为: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


  扶胥浴日


  地点:今南海神庙东侧庙头村一带。


  美景:当年在距南海神庙百余步外的章丘顶浴日亭,可见“小丘屹立,亭冠其巅;前瞰大海,茫然无际。”(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孤亭临海涯,爽籁清炎暑。夜午浴红轮,隐隐千林曙。”(明郑懋纬《扶胥浴日》)黎明时登亭观日出,可见旭日从万顷波涛之中缓缓升起,空中红日与水中太阳相辉映,构成一幅天地交融的壮丽图景。


  现状:今天的浴日亭,距珠江数百米之遥。浩茫的珠江水,被重重叠叠的树木和楼房阻挡。


  石门返照


  地点:今白云区石井镇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


  美景:“岭南石门如剑门,江水中流万马奔。”宋代时,石门在距州城西北近三十里地之外,当时这里称石门镇,宽阔的江水从远处奔来,江岸群山相拥,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之际,满天彩霞与云蒸雾蔚的江水交相辉映,红光潋滟,景色奇丽。更为神奇的是,这里会时不时地出现海市蜃楼。相传石门的江面上,曾经倒映出数百里外的韶州景物。


  现状:今天的石门,还是可以看见彩霞与江水交相辉映的景色,但是海市蜃楼早已成为传说。


  海山晓霁


  地点:今北京路。


  美景:宋代时流经广州城南的珠江比今天阔得多,站在海山楼上,珠江水就在自己脚下汩汩流淌。向远处眺望,可以看到番舶云集,渔舟帆影。宋诗人陈去非有诗咏此景:“万航如岛鹭,一水如虚空。此地接元气,压以楼观雄……碧波动南极,苍鬓永东风。人间路浩浩,海上春蒙蒙……海清无蜃气,彼固蓬莱宫。”后又作《雨中再赋海山楼诗》,头四句是:“百尺阑干横海立,一坐襟袍与天开。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景致实在美不胜收。


  现状:海山楼在元代时遭了火焚,彻底毁圮,从此消失。而北京路早就蜕变成繁华商业区。


  珠江秋月


  地点:今沿江西路与新堤一横路相交处一带。


  美景:当年这一段的珠江水中央,亭亭玉立着灵秀无比的小岛“海珠”。古书说它长10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受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的变化而似浮沉海上(古时珠江称珠海),因而得名海珠石。


  南宋时,流经广州城南的珠江仍宽达千米。夜幕降临,伫立在海珠石上,看水天一色,月色如洒,是为“珠江秋月”。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游海珠寺》诗:“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三杯软饱后,一枕黑酣余。蒲涧疏钟晓,黄湾落木初。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现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海珠石被长埋地下。


  菊湖云影


  地点:今越秀山东南麓小北路一带。


  美景:远在三国时代,广州“州治临海,海流秋咸”,百姓食水困难,刺史陆胤便把白云山上流下的文溪下游洼地之水蓄起来,再引水入城,“民得甘食”,蓄起来的水也就成了湖。过了约六百年,唐代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广州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卢钩就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在这一带筑堤百丈蓄水,建成人工湖,并建了亭台楼阁,在堤的两旁种上木棉和刺桐,成了当年广州人春游的名胜之地。五代十国的南汉在广州建都,又在这里建所谓甘泉苑,栽种花木,并建泛杯池、濯足渠、避暑亭等,成为南汉王消暑玩乐的行宫、广州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泱泱湖水,粼粼碧波,涟漪荡漾,成为菊湖最迷人之景。


