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砸到了美国人自己的脚上。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道,当地时间4月21日,沃尔玛、家得宝、塔吉特等美国零售巨头的CEO们集体现身白宫,与特朗普闭门会谈。


  本次会议并未被列入总统的公开行程,但知情人士透露,美国零售巨头们私下警告:美政府全面关税政策可能严重扰乱供应链,并在未来数周导致美国超市的货架空空如也。


  尽管没有明确道特朗普对于零售巨头们的警告有如何反应,但这场会议结束不到一周,沃尔玛便紧急通知中国江浙地区的供应商恢复出货,并承诺“所有新增关税由美国客户承担”。


  从强硬施压中国供应商分担成本,到主动“认怂”自行消化关税,沃尔玛的180度大转弯,折射出的不仅是美国零售巨头的生存危机,更是特朗普贸易政策的脆弱。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初衷是逼迫制造业回流美国,但现实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为美国零售业提供了超50%的日常商品,从服装、玩具到电子配件,无一不依赖“中国制造”。


  加征关税后,洛杉矶港口来自中国的货轮锐减33%,全美超市货架空置率飙升至30%,沃尔玛等企业库存告急,甚至不得不暂停部分商品的促销活动。


  美国消费市场不能承受之重的是,关税成本最终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


  以沃尔玛为例,有分析称若将关税成本完全转嫁,其北美毛利率将从24.7%暴跌至9.3%,一年利润蒸发190亿美元。


  面对“货架空置”与“物价飞涨”的双重压力,特朗普不得不默许零售巨头的妥协。这无异于承认:所谓“对等关税”,不过是美国消费者为政治博弈买单的“隐形累退税”。


  沃尔玛的妥协,暴露了美国企业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


  尽管特朗普政府力推“制造业回流”,但越南、印度等替代产地短期内难以填补缺口:越南工厂质检合格率下滑8%,印度产能仅能满足沃尔玛15%的节庆商品需求,而美国本土尝试用3D打印替代中国玩具供应链的试验,合格率更是低至37%。


  反观中国供应商,面对沃尔玛最初的“关税分摊”要求,直接以“断供”反击。这种强硬姿态的背后,是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


  从高效物流到成熟产业链,从成本优势到质量稳定性,中国早已不是“低端代工”的代名词,而是全球供应链的“定海神针”。即便在关税高压下,中国对东盟、欧盟的出口仍保持增长,市场多元化策略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的谈判筹码。


  从美企执行官们恢复进口这一行为来看,特朗普对待关税战的态度充满矛盾。他一边渴望尽快与中国谈判,签署关税相关协议;另一边又想让中国主动低头,接受他制定的不合理关税率。


  在这场博弈中,美企似乎等不及了,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满,选择自己承担关税,也要让中国商品重新进入美国市场。


  除了恢复进口之后,一个值得关注的奇怪信号是:美国零售巨头通知中国供应商恢复因关税战而暂停运送的货物,但却要求将货物送往加拿大。


  这背后也藏着门道,加拿大的政策允许仓库运营商在保税仓库申请关税豁免,运抵货物在4年内出口还能申请减税和退税。


  这些美企打的算盘是,赌特朗普会主动叫停关税战,且时间不会太久,届时囤积在加拿大的商品能快速进入美国续接供应链,还能避免高昂运费。


  数据显示,从上周开始,中国对加拿大的货运数量暴涨50%,可见美国买家们已纷纷行动起来。


  倘若特朗普执意与中国死磕到底,这些美企也有应对之策。


  一旦关税战演变成 “关税持久战”,囤积在加拿大的商品将进入美国,不管税率多高,美国买家都会支付,并将这些费用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如此一来,美国消费者无疑将成为这场关税战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不仅要承受物价上涨的压力,还可能面临商品短缺的困境。


  与此同时,美国财长贝森特还大放厥词,声称“中国应该率先给紧张局势降温,美国还掌握着一套升级对抗的方案,包括对中国商品直接实施禁运”。但事实胜于雄辩,美国大型零售商不顾高关税,执意采购中国制造商品,足以说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濒临溃败。


  一个残酷事实是,美国制造目前甚至根本无法与加了145%关税后的中国产品竞争,大部分产品也无法替代。美国本土建厂风险大、周期长,远水解不了近渴,美国超市、购物中心的货架可等不了那么久。而对中国来说,寻求转口贸易,货物依旧能流通出去,该赚的钱一分不少。


  这场贸易博弈中,沃尔玛恢复中国进口,只是一个开始,后续或许会有更多美国企业效仿。如果特朗普不及时调整关税政策,率先引发经济危机的,恐怕就是美国自身。


  这场贸易战,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标题:扛不住了!零售巨头恢复中国进口,美国客户承担关税