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推荐文章1:郭纯:文物古迹遇上天灾人祸,重建后还能称古迹吗?

  【文/观察者网专栏 郭纯】


  从2023年尾到2024年新年,不同地方的地质活动似乎显得有些活跃。


  2024年元旦,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发生7.6级地震,引发海啸与火灾。2023年的最后一天,中国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发生4.9级地震;还有稍早前的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


  此前,笔者听到积石山地震的消息,在为不幸遇难和遭受艰难的同胞祈祷之余,内心也升起其他担忧,不知当地文物古迹是否遭到波及。


  甘肃文物古迹十分丰富,临夏当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寺石窟距离震中仅数十公里;距离再远一些,还有麦积山、敦煌莫高窟等重要文物古迹,所幸的是没有出现大状况。


  甘东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属于南北地震带组成部分。去年底的积石山地震从震源机制来看为逆断层型地震,专家推测发震断层为北西向拉脊山北缘断裂,拉脊山断裂带是一条活动性很强的区域性断裂。比如,距今约4000年、遗址距本次地震震中数十公里的喇家文化,被称为“东方庞贝”,就与拉脊山断裂带上的一场强烈古地震有密切联系。


  由此想尝试谈谈历史上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各地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工作如何展开?


  重建的遗产还称得上古迹吗?


  “最引人注目的是太阳神巨像,它高七十肘,是林都斯的查里斯的作品。它现在躺在地上,因地震而倒塌。……神谕禁止其重建。这是最引人注目的还愿祭品,被评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他的《地理学》中无不遗憾地写道。作为两千多前的古人,他并不比今人幸运多少,他也只能看到的古希腊人世界里的“七大奇迹”中最后留世的两座:吉萨的大金字塔和亚历山大城的灯塔。令人惋惜的是,后者在14世纪的地震中完全倒塌。


  亚历山大城的灯塔(图源:网络)


  俗话说“天灾人祸”,除了作为人祸的兵燹,地震可以算的上是摧毁古建筑的“天灾”代表。“七大奇迹”中,除了上文提到的“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另外的两大“奇迹”——亚历山大城灯塔、以及摩索拉斯王陵墓都是毁于地震。尽管这些建筑的所在地现在分属欧、非、亚三洲,但是似乎有一条命运的锁链将它们连在了一起。


  打开地图,我们也许可以理解这条命运的锁链到底是什么。那是一条从亚洲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发源,延伸至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北部然后穿过伊朗高原,进入安纳托利亚半岛,越过海峡连上欧洲的喀尔巴阡山脉与亚平宁山脉,最后直至伊比利亚半岛的地震带。这条欧亚地震带囊括了人类文明起源的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地中海地区,可以想象遭受其荼毒的不仅仅只有古希腊时代的古迹。


  仅在最近这几年,就有3地、5处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古建筑物受到严重的损毁:2015尼泊尔爆发8.1级强震,其首都加德满都谷地包含的三座城市广场,建有从16到19世纪的50多座宫殿和寺庙,其中有80%在这次地震中彻底损毁;2023年2月,土耳其南部及叙利亚地区爆发7.8级地震,使其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赫梯时代的迪亚巴克要塞出现多处坍塌;2023年9月,摩洛哥中部发生6.8级地震,古城马拉喀什的旧城区遭到严重破坏,兴建于12世纪的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尖顶出现位移和破裂。


  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凌晨,土耳其加济安泰普市附近发生7.8级地震,造成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加济安泰普城堡受损。


  比斯特拉博幸运的是,现代人不必望着一堆废墟感慨时不待我,遗憾自己未能有幸一睹古人留下的建筑奇迹。2016年,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召开,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并制定了灾后遗产修复的相关指导方针。


  随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及相关专业机构讨论并编制了《世界遗产灾后修复与重建纲要》,明确了“重建”行为在灾后遗产修复工作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该《纲要》认为世界遗产按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分为有形和无形的两种,分别对应物质对象和社会结构这两类。而作为遗产灾后修复或重建的基础,《纲要》重点解释了物质对象修复的过程,包括清点、记录、评估、制定方案、以及后续的方案修订和协商。