  现状:湖泊在元代时淤塞并致干涸,从此消失。车水马龙中,小北无湖,一切尽化历史尘烟中。


  蒲涧濂泉


  地点:白云山


  美景:蒲涧是指白云山中一条南流山涧而言。《广州记》说涧中产菖蒲,一寸九节。《南越志》称“此菖蒲安期所饵,可以忘老”。


  濂泉是指在蒲涧中有高崖滴水,称为“滴水岩”,滴水受山风吹散,化成雨点,自三四十米高崖飘下,溅湎如雾,雨时水大,成为水帘,下即有地下水出露,称为“濂泉”。


  在古代,该处风景如世外桃源一般:“绝顶飞来一脉泉”(宋李昴英《蒲涧和东坡韵》),“百丈泻流泉,寒光净野烟。”(明郑懋纬《羊城八景诗·蒲涧帘泉》)“坐涧石,荫竹树,俯听水声,如鸣琴筑。”(清诗人王士祯《广州游览小志》)“水声繁会,如迭奏笙簧,林木蓊郁,岩下飞泉奔赴,怪石迭出。”(清阮元《广东通志》)


  现状:蒲涧早已改道,水量较以前锐减,不成涧形,亦已无菖蒲生于涧底石间。沿着今天的濂泉路北端沿山路拾级而上,在半山亭附近可见一道约四十米高的陡崖,那便是濂泉古瀑布的遗迹。


  光孝菩提


  地点:光孝寺


  美景:公元676年,一位名为“智药”的得道高僧在光孝寺种下一棵菩提树。“光孝菩提”一景虽以菩提命名,却是指当年全寺的景色。


  光孝古寺占地广阔,林木郁笼,楼阁隐现其间,景色典雅清幽,禅宗六祖在寺中的菩提树下受戒削发,光孝寺也跟着名声大振。每到元宵节,广州人往往摘菩提叶为灯,名“菩提纱灯”。南宋诗人方信孺有诗作《菩提树》:“庭前双树尚依然,何处犹参无树禅。一自老卢归去后,年年长结万灯缘。”


  另据明清两代方志的记载,菩提树叶可以用来治疗时疫,“故人多采摘”;当时又有僧人将叶浸入泉水中,经四十日后取出,去其渣滓,剩下的叶脉细筋如丝,霏微荡漾;用来制作灯帷、笠帽,用来赠与远方来客,比丝绸还要珍贵。又有寺僧把菩提叶阴干,薄如螺纹,装订为小册子,赠给官宦。那时候,菩提树叶还是文人的珍品,因它状如心形,叶脉如网,可用来作画,写经文。现今古木珍稀,大概没有人这样做了。


  光孝寺的菩提树在清代乾隆年间长得非常繁茂,“根株茂盛,枝叶鲜浓。”(《光孝寺志》)“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羊城古钞》)当时的寺僧“皆知宝护树根,以石围砌,屡有修整。”


  现状:嘉庆五年(1800),千年古树被一场大台风刮倒后枯死。今天我们在光孝寺看到的菩提树是在嘉庆七年(1802)时补种的,是原株的后裔,树龄至今也有二百年了。


  大通烟雨


  地点:今芳村花地河口东南侧。


  美景:大通在宋代时还属于广州的近郊,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沿水道可以通向珠江三角洲各地,并可连通到北江、西江沿途城镇,因为是交通枢纽,所以得名“大通”。


  这里有一座寺叫大通寺,寺里有一口能预天气的古井,名烟雨井,每当下雨之前,井口上便会摇曳生烟,雾汽漫漫,是为“大通烟雨云霞雾,错认渔舟作渡船。”


  还有一种说法:由于大通寺位于花地河口,上连珠江,水道往来船舶众多,岸上绿树环绕,江中碧波荡漾,每逢阴雨天时,江上烟雾朦胧,水天一色,大通寺隐现其间,缥缈迷茫,似蓬莱仙岛一般,充满神秘色彩,因而得名。


  还有一说,认为大通是水道名,指的是从白鹅潭向西到佛山的水道,此水道沟通西江和北江,江上往来船舶众多,阴雨天时烟雨朦胧。明郑懋纬有《大通烟雨》诗:“积雨迷江岸,炊烟逗草莱。鸥群飞不见,帆影望中回。”


  现状:大通寺毁于日寇占领芳村时期,千年古寺化为废墟,今天那里成了车水马龙的城区。大通寺已是遗迹荡然无存,只留下地名:寺前街、寺岸街、寺岸前、寺岸一至五巷、大通寺街、大通通津等,今寺岸街犹在,其余的亦已全部拆除。


