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简介
元宵节的由来简介推荐文章1:那些你该知道的元宵节起源和习俗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古时候这一天又被称为“上元”,这一天的夜晚被称为“元夜”、“元宵”。由于这一天有张灯、观灯的习俗,很多地方的百姓又将之称为“灯节”,那元宵节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节日的呢?
元宵节的起源
要说元宵节的起源,还要从我国的历法说起,在我国的古代历法一直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们的心中,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而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满月之夜,所以这一天自然也被看做是吉日。
早在汉朝时期,道教中的五斗米道把天、地、人尊为“三官”,又叫做“三元”,并将之与节候相配,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一般正月十五都被用作祭祀天帝祈福的日子。
到了南北朝的时期,三元都要举行相应的庆典,而上元是最受重视的,因为这一天是年初,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有祈求全年平安的意思。即使到了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被废驰,上元的庆典却一直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
元宵节的习俗
一直以来,元宵节与灯就是密不可分的,挂彩灯、看花灯都是元宵节最为重要的习俗。早在南北朝的时期,南朝的梁简文帝就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在他的这篇赋中,详细地描绘了当时元宵节的张灯情景,有油灯、漆灯、蜡烛、燃香。并且不只是宫廷中张灯结彩,在民间的普通百姓家中也是灯火恢宏。
而关于元宵节张灯的由来一直是众说纷纭,有说是正月十五为“三官下降之日”,其中的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所以在这一天要纵乐放灯,人们要在晚上出来夜游观灯。也有说法是这种习俗与佛教的“光明法王”有关,甚至会把这一天的灯火叫做“法王轮”、“神灯佛火”。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习俗其实是汉武帝时通宵达旦祭祀天帝的遗风。
随着元宵节的张灯而衍生出来的另外一个习俗就是猜灯谜,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紫姑神,紫姑神是厕神,生前是一位身份低微的小妾,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夜里,由于受到虐待,死在了厕中,而当她成神之后,善于“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还非常喜欢猜谜,深受百姓的喜爱。
而除了张灯之外,一些关于古籍中还记载了其他的元宵节习俗,比如有的地方会在这一天在门上插一些刚刚发芽的杨枝,还会用一些食物、酒水祭祀门神,以此来祈祷家宅平安。
古代元宵节的盛况
说起古代元宵节的盛况,很多人都会想起唐宋时期,因为很多的唐诗宋词中都描述了当时元宵节的景象。
在唐代,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这三天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三天的夜里会停止宵禁,百姓都可以夜游观灯,在唐人的诗中写道“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在唐玄宗时期更是在这一天大开宫门,挂出二十丈高的灯轮,放灯五万盏,并让一千多名宫女和一千多名长安城内的少女少妇在灯下唱歌跳舞。
到了宋朝的时候,更是把元宵节放灯的天数由三夜改成了五夜,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做工也更加精巧,已经开始用羊角、琉璃、云母等做为原料,把灯做成各种形状,并且还有很多用机关活动的灯展,当时的记载是“怪怪奇奇,无所不有”。
而这一天应该是很多青年男女的最爱,一些平日里养在深闺的女性,一年中只有这一天可以名正言顺地出门夜游观灯,李清照的《永遇乐》中写道“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还有欧阳修著名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都是对这一天的描写。
元宵节的传统食物
在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中,都会有相应的食物,比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而元宵节对应的食物无疑就是元宵了。其实早在南北朝的时期元宵节人们吃的是加入了肉的豆粥,到了唐代的时候,吃的是一种做成茧状的面食,大概就是现在吃的元宵的雏形。
到了宋朝时期,才出现了我们几天吃的带馅的元宵,但那个时期的元宵一般都是糖馅,从此之后这种元宵也成为了典型的元宵节应节之物,象征着团圆之意。这一习俗也一直延续千年,直到今天。
元宵节的由来简介推荐文章2:元宵节的由来及习俗
掌上曲靖讯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在不断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蕴含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幸福美满、吉祥如意、追求自由等文化意义,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丰富的活动来庆元宵。
赏花灯
元宵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舞狮子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元宵节舞狮子,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的美好意愿。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了,这个元宵节,你准备怎么过?(文字整理/邹玲凤 李泽慧 图片/网络)
元宵节的由来简介推荐文章3: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又有怎样的传说?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灯会(资料图片)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元宵节吃元宵(资料图片)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中国气象)
责任编辑:安焱
七天天气预看这里!!!-----链接地址:
元宵节的由来简介推荐文章4:【网络中国节·元宵节】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简介推荐文章5:元宵节到了!快给孩子讲讲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吧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
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
汉文帝刘恒登基大赦天下。
以后每到元月十五,
皇帝都要出宫游玩,
张灯结彩,与民同乐。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
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人们赏花灯,猜灯谜,
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
推向又一个高潮,
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小
尘
土
飞
扬又称上元节、小正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
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皆取团圆之意,
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正月十五晚上,
街头巷尾,红灯高挂,
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
不一而足,
正如辛弃疾词中所述: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
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
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
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
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下面中教君也准备了几个灯谜,
老师和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扬
- 打一字 -
点击查看谜底
全
点
点
成
金
猜灯谜 打一字
山上还有山——【出】
家中添一口——【豪】
十张口,一颗心——【思】
一只黑狗,不叫不吼——【默】
一人一张口,下面长只于——【拿】
四面都是山,山山都相连——【田】
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省】
以上灯谜老师们都猜出来了嘛?
如果有高难度、更有趣的灯谜,
欢迎和中教君分享。
除了猜灯谜之外,
还可以和孩子们分享以下诗词。
元宵节诗词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
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
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
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
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
从舞休歌罢。
元宵灯彩,
映照着人间的烟火与团圆。
今夜良宵,全家团聚,尽享天伦。
愿天长地久,
花好月圆!
文章| 中国教育《今日元宵!这些习俗和诗句,带孩子一起了解》、新华网
图片 | 新华网
: 中国教育
元宵节的由来简介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元宵节的由来简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