  可是,重建的遗产还能称得上是古迹吗?要解答这个“忒修斯之船”式疑问我们甚至要追溯到《世界遗产公约》诞生以前。重建古迹对西方的历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重现过去历史的辉煌,让普通民众对本国的历史产生兴趣和自豪感,建筑师们不断尝试对历史建筑进行重建。


  法国掀起了复原中世纪建筑的热潮,在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历史文物总督察官梅里美的带动下,建筑家维奥莱·勒·迪克“修复了”拥有近1500年历史的卡尔卡松城堡,为其加建了极为厚重的工事防御墙,但这段新建的城墙显然并不符合当地的气候和传统,这使得勒·迪克终生饱受批评和指责。20世纪初,为了重现早期殖民历史以吸引游客,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得以重建,有350座建筑在原址的废墟重建,再现了一个18世纪的北美殖民地公园。


  当然,文物保护学家们一贯不太赞成重建。长期以来,在遗产保护的讨论中,重建一直被放在修复的背景下考虑。1931年,第一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在雅典举行,会议通过的《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只是涉及了古迹的破坏和衰败,没有预见之后世界上的古迹会承受的破坏的规模和程度。1964年,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在威尼斯举行,该会议通过的《保护和恢复古迹和遗址的国际宪章》,明确“要将要将古代遗迹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所有的修复都必须“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


  这份《威尼斯宪章》强调的“原真性”,长期以来都是委员会制定标准和指导方针的原则之一。但也有特例,1980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波兰首都华沙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该城有约85%的建筑在二战中遭到严重损毁,现在的城市基本为二战后重建而成,委员会认为华沙的大规模重建是波兰人民爱国心的表现。


  自此之后,虽然委员会在原则上不提倡重建,但是偶尔也有一些例外: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莫斯塔尔老桥地区于2005年基于复原文化价值的理念而允许重建。2010年,位于乌干达的布干达王陵遭到火灾,委员会初步允许重建,但条件是重建必须基于完整的历史记载,传统的形式及可持续的用途。委员会制定的《实行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依然重申《威尼斯宪章》强调的“原真性”,“考古遗址或历史建筑及街区的重建只有在极个别情况才会被认可,只有依据完整且详细的记载,无任何臆测而进行的重建,才可以被接受。”


  不过,鉴于恐怖极端分子对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的破坏,世界遗产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重建的态度开始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反映了《威尼斯宪章》所强调的“原真性”在应用中需要进行扩充与修正。事实上,早在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就在奈良举行会议,通过了“奈良原真性文件”,扩充了“原真性”的定义范围,提出了“渐进式原真性”的概念,即肯定文化遗产在长期的人为影响下获得的历史层次和文化脉络。正如有专家提出的,“原真性从来不是一种绝对,而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占领廷巴克图的恐怖分子(图源:澎湃新闻)


  2012年,非洲马里北部发生冲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廷巴克图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会。宗教极端分子不顾联合国教科文相关组织的呼吁,对城内的苏菲派建筑和文物进行复性破坏。在逃离廷巴克图前,这些圣战分子捣毁了古城内333座苏菲派圣殿,60座古墓沦为废墟,两座存放了4000多本古籍的图书馆建筑被焚毁,给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世界遗产委员会立刻作出回应,引入重建机制,在3年的时间里,对廷巴图克做出了重建,并将其作为“是否应该重建”的例证之一加以宣传。委员会认为,世界遗产的核心词是“突出普遍价值”,这些寺院和古墓是廷巴图克过去的见证,这是有形的价值;而它们被破坏又唤起了团体价值这种无形的价值。重建,正是对这两种价值的最好体现。


  廷巴克图城内的清真寺(图源:澎湃新闻)


  谁来重建文化遗产?