  元代羊城八景:山水一色


  元代八景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色、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涧濂泉、景泰僧归、灵洲鳌负。除保留了宋代的四景之外,又有新的四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元八景其特点有二,一是所取大多是州城外之景,甚至远在三十公里外,因而颇叫人感到奇怪;二是山水结合。保留的宋八景中的四景全跟水有关,其中蒲涧濂泉一景是山中之水;新增的四景都是山,其中灵洲鳌负一景则是水中之山。


  白云晚望


  地点:白云山上白云寺。


  美景:白云山南坡本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叫白云寺,位在九龙泉附近。这里林木郁森,“峨峨白云,梯天直上,下有灵泉,飞光结响。”(《九龙泉铭》)每当天高气清,白云会层层自山下涌起,在幽山古刹的身旁缭绕。在这里远眺,整个广州都尽收眼底,尤以夕阳西下之时,霞光暮色最为迷人。羊城美景在望,故称为“白云晚望”。


  现状:“白云晚望”至今还是中秋之夜最佳的赏月地点。当年的白云山远离州城,丛山林莽,湿气郁重,云蒸雾蔚,得成此景。


  景泰僧归


  地点:白云山北坡。


  美景:景泰山是白云山众多山峰中的一座,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广州历史上的名僧景泰禅师在这里创建景泰寺,此后,那一带渐渐就成了广州的游览胜地,南宋辞官归里的著名文学家李昴英来游景泰寺,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山峦起伏,林木森森,瀑布凌空挂落,松声回响山谷。登高远眺,雾霭茫茫,珠水荡漾,景色甚佳,便写下了一首《景泰寺》诗:“树合疑山尽,攀缘有路通。远鸦追夕照,低雁压西风。瀑势雷虚壑,松声浪半空。凭栏僧指似:涨雾是城中。”


  现状:今景泰坑林木已失,泰泉已竭,这是清代破坏山林的结果。因清初“两王”——平南王和靖南王攻广州,在白云山择地铸红衣大炮,即选中泉流丰沛之地木材众多,又当山北谷中,地形隐蔽,有利于铸炮。故大伐林木炼铁,掘泉取水,附近山林皆被砍伐,泉源枯竭,形成今天状态。


  粤台秋色


  地点:越秀山。


  美景:越王台是广州最早的游乐去处。历朝历代的君臣常在此饮宴游乐,故又称“游台”。不过,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等数朝近千年的岁月,到了唐代时,这曾是很热闹的越王台已是仅留残基。


  唐著名诗人韩愈有“乐奏武王台”,唐诗人许浑说过“海边花发越王台”,由此可知当时越秀山距珠江并不远。秋高气爽之夜,一轮冷月照在越井岗顶这个千年古台上,四周幽深寂寥,林木森森,远望南面州城中点点灯火,那景色想必分外凄迷。“秋月扬辉,世界若琼瑶,登粤王台,举杯酌太白,万里一色,其喜洋洋矣。”(黎贞《羊城八景序》。太白,星名,即金星。)


  现状:故迹已湮没,而越井岗无恙,不过早已是另一番风光:中山纪念碑矗立岗头,正面那《总理遗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山腰处则有“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


  灵洲鳌负


  地点:广东南海县官窑镇附近,在广州西北32公里处。


  美景:古代这里的西南涌与芦苞涌都还没有淤塞,江面宽阔,站在灵洲山峰上举目四顾,可见山上花木葱茏,古树参天,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山下四面环水,视野苍茫,西、北二江之水自远方奔涌而来,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是为“灵洲鳌负”之景。古代过往行人乘船经此,多登灵峰一游,从而使这里渐成重要的旅游胜地。而所谓“鳌负”即灵洲之下有神物负着之意。