  既然重建的合法性得到了解决,如何重建就自然成为下一步要关心的问题。文化遗产该由谁来重建?一些反对重建的观点认为,在作出重建决策的过程中,世界遗产委员会过度依赖专业人士和政府组织,当地的人群被完全抛诸脑后,而正是这群人才可能具备重建所需的传统的建筑技术,更会在日常生活中同文化遗产紧密相连。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实践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点,2015年地震爆发后,尼泊尔政府一直积极推动加德满都谷地的重建。


  2017年,尼泊尔考古局通过并发布了《震后遗址保护与重建指南》和《尼泊尔震后重建操作手册》。其中《重建指南》的总则中明确规定,震后重建主体中,“当地人民是古迹的守护者,必须保证他们参与到重建与恢复的各个阶段当中”,与世界遗产委员会发布的《重建纲要》相比,《重建指南》强调了三个要点:“当地社区和居民参与重建”“工匠培训”“传统的材料和技术”;《重建操作手册》则对建筑修复的操作细节,从建筑基础、地面、墙体到屋顶及各类装饰的修复和重建均给出了详细的加固或修复措施图样,并对修复或重建的各个施工环节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在加德满都谷地的9个典型修复项目中,有5个修复项目都是尼泊尔政府和当地人民独立承担的,而这个5个项目均为在地震中受到完全损坏的建筑。


  虽然《重建指南》的重点在物质对象的修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无形”的“突出普遍价值”的忽略。《重建指南》明确将地区传统生活和宗教仪式作为加德满都谷地历史城市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动力,重视解决地震对社区传统造成的影响,甚至必要时对社区传统的恢复会优先于对物质要素的保护。如《重建指南》中在总则规定“要保证在重建中为地区传统、仪式以及相关的规则和价值的展现提供合适的条件,且在任何恢复或重建工程中,要协调相关事项,进行传统的典礼和仪式”。因此,在重建过程中,当地日常的宗教祭祀和节日仪式都没有中断,信徒们每日都在进行朝拜,在遗产建筑进行修复或重建之前,要进行传统的“赎罪”仪式,修复也要为宗教活动的举行提供便利。


  在加德满都谷地的重建过程中,神庙和宫殿的很多木质零件都是由工匠重新雕刻的。例如支撑屋檐出挑的“斜撑”,会根据其安放位置的不同,雕刻男女不同的神像,他们的搭配、色彩、装饰、姿势甚至坐骑都各不相同,这些文化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当地工匠才能理解,在这里,工匠的技艺成了宗教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一些高水平的传统得到了较好的维持和发展,集中在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区域的传统工匠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在重建过程中,宗教精神活动和社区生活,这两种与“突出普遍精神”紧密相连的“无形”价值,与有形的物质价值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加德满都谷地杜巴广场(图源:新华社)


  传统的建筑技术从先辈那里传给了新一代建筑者,重建工程使整个社区团结在一起,而遗产本身也继续成为举行日常宗教仪式的地方。从各方面来看,加德满都谷地的重建都是文化遗产重建的优秀范例。但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并不意味着每一座受到损毁的文化遗产都有重建的可能,重建有时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


  比如著名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于2001年被塔利班武装组织摧毁,2011年3月,在大佛被毁十周年之际,曾召开过一次关于重建大佛的国际研讨会,德国、意大利的数位专家在会上提出了若干重建方案,但无一具体方案获得通过。会议只是通过了若干重建的原则。2011年6月,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通过对巴米扬大佛暂不重建,暂不修复的决定。为什么巴米扬大佛的重建会被搁置?首先,阿富汗当地紧张的政治局势是重建不得不面对的最大障碍,持续不断的战争,塔利班武装仍旧存在(2021年重回执政,建立新的政教合一政府),或许会对当地的非伊斯兰文明构成威胁。其次,巴米扬大佛兴建于公元6-7世纪佛教在西亚传播鼎盛之时,而现在阿富汗已经成为伊斯兰教兴盛的地区,居住在巴米扬河谷周围的都是穆斯林群体,脱离了信众和周边社区的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中重建大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大佛会不会遭到再次破坏,这些都是重建需要面对的最现实问题。


  巴米扬大佛被炸前后对比图/央视新闻


  尽管船上的每一根木头都被换走了,但是忒修斯之船依旧是雅典人的荣光,因为雅典人纪念的是英雄忒修斯的勇敢和机智,而非这艘船本身。同样,文化遗产强调的是“突出的普遍价值”,它并非凝聚在某块公元前的基石上,或是某座庙宇的壁龛里,它是从古到今无数人类活动的精华,无论重建与否,它都在那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推荐文章2:船都要从他的胯下驶过,它就是《权力的游戏》艾莉亚看呆的原型

  逝去的光辉: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命运史


  当夕阳余晖洒在大海上,我们仿佛能听到古老传说的低语。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曾是世界奇迹的巅峰,却在历史中默默沉寂。让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揭开这座巨像的神秘面纱。


  引子:夕阳的余晖,巨像的沉寂


  艾莉亚在《权力的游戏》中穿越布拉佛斯城的场景仿佛点燃了一个沉寂已久的传说。罗德岛太阳神巨像,虽已倒塌,却在历史的记忆中闪耀余晖。今天,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个短暂54年存在的传奇的沉浮历史。


  起源:防御的壮丽雕塑


  公元前280年,正值中国周赧王时期,而在遥远的希腊,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开始了它的诞生之旅。这座雕像初衷是为了纪念罗德岛人民在一场防御战中的胜利。面对四万德米特里领导的马其顿侵略军,罗德岛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夺取了胜利。为了永久铭记这一时刻,罗德岛人决定以敌人遗弃的兵器修建一座宏伟的雕像。


  建造:青铜的坚韧与设计者的智慧


  青铜成为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选择,因为它比石头更为坚固,更能抵御腐蚀,能够承受极端天气的考验。设计者查理斯受到著名雕塑家利西波斯的启发,开始了这座雕像的艰巨建造工程。工匠们在地面构建巨像的各个“部位”,使用大理石底座、石头雕刻的脚部,再铆接青铜板而成。整个过程历时12年(或许是一百多年),消耗了12.2吨到13.1吨的青铜。


  陨落:地震的无情摧毁


  然而,命运的捉弄在于地震的突袭。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在某年的地震中倒塌,从膝盖处折断,彻底崩塌。这场地震不仅对罗德岛造成了严重破坏,也让这座曾经耸立的雕像轰然崩塌。奇迹的创造者查理斯没能亲眼见到雕像的完工,而巨像的倒塌也让罗德岛的人们深感惋惜。


  流浪:从罗德岛到阿拉伯


  地震过后,罗德岛太阳神巨像躺在地上八百多年。直到653年,一支阿拉伯军队袭击罗德岛,将这座用青铜铸造的雕像作为战利品。巨像的残骸被运到阿拉伯,传说用了900匹骆驼。这一事件被记载在《忏悔者塞奥芬尼斯编年史》中,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怀疑,认为或许是历史的一段虚构。


  现代:失落的记忆与复兴的梦想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残骸流落在阿拉伯,然而,对于罗德岛人而言,这座巨像成为了失落的记忆。直到现代,一些人试图复兴这个传奇。德国艺术家格特·霍夫曾计划用世界各地熔化的武器材料来重建巨像,但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欧洲建筑师们也曾计划在罗德岛海港入口处建造一座现代巨像,以图书馆、展览厅、灯塔等功能为城市提供新的文化中心。


  结语:沉浮千年的太阳神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虽已倒塌,却在历史的潮流中闪耀着光辉。从建造到倒塌,再到流浪,这座巨像见证了罗德岛人的辉煌与沧桑。而今,当现代人试图复兴这个传奇时,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历史、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启示。逝去的太阳神,仍在余晖中若隐若现,为人们述说着一个曾经辉煌的时代。【推文完毕】


  这篇推文通过深入探讨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起源、建造、陨落、流浪以及现代复兴的历史轨迹,既保留了原文的基本框架,又在细节和表达方式上进行了扩展和优化。希望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古老而神秘的历史。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推荐文章3:世界八大奇迹

  世界八大奇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的说法,指的是国际公认的世界七大奇迹(按建造时间从先到后):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和亚历山大灯塔的基础上,再加上中国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第八大奇迹”在世界上其实并没有定论,现在全球公认的奇迹只有七个。除秦陵兵马俑外,也有说法将中国万里长城、印度泰姬陵、柬埔寨吴哥窟、意大利罗马斗兽场、梧州骑楼等称为第八大奇迹。“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赞誉而不是确指。世界八大奇迹中六大已被损毁,现仅存埃及胡夫金字塔和中国秦始皇兵马俑。