  现状:近二三百年来,由于西南涌和芦苞涌日渐淤浅,船舶难于行走,灵洲山便失去了它咽喉之地的重要地位,并逐渐衰落。河床淤积成沙洲,大概在明末时已与南岸的瑶头相连,所谓灵洲鳌负一景不复得见。


  

  附:羊城八景发展


  宋代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色)、菊湖云影、蒲间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


  元代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间濂泉、粤台秋月、景泰僧归、白云晚望、灵洲鳌负。


  明代


  (越秀)粤秀松涛、穗石洞天、番山云气、药洲春晓、琪林苏井、珠江静澜、象山樵歌、荔湾渔唱。


  清代


  粤秀(越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两樵云瀑、东海渔珠。


  1963年版


  白云松涛、罗岗香雪、越秀远眺、珠海丹心、红陵旭日、双桥烟雨、鹅潭夜月、东湖春晓。


  1986年版


  红陵旭日、黄埔云樯、云山锦绣、珠海睛波、黄花浩气、越秀层楼、流花玉宇、龙洞琪林。


  2002年版


  白云山景名“云山叠翠”、珠江景名“珠水夜韵”、越秀山景名“越秀新晖”、天河火车东站水景广场景名“天河飘绢”、陈家祠景名“古祠流芳”、亚运会之新羊城[2]黄花岗景名“黄花皓月”、广东奥林匹克中心景名“五环晨曦”、番禺莲花山景名“莲峰观海”


  新世纪羊城八景: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留芳、五环晨曦、黄花皓月、莲峰观海。


  明朝羊城八景:城市崛起


  与宋元的羊城八景相比,明代羊城八景基本上全部更新;因城垣的扩大,基本上只选取城区的景点。据《羊城古钞》引《明志》及清宣统庚戌(1910年)《南海县续志》载,明八景为:粤秀松涛、穗石洞天、番山云气、药洲春晓、琪林苏井、珠江晴澜、象山樵歌、荔湾渔唱。


  粤秀松涛


  地点:越秀山


  美景:越秀山海拔仅七十余米,但岗峦起伏,林木苍翠。有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这样描写它:“际天迷苍莽,拔地起崔巍……势吞蒲涧远,气压海珠摧。”那个时候,站在越秀山的高处,可以看到连绵的岗峦上连绵的松林,山风过处,如涛声阵阵,构成“粤秀松涛”。


  现状:今天越秀公园为广州城区中最主要的园林。


  穗石洞天


  地点:今惠福西路坡山巷、甜水巷、西斋巷一带。


  美景:这里本是一座由红色沙砾岩组成的岗地,因为是平地上的高坡,故而得了“坡山”之名。古代时,坡山本是浅海中的一个小岛,底部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瓯穴,其中有一巨石,中凹,两瓯穴合成而形状酷似脚印,后人发挥想象,以为这是仙人留下的遗迹,称之为“仙人拇迹”。


  现状:“穗石”归入五仙观中。“穗石洞天”一景说明珠江江岸历史地貌的变迁,如按晋代江边在这里计起,广州城有半个是在水中。


  番山云气


  地点:今文德路


  美景:明代时的番山是“长松前列,众木交荫”,而且“中多木棉,二三月盛开,望之如红棉。”(《白云越秀二山合志》及《番禺县志》)。番山并非一座孤立的土丘;它的东侧有古文溪流经,水气上蒸,林木荫浓,潮湿天气便生云雾,致成“云气”,为当时州城中的游览胜景。不过到明成化三年(1467年),文溪上游在今越秀北路西端被人工改道,流入今东涌,下游便断了水源,因而此景到明代中后期就渐渐消失了。


  现状:今天文德路一带是广州市商业中心区,高楼林立。当年大名鼎鼎的番山,现在是隐身中山文献馆院内的一座不起眼的小丘。


  药洲春晓


  地点:今教育路。


  美景:“药洲”是指西湖的药洲,西湖是个天然湖沼,附近流水井也是以泉水涌出而得名,故南汉利用开凿成湖,称为西湖,湖中建洲,称为药洲。文溪之水一支流入。


  药洲居湖之中心,乃南汉主“聚方士习丹鼎之地”,因为聚方士在此炼丹药,“以药投之,水遂变色,故称药洲。”药洲之美,不止可观瞰湖水,赏“水中云影带沙流”,而且有九曜坊,那是药洲著名风景石。