  1、埃及胡夫金字塔


  建造时间:约公元前2631年—公元前2498年建造地点: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附近。埃及金字塔金字塔(EGYPTIAN PYRAMID)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寝,都大小不一,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37.2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2.5吨的石块,占地52000平方公尺。在那里走一圈大概要走1千米。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隶社会的方锥形帝王陵墓。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开罗西南尼罗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带最为集中。


  胡夫金字塔


  2、巴比伦空中花园


  建造时间:约公元前6世纪建造地点:巴比伦,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河东,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左右。由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他最爱的王后而建造的。王后是米底人,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她建造了这座奇幻的高大建筑以便使她可以经常望乡。空中花园上栽满了许多奇花异草,并有完整的供水系统。当时看到它的古希腊人称之为世界奇迹。


  空中花园


  3、阿尔忒弥斯神庙


  建造时间:约公元前550年建造地点:古希腊爱菲索斯(Ephesus)中,约在今土耳其的伊兹密尔(Izmir)南面50公里。阿尔忒弥斯神庙古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月神,奥林匹斯主神之一,亦被视为野兽的保护神。阿尔忒弥斯为主神宙斯与暗夜女神勒托之女,阿波罗的孪生姊姐姐,生于阿斯特里岛(提洛岛)。相传勒托在阿尔忒弥斯出生九天后又在阿尔忒弥斯的协助下生下阿波罗。


  阿尔忒弥斯神庙


  4、奥林匹亚宙斯神像


  建造时间:约公元前457年建造地点:希腊奥林匹亚城。宙斯(ZEUS)是希腊众神之神,是奥林匹亚(OLYMPIA)的主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世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拜占庭的斐洛撰写记述世界七大奇迹说:“我们以其他六大奇迹为荣,而敬畏宙斯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据说奥林匹亚的祭师,对菲迪亚斯的杰作非常欣赏,就委任他的子孙负责好好保存宙斯的神像,永享荣华。宙斯是古希腊神谱系中的第三代神王,他是全能之神,能明察、洞悉世间任何事物和事情,不管是人间还是在神山上,他都是神喻之源,他决定着神灵和人的命运。


  宙斯神像


  5、摩索拉斯陵墓


  建造时间:约公元前353年建造地点:古希腊,今土耳其西南地区。摩索拉斯陵墓位于哈利卡纳素斯,在土耳其(TURKEY)的西南方,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120尺)乘30米(100尺),高45米(140尺),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匹马拉著一架古代双辆战车。摩索拉斯陵墓此陵墓著名之处除了它的建筑外,还有那些雕塑。


  摩索拉斯陵墓


  6、罗德岛太阳神巨像


  建造时间:约公元前282年建造地点:爱琴海,希腊-罗德港。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公元前的罗德岛是重要的商务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历史上罗德岛曾经被许多势力统治过,其中包括摩索拉斯(他的陵墓也是八大奇迹之一)和亚历山大大帝。但在亚历山大大帝归天之后,全岛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战争。马其顿侵略者德米特里带领四万军队(这已超过了整个岛上的人口)包围了港口。经过艰苦的战争,罗德岛人击败了侵略者。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他们决定用敌人遗弃的青铜兵器修建一座雕像。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


  7、亚历山大灯塔


  建造时间:约公元前281年建造地点:埃及(Egypt)的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岛(island of Pharos)上。亚历山大灯塔世界公认的古代七大奇迹有两个在埃及,一个是名列七大奇迹之首的埃及埃及胡夫金字塔,另一个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亚历山大灯塔。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亚历山大灯塔的烛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


  亚历山大灯塔


  8、秦始皇陵兵马俑(EMPEROR QINSHIHUANG TERRA COTTA WARRIORS)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完成中国统一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陪葬坑原址上建成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它显示出了大秦帝国的繁华和强盛。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78年9月,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感慨地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秦始皇陵兵马俑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推荐文章4:999个世界未解之谜【第43谜】太阳神巨像之谜

  太阳神巨像之谜:跨越千年的未解传奇


  ——从古代奇迹到现代考古的未尽探索


  在爱琴海与地中海的交界处,希腊罗德岛的港口曾矗立着一座震撼古代世界的青铜巨像——罗德岛太阳神巨像。这座高约33米、耗时12年建成的巨像,不仅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更因其神秘的建造技术、争议不断的形象以及离奇的消失,成为考古学界与历史爱好者心中永恒的谜团。


  一、战争与荣耀:巨像的诞生


  公元前305年,马其顿国王德米特里率四万大军围攻罗德岛,试图切断罗德与埃及托勒密王朝的联盟。然而,岛民以顽强的抵抗击退侵略者,并用敌军遗弃的青铜兵器熔铸成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巨像,以纪念胜利与自由。公元前282年,这座象征团结与信仰的巨像落成于罗德港入口,其内部以铁架和大理石为支撑,外部覆以青铜,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持矛,威严注视往来船只,成为地中海贸易航线的标志性灯塔。


  然而,巨像仅存56年便毁于公元前226年的地震。据记载,巨像从膝盖处断裂,上半身倾覆于港口,残骸在废墟中躺卧近千年。公元654年,阿拉伯人入侵后将其拆解,传说动用900头骆驼运至叙利亚变卖,自此踪迹全无。


  二、形象之谜:跨立港口还是伫立岸边?


  尽管史料记载丰富,巨像的真实姿态始终成谜。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推测其双腿横跨港口,船只从胯下穿行;19世纪艺术家则将其比作自由女神像的原型,认为它笔直矗立、手持火炬。然而,现代工程学分析指出,若巨像跨立港口,两脚间距需超过10米,但以当时的材料强度,这种结构难以承受海风与自重,且倒塌后残骸会阻塞航道,因此更可能建于港口东侧高地。


  1965年,罗德岛出土一枚公元前3世纪的钱币,其上的太阳神头像被确认为巨像哈利塔斯的临摹作品,但仅存面部细节,身体姿态仍无定论。此外,部分学者提出巨像可能驾驭马车或呈坐姿,但这些假说均缺乏实证支持。


  三、技术之谜:青铜时代的工程奇迹


  在缺乏起重设备的古代,如何铸造并竖立如此庞大的青铜像?据记载,巨像采用“分块铸造法”,先在地面分段制作,再通过土坡和滑轮系统逐层组装。其内部铁架结构类似现代建筑的钢筋骨架,展示了古罗德人卓越的冶金与力学智慧。然而,这一技术细节仅见于后世推测,具体工艺仍待考证。


  四、消失与重生:从废墟到现代复原


  巨像倒塌后,埃及托勒密三世曾提供重建资金,但因神谕劝阻而作罢。2008年,希腊政府宣布启动巨像重建计划,拟结合考古发现与3D技术还原其风貌,但项目至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尽管如此,巨像的传说持续激发着艺术与科学界的灵感——自由女神像的设计者奥古斯都·巴托尔迪便坦言其创作深受这一古代奇迹启发。


  五、未解的追问:神话与历史的交织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传奇,不仅是古代工程技术的巅峰,更折射出人类对光明的永恒向往。古蜀三星堆的“青铜太阳形器”、马耳他岛的“太阳神庙”,乃至英国巨石阵的天文轴线,无不揭示全球文明对太阳崇拜的共性。而罗德岛巨像的未解之谜,恰恰成为连接古代信仰与现代探索的纽带。


  结语


  从战争史诗到地震废墟,从考古争议到技术复原,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谜团跨越时空,持续挑战着人类的想象力。或许正如古希腊诗人所言:“心眼所见,永难磨灭。”这座消逝的巨像,终将在科学与历史的交织中,重现其不朽的光芒。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推荐文章5: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短暂而摧残的罗德岛太阳神巨像

  太阳神


  文 | 七猫史馆


  编辑 | 七猫史馆


  

前言

  在后世两千多年来,多少人曾幻想能亲眼见证这一奇迹。


  曾经骄傲的屹立在罗德岛上的太阳神巨像,仅仅只保存了54年,一场地震便将它毁于一旦。瘫倒在大地上历经千年,自此销声匿迹。


  可是如此庞大的工程为什么会被轻松摧残呢?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座威严的太阳神巨像。

  在罗德岛通往地中海的港口防波堤上,屹立着一座壮观的太阳神巨像,无不展示着希腊人民的智慧。


  曾一度凭借先进和独特的设计,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更是在我国史籍中都有记载,


  在用汉语编著的《坤舆图说》中写道:“其手指一人难以围抱,两足踏两石台,胯下高壙容大舶经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