  现状:西湖在明成化年之后被埋没。今天在教育路,你仍可以在马路的一隅找到一红底黑字木匾,上书“药洲遗址”。可是无论是面积还是美景,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琪林苏井


  地点:中山六路,中六电脑城一带。


  美景:明朝时,在此有座玄妙观,为当时广州城中一处著名的寺庙园林所在。观内有琪林,即所谓“玉树”,相传是仙家所植的仙树。这琪林与在观中一口据说是苏东坡开挖的“苏井”合为一景,便成了“琪林苏井”,为当时广州城的一大名胜。


  现状:故址即今中六电脑城一带。琪淋苏井早已消失无踪。


  珠江晴澜


  地点:珠江中海珠石一带河道。


  美景:海珠石成为明代的羊城八景之一,名“珠江晴澜”。晴朗蓝天下,站在江心石上举目四顾,可见宽阔的珠水烟波浩渺,浩瀚波浪滔滔而来,绕过这海珠石,奔涌而去。是为此景。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有《海珠寺》诗传世(海珠寺即慈度寺),诗云:“南海骊龙不爱珠,水心擎出夜明孤。云流上下天浮动,月浸空蒙地有无。两岸交花摇彩槛,千艘横渚散飞凫。即看佛宝连金界,全胜仙人弄玉壶。”


  现状:1931年,广州修筑新堤(今沿江西路),将海珠公园填为平地,与北岸连成一片,并在上面修路建楼宇,海珠石从此埋于地下,不复得见。


  象山樵歌


  地点:今广州市解放北路西侧的小山岗。


  美景:明代时,今盘福路为广州城墙,城门大北门位于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象岗山位于大北门外西北侧,为扼广州北路交通咽喉要地。山上林木茂密葱茏,范围比现在要大,为府城近郊之采樵区,当年的广州人,常出城上此山冈割草打柴,并有樵夫放声高歌。这便是“象山樵歌”一景。以“歌”名景,在今古羊城八景中是独一无二的。


  现状:中国大酒店南邻的一座山坡。每天,有数不清的人从此经过,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是曾经的“羊城八景”。


  荔湾渔唱


  地点:今广州市西部泮塘及荔湾湖公园一带。


  美景:唐代时,荔枝湾一带多为洼地,河涌纵横,荔林夹道,荔熟之时,“十里红尘,八桥画舫”。


  《广东新语》这样描写当年的荔枝湾:“前有龟峰,后枕花田;白鹅潭吞吐其南,白云山盘回其东,泉甘林茂。”可以想象明代时的“荔湾渔唱”是怎样动人的场景:纵横交错的河涌,碧水涟漪,漂荡着叶叶扁舟。鸟儿在树丛中飞翔,渔夫的歌声从水面上悠悠传出。


  现状:上世纪50年代后期,荔枝湾日益淤塞。1958年,政府动员民众在泮塘以西挖掘了今天的荔湾湖公园,整治河堤,碧水红莲,鸟语花香,风光秀丽,为今日广州城中一大名园。


  清朝羊城八景:城里城外


  根据乾隆《广州府志》,清代羊城八景为:粤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西樵云瀑、东海鱼珠。


  这八景的地点是城内、城边、城外皆有,而且把远在百余里外的西樵山也拉进羊城八景来。


  粤秀连峰


  地点:越秀山


  美景:粤秀连峰指越秀山一带的峰峦。越秀山在元代已开发。有“粤台秋月”一景。到明代则有两景,即“越秀松涛”和“象山樵歌”。清代更成片开发,称为“粤秀连峰”。


  现状:今天越秀公园是广州最主要的悠闲游览地之一,遍布的人造景点,构成了另一种风光。


  琶洲砥柱


  地点:今广州市郊东南、新港东路北侧之琶洲村。


  美景:琶洲是琵琶洲的简称,“砥柱”意为“中流砥柱”,是对琶洲塔的形容。当年此景既指洲岗及塔,亦指登塔览胜。


  清代以前,琵琶洲并非今天这样与陆地相连成片,而是珠江中的一个江心洲渚,因为“形似琵琶”故称琵琶洲。灵秀的琵琶洲上,有座琵琶塔屹立于烟波之上;登塔远眺,可看南北,只见“潮平两岸阔”;望东西,是“月涌大江流”,从远处遥望此塔,即成江心“中流砥柱”。


  清前期岭南著名诗人、学者罗天尺的《珠江竹枝词》有“琶洲塔口月初低,雁翅城头又夕晖”之句。


  现状:琵琶洲已与南岸陆地连成一片。原来的江心洲便成了平原田野上的山冈,冈上之古塔自然也就无所谓“砥柱”了。现在登上塔顶,环顾一周,塔西是广州国际会展中心,而塔北距珠江已达六百余米之遥。


  五仙霞洞


  地点:五仙观,在今广州市惠福西路。


  美景:“五仙”便是指五仙观。观处闹市之中,面积虽不大,但通明阁、三元殿等各有胜景,所谓“人间自觉无闲地,城里谁知有洞天”。全观坐北向南,依山构建。清嘉庆《羊城古钞》卷首附有“五仙霞洞”图,把当年的整个广州城画得如蓬莱仙岛一般,而这五仙古观更是雄踞城中坡山高地之上,四周“仙气”腾腾。


  现状:五仙观刚刚修葺一新,对外开放。


  孤兀禺山


  地点:今中山四路禺山书院一带。


  美景:当时为城内最高地,清代在此有禺山书院,西侧为藩府所在。按清嘉道年间阮元修《广东通志》载,这里还有关帝庙,故为游人集中地点。加上这里林木繁多,明代已是“其上多松柏”(明朝黄佐修《广东通志》)。清代称为高坡。城隍庙亦建于此。向称“禺山”。《羊城古钞》卷首有木刻“孤兀禺山”图,把这小岗丘画得猛然耸起在城中,有云雾在四周飘荡。但是今人也有认为禺山在南汉时已被凿平,到清代则早已成历史陈迹,所谓“孤兀禺山”不过徒托空名而已。


  现状:今天的高坡一带,早已全是街道楼房,关帝庙没有了,禺山书院没有了,只剩下城隍庙一个空壳(外城与屋顶,在今忠佑大街)。


  镇海层楼


  地点:越秀公园内


  美景:镇海楼建于观音山,在广州成为现代城市之前,它一直是最高的建筑物,所谓“楼冠全城”,建成后就成为人们登临览胜,遥赏珠江白云景色的好去处。正如后人所撰名联:“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


  现状:今天镇海层楼在越秀公园内,现为广州博物馆。


  浮丘丹井


  地点:今广州中山七路东段。


  美景:浮丘得名是丘浮于水中。它本是广州城西珠江中的一座石岛,由白垩纪红色砾岩和粉砂岩构成;形如浮于水面的小丘。广州城西的这座浮于江中的小岛,因其烟波浩渺,云霞变幻,迷茫缥缈的景象引发了文人骚客幻觉般的遐思,以至把那个大概诞生于黄河流域的骑鹤升天的神仙浮丘公请来了,《南海百咏》说浮丘山“为神仙窟无疑”。


  从宋代到明代,浮丘石上曾修筑过不少亭台楼阁,朱明观、挹袖轩、白云堂、吹笙亭、大雅堂、紫烟楼、晚沐轩……在山上山下栽植了荔枝、梅、竹等各种花卉植物,使这座小石山丘成了一个游赏胜地。赵志皋聚集了广州当时的诗人文士,在那里开创了“浮丘诗社”。万历二十九年(1601),督税太监李凤“复辟地创庙宇,改为广仁观,贮道藏十二函。计幅员三十余庙”(《羊城古钞》)。万历进士、晚明著名岭南诗人区大相曾有诗描述当年的景象:“此丘往时在海中,三山烟雾晴蒙蒙。今日丘林带城郭,惟余海月一片挂长松。”


  现状:今中山七路东段,东距西门口约250米,其北端入将军里,南端至李家园。


  西樵云瀑


  地点:南海西樵山,该地距广州六十多公里,把它归入“羊城八景”是有点勉强的。


  美景:“南粤名山数二樵”,东樵为罗浮,西樵即此山。相传是因山上多树可采樵而得名樵山的。山中景色以“云瀑”著称。


  西樵诸峰山体为坚硬粗面岩所构成,多裂隙,故易形成流泉飞瀑。一说有三十二泉瀑,一说有二十八处瀑布。其中白云洞中的“飞流千尺”最为闻名遐迩,简称为“云瀑”。瀑布冲下,侵蚀成为深潭,即“白云洞”。


  现状:现存。


  东海鱼珠


  地点:珠江黄埔段,今长洲对出之珠江东面河段。


  美景:“鱼珠”是指该处江中一块露出水面的礁石,清代时,此石位于珠江中,四面环水,随着水涨水落而时隐时现,因日夜被波涛冲刷,致圆净如珠,俗称“鱼珠石”。清代时鱼珠石所在的那段珠江要比今天阔得多,时人称之为“海”,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返照之时,辽阔的珠水映着空中彩霞,金麟万点,瑞气峥嵘;江中鱼珠石浮沉波际,闪烁其间,一派烟波浩渺的璀璨气象,便构成此“东海鱼珠”之景。


  现状:由于珠江水道冲积,鱼珠石早已与北岸相连,成为黄埔港陆地,石被埋于地下,此景不再。


  : 2007-08-25 广州日


  撰文:金叶 任朝亮(感谢冯沛祖为本文提供部分原始资料。)


  新世纪羊城新八景


  湿地唱晚


  地点:南沙湿地


  一边是一群群翩翩飞舞、翱翔天空、晚归觅食的自由鹭鸟;一边是一座座钢铁豪情、力有千钧的机械吊臂。生命的灵动与工业的文明,在这片湿地中勾勒得相得益彰。展现了南沙冲积平原的自然风貌,湿地落霞,群鸟飞舞、机械吊臂、生机勃勃的景象尤为动人。


  科城锦绣


  地点:科学城


  “科学城代表着广州的未来。”省委书记汪洋的一句点评,让广州的未来在这里落脚。其实远不仅是未来,在这里,高科学、新技术,同样让生活更美丽。


  这里是广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基地,也是具有时代标志性意义的产、学、住、商一体化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型园区。


  荔湾胜景


  地点:荔枝湾涌


  一湾碧水惊艳复流,活化几多西关人文风韵。现在,到荔枝湾涌边听古仔、睇大戏、赏古玩、游西关大屋已经成为广州人最时髦的休闲节目。体现了荔湾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还重现了广州千年以来人水共荣的动人景致,是广州城市文化的独特标志。


  古祠流芳


  地点: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灰塑、陶塑、木雕……要领略岭南建筑文化之魂,必到陈氏书院;广绣、牙雕、玉雕……要品味岭南工艺文化之精髓,必到陈家古祠。有了古祠文华,广州就不再是“文化沙漠”。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该景点是现今广东保存最完好、规划最宏大、工艺最精湛的传统建筑,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当中更有各种岭南艺术珍品,让人叹为观止。


  越秀风华


  有亲朋好友来了,不少广州人家总会招呼对方到越秀山逛逛。这里有广州的城雕五羊雕塑,还有中山纪念碑等许多广州文化现代与历史相融合的建筑。


  云山叠翠


  这里,从来就是广州的后花园;这里,从来就是羊城的“市肺”。 每逢九九重阳,羊城人民更以登白云山为乐事,扶老携幼、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构成了一幅独特的风景画。这里历来是广州城市的后花园,从古自今都对广州城市面貌的塑造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